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什么是偏差行为

一、偏差行为的概念

偏差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和差异行为。

二、偏差行为的类型

1、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

(1)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因不为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2)偏差心理是指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3)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行为。

三、偏差行为的功能

1、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2、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有助于社会预警。

(4)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节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生物学解释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生理特质,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最早的生物学解释是由意大利军医隆布罗索在19世纪后期提出的。隆布罗素对意大利监狱里的男性犯人进行了测量,发现这些罪犯具有"野蛮种族所具有"的体态特征,令这些人很像猿而不像人,隆布罗素认为,这种生理退化使他们"看上去就像罪犯"。另一个把体态和

犯罪联系起来的著名理论来自于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谢尔顿的研究。他把人们的体态分为三种类型--圆胖型、瘦长型和健壮型,并认为不同体型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解释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心理学解释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理论。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不是遗传导致了行为偏差,而是由个人的童年经历所形成的人的性格导致了成年后的行为问题。

行为理论不强调童年经历的作用,而是强调成年人的行为特征,认为人们总是依据惩罚和奖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之所以产生偏差行、为是因为行为者通过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认识到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

三、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一)失范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学者默顿应用涂尔干的失范概念,建立了著名的失范理论来解释偏差行为的产生。

默顿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一种是社会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另一种是对个人追求目标所使用手段的规范。当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目标后,社会同时又为其提供了追求这些目标的手段,这时目标和手段之间就是平衡的。问题在于社会在提供目标和提供手段二者上有可能是断裂的,即社会成员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目标,但却无法获得实现这些目标的合乎规范的手段,这时就产生了失范。

社会失范会使人们处于失范性紧张状态,为缓解这种紧张,默顿认为人们可能有五种适应方式:其中除了遵从者是以社会允许的方法获得社会鼓励的目标以外,其他四种适应方式都可以被视为偏差行为。

所谓革新者,即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

所谓形式主义,是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

所谓退缩主义,是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

所谓反叛,是指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

(二)文化传递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也称为亚文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偏差行为者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他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遵循着所在团体的社会规范,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只是因为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

文化传递理论由此把社会文化分为两种类型: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亚文化中人们的正常行为在主流文化中就可能被视为偏差行为。

(三)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一种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是因为社会的权力集团给这种行为贴上了偏差的标签,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为了形成和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建立了社会规范,而这种规范是可以改变的,社会规范的应用也是可以有不同侧重的。标签理论认为,人人都可能会有超出常规的、与众不同的行为,但如果没有被人注意或没有被社会处罚,就不会被视为偏差行为者。反之,如果被他人发现,并被社会的权力集团所惩罚,那么这种行为就被贴上了偏差行为的标签。因此偏差不是某类行动的本质特征,而是其他社会成员将社会规范和制裁手段施加于行为者的社会后果。

标签理论不仅解释一种行为是如何成为偏差行为的,而且关注社会规范是如何应用于个人身上从而制造出偏差行为者的。美国学者莱蒙特意识到并非所有对社会规范的破坏行为都导致被贴上偏差行为的标签。他区分了两类偏差行为: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初级偏差指所有打破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不管是否已经贴上了偏差行为的标签。一旦人们的这种行为被贴上偏差标签的话,它就成了次级偏差。对于个人而言,平时总会有一些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迟到、没有及时还钱、和人打架等,但通常没有被发现或没有引起他人的注意。

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的区分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避免轻率地给人贴上偏差标签。对于做出偏差行为的人,我们应该采取更有效的办法帮助他转变态度、改正错误,而不是简单地给他贴上偏差者的标签。

第三节社会控制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从其内容可分为对社会行为的控制、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和对社会价值的控制三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