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概念及在国外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足迹概念及其在国外的应用

黄宁郭玥锋

(奥克兰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新西兰奥克兰1004)

摘要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生态足迹概念的产生、发展和计算方法;第二部分从地域规模(宏观)和具体学科分类(微观)两种情形下介绍了生态足迹在国外的应用。

该文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够对生态足迹概念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并且知道其广泛的适用性,同时也为国内生态足迹概念研究人员提供相应的国外在此领域的研究和文献线索。

关键词

生态足迹概念国外应用

The Conception and Overseas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HUANG Ning GUO Yue-fe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University of Auckland1

Auckland City, New Zealand, 1004

Abstract

This paper includes two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ntroduces the origin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ing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detail. The second section articulates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verseas according to the group categorized by different geographic levels and the group categorized by various concrete disciplines. The paper aims to transmit some unambiguous information about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readers as well as leading them to understand both the concep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its general availability in practice. Moreover, the paper can provide 1黄宁(1971-),男,河南开封人,高级工程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建筑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性。

郭玥锋 (1978-), 男, 吉林吉安人,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

the cue of foreign studies and references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inland researchers.

Key Words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ion Overseas application

生态足迹概念介绍

最近10年来,生态足迹概念(Ecological Footprint,缩写为EF)得到了广泛地发展和应用,从而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来评估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这一概念的原型可追溯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科学研究者Vitousek,P. M 及其同事在1986年发表在杂志Bioscience的文章Human Application of the Products of Photosynthesis。文中提出使用“土地净原始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这个单位来解释并计算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承载力,通过计算分析,该文最后总结出截至1986年,地球生态圈中40%的土地净原始产量已经因为人类的各种生产和其它活动所耗尽[1]。

1996年,加拿大卑诗大学(UBC)学者Wackernagel, M 和Rees, W在其合著《我们的生态足迹》(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一书中正式将生态足迹概念介绍如下:生态足迹分析法可以使我们计算出“用来提供满足一定规模人口生活资源,同时消化掉该人口排放垃圾废物所需要的相应的土地面积” [2]。

Wackernagel, M 和 Rees, W在书中给予生态足迹四步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步:通过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年统计资料来计算出该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在该年度人均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例如:用某年度国家对大米的消费总量除以当年总人口数就得到人均大米消费指数,记为c1 (公斤/人);

第二步:用人均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除以该产品相应的土地平均产量,得到人均因消费该产品而占有土地量,记为aa (公顷/人), 如第一步中提及的人均大米消费所占用土地为:aa1= c1 (公斤/人)/p1(公斤/公顷),其中p1为大米的平均产量(以公顷为单位),这一步的结果其实就是人们因消费大米而产生的生态足迹。早期的生态足迹计算中,一般上式除数中的土地平均产量参考世界平均水平,而非国家的平均产量,但后来进行了调整。

第三步:对人们各种消费行为产生的人均生态足迹相加,得到人均总生态足迹,即:ef = ∑ aai (i = 1 to n)。

第四步:用上式计算得到的人均总生态足迹乘以研究范围内的总人口数,即得到该范围的总生态足迹,为:EFp = N (ef) 。

《我们的生态足迹》一书还列出了计算生态足迹时需要考虑的“消费/土地占用”矩阵,纵向坐标中是和人类生活相关的五种消费行为:食物,建筑,交通,消费品,服务等。而横向坐标则代表了六种和如上五种行为产生关系的土地占用或消耗,分别是:能源占用土地,建筑占用土地,花园占用土地,农业占用土地,牧业占用土地,森林占用土地等(详见表一)。表一显示,并非纵向中的任一种消费行为都会和横向中的所有土地占用方式发生关系,例如:交通行为仅仅涉及到土地占用部分的能源占用土地,建筑占用土地,而和其它四种土地占用关系不明显可忽略不计。通过表一,我们不仅可以计算出各分项(按照消费方式或土地占用形式)和总的生态足迹,同时还可以一目了然地比较出各个单独消费方式所占用生态足迹的比例,以及各种土地占用形式的比重,从而做到在减少人类生态足迹上有的放矢。

表一:生态足迹计算中“消费/土地占用”矩阵表格,其中标注“√”的部分表示有关联发生的消费方式和土地占有(需要计算生态足迹),未标注“√”的空格表示该消费方式未引起明显的土地占有(不需要计算生态足迹)(参见《我们的生态足迹》一书P82-83)。

生态足迹是一种基于土地面积,量化人类消耗资源及消化废物与地球生态承载力(Biosphere Capacity, 缩写为BC)之间关系的指标。生态承载力指在一定人口范围内(如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能提供给该范围人群资源消费和废物消化的各项生态能力的总和。如果说生态足迹代表的是人类对土地的总消耗,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