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分析化学实验方案

分析化学实验方案

《分析化学实验》操作试卷注意事项:1、分析化学实验时间为3.5小时。

超时5分钟内扣2分,超时5~10分钟扣4分,超时10~15分钟扣15分,超时15~20分钟扣20分,超时20分钟以上停止实验。

请合理安排时间。

2、称量样品、滴定时,需监考教师确认读数。

3、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台和清洗仪器。

实验名称:Ca2+-NH4Cl混合溶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测定一、实验原理1、Ca2+浓度的测定Ca2+与EDTA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形成稳定的1:1络合物(lgK CaY=10.70),选择合适的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根据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消耗的体积求出混合溶液中Ca2+的浓度。

2、NH4Cl浓度的测定NH4Cl系强酸弱碱盐,由于NH4+的酸性太弱(Ka=5.6×10-10),故无法用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生产和实验室中广泛采用甲醛法测定其浓度或含量。

甲醛法是基于如下反应(请考生写出反应方程式):生成的的H+和(CH2)6N4H+(Ka=7.1×10-6)选用合适的指示剂,可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

根据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消耗的体积求出混合溶液中NH4Cl的浓度。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电子天平(万分之一,1)、称量瓶(已装有CaCO3、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试剂)(2)、250mL 容量瓶(1)、250mL锥形瓶(3)、25mL移液管(1)、10mL移液管(1)、50mL酸式滴定管(1)、100mL烧杯(洗净并干燥)(1)、称量纸、250mL烧杯(1)、500mL烧杯(1)、10mL 量杯(1)、20mL量杯(1)、玻棒(1)、表面皿(1)、胶头滴管(1)、白托盘(1)、洗瓶(1)、吸耳球(1)、台称(共用)、电热板(共用)。

2、试剂:碳酸钙(基准试剂);邻苯二甲酸氢钾(KHP,基准试剂);0.02 mo l·L-1EDTA溶液;0.10mo l·L-1NaOH溶液;氨性缓冲溶液(pH=10);40%中性甲醛溶液;1:1HCl溶液;1:1氨水(在通风柜);二甲酚橙指示剂;K-B指示剂;酚酞指示剂;甲基红指示剂。

分析化学实验教案

分析化学实验教案

分析化学实验教案摘要本教案旨在为分析化学实验提供指导。

通过分析实验的设计和步骤,学生将能够掌握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并培养实验操作的技能。

本教案包括了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步骤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实验。

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分析化学原理的理解,掌握实验技能,并培养实验操作中的注意力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2.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核心,学生需要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在此教案中,我们将涵盖以下实验原理:- pH指示剂的性质与应用- 酸碱滴定反应的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 比色法测定物质浓度的原理3. 实验仪器设备为了完成实验操作,学生需要熟悉并使用以下仪器设备:- 酸碱滴定管- pH计- 比色计- 称量仪器- 试剂瓶4. 实验步骤本教案涵盖了多个实验步骤,其中包括了以下内容:1. 实验准备:准备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

2. 样品处理:对待测样品进行处理,使其适合进行实验分析。

3. 方案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确定所需试剂的用量。

4.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5. 结果分析:分析实验结果,通过比对标准值或数值计算,得出实验结果并进行解释。

5. 安全注意事项分析化学实验需要注意安全,以下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戴上实验室必备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 注意试剂的储存和处理,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有害气体。

- 操作酸碱试剂时要小心,避免溅到眼睛和皮肤。

- 使用仪器设备时要仔细阅读操作手册,并按照要求使用。

结论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和实验操作,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并提升对分析化学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分析化学实验方案设计题

分析化学实验方案设计题

分析化学实验方案设计题引言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实验中,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方案设计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背景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我们通常需要根据给定的样品和分析目标,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达到分析物质的定性和定量的目的。

这个实验方案通常包括样品的制备、实验条件的选择、试剂的选择和测量方法的选择等。

实验目的本次分析化学实验的目标是确定一种未知溶液中某种金属离子的浓度。

实验原理为了确定未知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我们可以使用络合滴定法。

络合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它利用络合反应的原理,通过滴定试剂与分析物反应,从而确定分析物的浓度。

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1.样品制备: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参考溶液,作为标准溶液。

然后,我们将未知溶液与指定量的络合试剂混合,生成络合物。

2.滴定过程:将标准溶液滴定到未知溶液中,直到出现颜色变化。

滴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滴定剂的用量。

3.计算结果:根据滴定剂的用量和标准溶液的浓度,我们可以计算出未知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实验材料•未知溶液•络合试剂•标准溶液•滴定管•钢瓶•手套、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戴上个人防护用品。

2.制备标准溶液:根据实验要求,配制一定浓度的金属离子参考溶液。

3.预处理未知溶液:将未知溶液与指定量的络合试剂混合,生成络合物。

4.开始滴定:使用滴定管,将标准溶液滴定到未知溶液中,直到出现颜色变化。

记录滴定剂的用量。

5.重复滴定:如果需要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重复执行滴定过程,取滴定剂用量的平均值。

6.计算浓度:根据滴定剂的用量和标准溶液的浓度,计算出未知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实验注意事项•注意个人防护,戴上手套、眼镜等防护用品。

•实验室要保持清洁,避免杂质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器材要事先清洗并干燥,避免产生误差。

分析化学方案设计

分析化学方案设计

分析化学方案设计一、引言分析化学方案设计是指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解决化学分析问题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分析化学方案设计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其应用。

二、实验目的我们选取了铁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浓度分析作为示例,目的是确定未知水样中铁离子的浓度。

三、实验原理铁离子浓度的测定可以使用光度法。

当铁离子与邻菲罗啉反应生成强吸光物质时,可以通过测量其吸光度来间接确定铁离子的浓度。

四、实验步骤1. 校准曲线的制备:- 准备一系列标准溶液,其中铁离子的浓度依次为0.1 mg/L、0.2 mg/L、0.4 mg/L、0.8 mg/L和1.0 mg/L。

- 分别取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并加入相同体积的邻菲罗啉溶液。

- 将各个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测量,并绘制标准曲线。

2. 测试未知水样:- 取一定体积的未知水样,并加入相同体积的邻菲罗啉溶液。

- 测量未知水样的吸光度。

3. 计算未知水样中铁离子的浓度:- 根据标准曲线,利用测得的未知水样吸光度,确定其对应的铁离子浓度。

五、装置与试剂1. 装置:- 分光光度计:用于测量吸光度。

- 容量瓶、移液管等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用于制备溶液和取样。

2. 试剂:- 铁标准溶液:用于制备标准曲线。

- 邻菲罗啉溶液:与铁离子反应形成有色络合物。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利用标准曲线,通过未知水样的吸光度找出对应的铁离子浓度。

七、实验注意事项1. 按照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严格控制实验中的容量、体积等参数,避免误差的产生。

3. 注意实验室安全,遵守相关实验操作规范,佩戴实验室常规防护设备等。

八、结论通过光度法测定未知水样中铁离子的浓度,可以得出该水样中铁离子的浓度为XX mg/L。

九、总结分析化学方案设计是分析化学领域重要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以解决分析化学问题。

在实验中,注意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分析化学综合实训教学设计

分析化学综合实训教学设计

分析化学综合实训教学设计一、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实训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分析化学综合实训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常用的分析化学仪器和设备的操作技术;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分析化学基本原理的讲解:介绍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分析仪器的原理等。

2. 分析化学仪器的使用:带领学生熟悉常用的分析化学仪器和设备,如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并教授其操作技巧。

3. 实验技术和数据处理: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化学实验,如酸碱滴定、重金属离子分析等,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设置综合实训项目,让学生应用所学分析化学知识和实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结合理论与实践: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进行实验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化学的原理和方法。

2. 贴近实际应用:将实验内容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分析化学在实际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 引导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通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2. 项目展示: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训项目的展示,评价其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中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反应》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反应》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反应》教学设计实验目标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化学反应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材料- 硫酸铜溶液- 硝酸银溶液- 盐酸溶液- 氯化钠溶液- 过滤纸- 玻璃棒- 试管- 酒精灯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倒入试管中。

2. 加入少量盐酸溶液,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将试管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4. 取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倒入另一个试管中。

5. 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6. 观察是否产生沉淀。

实验原理1. 硫酸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硫酸:CuSO4 + 2HCl -> CuCl2 + H2SO4实验中加热可以加快反应速率,颜色变化可以观察到产生的氯化铜溶液由蓝色变为绿色。

2. 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AgNO3 + NaCl -> AgCl + NaNO3实验中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溶液溅到皮肤或眼睛中。

2. 加热试管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烧伤。

3. 用过滤纸过滤产生的沉淀时要小心,避免沉淀溅出。

实验结果及讨论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硫酸铜和盐酸反应产生颜色变化,以及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分析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或沉淀形成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学生还可以通过对反应方程式的分析,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变化过程。

拓展实验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金属离子和酸的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巩固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

例如,可以使用硫酸亚铁和盐酸反应,观察颜色变化和产生的氯化铁沉淀。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方案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方案

高校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概述在高校化学专业的学习中,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常见化学试剂的性质和分析方法的掌握,以及对于分析化学原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理解分析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3. 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4. 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介绍(1) 分析化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2)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分析化学与其他化学学科的联系与交叉。

2. 分析化学的实验技术(1) 常用实验室仪器及其使用方法;(2) 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量化分析(1) 溶液的制备和稀释;(2) 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论和实验;(3) 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和实验;(4) 配位化合物的制备和分析。

4. 分离分析(1) 色谱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比色法和比净法的原理和应用;(3) 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5. 质谱分析(1) 质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质谱仪的应用和数据解析。

四、课程实施1. 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理论课程通过讲授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实验操作课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2.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讨论研究、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 实验设计本课程中的实验设计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设计实验内容。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化工类基础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方案设计

化工类基础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方案设计
作过 程 的 系统 性 。 为 高职 基 础 课 程 教 学 实现 “ 学 结合 ” 供 了可 行 的路 径 也 工 提 关键词: 无机 及 分析 化 学 : 作 任务 : 作 过 程 评 价 工 工 中 图分 类 号 : 7 2 文 献 标 识 码 : G 1 A 文 章 编 号 :6 1 3 9 ( 0 0 0 — 0 9 0 1 7 - 6 92 1 )6 0 1— 4
的完 整性 。
合 ,打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互相独立 的传统 。 把 原 课程 教学 中 的基本 理 论 和实 验 操作 的相关 概 念 、
理论、 内容 、 操作 有 机地 整 合在 一 起 , 以工作 任 务来
引 领理论 , 过适 当的评 价 体 系对 学 生 的“ 通 能力 ” 进
图 1 以 教 学 单元 “ 碱 滴 定 ” 例 来 说 明 本 是 酸 为
摘要 : 为更 好 地 将 “ 学结 合 ” 高职 教 育 改 革 理 念 落 实到 化 工 类基 础课 程 改 革 中 , 达 到提 升 学 生 能 力 为核 心 . 工 的 以 教 师 引导 学 生进 入 到 工 作 过 程 的 情 景 中 , 逐 步对 原 理 性 知识 、 作要 求 、 再 操 数据 分析 等知 识 点进 行 学 习。 工作任 务 为 以 栽体 , 引导 学生 在 工 作 情 景 中 完 成 知识 学 习与 技 能 训 练 。 实现 了教 学 内容 与 典 型 工 作过 程 的技 能 需求 相 对应 。 到 工 达
高 职 教育 在 进 行 “ 学 结 合 ” 工 的人 才 培 养 模式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课程 设 计
探 索 中 , 用 了世 界 劳 工组 织 的 ME ( 块式 技 能 引 S模

分析化学计划书

分析化学计划书

分析化学计划书1. 引言分析化学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研究和应用各种化学分析方法和技术。

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分析化学在物质检验、环境保护、医学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个分析化学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以提高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2. 学习目标在本计划中,我们将设定以下学习目标:•掌握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和技术;•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学会使用分析化学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对分析结果进行准确、可靠解释和分析的能力;•熟悉分析化学的前沿研究和应用领域。

3. 学习计划为了完成上述学习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学习计划:3.1 学习基础知识在学习分析化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平衡、酸碱理论等。

我们将通过阅读教材、参加课堂讲座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学习这些基础知识。

3.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分析化学是一个实验性科学,实验操作技能对于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

我们将参加实验课程和实验室实践,学习使用各种分析化学仪器设备,并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我们将逐渐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水平。

3.3 学习仪器原理和应用在现代分析化学中,各种仪器和设备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将深入学习分析化学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范围。

例如,我们将学习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常用仪器的原理和应用,以及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等光谱技术的应用。

3.4 培养分析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分析化学要求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解释和分析。

为了培养这一能力,我们将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学习如何正确处理数据、制定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我们还将学习相关的数学和统计知识,以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5 跟踪前沿研究和应用分析化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领域,我们需要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

我们将参加学术会议、阅读科技期刊和跟踪科学新闻,从而了解分析化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最新应用。

分析化学实验(混和碱含量滴定分析实验方案设计)

分析化学实验(混和碱含量滴定分析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目的:确定混合碱的组成及含量
实验仪器及药品:
常用分析仪器-酸式滴定管50ml;容量瓶
250ml;吸掖管25ml;三角瓶250ml;分析天平
和称量瓶等.
盐酸标准溶液-0.1mol/L;
酚酞指示剂-10g/L;
甲基橙指示剂-1g/L.
实验步骤:准确称取试样1克溶解后放入容
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吸出25ml至三角
瓶中,加2滴酚酞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溶液滴
定至无色,记下滴定管读数V1.再加一滴甲
基橙指示剂,继续滴定至橙色,记下滴定管读
数V2.连续读数,V2中包括V1.
判断与计算:如果V2=2V1,说明是纯碳酸钠;
如果V2小于2V1,说明含有NaOH和Na2CO3,
用V2计算碳酸钠,用V1-V2计算氢氧化钠;
如果V2大于2V1,说明含有Na2CO3和NaHCO3,
用V1计算碳酸钠,V2-V1计算碳酸氢钠.
一、实验原理
HCl + Na2CO3 = NaCl + NaHCO3
pH=8.3 酚酞变色
HCl + NaHCO3= NaCl + CO2 + H2O pH=3.9 甲基橙变色
二、实验步骤
1.取样(按教师指定的混合碱样品号)
用移液管(公用)吸取
混合碱试样25.00mL
加水稀释至刻度
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
摇匀备用
2.测定(平行测定三次)
记下体积V1
用HCl滴至粉色几乎褪去
加入1滴酚酞
试样25.00mL于锥形瓶中
用移液管(自用)吸取容量瓶中
加入1滴甲基橙
用HCl滴定至溶液由黄变橙
记下体积V2。

无机化学课程方案

无机化学课程方案

环境学院本科教学大纲2013年秋目录环境科学专业 (5)《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化学)》课程方案 (5)《无机及分析化学(分析化学)》课程方案 (10)《有机化学》课程方案 (14)《物理化学》课程方案 (19)《自然地理学基础》课程方案 (24)《环境学》课程方案 (29)《生态学导论》课程方案 (35)《环境监测》课程方案 (39)《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方案 (43)《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方案 (47)《环境工程学》课程方案 (53)《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方案 (57)《环境化学》课程方案 (61)《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方案 (65)《区域环境规划》课程方案 (69)《环境管理学》课程方案 (74)《环境科学专业综合实习》教学大纲 (78)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实习 (8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龙湾自然保护区的实习 (83)长春市污水处理厂、净水厂参观实习 (85)吉林省气象台、地震局实习 (87)河流及人工湖库水环境功能实习 (87)《产业生态学》课程方案 (89)《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方案 (94)《工程制图》课程方案 (98)《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方案 (102)《化工原理》课程方案 (105)《环境法规》课程方案 (108)《环境法学》课程方案 (112)《环境教育》课程方案 (115)《环境经济学》课程方案 (119)《环境水力学》课程方案 (128)《环境微生物》课程方案 (132)《环境信息系统》课程方案 (136)《环境遥感》课程方案 (140)《环境医学》课程方案 (143)《环境仪器分析》课程方案 (147)《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课程方案 (151)《环境灾害学》课程方案 (155)《环境政策分析》课程方案 (160)《景观生态学》课程方案 (165)《绿色化学》课程方案 (170)《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方案 (174)《生态毒理学》课程方案 (179)《生物化学》课程方案 (183)《生物统计学》课程方案 (188)《室内环境学》课程方案 (193)《水环境数学模型》课程方案 (198)《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方案 (203)《污染控制化学》课程方案 (208)《噪声污染与控制》课程方案 (212)《生态工程学》课程方案 (216)生态学专业 (222)《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化学)》课程方案 (222)《有机化学》课程方案 (227)《无机及分析化学(分析化学)》课程方案 (232)《普通生物学(动物)》课程方案 (236)《普通生物学(植物)》课程方案 (242)《自然地理学基础》课程方案 (247)《环境学》课程方案 (252)《生态学导论》课程方案 (258)《种群与群落生态学》课程方案 (262)《景观生态学》课程方案 (268)《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方案 (273)《生物化学》课程方案 (277)《进化生物学》课程方案 (286)《生物统计学》课程方案 (290)《分子生态学》课程方案 (295)《污染物评定方法》课程方案 (299)《动物生态学》课程方案 (303)《水生生物学》课程方案 (307)《生理生态学(植物)》课程方案 (310)《生理生态学(动物)》课程方案 (314)《生态遗传学》课程方案 (320)《土壤学》课程方案 (322)《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方案 (326)《环境遥感》课程方案 (331)《生态工程学》课程方案 (334)《环境工程学》课程方案 (340)《环境监测》课程方案 (344)《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方案 (348)《城市生态学》课程方案 (354)《人类生态学》课程方案 (359)《保护生物学》课程方案 (364)《产业生态学》课程方案 (369)《生态经济学》课程方案 (374)《环境信息系统》课程方案 (378)《全球生态学》课程方案 (382)环境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化学)》课程方案课程编码CHY361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预修课程:无一、课程设计1、课程性质(属性以及相邻、相近课程间的关系)无机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教育基础课程,3学分,共68学时,其中20学时为实验课。

化学教研活动设计方案(3篇)

化学教研活动设计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化学教研活动,特制定本活动设计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化学教学中的问题;3. 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化学教学效果;4.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三、活动主题化学教学创新与核心素养培养四、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上午8:30-12:00五、活动地点某中学化学实验室六、活动对象1. 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化学教师;2. 化学教研组长、教导主任等学校领导;3. 化学学科专家、学者。

七、活动内容1. 开幕式(8:30-9:00)(1)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2)学校领导致辞;(3)化学教研组长总结过去一年的教研工作。

2. 专家讲座(9:00-10:30)(1)主题:化学教学创新与核心素养培养(2)主讲人:某大学教授(3)内容:分析化学教学现状,探讨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享教学创新案例。

3. 互动交流(10:30-11:30)(1)分组讨论:教师根据讲座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组讨论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2)代表发言: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专家点评:学科专家对各组发言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4. 教学展示(11:30-12:00)(1)教师现场展示一节精彩的化学实验课;(2)专家点评:学科专家对展示课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5. 闭幕式(12:00)(1)总结本次活动成果;(2)颁发优秀组织奖、优秀个人奖;(3)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八、活动准备1. 确定活动主题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2. 邀请专家、学者、学校领导等参加活动;3. 准备活动场地、设备、资料等;4. 提前通知教师参加活动,并做好分组安排;5. 做好活动宣传,提高教师参与度。

分析化学实验设计题

分析化学实验设计题

分析化学实验设计题引言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和结构的化学分析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在现代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讨论一个关于分析化学实验设计的题目,并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题目描述在实验室中,你需要分析一种未知溶液中金属离子的含量。

溶液中可能同时存在铜离子(Cu²⁺)和铁离子(Fe²⁺),你需要确定每种离子的相对含量。

实验方案设计下面是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用于确定未知溶液中Cu²⁺和Fe²⁺的含量比例。

材料和试剂•未知溶液:待分析的未知溶液•高纯度的CuSO₄溶液:作为标准溶液,用于绘制标准曲线•高纯度的FeSO₄溶液:作为标准溶液,用于绘制标准曲线•NH₄OH:氨水,用于沉淀Cu(OH)₂和Fe(OH)₂•HCl:盐酸,用于溶解沉淀•稀H₂SO₄:用于调整溶液酸碱度•NaOH:用于中和酸性溶液实验步骤1.取一定体积(例如5 mL)的未知溶液放入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稀H₂SO₄调整酸碱度。

2.分别取一定体积(例如0.5 mL)的CuSO₄溶液和FeSO₄溶液放入独立的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稀H₂SO₄调整酸碱度。

3.在每个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NH₄OH溶液,使得溶液中pH值达到10左右,形成沉淀。

4.将沉淀离心,倒掉上清液。

5.分别用蒸馏水洗涤沉淀2次,然后加入适量HCl溶液溶解沉淀。

6.最后分别用蒸馏水稀释沉淀,使溶液体积接近之前的未知溶液的体积。

7.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未知溶液、Cu²⁺溶液和Fe²⁺溶液的吸光度,记录吸光度值。

数据处理1.绘制标准曲线:将Cu²⁺溶液和Fe²⁺溶液的浓度与对应的吸光度值绘制成曲线。

2.使用未知溶液的吸光度值,通过标准曲线确定Cu²⁺和Fe²⁺的浓度。

3.计算Cu²⁺和Fe²⁺的质量比,得出每种离子的相对含量。

结论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我们可以确定未知溶液中Cu²⁺和Fe²⁺的含量比例。

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分析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分析是评估一个化学实验方案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并得出可靠的结果的过程。

下面将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和材料等方面来分析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

首先,实验目的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首要考虑因素。

一个明确的实验目的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实验的最终目标,从而确定实验设计的可行性。

实验目的应该具体、明确,并且能够从实验结果中得到有意义的结论。

其次,实验原理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

实验原理涉及到化学反应、物质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在设计实验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验原理的基础。

如果实验原理缺乏可靠的理论支持或是实验结果无法解释,那么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就较低。

实验方法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过程。

实验方法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精确控制实验条件和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尽量避免过于繁琐或不可操作的步骤。

实验条件包括实验温度、压力、光照等环境因素,以及实验室的设备和材料等。

在实验设计时,需要确保实验条件能够满足实验要求,包括控制实验温度、保证实验设备和材料的质量等。

如果实验条件无法满足实验要求,那么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就较低。

实验设备是进行化学实验所需的装置和仪器。

在实验设计时,需要确保实验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能够精确测量和控制实验参数。

如果实验设备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就较低。

材料是进行化学实验所需的化学品和样品。

在实验设计时,需要确保所选用的材料品质好、纯度高,并且能够满足实验要求。

如果材料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或是无法获得所需的材料,那么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就较低。

此外,还需要考虑实验的安全性。

在实验设计时,应该评估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如果实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那么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就较低。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和材料等因素,确保实验设计能够得出可靠的结果并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分析化学设计实验

分析化学设计实验

实验题目:胃舒平药片中铝和镁含量的测定引言:胃舒平,即复方氢氧化铝,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三硅酸镁、颠茄流浸膏。

它具有中和胃酸,减少胃液分泌和解痉止疼的作用,主要用于胃酸过多、胃溃疡及胃痛等。

且为了能使药片成型,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糊精。

摘要:目前,在测定胃舒平药片中的铝含量主要采用返滴定法和置换法。

即将药片用酸溶解,分离出去不溶于水的物质,配成混合溶液,然后分成均匀相同的两份,平行进行滴定。

第一份先用返滴定法或者是置换法测出铝的含量;而第二份试样采用除去或者掩蔽铝离子的方法,之后再使用合适的指示剂来单独滴定混合液中的镁离子。

此外,我们也设想了另外的一种方法:(1)试样用HCl溶解后,在PH=10时,先用EDTA将铝离子和镁离子络合,测两者的总含量,用EBT 指示剂来指示终点,EBT与Al或Mg生成红色络合物,当用EDTA滴定到终点时,游离出指示剂,溶液呈蓝色。

记录好滴定所用EDTA的总体积。

(2)另取一份溶液,加入三乙醇胺掩蔽Al,再用控制PH=10时,以EBT 为指示剂,用EDTA溶液来单独滴定镁离子,记录所消耗的EDTA体积即可得出镁的量。

这样就可以通过差减法得出滴定铝离子所需EDTA溶液的体积,进而最终分别计算出铝和镁在胃舒平药片中的含量。

而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调节好混合溶液的PH值,这在实验原理与方案选择中会详细说明。

实验方案选择:经过我们两人的一番探讨和分析:我们设想的方案是很难实现的,即不可行。

理由如下:要滴定铝离子和镁离子的总量必须控制在一个合适的PH范围内,而该PH 范围的要求是:在该酸度下,铝离子和镁离子都不会沉淀出来,同时,铝离子和镁离子都能被EDTA完全络合。

而事实上,当PH较小时,虽然溶液中的铝离子和镁离子都不会沉淀,但与EDTA络合的只有铝离子;当PH较大时,如PH=8~10,镁离子能够被EDTA滴定,然而该条件下Al3+被沉淀;若PH=12~13时,氢氧化铝会溶解,而镁离子则被沉淀了。

分析化学试验

分析化学试验

分析化学实验一、课程目的1. 正确、熟练地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并掌握典型的分析方法。

2.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培养手脑并用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

3.确立“量”、“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学会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通过自拟方案实验,培养综合能力。

如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记录与分析,问题的提出与证明,观点的表达与讨论;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意识。

5.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培养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

6.希望在每次实验报告后附上自己在学习本实验的感受,特别欢送提出珍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课程要求1.课前必须认真预习。

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探寻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环节,做好必要的预习笔记。

未预习者不得进行实验。

2.所有实验数据,尤其是各种测量的原始数据,必须随时记录在专用的、预先编好页码的实验记录本上。

不得记录在其他任何地方,不得涂改原始实验数据。

3.认真阅读“实验室使用规则”和“天平室使用规则”,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了解消防设施和安全通道的位置。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尽量降低化学物质〔特别是有毒有害试剂以及洗液、洗衣粉等〕的消耗。

4.保持室内安静,保持实验台面清洁整齐。

保护仪器和公共设施,树立良好的公共道德。

三、实验实验1第一组阳离子分析1. 实验内容和要求:掌握第一组阳离子的系统分析方案及组内各离子2. 常用实验仪器和设备:离心管、离心机、黑白点滴板、搅拌棒、滴管等。

3. 问题:①. 沉淀第一组阳离子为什么要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假设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将会发生什么后果?②. 向未知溶液中加入第一组组试剂HCl时,未生成沉淀,是否表示第一组阳离子都不存在?③. 如果以KI代替HCl作为第一组组试剂,将产生哪些后果?实验2第二组阳离子分析1. 实验内容和要求:掌握铜锡组系统分析方案,十一种离子常用鉴定方法。

分析化学概论教学设计模板

分析化学概论教学设计模板

分析化学概论教学设计模板一、课程概述分析化学概论是一门介绍分析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的理论认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

本课程不仅包括对分析化学的概念进行全面介绍,还涵盖了现代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和技术进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独立进行一定程度的实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析化学的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2. 掌握分析化学的实验技能;3. 了解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和技术进展;4.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分析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a. 分析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分类c. 分析化学的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2. 分析化学实验技术a. 量的测定方法和技术b. 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c. 分离和纯化技术3. 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a. 环境分析b. 食品分析c. 药物分析4. 现代分析化学的技术进展a. 色谱分析技术b. 质谱分析技术c. 光谱分析技术四、教学方法和学时安排教学方法:理论授课、实验操作、案例分析、讨论研究、自主学习等。

学时安排: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占35学时,实验操作占13学时。

五、教学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a. 出勤情况(占10%)b. 课堂参与与表现(占15%)c. 作业完成情况(占15%)2. 实验报告:a. 实验记录与数据分析(占20%)b. 结果报告与讨论(占15%)3. 期末考试:a. 理论知识应用与分析能力(占25%)b. 实验技能和仪器使用(占20%)六、教学资源为了有效开展本课程的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资源:1. 课程教材及参考书目a. 《分析化学导论》b. 《现代分析化学基础》c. 《分析化学实验教程》2. 实验室设备和药品a. 常用实验设备:天平、移液器、试管等b. 常用药品和试剂:标准品、溶液等3. 计算机和电子教学资源a. 计算机软件:Excel、Origin等b. 分析化学实验模拟软件七、教学过程1. 第一讲:分析化学概论a. 分析化学的定义和发展b. 分析化学的分类和基本原理2. 第二讲:分析化学方法和仪器设备a. 量的测定方法和技术b. 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c. 常用的分析化学仪器和设备介绍3. 第三讲:分析化学实验技术a. 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操作规范b. 量的测定实验c. 质的分析实验4. 第四讲: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a. 环境分析实例分析b. 食品分析实例分析c. 药物分析实例分析5. 第五讲:现代分析化学的技术进展a. 色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b. 质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c. 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八、教学场景设计1. 理论课程教学:通过PPT演示和示意图,讲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分析化学培养方案

分析化学培养方案

分析化学培养方案摘要:分析化学是化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化学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结构的分析方法与技术。

在实验室中,培养具备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分析化学培养方案,旨在为学习者提供全面的培养计划,帮助他们在分析化学领域取得更好的进步。

导言: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要求学习者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仪器设备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分析与解释能力。

本文所提供的分析化学培养方案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数据处理与解释能力提升、学术交流与团队合作等。

一、基础知识学习在分析化学领域,学习者首先需要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原理等。

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化学课程或者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

重点掌握化学反应的原理与机理,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此外,还需要学习有关分析化学常用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技术,如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子光谱仪、色谱仪等。

学习者应该了解各种仪器设备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熟悉常见的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处理实验误差和故障排除的技能。

二、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熟悉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操作步骤和技巧,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操作中,学习者要注重安全,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要求。

为了培养学习者的实验操作技能,可以开设有针对性的实验课程或进行实验实训。

实验课程可以涵盖常见的分析化学方法和技术,如酸碱滴定、溶液的配制与稀释、络合滴定、常见离子的分析等。

通过实验操作,学习者能够加深对实验原理以及数值计算的理解,并且掌握实验室中常用的量化方法和技巧。

三、数据处理与解释能力提升数据处理与解释是分析化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习者需要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分析结果,理解数据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并且能够准确解释结果。

为了提升学习者的数据处理与解释能力,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的培训、实验报告的撰写以及论文的阅读与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H
pKHIn =5.2 10
pH
c
ep NaHSO 4
ka / kw
0.1%
记下此时消耗的体积V1,在向溶液中加入一滴百 里酚酞,继续用0.1000mol/L的NaOH作为滴定剂, 当溶液变为蓝色时,记下此时消耗的体积为V2。
第二计量点:
csp 2 /ka 2 10 csp 2 0.033mol / L
加入酚酞
讨论:用甲基橙可以吗
V1
微红色
无色
加入酚酞 无色 微红色
V2
分析:由于不能直接测出两种组分的含量(由于Na3PO4的电离常数很 小),故采取间接法 第一步:加入20ml的待测溶液和一滴酚酞于锥形瓶中,用 0.1000mol/LHCl溶液去滴定待测溶液,待溶液从微红色变为无色,记 下此时HCl的体积V1 HCl+NaOH=NaCl+H2O HCl+Na3PO4=NaCl+Na2HPO4 到达第一滴定终点时,溶液的pH为:
csp1ka 3 10kw
+
csp1 /ka 2 10
所以 H sp1= ka 2 csp 2ka 3+kw / csp 2 10 csp1 0.33mol / L pH=9.6 Et 10
pH
pKHIn=10.0 10
pH
0.28%
2
ka 2 ka 3
H 2C OH H2C OH HO CH2 CH H+ + 3H O 2
2
CH
OH + H3BO3
CH
O B
O
H 2C
OH
H2 C
O
O
CH2
甘油
甘油硼酸
此时可以用0.1000mol/L的NaOH去滴定,选用酚酞作为指示剂。当溶液有 无色变为微红色,即到达了第二滴定终点,记下此时用去的体积为V2。重复 做几次,取平均值即可。 即:
k a 5 .5 1 0
10
cka 5 .5 1 0
11
即可以准确的用0.1000mol/L的NaOH溶液测出HCl的浓度。当到达第一滴 定点时,溶液中存在NH4Cl,此时溶液的pH为
c sp 1 k a 1 0 k w H
sp 1
c sp 1 / k a 1 0 0
cspka 2 10kw 所以
+
csp /ka1 10
csp 0.025mol / L
4.7
H sp= cspka1ka 2 / ka1 csp 10 pH=4.7 pKHIn=5.2 Et 0.3%
平行做几次后,计算可知:
N a 3P O 4的 浓 度 为
H3PO4 =
NaOH V2-V1
V
3.用几种试剂去测出HCl+NH4Cl的组成成分
HCl NH4Cl
NaOH NaCl
滴加1滴甲基红
V1
NH4Cl
H2O 甲醛
红色变为黄色
(CH2)6N4H+
H+
NaOH
滴加1滴酚酞
V2
H2O
无色变为微红色
分析:由于HCl是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而NH4Cl是弱酸,查表可知:
N a 3P O 4 =
H C l V 2 - N aO H V 1
2V
N a 2H P O 4的 浓 度 为
N a 2H P O 4 =
N aO H V 1
V
5.用几种试剂测出Na3PO4+NaOH的组分
Na3PO4 NaOH
HCl Na2HPO4 CaCl2 HCl Ca3PO4 NaOH NaCl NaCl
HCl+NaOH=H2O+NaCl
当溶液由无色变为微红色时,即到达了滴定终点,记下此时消耗的NaOH的体积 为V1 第二步:在另一份相同的溶液中,加入一滴甲基红,用0.1000mol/LHCl的溶液 去滴定上述溶液,当溶液到达滴定终点时,记下消耗的体积为V2此时溶液存在 NaH2PO4,溶液的pH为:
NaHSO4 NaH2PO4
NaOH
滴加1滴酚酞
V1
Na2HPO4
无色变为微红色 CaCl2
H+
V2
NaOH
滴加1滴酚酞
HO
2
无色变为微红色
由 于 H 2S O 4的 H 3P O 4的
k a 2 1 .0 1 0
'
2
c k a 2 1 .0 1 0 c k a 1 7 .6 1 0
6

c sp 1 k a 5 .2 4 1 0 p H sp 1 = 5 .3
c sp 1 = 0 .0 5 m o l/L
p k H In = 5 .2
可以用甲基红作为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
Et Kw 10

pH
10
pH
C
ep Hc l

10
14
(10
0 .1
重复上述操作,计算出各种成分的浓度:
N aO H 的 浓 度 为
N aO H =
H C l V 1 - N aO H V 2
V
N a 3P O 4的 浓 度 为
N a 3P O 4 =
N aO H V 2
V
6.用几种试剂测出NaHSO4+NaH2PO4的组成成分
注:Na2HPO4呈弱碱性,如果指示剂用甲基红,那滴定终点的pH大约为6, 即Na3PO4不是全部以Na2HPO4存在,里面可能有Na2HPO4,这样会有很大 的误差;如果直接用CaCl2将Na3PO4沉淀,里面可能含有氢氧化钙沉淀,结 果也不会很准确。
第二步:加入稍过量的CaCl2溶液,将弱酸强化。 Na2HPO4+3 CaCl2=Ca3PO4 +2NaCl+HCl 第三步:将上述溶液过滤,并向滤液中滴入一滴酚酞,用 0.1000mol/LNaOH溶液去滴点上述滤液,待溶液从无色变为微红色, 记下此时NaOH的体积V2 HCl+NaOH=NaCl+H2O
HCl H3BO3
NaOH NaCl H3BO3 甘油 H2O 红 黄
滴加1滴甲基红
V1
H+
滴加1滴酚酞 NaOH
V2
H2O
无色
微红色
分析:由于HCl是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而H3BO3是弱酸,查表可知
ka 1 5 . 8 10 ; c ka 1 10
8
8
即可以直接滴定出HCl的浓度。用0.1000mol/L的NaOH作为滴定剂去滴定 待测溶液。此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
Na2HPO4 无色变为蓝色 滴加1滴甲基红
V1
H2O
红色变为黄色
滴加1滴百里酚酞
V2
分析:由于H2SO4的
ka 2 1.0 10
'
2
cka 2 1.0 10 cka1 7.6 10
3
H3PO4的
ka1 7.6 10
3 8 13
4 9 14
ka 2 6.3 10 ka 3 4.4 10
到达第二滴定终点时,影响溶液pH是Na2HPO4,此时计算可知:
csp 2 ka 3 10kw
+
csp 2 /ka 2 10
9.6
所以 H sp2= ka 2 csp 2 ka 3+kw / csp 2 10 pH=9.6 Et 10
pH
csp 2 0.02mol / L
9.7
csp 2 ka 3 10kw
+
所以 H sp2= ka 2 csp 2 ka 3+kw / csp 2 10 pH=9.7 Et 10
10
0 .1
)
0 . 001 %
0 . 05
记下此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
由于NH4Cl不能直接用NaOH滴定,但可以将其转化为强酸
4NH4 + 6HCHO = (CH2)6N4H + 3H + 6H2O
这样就可以间接测出NH4Cl的浓度。用0.1000mol/L的NaOH溶液去滴定上 述溶液,用酚酞作为指示剂,当消耗的体积为V2时,到达第二滴定终点。 此时溶液应该由无色变为微红色。
HCl+NaOH=H2O+NaCl
到达第一计量点时,记下用去的体积为V1,此时溶液中影响pH的是H3BO3, 应该选用甲基红作为指示剂,当溶液由红变为黄时,则到达第一计量点时:
由于
即: H
c sp 1 k a 10kw
5 . 8 10
-8
c sp 1 /k a 100
0 . 05 5 . 4 10 , c sp 1 0 . 05 mol / L
+
+
+
H C l的 浓 度 为
H C l =
N aO H V 1
V
N H 4C l 的 浓 度 为
N H 4C l =
N aO H V 2 -V 1
V
4.用几种试剂测出Na3PO4+Na2HPO4的组分
第一步 第二步
Na PO4
3
Na HPO
2
4
CaCl2
5
即可以分步准确滴定出NaHSO4和NaH2PO4的浓度
第一计量点:向溶液中滴加一滴甲基红,用0.1000mol/L的NaOH作为滴定 剂,当溶液到达第一计量点时,溶液的pH为:
csp1ka 2 10k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