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adc5677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46.png)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和气象现象相结合的产物,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气象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节气背后的科学知识。
一、立春与气候变化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立春时太阳黄经达到31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则开始逐渐斜射。
立春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寒冷的冬季,气温很低,万物凋零。
而立春之后,昼长夜短,阳光照射时间逐渐增多,气温也开始回升。
这是因为太阳的直射点向北移动,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和角度增加,使得气温逐渐升高。
二、雨水与降水谷雨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段时间正是春雨开始出现的时候。
雨水时太阳黄经达到33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风带上,暖湿气流开始向北输送,形成了春季解冻和降水的条件。
正是由于暖湿气流的影响,春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过渡期。
而谷雨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在这段时间,降水量最大,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耕开始的时候。
三、立夏与初夏气温变化立夏是夏季的开始。
一般来说,立夏时太阳黄经达到4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
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回升,进入初夏季节。
夏季的气温升高与太阳的直射角度有关,太阳直射角度越大,地表的辐射热越强,气温也会相应升高。
然而,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不同地区对太阳的直射角度不同,因此,夏季的炎热程度也有所不同。
四、小满与大气湿度升高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夏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而小满正是雨季的开始。
这是因为小满时太阳黄经达到6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暖湿气流由南方向北方输送,使得气温逐渐升高,湿度增加,形成了雨季的条件。
五、芒种与农作物生长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知识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489c85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0.png)
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 不仅是人们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们顺应 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
二十四节气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通过对二十四节 气的观测和研究,可以了解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以 及气候变化规律等科学知识,对于推动生态学、地理 学、气象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食苦菜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中即有“小满之日 苦菜秀”之说。
芒种:送花神、安苗习俗
送花神
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落,人们多在 芒种日举行活动饯送花神归位,就是送别花 神,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相 会。
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 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 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 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 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 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多种顽固的疾病。
04
秋季节气民俗文化
立秋:贴秋膘、啃秋习俗
要点一
贴秋膘
立秋这天,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因为夏季天气炎热 ,人们食欲不振,加上大量出汗,身体容易消瘦,也就是 常说的“苦夏”。所以,立秋之后,人们要“以肉贴膘” ,即吃一些肉食来补充营养,让身体储备足够的能量以应 对寒冷的冬季。
要点二
祭禹王
白露时节还是太湖地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 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地区的渔民们将他奉为神明。 在白露时节,渔民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祈求 禹王保佑渔业丰收、平安吉祥。
秋分:竖蛋、吃秋菜习俗
竖蛋
秋分这天,民间有“竖蛋”的习俗。人们会选择一个 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 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 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
传统文化常识之24节气
![传统文化常识之24节气](https://img.taocdn.com/s3/m/e32a41d5856a561252d36f4f.png)
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有的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至”是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有的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有的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有的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附:“二十四节气”具体表象1.立春(2月3—5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新的轮回。
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2.雨水(2月18—20日):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3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4.春分(3月20—21日):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二十四节气所包涵的物候知识
![二十四节气所包涵的物候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6cf3b8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2.png)
白露:露水出现,天气转寒
1 2
鸿雁来
白露时节,鸿雁开始从北方飞到南方过冬。
玄鸟归
玄鸟即燕子,它们也开始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
3
群鸟养羞
这个“羞”同“馐”,是美食之意,指鸟儿们开 始储备食物,准备过冬。
秋分:昼夜平分,寒暑交替
雷始收声
秋分后,雷声逐渐减少,夜晚更是难以听到雷声。
蛰虫坯户
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
人们开始注重冬季养生,如进补、保暖等。
小寒:天气寒冷但还未到最冷
小寒时节,天气已经非常寒冷 ,但还未到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此时人们需要注意保暖和锻 炼身体以增强抵抗力。
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呼吸道疾病 等冬季常见病症。
大寒:一年中最寒冷时期
1
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气温极低且多风雪 天气。
2
人们需要特别注重保暖和防寒工作,避免感冒等 冬季疾病的发生。
01
大暑时节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气温高、湿度大。
防暑降温重要时期
02
此时节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中暑和热射病等疾病的发
生。
农作物生长旺盛
03
大暑前后也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和病
虫害防治。
04
秋季节气与物候现象
立秋:秋季开始,暑去凉来
梧桐叶落
古代有“立秋至,梧桐一叶落”的说法,意味着秋天已经来临。
人们开始注意防寒保暖,加强冬季锻炼。
大雪:降雪量增多且地面可能积雪
大雪时节,降雪量明显增多,地面可能形成积雪。 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加寒冷。
人们需要更加注意防寒保暖,同时防范雪灾等自然灾害。
冬至:白昼最短,寒冷加剧
必看的二十四节气知识点(精品)
![必看的二十四节气知识点(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e56d45d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1.png)
必看的二十四节气知识点一、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一年有十二个月,每隔15天一个节气,一年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历史进程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完整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中。
就历法而言,西汉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最早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把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三、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五、节气内涵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雨水: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惊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
清明: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没有成熟,相当乳熟后期,叫小满。
芒种:“芒种”“忙着种”,正是散播播种的时候。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长。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立秋:秋天开始之意。
处暑:处暑的“处”是指“出”,“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的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
![二十四节气知识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ce98f5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f.png)
2023
PART 04
秋季六节气养生与保健
REPORTING
立秋:秋季开始,暑去凉来
气候特点
立秋时,虽然暑气一时难消,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养生要点
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等 柔润食物。
保健建议
此时适宜进行散步、慢跑等轻松运动,以增强体质,抵御秋季疾 病的侵袭。
处暑:暑气结束,天气转凉
气候特点
处暑时节,暑气逐渐散去,天气转凉,早晚温差 增大。
养生要点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度油腻和辛辣食物, 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保健建议
此时应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同时可适当增加运 动量,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白露:露水出现,天气转寒
01
02
03
气候特点
白露时节,天气转寒,夜 间露水凝结,是全年昼夜 温差最大的节气。
习俗
小暑节气期间,人们会注意防暑 降温,避免中暑。同时,也有一 些与消夏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吃 藕、晒书画等。
大暑:一年中最热时期
特点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容易出现极端天气。
习俗
大暑节气期间,人们会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也有一些与消夏、避暑相关的民俗活动 ,如吃仙草、烧伏香等。此外,在农业方面也有许多与抗旱保墒相关的农事活动。
惊蛰时节,气温继续回升,大 地万物复苏,春耕生产也逐渐 展开。
人们在这个时节会注意防虫防 害,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春分:昼夜平分,春季过半
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 节气,此时昼夜平分 ,春季已经过半。
在春分时节,人们也 会注意调整饮食和作 息,保持身体的阴阳 平衡。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fdb468b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1.png)
24节气图及相关知识中考必备
[春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知识大讲堂
1、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
2、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安编撰的《准南子·天文训》一书中。
4、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5、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6、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月有2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
![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26fe2f1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2.png)
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季节、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问题来深入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问题一: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问题二: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黄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
古人将黄道等分为 24 段,每段15 度,太阳每移动 15 度就对应一个节气。
问题三: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比如,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是播种的重要时节;雨水时节,雨量增多,适宜早春作物的灌溉;惊蛰意味着春雷惊醒蛰伏的动物,也是春耕的关键时期;春分昼夜平分,气温逐渐回升,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同时也是祭祖的传统节日;谷雨时节雨水充足,谷类作物生长旺盛。
立夏后,气温明显升高,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小满时,麦粒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时节,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是收割和播种的繁忙季节;夏至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此时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水分;小暑大暑期间,天气炎热,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也是病虫害多发的季节,需要加强田间管理。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农作物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处暑意味着暑气即将结束,是收获的前奏;白露时,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加大,农作物开始成熟;秋分昼夜平分,是秋收、秋种的大忙时节;寒露时节,气温更低,露水更凉,部分农作物开始收获;霜降意味着开始降霜,农作物容易受到冻害。
立冬后,气温下降明显,农作物进入越冬期;小雪大雪时节,北方地区开始降雪,有利于土壤保墒;冬至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标志着寒冷季节的到来;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要注意农作物的防寒保暖。
二十四节气知识
![二十四节气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737258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8.png)
二十四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历的一种时间系统,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的变化和气候转变。
它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来确定的。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
此时,春天的气息已经开始若隐若现,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
农民开始准备春耕工作,为新一年的农作物播种做准备。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这个时候,气温渐渐回暖,降雨量逐渐增加。
农民开始灌溉农田,为播种做好准备。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这时,天气渐渐变暖,春雷开始响起,农民准备耕田。
同时,春天的昆虫也开始活动,大地恢复了活力。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这时,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春天进一步加强。
农民开始大规模耕种,为即将到来的春季作物播种做准备。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
此时,气温明显升高,草木开始萌发。
人们在这个节气里要去祭祀祖先,并清理坟墓,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
这时,气温继续升高,降雨量逐渐增加。
农民开始播种大米等夏季作物,这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5月4日或5日。
此时,夏天正式开始,气温进一步升高。
农民开始收获春季作物,准备播种夏季作物。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5月19日或20日。
这时,天气已经炎热,农作物开始进入生长的高峰期。
农民需要认真管理和护理作物,以确保丰收。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6月4日或5日。
这时,麦收进入尾声,开始收获稻谷和水稻。
同时,其他夏季作物也开始成熟。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6月20日或21日。
这时,天气最热,白天最长。
农民需要及时浇水,保护作物,以确保它们能够顺利成长。
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与特点
![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4256b0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d.png)
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与特点节气是指地球运行轨道上对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中国古代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农耕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分类和介绍其特点。
第一类:春季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季节气是指驱寒春回暖、大地苏醒万物复苏的时节。
其中,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传统上人们认为春天是一年的开始;雨水时期降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惊蛰意味着虫类开始复苏;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清明是对逝去亲人的祭扫时期,也是农耕的重要时间;谷雨时期是农作物的关键时期,需要及时浇灌。
第二类:夏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夏季节气是指气温升高、阳光强烈的时节。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小满时期是作物花粉飞扬的季节;芒种是农作物开始结穗的时候;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小暑时期热浪袭来,气温逐渐升高;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人们需要做好防暑工作。
第三类:秋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季节气是指天气渐凉,万物开始进入休眠的时节。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凉爽;处暑时期气温回升,夏天的余热未散;白露时期是露水开始凝结的季节;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温逐渐下降;寒露时期寒意开始加重,植物开始凋零;霜降时期气温逐渐下降,霜开始出现。
第四类:冬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季节气是指气温极低,寒冷的季节。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寒冷;小雪时期开始下起小雪;大雪时期雪量增加;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各地的气温也达到冬季的最低点;小寒时期寒冷加剧;大寒时期气温达到最低点。
总结: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个季节类别。
每个季节包含六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分类和特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气候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和农耕活动。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知识)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0294c3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0f.png)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知识)今天给各位分享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知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需要的民俗和节庆你都知道哪些习俗2、二十四节气习俗3、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必修课?4、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习俗5、24节气每个节气的风俗6、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是什么?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需要的民俗和节庆你都知道哪些习俗二十四节气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清明是节气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日会很多人郊游踏青。
冬至这天有南吃汤圆北吃饺的说法;大寒有着“食补”的说法二十四节气习俗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
24节气竞赛知识汇总
![24节气竞赛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c827225a2161479171128f6.png)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67480c4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2.png)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24节气是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以帮助中医人更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的时间观念。
一、春季节气1.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新一年的开始。
意味着寒潮减少,春意渐浓,大自然开始苏醒。
2. 雨水:雨水表示降雨增多,融化冰雪,偏向湿润。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濡养肝脏,防止肝火旺盛。
3.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动物,大地回春。
在中医理论中,这个时候人体阳气逐渐上升,宜于调养阳气。
二、夏季节气1.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清热解毒,以及护肝防暑。
2. 小满:小满是表示作物开始结实的时候,也是夏季的中期。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养阴润燥,避免火气过旺。
3.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气温高,阳气旺盛。
中医强调养心安神,防止热伤津液。
三、秋季节气1.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缓和,一年的收获时节。
中医强调要养阴防燥,以及调理肺气。
2. 白露:白露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露水出现。
中医提醒人们要养阴润燥,护肺养肾。
3. 寒露:寒露表示气温更低,露水更多。
中医强调要养阳保暖,调理脾胃。
四、冬季节气1.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气温进一步下降。
中医要求人们要养阴养肾,护肺润燥。
2. 小雪:小雪意味着天气更冷,降雪出现。
中医强调要注意保暖,养阴滋润。
3. 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寒潮频繁。
中医建议人们要保护阳气,养阴润燥。
总之,24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医学极为重要的时间观念。
掌握24节气的含义和来历,对于中医人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精确判断和应用24节气,中医人可以更好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9e0c400c5da50e2524d7fd0.png)
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doc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doc](https://img.taocdn.com/s3/m/a55d34ac0508763230121249.png)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 ,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 ;(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 :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 ,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 份 ,每 15 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知识大全
![二十四节气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dfebabb5fbfc77da269b189.png)
一、二十四节气基础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24节气的知识点
![24节气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07fc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d.png)
24节气的知识点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时间节气划分方式。
它是根据地球公转、自转和地球轴倾角变化而来,记录了一年中太阳直射地面位置的变化。
以下是24节气相关的知识点:1.节气划分:二十四节气分为前后两两相邻,每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大约为15天左右。
前12个节气为阳气日渐增长的节气,被称为前六气;后12个为阳气逐渐减退的节气,被称为后六气。
2.节气名称: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名称,例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
这些名称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现象,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3.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节气到来时,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与节气有着密切的关联。
4.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是由于地球轨道和地球轴倾角的改变而引起的。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我国各地的气候和温度也会相应变化,如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等。
6.农事活动:历史上,二十四节气也是农民进行农事活动的重要参考。
根据节气的变化,农民可以判断什么时候进行播种、耕作、收获等农事工作,使农作物的生长更加有序。
7.健康养生:适应节气的变化对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和气象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变化来调节饮食、作息和锻炼习惯,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8.文化传承: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传承和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可以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9.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谷雨时期,人们会多吃一些清补凉的食物来抵抗湿气,而在冬至时则会食用一些暖身的食物来御寒等。
10.传统习俗:二十四节气与我国许多传统习俗紧密相关。
例如,农历初一和十五会有庆祝活动,纪念二十四节气的到来;冬至当天,人们会吃饺子、喝汤圆,象征团圆和固定人际关系。
初中关于24个节气的文化知识
![初中关于24个节气的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b714b5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0.png)
初中关于24个节气的文化知识中国的传统农历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有六个节气,共计二十四个节气。
这些节气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大自然变化的观察,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这二十四个节气的文化内涵。
春季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立春表示春天开始了,人们会迎接暖和的天气,备耕春季的农田。
雨水时节,代表着春天的降水开始,有助于春耕和植物生长。
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萌动,提醒人们要保护青春生机。
春分是昼夜平分的节气,农民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来确定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清明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会祭奠祖先,并进行踏青活动。
谷雨时节,代表着了春天的收获即将来临。
夏季的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立夏意味着夏季的正式开始,人们开始享受盛夏的阳光。
小满是农作物快速生长的时候,人们开始忙于田地里的农作业。
芒种是让人们知道麦子要收割的时候到了,农人们会努力丰收。
夏至代表夏天最长的一天,人们会在这天吃粽子,有驱邪和增加运气的美好寓意。
小暑是夏季的上半部,天气炎热。
大暑则是夏季的后半部,人们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秋季的节气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
立秋代表着夏天的结束,人们会感受到凉爽的秋风。
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天气即将过去。
白露时节,露水开始凝结,人们开始注重身体保健,为了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秋分时节,昼夜再次平分,也是农作物丰收的时刻,人们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
寒露冷意渐浓,农田里的农作物也会渐渐成熟。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代表着秋天离我们而去。
冬季的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立冬表示冬天的正式开始,气温开始降低。
小雪时节,天气变得更冷,雪花开始飘落,给人们带来滑雪和雪地观赏的机会。
大雪是寒冷的象征,同时也是农田地里的最后一次大雪,为春耕做准备。
冬至时节,白天最短,代表着冬天达到了最寒冷的时刻,人们会吃元宵,有驱邪和团圆的寓意。
小寒和大寒都是冬季的后半部,寒冷且干燥,人们要做好保暖和防寒的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春
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后阳气开始上升,日照增加,风和日暖,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生长的
季节,万物至此渐次复苏。
雨水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雨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
“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分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春分时
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
这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清明时节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
“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
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
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此时降水明显增加,雨水促使谷类作物生长发育。
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 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标志着逐渐升温、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是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小满”节气,天气渐渐由暖变热,并且降水也会逐渐增多,民谚有“小满江河满”的说法。
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南方)。
另有解释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北方)。
芒种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播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芒种节气作为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是一个播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
因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
农谚“芒种忙,忙着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时节,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南方地区人们忙着插秧播种,北方地区人们则忙着收麦。
夏至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小暑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盛夏正式开始。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
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
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
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
过后仍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白露
白露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白露前后,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天气渐渐转凉。
白露节气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
白露过后,天高云淡、气爽风凉。
秋分
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
寒露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
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
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
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立冬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意味着风雨、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
“秋收冬藏”,万物在冬季闭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如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等的变化规律。
在南方部分地区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
北方地区,在进入冬季前至春季这段时间都很寒冷,冬季几个节气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下雪是北方冬季的主要特征。
小雪
小雪和大雪、雨水、谷雨、小满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节气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小雪节气中说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
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
岭南的南部与北部温差较大,冬天一般只有北部降雪,南部极少降雪。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方有的地区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渐增多。
大雪节气最常见的就是降温、下雨或下雪。
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
节气的大雪与天气预报中的大雪意义不同。
实际上,大雪节气的雪却往往不如小雪节气来得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节气也不是在小雪、大雪节气。
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
冬至节气,意味着开始进入寒天。
时至冬至,民间便开始“数九”计算寒天了,“数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暖日期的方法。
小寒
小寒,标志着寒冬正式开始。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小寒的天气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
俗话有讲:“冷在三九”,由于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该节气之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讲法。
大寒
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
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
大寒在传统节气中是极冷的时节。
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大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
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