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模型物理教学-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了解与摩擦起电教案

原子结构了解与摩擦起电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2.了解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3.掌握开展摩擦起电实验的方法步骤。
二、教学重点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1.铜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2.摩擦起电的原理及实验;3.摩擦起电实验的详细步骤。
三、教学知识点1.原子结构基本原理“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由负电子和正电子组成,电子绕正电子运动,形成一个稳定的电场。
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原子的质量。
原子的核心所占的体积极小,但是却占据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铜原子结构图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具有负电荷,而质子具有正电荷。
因为原子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所以原子整体是中性的。
2.摩擦起电的原理及实验摩擦起电是指用不同材质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电荷分布现象。
这些材料之间必须有一定量的电子流动才能产生电荷。
具有高电阻的材料不易产生电荷。
低电阻和导电性能强的材料容易产生电荷。
其实,摩擦起电是靠原子层级上的电子转移来产生的。
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相互摩擦,就会使它们表面的原子发生变化,这就产生了电荷。
实验步骤:a.取一个玻璃杯,将几个固体物质:纸片、铝箔、耐高温塑料袋等放进杯子里。
b.从中拿出一件材料,将其磨砂。
c.将材料倒回杯子里,观察各物质中间的相互作用现象。
d.反复摩擦多次,观察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现象。
e.用电检测器观察各物质所带的电荷性质。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分组探究、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子结构了解与摩擦起电”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水平。
五、教学过程1.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并进行小组讨论。
2.教师向学生演示摩擦起电实验。
3.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摩擦起电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总结。
4.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总。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原子结构和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同时明确了摩擦起电实验的详细步骤。
学生在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和交流。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是一种常见的静电现象,它的原理可以通过几个基本概念来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它们围绕原子核旋转。
在一个稳定的原子中,正电荷和负电荷是平衡的,因此原子是电中性的。
当两种不同材料摩擦时,它们之间的电子可能会转移。
这是因为某些材料具有较强的亲电性,它们更容易吸引和获得电子。
当两种材料摩擦时,其中一种材料可能会夺取另一种材料的电子,导致两种材料带有不同的电荷。
例如,当我们用羊毛织物摩擦塑料棒时,塑料棒会获得电子而变得带负电荷,而羊毛织物则会失去电子而变得带正电荷。
这种带电的材料会相互吸引或排斥,这就是静电力的作用。
当我们将带有不同电荷的材料放在一起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电场,这个电场会对周围的物体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将一个带有正电荷的物体靠近一个带有负电荷的物体,它们会相互吸引,而如果两个带有相同电荷的物体靠近,它们会相互排斥。
摩擦起电的原理也可以通过电荷守恒定律来解释。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中的总电荷在任何过程中都是不变的。
这意味着在摩擦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并没有产生或消失任何电荷。
只是电荷的分布发生了改变,导致物体带有了净电荷。
除了摩擦起电外,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比如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
摩擦起电是一种最为直观并且易于观察的带电方式,因此在教学实验中经常被用到。
总的来说,摩擦起电是由于不同材料之间电子的转移和电荷的分布改变所导致的。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摩擦气球使其带电、摩擦头发产生静电等。
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静电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利用静电效应。
教科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电现象》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
橡胶棒带 负电荷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摩擦起电的原因
1.原子结构图:如右图
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通常情况下,原子是电中性, 由原子组成的物 体也呈电中性.
–
核外电子
– +
++ –
原子核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 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电 现
电流
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
象
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电能
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能量转化
课堂训练
1.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 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B ) 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 B.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梳子对头发有力的作用 D. 梳头时,头发的毛囊会收缩
A
B
对电流方向的理解: (1)电流的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2)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电池:电池有正、负两个极, 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 电池.
电池工作时的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如下图: 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电池.
课堂小结
静电现象
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摩擦起电
电现象
思考: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
实验1:与头发摩 擦过的梳子能吸起
纸屑
实验2:与毛皮摩 擦过的气球能吸
起头发
实验3:与毛皮摩 擦过的气球能吸
引水流
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 了电,或者说带上了电荷.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课题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日期
教学
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
分析
重点:
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
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是十分抽象的,了解它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原子结构的猜想是在不断的实验发现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从实验中去猜测一下有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是如何在不断地了解未知世界的,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
了解了多种复杂的原子结构后,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到底需要了一些什么知识,应该有一定的小结。
--发现电子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介绍】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高中物理-高二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示例教案

高中物理-高二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示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2.认识原子的结构
3.掌握原子结构的示例
二、教学内容
1.摩擦起电的原理
2.原子的结构
3.原子结构的示例
三、教学步骤
1.摩擦起电的原理
老师简单介绍了摩擦起电的实验证明,并引导学生思考摩擦起电的原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摩擦起电是由于物体表面带上了静电荷,而静电荷是由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所引起的。
那么,学生们你们知道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吗?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原子的结构。
2.原子的结构
老师简单介绍了原子的结构,并在黑板上画出了原子的示意图。
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中含有质量较大的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则带负电。
在原子中,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因此,原子带电量为零。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摩擦,就会发生电子从一个物体移动到另一个物体的情况,从而使物体表面带上静电荷。
3.原子结构的示例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几个原子的示意图,并让学生们分析其中原子核和电子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带电情况。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原子结构,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实物,例如钠、氧等元素的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结构。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摩擦起电的原理,认识了原子的结构,掌握了原子结构的示例,对于后续学习物理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老师也指出,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摩擦起电的原因 原子结构教案

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教案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
原子结构及摩擦起电

•感應使導體帶有的正負電荷, 稱為感應電荷
•使用靜電感應使物體帶電的方 法就稱為感應起電
感應起電
感應起電:(a)電中性的金屬球、(b)將帶正電的玻璃棒靠近金屬 球,球的一側 會感應成負電而和玻璃棒相互吸引、(c)用手觸摸金屬球,使球上 的正電被中 和、(d)移開手及玻璃棒後,金屬球即帶負電
閃電與避雷針
6-1
原子結構及摩擦起電
•兩物體相互摩擦時,電子就 可能會移動 •失去電子的物體,無法保持 電中性,而會帶正電性
6-1
原子結構及摩擦起電Fra bibliotek•例如:用絲絹摩擦玻璃棒,玻璃棒便 會帶正電 用毛皮摩擦塑膠棒,塑膠棒帶 負電
6-1
原子結構及摩擦起電
感應起電
•帶電體接近導體,使導體上正 負電荷分離的現象,稱為靜電感 應
•閃電是我 們日常生 活中最常 見的靜電 感應現象
閃電為雲層與地面間 的放電現象
閃電與避雷針
•放電現象:愈尖銳、突出 的物體愈容易放電或是成 為其他物體放電的對象
•為了避免雷擊,在較高的 建築頂端通常設有避雷針
驗電器
• 驗電器是用來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裝置 • 金箔驗電器:如圖6-8(a)
(a)金箔驗電器、(b)以金箔驗電器驗電
驗電器
• 可以使用金箔驗電器來檢查帶電 體所帶電荷的正負
庫侖定律
•庫侖定律結果: 1.兩帶電體間的作用力與其電量 乘積成正比 2.兩帶電體間的作用力與其距離 平方成反比
庫侖定律
•庫侖定律結果:
公式: •若使用SI制單位,常數k為9×109牛 頓.米2/庫侖2(Nm2/C2) •基本電量記做e,e的大小為1.6×1019庫侖 •庫侖(coulomb)為電量單位,簡寫為 C
摩擦起电的原理简介

摩擦起电的原理简介摩擦起电是一种常见的静电现象,它是指当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摩擦时,由于电子的转移而产生静电荷。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梳头发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使头发变得带电;在干燥的天气里,走在地毯上会使我们的身体带电等等。
那么,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而中性的原子是由相同数量的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当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摩擦时,会发生电子的转移。
比如当我们用羊毛布摩擦塑料棒时,塑料棒会失去一些电子,而羊毛布会获得这些电子。
这样,塑料棒就带有正电荷,而羊毛布带有负电荷。
其次,摩擦起电的原理还涉及到材料的导电性。
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导电性能好的材料会更容易失去或获得电子,因此在摩擦起电实验中,我们通常会选择导电性能差的材料,比如塑料和羊毛布、橡胶和皮毛等组合进行实验。
另外,湿度也会影响摩擦起电的效果。
在潮湿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水分会使电荷更容易传导,从而减弱摩擦起电的效果。
因此,在干燥的天气中,我们更容易观察到摩擦起电的现象。
总的来说,摩擦起电的原理是由于不同材料之间电子的转移而产生的静电荷。
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材料的导电性、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摩擦起电的原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也可以应用这一原理来设计一些静电应用产品,比如静电清洁器、静电吸附设备等。
总之,摩擦起电是一种有趣的物理现象,它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涉及到了原子结构、导电性、湿度等多个因素。
通过对摩擦起电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静电现象,也可以应用这一原理来设计一些实用的静电产品。
希望本文对摩擦起电的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摩擦为什么能够起电

摩擦为什么能够起电?
物质是由于原子或分子组成,每个原子也都有它的内部结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围绕原子核旋转的是带负电的电子。
图所示是几种原子结构的示意图:
在正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跟核算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对外不显电性。
由于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原子中的核外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围绕原子核运动,不能随意跑到其他地方去,但是,不同原子里的电子受到原子核束缚的程度不同,当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一种物体中的电子因受到原子核的束缚较弱,跑到另一个物体上去,使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其中的负电荷多于正电荷,顺而显现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由于其中的正电荷多于负电荷,因而显出带正电,这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都能产生电吗?
每一种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能力大小不同,当两种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相同时,两者的电子都不能跑到对方的原子上,所以这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不会产生电荷。
当两种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不同时,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容易失去电了,而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容易得到电了,这样才会产生电荷转移而带电。
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得到电子的而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而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摩擦并不是产生电荷。
)。
摩擦起电的原因 原子结构

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重点难点一、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目相等,通常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可见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上。
因此,摩擦起电总是使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三、同种物质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是不可能起电的。
能力训练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这是因为()A、摩擦产生了负电荷B、橡胶棒上的负电荷转移到毛皮上C、橡胶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D、毛皮上的部分负电荷转移到橡胶棒上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这是因为()A、摩擦产生了正电荷B、丝绸上的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C、玻璃棒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丝绸上D、玻璃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3、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一个金属箔已张开一个小角度的验电器,接触时验电器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变得更大,由此可以判断()A、验电器原来带正电,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B、验电器原来带正电,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C、验电器原来带负电,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D、验电器原来带负电,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4、带负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验电器接触时,验电器带电,此时从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验电器接触时,验电器带电,此时从转移到。
5、下列物体一定带正电荷的是()A、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B、得到电子的橡胶棒C、与带负电的物体相吸引的轻小物体D、与带负电的物体相接触后的验电器。
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教案示例

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及原因。
学生能够掌握原子的结构组成。
学生能够解释摩擦起电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原因。
原子的结构组成。
2、教学难点理解原子结构与摩擦起电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验电器、气球等。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如冬天脱毛衣时的火花、用梳子梳头后能吸引纸屑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摩擦起电的现象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玻璃棒靠近碎纸屑,观察纸屑被吸引的现象;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将橡胶棒靠近细小的水流,观察水流偏转的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
2、摩擦起电的原因教师讲解: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呈电中性的,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3、原子的结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并进行详细讲解。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带负电。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三)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与摩擦起电和原子结构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例如: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电,是因为在摩擦过程中橡胶棒_____(得到/失去)电子。
摩擦起电的原因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学课件PPT课件 人教版

谢谢
☆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强得负,弱失正。
☆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的转移
如图所示,油罐车尾部总装有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 这主要是为了( )
A. 便于摩擦起电 B.便于牵引车辆 C.将产生的热量向外传递 D.将产生的静电转移到大地
.2、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不带电的验电器A和B,用丝绸摩擦 过的玻璃棒与验电器A的球接触后,再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 把A和B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B.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说明金属箔片带了异种电荷 C.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后,验电器B 带正电 D.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后,瞬间电流方向是从金属棒的右 端到左端
摩擦起电的原因
☆ + 原子结构:原子核 核外电子
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
(带正电)
质子 中子
带正电 不带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 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整个原子 对外不显电性。
强得负Βιβλιοθήκη 3+,3-得到个电子
3+,4-
弱失正
3+,3-
失去1个电子
3+,2-
摩 擦 起 电 的 原 因
九年级物理__ 3.1_ 电现象

– +
+
+
–
原子核
1.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那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 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 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 – + 当两物体摩擦时 ++ + + + + + + + – – – – – – –
(二)摩擦起电的原因
中考链接
4.一根玻璃棒与带负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 接触后,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完全闭 合,关于玻璃棒和验电器原来的带电情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两者带等量的负电荷. B.两者带电量相等,玻璃棒带正电荷. C.玻璃棒带正电荷,电量较大. D.玻璃棒带负电荷,电量较小.
+
+ – –
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二)摩擦起电的原因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 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 负电荷分开.
注意:转移的电荷是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
摩擦起电的条件
1.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 的本领不同.
2.摩擦的物体与外界绝缘.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七)电池
电池
各种电池:
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七)电能的利用
1.电流的热效应 • 电流的三种效应 2.电流的磁效应 3.电流的化学效应 • 电能可以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 如: 内能 电饭锅煮饭:电能 机械能 电动机转动:电能 光能和内能 电灯泡发光:电能 化学能 给电池充电:电能
(八)小结
摩擦起电和形成电流原因

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
一、摩擦起电的原因:
(核式结构) 1、原子结构: 质量 物质 分子 原子 带正电 带正电 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带负电 质量较小 带电 带负电
电子在原子核 的电力吸引作用 原子核 下(即原子核的 原子 束缚作用)高速 绕核运转。 电 子
中性:通常原子核的正负电荷数相等,对外不显电性。
3.摩擦起电的实质: 不是创造了电荷, 而是电子在物体之 间的转移。 二.中和现象:
(以验电器和带电体的接触为例)
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物体相互接触,正负电荷 完全抵消,对外不显电性 ,这种现象叫做中和。
原 因
返回三、Biblioteka 流的形成:实验: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B,先使验 电器A带负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 A、B连接起来,可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角度变小, B的金 属箔张开,最后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角度相同,说明 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时,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
小结:
1.原子结构: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里面有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时束缚电子 本领弱的原子核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电子本领强 的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所以 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 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3.电流的形成,及方向规定: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 为电流的方向。在电池的外部,电流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 4.电源及其能量转化: 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叫电源,干电池的正、负两极 分别有聚集正、负电荷的本领,化学电池供电时,是化学能 复 转化为电能,充电电池充电时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习 5.中和与中性的区别: 返回
电 流
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起电现象可以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来解释,首先回顾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概念: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当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时,会发生以下过程:
1.电子转移:在摩擦过程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会使原子间的电子云发生
扰动。
某些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当这两种物质互相摩擦时,原子间的强烈接触和振动可能导致这些物质的最外层电子从原子核的束缚中脱离出来。
2.电荷分离:摩擦力使得电子更容易从一种物质(通常被称为“电子给予体”或
“负电性更强的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通常被称为“电子接受体”或“正电性更强的物质”)。
这样一来,原本中性的原子或分子就分别带上了负电和
正电。
3.形成带电体:经过摩擦后,原先的两个物质各自带上净电荷,其中一个带
有过剩的负电荷,另一个则带有同等数量的正电荷。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带电体,它们会相互吸引或排斥,表现出电荷的性质。
因此,摩擦起电的本质是原子间电子的重新分布,是核式结构模型下电子在不同原子间迁移的结果,而非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在物质间发生了转移。
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教案示例

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
摩擦起电的实质。
2、教学难点理解原子中电子的运动和转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用玻璃棒靠近碎纸屑,观察纸屑被吸引的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玻璃棒经过摩擦后能够吸引纸屑吗?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呢?2、新课讲授原子的结构教师讲解: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展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电子的运动解释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电子的运动轨道不是固定的。
举例: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样,但电子的运动更加复杂。
摩擦起电的原因教师引导: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以丝绸摩擦玻璃棒为例,讲解丝绸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比玻璃棒强,摩擦过程中,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使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起电的例子,以及它们是如何发生电子转移的。
3、实验探究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的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摩擦后的橡胶棒带什么电。
实验后小组汇报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知识应用教师提出问题:在干燥的天气里,脱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有时还会看到火花,这是为什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5、课堂小结回顾原子的结构和摩擦起电的原因。
强调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6、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思考:如果两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相同,摩擦时会发生起电现象吗?为什么?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原子的结构和摩擦起电的原因。
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物理教案

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物理教案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物理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教具挂图,投影仪,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两块,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1、复习演示: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将玻璃棒置于碎纸屑附近,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答:丝绸带了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演示:将摩擦玻璃棒后的丝绸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答: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提问4:想一想丝绸会带什么电荷?2、引入新课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需要知道一些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3、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这一点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哪位同学说一说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呢?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
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经只有10-10米左右。
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
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往下分。
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结构模型物理教学-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
结构
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
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