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代民族
东北历史上的民族
东北历史上的民族东北历史上的民族作者:素素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我国东北历史上最早的民族有四个系列,即东胡、夫余、肃慎和汉族。
东胡族位于东北西部。
东胡族后来经过演变,又分为四小系,分别有乌桓、鲜卑、契丹和室伟。
其中鲜卑族先后入主中原南北朝时期有拓拔鲜卑建立北魏,宇文鲜卑建立北周。
契丹一系,有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有称辽国。
室伟一系的蒙兀室伟,发展为蒙古族,后来建立了元朝。
夫余族居于东北之中部。
该族系又分为三个系列,一系为本部,还称为夫余;一系为高句骊,立国于鸭绿江附近;一系为百济,立国于朝鲜半岛。
大约在战国或西汉初,秽貊族的一个分支系夫余族,是北方松嫩草原的主民。
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国家,历世长达2000余年。
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
是黑龙江最早的政权形式,属奴隶制度国家,都城为今吉林省吉林市。
(亦有说今昌图县之扶余城即古夫余王所居),由囊离国王子东明王南下所建。
自两晋以后,夫余政权逐步衰弱,都城也被迫由今吉林市西移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境内。
夫余被从勿吉人灭掉,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东夫余国历时约700年,公元494年,为高句丽所灭。
后世为便于与东夫余国相区别,遂将原夫余国称之为北夫余。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秦之际,高句丽族的先祖就生活吉林的集安一带。
“高句丽”(“句”读作“勾”),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
后建都于纥升骨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山城,从此,集安便变成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25年。
高句丽的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治管理,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尤以高句丽古迹闻名。
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
东北古代民族
東北古代民族.txt愛爾蘭﹌一個不離婚的國家,一個一百年的約定。
難過了,不要告訴別人,因為別人不在乎。
★真話假話都要猜,這就是現在的社會。
肅慎肅慎中國古代東北民族,是現代滿族的祖先。
又稱息慎、稷慎。
傳說舜、禹時代已與中原有聯繫。
周武王時,肅慎貢“楛矢石砮”,臣服於周。
商、周時分而於我國的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
大體分佈在今長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龍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域。
以漁獵和狩獵生活為主,松嫩平原可能有初步農耕。
戰國以後的挹婁、勿吉、靺鞨、女真,史家多認為屬肅慎系統或與之有密切的淵源關係。
以產弓矢、貂皮著名。
曾向商、周進貢弓矢,周滅商後臣服於周,與中原地區來往頻繁。
《左傳.昭公九年》:“肅慎、燕、毫,吾北土也。
”《後漢書·東夷傳》:“挹婁,古肅慎之國也......有五穀、麻布,出赤玉、好貂。
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
處於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
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
冬以豕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
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後。
其人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圜之而居。
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
弓長四尺,力如弩。
矢用枯,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即死。
便乘船,好寇盜,鄰國畏患,而卒不能服。
”《北史.勿吉傳》:“勿吉國在高句麗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東,矢皆石鏃,即古肅慎氏也。
”歷史雞西地區是祖國東北邊陲開發較早的地區。
早在六千年前,雞西地區的先民――肅慎人就開始生息繁衍在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漁獵文明――新開流文化。
以後,肅慎人的後裔――挹婁、勿吉、女真人的足跡又遍及了雞西大地。
唐朝時,雞西地區正式和中原地區有了交往,渤海國在此設立了東平府(府治在今密山市),雞西地區正式劃入了政權版圖。
民族鄂倫春族過去一般在每年正月裏要供太陽神,這一是由於冬季寒冷,二是由於日照時間短,他們把對溫暖和光明的渴望,化作對太陽的崇拜,認為它是光明、正義之神。
黑水靺鞨名词解释
黑水靺鞨名词解释黑水靺鞨是指历史上活动在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
以下是相关名词解释:1. 黑水:指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流域,主要包括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流。
2. 靺鞨(发音为“mohe”):是指黑水靺鞨这个古代部落的名称,也可以泛指东北亚地区的其他靺鞨部族。
3. 黑水靺鞨:指生活在黑水地区的靺鞨部族,是东北亚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之一。
他们在唐朝时期曾建立了辽东国,成为当时东北地区的主要政权之一。
4. 辽东国:是黑水靺鞨在唐朝时期建立的国家,其领土范围包括了现代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5. 游牧民族:指以牧畜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通常没有固定居所,会随着牧草的生长迁徙。
6. 东北亚:指亚洲东北部的地区,包括了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
7. 萨满教:黑水靺鞨是信仰萨满教的民族,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其信仰的核心是与自然界的精灵和神灵进行沟通,并通过萨满巫师来治疗疾病、预测吉凶等。
8. 皮具工艺:黑水靺鞨民族以制作精美的皮具闻名,他们擅长使用动物皮毛制作衣物、鞋子、包袋等物品。
这些皮具常常以刺绣、彩绘等技法进行装饰,体现了黑水靺鞨独特的艺术风格。
9. 女真:女真原指东北亚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与黑水靺鞨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女真后来建立了金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
10. 汉使文书:黑水靺鞨的历史与中国长期接触密切,双方之间经常进行贸易交流和外交往来。
汉使文书指的是中国向黑水靺鞨派遣的使臣所携带的外交文书,其中包含了双方之间的外交礼仪、贸易事宜等内容。
11. 虎纹石:黑水靺鞨文化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特殊石材,其外表呈现虎纹状,因此得名虎纹石。
在黑水靺鞨的建筑、雕刻、祭祀等活动中广泛使用,被视为象征力量和神秘的象征物。
12. 外族征服:黑水靺鞨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外族的征服和统治,如唐朝、辽朝和金朝等政权相继统治过黑水靺鞨地区。
这些外族征服对黑水靺鞨的文化、社会制度和人口分布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契丹族: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
契丹族: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本文导读: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
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
西辽延庆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
西辽于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
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
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
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
“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魏书》。
而汉人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
契丹称号见于朝鲜《三国史记》更早,东晋太元三年(378 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
《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
”有的学者则认为汉以来即有契丹之号。
有的学者认为契丹一词出于宇文氏酋长名字之演变,约当西晋末东晋初,其异名已显,意为“镔铁”。
一般认为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
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
另外说法有:“切断”说、“刀剑”说、“奇首之领地”说、“酋名”说、“寒冷”说、“大中”说、“草原、沙漠或与森林相关的意义”说等等。
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
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
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
秦汉时期的东北各族
秦汉时期的东北各族东北地区各族,乌桓、鲜卑在秦汉时期被称为东胡,因其“在匈奴东,故曰东胡”①。
此外,有扶余、挹娄、高句丽等,统称为东夷。
吴欢乌桓最先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纳里河西南地区。
乌桓人先是过游牧生活。
至汉代产生了男女分工的家庭手工业。
《后汉书乌桓传》云:“妇人能刺韦,作文绣,织■巍d凶幼鞴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
”乌桓社会习俗上保留着母系氏族的许多遗迹。
如,“贵少贱老,其性悍骜。
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
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报复者故也。
”“其俗从妇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之。
”①乌桓社会,由若干“部”组成,各“部”有许多邑落,其首领由公众推选。
“常推募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犯者为大人。
邑落各有小帅,不世继也。
数百千落自为一部。
”②邑落和部的首领在群众中有颇高的权威。
“大人有所召呼,刻木为信,邑落传行。
无文字,而众莫敢违犯。
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
大人已下,各自畜牧治产,不相徭役。
”乌桓社会内部有自相约束的法规:“其约法,违大人言死。
盗不止死。
其相残杀,令部落自相报。
相报不止,诣大人乎之。
”③据文献所述,汉代乌桓社会的基层组织邑落及其上的“部”中,阶级在日益分化,统治阶级在逐步形成。
他们在军事上拥有特权。
在财产所有制方面,乌桓表现为二重性。
土地和牧场,一部分归邑落公有,一部分属于家族私有,畜产则为各家族或个人私有。
乌桓的邑落,这时,有的已经不是血缘的群体,而是一种地域的共同体。
所谓“氏姓无常,以大人勇健者名字为姓”,这样的家族或个人,正是没有氏族只有家族的人们。
他们或者是由外地来的,或者是战争中的俘虏。
如东汉末年,“(袁)绍子尚败,奔蹋顿。
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①。
这十多万户汉人移入乌桓,与之错居杂处,对于乌桓的邑落转化为地域的共同体是有作用的。
奴隶阶级是在五环社会剧变中产生的。
五环被匈奴征服并奴役。
欠税的五环人被匈奴卖给了匈奴家族的奴隶②. 东汉初年,五环豪帅跟随匈奴主掠夺并养育奴隶和女佣。
古代东北少数民族
-黑水靺鞨—女真
扶馀人系鲜卑人的分支,与貊人同属东胡族系。濊人属东夷集团,主体在夏商时本居于山东半岛。周灭商时,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东北迁徙,并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其活动范围比较广阔,最南端在长城以北,与燕国为邻;东北部在辽河以东,与肃慎族相接。后逐渐与貊人融合演化成濊貊系各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公元3世纪高句丽人窃据汉四郡将貉族系各族纳入其统治之下,貉族系各族逐渐与扶馀融合成为高句丽的三大主源之一
濊,古义同“秽”。脏水。所以濊貊族又被中原民族贬称为“秽貊”。
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扶馀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高句丽灭亡后,其遗民或者融入唐,或者融入随后建立起来的渤海国。渤海国的主体民族为粟末靺鞨,是靺鞨族的一支。族源上与女真族最接近。
东北古代民族
肃慎肃慎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
又称息慎、稷慎。
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
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
商、周时分而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
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松嫩平原可能有初步农耕。
战国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史家多认为属肃慎系统或与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以产弓矢、貂皮著名。
曾向商、周进贡弓矢,周灭商后臣服于周,与中原地区来往频繁。
《左传.昭公九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后汉书·东夷传》:“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
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
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
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
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
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
弓长四尺,力如弩。
矢用枯,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
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
”《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
”扩展阅读:1.《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开放分类:历史,商朝,中国古代史历史鸡西地区是祖国东北边陲开发较早的地区。
早在六千年前,鸡西地区的先民――肃慎人就开始生息繁衍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渔猎文明――新开流文化。
以后,肃慎人的后裔――挹娄、勿吉、女真人的足迹又遍及了鸡西大地。
唐朝时,鸡西地区正式和中原地区有了交往,渤海国在此设立了东平府(府治在今密山市),鸡西地区正式划入了政权版图。
民族鄂伦春族过去一般在每年正月里要供太阳神,这一是由于冬季寒冷,二是由于日照时间短,他们把对温暖和光明的渴望,化作对太阳的崇拜,认为它是光明、正义之神。
最后,他们还形成了以太阳的名义起誓或向太阳述苦的习惯。
东北的民族源流东北古代有三大民族系统,分别是肃慎、濊貊、东胡,
东北的民族源流东北古代有三大民族系统,分别是肃慎、濊貊、东胡,
东北的民族源流。东北古代有三大民族系统,分别是肃慎、濊貊、东胡,其中肃慎民族的后裔是勿吉、靺鞨、女真和满洲,而濊貊民族的后裔是扶余、高句丽、百济,该名族在高句丽灭亡后消失,融入到了汉族和靺鞨之中。东胡民族的后裔是鲜卑、乌桓、柔然、契丹和蒙古。东北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们多次征服蒙古高原甚至西域,三次入主中原。
女真族——精选推荐
女真族女真(又名女贞和女直),亦作女真族。
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
直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至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遂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简史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古满语支。
女真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公元2至4世纪时期称“挹娄”,公元5世纪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
辽代又称“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又以化程度区分辽南境者为熟女真,辽北境不属编户者为生女真。
金朝时从称“女真”,因女真一词来自古代女真语(jusen 或julcen )因此在明代音译汉字时也写作:诸申、朱里真、等。
到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
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人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金朝、东夏、扈伦、后金(清朝前身)等古代政权。
亦作女真族。
女真人“女真”在15世纪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清朝以后,“女真”的主体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
一些边远地区的分支未融入满洲族,今天分别形成赫哲、鄂伦春、夫尼赫、满珲、等同属通古斯满语语支的新民族。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号勿吉。
勿吉古肃慎地也。
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
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
东北古民族源于东夷论
东北古民族源于东夷论内容提要:东北古民族与中华民族重要源头之一的东夷族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一直是中外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本文分别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风谷习惯诸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比研究,认定东北地区的古民族是东夷的后代。
其族源,绝大多数的东北古民族都可以追溯到东夷族系那里。
东北古民族与中华民族重要源头之一的东夷族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一直是中外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可以说,从事中国历史,特别是民族史研究的学者,都需要对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综观以前的研究,陈子怡先生认为:东夷是东北古民族的一支,它们共同起源于东北,分化后东夷向西发展,最终进入了中国的内陆(1)。
凌纯声先生认为:中国古籍中的东夷,涵括了东北地区的古亚洲族(夫余、挹娄、高句丽等)和通古斯族(肃慎、勿吉、女真等),但如果从族源上看,古亚洲族与东夷同源,则通古斯族似从亚洲北部迁入(2)。
金毓黻先生认为:东北古民族的绝大部分都是本地的土著,但不排除有东夷族系的混入,如肃慎等,似从山东等地迁徙而至(3)。
林惠祥先生认为:东夷一称有广狭二义,狭义的东夷专指上古居住于今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民族,广义的东夷专指居住于今东北、朝鲜半岛的民族,二者不应相混(4)。
日本八本奘三郎先生的观点与林先生的观点相近,只不过用了新、旧的概念(5)。
刘义棠先生认为:东北古民族中的秽貊“或为东夷之别种”(6)。
上引诸说,都注意到了东北古民族与东夷之间的某种密切关系。
只是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诸如东夷史研究的空缺和考古发掘材料的贫乏等等原因,影响了前辈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全面认识。
但他们的研究,却为我们今天继续探讨这一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近年来东夷史及东北民族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东夷族系考古学文化的逐渐确立,为我们考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材料。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东北地区的古民族来源于东夷,它们是东夷的一支迁入东北后,发展演变融合而成,兹分别就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风俗习惯诸方面,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地位
维持了 1 0 0多年 的和平 。辽末 ,女真族 起事 ,辽帝 国迅速 走向灭亡 ,1 1 2 5年 为金所灭 ,其余部建 立 了西 辽王 国,延
续了 9 3 年。
东胡族曾是活动在滦河 中上游及其东北部一个较 大的部 落联 盟 , 是蒙古族 的先 民,隋唐时 ,蒙古高原征战不已 ,室 韦社会迅速发展 , 辽金时期 , 韦室臣属契丹 、女真 。1 2 0 6年 , 铁木 真统 一蒙古诸部 ,建立成吉思汗的蒙古国 ,在半个世 纪 时间里 ,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灭金克宋 ,横扫欧亚 ,建立 大 元帝 国,结束 了唐末 以来纷争局 面。它在我 国历史舞台上创
造了 自己的历史文明 ,也为开辟我 国东北和北部疆土 ,为发
立 ,开始 向中原地区扩张势力 ,建立统一政权 ,统治 中国长
达2 7 0余年 。
展北方畜牧经济和草原 文化 ,做 出过重要贡献 。它的兴衰历 史是滦河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 ,我国东北地 区肃慎族系的肃 慎 、 挹娄 、勿吉 、
青年与社会
理论探索
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地位
闫 超
长春 1 3 0 0 3 3 ) ( 东北师范 大学 ,吉林
中华几千年 的帝 国文 明史 ,实 际上有超过三分之一 的历 史是 由东北 发展起 来的少数 民族建立的 ,在从南北朝时期开
张 ,至隋唐 以后 ,逐渐强大 , 逐渐走 向衰亡。高句 丽灭亡后 , 其遗 民或者融人唐 ,或者融人随后建立起来的渤海国。渤海
进入 原始社会晚期 ,过著定居生活 。后来在东北地 区建立政 权的夫余 和高句丽 ,就是在融合溅貊等东北 区域 民族 的基础
东北简明历史
东北简明历史东北简明历史原创2021-06-23 17:18·洋洋点灯东北是民族融合最好的地区,曾经关外不是农耕民族的活动区域,现在已成了汉族的腹地。
这里的三支少数民族,东胡、秽貊、靺鞨(也称肃慎、勿吉)经过三千年,已与汉人无异。
一、开始接触中原与东北的交流开始于三千年前的周朝。
周武王攻灭商朝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走之朝鲜”,在朝鲜半岛上建立了箕子朝鲜。
箕子是当时有名的仁人,所以周秦两朝都承认箕子朝鲜作为中原的属国。
而离中原更近的渤海湾、辽东地区是由中原政权直接开发的。
古代商人部落源于渤海地区,到了周武王时,商人在渤海地区还保持很大的影响力。
周成王继位时,爆发了“三监之乱”,为了彻底肃清商朝势力,周公东征,召公北伐。
召公受封于燕,成为周朝北疆的主要守卫。
到了战国时期,燕国经营的疆域已深入辽东。
燕国西汉初,燕国人卫满发动政变推翻箕子朝鲜,建立了卫满朝鲜,向西汉称臣。
到了汉武帝时代,卫满朝鲜与汉朝发生冲突,被灭国,其原来所占的地区被分为四郡:乐浪、临屯、玄菟、真番,由汉朝直接管辖。
汉四郡在随后的一百多年时,汉四郡的北面,秽貊系的少数民族建立了夫余国(公元二世纪建国)和高句丽(公元一世纪建国)两个政权。
其中高句丽发展犹为迅速,积极融合周边局域,到公元313年,西晋年间,高句丽吞并了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成为中国北边的强权。
而辽东地区一直牢牢地掌握在汉族政权的手里。
三国时期,北方的公孙度,割据了辽东、辽西、乐浪等郡,还渡海占了山东半岛,自称辽东候,平州牧。
公孙氏政权一直对魏、吴两家首鼠两端,传至其孙公孙渊时被灭,曹魏随后在辽阳置东夷校尉,管理东北。
当时,曹魏在东北有压倒优势,降服了最强盛的少数民族鲜卑(其参与了消灭公孙氏的战斗),镇压了高句丽两次反叛。
二、北朝少数民族开发东北但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板荡,大批汉族世家大族南迁或北逃,鲜卑的首领慕容廆趁机在辽河流域设置侨制郡县,吸纳汉人,接收西晋遗产。
东北往事(一)——东北民族体系
东北往事(一)——东北民族体系“东北”一词最初是地域性概念,在战国时期以前指中国中原华夏地域的东北方向地区,覆盖今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及北京以北的河北省地区。
从战国开始,随着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化及其属地政权与中原政权的并立、对峙,“东北”逐渐成为政治性概念,意为与中原政权相对的、地居东北的、具有独特经济方式和文化特征的各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
考古证实,距今28万年前这里就有先民活动,辽宁“红山文化”遗存证明,5千年前这里已经形成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从而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说明古代东北文明与中原华夏文明曾并存于世,也就有力地修正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所谓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然后向四周扩散的单源中心说。
红山文化文物我国古代东北地区民族体系有三大族系和四大族系两种说法。
三大族系理论是由东北的历史学家卞鸿儒首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历史上东北民族之研究》中,提出了肃慎、秽貊、东胡三大族系说,这也是第一次对东北民族理论进行梳理。
后来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们东北著名的历史学家金毓黻先生在他的《东北通史·总论》当中提出了汉族、肃慎、扶余、东胡四大族系的理论。
后人把汉变成了先秦时期的称呼华夏。
扶余改为秽貊,这样我国古代东北四大族系就是华夏、肃慎、秽貊和东胡。
四大族系除汉(华夏)族系是民族外,其他三系都是种族系统。
一、华夏族夏朝之时,把生活在东方的许多部落、部族联盟和部族统称为“东夷”。
商族即属东夷之列。
传说商人的始祖契,被夏朝封于商,居于砥石。
“砥石”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白金山。
自成汤时,商人进入夏朝故地,并取而代之,于公元前16世纪灭夏朝建立商朝。
商朝的建立促使商族与华夏族的融合,成为华夏族系形成的基础。
二、肃慎肃慎[sù shèn]肃慎是我国东北地区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
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
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
东北地区民族团结事迹
东北地区民族团结事迹一、古代时期1. 靺鞨族与中原的联系- 在古代东北地区,靺鞨族是一个重要的民族。
靺鞨族分为多部,其中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较为著名。
粟末靺鞨在唐朝时期,积极与中原王朝交往。
他们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和农业技术等。
- 大祚荣建立渤海国后,渤海国全面模仿唐朝的典章制度。
政治上设立三省六部,经济上推广中原的农耕技术,文化上使用汉字,尊崇儒家思想。
这种深度的交流融合促进了东北地区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团结,渤海国也被称为“海东盛国”,成为东北地区民族团结发展的一个典范。
2. 契丹族与其他民族的互动-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统治区域涵盖了东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
辽朝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在契丹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契丹旧制,在汉人等农耕民族地区实行汉制。
- 例如,辽朝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采用汉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北面官管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这种政策尊重了不同民族的差异,促进了各民族在辽朝统治下的和谐共处和团结发展。
二、近代时期1. 东北抗日联军中的民族团结- 东北抗日联军是由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战士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 杨靖宇是著名的抗日英雄,他率领的部队中有很多满族、朝鲜族战士。
这些战士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地,并肩作战。
例如,朝鲜族战士李红光,他与杨靖宇密切配合,在南满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他们在战斗中相互支持,满族战士熟悉东北的山川地形,为部队提供地理信息;朝鲜族战士擅长歌舞,在艰苦的战斗间隙,通过歌舞鼓舞士气。
- 赵一曼也是抗日联军中的英雄,她积极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在她的影响下,许多彝族、汉族等群众纷纷加入抗日队伍,各民族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结成了坚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现代时期1.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与共同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古代东北民族的社会风俗
《古代东北民族的社会风俗》2023-10-26•引言•古代东北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古代东北民族的社会风俗•古代东北民族的社会风俗的现代影响目•结论录01引言1研究背景和意义23古代东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明区域,具有丰富的文化、社会和风俗传统。
研究古代东北民族的社会风俗对于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揭示古代东北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演变过程,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古代东北民族的社会风俗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其文化特性、演变过程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
采用文献资料、考古发掘、民族志调查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对古代东北民族的社会风俗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古代文献、碑刻、岩画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解读,结合考古发掘的成果,还原古代东北民族的社会生活场景。
通过民族志调查了解现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社会风俗,与古代社会风俗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其历史演变过程。
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对古代东北民族的社会风俗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研究目的和方法010*******研究范围涵盖了古代东北地区的不同民族,包括女真、满洲、蒙古、朝鲜等民族。
研究限制主要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不足和考古发现的有限性,对某些时期和地区的研究可能不够深入。
研究范围和限制02古代东北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古代东北民族是指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民族,包括女真、满族、蒙古、朝鲜等民族。
这些民族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社会风俗。
古代东北地区是亚洲大陆的一个重要文化交流和贸易中心,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和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
古代东北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的考古发现展示了这一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地区的民族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一系列政权和部落联盟,如辽、金、元、明等朝代。
历史上的东北三大少数民族
历史上的东北三大少数民族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无数的部落、部族从白山黑水间崛起,向中原地区挺进,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融合、进步和发展,揭开了民族勃兴的一幕幕篇章。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可以左右中国历史的进程。
在东北的历史进程上,少数民族占据着重要地位。
东北少数民族的演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东北地区为地理空间范围,以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为基础,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汉民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断碰撞和发展,推动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产生,是一部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区域民族演化史。
东北老家的山水自然地理提起东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白山黑水”,一望无垠的平原湿地、广袤茂密的苍莽丛林、蜿蜒流淌的龙江黑水、跌宕起伏的连绵山脉,构成了东北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为东北构筑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但东北的山体浑圆,坡度和缓,并不险峻,对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基本不能构成阻碍,因此东北总是受到西伯利亚冷空气的侵袭,造成了东北地区的严寒天气。
这种严寒天气,在古代使生产力受到极大制约。
在群山的挤压下,黑龙江向北流淌,山水环绕的半封闭环境中,大自然为东北民族留下了一处进出的空隙,那就是辽西走廊。
湿润的中原对于东北民族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历史上,向南发展成为东北少数民族发展的主旋律,通过辽西走廊这一通道,东北民族一直与中原保持着密切联系,形成对中原的强烈向心力,执拗于入主中原,引发历史上一幕幕好戏。
东北少数民族的族系划分提起东北的少数民族,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草原上骑着马、赶着牛羊、追着白云的放牧人,或者是在森林里头戴树叶、身围虎皮,躲在树梢后瞄准野猪、野鹿放冷箭的猎人,草原游牧、森林狩猎也反映了东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文化。
对东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族系划分,一直有多种说法,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参照民族起源、名称演变、分布地域、文化习俗等因素,学术界主流对东北少数民族是按照三大族系进行划分的。
中国北方三大古老民族--秽hui貊mo(一)
中国北方三大古老民族--秽hui貊mo(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很多民族昙花一现,曾建立过空前的辉煌,但最终随民族消亡而一切都销声匿迹了。
比如在古代中国东北的松嫩平原生活过一个民族叫秽貊[mò],他们是古代东北亚三大基本族系之一(三大基本族系即肃慎、秽貊和东胡),秽貊族曾建立自己的国家——濊王国,这个国家前后延续多久,经历多少个王,其间发生过怎样的故事等等,已不为后人详知。
秽貊(Yemack)是生活在中国东北的古老民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
濊貊族是由濊[huì]人和貊人汇合而成,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
秽貊族在夏商之际广泛分布于南起辽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广大地区,秽貊主体在关东,周灭商后逐渐迁至其他东部地区,另有一部分秽貊人迁至古朝鲜半岛北部(汉四郡地区),最远到汉江南北两岸都有秽貊人的足迹。
公元前约1800年,肃慎以南的惠(秽)、漠(貊)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长春),融合成为惠漠(秽貊)部族,为了纪念两大部族融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遂改国号为德惠(得秽),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
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
道教传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城内有许多二郎神庙,随改国都合龙城为“天罡城”。
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
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座古都虽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秽貊族由于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历史分布,因此成为今日韩国学者争论的根源。
朝鲜半岛的秽貊人在高句丽征服半岛北部后融入高句丽,成为高句丽人来源之一。
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高句丽人口几乎全被唐政府内迁回中原融合。
在此之前,秽貊人在半岛的分布从未离开过传统汉四郡地区。
而现代朝鲜人的直系来源为半岛南端的三韩部落以及后来的新罗王国,与秽貊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
濊貊(huimo恵漠)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
2021隋唐时期东北边疆民族体育文化特征范文1
2021隋唐时期东北边疆民族体育文化特征范文 1隋唐时期东北主要民族政权及民族概况 1.1东北各民族政权的基本概况 隋朝时期,东北民族政权主要包括室韦、靺鞨、契丹、高句丽、奚族、霫等。
发展至唐朝后,高句丽政权为唐王朝所灭,其民族一部分迁入中原,一部分并入随后由粟末靺鞨所建立的渤海国;而靺鞨族的另一分支占据黑龙江沿岸,又称为黑水靺鞨;霫后并于奚族,二者与契丹、室韦等民族在唐朝时时而归附、时而反叛,但长期处于唐王朝的控制之下。
1.2东北各民族的具体情况 1.2.1高句丽民族概况高句丽早在汉代即以建国,立国长达 700 多年,在隋唐时期已处于没落消亡的阶段。
其民族成分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扶馀人和濊貊,后吸收部分靺鞨人和古朝鲜移民。
目前,中国、朝鲜和韩国都声称自己是高句丽民族的后裔[1]. 1.2.2室韦民族概况室韦族渊源在不同史书上记载不同,《魏书》认为室韦的语言与契丹、库莫奚和豆莫娄同[2],《隋书》则认为室韦与位于大西北方的大室韦“语言不通”[3],而《新唐书》则认为室韦与靺鞨的语言相同[4].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室韦是一个族源复杂的多民族综合体,其民族既包括突厥和通古斯语族等部落氏族,同时也融入了东胡族系中乌桓部族。
还有学者将室韦民族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划分,认为西部室韦民族属于突厥语系、中部室韦民族属于东胡人、东北室韦民族属于通古斯语族中的靺鞨人。
室韦部族众多,在唐朝时仅五大部族之一的南部室韦就多达二十五部,其中蒙兀室韦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先祖。
1.2.3靺鞨民族概况靺鞨是东北通古斯土着居民,是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锡伯族等民族的先祖,靺鞨是唐王朝对于该民族的称呼。
在此之前,该民族先后在中原商周时期被称为肃慎、战国时代被称为挹娄、北魏时期称作勿吉。
早期的靺鞨部族众多,达数十个。
到隋唐时期,靺鞨族逐渐形成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两大主要部族,其中粟末靺鞨在高句丽灭亡之后建立了渤海国,其安车骨部为鄂温克族的直系祖先;黑水靺鞨位于粟末靺鞨的北部,文化相对落后,在唐朝时长期处于唐王朝的统治下,但在渤海国灭亡后逐渐强大,其民族称号也被契丹人变更为女真人,成为现代满族人的先祖[5]. 1.2.4契丹民族概况契丹人属于东胡族系,长期居住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蒙古境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肃慎肃慎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
又称息慎、稷慎。
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
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
商、周时分而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
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松嫩平原可能有初步农耕。
战国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史家多认为属肃慎系统或与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以产弓矢、貂皮著名。
曾向商、周进贡弓矢,周灭商后臣服于周,与中原地区来往频繁。
《左传.昭公九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
《后汉书·东夷传》:“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
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
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
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
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
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
弓长四尺,力如弩。
矢用枯,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
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
”
《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
”
扩展阅读:
1.《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
开放分类:
历史,商朝,中国古代史
历史鸡西地区是祖国东北边陲开发较早的地区。
早在六千年前,鸡西地区的先民――肃慎人就开始生息繁衍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创造了灿
烂的古代渔猎文明――新开流文化。
以后,肃慎人的后裔――挹娄、勿吉、女真人的足迹又遍及了鸡西大地。
唐朝时,鸡西地区正式和中原地
区有了交往,渤海国在此设立了东平府(府治在今密山市),鸡西地区正式划入了政权版图。
民族鄂伦春族过去一般在每年正月里要供太阳神,这一是由于冬季寒冷,二是由于日照时间短,他们把对温暖和光明的渴望,化作对太阳的崇
拜,认为它是光明、正义之神。
最后,他们还形成了以太阳的名义起誓或向太阳述苦的习惯。
还以鄂伦春为例,他们在每年正月十五,要拜月亮神。
在腊月前后,是守猎的季节。
而月亮可在夜晚指出猎物的所在。
为了祈求神保佑他们多
打猎、多获得食物,尤其在冬天里,他们就形成了祭月的民俗。
鄂伦春人还有在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晚上用7根香祭北极星神。
他们认为星神在夜间可以指明方向,这也是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遗留。
由于星神长久存在,一些老人还发展出拜星神以企求长寿的风俗来。
“肃慎”相关词条:
更多
清朝女真族沃沮丁零东胡靺鞨
东胡
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
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
迁于今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
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
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
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
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东胡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
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
早在商朝(约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
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在当时燕国(在今北京一带)的北部和东北部,也就是今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
木伦河流域。
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
东胡曾打败过燕国,燕国的东北从上谷(今河北怀来县
一带)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
东胡和赵国也是战事频繁。
匈奴刚刚兴起时,也受东胡的敲诈勒索。
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东胡向
后退却一千余里。
燕国便从今河北怀来直到辽宁的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以防东胡。
并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
东胡的南下。
赵国的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又一次战败东胡。
匈奴的冒顿单于刚即位时,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冒顿单于采用麻痹敌人的做法,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
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
之际,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
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
当然,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来退居乌桓
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就是东胡主要的部落集团。
东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东胡、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柔
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
柔然出自于鲜卑,《魏书·蠕蠕传》中记载:“蠕蠕(即柔然),东胡之苗裔也。
”。
库莫奚和契丹也是出于鲜卑,库莫奚,
《魏书·库莫奚传》说它是“其先,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契丹原先与库莫奚、宇文两个部落一起游牧后从鲜卑分离出去,自号“契丹”,
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仑河)及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一带。
室韦,《北史·室韦传》载:“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
失韦(室韦)”。
“蒙古”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室韦传》,传中称它为“蒙兀室韦”,是居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
是室韦部落联盟的一个成员。
《辽史》中所载的契丹语和蒙古语差不多,清末著名蒙古史学者
沈曾植,经过用鲜卑语和蒙古语相比较之后,说
“蒙古语与鲜卑语相去无几”,从地域上看,鲜卑起源于今额尔古纳河东南的大鲜卑山,而后来的室韦的活动地区也在额尔古纳河这一带,可
见鲜卑、契丹、室韦、蒙古都是属于东胡这一族系的。
考古人员在东北地区老哈河流域发现过不少东胡的遗址。
从出土的随葬物和兵器等物件来看,多为青铜制品,说明了东胡处于青铜时代,其中出土的双侧曲刃青铜短剑,与中原地区铜制形制完全不同,它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据认为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东胡早期遗物,另外,从辽宁朝阳十二台子出土的铜饰具和人面形铜饰牌,也被认为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东胡早期遗物。
1958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南山根出土一批铜器,其中最具特征的青铜短剑,双侧曲刃的特点虽仍然保存,但有的刃部已成直线型,而匈奴的剑,刃部一般都是直线型的,这说明东胡早期文化逐渐受到匈奴文化影响。
从出土的动物骨骼有猪、狗、羊、马、鹿、兔等来看,说明当时东胡的畜牧业很发达,而且还兼狩猎;从出土的农业工具有石锄、石铲等来看,说明当时的农业也有所发展,但在社会经济中未必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东胡活动地区出土的战国时代各国的货币来看,说明东胡与中原的经济联系较多。
东胡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后来大漠南北的很多民族都使用它,如现在的蒙古族语言,它就源自东胡语言。
扩展阅读:
1./forum/read/content/tid-28543-fpage--toread--page-
2.html 开放分类:
中国历史,民族,部落,古老民族,游牧民族
[我来完善]
“东胡”相关词条:
更多
匈奴鲜卑突厥契丹柔然靺鞨回鹘乌桓东汉五代曹魏羌党项族鲜卑族羯狄
丁零西胡月氏肃慎室韦楼烦木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