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后附教学流程图)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广场—流程图沪教版
4.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培养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积极情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广场—流程图”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选择一个你们熟悉的过程,如做早餐、上学路线等,讨论如何用流程图表示这个过程的步骤。”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绘制流程图。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正确地表达过程和步骤。
“同学们,在绘制流程图时,要注意步骤的顺序和逻辑关系,确保图形和符号的正确使用。”
(四)课堂练习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广场—流程图沪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概念,掌握流程图的构成元素,如开始、过程步骤、判断、循环和结束等。
2.能够运用流程图来描述数学问题解决的步骤,培养问题分析、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学会使用简单的图形和符号来绘制流程图,通过流程图对实际问题进行有序、清晰的表示。
要求:字数不限,表达清晰,能体现出对流程图的理解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图形和符号有较高的敏感度。然而,由于年龄特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策略有待提高。
结合本章节“数学广场—流程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并未系统接触过流程图,因此对其概念和绘制方法可能感到陌生。但学生对图形和符号的喜好为他们学习流程图提供了兴趣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逐步掌握流程图的绘制和应用。
苏科版《11.5机械效率》教学设计(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图)
苏科版《11.5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纳入重要的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来说,它既是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教师来说,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法和学法上拟用实验探究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和学的目的。
本设计的第一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视频展示生活中的简单机械以及功的知识复习,为学生顺利完成反映机械性能的机械效率构建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平台。
第二环节是猜想、实验和质疑,通过活动一,让学生对问题“手拉绳子做的功等于动滑轮拉重物所做的功吗?”进行猜想,并引导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手拉绳子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拉重物所做的功。
通过实验的设计归纳则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同时达到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目的。
得出结论后进一步让学生分析讨论:多余的功干什么了,引出使用机械的三个功。
第三环节是认识有用功、总功、额外功,这一环节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旨在发展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
紧接着是认识机械效率,通过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三个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上面的对多余的功(即额外功)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有用功和总功数量上相差越小越好,继而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过度自然且易于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了解常用机械的机械效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机械效率。
这一环节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第四环节议一议“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和“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机械效率”,教师适当引导:把公式η=WWⅹ100% 变形为η=WW Wⅹ100%,通过讨论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巩固,围绕着怎样提高自行车的机械效率问题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使物理知识生活化,又使生活现象物理化。
教学设计,流程图,板书,反思 - 郑晓梅
教学环节与方法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宗旨与意图完成情况及反思新课引入一.元素与人体健康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在家搜集食品或者药品的标签,让大家大家都带来了吗?整合前置作业,请四名同学给大家展示带来的标签中含有什么物质,其中含有什么元素,这些元素含量缺乏过过多对人体有哪些影响,生活中吃什么食物能补充碘元素、钙元素、铁元素等。
通过搜集标签,查阅资料,知道元素存在于身边的物质中,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通过前置作业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全班同学高质量完成前置作业,课堂同学积极参与,对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理解的非常好。
探究新知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不仅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物质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中。
(展示ppt)观看幻灯片,知道元素在人体、在地壳、在海水种的分布及含量多少让学生知道元素存在与所有的物质中。
全体学生理解并记住。
三.元素与元素符号什么是元素?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同一类原子,,为这么这么说呢?教师:钠原子核钠离子的质子数都是11,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同样道理,氯离子和氯原子也属于氯元素。
(展示ppt)观察粒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出:同一类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
比较总结出: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微观到宏观,归纳总结出元素的定义。
并解析: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属于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反复的练习。
元素符号有什么含义?展示Cl、O、3Mg做练习题巩固(ppt)回答Cl、O含义,总结出元素符号含义有2个,表示某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
幻灯片展示,通过归纳法,总结出元素符号含义。
类比归纳,练习题元素周期表有什么信息?(电子白板同时展示)看书143页,观察,并用白板的放大镜功能为同学解读:“通过图片颜色深浅及元素名称偏旁等两个角度给元素分类;元素周期表每个方格含义;并观察到,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设计实施方案(后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设计方案(后附教学流程图)————————————————————————————————作者:————————————————————————————————日期:2教学设计方案(后附教学流程图)标题:美的追寻设计者: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新城小学黎妙英一、教学内容:《三峡之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本文作者方纪按时间顺序,对同一景物的变化进行精心描绘,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中。
学习本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分析:由于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是南方农村的孩子,平时到外地旅游的机会较少,知识面相对较窄。
本文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既陌生又好奇。
但随着近几年学校、家庭中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已具有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的能力,对于上网查阅资料的兴趣很浓,因而,只要作适当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对三峡的景色、风土人情也会有所了解,这对于课文内容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可是,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爱生活,创造美的热情这是教学本文时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1、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学习课文设计成旅游的形式,鼓励学生选择喜爱的句段学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收获。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3、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懂课文,品味重点词句,领略三峡秋天景物从早晨到夜晚的不同特点;(2)学习作者按时间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带教学流程图)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5、指名分角色读这部分。6、表演“送新娘”这段故事。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以上文本能体现人物巧妙的句子很多,但学生最能感悟到的,感悟最深又最具文本特点的就是西门豹的语言,对巫婆、官绅头子、官绅的四次语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淋漓尽致地展现西门豹计谋的巧妙,把握这一条主线,大胆地删枝去叶,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充分的时间、充足的空间展开对话。(媒体呈现四句话学生品读、赏析)
《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方案
课五年级
课时
1课时
作者
朱殿仕
一、教材内容分析
《西门豹治邺》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为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
学生与教材初步对话后,教给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培养学生概述的能力,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
1、小声读1-9自然段
(1)画一画:西门豹几次问话的内容。
课堂教学设计及流程图
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语文设计者:数码宝贝单位:某某中学授课年级:九年级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菲利普夫妇 ---- 于勒
教学模式:探究型 教学过程结构
1.读课文后,小组交流,你们觉得菲利普
夫妇是怎样的人,他们如何对待于勒 2.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怎样
板
,
*
书 设 计
自私、贪婪 庸俗、虚荣 势利、冷酷
四、教师归纳<
五、拓展延伸
六、教师总结
八
知识点
编号
学习目标练习题目内容
1、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形06—1知识和能力他们不变的是什么
成
性
#
06—2过程和方法2、概括《.平分生命》中小男孩的性格特征。
练
习
06—3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3、续写语句,谈谈你对金钱作用的看法。
教师的内容
和教师的活。
2019-2020年中职职高高中体育与健康《篮球运动:高低运球》优质竞赛课教案设计附教学流程图
2019-2020年中职职高高中体育与健康《篮球运动:高低运球》优质竞赛课教案设计附教学流程图1、教学设计2、教学流程示意图3、主教案篮球运动-----高低运球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养成坚持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学练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情感的愉悦;体验成功与进步的喜悦,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理解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二、教材分析篮球是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本节课的学练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体现了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练兴趣,使学生养成坚持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目的。
同时在本节课中本人注重学法、练法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身体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及认知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情感目标、社会适应、确立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1、学习高低手运球,掌握按球时注意手腕的力量,目视前方。
2、提高学生篮球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能力。
3、培养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善于交流、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重点:运球时,要目视前方,用手腕、手指用力协调。
难点:高低运球在实际比赛中的转换应用。
四、教具篮球场2块、篮球每人1个。
五、教法和学法的运用教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运用了示范点拨、引导启发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基本思路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对教师的模仿练习,学生自主练习,小组的合作练习,集体纠正动作,让个别同学展示正确的技术动作,使个别技术动作错误的同学有一个正确的对比,最后集体放松,点评,结束本次课。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图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图步骤一:导入(5分钟)1.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当天的课题和目标。
2.老师询问学生之前对该课题的了解,并简要复习相关知识点。
3.老师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引入新的知识点。
步骤二:新知呈现(10分钟)4.老师使用多媒体或教具呈现新知识,通过图示、实物或实例讲解。
例如,教学一个数轴的概念,可以使用图示或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5.老师阐述新知识的核心概念、特点和相关应用。
步骤三:概念理解与巩固(15分钟)6.老师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和理解。
7.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回答问题,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8.老师通过示范和实例探究,帮助学生彻底理解新概念。
步骤四:知识延伸和应用(20分钟)9.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10.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应用所学的知识。
1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发展。
步骤五:总结与归纳(10分钟)12.老师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强调核心概念和关键步骤。
13.学生回答总结性的问题,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4.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并纠正错误。
步骤六:巩固练习(15分钟)15.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本课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6.老师在黑板上解析和讲解练习题答案,同时指出容易出错的地方和解题技巧。
步骤七:作业布置与反馈(5分钟)17.老师将当天的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说明要求和截止时间。
18.老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
19.学生将作业交给老师。
老师定期检查作业,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步骤八:课堂评价与反思(5分钟)20.老师以课堂练习、小组讨论、个别答题等形式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1.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通过以上的教学流程图,可以清晰地指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确保教学的逻辑性和有效性。
教学设计流程图( Word可编辑打印版)
教学设计流程图教学设计流程图模板教学设计是为了方便我们更好的进行教学,这个时候,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流程图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哦!1.章节名称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
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
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 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编写一般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内容。
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
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
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
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生特征填写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的学习准备情况,作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依据。
11.3功教学设计(含教学设计思路和流程图)『苏科版』
苏科版《11.3功》教学设计(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图)一、教学设计思路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
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杠杆和滑轮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通过对斜面的探究展开的。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对学生来说,它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学习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法和学法上拟用实验探究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和学的目的。
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抽象的概念,我们在教学中若能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就为学生的学习扫清了一大障碍,以此维持学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兴趣,为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通过复习杠杆、滑轮和生活中的其他简单机械,为学生顺利完成后续的学习构建必要的基础知识平台。
第二环节是感受、质疑、探究,通过亲自经历实验活动,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感受理解功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中互相交流、团结合作。
通过实验的设计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同时达到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目的。
第三环节是功的概念,通过对实验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有意义的物理量,通过普遍的现象揭示物理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尊重科学,相信探究的结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四环节是判断有没有做功:即通过对功的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与判断,提高学生理论分析的过程实现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能力的培养。
利用我国运动员举重等图片不仅使知识变得鲜活,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挖掘出学科中的育人因素。
第五环节是应用功研究实际问题,通过计算人对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充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一环是小节和作业布置,帮助学生巩固当堂的学习的知识,并把课堂延伸到生活。
教学设计实施方案(后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设计方案(后附教学流程图)————————————————————————————————作者:————————————————————————————————日期:2教学设计方案(后附教学流程图)标题:美的追寻设计者: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新城小学黎妙英一、教学内容:《三峡之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本文作者方纪按时间顺序,对同一景物的变化进行精心描绘,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中。
学习本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分析:由于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是南方农村的孩子,平时到外地旅游的机会较少,知识面相对较窄。
本文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既陌生又好奇。
但随着近几年学校、家庭中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已具有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的能力,对于上网查阅资料的兴趣很浓,因而,只要作适当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对三峡的景色、风土人情也会有所了解,这对于课文内容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可是,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爱生活,创造美的热情这是教学本文时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1、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学习课文设计成旅游的形式,鼓励学生选择喜爱的句段学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收获。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3、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懂课文,品味重点词句,领略三峡秋天景物从早晨到夜晚的不同特点;(2)学习作者按时间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后附教学流程图)
《三峡之秋》教课方案方案一、教课内容:《三峡之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描绘的是中秋这天从清晨到夜晚三峡风景的变化,本文作者方纪准时间次序,对同一光景的变化进行精心描述,令人不由沉醉于祖国的山川美景中。
学习本文,既让学生遇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育审美情味,又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文章的表达顺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剖析:因为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是南方乡村的孩子,平常到外处旅行的时机较少,知识面相对较窄。
本文内容关于他们来说,是既陌生又好奇。
但跟着近几年学校、家庭中电脑的普及,好多学生已拥有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的能力,关于上网查阅资料的兴趣很浓,因此,只需作适合指引,学生经过上网查阅,对三峡的风景、风土人情也会有所认识,这关于课文内容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怎样指引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觉美,在不停找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爱生活,创建美的热忱这是教课本文时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1、把讲堂教课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研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
尊敬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学习课文设计成旅行的形式,鼓舞学生选择喜爱的句段学习,尊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感觉,鼓舞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现学习收获。
2、培育学生研究性阅读和创建性阅读的能力,以文本为依靠,指引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3、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着重课内与课外的密切联合,着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培育学生优秀的信息修养,培育学生采集信息的能力。
四、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读懂课文,品尝要点词句,领会三峡秋季光景从清晨到夜晚的不一样特色;(2)学习作者准时间的次序,抓住光景的特色进行察看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诵,经过感情朗诵,感觉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1)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喜好自主地选择学习、研究的内容,选择展现的方式,提升学习的技术和表现自我,沟通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图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图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图1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合作与交流,提倡“做中学”。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学实践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人在通用技术课堂内做了一些尝试,有一定的体验。
教学内容分析在学习广东版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了解流程》和第二节《流程的组成与描述》后,学生对流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究竟怎样进行流程的设计呢?于是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3)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5)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
”,仍然以《技术与设计2》(广东版)的第三节《流程的设计》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并参考苏教版和地质版两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流程的设计是对前述流程的基础知识的运用和为流程改进设计打基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虽然一般的设计方法和过程相同,但具体的设计思路有所不同。
为了让学生理解“设计一个流程,一定要对其内在的性质和运作规律了解的较清楚,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而进行设计”,所以先分析讲解一个简单流程设计案例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分组亲历一次简单流程设计――“用植物的色素染布的工艺流程设计”的全过程,并进行相互学习、讨论、交流和评价,从而逐步体会和掌握简单流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在学生已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流程设计案例出发,学习流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不但走进了生活,拓展了空间,而且还延伸了观察、想象、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和技术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协作解决问题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及分析1、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2、能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3、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及流程图实例
课堂教学设计及流程图17、《长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一、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3、利用课文内容、网络资源,使学生感受到长城的气魄宏伟。
进程与方式:一、培育学生自主探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感受长城的宏伟气势和高大牢固,激发学生探讨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二、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的拓展阅读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信息素养:一、会利用网络搜索、挑选、处置和加工资源。
2、会利用论坛与同窗进行交流讨论。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的分析《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7课。
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牢固与宏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酷爱之情。
这是一篇学习观察和表达的好文章,也是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课文重难点段落是二、三自然段。
通过学习课文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难点,很多学生对长城的熟悉都是停留在感性的熟悉上,而长城的内涵则要深切发掘。
在教学的进程中,以学校自主开发的学习网站为基础开展学习,提供丰硕的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冲破重难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及分组情况一、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通过小学阶段三年的学习,已具有必然的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必然的自学能力;(3)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自觉运用网络搜索搜集有效的资料帮忙学习;(4)学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愿意和同窗进行交流。
2、学习者分组情况分组的原则: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习惯和学习兴趣为分组依据。
学生按照自己能力、习惯和兴趣选择“稳健组”、“提高组”和“拓展组”。
苏科版《13.3电流与电流表的使用》教学设计(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图).doc
苏科版《13. 3电流与电流表的使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建立在前两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电流的概念、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特点等知识,是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同时又是后续学习相关电学知识的必要准备。
由小实验“水轮机”以及视频水流和电流的类比引入,利用身边可感知的现象设疑,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用水流使水轮机转动提供可见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对电流的理解作好铺垫。
关于电流概念的教学。
利用水流使水轮机转动的实物演示、视频模拟,再观察实验中的小灯泡发光,加强对“电流使电灯发光”的理解,然后通过灯泡发光的亮度归纳出电流有大小和单位,通过阅读身边的电流值,让学生感知电流的大小。
这样通过类比的方法,避免了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欠缺所带来的缺陷,使学生能够将本身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电流转化为可感知和理解的具体事物,电流表及其使用这一部分,首先通过学生读图13-19,从实验桌上的器材中找出电流表, 并指导学生观察它的表盘、接线柱等的特征,阅读并完成活动中的空格。
通过读数练习把握其使用中量程的选择和读数方法。
放手让学生完成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获得学习上的快乐与成就感,练习则可在达到即时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为下一步实际测量提供可能。
其次对电流表的使用,让学生先阅读电流表使用方法的说明书,接着利用老师提供的课件向其他同学介绍,同学间进行补充(必要的话,老师可利用提问的方式对重点稍作强调),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实验把电流表连入电路中实际测量。
流程教师活学生活活动目演示:(活动1)水轮机叶片模型、水、%1怎样让水轮机转动起来?%1能否让水轮机转动得快一些?思%1是什么让水轮机转动起来的?水轮机转速为什么有大小?从感官上激发兴趣电流使小灯泡发光通过小灯泡发光从而判断电流的存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电流,知道电流的单位及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了解身边用电器的电流值。
2、使学生知道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能够辨认表盘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并准确的读数3、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方案(后附教学流程图)
标题:美的追寻
设计者: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新城小学黎妙英
一、教学内容: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描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本文作者方纪按时间顺序,对同一景物的变化进行精心描绘,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中。
学习本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分析:
由于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是南方农村的孩子,平时到外地旅游的机会较少,知识面相对较窄。
本文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既陌生又好奇。
但随着近几年学校、家庭中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已具有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的能力,对于上网查阅资料的兴趣很浓,因而,只要作适当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对三峡的景色、风土人情也会有所了解,这对于课文内容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可是,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爱生活,创造美的热情这是教学本文时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1、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学习课文设计成旅游的形式,鼓励学生选择喜爱的句段学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
示学习收获。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3、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课文,品味重点词句,领略三峡秋天景物从早晨到夜晚的不同特点;(2)学习作者按时间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探究的内容,选择展示的方式,提高学习的技能和表现自我,交流表达的能力。
(2)通过小组协作学习,使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爱生活,创造美的热情。
(2)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3)让学生在搜集学习资料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一天中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
使信息技术与文本更好地整合,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激发他们爱生活,创造美的热情。
七、教学过程
八、学习评价表
评价导航
《三峡之秋》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