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课时练习答案

四年级下册课时练习答案
四年级下册课时练习答案

四年级下册课时练习答案

一、选择。

1.我们把火柴棒依次用蜡油粘在小锯条上,把小锯条的一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会看到( B )。A火柴同时落下 B火柴依次落下

2.把蜡油滴在铁圆盘上,用酒精灯火焰加热铁盘中心,蜡油( A )熔化。

A会 B不会

3.以下物体( A )不容易传热?

A筷子 B玻璃棒 C铁勺 D铝勺 E铜丝

4.金属中,最容易传热的是( B )

A金 B银 C铜 D铝 E铁

5.以下( ABCD )是热的不良导体

A瓷 B纸 C玻璃 D皮革 E铝片

6.以下液体中容易传热的是( A )

A水银 B水 C花生油 D 汽油

7.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 B )

A对流 B传导 C辐射

二、判断。

1.各种物体都能传热。( √ )

2.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不良导体。( × )

3.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不良导体。( √ )

4.金属是热的良导体。( √ )

5.羊毛、羽毛、棉花、石棉等最不容易传热。( √ )

6.所有的液体都不容易传热。( × )

三、问答。

下列物品的个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1)锅把用塑料,因为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2)勺把用木头,因为木头热的不良导体;(3)玻璃杯外套是用毛线做的,因为毛线是热的不良导体。

2.水变热了

一、判断

1.水和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

2.热辐射不需要依靠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里也能进行。(√)

3.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辐射。(√)

二、判断

1.水和空气的传递热的主要方式是( A )

A对流 B辐射 C传导

2.太阳的热,也是通过( B)方式传到地球上来的。

A对流 B辐射 C传到

3.热在水中主要是以( A )的方式传递的。

A对流 B辐射 C传导

三、问答

1.在下面的实验中,为什么鱼不会死?

因为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上面的水虽然热了,下面的水是凉的,所以小鱼不会死。

2.把小米粒放在水中加热,过一段时间会看到什么现象?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1)过一段时间会看到小米粒从从面游到上面,再从上面游到下面,如此循环反复。

(2)加热容器底部时,底部受热的水会上升,周围及上面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形成对流。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3.冬天,暖气是怎么使房间变暖的?请画图说明?

暖气片周围的空气受热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上升,热空气和冷空气相对流动,形成对流。房间就暖和了。

4在水中造成对流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对流的原因是气体受热后密度变小,质量变轻而上升,周围较冷的气体密度大而下降。这样就形成了气体上升、下降的相互流动。

5.怎样让稀饭热得更快?

用勺子不断搅动,加快热水和冷水的对流。

6.怎样让炉火更旺?

用扇子扇,可以加快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对流。

3谁热得快

一、选择

1.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 A )

A多 B少

2.浅色物体比深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 B )

A多 B少

3.如下图,有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玻璃瓶,一个是黑色的,一个是无色的,两个瓶口上都套一个气球,气球的大小相同,把它们同时放进水锅里煮,猜测,哪个球先鼓起来?(C)

A黑色的瓶子 B无色的瓶子 C同时鼓起来

二、判断题

1.夏天穿浅色衣服的人多。(√)

2.冬天穿深色衣服的人少。(×)

3.阳光下,同样的黑色瓶子比白色瓶子里的温度要高。(√)

三、问答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

(1)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黑色的。

(2)下雪路上撒煤渣。

(3)太阳伞是银色的。

(4)双层窗帘里面是深色的,外面是浅色的。

4它们会生热吗

一、选择

1.棉花、棉手套、动物毛皮、毛衣、泡沫塑料等物品( B )生热。

A会 B不会

2.棉被、棉衣暖和是因为( A )

A保温 B生热

3.用棉花、棉手套、动物毛皮、毛衣、泡沫塑料分别裹住温度计的液泡,温度计的度数( A )上升。 A不会 B会

二、判断。

1.不同材料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保温性能是不同的。(√)

2.相同的材料如果包裹的方法、厚薄不同,保温性能也是不同的。(√)

3.保温的含义只有保热。(×)

4.保温不仅仅是保热,还保冷。(√)

5.保温就是保持物体的温度不变,不管这个物体是冷的还是热的。(√)

6.夏天,冰柜上面盖一层棉被就是为了保冷。(√)

三、问答。

1.盖棉被、穿棉衣为什么暖和?

因为棉被、棉衣保温。

2.冬天,人们为什么穿棉衣?棉衣会生热吗?

因为棉衣会保温,穿起来暖和。棉衣不会生热。

5温度计的秘密

一、选择。

1.把温度计放在热水里,会看到液柱( A ),把温度计放在冷水里,会看到液柱( B )

A上升 B下降

2.把水、酒精、酱油、橘子汁、牛奶、橙汁分别放在小瓶里,在瓶塞上插入细塑料管,然后把这六个小瓶分别放在热水中,会看到里面的液体( A ),把这些小瓶分别放在冷水中,会看到里面的液体( B ). A上升 B下降

3.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 A )的性质。

A热胀冷缩 B热缩冷胀 C不胀不缩

4.液体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 A )的性质制成的。

A热胀冷缩 B热缩冷胀 C不胀不缩

二、判断

1.所有的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水在4℃以下,随温度降低其体积不断增大。(√)

3.自然界中有少数物质脾气很古怪,它们不是热胀冷缩,而是热缩冷张。(√)

三、问答

1.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

因为温度计液泡里的物质遇热膨胀、遇冷收缩。

2.寒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自来水管冻裂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水结冰时体积会反常膨胀,就把自来水管冻裂了。

6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一、选择

1.把一个塑料小瓶瓶口套上一个气球,把瓶身放在热水中会看到气球( A ),把瓶身放在冷水中会看到气球( B )。A 膨胀 B收缩

2.铜球在受热时( B )通过铁环,铜球在受冷时( A )通过铁环。A能 B不能

二、判断

1.一般情况下,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不同材料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相同。(×)

3.在相同情况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三、问答。

1.为什么瓶装液体,如酱油等不会装得满满的?

液体有受热膨胀的性质,以防炸裂。

2.炎热的夏天,给自行车胎打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轮胎里的空气受热容易膨胀,以防炸裂。

3.憋了的乒乓球用热水就能烫起来,为什么?

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会膨胀。

4.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为什么冬天紧绷,夏天看起来很松?

这是因为冬天电线杆遇冷收缩、夏天遇热膨胀。

5.铁路钢轨之间留有空隙,这是为什么?

这是为了防止钢轨热胀冷缩时出现钢轨弯曲或拉断。、

6.路面上留有缝隙,这是为什么?

是为了防止路面热胀冷缩时出现涨鼓或拉断。

7.盖拧不下来,用热水一烫,瓶盖就能拧下来,为什么?

瓶盖受热膨胀就能拧下来。

8.在黑白两个易拉罐里分别悬挂这温度计在阳光下,5分钟后,哪个温度计的读数比较高,为什么?(第3课)

黑色易拉罐里的温度计读数高,这是因为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的辐射

热多。

9.锅的不同部位分别用的是什么材料,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材料?(第1课)

锅把用的木头,因为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锅身用的是金属,这是因为金属

是热的良导体。

10.下面是给试管里的水加热实验,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现象?

实验现象是试管口的水沸腾了,而试管底部的水是凉的。

因为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水是靠热对流烧开的。受热的水会向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

下降,下降的水又会受热上升,通过冷水和热水的不断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沸腾。而

试管下部的水没有参与热对流,仍然是凉水。

7春季星空

一、判断

1.北斗七星在一天中的变化是自东向西。(×)

2.狮子座位于北斗七星的南方。(√)

3.我们可以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因为北极星总是在正北的方向。(√)

4.狮子座的尾巴在东,主要由三颗星组成一个三角形。(√)

二、说说下面的北斗七星是哪个季节的?

(春)(夏)(秋)(冬)

三、问答:

1.怎样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把第2、1颗颗星连接起来,延长5倍的距

离,就是北极星的位置。

2.怎样利用仙后座找到北极星?

把第1、2颗星连接起来,并延长,把第5、4颗

星连接起来,并延长,两条线相交于一点,再把

这一点和第3颗星连接起来,并延长5倍的距离

就是北极星的位置。

狮子座图片

8.夏季星空

一、会画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北斗七星的样子。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二、一天内猎户座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一天内,猎户座自东向西运动。

三、认识牛郎星、织女星。

在银河东“岸”有一颗亮星,在这颗亮星的两侧各有一颗比较暗的星,

三颗星构成一个扁担形。这颗亮星叫做牛郎星。牛郎星位于天鹰座。

在银河西“岸”,有一颗特别显眼的亮星,在这颗亮星附近还有4颗比

较暗的星构成梭子形。这颗亮星叫做织女星。织女星位于天琴座。

四、认识天蝎座

天蝎座是夏季南天最显眼的星座,是夏夜星座的代表。

天蝎座中有一颗红色亮星,犹如天蝎的心脏,它就是著名的心宿二,也叫大火星,还被称为商星。在夏天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它位于南方离地平线不很远的地方。

9.认识光

一、判断

1.能发光的物体就是光源。(√)

2.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反射的太阳光,所以它不是光源。(√)

3.光源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生物光源。(√)

4.光有照明、装饰、美化的作用。(√)

5.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6.灯光过多、过亮会产生光污染。(√)

二、选择。

1.以下不是光源的是( E )A燃烧的蜡烛 B太阳 C雷电 D水母 E月球

2.以下现象不是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D )A影子的形成 B小孔成像 C夜间车灯的光束是直的 D放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

三、实验一、用纸卷成纸筒,看电灯,能看到灯光;把纸筒弯折,看不见灯光,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实验二、在水槽里放上水,洒上一些牛奶,把激光灯放进水槽里,会看到一条红色的直线,说明激光灯发出的光是直线。

实验三、点燃蜡烛,把一张中间带孔的纸板立在蜡烛前,然后再放一张中间带孔的纸板,通过两个孔能看到蜡烛光,然后再放第三张中间带孔的纸板,透过三个孔能看到蜡烛光,最后移动中间的一个纸板,看不到蜡烛光,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0.玩镜子

一、判断

1.镜子可以分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三种类型。(√)

二、实验:用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分别照物体,可以看到:

(1)利用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2)利用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正立的,

(3)利用凹面镜所称的像是放大的、倒立的。

三、认识三种镜子的各自的反射景物范围。

三种镜子所反射景物的范围不同,凸面镜反射的范围最大;凹面镜反射的范围最小;平面镜反射的范围居于凸面镜和凹面镜中间。

四、如图所示:多个平面镜可以组成一个大的凹面镜,凹面镜能聚光,使聚光处温度升高。

五、据说,阿基米德七十多岁的时候,罗马帝国的舰队来

进攻他的国家。阿基米德把全城的妇女召集到海岸边,让

她们拿着自己的铜镜,把阳光反射到敌舰的船帆上。过了

一会儿,敌舰就燃起了大火。阿基米德用科学的方法成功

击退了侵略者。想想这是为什么?

多个平面镜可以组成一个大的凹面镜,凹面镜能聚光,使聚光处温度升高。所以船帆会燃起大火。

六、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镜子?

1、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起到了扩大观察范围的作用。

2.室内装饰镜具有可以成像的特点,使室内景物成像后,可以使人产生室内空间扩大的感觉。

3.太阳灶是凹面镜,镜子反射的太阳光会聚到一点,所产生的高温可以用来烧水、做饭。

4.医生用的额镜是凹面镜,能把灯光聚在一起提高亮度。

11.

1.潜

望镜的平面解剖图

原理:潜望镜里有两面平面镜相对,与水平面成45度角。

外面的景物的光反射到B镜上,再通过B镜反射到C镜上,再通

过C镜反射到人的眼中,人就能看到外面的景物。这就是潜望镜

的秘密。

12.彩虹的秘密

1.三棱镜能把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diàn,深蓝色)、紫七种色光。七种色光排列顺序是一定的。彩虹就是由这七种颜色组成的。

2.在阳光下,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喷水,面向阳光观察有什么现象?停止喷水,还能看到吗?

会看到彩虹,停止喷水,不能看到。

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4.有时在喷泉或瀑布上方也会看到彩虹,这是怎么回事?

喷泉或瀑布上方的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5.雨后的彩虹,过一段时间会消失,为什么?

这是因为空中的小水滴蒸发的缘故。

6.红+绿=黄红+蓝=紫绿+蓝=浅蓝红+绿+蓝=灰白红+橙+黄+绿+蓝+靛+紫=白

7.阳光(三棱镜)分解红、橙、黄、绿、蓝、靛(、紫

(合成)

13.凸透镜

一、如图

像放大镜这样边缘薄、中间厚的透明镜片,称为凸透镜。

二、1.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1.放大

2.聚光

3.成像

2.为什么不能透过凸透镜看太阳?

凸透镜能聚光,会灼伤人的眼睛。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方案: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按顺序立在桌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适当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可以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

3.研究:像的大小可以变化吗?有什么规律?

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1.利用凸透镜形成的都是倒立的。

2.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

3.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14.照相机和眼睛

凸透镜纸屏

照相机:镜头胶片光圈

眼睛: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

一、判断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2.眼睛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

3.眼睛的原理和照相机的原理是一样的。(√)

二、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

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

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这些物体了。

来自物体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倒像,人脑能自动调节倒立的视

觉信号,形成正立的感觉。

三、怎样保护眼睛?

1.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2.经常远眺。

3.避免强光。

4.经常做眼保健

操。

15.蚯蚓找家

一、实验: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把长方形盒子里两边分别放上同样大小的两堆土壤,一堆是干的,一堆是湿的;把10条小蚯蚓放在两堆土的中间,用黑布把盒子上面的一半罩住。过一段时间,观察蚯蚓向哪里爬去。

现象:蚯蚓爬向阴暗、潮湿的环境。

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二、判断。

1.做完“蚯蚓找家”的实验,我们要把蚯蚓弄死。()

2.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三、连线。给下列动物找家。

大象沙漠

蓝鲸北极

北极熊海洋

骆驼热带丛林

16.变色龙

1、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例如:变色龙、北极熊

2.警戒色:动物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捕食者不要吃它。例如:毒箭蛙、七星瓢虫

3.拟态:像枯叶蝶一样借助自己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形态的模仿。例如:枯叶蝶

4.

动物名称适应环境的方式

变色龙保护色

青蛙保护色

乌贼喷墨汁

壁虎断尾

蛇冬眠

17.植物向哪里长

一、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地性实验

实验器材:几粒浸泡过的玉米粒、纸巾、培养皿、黏土

实验方案:1、把玉米粒放到培养皿里,使玉米的尖朝向培养皿中心。

2、固定玉米粒。将纸巾浸湿,盖到玉米粒上。盖上培养皿,封好口。

3、把培养皿立起来,并用粘土固定好。

4、每天观察玉米粒根的生长方向,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玉米粒的根都向下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地性。

二、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实验器材:两个花盆、向日葵种子、纸盒。

实验方案:1、在两个花盆里种上同样多数量的向日葵。

2、把两个同样的纸盒罩在花盆上。

3、在两个纸盒上同样的高度分别钻上同样大小的孔,一个面向阳光,一个背向阳光。

实验现象:向日葵的幼苗朝向小孔的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三、实验名称:植物具有向水性。

实验器材:三个花盆、向日葵种子、水

实验方案:1、在三个花盆里的中心分别种上同样数量的向日葵。

2、每隔三天浇同样多的水给三盆向日葵。第一盆只浇左侧,不要浸湿右侧,第二盆只浇右侧,不要浸湿左侧,第三盆全部浇湿。

实验现象:向日葵的根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水性。

、向日葵的“头”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转动,这种受光而引起的生长弯曲现象叫向光性。植物的根向地下生长的现象成为向地性。向着有肥的地方生长,叫向肥性。在干旱土壤中根也会向有水处生长,叫向水性。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

18.生物与信息

一、1.蚂蚁用触角传递信息。2. 蜜蜂靠舞蹈传递信息。跳“8”字舞表示蜜源距蜂巢较远,跳圆圈舞表示蜜源距蜂巢较近。

二、其他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1.当苍蝇碰到捕蝇草时,捕蝇草会闭合。2.孔雀靠开屏。3.大猩猩靠表情传递信息。4.母鸡靠声音传递信息。

19.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1.什么叫生物链: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2.什么叫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

3.食物链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草虫青蛙蛇鹰

20珍稀动植物

1.说说你知道的我国珍稀动物有哪些?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qí tún)、扬子鳄(è)、朱鹮(húan)、大鲵(ní)、藏羚羊(zàng líng)、娃娃鱼等。

2.说说你知道的我国珍稀植物有哪些?金花茶、水杉、银杏、银杉、桫椤(suō l uó)、珙桐等。

3.记住:大熊猫被称为“国宝”,金花茶被称为“茶花皇后”,大鲵又叫“娃娃鱼”,银杉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珙桐被称为“中国鸽子树”,奥运福娃中的京京原型是熊猫,代表欢乐。迎迎的原型是藏羚羊,代表健康。妮妮的原型是京燕,代表幸运。

4.珍稀动植物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呢?

(1)动物栖息地被破坏。(2)人类滥捕乱杀。

5.我国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2)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捕杀珍稀动物的人要受到法律制裁。

6.保护珍稀动植物计划书。

(1)禁止捕猎(2)禁止滥砍伐树林 (3)建立自然保护区(4)保护周围的环境。

21白天与黑夜

1.历史上人们对于昼夜变化的认识。

(1)托勒密的“地心说”,(2)哥白尼“日心说”

2.“日心说”的主要内容;(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在圆形轨道上匀速绕太阳运行。(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沿圆形轨道每个月绕地球旋转一周。(3)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因而出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

3.实验名称:昼夜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地球仪、小人、手电筒

实验方案:用地球仪当作地球,在它上面粘一个纸人,用手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地球仪在“太阳光”下运转一圈。观察“地球仪”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这部分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地球仪”的哪个部分照不到“太阳光”?这个部分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小人从开始接受阳光到再次接受阳光时,是不是正好转了一圈?

实验现象:地球仪向着太阳光的那部分被照亮,地球仪背着太阳光的那部分照不亮。纸人从开始接受阳光到再次接受阳光时,正好转了一圈。

实验结论(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4.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22昼夜与生物

1.人类受白天与黑夜的影响,身体在一天内会发生各种变化。早晨,人们的心跳、呼吸加快,傍晚体温比清晨升高约1℃,血压早晨最低,傍晚最高。夜里,心跳频率和体温开始下降。

2.花钟:林勒阿斯发现,同一地区的同类植物往往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开花。

花名

时间

花瓣开始张开花瓣完全张开花瓣开始闭合花瓣完全闭合

牵牛花5:006:0019:008:00

3.昼行形动物:喜鹊、燕子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时回巢穴栖息,它们被称为昼行星动物。

夜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动物喜欢在夜里活动,被称为夜行性动物。

23四季更替

一、实验名称:四季更替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四个地球仪、激光灯、粉笔

实验方案:用粉笔在桌面上画一个椭圆做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把四个地球仪放在轨道上,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的位置,把激光灯放在轨道的圆心位置,旋转激光灯一周,以北半球接受太阳光为例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以北半球接受太阳光为例,如下图所示:

当地球仪运行到

A处时,太阳光

直射赤道,南北

半球得到的热量

相等,北半球是

春季,南半球是

秋季。当地球仪

沿逆时针方向运

行到B处时,太

阳光直射北回归

线,北半球得到

的热量最多处于

夏季,南半球处

于冬季。当运行

到C处时,太阳

光直射赤道,南

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当地球仪继续运行到D处时,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少,白天最短,处于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实验结论:(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

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引起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同一地点(主要是温

带地区)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有时太阳高度大(夏季),有时太阳高度小(冬季),有时太阳高度

适中(春秋季)。这样在一年中就会出现冷热不同的四季变化。

二、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

的时间是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因为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

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

暑暑:大暑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寒:小寒寒:大寒

24弯弯的月亮

一、实验名称:月相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手电筒、皮球

实验方案:两人合作,一人把自己当地球,将皮球高举在空中,当作月球,另一人使阳光(手电筒光)照

射到月球(皮球)上,然后一边使月球公转(自西向东沿逆时针方向)。一边观察月球明亮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月球在绕地球公转时,由于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月亮的明暗部分大小不同。

实验结论:月球不会发光,它反射的是太阳光,月球总有一面被太阳照亮,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阳的一面有时全部是黑暗的,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少,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相等,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多,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多,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相等,有时明亮部分比

黑暗部分少,

有时全部是黑

暗的,这样就

形成了月相的

变化。

二、人们所看

到的月球表面

发亮部分的形

状叫月相。

做出上半月的

月相。

中天

西

三、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当月球运转

到太阳和地

球中间,三

个星体处于

一条直线上

的时候,月

球的影子就

会落在地球

上,地球上

处在月球影

子里的人就

会看到日食

现象。(一

般发生在初一)

四、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当地球位于

太阳和月球

中间,三个

星体正好处

于一条直线

上的时候,

月球就会进

入地球的阴

影之中,地

球背着太阳

那一面的地

区正是黑夜,

那里的人们

可以看到月食的发生。(一般发生在十五)

发生月食时,如果月球只是部分进入地球的阴影,就会发生月偏食,如果月球全部进入地球的阴影,就会

发生月全食。

25登上月球

关于月球的知识:

1.月球是个球体,距地球约38.4万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

2.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

3.月球上温差很大。朝向太阳的一面可达120℃以上,背向太阳的一面可达-180℃以下。

4.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没有生物。

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