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章 病毒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段潜伏期中 没有一个成熟的噬菌体粒子 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潜伏期又可分两段:
①隐晦期(eclipsephase) 指在潜伏期前期人为地(用氯仿)裂解细胞,裂 解液仍无侵染性的一段时间。
细胞内正处于复制噬菌体核酸和
合成其蛋白质衣壳的阶段
②胞内累积期(intracellularaccumulationphase) 又称潜伏后期,在隐晦期后,如人为地裂解细胞, 其裂解液出现侵染性的一段时间。
自外裂解是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的裂解方式。
平均每一个宿主细胞裂解后所产生的子代噬 菌体数称作裂解量(burst size)。
吸附
侵入
早期:病毒特异性酶的合成
病毒核酸复制 病毒结构蛋白质合成 病毒大分子合成
装配
释放
T4 噬菌体的生命旅程
噢,一只倒霉的大肠杆菌遇了细菌病毒T4噬菌体!
病毒马上抓住猎物不放, 但是大肠杆菌体积是病毒的 1000倍。病毒怎么办呢?
(6)溶源菌的识别
少量溶源菌与大量的
敏感性指示菌相混合
与琼脂培养基混匀后倒一 个平板,经培养后溶源菌 就一一长成菌落。 遇溶源菌裂解后所释放的温和
噬菌体会发生裂解循环者
形成了一个个中央有溶源菌的 小菌落,四周有透明圈围着的
这种独特噬菌斑。
(二) 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大多为ssRNA病毒,基本形态为杆状、 丝状和球状(二十面体),一般无包膜。
植物病毒对宿主的专一性通常较差。 Eg.TMV可侵染十余科、百余种草本和木本植物。
植物患病毒病后,主要出现三类症状:
①因叶绿体被破坏或不能合成新的叶绿素,而引起 花叶、黄化或红化等症状; ②植株发生矮化、丛枝或畸形等; ③形成枯斑或坏死等症状。
水 稻 矮 缩 病
黄瓜花叶病毒(CMV)在番茄上引起的蕨叶症
上,这种处于整合态的噬菌体核酸,称作前噬菌
体(prophage)。
(3)温和噬菌体的三种存在形式 ①游离态 指成熟后被释放并有侵染性的游离噬菌体粒子; ②整合态 指已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前噬菌体(prophage)状态; ③营养态 指前噬菌体经外界理化因子诱导后,脱离宿主核基因组而 处于积极复制、合成和装配的状态。
①加了底层培养基后,可使原来底面不平的玻璃皿的缺
陷得到了弥补; ②所形成全部噬菌体斑都接近处于同一平面上,因此不 仅每一噬菌斑的大小接近、边缘清晰,而且不致发生上 下噬菌斑的重叠现象; ③因上层培养基中琼脂较稀,故形成的噬菌斑较大,更 有利于计数。
3. 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3
4. 溶源性(lysogeny)
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 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 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
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此即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1)溶源噬菌体(lysogenicphage) 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
④pH值 在中性时有利于吸附, 在pH<5和pH>10时不易吸附。 ⑤温度
在生长最适温度范围内最有利于吸附。
利用某些理化因子对吸附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 在发酵工业中对防止噬菌体的污染有一定的意义。
②侵入(penetration)
侵入又称病毒内化, 它是一个病毒吸附后几乎立即发生,
依赖于能量的感染步骤。
T-偶数噬菌体脱壳与侵入是一起发生的,
仅有病毒核酸及结合蛋白进入细胞,壳体留在细胞外。
病毒的毒粒消失,失去原有的感染性,进入潜隐期。
③增殖(replication) 病毒基因组进入胞内 宿主细胞的代谢发生改变
病毒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构和场所,使病毒核酸 表达和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
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与复制存在着强烈的时序性
1、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 2、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中和未吸附的噬菌体); 3、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终止抗血清的作用和防止新释放 的噬菌体感染其它细胞;
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对噬菌体含量
进行计数);
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 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 一步生长曲线或一级生长曲线(one-stepgrowthcurve)。 反映每种噬菌体的三个最重要的特性参数
潜伏期(latentphase)
裂解期(risephase)
裂解量(burstsize)
T2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1)潜伏期(latentphase) 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噬菌 体粒子释放前的一段时间。
有伸缩尾的T偶数噬菌体: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
尾丝吸附
刺突固着
尾鞘收缩
尾管穿入
DNA注入
通过尾部刺突固着于细胞;
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细胞壁产生小孔;
尾鞘收缩,核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胞外;
脱壳是病毒侵入后,病毒的包膜和/或壳体除去而释放出
病毒核酸的过程。
脱壳是病毒基因组进行功能表达所必需的感染事件。
早期(early, immediate early) 次早期(delayed early) 晚期(late)
④成熟(maturation)
新合成的毒粒结构组分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称做病毒的装配,亦称成熟(maturation)或
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
主要步骤有:
DNA分子的缩合
噬菌体开始装配的时期, 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已初步装配好的噬菌体粒子。
(2)裂解期(risephase) 紧接在潜伏期后的一段宿主细胞迅速裂解、 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时间。
(3)平稳期(plateau) 指感染后的宿主已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 效价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
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步骤
称感染复数(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②阳离子
Ca2+、Mg2+和Ba2+等阳离子对吸附有促进作用;
Al3+、Fe3+和Cr3+等阳离子则可引起失活。
③辅助因子
色氨酸可促进T4的尾丝摆脱颈须的束缚,有促 吸附作用; 生物素可促进产谷氨酸细菌噬菌体的吸附作用。
宿主的核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
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
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
或溶源噬菌体(lysogenicphage)。
(2)前噬菌体(prophage) 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其敏感宿主的细胞后,前者的核 酸可整合到后者的核基因组(genome,即核染色体)
通过衣壳包裹DNA而形成头部
头 部 与 尾 部 相 结 合
尾丝和尾部的其他部件独立装配完成
最 后 装 上 尾 丝
至此,一个个成熟的大小相等的噬菌体粒子就装配完成了。
T4噬菌体的装配是一个 极为复杂的自我装配的过程 包括4个完全独立的亚装配途径: 头部的装配; 无尾丝的尾部装配;
尾部与头部自发结合;
病毒的特点: 严格细胞内寄生物,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
原料; 能量; 生物合成场所; 病毒粒
宿主细胞
有繁殖性的 病毒基因组
具有感染性的毒粒消失
病毒核酸和蛋白质 释放至细胞外
病毒基因组复制、表达
装配形成具有感染性的病毒粒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
①吸附 ②侵入 ③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 ④成熟(装配)
现以 E. coli 的T偶数噬菌体为代表加以介绍
①吸附(adsorption)
随机碰撞而接触(静电引力或氢键) 可逆吸附,无特异性(非细胞颗粒也可吸附)
病 毒 粒
病毒表面蛋白与细胞受体的结合
特异性,不可逆吸附,启动病毒感染的第一阶段
敏感细胞
病毒吸附蛋白与细胞受体间的结合力来源于空间结构的互 补性,相互间的电荷、氢键、疏水性相互作用及范得华力。
links 1
不同种系的细胞具有不同病毒的
细胞受体,病毒受体的细胞种系特异
性决定了病毒的宿主范围。
分别吸附于大肠杆菌性毛和菌体上的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
吸附作用受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
①噬菌体的数量
由于每一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有限,因此 所能吸附噬菌体的数目也有一个限量。
每一敏感细胞所能吸附的相应噬菌体的数量,就
植物病毒一般无特殊吸附结构,只能以被动
方式侵入,通过因人为地或自然的机械损伤所形
成的微伤口进入细胞;或者靠携带有病毒的媒介, 主要靠是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蚜虫、叶蝉和飞虱
温和噬菌体的种类很多, 常见的有E.coli的λ 、Mu-1、P1和P2噬菌体等。
λ噬菌体的的溶源性反应
进入宿主后线状基因组 依靠粘性末端环化
λ 噬 菌 体 的 的 溶 源 性 反 应
通过特定位点整和(切离) 细菌染色体
(4)溶源菌(lysogen或lysogenic bacteria) 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即称温和噬菌体, 而其宿主就称
请看:
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发挥作用,
将病毒的核酸物质注入大肠杆菌体
内,请注意病毒的外壳最后会被弃 在寄主体外。
最后:
大肠杆菌死亡并破裂,释放出里面的病毒,
新一代病毒开始新的生命旅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 这是因为它们被细菌病毒杀死了,这种现象也称为 “溶菌”现象。
2.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微生物学
第一节 病毒
七、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一) 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 1. 噬菌体的繁殖
噬菌体和一切病毒粒并不存在个体的生长 过程,只有其两种基本成分(核酸和蛋白质)的 合成和装配,即: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
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 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assembly)成子 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 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replication)。
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 种上相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则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 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噬菌斑(负菌落)。
噬菌体的鉴定指标, 纯种分离和计数。
效价(titre titer):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
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plaque-forming unit,pfu)或感染中心数 (infective centre)。
单独装配的尾丝与前已装配好的 颗粒相连。
⑤裂解(lysis) 当宿主细胞内的大量子代噬菌体已成熟后,由于 水解细胞膜的脂肪酶和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的作用
,从细胞内部促进了细胞的裂解,从而实现了噬菌体
的释放。
大量噬菌体吸附于同一宿主细胞表面并释放众 多的溶菌酶,最终因外在的原因而导致细胞裂解的 现象称之为自外裂解(lysis from without)。
⑤ 复愈
⑥ 溶源转变(lysogenicconversion)
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
在原噬菌体阶段,噬菌体的复制被抑制,宿主细胞 正常地生长繁殖,而噬菌体基因组与宿主细菌染色 溶源性细菌经自发裂解或诱发裂解,进入裂解循环 体同步复制,并随细胞分裂而传递给子代细胞。
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态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的细菌称做溶源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a) 整合于细菌染色体或以质粒形成存在的温和噬菌体 基因组称做原噬菌体(prophage)
⑤裂解(释放)
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以上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
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反之,进入菌体后并不进行增殖或引起溶菌的则称之
为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裂解性周期 (lytic cycle)或增殖性周期(productive cycle)。
较常用且较精确的测定效价的方法称为双层平板法 (two layer plating method)



底层平板(2%琼脂培养基10mL)
上层培养基(1%琼脂培养基5mL)


混 上层平板 宿主菌悬液(对数期菌液0.2mL)
噬菌体试样(合适稀释液0.1mL) 计数噬菌斑 37℃ 10余h 匀
双层平板法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溶源菌(lysogen或lysogenic bacteria)。
溶源菌是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
现有害影响的宿主细胞。
(5)溶源菌的显著特性 wenku.baidu.com 溶源性是溶源菌的一个极稳定的遗传特性 ② 自发裂解(spontaneous lysis)
③ 诱导(induction)
④ 免疫性(immun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