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2

合集下载

《伤仲永》参考课件2

《伤仲永》参考课件2

⒊受之天也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 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 赋予的。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写好,诗 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 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王安石
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 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 的哀伤,惋惜之情。
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各地,目睹了 北宋“民劳财匮”,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对 后来学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也为其改革奠定了基础。 王自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1069-1076年,王安 石两度为相。为改变北宋“积贫积若非”的政治局面,王 安石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社会 变革运动。史称“熙宁新法”。列宁称王为“中国十一世 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方面,王安石的诗词瘦硬雄直,散文说理逻辑 严密,行文峭菝凌厉,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歌,800多 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其诗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堪为千古绝唱。《桂枝香 金陵怀古》一词写景言志为诗词名篇。散文《答司马谏议 书》《游褒禅山记》作为范文精选入中学课本。 现存著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 义》,《宋说》等。
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 关系? 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 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假如你认为自己不是很聪明,读了文章
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学案2 王之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学案2 王之波

5、伤仲永王安石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并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重点、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掌握第一自然段重点词句的翻译预习导读:学习导引(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引1.《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

他字,号,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注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3、①根据自主预习,请朗读课文,注意加粗字的读音(加上注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②根据预习,请同学们在书本上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与句子二、达标导学解释词语:1、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 : 奇: (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2、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或以钱币乞之:3、重点翻译第一段,注意重点字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伤仲永》省级示范课教案

《伤仲永》省级示范课教案

《伤仲永》省级示范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伤仲永》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作品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失去爱情的痛苦和无奈的描绘。

理解作品对人性、情感和命运的深刻探讨。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分析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伤仲永》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解读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2.2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中的爱情、友情和亲情等主题。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人性、情感和命运问题。

2.3 文化背景介绍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探讨诗歌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分析作品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杜甫的其他作品,引起学生对《伤仲永》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2 阅读与讨论分组阅读《伤仲永》的各个部分,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子和段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3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解读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3.4 创作与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首以《伤仲永》为灵感的诗歌或短文。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分享创作心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合作能力。

4.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伤仲永》的理解程度。

分析学生对作品主题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4.3 学生创作能力评估学生的文学创作质量和创意表达能力。

关注学生在创作中对《伤仲永》的吸收和运用。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与参考书杜甫《伤仲永》原文及其注释。

杜甫其他作品和相关文献。

19九下《送东阳马生序》-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原卷版)

19九下《送东阳马生序》-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原卷版)

九下19《送东阳马生序》经典解析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全文分三大段: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

内中又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

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

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

百里求师,恭谨小心。

虽遇叱咄,终有所获。

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

第四层是这一段的总结。

由于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习,所以终于学有所成。

虽然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实,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

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句承前启后,内容十分丰富。

首先作者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绝成就。

同时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是勤奋苦学的结果。

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了。

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

所以这一句话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厚,作用大,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表现出“雍容浑穆”的大家风度。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

“日有廪稍之供”云云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十一 文言文阅读(课时1)习题2-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十一 文言文阅读(课时1)习题2-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专题复习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时1)习题2一、(2018·某某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问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⑩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1.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有人于.此。

于:介词,在。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之:结构助词,的。

C.以.牒为械。

以:介词,用。

D.乃.可攻也。

乃:副词,就2.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译文:(这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B.“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译文:楚国的地方有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有五百里。

C.“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文:公输盘因为我制造了云梯,那(我)就一定要攻打宋国。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译文:(我的弟子)(已)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敌人了。

3.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墨子类推出打算攻宋的楚王与“有窃疾”者无异,目的是规劝楚王放弃攻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伤仲永》 (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伤仲永》 (2)

伤仲永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一、教学设想《伤仲永》是一篇通俗的科学说明文。

传统的教法,通常把它纯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在处理教材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知识目标(1)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正确的诵读课文,注意节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四、情感态度目标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1)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全文,说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每讲到一个阶段,尝试背诵这个阶段的内容,教师顺带抽查关键字词。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二)“伤”之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仲永才能衰退,泯然众人矣呢,令作者伤仲永?一位学生读第一、二段,你能从整个变化过程中找到原因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多媒体出示图片3)翻译重点字词:“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以……为利。

然:这样。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谒:四处拜访后翻译全句,注意省略句“不使学”即“不使之学”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及译文赏析《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阅读练习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③复到舅家_________________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教案2

《伤仲永》教案2

23《伤仲永》主备人: 任义霞审稿人: 韩静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翻译课文。

2、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体会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法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名言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 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誉为“发明大王”, 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自恃聪明, 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检查自主预习1.谁了解作者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 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 文章写得十分出色, 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 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 后来新法被废, 王安石忧愤成疾, 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 苏洵, 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读准下列字的字音隶( ) 扳( ) 谒( ) 邑()泯( )称( ) 卒( ) 焉( ) 耶( ) 矣( )3.解释题意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悲伤、哀伤, 痛惜的意思, 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 "泯然众人"的哀伤, 惋惜之情。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二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二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二篇一:[精品]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之十二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之十二 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之十二野马绝尘2013年江西省2013年江西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楚庄王欲伐越。

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

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注释】越:越国。

睫:眼睫毛。

庄蹻(qi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王之兵自败于秦晋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丧()明()[来源:Zxxk]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译文:12.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答: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

(2分)答:(二)(10分)9.B(2分)10.丧失(1分)明智(1分)11.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1分),问题不比越国少(1分)。

12.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

(2分)13.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

(1分)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

(1分)2013年江西省南昌市(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10分)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Removed_七下第2单元第10课《伤仲永》(教学设计3课时)万象新天赵成丽

Removed_七下第2单元第10课《伤仲永》(教学设计3课时)万象新天赵成丽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课题:《木兰诗》(主备:万象新天学校赵成丽)【课标与教材分析】课标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品味能力。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较为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不宜采用句句串讲的方法。

在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故事的基本脉络,并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以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比如结合“奔赴边关”一节文字,体会木兰的心理。

结合“十年征战”一段,想像木兰征战沙场的经历和英姿等等,最终达到能够背诵课文。

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诵读品析背诵”方式,也可采用“复述背诵想像”方式。

作为扩展,还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像,改写《木兰诗》。

或者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要求学生将影片与原作做一对比,评价二者之间的异同,在课上发言、商讨广也可写成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之”、“于”、“但”“唯”“扑朔迷离”),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学情分析】1.学生知道了什么:大部分学生熟知文言文朗读的方法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都知道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部分学生能够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熟读成诵,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掌握具体的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体会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难以体会木兰女性美的形象。

2)预测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学困生朗读方面较好,但是搜集查找资料的能力有所欠缺,需要老师重点关注。

部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伤仲永教育学案例分析(2篇)

伤仲永教育学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伤仲永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学者,因其才华横溢而备受赞誉。

然而,在其成长过程中,却遭遇了种种困境,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本文将通过对伤仲永的教育学案例分析,探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引导学生,以实现其潜能的最大化。

二、案例分析1. 伤仲永的成长环境伤仲永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酷爱文学。

然而,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他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在这样的环境下,伤仲永的才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他在知识体系、思维方法等方面的不足。

2. 教育对伤仲永的影响(1)家庭教育的缺失伤仲永的父亲虽然酷爱文学,但他对儿子的教育并不系统。

在伤仲永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只注重培养他的文学素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

这使得伤仲永在知识体系、思维方法等方面存在缺陷。

(2)社会教育的限制伤仲永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功名利禄,伤仲永的才华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此外,由于他出身贫寒,社会地位低下,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歧视,进一步影响了他的成长。

(3)教育资源的匮乏伤仲永所处的时代,教育资源匮乏,使得他无法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

这导致他在知识体系、思维方法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无法实现潜能的最大化。

3. 教育者的责任(1)关注个体差异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

对于像伤仲永这样的学生,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其文学素养,同时加强其他方面的教育,使其全面发展。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者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在伤仲永的案例中,教育者可以为他提供更多接触知识的机会,拓宽其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对于伤仲永这样的学生,教育者可以引导他学习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使其在文学创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送东阳马生序》九年级全一册文言文课后训练(部编版)

《送东阳马生序》九年级全一册文言文课后训练(部编版)

九下《送东阳马生序》——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课后训练(六) 【考点解析】:本文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写作的一篇赠序。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终有所成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勤奋学习,专心治学,勉励他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第一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

首先写青少年时代学习的刻苦勤奋。

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手自笔录”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也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

接着写成年后求师的艰难困苦,写“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

老师的严厉,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及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

第二段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

“负箧曳屣”,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

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

这是写“行”,同时写到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

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

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

作者连用“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个比喻突出了下面的对比。

“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

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

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

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2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2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伤仲永”的故事吗?2. 简介课文《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特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王安石的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对于生字词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生字词的学习和巩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分析1. 课文《伤仲永》的主题思想:通过叙述伤仲永的事迹,表达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仲永、伤仲永、作者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和效果。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伤仲永说课稿简洁版(二篇)

伤仲永说课稿简洁版(二篇)

伤仲永说课稿简洁版伤仲永说课稿(简洁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说课的教材是《伤仲永》。

这是一篇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作者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古人杨过。

这篇小说以叙述伤仲永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对伤仲永的艰辛历程和崇高品质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抵制邪恶的决心。

同时,通过表现伤仲永的形象和传达伤仲永精神,寄托了作者深切的人道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点:1. 了解并理解伤仲永的故事,包括故事的背景、人物形象等;2. 学习相关的词语和表达;3. 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含义;2. 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3. 能够自由表达对伤仲永形象的理解和情感。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公正的原则,发展爱心和正义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伤仲永故事的背景和内容;2. 培养学生对伤仲永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的理解;3. 解读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意义;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四、教学方法和学法(1)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综合教学法,通过讲述故事、解读文本、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等学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问学生的相关问题来引入新课,如:“你们知道《伤仲永》这个故事吗?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是关于什么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开教学1. 呈现课文教师通过朗读课文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听课文的同时,注意理解课文的含义。

2. 分析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包括故事的背景、主要人物、事件发展等。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2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2

皇冠和沙巴
[单选]下列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经平等协商签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保修期限条款,其中具有法律效力的是()。A.屋面防水工程的防渗漏为3年B.电气管线工程为3年C.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的防渗漏为2年D.设备安装工程为l年 [单选]扩张型心肌病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时,二尖瓣前、后叶开放幅度小且时间短而呈()A.拱桥状改变B.鱼口样改变C.城墙样改变D.圆顶形改变E.钻石样改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癌症疼痛器质性原因不包括()A.肿瘤刺激骨膜、破坏骨质引起疼痛B.颅内肿瘤长大、颅内压增高时头痛剧烈C.肿瘤直接浸润,侵犯神经,引起神经走行区疼痛D.手术、放疗、化疗直接损伤神经,引起医源性疼痛E.肿瘤长大、膨胀,压迫器官,引起缺血、坏死而致疼痛 [单选,A1型题]医疗机构施行特殊治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A.病房负责人同意后实施B.科室负责人同意后实施C.医疗机构质监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D.科室全体医师讨论通过后实施E.医疗机构负责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最多可容纳8个电子的壳层是()A.K层B.L层C.M层D.N层E.O层 [单选]放射性制剂的放射化学纯度要求()A.放化纯度控制在85%以上B.放化纯度控制在99%以上C.放化纯度控制在95%以上D.放化纯度控制在80%以上E.放化纯度控制在70%以上 [单选]在拟定沿岸航线选择转向物标时,应尽量避免选择下列哪种物标()。A.立标B.平坦的岬角C.浮标D.B+C [单选]下列属于建设工程合同的主要类型,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和安全控制等的主要依据的合同类型是()。A.工程施工合同B.工程分包合同C.工程总承包合同D.专业分包合同等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治疗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特效药物是()。A.美蓝B.二巯基丙醇C.亚硝酸异戊酯D.硫代硫酸钠E.亚硝酸钠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外用攻毒杀虫、蚀疮去腐,内服截痰平喘、截疟的药物是()A.轻粉B.砒石C.升药D.炉甘石E.铅丹 [单选]VHF电台的语音信号携带于相应的AM信号的()。A.边带项B.载波项C.边带项和载波项 [单选]某双代号网络图中(以天为单位),工作Q的最早开始时间为6天,工作持续时间为4天,工作R的最迟完成时间为22天,工作持续时间为10天,工作S的最迟完成时间为20天,工作持续时间为5天,已知工作R、S是工作Q的仅有的两项紧后工作,工作Q的总时差为()天。A.3B.4C.2D.5 [单选]磁盘上的扇区标志在()时建立。A、低级格式化B、格式化C、存入数据D、建立分区 [填空题]核果类果树有:()、()、()、()、()等 [多选]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A.线条透视B.相对亮度C.双眼视差D.运动视差 [多选]根据织造方法不同,织物分为()A.混纺织物B.机织物C.针织物D.非织造织物 [问答题,简答题]简述止血带法止血适应证。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HbA--&alpha;2&beta;2B.HbA2--&zeta;2&gamma;2C.HbGower2--&alpha;2&epsilon;2D.HbF--&alpha;2&gamma;2E.HbBart--&gamma;4 [填空题]()年,在纽约成立了第一个普拉提训练工作室。 [多选]关于注意的说法正确的有()。A、注意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B、注意可以使某对象位于意识的中心C、注意可以使人专心于某对象D、注意的特征是指向性和持续性 [单选]再生器的压力是由()提供的。A、主风机B、气压机C、汽轮机D、烟机 [填空题]RugbyFootball的最高荣誉是(),同时又称()。 [单选]厂内机动车辆的登记证书、号牌、操作证的式样由国务院()部门规定并监制。A、公安B、农机C、质量技术监督 [单选]下列哪项不是心输出量不足导致循环血量下降引起的肾前性急性肾衰竭()A.心源性休克B.充血性心力衰竭C.肺栓塞D.心脏压塞E.大量失血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体内物质隔离的范围不包括()A.血液B.汗液C.胸腔积液D.羊水E.阴道分泌物 [填空题]70号钢属高碳钢含碳量为();40号钢属中碳钢含碳量为();15号钢属低碳钢含碳量为() [单选]下列各项不属于仓库的主要作业的是货品的()。A.入库作业B.在库管理C.包装作业D.出库作业 [多选]气柜底板的严密性试验,可采用()。A.煤油渗透B.氨气渗漏法C.真空试验法D.注水试验 [单选]“X61W”型铣床工作台回转的最大角度是:()。A.&plusmn;90&deg;B.&plusmn;180&deg;C.&plusmn;45&deg;D.&plusmn;60&deg; [单选]皮肤表皮分为5层,其中最外层是()A.棘层B.基底层C.角质层D.透明层E.颗粒层 [多选]通常应予完全补偿的根据包括()。A.财产保障本身B.负担平等标准C.按照客观、公正、妥当的补偿计算基准计算D.根据公共需求、国库能力,给予补偿E.以市场标准和竞争标准为根据的现有市场秩序 [单选]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的()。A.教学参照B.教学范例C.基本载体D.以上都是 [填空题]决定花芽分化的首要因子是物质基础,即()的积累水平。 [单选]下颌关节间隙正常值为()A.1.5mmB.1.8mmC.2.0mmD.2.5mmE.3.0mm [填空题]在冶炼、浇铸和钢水凝固过程中产生或混入的非金属相,一般称为()。 [单选]压缩器失速已经发展并稳定的特征是().A.严重的抖动和高的咆哮声B.断续的"砰"声和气流反转C.推力的突然损失伴随着空速的严重减小 [单选]中压容器的压力等级标准1.6≤P<()MPa。A、10B、5C、8D、12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不符合恶性肿瘤所致贫血的是()A.肿瘤未侵犯骨髓时,不会发生溶血B.主要与出血有关C.营养不良D.造血功能减低E.除贫血外,血象和骨髓象无特殊改变 [单选]项目管理规划大纲的编制者是()。A.企业管理层B.项目管理层C.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D.都不是 [单选,A1型题]法洛四联症最早且主要的临床表现是()A.蹲踞B.青紫C.突然晕厥D.杵状指(趾)E.活动耐力下降

天目文言阅读答案

天目文言阅读答案

天目文言阅读答案【篇一:天目】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了解中郎游记散文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中郎游记散文的特点。

背景资料一、了解作者v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个以昆仲三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为主体的文学流派,它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理论旗帜,向笼罩文坛百年的拟古主义迷雾展开扫荡,掀起一股文学革新之风。

因其三人系湖北公安人,史称“公安派”。

v袁宏道是“公安派”中创作数量最丰富成就最高的一位。

他的散文创作成就最显著,有浓郁的特色,占有开一代散文风气的地位。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假设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v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

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

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现存90余篇,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

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

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

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如《满井游记》、《虎丘》、《天目》、《晚游六桥待月记》、《观第五泄记》等,真切动人,语言浅近,略无斧凿之迹,都是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 1、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


见 2、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闻 3、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1、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表现在——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异焉”、“邑人奇之”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写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对……感 到惊异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
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
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 学。

当做 有的人
认为奇 认为
每天
宾客
有利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 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 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 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 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 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 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译文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 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 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 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 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 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 的人,不让(他)学习。
动手做一做
㈠对文中的 “之”“于”进行 归类。 ㈡从文中找出词 类活用的词语。
注意下列实词的理解
• 1伤仲永 • 2世隶耕
伤: 哀伤、叹惜 隶: 属于
• 3养父母
养:赡养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立就: 立刻完成
• 5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乡: 全乡
• 6或以钱币乞之 • 7邑人奇之 • 8从先还家 • 9前时之闻 • 10泯然众人矣
或: 有的人 邑人:同县的人 从: 跟从 闻:听到的名声 泯然: 完全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终于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达到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
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
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
已耶?
尚且



本来
译文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 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 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 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 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 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 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 不能够吧?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
——愤怒语气
3、不能称前时之闻。 ——遗憾语气
4、泯然众人矣。
——痛心语气
整体感知
完成下表,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3个阶段?3个阶 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姓名
方仲永
籍贯
金溪
家世
世隶耕
一哪、些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
最终却“泯然众人”;
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 之辈;
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 远意味。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 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看的?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而“不使学”。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整体感知
1、朗读感知
2、生字正音
隶( lì) 谒( yè) 邑( yì)
称(chèn) 泯(mǐn ) 矣(yǐ ) 焉(yān) 扳(pān)
三、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传/ 一乡秀才/观之。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 有/可观者。
伤仲永
王安石
一、作家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 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集》等。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 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随笔
即随手笔录,不拘 一格。是散文的一 种。古代随笔常借 一件事来抒发作者 的情感或阐述某种 观点。短小活泼, 意境隽永。
作者认为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 至”,即没有受到后天的学习和 教育。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 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 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 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 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 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 成为有用之才。
伤仲永
第二课时
翻译时注意事项:
(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按文言 文的词序,句式,一字一句地对照着翻译。)
(2)凡是人名、官名、地名、朝代、年号等 专用名词,只须照搬,不必去翻译。)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句子贯通。
(4)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对已去世的人的
按注释解学释习加加红下色划的线词的语敬词在称这语父。里”“指。先“人先”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相称
完全。指原先的特点 完全消失了
译文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 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 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 (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 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成为 普通人了。”
“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泯然众人矣。”
2、文章对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详有略。大力 铺陈其才能初露的情形,仅用几笔点出他才能 衰退、沦为平庸的结局,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 迅
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
了“伤”这一主题。
精读研析
本文题目为“伤仲永”,“伤”的具体内 涵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