APL的研究进展共44页文档

合集下载

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的进展(全文)

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的进展(全文)

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的进展(全文)1963年,挪威生理学家Berg首先发现了脂蛋白(a)(Lp(a))[1]。

1987年,McLean成功克隆出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a),apo(a))这一Lp(a)关键结构[2]。

Lp(a)包括1个富含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核心,1分子载脂蛋白B100(apolipoprotein B100, apo B100)及1分子apo(a),两者由一条二硫键连接共同附着于LDL表面[3]。

现有的临床证据提示Lp(a)的心血管疾病(CVD)风险机制包括:(1)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内皮功能失调有关,参与泡沫细胞的形成,促进脂肪斑块生成和平滑肌细胞增生等;(2)与血栓形成有关;(3)易引起血管痉挛,导致心肌梗死。

CVD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过早发生缺血事件家族史)、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以及新兴的危险因素三大类。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即使控制了心血管可控的危险因素后仍有部分患者发生CVD,因此人们在不断探索心血管的危险因素。

Lp(a)作为一种新兴危险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

1、动脉粥样硬化在CVD患者或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Lp(a)对心血管事件(CVE)风险的影响尚不确定。

Willeit等[4]对来自7个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他汀类药物结果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根据Lp(a)水平进行分组(包括15~30mg/dl组、30~50mg/dl组和≥50mg/dl组,分别与<15mg/dl 组对比),计算每个试验的CVE风险比。

研究总体包括了29 069例患者。

他汀类药物治疗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降低39%,而对Lp(a)水平无显著影响。

基线Lp(a)水平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的Lp(a)水平与CVD风险近似于线性相关,基线Lp(a)值≥30mg/dl者或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p(a)水平≥50mg/dl者,CVE风险比明显增高。

2021年动脉粥样硬化残余风险脂蛋白(a)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动脉粥样硬化残余风险脂蛋白(a)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动脉粥样硬化残余风险脂蛋白(a)的研究进展(全文)脂蛋白(a)[Lp(a)]是一种结构与低密度脂蛋白相似的特殊脂蛋白,近年来,基础科学、流行病学都为Lp(a)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进展中的致病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脂蛋白(a)存在于血浆中,作为一种独特的脂蛋白颗粒,添加了独特的亲水性糖蛋白(载脂蛋白a),其本质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相同。

临床研究表明,血浆中升高的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主动脉瓣狭窄存在着因果关系[1,2],现在有证据显示,Lp(a)可能是冠心病的最强烈的遗传风险因素,此外,它还与心肌梗死、周围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和缺血性卒中有独立的相关性[3]。

因此,降低血浆中Lp(a)水平成为减少患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新治疗靶点。

尽管如此,目前对于Lp(a)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和代谢过程尚不明确。

本文对脂蛋白a的结构特征、合成与代谢、流行病学特征、生理功能、致病机制以及目前降低Lp(a)的治疗方法等方面作一综述。

一、Lp(a)的组分及其特征(一)Lp(a)结构与特性Lp(a)是在1963年由挪威遗传学家Kare Berg在人血浆中发现的一种特殊的类球形颗粒脂蛋白,是由类低密度脂蛋白成分:磷脂分子、胆固醇酯、甘油三酯、非极性脂类核心、游离胆固醇、整合的载脂蛋白(apoB-100)与外周载脂蛋白(apoA)构成,其中apoB-100与apoA通过二硫键共价连接[4]。

然而,Lp(a)与低密度脂蛋白(LDL)明显区别于一种独特的糖蛋白——apoA,apoA与纤溶酶原具有同源性,包含了氨基末端的尾域、羧基末端的胰蛋白酶域以及5个独特的被称为Kringles的域(被记为KI-KV),Kringles是含有三个二硫键的三环蛋白质基[5]。

根据氨基酸序列,在apoA中有10种KIV(被记为KIV1-10),而apoA的一些特定功能就是由某些KIV结构域决定的[6]。

Lp(a)进展ppt

Lp(a)进展ppt

高基线脂蛋白(a)水平是冠状动脉钙化进展的危险因素
一项匹伐他汀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亚组分析,共计纳 入147例病人,观察冠脉钙化的1年进展情况:脂蛋白 a[Lp(a)]>30mg/dL时, CAC积分小于0(钙化无进展)
的占5.4%;CAC积分≤100的占比7.7%;CAC积分 >100的占比23.6%,钙化进展风险明显增加。
Weiss M C, Berger J S, Gianos E, et al. Lipoprotein (a) screening in patients with controlled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lipidology, 2017, 11(5): 1177-1180.
低LDL-C作用)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冠 心 病 风 险 下 降 率
LDL-C水平绝对降低的程度,mg/dl
脂蛋白a[Lp(a)]水平绝对降低的程度,
JAMA cardiology, 2018, 3(7): 619-627.
他汀类药物会导致脂蛋白a[Lp(a)]水平升高
上图 安慰剂组脂蛋白 a[Lp(a)]在治疗前 后的升高程度不明 显,而他汀治疗的 病人治疗前后,脂 蛋白a[Lp(a)]升高 明显。 下图: 普伐他汀与阿托伐 他汀治疗均升高脂 蛋白a[Lp(a)],匹 伐他汀与阿托伐他 汀比较无统计学意 义。
• 在脂蛋白a[Lp(a)]中,一分子的apoB-100和载脂蛋白a [apo(a)] 以单个双硫键相连。
• 研究表明, 脂蛋白a[Lp(a)]升高者发生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APL治疗的指南解读

APL治疗的指南解读

APL治疗的指南解读AP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白血病类型,它通常由染色体上的异常导致。

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目前有了APL治疗的指南,以提供最佳的疾病管理和治疗方法。

首先,疾病评估是APL治疗指南中的重要一环。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记录、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如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分析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等,可以帮助确定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分层。

基于这些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诊断是指南中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传统的APL诊断主要依赖于形态学观察和特定的免疫学标记,如CD13、CD33和CD11b等。

然而,分子遗传学检测现在被认为是APL诊断的金标准。

一旦确诊APL,医生通常还要评估疾病的临床分期、内外系器官受累程度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策略是指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

在化疗方面,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砷剂是推荐用于APL患者的首选药物。

ATRA是一种维甲酸衍生物,可促进APL细胞分化并诱导持久的缓解。

同时,砷剂也显示出针对APL细胞的优良疗效。

联合应用ATRA和砷剂,被认为是一种高效、低毒性的治疗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生存率。

此外,分子靶向治疗也是APL治疗指南的一个重点。

针对APL细胞上的PML-RARA基因重排产物,研制出了多种针对性药物。

例如,ATO(砷化物)和ATRA可以通过直接抑制PML-RARA复合体的表达和功能,达到杀灭APL细胞的效果。

而由于ATRA和ATO的共同缺点是易产生耐药性,目前也有正在研发的新型PML-RARA抑制剂,如ARS-1620和SY-1425等。

然而,在制定APL治疗方案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评估。

例如,通过监测分子遗传学和宗教学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同时,进行长期随访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复发和并发症,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APL治疗

APL治疗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常英军第54届美国血液病学会(ASH)年会于2012年12月8日~11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

本届年会盛况空前,云集全球约2万名血液学专家,口头交流和壁报交流论文约4000余篇。

会上,中国学者再次大放异彩,在大会口头报告中数项创新性研究令人印象深刻。

陈赛娟院士APL治疗——口服砷剂疗效优于静脉砷剂中国学者既往一项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发现复方黄黛片(RIF)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完全缓解(CR)率为96.7%,且安全性良好。

为了进一步探讨RIF口服治疗APL能否取得与三氧化二砷(ATO)静脉应用相似的临床疗效,由上海血液病研究所陈赛娟院士和笔者所在中心的黄晓军教授牵头组织的一项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APL07)比较了两种药物治疗APL的疗效,并在大会上报告了随访结果。

该研究共入组243例患者,1:1随机接受RIF[60 mg/(kg•d),口服]或ATO [0.15 mg/(kg•d),静脉用]治疗,两组患者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25 mg/(m2•d)]进行诱导治疗,达CR后,均接受3个疗程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Ara-C)化疗,继之RIF或ATO联合A TRA维持治疗2年。

结果显示,RIF组和ATO组CR率分别为99.1%和97.2%(P=0.62),无病生存(DFS)率分别是98.9%和97.6%(P=0.60),总生存(OS)率分别是99.1%和96.6%(P=0.18),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相关的肝脏毒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9.9%和12.2%(P=0.67)。

ATO 组血砷浓度明显高于RIF组(56.3 μg/L 对23.6 μg/L,P=0.0002)。

该研究显示,作为初诊APL患者的一线治疗,RIF可以取得与ATO相当的CR率及长期生存。

该项临床试验提示,RIF用药方便、能够在门诊完成治疗,可作为APL理想的一线治疗药物。

APL的 研究进展

APL的 研究进展

砷剂治疗APL临床小结
年份 1992 1995 1996 1996 1999 1999 2002 作者 哈医大 黄世林 哈医大 上海 NiuC 砷复合物 癌灵一号 复方清黛片 As2O3 As2O3 As2O3 疾病 初,复 初,复 初 复 初 复 初,复 初+复 n 32 60 30 16 11 47 40 26 CR率% 65.6 98 73.3 93.7 72.7 85.1 85 100
79 56
82
诱导+巩固+维持治疗
治疗方案
As2O3治疗APL副反应
I 1 4 1 初治(n=11) 复发(n=47) II III IV I II III IV 2 0 0 8 4 0 0 0 0 0 10 0 0 0 0 0 0 8 0 0 0 0 3 0 2 0 0 5 14 0 1 0 0 0 0 复发LD(n=20) I II III IV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2例复发 (m6。m13) 2例 / 1例CR——死亡 \ 1例 —— 血液学复发
复治难治APL治疗
• • • • • • • SCT 各种挽救性化疗 CD33—MoAb (Mylotarg)(9mg/m2/d×5d) PML—RAR-抑制剂疫苗 ATRA脂质体 脂质体阿霉素 砷制剂
APL 砷剂治疗
初治单一化疗诱导凝血异常
APL 初治:80%止凝血异常 化疗:止凝血异常加重 •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有肯定疗效 尤在高WBC者(早期出血死亡) • 肝素——疗效不肯定 • 抗纤溶、纤维蛋白原补充
单一化疗诱导预后因子
• • • • • • • >50 岁 初诊时高WBC者,严重出血者 细颗粒 严重BPC 单一化疗常伴较高死亡率 高WBC ———短的缓解期 细颗粒

脂蛋白a的临床研究及进展

脂蛋白a的临床研究及进展

脂蛋白a的临床研究及进展脂蛋白 a(Lp(a))是一种特殊的血浆脂蛋白,由载脂蛋白 a(apo(a))和载脂蛋白B100 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

近年来,Lp(a)在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多种疾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脂蛋白 a 的结构与生理功能Lp(a)的结构类似于低密度脂蛋白(LDL),但其载脂蛋白 a 部分具有独特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

apo(a)由多个称为“kringle”的结构域组成,这使得 Lp(a)在血浆中的代谢和功能与其他脂蛋白有所不同。

目前认为,Lp(a)的生理功能尚不十分明确。

一些研究表明,Lp(a)可能参与了止血和血栓形成的过程,因为它具有类似于纤溶酶原的结构,可能与纤溶系统相互作用。

此外,Lp(a)还可能在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脂蛋白 a 与心血管疾病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Lp(a)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传统的血脂指标如总胆固醇、LDL 胆固醇等相比,Lp(a)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可能更为重要。

Lp(a)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机制较为复杂。

一方面,它可以通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Lp(a)能够进入血管内膜,被氧化修饰后引起炎症反应,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泡沫细胞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

另一方面,Lp(a)还可能影响血栓形成和纤溶平衡,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在临床实践中,检测 Lp(a)水平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 Lp(a)的检测方法尚未标准化,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差异,这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脂蛋白 a 与肾脏疾病除了心血管疾病,Lp(a)在肾脏疾病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慢性肾脏病患者往往伴有 Lp(a)水平的升高,并且 Lp(a)水平与肾脏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Lp(a)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肾脏功能。

它可以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和系膜细胞增生,促进肾小球硬化的发生。

45例APL完全缓解后的巩固强化治疗

45例APL完全缓解后的巩固强化治疗

45例APL完全缓解后的巩固强化治疗一V o】.9.N0.4/5倒JOURNALOFAugust200045例APL完全缓解后的巩固强化治疗乙/6,,游旭闽,马旭东,杨素美产7?7,.中国分娄号:R730.53~R73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壤号:lO06—6g(zO.o)O4—0242O2我院自1988年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来,取得86.7的完全缓解率,但仍存在着耐药,早期死亡,复发率高等问题经改进维持治疗方法后,复发率下陴,明显延长生存期.现分析报道APL45例CR后的治疗髓访情况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痛倒自1988年4月一1998年l2月,我院应用ATRA诱导达CR的APL患者5l例,失访6例,资料完整可供分析者45例,其中男27例,女18例45例患者按CR时问及CR后维持化疗措施的不同分为两组,I组:1988年4月一l992年12月底CR患者21例;I 组:1993年1月一1998年12月底CR 患者24例.两组治疗前年龄,外周血Hb,WBC,BPC等情况见表1.诊断厦疗效标准均按文献E1]标准判断1.2观察方法化疗期间每天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药物反应厦体征,每周查血常规2次.间歇期每2周~4局随访1 次,必要时给予骨髑细胞学复查.1,3缓解后的治疗方法I组;共21倒,其中l4例采用ATRA与联合化疗厦MTX+6MP交替,联合化疗方案为HOAP或HA(高三尖杉酯碱2mg/d ivgtt连用4d~7d,Ara—C100nag/a, ivgtt连用4d~7d),COAP(cTX0,2mg ivgtt第2天,第4天,VCR2mgiv第1 天tAra~C100mg/divgtt连用5d,强的松30mg/a连用5d)盈DA(DNR20mg/d~60mg/aivgtt连用1d~3d. ArarC100mg/aivgtt连用4d~7d)等方案交替;7倒单用联合化疗维持,联合化疗方案同前Ⅱ组:共24倒,其中20 收稿日期{2000r02—13作者单位福建省掉市医院福建漳州3630oo24Z例采用ATRA与联合化疗厦MTX+6MP交替,联合化疗以HA(高三尖杉酯碱2mg/d~4mg/divgtt连用5d~7d,Ara-C200mg/a~vgtt5d~7d),DA(DNR40mg/d~60mg/aivgtt连用3d,Ara—C200mg/divgtt连用5d~7d)方案为主t井与EA(VP】101)mg/aivgtt连用5d,Ara—C同前),MA(MTZ5mg~10mg连用3d,Ara—C同前),AA(ACL20mg/aivgtt连用7d,Ara—C200g,divgtt连用7d)等交替;4例单用联合化疗维持,化疗方案同前1.4统计学方法缓解和生存时间随访至1999年6月底,生存期统计采用表1两组治疗前年龄,Hb,WBC,BPC比较(至土s)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包分析.2结果2.1生存概率根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统计分析,I组患者预期生存概率较I组明显升高,其3a生存概率达71,77两组生存概率比较见表2.2,2复发率45例患者CR后的复发率Ⅱ组较l组明显降低,见表3.2,3死亡率I组患者中位数随访期l9个月,死亡率52,38;I组中位数随访期2O.4个月.死亡率8,船两组比较差异显着.2,移响存括因素经统计学处理,奉组患者生存期与化疗方案,剂量有关.见表4,表5.3讨论ATRA应用早期,其诱导分化APL的显着疗教使我们忽略了对CR后的APL进行化疗,由于患者异常克隆的存在,导致I组患者复发率高,生存期短. 此外,其原因尚与化疗方案单一有关. 对Ⅱ组患者-我们采用较强烈的巩固强表2两组生存概率(Kaplan—Meier法)(土)组别倒敷生存橇率I211905:k8.57952±64l47616jI28g{7±7..471."±l3216039士l467尸值&lt;OII1&lt;0.虬&lt;0.01I214762(1o/21)9048(19/21)T2412.5(3/24)16.67(4/24)笪:!!!:!!!型表4两组平均每疗程HA方案剂量比较(j土)表5两组平均每疗程DA方案剂量比较(土),,,第9卷第4期白血病2000年8月化治疗,井应用以HA,DA方案为主与MA,EA,AA等方案交替化疗,使复发率明显下降,3a生存率提高到7177%.表明CR后强化疗及多方案交替可明显延长APL患者生存期.目前对CR后的治疗时限尚无定论,CR后维持治疗多久尚难确定我们在随访中发现4倒患者在cR后1a~2a内接受强烈一化疗后,自行放弃治疗,至今仍无病生存,生存期分别达86月,61月,52.5月及45月.该现象表明CR后强烈化疗的重要性及CR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参考文献][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厦疗效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杜,I998.373[2]叶宝目游慧萍林骥,普.急性早站粒细晦白血病复发的临床探讨口]山西白血病,i994,3(4)232作者简介:叶宝国(1952~),男,福建律州人.I980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盂疗乐,繇小丝副主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9便尺刀,笆_张淑英,郑馥兰中图分类号:R73053~R73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耋皇号t10066934(2000)04—0243—02我院从1993年一l999年3月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小剂量三尖杉酯碱(LD-Harr)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29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科与方法29例均为APL初治息者.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外周血,骨髓象及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确定诊断.男l8例,女1I倒.年龄8岁~56岁,中位年龄28岁.1.2犯疗方法ATRA用量为60mg/d~80mg/d,分3次日鼹.持续服用至骨髓完全缓解LD-Harr1nag加5葡萄糖液静点,至完全缓解(cR).CR后袷疗采用HA(三尖杉酯碱4mg,阿糖胞苷200nag静点)或DA(柔红霉煮40mg,阿糖胞苷200mg静点或静注)方案强化2次后出院第1年每月予HA或DA巩固治疗1次,第2年每2个月用该方案强化1次,第3年每3个月1次,第4年每半年1次.无效者改用米托蒽酿或阿克拉霉素与阿糖胞苷联用维持治疗.I.3并发瘟的预防和矩理收稿日期39g9-13-36作者单位:齐齐暗尔鞋学院第二附届医院,黑龙江齐齐暗尔16100629倒中2例并发DIC,应用肝素50rag/ 趺.每日2次静点.其隶27例用小剂量肝素25rag/次,每日2趺静注,用药7d~15d.出血者:输新鲜血液,严重者输血小板悬液.白细胞低于1×10/L者,进层流室隔离.口服肠道消炎药.感染者用高效抗生素.21疗效29耐中,1例治疗船d,台并肺感染死亡;1耐于治疗第2天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余2倒均达到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93.1.诱分化时间为25 d~30d(中位效28d).完全缓解后HA 或DA方案强化巩固维持治疗到1999 年3月15日.最后一班随访为止,生存6a以上I例,sa以上3倒,4a以上s 倒,3a以上4例,2a以上4倒,1a以上5例.完全缓解的27例中,1例存活3a 5月复发死亡,另l例存活6a复发台并DIC死亡.其余25例均无病生存,完全缓解2.2血象变化血红蛋白治疗前为40g/L~lZ2g/L(中位散55g/L)用药35d~61d恢复正常(中位数4sd)白细胞治疗前为1. 2×10./L~I.5×10./L,治疗3d~5d后白细胞莲渐上升,8d~15d选刊最高峰,白细胞升高1.7倍~l2倍,最高值88×l0'/L.当白细胞上升至高峰时,已有半数早幼粒细胞分化戚熟为中,晚幼粒或杆状核,25d~35d早幼粒细胞从外周血消失用药5d~7d时早幼粒细胞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变,表现细胞核变形核仁捎失或模糊.核扭曲或分叶状及肿胀,细胞质戚熟出现特异性颗粒需35d~45d(中位数40d)达到正常范围. 血小板治疗前8×lO/L~30×l0,L.用药20d~30d达正常(中位数35d). 2.3骨髓象变化本组病例于治疗25d~30d骨髓达到完全缓解.用药后早幼粒细胞形态与外周血发生类似改变骨髓缓解时从增生极度活跃到增生括肤16倒,从增生明显活跃到增生减低l1例.早幼粒细胞治疗前占0.4卜v0.95,完全缓解后早幼粒细胞逐渐下降到o02~0.03,时间为25 d~30d(中位效28d),红,巨系治疗前均明显受抻,治疗25d~30d后恢复正常范围2.4出凝血变化本组20例PT延长tTT延长4例, ApTT延长2倒:Fg2例降低,其余均正常.3P阳性2蜘.2.5并发症治疗过程中6例台并呼吸道感染.1例肛周感染.1倒并坏死性扁桃体炎及肺化脓症.2.6副反应一243?。

文献报告三氧化二砷作用机制

文献报告三氧化二砷作用机制
Nhomakorabea1
汇报内容
背景介绍
实验内容
结果与展望
2
背景介绍
三氧化二砷 (俗称砒霜)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传统中药, 由于其在急性早有幼粒性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效果而受到全世界医药 研究者的关注。2010年陈竺、陈赛娟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应用 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 成功解析其治疗APL的分子机制,该 结果发表在Science上,受到业界关注。 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具有特征性的 PML-RAR 癌蛋白,曾经被认为是最为凶险的白血病之一。上 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研究者 通过长期实验最终使APL成为第一种基本可以被治愈的急性 髓细胞性白血病。
实验内容
三氧化二砷对于翻译后修饰降解的影响
.
研究了三氧化二砷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三氧化二砷与PML以及PML-RARa相互作用研究
EGFP-PML和EGFP-PML-RARa共定位研究PML与ReAsH 相互作用
体内试验:三氧化二砷结合在PML-R以及诱导该蛋白质结构域 构象变化
凝胶过滤显示砷结合有道德PMR-R的产生的寡聚体,主要是八聚体
主要内容
该实验首次揭示了癌蛋白PML-RAR 是砷剂治疗 APL 的直接药物靶点。该实验组发现三氧化二 砷直接与癌蛋白PML 端的“锌指”结构中的半 胱氨酸结合, 诱导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和多聚化, 继而发生SUMO 化、泛素化修饰而被蛋白酶体 降解,最终导致白血病细胞走向分化和凋亡, 使 APL 成为人类急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临 床治愈的成功范例。
Arsenic Trioxide Controls the Fate of the PML-RARa Oncoprotein by Directly Binding PML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陈越;陈雪礼;刘晓峰;胡苏【摘要】目的探讨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在临床检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前后的意义.研究PML-RARα融合基因含量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变进程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技术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内PML-RARα融合基因含量.结果所有51例初诊为APL的患者均做PML-RAR α融合基因检测,其中阳性41例,阳性率为80.4%.初诊为APL的51例患者治疗18个月后(进行随访),其中死亡3例,阳性3例,阳性率为5.9%.结论 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对APL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定期检测PML-RAR α基因可尽早发现分子学复发以及时治疗,并避免血液学复发.【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年(卷),期】2012(004)003【总页数】4页(P193-196)【关键词】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PML-RARα;聚合酶链状反应【作者】陈越;陈雪礼;刘晓峰;胡苏【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九江332000;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九江332000;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九江332000;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西,九江332000【正文语种】中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见类型之一。

通过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砷剂、联合化疗等治疗,临床完全缓解率及治疗后5年生存率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首位[1,2]。

但是如何处理缓解后白血病复发的问题,如何进行缓解后巩固、维持治疗,仍然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主要因素。

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主要是体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

APL治疗中的若干问题课件

APL治疗中的若干问题课件
UK MRC Trial
——Burnett AK,et al.Blood1999;93:4131
ATRA-5d+DAT ATRA+D P
(n=119)
AT
(n=120)
HCR(%)
70
87 <0.001
ID(%)
23
12
0.02
RD(%)
7
2
0.03
4yr Relapse(%)
36
20
0.04
4yr OS(%)
US Intergroup APL Trial
——Tallman MS et al. N Engl J Med 1997;337:1021
HCR(%) ID(%)
3yr DFS(%) Relapse(%)
DA(n=174) ATRA(n=172)
69
72
14
11
32
67
58
29
P 0.56 0.52 <0.001 <0.00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CD56(+)APL
CD56: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常在NK/T 细胞上表达
CD56: 可在AML表达,尤在有t(8;21)M2和 APL,
CD56(+)(指表达≥20%)CD56 (+)—M4最低
其他研究毒性 现一般不主张应用非蒽环类药物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初治单一化疗诱导凝血异常
APL 初治:80%止凝血异常 化疗:止凝血异常加重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有肯定疗效
尤在高WBC者(早期出血死亡) 肝素 —— 疗效不肯定 抗纤溶、纤维蛋白原补充

Lp(a)研究进展

Lp(a)研究进展

Lp(a)研究进展
武须军
【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
【年(卷),期】1991(011)002
【总页数】4页(P1-4)
【作者】武须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11
【相关文献】
1.LPS受体簇--LPS识别机制的研究进展 [J], 辛维政;姚尚龙
2.奶牛SARA状态下LPS易位机理研究进展 [J], 高景;齐智利
3.LPS诱导小鼠骨质疏松症模型及其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曹康军; 潘亚磊; 李引刚
4.蒙药肉桂对LP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宋利华;福泉;杨航;包丽丽
5.ELPs标签纯化重组蛋白的研究进展 [J], 姜媛;丁宁;胡学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砷酸治疗APL时预防应用保肝药个体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亚砷酸治疗APL时预防应用保肝药个体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亚砷酸治疗APL时预防应用保肝药个体化策略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背景和意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是由缺乏分化的早幼粒细胞引起的急性髓系增生。

亚砷酸是APL的一线治
疗药物,但其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而保肝药
的应用可有效减少肝损伤,提高患者治疗的可完成性和生命质量。

然而,不同患者对保肝药的个体反应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针对个体化的应用策
略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亚砷酸治疗APL时预防应用保肝药的个体化策略,
具体内容包括对不同保肝药物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探讨保肝药物的吸
收代谢机制,分析其与亚砷酸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搭建个体化保肝药
物应用的基础模型。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方法,选取40例接受亚砷酸治疗的APL患者,对其中20例进行保肝药物个体化应用,即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治疗周期,选择合适的保肝药物和剂量方案,另20例患者则按常规方法使用保肝药物。

记录双方在治疗过程中的肝功能指标、不良反应情况、治
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药动学和药效学方法对保肝药物的代
谢特点和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最终建立个体化保肝药物应用的基础模型。

四、研究意义和社会价值
通过本次研究,将探究亚砷酸治疗APL时预防应用保肝药的个体化
策略,进一步完善APL的治疗和管理体系,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
质量,为临床科研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个体化医疗的发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进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进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进展闫磊;王哲理;兰文军【摘要】目前,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方法越来越多,如: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抗PML抗体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术等.对这几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以及相关学者对诊断方法的改进分别进行综述,并揭示了一种高效的基于液相芯片技术的新型诊断试剂.【期刊名称】《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27)001【总页数】4页(P23-26)【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核型分析;分子生物学诊断;流式细胞术;诊断试剂【作者】闫磊;王哲理;兰文军【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山东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山东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山东济南2503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0 引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白血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即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M3型.在国内外临床上并不少见,是白血病中较凶险一种.从分子生物学上来说,常伴有特异的染色体t(15;17)(q22;q21)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并能编码PMLRARα融合蛋白.此蛋白抑制正常髓细胞分化,使正常的早幼粒细胞停止分化成熟,造成异常早幼粒细胞增多.失去分化能力的细胞不断增多即形成癌变,病人会有严重的出血症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急,早期死亡率高,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大多半年内死亡.随着对APL的认识的提高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善,如果及时确诊就可以采取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法使患者基本达到较好的疗效甚至痊愈.目前,诊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并不少见,但是为了寻求一种更加方便、灵敏、安全、快捷的方法,相关学者一直在不懈的努力着.1 细胞遗传学在诊断中的应用1.1 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白血病中的一个特殊亚型,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约90%以上APL初诊时具有 t(15;17)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是APL特有的细胞遗传学标志.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是取初诊者治疗前的骨髓,经培养后,收集细胞,常规制片,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分析中期细胞数,根据《国际人类染色体命名法(ISCN)1995》[1]对核型进行描述.APL根据其典型的形态学表现,早幼粒细胞的细胞浆内有过多的异常颗粒,通常易于诊断.然而,APL的细胞遗传学与形态学的相关性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的.少数具有变异易位核型、变异型APL患者常表现不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易被误诊为其他白血病.所以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在形态不典型的APL诊断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染色体核型分析对APL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进展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1.2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可以快速的检测白血病细胞膜上、胞浆、核内的抗原表达,并能够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白血病细胞虽然在形态学上和正常细胞差异很大,但是仍能正常表达血细胞的所有抗原,流式细胞术可以用正常血细胞单抗进行免疫分析抗原表达,抗原表达的增多、减少甚至消失都与正常细胞分化密切相关,而且表现为不同细胞系列及分化程度的特异性,所以这些抗原的表达可作为血细胞诊断和分类的基础.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流式细胞术中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法,对多荧光素标记的骨髓血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张可珺等[2]应用CD45/SSC法设门,用四色荧光通道的FCM检测AML分化抗原表达和散点图分布特征及与FAB分型进行比较,FCM分型与FAB分型符合率达97%.利用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诊断是对传统形态学分型诊断的必要补充,它能够快速、精确的诊断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利于判断预后及治疗方案的选择.2 融合基因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2.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一种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染色体和基因分析技术.它通过特定分子的标记探针---如标记有荧光物质的特定的单链DNA探针---与互补的DNA链染色体原位杂交和荧光显色,显示特定细胞核中或染色体上的 DNA序列间相互位置的关系,成为连接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纽带.该技术能够用于检测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异常、确定标记的染色体,对白血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为了评估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断和长期监测的作用,Polampalli S等[3]应用FISH技术采用LSI双融合双颜色的探针对患者间期细胞来检测PML和RARα基因,这样可以鉴别 PML-RARα和RARα-PML的相互差异以及其他畸变,结果显示诊断成功率为92%.周瑞莲等人[4]先后分别都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是否存在t(15;17),同时用FISH方法进行与t(15;17)相关的PML-R 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FISH检测发现所有病例均阳性,检出率为100%.FISH技术是一项高灵敏、高精确度的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初诊的APL患者不仅能证实患者是否具有特征性分子异常,而且在对复杂异常核型的分析与融合基因定位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FISH检测在诊断APL的临床应用上对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起到必要补充的作用.2.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是将RNA的反转录(RT)和cDNA的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首先RNA经反转录合成cDNA,再以cDNA为模板,扩增合成目的片段.因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细胞常伴有染色体的t(15;17)易位,形成PML/RAR融合基因.为了快速且准确地检出PML/RARα融合基因,研究人员[5,6]采用RT-PCR技术,通过提取初诊者细胞总RNA并设计引物,反转录得到cDNA,再以此cDNA为模版进行PCR扩增,每次扩增均设置阳性和空白阴性对照.最后对PCR产物进行检测,如进行电泳、染色等方法来鉴定是否为阳性.RT-PCR不仅能快速的检测PML/RAR融合基因,准确的诊断APL,而且还是检测APL微小残留病的重要手段.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对及时确诊的白血病患者经过药物治疗或化疗后,可使完全缓解率提高至90%以上[7],但是仍有10%~30%的患者会出现治疗后复发[8].所以诊断微小残留病变也是诊断APL的一部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形成是与存在异常RARα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密切相关的,肿瘤克隆的清除也应意味着异常RARα基因的消失[9].PML-RARα融合基因的PCR结果可以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国内外有些研究单位已建立应用RT-PCR技术检测PML-RARα的方法,但多为嵌套式或半嵌套式RT-PCR,所用引物多,加上PML-RARα融合转录本体外容易降解,扩增出的条带不稳定,操作费时,不能满足临床上快速、准确诊断的需求.赵威等[10]建立了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 mRNA的方法,是在普通PCR反应中加入能与PCR产物结合的荧光探针或荧光染料,使荧光信号随着扩增产物的增加而成比例增长,仪器实时检测每一个循环结束后的荧光强度,通过与标准曲线对比得出定量结果.可以直接检测目的基因的起始数量,从而动态监测融合基因水平.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PCR)是PCR技术与荧光化学技术相结合,人为把荧光基团加入到PCR反应体系中,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为了建立和评估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检测和定量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人员[11]设计用于检测最常见的PML-RARα融合基因转录物的三对引物和TaqMan探针,以正常的ABL作为内标,建立检测一系列稀释的PML-RARα和ABL阳性模板的实时PCR反应条件,对APL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在反复试验中,获得了最大的敏感性,而重复性的最大灵敏度也很高.在多个正常对照中,没有检测到扩增荧光信号.实时荧光定量 PCR因其良好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证实了对APL诊断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及对白血病MRD监测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3 融合蛋白在诊断中的应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ML蛋白)以一种不连续的点状结构分布于细胞核内,PML 蛋白是正常细胞生长和转化的抑制蛋白,具有调节转录活性的功能,在绝大多数细胞系中均有表达,但在人类骨髓中仅在髓系细胞中表达.PML蛋白是一种十分稳定的蛋白.有研究表明PML蛋白与许多肿瘤抑制剂有相似的特征,能控制细胞的增殖、肿瘤基因及造血细胞的分化过程[12].因此,PML基因的动态表达有提示肿瘤发展状态的作用,所以,PML蛋白可作为诊断肿瘤细胞进展的有用指标[13].在APL细胞中,由于PML-RARα融合蛋白与PML蛋白形成异二聚体,干扰了PML 蛋白的功能,破坏了核体结构,使 APL细胞在抗 PML蛋白的免疫荧光检测中表现为特异的弥漫的微荧光颗粒,与正常细胞所表现的很少的大荧光颗粒显著不同.利用这种 PML蛋白及PML-RA Rα融合蛋白所表现的颗粒荧光不同,Falini,Samoszuk,Villamor和Federico等[14-17]先后应用 PG-M3单抗(一种抗PML单克隆抗体)对通过不同方法确诊的 AML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检测.显示了用此法与其他方法诊断APL的一致性.4 新型诊断试剂目前,本实验室成员正着力于一种可以用来快速诊断APL的试剂盒开发的后续工作.此试剂盒中包括载体、抗体、荧光染料、缓冲液;其中载体是由本实验室发明的具有专利的表面活性羧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抗体包括用来捕获APL病理蛋白的捕获抗体、报道抗体一抗二抗,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是用来编码微球的和标记二抗的.使用用法很简单,先对微球进行荧光编码;加入捕获抗体,然后加入待诊断者血液细胞裂解液中分离的蛋白即病理蛋白;再向其中加入相应的带有荧光标记的报道抗体一抗二抗,这就形成微球-捕获抗体-病理蛋白-标记有荧光的报道抗体复合物,此复合物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分析后可得出检测结果.将荧光编码微球应用到流式细胞仪上,可实现多种抗原的同时快速检测,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析速度快的特点.诊断试剂有望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中发挥作用.5 讨论与展望综上所述,APL细胞特异的遗传学病变可在染色体、DNA、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分别应用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或抗-PML单克隆抗体来确定诊断.以上这些方法都有特点,但各有不足.细胞遗传学检测相对来讲没有其他方法有效,常规核型分析虽然对APL的诊断、预后判断、预估疾病的复发很有帮助,但对于导致白血病复发的微小残留病监测较不敏感.而抗-PML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印迹法是依据APL细胞的PML和PML-RARα融合蛋白的荧光表现不同于正常细胞,所以该法主要适用于诊断未治或复发的病人.FISH技术、流式细胞术(FCM)和RT-PCR三种方法既可以用来诊断APL还可以用来检测APL的MRD.由于流式细胞术所检测的标本为外周血,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流式细胞术具有测量快速,周期短,当天即可发报告等特点,而且现在融合基因的检测仅局限在BCR/ABL、PML/RARα、AML1/ETO 等几个基因[18],流式细胞术可以广泛应用在各种血液病肿瘤的检测中,因此流式细胞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更大,能为临床诊断和愈后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如果将本实验室正在研究的诊断试剂与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结合在一起,不仅在技术上是一个突破,而且在节约成本上、减少诊断时间上、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上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 Mitelman F.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Basel:S.Karger[J].ISCN,1995.1:114.[2] 张可珺,帖儒修,陈伟,等.流式细胞仪分析76例成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特点[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24):2661-2663.[3] Polampalli S,Choughule A,Prabhash K,et al.Role of RT-PCR and FISH in diagnosisand monitoringof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Indian J Cancer,2011,48:60-67.[4] 周瑞莲,莫耀禧,蓝梅,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学,2012,34(3):275-278.[5]Han J Y,Kim K E,Kim K H,et al.Identification of PML-RARA rearrangementby RT-PCR and sequencing in a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out t(15;17)on G-banding and FISH[J].Leukemia research,2007,31(2):239-243.[6] Lee G Y,Christina S,Tien S L,et al.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PML-RARA fusion on i(17q)and therapy-relat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J].Cancer Genet Cytogenet,2005,159(2):129-136.[7] Zhou J,Zhang Y M,Li J M,et al.Single-agent arsenic trioxide in the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Blood,2010,115(9):1697-1702.[8] 徐斌,高清平,姚春.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与疗效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1):572-574.[9] Grignani F,Fagioli M,Alcalay M,et al.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From genetics to treatment[J].Blood,1994,83:10-25.[10] 赵威,邱广斌,张继红,等.实时定量RT-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方法的建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4):1669-1671.[11] Lin J,Han L X,Qian J,et al.Quantification of PML/RAR alpha fusion gene transcrip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by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J].2008,25(3):319-321.[12] Wang Z G,Delva L,CGaboli M,et al.Role of PML in cell growth and the retinoic acid pathway[J].Science,1998,279(5356):1547-1551.[13] Zhu J,Koken M,Frederique,et al.Arsenic-induced PML targeting onto nuclear bodies: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7,94(8):3978-3983.[14] Falini B,Flenghi L,Fagioli M,et al.Immunocytochemical diagnosis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M3)with the monoclonal antibody PG-M3(Anti-PML)[J].Blood,1997,90(10):4046-4053.[15] Samoszuk M K,Tynan W,Sallash G,et al.An immunofluorescent assay fo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Am J Clin Pathol,1998,109:205-210. [16] Villamor N,Costa D,Aymerich M,et al.Rapid diagnosis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by analyzing the immunocytochemical pattern of the PML protein with the monoclonal antibody PG-M3[J].Am J ClinPathol,2000,114:786-792.[17] Federico G,Jaime S.Immunofluorescent analysis with the anti-PML monoclonal antibody PG-M3 for rapid and accurate genetic diagnosis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Ann Hematol,2004,83:687-690.[18] Al-Mawali A,Gillis D,Lewis I.The role of multiparameter flowcytometry for detection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J].Am J Clin Pathol,2009,131(1):16-26.。

APL患者的细胞免疫表型与形态学分型的相关分析

APL患者的细胞免疫表型与形态学分型的相关分析

APL患者的细胞免疫表型与形态学分型的相关分析钟孟如;程静【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39)16【摘要】目的研究初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结合形态学分型进行预后分析.方法对103例确诊为APL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群的免疫表型表达.结果与免疫表型分析比较,形态学诊断APL的正确率为98.1%;AP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群中,13.6%表达HLA-DR+、5.8%表达CD34+;100%表达MPO+、CD13+、CD33+;71.8%表达CD117+;26.2%表达CD15+;8.7%表达CD64+;25.2%异常表达CD56+;15.5%跨系表达原CD2+;M3a组的CD34+、CD2+的表达低于M3b组,CD15+的表达高于M3b组(P<0.05);CD2+的患者25.0%表达CD34+,50.0%表达CD56+,高于CD患者(P<0.01).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与CD34正相关(r=0.528);CD13与CD64正相关(r=0.794);CD15与血红蛋白正相关(r=0.478),与RARA负相关(r=-0.458);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CD2正相关(r=0.458).结论在APL的早期诊断中,免疫表型分析是形态学检查的重要补充;CD34+、CD2+可能是APL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提示M3b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可能来源于更原始的祖细胞,预后较M3a差.【总页数】4页(P1861-1864)【作者】钟孟如;程静【作者单位】523059 广东东莞,东莞市人民医院;510080 广东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相关文献】1.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在急性白血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胡瑛;秦庆;朱蓝玉;于增国2.120例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与形态学分析的比较 [J], 陶德定;冷彦;余源;张东华3.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的形态学、细胞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J], 路瑾;鲍立;卢锡京;刘艳荣;赖悦云;黄晓军4.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检验评价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价值分析 [J], 孙翔;拓红晓5.骨髓细胞免疫表型与形态学检测对急性白血病中患者诊断及监测价值分析 [J], 罗爽;花京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氧化二砷治疗APL临床与机理研究

三氧化二砷治疗APL临床与机理研究

三氧化二砷治疗APL临床与机理研究
张鹏;王树叶;胡龙虎;邱凤芹;周晋;杨惠芬;李晓霞;肖成君;韩雪英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2001(030)004
【摘要】@@ 此成果是系统研究As2O3注射液治疗APL疗效、毒副作用及慢性砷中毒的表现,并通过对白血病细胞乙株(HL60,R562,MOLT4)补体培养的实验研究,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系和细胞遗传学方法探讨As2O3治疗APL的机理、为砷剂或砷化物的进一步开发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张鹏;王树叶;胡龙虎;邱凤芹;周晋;杨惠芬;李晓霞;肖成君;韩雪英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三氧化二砷治疗肝胆系统恶性肿瘤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J], 邬红霞;于志坚
2.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APL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江文华;陈莉莉;王友
群;唐小万
3.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的临床观察 [J], 侯开娟;牟海霞
4.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联用治疗APL的临床观察 [J], 周延玲
5.三氧化二砷治疗复发和难治性APL的研究进展 [J], 周建中;孙华青;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脂蛋白(a)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0脂蛋白(a)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1963年,遗传学家Kare Berg发现了一种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相似的脂蛋白颗粒,将其命名为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1]。Lp(a)由脂质核心、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ApoA)和ApoB100构成,脂质核心与LDL-C、ApoA与纤溶酶原结构上相似,因此,Lp(a)可能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和促血栓形成的作用。Lp(a)比LDL更容易致动脉粥样硬化,且具有更长的血浆停留时间,但Lp(a)的生理作用尚未完全阐明[2]。循环Lp(a)水平主要由编码ApoA的LPA基因决定,并且不受年龄、性别、运动、饮食和营养的影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Lp(a)浓度升高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风险增加相关。但是部分针对女性的队列研究显示,Lp(a)仅与总胆固醇>220 mg/dl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相关[3]。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优势在于没有各种混杂因素以及终生暴露,并且已经确定Lp(a)是CHD的遗传和因果风险因素[4]。全球水平研究发现在10%~30%的人口中存在高Lp(a)水平(高于50 mg/dl),估计全球有14.3亿人受到影响。本文将对Lp(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疗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从而更好地认识Lp(a)以及如何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1.2 Lp(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有研究发现,Lp(a)水平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高风险的不稳定斑块。ACS患者Lp(a)的水平与ACS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Lp(a)水平高的人临床常直接表现为MI。一项为期3年共纳入176例ST段抬高型MI患者的观察性研究表明,Lp(a)水平较高的患者比水平较低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更高[10]。有研究发现MI事件发生率在高水平Lp(a)为4.0%,而低水平组的发生率为2.8%,在Lp(a)高水平的前20%分布中若有效降低Lp(a)水平可以预防每14例MI患者中的1例。这表明降低Lp(a)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减轻心血管疾病负担具有重大影响。Lp(a)同样也是评估冠状动脉成形术、冠脉支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测因子[11]。一项总共1 834例患者的9项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血浆Lp(a)水平升高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12],并且可以通过脂蛋白单采术降低Lp(a),达到降低血管再狭窄率的目标[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9年11月后:中高危ATRA+增加剂量蒽环类
若干问题Ida应用
• 联合研究:GIMEMA(n=108) PETHEMA (n=109) PML/RARa(+)的现在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诱导(AIOA)+维持 巩固:G:Ida/Ara-c,MXT/VP-16,Ida/Ara-c/6-TG P:仅接受Ida和MXT(相同剂量) 分析:分子复发;无复发存活(RFS) 的3年KaplanMeier 结果:RFS多因素回归分析:
自然杀伤细胞相关抗原CD56
——共同表达
HLA-DR 和CD16 (IgFc 受体)缺乏 t(15:17)缺乏 •细胞形态:与M3v相似,细小颗粒 •治疗:ATRA无效,需CT
APL诊断
• 形态组化—90% • 少数—需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抗PML单抗 • 免疫类型:
CD13 , CD33, CD9 始终(+) HLA—DRAg缺乏 CD34 ,CD7 ,CD11b ,CD14 —低水平 CD2 —T细胞相关(28%+)
• 肝素——疗效不肯定 • 抗纤溶、纤维蛋白原补充
单一化疗诱导预后因子
• >50 岁 • 初诊时高WBC者,严重出血者 • 细颗粒 • 严重BPC • 单一化疗常伴较高死亡率 • 高WBC • 细颗粒 ———短的缓解期
缓解后的化疗
• 不同于其他的AML • MTX和6-MP持续维持优于短程强化疗
APL的 研究进展
上海瑞金医院 血液科
APL 肿瘤细胞形态学特征
• 经典: 大多数(80%)粗颗粒型 • 变异形: 细颗粒 15~20% • 少见: 嗜碱变异形(胞浆嗜碱,核/浆
比值高,颗粒无或稀少) • t(15;17)→ PML—RARα • t(11;17)→ PLZF—RARα,NuMA– RARα • t(5 ;17)→ NPM— RARα
RT-PCR (-) 诱导91%(29/32) 诊断后2m 巩固 92%(23/25) 诊断后4m 维持 90%(27/30) 诊断后18m
• 平均随访27m, 预测2年实际总生存 88% 2年无复发存活 96%
• 结论: 双重诱导疗效佳
若干问题Ida应用
• 意大利:GIMEMA随机7年结果(LAP0389)
• 七十年代: DA—CR 50-60% • 八十年代: DA—CR 70-80% • 治疗失败:初期:出血
低细胞期: 感染 耐药: 10%~20%患者
化疗 (初治)
• DA:蒽环类总剂量200-250mg/m2 (DNR) 蒽环类大剂量>300mg/m2 DA-D
• Ida:初治疗效不低于DNR,目前多数学者: 第一线用药
1)WBC:>1万/mm3≥ ;BPC:4万/mm3 2)非蒽环类药物是否应用对RFS无关
CD56(+)APL
• CD56: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常在 NK/T细胞上表达
• CD56:可在AML表达,尤在有t(8;21)M2 和APL,CD56(+)(指表达≥20%)为 不良预后
• Di Bona E etal: AML 171例:37例CD56 (+)—M4最低 4% M5最高(37%) APL占32例: CD56 (+)/(-)年龄、性别、 原始细胞数、CR率无差异,但三 年复发率有显著差异(71.4%对12%)
诱导:ATRA+Ida(或IA)
Ida单一使用优于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个标准巩固
131例Ida(10mg/m2/d×6d)
35%
126例IA(Ida 12mg/m2/d×4d) EFS 23%
EFS:有利因素Ida 不利因素高WBC计数
• 西班牙 PETHEMA研究也有类似结果
诱导:ATRA+Ida
巩固:99年11月前:蒽环类单药 3个疗程
CD56(+)APL
Murray CK et al 12例CD56(+)均有t(15;17) APL 6例早期死亡 6例CR—3例在CR后111~155w复发
3例均CR(19.90.109w) CD56(+)APL预后差
易误诊APL的一种罕见AL
髓性 / 自然杀伤细胞AL •免疫类型:髓性相关抗原CD33
– 有利于Plg激活—plasmin(主要纤溶酶)
• APL肿瘤细胞表面有大量的Annexin II表达
– plasmin异常大量产生—2 PI快速消耗 – 血浆中大量活性plasmin蓄积—纤溶出血
APL治疗
• 化疗 • ATRA • 砷剂 • 新型治疗方法
初治 ——长期生存
复治
化疗 (初治)
(二项研究) • 意大利大宗病例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相

若干问题:HD—Ara--C 双重诱导(HDAra-C+ATRA)
Lengfelder E et al German
• 诱导(HDAra-C+ATRA) →巩固—维持三年 • 病例: 51例, 平均年龄43 (16-60)
40 (M3) 11 (M3V) • 结果: CR 92% 早期死亡 8%
CD56(+)APL
• Ferrara F et al: 100例APL均有融合基因→ 15% CD56(+) CD56(+) :年龄、性别、WBC、Hb、PLT、Fg、基因、CR CD56(-) CD56(+):CR持续时间、总体生存率<CD56(-)
• Itoth S et al: 一例老年APL: CD5620%(+)初诊—71.4% (第一次复发)→75% (第二次复发)
• AMSA: 疗效不如蒽环类 • 其他: 6-TG,VP-16无明显优点 • HDAra-C: 仅一项研究结果改善
其他研究毒性 • 现一般不主张应用非蒽环类药物
初治单一化疗诱导凝血异常
APL 初治:80%止凝血异常 化疗:止凝血异常加重
•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有肯定疗效 尤在高WBC者(早期出血死亡)
58%M3V 52%PML—bc 3断裂
APL止凝血功能异常
• 止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
DIC
——次要
纤溶/蛋白溶解——主要
纤溶/蛋白溶解
• 血清中有高水平Fg/fg降解产物 • 血清中纤维蛋白原低水平 • AT-III 水平正常,PC正常 • PLT存活正常
Annexin II
• 细胞表面Plg 和tpA受体 • 使Plg 和tpA在细胞表面Annexin II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