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医药历史发展沿革1.pd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中医药历史发展沿革

中医药是汉文化的精髓之一,包含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思想积淀,也为本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燕赵河北自古名医辈出,流派纷呈,为中医学重要发祥地。泥河湾孕育东方人类,女娲伏羲成就人文始祖;三祖文化奠定华夏文明,神农黄帝开创中医历史;医祖扁鹊名闻天下,金元医家学术争鸣,中西汇通创新发展,当代名医群星璀璨。一部河北中医史,凝练祖国医学发展史。

一、河北省中医药发展情况

河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医药的发祥地,光荣传统底蕴深厚,名医辈出,流派纷呈,在医史上地位显赫,是中医药文化大省。其中有与黄帝并列医经派,医祖扁鹊倡导“四

诊合参”,河间学派“寒凉攻下”,易水学派“补虚益损”;金元医学争鸣的开创者和主要医学家,河间县刘完素、易水县的张元素;还有一代名医正定县的李东垣、赵县的王好古、藁城的罗天益;更有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先行者,玉田县的王清任、盐山县的张锡纯等都是影响深远的大师、学术创新的典范,奠定了中医事业坚实的基础,并深深影响着未来的发展。

历史上,河北省是中医药重要发源地,其中安国是享誉世界的中药之都,承德是著名的皇家药庄,滦平是国药养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中药材发展历史。河北省中药材种植及现代中药产业基础雄厚,现有药用植物资源 1400 多种,常年生产收购的地产中药材达

230 多种。截至 2016 年底,河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 200 多万亩,形成了一批名牌产品,也拥有较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近几年,河北省委省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全省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确立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出台《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决定》、《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河北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政策,强调中医药文化建设:要挖掘中医药文化积淀,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具有河北省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推动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打造弘扬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主阵地;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目前我省拥有四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这在全国首屈一指。河北省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到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二、安国的中医药情况

安国药市,古名祁州,现为河北省保定市辖区,南距省会石家庄 100 公里。安国是中国近300 年历史上最大的药材交易中心、御用药商(同仁堂)的采购基地、极富盛名的“八大

祁药”、唯一的御敕药王,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安国不仅是河北中药的名片,更是中药竞争全球市场的最好的品牌。早在七百多年前的北宋时期,这里就成了中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称祁州为“药州”、“药都”、“天下第一药市”。

有“举步可得天下药”之称,历史上加工生产的“百刀槟榔、蝉翼清夏、云片鹿茸、镑制犀角”等四个品种被冠为“祁州四绝”,精湛绝伦的加工技艺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

千百年来,安国药材以其种植地道,质量优良,加工技术精湛而闻名于世。安国市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 15 万亩,是全国中药的药材生产基地。东方药城是国家认定的 17 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唯一的出口交易市场,集聚 600 余家药企,12 家出口企业,药材经营品种3000 多个,年成交量超过 10 万吨,交易额 130 余亿元,占河北中药出口总量 65%。安国种植药材有 300 多个品种,其中以菊花、山药、紫菀、沙参、薏米、芥穗、白芷、花粉等八大品种,尤为出类拔萃,受到国内外客商,医疗系统及消费者的欢迎,被誉为“安国瑰宝、八大祁药”,成为海内外药坛上的八颗名珠。安国药业被列为河北省“十大产业化典型”。

纵观安国医药千年发展历程,一句话来概括,可谓“庙而生市,市而兴产,商而兴名”。

三、河北省历代名医

1、扁鹊:姓秦,名越人,生活于公元前五世纪,渤海郡鄚州(今河北任丘,一说今山东省内)人。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年轻时曾当过舍长,即旅店主管人。舍客长桑君过,扁鹊恭谨待之,出入十余年,长桑君乃授之以“禁方”,并教其饮“上池之水”三十日。据云扁鹊得其术,医术神奇,能“视见垣一方人”,即能看墙另一边的人,不待切脉、望色、听声、病人诉说症状,即知病之所在,“尽见五脏症结”。扁鹊遍行齐、赵、秦诸国,遍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是一位优秀的“全科医生”。扁鹊是总结我国战国以前医学经验的第一人,是目前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一位著名医学家,因此有人称之为“医学师祖”。

2、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他自幼聪敏,8 岁应“童

子举”,27 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

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

学术观点。

3、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世称刘河间。他从 25 岁开始研究《内经·素问》,直到 60 岁

从未中断,学识渊博。他据《素问》病机 19 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故治法上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为中医学各学派的

创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李东垣:本名李杲[gǎo]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 1180 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 1251 年)。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5、王好古:号海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王氏自小聪明好学,成年后博通经史,究心医道。他少时曾经与李杲一同受业于张元素(年辈较李氏为晚),后来又从师兄李杲学医。王好古以儒者而习医,特别喜好经方。其造诣很深,后来又尽得张、李二家之传,成为易水学派又一名家,他的学术思想,尤以阴证学说为独到之处,并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有较大的影响。王好古一生著述较多,可考者达 20 余种,其中《医垒元戒》12 卷、《阴证略例》1 卷、《汤液本草》3 卷、《此事难知》2 卷,乃王氏代表作,备受后世医学家之推崇。

6、罗天益:字谦甫,元代真定路藁城人(今河北藁城县),另一种说法是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医学家。名医李杲晚年(1244 年以后),罗天益向他学医数年,尽得其术。李杲身后,他整理刊出了多部李杲的医学著作,对传播“东垣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1251 年后,他自师门回乡行医,以善治疗疮而显名,为元太医,元兵南下。罗天益一再随军征战,他在军中,还四处访师问贤,以提高医术。晚年诊务之余,他以《内经》理论及洁古、东垣之说为宗,旁搜博采众家,结合自己的体会,于 1281 年撰写了《卫生宝鉴》二十四卷。

7、王清任:清代医学家(1768-1831 年)。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邑武庠生,又纳粟得千总职。年青时即精心学医,并于北京开一药铺行医,医术精深,颇噪于一时。因其精究岐黄,于古书中对人体构造与实际情况不符,颇有微词,并敢于提出修正批评,其革新精神甚得好评。尝谓“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