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理念

合集下载

中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制

中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制

中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制中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制引言中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是指中国上市公司采取合法措施,抵御或阻止外部投资者或其他公司对其展开的收购行为。

反收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上市公司的利益和股东权益,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各方合法权益,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制来规范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制。

1. 上市公司法规定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是上市公司法的基本法律规定,其中包含了对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的一些规定。

根据该法,上市公司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公司的利益和股东权益,以及保障公司的稳定运营。

上市公司可以采取各种合法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关联资本构建、股票回购、增加登记制限、引入方案对抗等方式,来反击或阻止收购者。

同时,上市公司管理层还需向股东履行信息披露等义务,确保股东充分了解公司情况。

2. 《公司法》规定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也做出了一定的规定。

根据该法,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应当保护公司的利益和股东权益。

一旦收到收购报价或者发现有可能发生收购的情况,董事会有义务及时向股东大会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股东大会可以根据董事会的建议,决定采取何种反收购措施,例如增发股份、设立特别决议等。

此外,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还可以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制定其他反收购的具体规定。

3. 反垄断法规定另外,中国的《反垄断法》也对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做出了一些规定。

根据该法,上市公司反收购应当符合反垄断法规定的合并事项,并向相关监管机构报告。

如果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涉及到潜在的垄断行为或者垄断市场,相关监管机构有权对反收购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罚。

因此,上市公司在进行反收购时需仔细考虑是否涉及反垄断法规定,避免触犯法律。

4. 证券市场规则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还需符合相关证券交易所或者其他市场机构的规则。

从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谈上市公司的反收购策略

从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谈上市公司的反收购策略

从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谈上市公司的反收购策略从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谈上市公司的反收购策略一、引言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频繁出现大股东反收购战略的案例。

宝能系在举牌万科股票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以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为例,探讨上市公司应对反收购的策略,并分析这些策略在宝能系案例中的应用和效果。

二、背景2016年12月,宝能系以举牌方式,成为万科集团的第一大股东。

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和市场的动荡。

反收购战略成为上市公司应对大股东举牌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股东权益和公司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上市公司的反收购策略1. 争取时间当一家公司面临大股东的举牌时,上市公司首先需要采取的策略是争取时间。

争取时间的方式包括延迟股东大会召开时间或挑选最恰当的时机进行股东大会等,以便制定更全面的应对策略。

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时,万科集团的董事会就采取了推迟股东大会的方式,为后续应对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 寻求合作上市公司可以主动与其他潜在的合作伙伴接触,以寻求合作,阻止大股东的举牌行为。

通过加强与其他股东的沟通和合作,可以增加公司的话语权和阻力,减弱大股东的影响力。

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后,万科的董事会曾尝试与其他战略投资者接触,以争取支持。

3. 改变公司治理结构改变公司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反收购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方面,上市公司可以增加董事会成员的多样性,引入独立董事或其他独立第三方,以减少大股东的控制力。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可以修改公司章程或相关规定,以防止大股东通过股票交易等方式继续增持股份。

万科集团在宝能系举牌后,修改了公司章程,加强了董事会的权力和独立性。

4. 增强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和风险控制体系,上市公司能够更好地应对大股东的举牌行为,并确保公司的经营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后,万科集团加强了内部控制,并改进了公司的治理结构,以抵御外部风险。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与价值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与价值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与价值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上市公司面临着各种潜在的收购威胁。

为了保护公司的独立性、战略方向和股东利益,上市公司可能会采取一系列反收购措施。

然而,这些措施的合法性以及它们所带来的价值一直是学术界、商界和法律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一、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常见类型(一)“毒丸计划”“毒丸计划”是一种常见的反收购策略。

公司通过发行新的证券,使得收购方在收购一定比例的股份后,触发这些新证券的发行,从而大大稀释收购方的股权,增加收购成本。

(二)“金色降落伞”当公司被收购且高管被迫离职时,高管可以获得巨额的补偿,这可能会让收购方在收购决策上有所顾虑。

(三)“白衣骑士”公司寻找友好的第三方来参与收购竞争,或者直接与第三方达成协议,由第三方收购公司,以抵御不友好的收购方。

(四)“焦土政策”公司通过出售核心资产、大量举债等方式,降低公司对收购方的吸引力。

二、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分析(一)法律框架的约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对于反收购措施有着不同的规定。

在一些地区,法律明确规定了某些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和限制条件;而在另一些地区,法律可能较为模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司法判例来判断。

(二)股东利益的平衡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往往需要考虑是否真正符合股东的整体利益。

如果措施只是为了保护管理层的私利,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那么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合法的。

(三)信息披露的要求上市公司在采取反收购措施时,必须及时、准确、完整地向股东披露相关信息,让股东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三、反收购措施的价值探讨(一)保护公司的长期战略和独立性有些公司拥有独特的长期发展战略,而不友好的收购可能会打乱这些战略。

反收购措施可以为公司争取时间和空间,继续按照既定的战略发展。

(二)维护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购可能导致企业文化的冲突和破坏,反收购措施有助于保持公司文化的延续。

(三)保障员工的利益收购可能导致大规模的裁员和人事变动,影响员工的稳定和职业发展。

万科管理层的反收购手段以及可行性分析

万科管理层的反收购手段以及可行性分析

万科管理层的反收购手段以及可行性分析
一、背景
万科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由万科集团控股,2024年,万科
公司A股和港股上市,2024年房地产市场升温,万科受到其他公司的收
购报价而走上反收购的道路。

二、反收购的目的
1、保护股东利益:反收购的最基本目的就是保护股东的利益,让投
资者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以确保他们的股票价格和投资回报率的稳定。

2、防止外头入侵:反收购也可以阻止外部投资者对公司的侵害,他
们可能已经控制公司的股票,或者可能会获取更多的股票,从而控制公司
的经营政策,影响公司的运行。

三、反收购的方式
1、支付现金报价:发行新股抵押债券或偿还债务以支付现金报价,
从而资助资金,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财务状况,存款和减轻负债负担。

2、以股票收购:股份收购方式是使用股票代替现金进行收购,由发
行公司发行股票作为收购价款,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将原有股份换取发行公
司的股份,从而获得控制权。

3、购回股票:股票回购方式是公司以现金支付的方式从市场购回公
司股票,回购的股票将被销毁,从而减少公司总股本,使公司股票的价格
上涨,保护股东利益。

浅谈上市公司的反收购

浅谈上市公司的反收购
夺 ,上 市 公 司 收 购 会 不 可 避 免 地 涉及 到 目标 公 司 管 理
目标公 司享有反收购权 有利于公 司长期 计划的制定 和 实施 。3 目标公 司享有反 收购权 有利 于保护 利益相 、
关者 。 4 、目标公 司享 有反收购 权有利 于挫败恶意收 购。 5 、目标 公 司享有 反收购权 是维护公共 利益 的需
赋 予董 事会一 定的限制性权利 ,同时规 定董事会 注意义务 。
关 键 词 :反 收 购 ;敌 意收 购 ;利 益 冲 突 。
一、ຫໍສະໝຸດ 上 市 公 司 反 收 购 概 述
购 权 有 利 于 保 护 股 东 ,特 别 是 中小 股 东 的 利 益 。 2 、
上市公 司反 收购是指 目标 公司的管理层 为 了维护 其原有 权益而采取各种 措施 ,以维 持其对公 司控制权 的一种行为 。 收 购 与反 收购 的实质 是 对 目标 公 司控 制 权 的争
参 考 文献 :
尽 管 我 国 目标 公 司反 收购 立 法 体 系包 括 法 律 、行 政 法 规 、部 门规 章 和 自律 性 文 件 ,在 立 法 数 量 和 法 律
效力层次上非常丰富 ,但是 由于法律 、行政法规 的规 定过于原则 ,在实践过程 中往往操作性不强 ,对 目标 公司进 行反 收购的规 范作用不 大 ,因而往往是部 门规 章和 自律性文件发挥更大 的作用 ,这就造成 了我 国调 整 目标公 司反 收购 的法律规范效力层次较低 ,影 响其
5 4条; 《 、1 8 证券 法 》第 四章 ,专门用来规范上市公 司 收购的 ,但是对 于 目标 公 司反 收购却没有予 以直接
的规定, 证券法 》中与反收购相关并且可 以被 目标公 《 司用作反 收购武器 的条款主要是信 息披露制度 ; 《 反 垄 断法 》中并未直 接对 目标公 司反收购进行规定 ,但 是其禁 止的垄断行 为之一——经 营者集 中,却起 到了 限制 收购人收购 的作用 ;新 《 理办法 》肯定 了 目标 管 公 司享有反收购权 ,可 以采取反 收购策略并采用 了英 国的立法模式 ,由股东大会批 准是否反收购及具 体策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有哪些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有哪些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有哪些
并购是企业的⾼级经济活动⾏为,反并购是并购的逆操作⾏为。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有哪些?如果有相关的法律知识不了解的,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以下就是店铺⼩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听听店铺⼩编给出的具体意见。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有哪些
(⼀)相互持股
国内⽬前的法律并未禁⽌上市公司间相互持股,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与⽐较信任的公司达成协议,相互持有对⽅股份,并确保在出现敌意收购时不进⾏股权转让,以达到防御敌意收购的⽬的。

(⼆)员⼯持股
这是基于分散股权的考虑设计的,上市公司可以⿎励内部员⼯持有本企业的股票,同时成⽴相应的基⾦会进⾏控制和管理。

在敌意并购发⽣时,如果员⼯持股⽐例相对较⼤,则可控制⼀部分企业股份,增强企业的决策控制权,提⾼敌意并购者的并购难度。

(三)分期分级董事会制度
此制度的⽬的在于维护公司董事会的稳定,从⽽起到抵御敌意收购的作⽤。

《公司法》和《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没有禁⽌分期分级董事会制度,⽽是把是否执⾏分期分级董事会制度的权利交给上市公司董事会和股东⼤会。

在⼀定程度上,董事会的稳定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上市公司可以在公司章程中沿⽤董事在任期届满前,股东⼤会不得⽆故解除其职务,同时加⼊⾃制条款:“董事若发⽣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件或公司章程规定的情形,股东⼤会在董事任期届满前解除其职务的,每年不超过董事会成员,这就意味着即使并购者拥有公司绝对多数的股权,也难以获得⽬标公司董事会的控制权,从⽽使并购者不可能马上改组⽬标公司。

有问题需要沟通解决,要是对于其中内容有不太清楚也希望进⼀步了解,建议您及时寻求店铺在线律师的的帮助。

企业反收购政策——以尤诺卡公司的“焦土政策”为例

企业反收购政策——以尤诺卡公司的“焦土政策”为例

C 反收购结果
Thank you to download the powerpoint template
美沙公司只好诉诸法律,向证监会
(SEC)控告尤诺卡,认为根据股东
1
平等原则,尤诺卡要买回去自己公 司的股票,美沙手上的股票也必须
包含其中,结果经长时期的争执,
法院判决美沙胜诉。
随后经过艰苦的谈判,美沙同意签
2宣称最大股东美沙合伙公司并不在“自我 股权收购”之列
这显然违反必须平等对待所有股东的法定原则,尤诺 卡的报价只是做个样子罢了,他们把美沙摒除在外。 又说美沙不先买,他们就不买回自己公司的股票。他 们知道美沙不会最先买进,因为尤诺卡隐藏着“债务 炸弹”,绝对会因为以过高价格买进股票而导致公司 倒闭。
虚胖战术
一个公司,如果财务状况好,资产质量高,业务 结构又合理,那么就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往往诱 发收购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遭到收购袭击 ,它往往采用虚胖战术,或购置大量资产,该种 资产多半与经营无关或盈利能力差,令公司包袱 沉重;或大量增加公司负债,恶化财务状况,加 大经营风险;或投资一些长时间才能见效的资产 ,使公司在短时间内资产收益率大减。所有这些 ,使公司变得臃肿,收购之后,买方将不堪其负 累。
REVERSE ACQUISITION
企业反并购案例分析
—— 以尤诺卡公司的“焦土政策”为例
目录
DIRECTORY
A 焦土战术 Thank you to download the powerpoint template
. C 反收购过程
Thank you to download the powerpoint template
每股54美元的保证价格买进。
C 过程——尤诺卡反击

万科反收购策略和意义

万科反收购策略和意义

万科反收购策略和意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万科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也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巨头。

近年来,万科一直处于资本市场的风口浪尖,备受投资者和市场关注。

今年以来,以恒大等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纷纷提出对万科的收购计划,一度引发市场轩然大波。

万科及其股东们却意外发起了一场反收购的“反击战”,激起了众多市场关注。

万科反收购策略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万科一直以其强大的实力和丰富的资源优势而著称。

在此次反收购事件中,万科通过多方筹备和布局,全面发动反击,展现了其强大的应对能力和决心。

万科积极与国内外多家机构合作,寻找最适合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加强自身实力和市场地位。

万科充分发挥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积极向投资者和股东宣传和强调自身真实面貌和价值,竭力维护股东权益。

万科还通过多种手段,包括资本运作、财务调整和组织改革等,全面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万科反收购策略具有一定的独特和创新之处,其意义和影响也将深远。

万科反收购行动展现了其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巨头的自信和实力,向市场释放出稳健经营、稳定发展的信号,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声誉。

万科反收购事件也引发了行业内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和思考,提醒企业谨慎经营,防范风险,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万科反收购策略的成功实施,将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格局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向着更加规范、成熟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万科反收购策略和意义是多方面的,既展示了企业的自信和实力,又提醒了行业的风险和挑战,同时也为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相信在万科及其他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房地产行业一定能够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万科反收购策略和意义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备受关注,而万科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更是备受瞩目。

最近万科却卷入了一场反收购风波,这不仅引起了业界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市场的走势。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权或全部资产使其成为自己的子公司或附属公司的行为。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面对收购,有时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本文将探讨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

一、了解收购方的意图和能力首先,上市公司需要了解收购方的意图和能力。

收购方可能有很多种动机,比如得到上市公司的核心技术、市场份额,或者是为了摆脱竞争对手等。

上市公司需要仔细分析收购方的真实意图,以及其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完成收购。

只有了解了收购方的真实意图和能力,上市公司才能更好地应对反收购。

二、加强公司治理上市公司需要加强公司治理,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公司治理包括诸多方面,比如规范公司的内部管理、加强董事会的监督和决策能力、增加市场透明度等。

通过加强公司治理,上市公司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价值与竞争力,减少被收购的可能性。

三、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上市公司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增加被收购的难度。

通过投资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手段,上市公司可以不断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增加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在收购方面,如果一个公司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那么收购方往往会遇到更大的阻力。

四、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上市公司可以积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形成战略联盟或合作关系,以增加公司的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通过与其他公司的合作,上市公司可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等。

同时,战略联盟也可以增加上市公司的抵制收购的力量,因为有了强大的合作伙伴,收购方可能会觉得自己难以动弹。

五、设立防御措施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设立防御措施是反收购的一个重要手段。

防御措施包括实施护套、设立毒丸、向金融监管部门申诉等。

通过这些措施,上市公司可以加大收购方的阻力,使其难以收购。

当然,设立防御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来进行,以避免违反有关规定。

总结起来,上市公司反收购需要全面掌握收购方的意图和能力,加强公司治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设立防御措施等。

应对恶意收购的方法

应对恶意收购的方法

应对恶意收购的方法恶意收购是指某个实体或个人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大量股票,以获取公司的控制权,并对公司进行不利于股东利益的操纵或掠夺性行为。

面对这种情况,上市公司和股东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一、建立防御机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建立防御机制来抵御恶意收购。

这些机制包括:设立特殊股权或优先股权,设立控制权限制条款,设立投票权限制等。

这些机制可以有效地限制恶意收购者的行动,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二、建立合理估值体系上市公司可以建立合理的估值体系,确保公司的股票价值准确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

这样一来,恶意收购者就很难通过低价买入公司股票来获取控制权。

此外,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公司合并或收购来提高自身的估值,增加恶意收购的难度。

三、加强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应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向股东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重大事项。

这样一来,股东们就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公司的情况,避免被恶意收购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实施收购。

四、建立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是防止恶意收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上市公司应建立独立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加强对公司的监督和管理。

此外,公司还可以设立股东权益保护委员会,加强对股东利益的保护。

五、加强股东之间的合作上市公司的股东们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抵御恶意收购。

股东们可以通过联合行动,形成股东联盟,共同维护自身的利益。

此外,股东们还可以加大对公司的长期投资,增加恶意收购的成本。

六、寻求法律援助上市公司和股东们可以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手段来抵制恶意收购。

他们可以通过起诉恶意收购者,要求法院禁止其继续收购,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此外,公司还可以通过起诉恶意收购者,要求其赔偿公司和股东的损失。

七、加强监管与监察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恶意收购的监管与监察,及时发现和制止恶意收购行为。

监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恶意收购行为。

此外,监管部门还可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加强信息披露和财务监管,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上市公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潜在的收购威胁。

当一家上市公司成为其他公司或投资者的收购目标时,为了保护公司的独立性、战略方向和股东利益,采取有效的反收购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探讨上市公司如何进行反收购。

一、预防性反收购策略(一)优化股权结构1、保持控股股东的稳定地位控股股东持有足够多的股权份额可以有效地抵御外部收购。

通过增发新股、回购股份等方式,调整股权比例,确保控股股东的控制权。

2、实施交叉持股公司与友好企业相互持有对方的股份,增加收购方获取控制权的难度。

(二)制定“毒丸计划”“毒丸计划”是一种常见的预防性策略。

当公司面临恶意收购时,股东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更多的股份,从而稀释收购方的股权,增加收购成本。

(三)设置“金色降落伞”与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签订协议,一旦公司被收购且高管被迫离职,他们将获得巨额补偿。

这会使收购方在收购决策时考虑到后续的高额成本。

(四)订立“驱鲨剂”条款在公司章程中设立一些限制收购的条款,例如提高投票权比例、限制董事更换等,增加收购的难度和成本。

二、主动性反收购策略(一)股份回购公司回购自身的股份,减少市场上流通的股份数量,从而提高收购方收购的难度和成本。

(二)寻找“白衣骑士”邀请友好的第三方企业参与,与收购方竞争,从而抬高收购价格或改变收购局势。

(三)诉讼策略通过法律手段,对收购方的收购行为提出质疑,例如指控收购方违反法律法规、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等。

(四)资产剥离或重组将公司的优质资产剥离或进行重大重组,降低公司对收购方的吸引力。

三、应对收购要约的策略(一)拒绝收购要约公司董事会明确表示拒绝收购要约,并向股东说明拒绝的理由,强调公司的长期价值和战略规划。

(二)提高收购价格如果收购价格不合理,公司可以通过提高收购价格来对抗收购要约。

(三)游说股东向股东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宣传,说明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和收购可能带来的风险,争取股东的支持。

上市公司章程中反恶意收购条款

上市公司章程中反恶意收购条款

上市公司章程中反恶意收购条款闫飞翔*「⾼杉LEGAL」万科控制权之争爆发以来,许多股份较为分散的上市公司开始关注其治理结构中的控制权问题,并采取⾏动,以防因恶意收购⽽使控制权旁落他⼈。

近期雅化股份、世联⾏、伊利股份、华神集团、⼭东⾦泰等上市公司相继对公司章程进⾏修订,增加反恶意收购的防御条款。

但这些公司的章程修订真的能够在发⽣恶意收购时起到防御作⽤吗?相关的防御条款真的有效吗?万科的章程若有这些条款,其管理层的⽇⼦会⽐现在更好过吗?笔者选取部分上市公司章程修订案中的反恶意收购条款,对其合法性进⾏分析,并探讨该等条款是否能够达到反恶意收购之效果。

⼀、法⽆禁⽌未必⾃由许多上市公司答复监管部门针对其章程中反恶意收购条款关注函的主要逻辑是:法律法规并未对相关章程条款涉及的事项作出禁⽌性的规定,根据“法⽆禁⽌皆⾃由”原则,进⽽得出相关章程条款合法合规的结论。

对此,笔者的基本观点是:章程因具有涉他性和⾃治性,其效⼒判断不能简单地适⽤契约法理论。

章程有其⾃治的边界,⽽此等边界绝不仅是法律明确禁⽌的地带,他⼈权利是否受到侵犯以及公司存在的基础是否被侵蚀,均应纳⼊考量范围,在公司法层⾯可以说是——“法⽆禁⽌未必⾃由”。

因此,在考察公司章程反恶意收购条款的合法性时,亦应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则的性质,以及章程条款是否有损公司法所保护的相关⽅之合法权利来分析和判断。

⼆、什么是恶意收购?恶意收购并⾮⼀个严格意义的法律概念,其界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恶意收购针对收购⽅的收购⽬的⽽⾔,主要在于争夺公司的控制权或⾄少是通过获取董事会席位对公司产⽣重⼤影响,短期的财务回报并⾮其真实⽬的;针对收购的⾏动⽽⾔,收购⽅在收购时未能与公司现有控制⽅达成⼀致意见⽽强⾏进⾏收购。

因此收购⽅改组董事会的意图,对公司现有管理和控制结构是⼀种挑战;上述收购⾏为通常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此等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原控制⽅必然会作出⼀定的反击,以阻碍收购的完成。

部分上市公司章程对恶意收购概括如下:“恶意收购,是指在未经公司董事会同意的情况下通过收购或⼀致⾏动等⽅式取得公司控制权的⾏为,或违反本章程相关条款(可援引不同条款),或公司股东⼤会在收购⽅回避的情况下以普通决议认定的属于恶意收购的其他⾏为。

上市公司反收购制度构想

上市公司反收购制度构想

上市公司反收购制度构想【摘要】当前实践中出现不少公司反收购事件,然而,我国的相关法律规范却明显不足。

该怎样应对反收购案件?本文拟从反收购的定义、价值判断出发,探讨反收购行为存在的合理性。

继而罗列我国反收购相关立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制度的构建进行设想。

【关键词】收购;反收购;决定权;忠实义务;保护;监管一、收购-反收购上市公司收购是指收购人通过在证券交易所的股份转让,购买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并达到一定比例,获得或可能获得对该公司实际控制权的行为。

与此相对应,反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管理层为了防止公司控制权转移而采取的一系列旨在抵御乃至挫败收购者收购本公司的行为。

二、反收购的价值判断公司收购往往能带来大量资金或优质资产,能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但有时也存在收购者对目标公司进行掠夺、逼迫目标公司股东的情形。

另外,反收购措施作为一种谈判筹码,可以使目标公司的股东获得更高的溢价。

可见,反收购措施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应该予以保留。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一些目标公司管理层实施反收购的动机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基于这一目的实施反收购措施时,往往会损害其他相关方的利益。

因此,有必要对反收购措施的启动进行限制,防止目标公司管理层滥用反收购措施。

三、我国反收购制度规范现状我国最早关于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范体现在2002年颁布的规章——《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

此外,我国的《公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制度并未作任何规定,随后修订的《证券法》虽然设置专章规定了上市公司收购制度,却未明确规定目标公司反收购制度。

这与我国证券市场大量出现的反收购案例相比,显得苍白无力。

目前,我国在解决反收购实际案例时大多援引《公司法》以及《反垄断法》关于合并的相关规定,作为间接的法律依据。

现今,我国关于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最新规范体现在2006年新修订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规定了管理层在收购过程中的勤勉义务和忠实义务,公平对待各收购人。

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之社会责任理论——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下对股东的支持与保护

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之社会责任理论——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下对股东的支持与保护
之社会责任理论
上市公反收购措施一般是指ꎬ上市公司在应 对收购方的敌意收购时ꎬ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ꎬ 为了能够持续掌控公司的控制权ꎬ不至于因为收 购导致公司的控制权落入他人之手ꎬ损害公司的 利益ꎬ会采取相应的反收购措施ꎬ以挫败收购方ꎬ 使之放弃收购行为ꎮ 总的来说ꎬ全球各大上市公 司在应对恶意收购时ꎬ所采取的反收购措施主要 有毒丸计划、白衣骑士、“ 降落伞” 策略、帕克曼
为此ꎬ本 文 以 股 东 大 会 中 心 主 义 模 式 为 基 础ꎬ结合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宏观监管制度体系ꎬ 力图穷尽我国上市公司在应对恶意收购时能够 采取的反收购措施ꎬ并对不同措施进行适用性分 析ꎬ进而突出社会责任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应 有的功能和价值ꎬ并提出如何实现对股收购措施
党的十九大ꎬ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的 要的现实意义ꎮ
方方面面ꎬ对于企业最大的触动ꎬ无疑就是借学
公司作为商主体ꎬ其利益与公司股东密切相
习、实践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ꎬ重拾企业以竞争 关ꎬ但随着公司在社会中的不断发展与渗透ꎬ我
求共赢、以企业发展反哺社会进步的初心ꎮ 公司 们发现ꎬ公司利益不仅仅只与其股东密切联系ꎬ
铁( 未实现)
������������������������������������������������������������������������������������������������������������������������������������
1993 年延中实业应对宝安集团的收购
作为企业最主要的存在形式ꎬ更应积极响应号 还与“社会公共利益” “ 公司的非股东利益相关
召ꎬ在发展过程中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ꎬ“ 公 者” ①等紧密相关ꎮ 因公司外部利益群体与公司
司社会责任理论” 在中国的引进与完善已成为 自身发展存在利害关系ꎬ故公司对其利益负有维

公司反收购策略及治理结构

公司反收购策略及治理结构

公司反收购策略及治理结构公司反收购策略及治理结构引言收购是企业界的常见现象,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扩张、增强市场地位和实现竞争优势等目标。

然而,对于被收购的公司而言,收购往往是一种挑战,可能会导致企业价值受损、员工流失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保护被收购公司的利益,反收购策略和高效的治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一、反收购策略1. 提高企业价值企业在面临收购威胁时,首先应该通过提高自身的价值来增加吸引力。

这可以通过优化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核心竞争力等方式实现。

同时,企业可以通过积极拓展新的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公司收入和利润,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减少被收购的风险。

2. 建立强大的防御机制企业应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防御机制,以抵御潜在的收购威胁。

这可以包括建立专门的防御委员会、明确反收购策略和领导责任、密切监控市场动态、强化股份控制等措施。

防御委员会应该由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组成,负责评估和制定反收购策略。

3. 找到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来增加自身实力和抵御潜在的收购威胁。

这可以是一个竞争对手、供应商或合作伙伴,他们可以提供资源、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等方面的帮助。

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可以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对抗收购的能力。

4. 利用法律手段如果企业面临不正当的收购威胁,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予以制止。

企业可以派遣专业律师团队,调动一切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利益。

法律手段可以包括起诉、仲裁和其他法律程序,以阻止潜在收购方的侵权行为。

二、治理结构良好的治理结构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避免被收购威胁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治理结构措施:1. 健全的董事会结构一个健全的董事会结构可以提供有效的决策和管理领导。

董事会成员应该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专业知识和独立性,以确保董事会能够制定出明智的战略规划和决策。

此外,董事会还应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和道德经营。

公司反收购策略

公司反收购策略

公司反收购策略收购有善意和恶意之分。

对于善意收购,收购双方在友好协商的气氛下,平稳地完成收购;但对于敌意收购,被收购的所有者及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则会竭力抵御,以防止本公司被收购。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关于反收购策略,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不成熟,在此主要介绍国际上常用的反收购策略。

(一)事先预防策略事先预防策略,是指主动阻止本公司被收购的最积极的方法。

最佳的预疗策略就是通过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本公司的经济效益,提高公司的笔争力。

(二)管理层防卫策略目标公司拒绝收购,在很大程度七是由于管理层的原因。

一是管理层认为,只有拒绝收购,才能提高收购价格;二是管理层认为,收购方的要约收购有意制造股价动荡,从而借机谋利;三是管理层担心,一旦被收购,管理者的身份受到不利影响,例如被降职,甚至解职。

因此,管理层会采用各种策略提高收购方的收购成本,使对方望而却步。

经常采用的手段主要有:1.金降落伞策略。

是指目标公司的董事会提前作出如下决议:“一旦目标公司被收购,而且董事、高层管理者都被解职时,这些被解职者可领到巨额退休金,以提高收购成本。

”2.银降落伞策略。

是指规定目标公司一旦落入收购方手中,公司有义务向被解雇的董事以下高级管理人员支付较“金降落伞策略”稍微逊色的同类向保证金(根据工龄长短支付数周至数月的工资)。

3.积极向其股东宣传反收购的思想。

目标公司的经营者以广告或信函的方式向股东们表示他们的反对意见,劝说股东们放弃接受收购方所提要约。

此种策略运用的前提是该公司本来经营相当成功,而收购者的介入可能恶化目标公司的经营状况。

(三)保持公司控制权策略为了保持控制权,原股东可以采取增加持有股份的方法。

如果发行股票,可采用一些股票发行上的技巧,即利用不同股票的性质发行。

例如可以发行优先股、表决权受限制股及附有其他条件的股票。

对于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采用母子公司相互持股的手段,即通过子公司暗中购人母公司股份,达到自我控制,避免股权旁落。

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分析

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分析

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分析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后,针对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收购与反收购行为将愈演愈烈。

对于善意收购,收购双方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协商,平稳地完成收购;但对于敌意收购,被收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则会利用一切可行之策举起抵抗的武器,防止公司被收购。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有关反收购的策略,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实践中都还显稚嫩,而在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国家,发展起来了许多反收购方法,这些方法按照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类七种。

一类是反收购的进攻性策略。

主要包括“白衣骑士(White Knight)”策略、股份回购、“帕克曼(Pac-man)”防御和管理层收购(MBO)四种。

一类是反收购的防御性策略。

主要包括股权结构安排、管理层防卫、“毒丸计划(poisonpill)”三种。

一、反收购的进攻型策略1、“白衣骑士”策略“白衣骑士”(White Knight)策略是指当目标公司遇到敌意收购时,管理层可以寻找一个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公司,以比收购方所提要约更高的价格提出收购,这时,收购方若不以更高的价格来进行收购,则肯定不能取得成功。

在此种情况下,收购者要么提高收购价格要么放弃收购,这种方法即使不能赶走收购方,也会使其付出较为高昂的代价。

这种收购其实兼具“防御”与“进攻”的特点,目标公司在抵御收购方的恶意收购时主动出击,逼迫收购者望而生畏或半途而废。

当然这种收购的最大受益者是公司管理人员,而不是股东。

不谋求自身的利益而“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企业几乎是不存在的。

“白衣骑士”并不是天使。

为了吸引友好公司与恶意收购者竞价并最终击退后者,处于被收购威胁中的目标公司通常会与这家友好公司达成一些协议。

当然,这些协议都是尽可能地使“白衣骑士”从中获益。

2、股份回购目标公司若就自己的股份,以比收购价格更高的价格来回购时,收购方就不得不提高价格,因而增加其收购难度。

但是我国现行《公司法》对股份回购作了限制性规定,即公司只有在减资、公司分立与合并、股权激励等四种情况下方可实施股权回购,但为抵御恶意收购,目标公司采取一些策略迂回收购,也可实现其曲线救国的目的。

浅析上市公司反收购的策略

浅析上市公司反收购的策略

浅析上市公司反收购的策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之间的收购与合并成为了日益常见的交易形式。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被收购方并不希望被收购或合并,这时就需要采取反收购的策略。

本文将从上市公司反收购的角度出发,分析反收购的策略及其原因。

一、什么是反收购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支付现金或发行股票的方式收购另一家公司的股份,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而反收购,则是指被收购公司采取各种方法阻止对方公司进行收购或并购的交易。

二、上市公司反收购的原因1. 保护自身利益被收购方考虑到其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希望保持独立运营,继续发展自己的业务和品牌,保护自身利益。

2. 对收购方的不信任被收购方对收购方的管理水平、财务状况或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疑虑,不希望被其收购。

3. 收购价格过低被收购方认为收购价格过低,未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因此采取反收购的策略。

三、上市公司反收购的策略1. 采取防御措施被收购方可以采取各种防御措施,包括激活“防御管制机制”、制定收购规则、采取穿透式监管、延缓交易、推迟或挂起审批等方式,以使交易不能成功完成。

2. 进行收购同业公司、强化抗衡能力被收购方可以借助其他并购机会,在同业企业中取得优势,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技术实力等,增强自己的抗衡能力,防止被收购。

3. 寻求合适的收购方被收购方可以寻求其他合适的收购方,以取代原来的收购方。

这可以通过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寻找其他收购方,或者通过自主申请上市等方式。

4. 发布市场信息被收购方可以加强市场宣传,发布自己的公司信息,使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实力,并提高市场声誉。

这样有助于减轻被收购方的风险和阻止收购的进行。

四、总结反收购是被收购方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反应。

上市公司反收购的策略与其原因是密不可分的,反收购的策略不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而且还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策略的选择要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及时作出反应,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2001-08-21虽然在复杂成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并购市场上,“善意收购”和”敌意收购”是常见的”玩意”,但中国证券市场建立至今,除了早期的“宝延风波”、“君申之争”以及后来的大港收购爱使等案例之外,实际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绝大多数却都是“善意收购”。

这固然与我们“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有关,但客观上,却与我国的法律环境和股权分割等现实有关。

中国证监会即将出台《上市公司收购暂行规定》,其中有关要约收购的明确法律规定以及分类要约收购操作的金融创新填补了故意收购的真空。

在推进中国资本市场收购兼并的市场化的同肘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

轰轰烈烈的收购和反收购浪潮将成为证券市场运行中“最壮观的风景”。

市场分割下的要约收购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成功运作经验来看,要约收购(通过公开向全体股东发出要约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是其证券市场上最主要的收购形式。

我国在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也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提出了要约收购和强制要约收购,比如最初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后来的《证券法》。

其中《证券法》第八十一条就规定”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该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第八十五条规定“要约收购中提出的各项收购条件适用于被收购公司的所有股东”。

但是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虽然近年来并购重组一浪高过一浪,却没有一起要约收购发生除了偶尔发生几起通过交易所集中竞价收购三无概念股外,绝大多数都是采取协议受让非流通股的形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在于中国股市的一个先天问题——股权人为分割A、B股分开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并且价格差异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所有股东发出同样条件的收购要约的话,收购成本将会非常之大收购行为也可能变得不经济其次尽管立法上已经提出了要约收购,但其中对要约收购的价格、支付方式.信息披露的方式中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要约收购在实践中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

上市公司如何反收购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上市公司面临着被收购的风险。

收购可能来自竞争对手、行业巨头,甚至是一些财务投资者。

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股东来说,了解并采取有效的反收购策略至关重要,以保护公司的独立性、战略方向和股东利益。

一、预防性反收购策略1、优化股权结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合理调整股权结构来增加收购的难度。

例如,发行具有不同投票权的股票,使得管理层或创始人能够在持股比例不高的情况下仍掌握公司的控制权。

此外,设置“金股”制度,即赋予特定股东在关键决策上的一票否决权,也能有效抵御恶意收购。

2、订立“驱鲨剂”条款在公司章程中加入反收购条款,被形象地称为“驱鲨剂”条款。

这些条款可以包括:限制董事的更换数量和频率,规定收购方在收购一定比例的股份后无法行使表决权,或者要求收购方在获得控制权后向其他股东支付高额的溢价等。

3、建立“毒丸计划”“毒丸计划”是一种常见的反收购策略。

当公司面临恶意收购威胁时,公司向普通股股东发行优先股,一旦收购方持有股份达到一定比例,优先股股东就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公司的新股份,从而大幅稀释收购方的股权。

4、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让员工持有公司股份,不仅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还能在面临收购时形成一股稳定的抵抗力量。

因为员工通常更倾向于保持公司的现状,以保障自己的工作和福利。

二、主动性反收购策略1、回购股份公司可以动用资金回购自己的股份,减少在外流通的股份数量,从而提高收购方收购的成本和难度。

同时,回购股份也向市场传递了公司对自身价值的信心。

2、寻找“白衣骑士”当面临恶意收购时,公司管理层主动寻找友好的第三方投资者,通常是与公司业务协同性较高的企业,来参与收购竞争,即所谓的“白衣骑士”。

“白衣骑士”的出价往往比恶意收购方更合理,且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更有利。

3、焦土战术这是一种较为极端的策略,公司通过出售核心资产、增加负债等方式,降低公司的价值和吸引力,让收购方望而却步。

但这种策略可能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损害,因此使用时需要谨慎权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理念、原则及制度关键词: 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理念/原则/制度内容提要: 与收购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等规范企业行为与证券市场的法律、行政法规都未能将反收购规制问题妥善解决。

尽管2006年9月1日起经修订施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制,但对于目标公司可以采用的措施以及目标公司进行反收购的权利和自由空间而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还远远不够。

本文在理念及原则的基础上,对包括现在有的、未来将会出现的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对引导目标公司进行具体措施的选择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尝试。

以上市公司为目标的收购和反收购活动在中国市场上已日渐活跃。

对收购行为而言,国内在《公司法》、《证券法》等立法层面已经有了若干基础性规定[1]。

虽然收购法规仍有很多值得检讨之处,但与之相比,对反收购的立法尝试更显单薄。

实务中,“毒丸”等反收购措施作为“舶来品”已经由上市公司广泛应用。

理论上,对其相容性和协同效应,迫切需要将其置于中国法律体系中进行研究。

本文将遵循“理念——原则——制度”的逻辑层次,为理论研究提供一般性的、普适性的标准,进而为上市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提供指引,满足实务需要。

一、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立法理念“理念”,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观念、想法、思想等,更指最一般的、基本的观念、思想倾向和追求等。

江山老师指出:理念,即是内在精神,直至最高本体;理念,即哲学问题的解释和解决。

本文认为,理念是一种最高准则,是在立法过程中所蕴含的法律内在精神和最高原理,法律原则及制度都是其具体体现。

(一)不偏不倚、力求平衡的中立性理念所谓“中立性”,是指就目标公司(target company)的反收购措施,采取一种中立的、不偏不倚的立法追求,既不能为了方便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而放松甚至放纵对其所采取措施及该措施所导致后果的约束,又不能一味设置障碍增加目标公司通过反收购措施维护自身权益的阻力。

本文认为,这种“中立性”的立法理念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和收购立法“中立性”的配合实际上,对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采取中立性的立法态度源自于收购立法“中立性”目的的配合。

试想一下,如果收购立法采取“既非鼓励、亦非吓阻”[2]的中间立场,而反收购措施却反其道而行之,任意偏向收购公司(tender offeror)或目标公司之一方,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势必会被打破,这会让上市公司收购市场面临混乱场面的挑战。

为何收购立法要采取“既非鼓励、亦非吓阻”的中间立场呢?首先,从理论角度上讲,上市公司通过收购行为,固然可以淘汰效率较差的经营者,发挥市场监督力量,借以提升经营绩效,保护股东权益;但在很多时候,公司收购的动机是扩张集团实力,并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酬劳随水涨而船高,而公司的经营绩效甚至“不升反降”。

其次,从实证研究上看,虽然公司收购“已经超越新股发行(IPO)市场而成为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最主要环节”,但其究竟能否创造价值,不仅学说观点林立,即使是实证研究也尚未就此给出任何乐观的答案[3]。

再次,无论是对收购、还是对反收购,中立性的立场都是平衡各方利益的产物。

收购和反收购的成败影响到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管理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所在社区,乃至政府、国家的利益。

各方利益价值取向各异,有时甚至相互对立、尖锐冲突。

可以说,这种“中立”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必然产物。

或言之,考虑并力求平衡各种利益诉求的结果本身便是一种平衡。

2.反收购措施本身的利弊回到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本身上来。

有矛就有盾,伴随着收购风潮的攻击,目标公司的防御性措施应运而生,其往往通过公司章程的自救性规定来保护自己,于是这些反收购条款对上市公司因应敌意收购产生了特殊的价值。

但就具体的反收购措施而言,它们或规定不当或违反法律,即使在公司收购实务十分发达的美国,其合法性也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我国,实务部门对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特殊价值与运用策略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相关理论研究也不足。

3.实现收购双方间达成“精巧的平衡”的需要2009年9月17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制定《上市公司监管条例》向公众征求意见。

条例的征求意见稿以“支持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等途径,提升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对公司收购行为进行规范。

其要求收购人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诚信记录,赋予中国证监会根据审慎监管的原则认定恶意收购者等广泛的权力(第59条),对可能的恶意收购者规定证监会的强行检查权(第75条第2款、第79条)和严厉的执法措施(第102条)。

加之证券法及相关规章已有的信息披露、部分强制要约、公平待遇和财务顾问等制度,现有的立法体系已经为防范恶意收购行为搭建起了严密的屏障。

故,为了实现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之间的“精巧的平衡”,对目标公司所欲采取或能采取的反收购措施,立法上必须“谨慎限制”,至少也要满足于对收购公司采取的约束措施的攻守平衡。

以上分析了对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采取中立立法理念的三点原因。

那么,在这种中立立法理念的影响下,立法过程应该贯彻什么样的原则,进行哪些具体的制度设计呢?本文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将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述。

(二)着眼于公司管理层的引导性理念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引导性立法理念是就目标公司的管理层而言的。

在国内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居于强势地位。

[4]虽然有些国家在立法上坚持假设“管理层能够更好地维护利害相关人乃至社会的整体利益”[5],但不容否认的是: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两者间的效用函数很多情况下会发生偏离。

[6]当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面对收购公司的“挑衅”时,当其在一己私利和公司公利两者之间徘徊纠结时,当其意欲作出对公司不利的价值选择时,反收购立法理念及至具体的反收购制度将为其提供引导。

二、上市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的原则(一)比较法的视角美国确立了董事注意义务(Duty of Care)和商业判断原则(Business Judge-mentRule)[7]作为审查反收购措施合法性的基本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对反收购行为的规制分为联邦和州两个层次、成文法和判例法两种模式。

其中,联邦法对反收购持中立态度;而州一级的立法因为对公司收购持限制态度,因此目标公司董事会的反收购权力得到强化。

[8]成文法和判例法则相互配合,为美国上市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提供了概括性的法律依据和具体性的检验标准。

欧盟《关于收购要约的第2004/25/EC号指令》(以下简称《欧盟收购指令》)中规定,为了在欧盟境内建立“公平竞争市场”,针对上市公司的反收购措施,采取“股东决策”和“风险承担与控制相称”两大原则。

根据这两大原则,目标公司的董事会在收购过程中应当保持中立,由股东大会同意方可采取反收购措施。

并且,任何违反“风险承担与控制相称”原则的机制,即目标公司预先设定的限制股份交易或者限制表决权行使等反收购机制,在要约期间或者在目标公司股东大会决定是否实施反收购措施时,都将暂时或永久性地丧失效力。

英国《收购法典》(2006年5月20日修订版)基本原则之三宣示:受要约公司的董事会必须为该公司的整体利益而行动,不得剥夺该公司的证券持有人就要约的价值进行判断的权利,和《欧盟收购指令》的规定不谋而合。

而德国在其《证券取得与收购法》中则采取了一种对董事会而言更为宽松的态度。

(二)我国法的规定及反收购实务的现状在我国,理论界、实务界就对上市公司的反收购行为进行规范已经达成共识,但是规范本身仍然十分缺乏,和公司收购较为详尽的制度体系相比更是如此。

迄今为止,包括《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在内的规范企业行为与证券市场的法律、行政法规都未能将反收购规制问题妥善解决。

尽管2006年9月1日起经修订施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制,但对于目标公司可以采用的多种措施以及目标公司进行反收购的权利和自由空间而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还远远不够。

与立法状况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反收购实务中,上市公司已经采取了毒丸[11]、董事提名权限制[12]、白衣骑士[13]、白衣护卫[14]等多种发达证券市场上经常出现的反收购手段,与收购公司的收购行为之间可谓“炫目攻防、精彩纷呈”。

现实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反差对完善上市公司反收购制度体系提出了重要课题。

然而,制度并非一蹴而就,在制度建设仍处于现在进行时甚至将来时时,确立符合中国证券市场背景的上市公司反收购原则成为“权宜之计”。

从法律体系的地位看,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其“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倾向”,所以法律原则为法律制度框定了伸展的范围,规定了发展的方向,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价值上均对其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三)在抽象性指引和具体性要求之间——中国的原则选择那么,中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指导原则是否和上述美国、欧盟、英国、德国所采的原则一致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欧美国家的反收购原则是建立在发达的证券市场、特别是成熟公司收购市场背景之下的;而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反收购市场才刚刚起步,还很不发达,且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中还徘徊在实现公司自治和加强行政监管这两者间的纠结性选择之中。

其次,法系间的区别导致英美国家可以通过判例灵活地确定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及其实施效果的合理性,而大陆法系的特点使得中国的规定一方面难以覆盖齐全,另一方面在适用上也难逃死板。

再次,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无论是收购公司还是目标公司都有庞大的员工群体、消费者群体以及竞争者群体,所以在原则的选择上要更加注重利益衡量,利益选择的重要性、妥当性。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就上市公司反收购问题,为了指导具体的制度建设,评价实务中反收购措施的对错得失,我国当下需建立一套立体式的原则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遵守法律强制性规定、坚持公司自治、维持利益各方均衡是密切相关的抽象性指引。

之所以说三者密切相关,是因为公司自治要建立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之下;但若造成相关者的利益失衡,即使遵守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也要对公司自治的范围和程度进行限制。

本文认为三者间的关系是对反收购中立性立法理念的很好诠释。

除此之外,这一体系还包括平等竞价原则、管理层忠实勤勉原则、收购市场效率原则、信息披露原则等四项具体性要求,它们可以被单独援引,但更多情况下需要综合起来使用。

本文的第三部分将以此原则体系为指引,从具体反收购措施出发,最终回归到对各项具体反收购措施进行价值判断的工作上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