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陌生人说话说课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陌生人说话》说课稿

刘晓颖

一、教学背景

《跟陌生人说话》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3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此文为我们讲述了作者善良的母亲最喜欢和陌生人说话的故事。表达了对超越功利、相互信任、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的呼喊。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跟陌生人说话》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同时又承担着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任务。在社会上人际关系愈见功利和设防的今天,课文呼唤超越功利、相互信任、以诚相待的人际关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本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确定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思想比较单纯,情感体验不够丰富。前两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亲情篇《散步》《背影》等和师生情《我的老师》《韩老师叫我学说话》等,解读文本时均能激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读出自己的亲身体验。而第三单元由熟悉的人、朝夕相处的人、有恩之人转到社会中的陌生人,而他们的生活时常听到的是:别跟陌生人说话等出自长者的叮嘱,而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呢?是所有碰到的陌生人都不能说话吗?刘心武的《跟陌生人说话》体现作者对超越功利,互求信任,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的呼唤。

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经常接受“别和陌生人说话”的安全教育,理解并认同文章主旨就成为了本节课最大的情感障碍。

本单元要学会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于作品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并思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注重由感知到理解、到形成认识的过程。为此确定《跟陌生人说话》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从字里行间体味文章的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搜索关键词、画出结构

图的方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品中表达的善意待人的崇高品德,学会正确

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三、教法学法

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题目入手“跟陌生人说话”,透过这个题目你得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既然作者从某一题目出发,可以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那么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为什么不可以从题目出发对文章进行一番精彩的分析呢?

(二)读通文本

1.面对陌生人,父亲如何告诫我们?母亲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如何?(用文中的

词语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搜索关键词的方式,学会筛选文本信息。

2.课文选用了哪些材料表现母亲喜欢和陌生人说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设计意图】了解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抓住要素进行概括,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从这三件事中可以看出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热情”、“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对哪怕是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善意”、“母亲嘴上不设防”、与人谈话很真诚等。培养学生从文本出发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通过事件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3.有人说课文的第二段和第四段都写母亲喜欢在火车上和陌生人说话,内容上

是重复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选材的角度上引发学生思考。虽然这两段中写母亲跟陌生人说话都是在火车上,但选择题材的内容和角度却各不相同。从年龄上说,第二段写的是妇女和两个医学院毕业的女青年;第四段写的是两个小伙子,从人物身份上说,是两个正在寻机欲行抢劫的坏人。

4.布置学生画出文章的结构流程图,理清行文思路。

【设计意图】要进入文章的情境,必须遵循作者的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把作者无形的思路形迹化,把文章的结构图表化,把语言的陈述纲目化,这种析文的方法,直观、明晰,有纲举目张之效。

(三)读懂作者

5.请你在原文中画出表现“我”对母亲跟陌生人说话的态度的语句,说说前后

有什么变化。

学生细读文本,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态度的语句进行归纳:

如“急得直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犯不上……呀”可以看出我是在埋怨母亲这么做。如“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碰母亲的鞋帮”,两个“竟”字等。如“感谢”一词。如母亲去世后,回忆起“母亲与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时时浮现在我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但仍恪守遗训,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到最后在盲人面前“僵”,心里涌起层层温热的波浪,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甜蜜瞬间来临。

作者的态度:不理解(反感)-----理解------体会温馨,但仍恪守遗训----效仿---甜蜜瞬间

【设计意图】紧扣文本,理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为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做铺垫。

6.课文标题“跟陌生人说话”有什么含义?

【设计意图】思考课题的含义:谁跟陌生人说话,实质上作者呼唤每个人都应该与周围的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人与人应该以诚相待,引导学生由此回审课题,把握文章主旨,不忽视任何一个题目所蕴含的信息,由题目引发学生思考,题目得知主要内容,揣摩文章内涵,想必对他们写作时把握审题也有所帮助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