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建设创新创业载体 大力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车制造等八大科技重大专项和特色科 范 大学 药 物 化 学分 子 工 程 、广 西 大 学 平 台 ,积 极探 索 科 技 特派 员 服 务经 济
技 重 大攻 关 项 目。在 实 施 重 大科 技 专 有 色金 属材 料 等 l 个 创新 团 队。基 本 发 展 的长 效机 制 ,帮 助广 大 科 技人 员 0
才的 “ 洼地”效应 ,通过完备基础设 解 决 生 产经 营 过 程 中 的技 术 难题 ,促
、
围绕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提 施 、扶持科技项 目等措施 ,吸引了大 进 企业 增 效 、农 民增 收 。在 这 个 过程
批 区内外 高 校 、科研 院所 的高水 平 专 中,我们注重发挥科技特派员 的示 范
项中挑大梁 、唱主角 ,支持他们创新
四、依靠各类科技园 区,打造创 点产业和龙头企业为主体 ,构建产业
技 术创 新 战 略 联盟 ,促进 企 业 、高等
发展 ,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 出。依托 新 型人 才创 业基 地
重 大科 技 专项 ,我 区 在桥 梁 建 筑 、工
我 区有 南 宁 、桂 林 、柳 州 、北 海 院 校 和科 研 院所 在 战 略层 面 有 效对 接
接 ,培养 了大批 创 新 型 科 技人 才 ,通 养高层 次刨 新型 科 技人 才 过 深 化科 学 研究 ,转 化 科 技成 果 ,有 力 推动 了创新 型广 西 的建 设 。
一
技人才深 入农村 、深入企业 ,运用 自
我 们 充 分 发 挥 重 点实 验 室 集 聚人 身 掌 握 的科 学 技 术 ,帮 助 企 业 、农 民
环境与资源保护等领域 ,培养造就 了 化、示范带动和辐射影响功能 ,为科 业技术创新 战略联盟 ,支撑产业创新
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实现高科技自立自强
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实现高科技自立自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才能实现高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家的长远发展。
本文将从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培养策略和培养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他们能够深入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推动科技的突破和创新。
只有拥有这些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国家才能在科技领域中实现自立自强,不再依赖他国。
其次,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
首先,要注重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小学就开始,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创新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其次,要加强高等教育,建立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开设创新课程、组织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学生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实际问题解决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最后,要加强对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激励他们进行创新研究。
再次,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需要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
首先,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提供充足的经费和设备支持。
只有有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创新人才才能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
其次,要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组建由优秀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合作机会。
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际问题和实践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最后,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激励他们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是实现高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和良好的培养环境,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应高度重视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工作,加大投入,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条件,推动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而科技创新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核心。
为了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培养和引进更多的高水平科技人才,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一、加强高校科研平台建设高校是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为了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首先应该加强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
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研究资源,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
同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促进产学研结合,让科技创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通过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因此,加强人才培养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力度,培养更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
此外,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年轻人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建立青年科技创新基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年轻人积极投身科技创新领域。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引进优秀的科技人才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们应该加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和便利的落户条件,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回国发展。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与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一流的科研团队,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
同时,给予优秀的科技人才更多的荣誉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推动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评价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对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科技创新人才的贡献和价值。
同时,我们应该打破学历和职称的束缚,更加注重实际能力和科技成果的评价。
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展现才华,通过科技成果评价来评判科技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只有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激励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引言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将介绍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探讨培养策略,以及评估培养效果的方式。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能够不断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他们能够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策略1. 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交叉传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往往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需要更多的跨学科交叉。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提升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需要有意识地引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2. 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纸上谈兵只能培养出理论家,而真正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在实践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包括实习、项目合作等。
这些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没有哪个领域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专业的人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和任务。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开展团队项目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评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效果为了评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评估可以通过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来评估他们的专业能力是否达到要求。
可以采用考试、实验报告、项目成果等方式进行评估。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
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科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工科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评价体系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具备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首先,在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工科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实验室课程、工程实训和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还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其次,在工科高校创新人才评价中,应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在工科高校创新人才评价中,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术表现、实践成果、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因素。
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综合考核、论文评审、项目答辩、实习实训结果等,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此外,还可以引入自主评价和同行评价机制,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己的评价和同学的评价,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此外,工科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中,还应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外部合作。
工科高校应该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实际项目合作和科研合作,提供学生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程问题和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与外部合作进行评价,能够更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总之,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外部合作等方面进行和完善。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并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和评价出具备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技术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智能建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
智能建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智能建造已成为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
智能建造不仅融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更在提升建筑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当前我国智能建造领域面临着人才短缺,尤其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的困境。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推动智能建造领域持续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智能建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智能建造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 智能建造的定义与重要性智能建造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维护等全过程进行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和提升。
这种建造方式通过集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从而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升工程效率,并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建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筑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建筑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而智能建造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建造方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
智能建造可以显著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智能建造可以大幅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工程效率。
智能化的管理和优化可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缩短工期,提高工程效益。
智能建造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和监控,可以实现对建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减排,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智能建造在当前和未来的建筑行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中国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并在相关政策和措施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也为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意识到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二、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为了推动科技创新,中国不仅加大了科研投入,还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通过“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中国吸引了大量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他们为中国的科技创新贡献了力量。
此外,中国还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潜能。
三、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中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吸引。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各类科研机构扎实推动科研人员的培养和成长。
此外,中国还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科技理念和技术,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四、人才培养的措施为了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中国采取了多项措施。
首先,加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基础知识。
其次,鼓励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还注重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职称评定制度,激励技术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五、展望未来中国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科技创新。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会更加辉煌。
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教学实验模式探索
第 3 期
长 春 工业 大学 学报 ( 教 研 究 版 ) 高
J u n lo o r a fCha g h n Unv riyo c n lg Hih rEd c to t d io n c u ie st fTe h oo y( g e u ain S u y Edt n) i
[ 作者 简 介] 张燕 (94 , , 17 一)女 河北工业 大 学控 制科 学与 工程 学院 副教 授 , 士 , 博 主要从 事智
能控 制 、 测控 制 、 预 先进控 制 、 非线性 系统 等研 究 。
[ 基金 项 目] 国 家级教 学 团队建设 项 目(0 d 5 ) 1 t0 8 。
入 省 级 重 点 实 验 室 管 理 序 列 ;0 7年 , 立 了 “ 制 理 论 与 20 建 控
二 、 建创新 教育 模式 。 构 培养创 新型 工程 人才
( ) 建 自 动化 专 业 控 制 类 核 心 课 程 教 学 体 系 。 应 创 一 创 适 新 型 人 才培 养 的 要 求
Vo . 2 No 3 I3 .
Se 201 p. 1
21 0 1年 9月
培 养创 新 型 工 程 科 技人 才 的教 学 实 验模 式 探 索
张 燕 周 颖 杨 鹏 安 连 祥
( 北工业 大 学 控 制科 学与 工程学 院 , 河 天津 3 0 3 ) 0 1 0
[ 摘 要] 培 养具有创 新精 神 、 创新 能力 的工程科 技人 才, 当前工科 院校 的重要 任务 。本 文 是
性 较差 。没 有 建 立 不 同 层 次 、 同规 模 的 实 验 课 程 体 系 , 不 学
生缺 乏 必要 的动 手 能 力 与 参 与 研 发 型 实 验 的 机 会 , 少 成 为 缺 创 新 型人 才 的必 备 条 件 。
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
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是保证科技创新能够持续进行的关键。
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是指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和造就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
下面将从培养模式、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探讨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
一、培养模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
在高等教育领域,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开设科技创新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职业教育领域,应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技术工人和技术专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企业内部培训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培养内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素质。
培养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科技创新素质需要注重科技伦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精神。
三、培养方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采取多种方法,以提高培养效果。
一方面,要加强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教育活动和科技创新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培养,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培养质量。
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培养模式,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采取创新教育和实践培养等多种方法,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只有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才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
我今 天 的题 目是 “ 创新 型工 程科技 人 才 的培 养” ,就是 谈谈 学校 应该 怎样 培养 创新 型 人才 。 虽 然我是 以工 程科 技 方面 的人才 为 例子 , 但是 实 际 上人 才的 培养 和成长 有很 多共 性 的地方 , 际 实 上讲 的是 高 等教育 , 别是地 方性 大学 该 怎样 培 特 养人 才 。创新 型人 才是 怎样成 长起 来 的 , 里面 这 也 包 含 了做 人 做 事做 学 问 。在座 的大 部 分 是学
上 的演讲 ,以飨读 者 。
创新 型工程科 技人 才 的培养
谢克 昌
( 太原 理 工 大 学 , 山 西 太 原 00 2 ) 304 中 图分 类 号 :C 1. 9 2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5 2 ( 0 0) 3 0 1 5 0 1 14 2 1 0 —0 0 —0
、
中国高等教育之现状
改革开放 3 年 ,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各个 O 领域 发展 最快 的时期 。大 家都 是 8 后 甚 至 9 0 O
后, 你们 生 活 的这 个 时代正 是 我们 国家 经济发 展 的最 快 时期 ,也 是 高 等 教 育发 展 的 最 快 时期 。 17 年恢 复 了高考 ,也恢 复 了外 派 留学 生 ,恢 98 复 了研 究生 , 们整个 高 等教育 摆脱 了 “ 我 文化 大 革 命 ”混 乱 的局 面 ,走 上 了正 常的 轨 道 。 18 95
编 者按 : 国科 学 院和 中国工 程 院是 中 国科 学技 术 的 最 高殿 堂 ,而登 堂入 室的 两院 院 中 士 ,在 各 自的科 技 领域发 表 了大量创 造 性 的甚 至改 变世界 的论 文 和 专著 ,却 少有人 文社 科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第2 7卷
第 3期
理
工
高
教
研
究
V0127 N O. . 3
2 0 年 6月 08
J u n lo e h o o y C l g d c t n o r a fT c n lg o l e E u a i e o
j n 0 8 u e2 0
Hale Waihona Puke 不仅在 于产 执行情 况 , 高科 技创新 效率 。建 立 和完 善适应 科学 至 国家 竞争力 的 核心 。 中 国企 业 的弱点 , 提 研究规 律和科 技工作 特点 的科技 经 费管理 制度 , 提高 业规模 、 市场 占有 , 重 要 的 是 以 技术 创 新 和 品牌 为 更 软实力 ” 足 。增 强 科 技 企业 自主创 新 能力 不 财政资 金使用 的规 范性 、 安全 性 和有 效性 。提 高 国家 代 表的 “ 科技计 划管理 的公 开 性 、 明 度 和 公 正性 , 步建 立 建设 , 透 逐 大力 培养 创新 型工 程 科 技 人 才 , 于提 升科 技 对
创 新 型 工 程 科技 人 才 培 养研 究 *
方鹏 , 高耀
( 南京农业 大学 , 苏 南 京 2 0 9 ) 江 1 0 5
摘 要 : 工作阶段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 可以从构建适宜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宏观政策与社会环境以及
实施 有 利 于提 升 个体 创 新 能 力 的微 观 组 织 工作 措 施 两 方 面进 行 研 究 。 重 点探 讨 和 分 析 了 高 等 院 校 、 研 院 所 和 科 技 科
维普资讯
方鹏 , 高耀 : 新 型 工 程 科 技 人 才 培 养 研 究 创
8 1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措施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措施1. 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行业需求为核心。
2.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
3.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科技创新人才。
4.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提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推动学术界和产业界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的行业认知和技术应用能力。
6. 设立科技创新奖学金,激励学生投入科研和创新活动。
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指导和教学水平。
8. 开设科技创新导师制度,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
9. 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0. 推行学生科研项目申报制度,培养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和执行能力。
11. 强化实习实训环节,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2. 鼓励科技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产学研结合。
13. 制定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14. 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科技解决问题能力。
15. 开办创新创业实验室,提供创新型人才的创业资源和平台支持。
16. 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
17. 推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型教师。
18. 鼓励学术期刊发表青年科研人才的成果,提高科研动力。
19. 加强科技创新项目评审和资助,提高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20. 推广科技创新人才培训课程,提供前沿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
21.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和经验。
22.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研究和实践平台。
23.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的学科素养培养,提升综合能力。
24. 开设科技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5. 建立科技创新人才网络平台,促进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
26. 开展科技传播与科普教育,增强科技创新人才的社会影响力。
27. 推广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为人才提供多元化的扶持措施。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H i g h c r E d u c a t i o n
No. 2, 2 01 4
S e r i a l No . 2 3 8
程科技人 才的培养要 以工程教育 、 创新教育为主线 , 完成对学生的创新意识 、 创新 思维、 创 新能力 以及 综合素质 的培养 。创新 型 工程科技人 才的培养模式要从培养 方案 的制 定、 课程体 系的构 建、 教 育教 学理 念更新 、 实验与研 究平 台的搭 建、 校 企共建人 才培养基地 等方面综合、 系统地 构建和 实施。
教育向 关注创新教育的研究性教育转变; 要从以教师为主体 专业所属学科的背 景, 又要体现专业自 身特色。 加强各学科
收稿 日期 : 2 o 1 3—1 2— 2 0 基金项 目: 2 0 1 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作者简介 : 仲伟峰 , 哈尔滨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主任 , 教授 , 主要从 事电子信息 、 自动化专业 教学研究 。
一
到“ 大工程观” 的背景下进行。“ 大工程观” 要求工程教育应 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 强调工程的实践性、 创造性, 更 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背景。“ 大工程观” 强调工程科学教
、
创 新型 工 程科技 人 才培 养 的指导 思想
高校在制定创新人才培养 目 标时 , 要切实考虑培养的人 育与工程训练并重, 其丰富的内涵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工程教 才所面向的产业特点 , 以社会 和企业需求为导向; 以“ 厚基 育领域 ̄B - g t 反映_ 3 J 。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应包括创新素质的 础、 宽口径、 强能力、 求创新” 为教育理念 ; 以“ 知识、 能力、 素 培养, 包括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等 , 这些素质培养要 质协调发展” 和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原则。 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 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 , 并掌握扎实 的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工程创新 的基础, 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是工程创新的动力。其次, 创 贯穿于知识培养、 能力培养和工程教育的始终, 通过它们的相 在知识结构方面, 首先,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具备 互作用和聚 合, 产 生创新的 推进 力, 进而 形成创新能 力。
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优秀4篇)
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优秀4篇)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篇一一、目标和任务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__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
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着眼于推动企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__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__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__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
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智能建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
智能建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智能建造已成为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智能建造领域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该领域的持续发展。
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智能建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其路径选择,以期为相关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首先分析当前智能建造领域的人才需求现状,揭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短缺的成因;探讨智能建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包括知识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激发等方面;再次,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提出智能建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策略与建议;总结全文,强调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在智能建造领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智能建造领域的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
通过本文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智能建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关注和重视,为推动智能建造领域的持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智能建造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不断升级,智能建造已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
智能建造不仅需要掌握传统建筑技术的人才,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跨界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智能建造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建筑专业知识,包括结构设计、材料科学、施工工艺等。
这些基础知识是智能建造的前提,也是创新应用的基础。
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对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成为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必备素质。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智能建造作为新兴领域,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人才不断跟踪行业前沿,勇于尝试新技术、新方法。
同时,面对复杂的工程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建造的持续发展。
智能建造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如建筑、机械、电子、通信等。
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工科人才的培养需求也日益凸显。
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构建创新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将从构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
1. 突破学科壁垒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培养,学科壁垒比较明显。
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需要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新工科人才。
2.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新工科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
在培养体系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创新精神新工科人才应该具备创新精神,能够不断地提出新的想法、解决问题并推动科技进步。
因此在培养体系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工科人才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合作。
因此在培养体系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国际交流课程、组织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1. 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学校可以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和科研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2.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导论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业精神。
3.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
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
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摘要: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和高等院校的一项核心任务。
为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河南理工大学积极建构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工程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以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工程科技创新人才。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河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煤炭行业高校,一直把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作为重要的办学使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工程教育的精神,积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了落实我国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有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学校适时提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相关要求,通过了本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相关文件。
并提出在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加快学校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的会议精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树立主动服务国家和地区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
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我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地区和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并提出我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我校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为培养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服务”。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区域和行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一流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工程教育思想,为进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
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实践在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高校纷纷积极探索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并进行实践探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此展开讨论。
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工科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新工科人才来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新工科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构建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大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创新,构建一套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1. 教育方法的创新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创新教育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现在需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育方法的创新成为了当务之急。
各高校可以通过引入跨学科知识、开设创新实验课程、推行实践教学等方式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的新工科人才。
2. 课程设置的优化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优化课程设置。
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的课程设置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设置新颖的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还需要加强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专业实践环节的强化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强化专业实践环节。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手段,新工科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
各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产学研结合、实验室实践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1. 跨学科教育的推行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中,跨学科教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
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目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
主要举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创新引导的科技管理制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制定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改进完善院士制度,注重院士称号精神激励作用,规范院士学术兼职。
加大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
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推进“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
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
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发展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体系,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发展目标: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
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让未来工程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个小伙伴真是好样的。
”说起卓越班的杨康,江苏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都会叹服地竖起大拇指。
2013年暑假,杨康来到上海斯恩卡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实习。
短短1个月时间不到,他就能独立完成10多吨水泵成套设备的拆卸和组装工作,因表现突出被公司老总看中并聘请他担任镇江、无锡地区的产品代理。
江苏大学是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之一,目前,共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个试点专业,涉及学生数576名。
“随着卓越计划的深度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已经不可回避地进入了深水区。
”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介绍,学校把改革定位为“突破”和“领先”,积极探索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培养的未来工程师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
校企紧密联手,企业成了卓越生的实践乐园前不久,江苏大学机械卓越班的42名学生来到了无锡、昆山两地的5家企业,开始为期9个月的企业学习。
陈天阳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他并不轻松,“我是带着任务进企业的,计划先在3家企业轮转,找到合适的方向后就在一家蹲点,开始真刀实枪地做毕业设计。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苏昆山,目前形成了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迫切需要大量适应国际化要求的机械卓越创新人才。
8月底,江苏大学和昆山市人民政府召开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联盟研讨会,与好孩子集团、若宇检具、佰奥自动化、汇美塑胶等企业签订了共建卓越计划校企联盟的协议。
正是这样一个“小联盟”,吸纳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部分四年级卓越班学生。
“以往送学生去企业,给实习经费企业还嫌麻烦。
现在听说卓越生要来,企业反过来管吃管住发补贴,主动承担学生培养工作。
”企业的态度转变让江苏大学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梅强很欣喜,他认为,企业欢迎卓越生,一方面依托于学科优势,产学研平台、研究生工作站等合作形式,为实施卓越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证明企业对更贴近工程实际、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工程创新人才确实“求贤若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潘云鹤中国社会素有轻工商的传统,缺乏对产业和商业的研究,以及对高水平企业家和商人的培养。
最近党和国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提出要培养高水平的企业家。
从本质上讲,现代企业家和商人需要具备工程的知识与思维,现代产业和商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严密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因此,我们要造就大批有经营头脑的工程师和有工程素质的经营者,使得未来中国的产品以信誉度高、科技水平高、附加值高而享誉世界。
在当今社会,其实只有市场化了的知识才能成为财富。
其中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尤其成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现就四个方面做如下探讨。
一、中国工业化面临的形势建国后我国工业化发展基本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第二阶段: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主要依靠自力更生模式进行发展。
第三阶段:到了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第四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特别是加入WTO 后,我国形成了经济全球化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如今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现状:规模远胜于水平。
我国制造业规模目前居世界第三,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大量工业产品的产量不仅世界第一,且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如电风扇、VCD、收录机、水泥、拖拉机、摩托车等,共计60多种。
目前世界上约30%的日用工业品为中国制造。
除产品制造之外,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方兴未艾,被国际建筑界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
去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0亿,房屋建筑施工面积高达45.76亿平方米。
2005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3.45万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20.2%;我国铁路营业里程7.7万公里,居世界第三;公路里程达到36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3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民航客运量为1.6万亿人次,居世界第二;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4.22亿吨,居世界第一。
此外,我国的人力资源规模也十分巨大。
2005年,我们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500万人,其中1/3是工程人员;全国工学本科以上毕业生65万人,专科以上65.5万人,共计130.5万人,已居世界首位。
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高潮在未来15-20年的发展中不会有明显减缓的趋势。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产规模巨大、科技水平偏低。
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5点:一是我国仍在走发达国家工业化已经走过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
我国能源消耗增长过快,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40%,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严重,2006年燃煤23.8亿吨,生产水泥12.35亿吨,共排放二氧化碳60亿吨以上,排放二氧化硫2589万吨,位居世界前列。
二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愿望和能力双重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2006年中国有80%的企业对设备进行更新,其中77%的设备达到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但43%的企业没有新产品推出。
51%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自有品牌产品的收入所占比重不足50%,其中34%的企业产品无品牌。
企业面临的技术环境十分堪忧。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近年支付给国外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不断提高。
世界经济论坛的2006年全球竞争力排名显示,在125个参加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从2005年的49位降到54位,落后于印度的第43位,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对新技术的贡献较低。
近来在欧美所发生的中国出口食品与玩具质量安全事件也说明,贴牌生产企业其实是国际产业界的三等公民。
三是科研经费支出仍不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研发投入尤为缺乏。
我国研发经费总支出在过去五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896亿元,占GDP的0.9%,大幅增加到2006年的3003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为1.42%,但仍大大低于美国的3125亿美元(占GDP的2.16%)和日本的1459亿美元(占GDP的3.13%)。
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位于冰岛、韩国、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之后。
此外,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支出呈现“跛脚”现象。
2005年,政府645.4亿元的研究开发经费主要集中在前沿技术和高技术,而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和迫切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上却十分短缺,致使经济发展支撑产业的科技创新不足。
例如,到2005年全国建成的各类桥梁约为43.5万座,大部分桥梁为近十几年建成,每年我国建桥数量世界第一,但使用的桥梁建造的设备、模型、算法却都来自发达国家。
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也表现出明显不足。
国际上有关的研究显示: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小于1%,企业将难以生存;达到2%企业可以勉强维持;只有达到5%以上企业才有较强的竞争力。
2005年全国28,567个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支出达到1,250亿元,大大高于2000年的354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从0.7%增加到3.3%,但总体上仍处于勉强维持的水平。
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从23577个增长到了28567个,但是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总数却从7220个下降到了6775个,比重由30.6%下降到23.7%,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总数从11529个下降到11060个,比重由50%下降到38.7%,这种情况非常值得担忧。
四是工程科技人员未受到足够重视。
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轻“工”轻“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工程科技人员待遇以及社会地位较低,影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优秀人才的选拔和脱颖而出,最终影响了工程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发挥,特别是在条件艰苦地区的工程科技人员。
2002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的“国内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一栏显示,在参与排名的49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在末尾。
除合格工程师外,还缺乏技师。
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我国40个主要工业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企业中技师与高级技师占全部工人比重是4%,而实际需求高达14%。
五是工程科技人员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环节缺失,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评价体系错位,学位设计错位,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专业目录与课程体系设计落后,学科交叉欠缺,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和重视;基础教育缺乏对工程科技与创新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想当科学家的多,想当工程师的少。
目前的“科学教育”只重知识的传授,严重缺乏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导致与高等工程教育无法衔接。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工程与教育的规模之宏大与水平之不足的对比十分明显,改革的要求十分迫切,创新和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只要措施得当,未来必将会大有作为。
二、我国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虽然我国在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同时正面临着诸多机遇。
一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目标已经确立。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目标: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核心竞争力要有“质”的提高。
二是中国宏大的工程建设为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古今中外发展的经验表明,没有需求和工程实践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产生有作为的工程科技人才,这是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一条基本规律。
美国正是通过上世纪40年代的曼哈顿原子弹工程、60年代阿波罗登月计划、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重大工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工程科技人才,同时成为世界最强的大国。
三是全球短缺工程师。
全球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填补空缺,最缺的前三名人才是业务代表、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德国急缺1.5万名工程师,其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连年下降,2005年减少8.7%,很多“理论型”人才无法适应新市场,而许多本国的大学生又不愿意学工科,工程教育领域被外国学生“占领”,外国公司则争相高薪挖人。
不仅在德国,在英国、澳大利亚、南非、巴西、波兰等许多国家都存在工程师短缺的问题。
在工程师短缺的同时,工程师素质正处于换代升级之际。
美国工程院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
四是我国工程科技人才有可能成为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生源好,规模大,就业市场广阔。
如能激发出其创新的潜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工程科技人才在量和质上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把握好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问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是工程与科学的关系。
当代工程常常基于科学的应用,但工程的范畴远远大于科学的应用,且往往早于科学而出现。
当代工程与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工程除了理论外,还要基于经验,这就是老工程师的宝贵之处。
而且,工程的成功还需要科学技术以外的大量社会人文知识和实践技能,其成功必须依靠团队,必须与市场和社会密切配合。
因此,工程师不等于应用科学家。
他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还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
我国基础教学的传统观念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实际情况是,仅学好数理化是不够的。
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科学家有相当大的差异。
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在面对认识世界的种种问题时要回答yes或no,工程师在面对各种工程问题时则要千方百计解决问题,而远非回答yes或no。
如今我国中小学考卷中有很多yes或no的问题,这对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但在当今,只有工程化的知识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二是工程与市场的关系。
工程具有为社会服务和创造财富的明确目的。
因此工程和市场关系密切。
工程的发展既受科学、技术与经验的引导,又受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引导。
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企业家和商人的素质可能会影响中国的未来的发展。
一小部分劣质造假、不守信用、缺乏责任感的投机型和关系型的企业家和商人已经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形象。
中国迫切需要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和商人。
中国社会素有轻工商的传统,所谓“士农工商,四民有业”。
我国传统上缺乏对产业和商业的研究,以及对高水平企业家和商人的培养。
最近党和国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提出要培养高水平的企业家。
过去我们经常把商人和企业家简单看成是创造利润的群体,而著名的管理学家熊彼得则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精神的人格化。
从本质上讲,现代企业家和商人需要具备工程的知识与思维,现代产业和商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严密的设计与实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