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教材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翻译史1优秀课件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翻译 实践,更重要的是他根据我国古 代翻译佛经的经验,结合自己的 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卷首的 《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 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的翻译标准。
18
第三阶段: “五四”运动————1949新中
国成立
)
36
翻译的深度和广度达 到了空前的程度。翻译题材涉及 到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各 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 译家和优秀作品。当时的翻译对 民族语言,文学以及思想的形成 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7
第五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38
首先,翻译范围更加扩大, 由原来的文学,宗教扩展到其他 领域,特别是科技,商业领域。 其次,翻译规模由少数文豪巨匠 的爱好变为一种职业。此外,翻 译事业发展形成了新的进步.
39
主要表现在: 1.兴办高等翻译教育,培养职业
翻译 2.成立翻译组织,集中翻译力量 3.另辟溪径,发展机器翻译
40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41
最早的翻译家是罗马帝国 时期的西塞罗(公元前106—43 )他首先把翻译区分为创造性和 非创造性翻译,由此确定了翻译 中的两种基本方法,开辟了对翻 译理论尤其是翻译类别的研究。
类型等标准来划分。)
4
古代---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 零星论述,至清朝乾隆初年《翻
清说》为止。这一时期包 括两次翻译高潮,即东汉至
宋代的佛经翻译和明清的 宗教、科技翻译。
5
近代---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 四”运动。主要内容包括洋务
派和维新派人士的理论。
6
现代---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 中国成立,主要研究鲁迅、 瞿秋白、林语堂等人的 译论及其译作。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1) 公元前11世纪“多重翻译”:古越南越裳国白孔雀与周公,因语言不通,经多次
翻译才得以交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最早有记录的转接翻译。 (2) 战国时期的《越人歌》(出于西汉刘向《说苑.善说》) 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笔译作
品: 公元前528年楚国鄂君子皙乘船夜游。驾船越女为其唱歌一首,因为唱时用粤语,
六、翻译中的许多理论问题的提出与讨论都是文学翻译引发的,或是以文学 翻译为对象;正是文学翻译加深了翻译家们对翻译的认识,使得他们将自己 的翻译经验提升为理论。 七、二次大战结束后,文学翻译逐渐退出翻译的中心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实 用性文献翻译。
第四节 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一、非文学翻译 或称实用翻译、应用翻译、语用翻译,是指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一种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行为 (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非文学翻译”包括除文学以外的一切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 的各种文本的翻译,涉及政府公文、对外宣传、科技文献、商业经贸、社会文化等有关生活、 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 二、二战前非文学翻译的历史发展 1、非文学翻译历史悠久 波斯帝国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 阿拉伯帝国时期 16世纪到二战结束 中国汉代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郑和七下西洋
三、二战之后非文学翻译飞速发展 1、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了手段; (2)各种促销文献、技术手册及其他各种交际方式,都需要以更快的速度、 更专业的人员翻译为更多的语种; (3)产品的国际化凸显了翻译的重要性。 2、翻译的庞大规模 1999年104亿美元;2003年172亿美元;2005年227亿美元; 3、辅助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四、职业翻译形成之前的兼职翻译 中国的“象胥”、“舌人”; 古罗马俘获来的希腊奴隶翻译; 僧侣翻译; 作家翻译;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讲课教案
(6)印地语“口译”dubhasiya意为讲两种语言的人。 4.乌拉尔语系中的匈牙利语“翻译”forditanni意为“把……翻到另一面”, 强调差异;“口译”tolmacsolni, “协调”。
5.阿尔泰语系中的土耳其语“翻译”的字面意思是cevirmek字面意思“改变”, 强调调停。 6.日语中“翻译”honyaku中hon意为“”翻转、翻飞“,yaku意为替换词; 口译“tsuuyaku suru,tsuu”指 “通过、传输、交际”其显著特征是保存相似 性。 7.韩语中”翻译“tong yeok hada 与”口译“dong si tong yeok hada都强调 调停。 8.阿拉伯语中的 “翻译”与“调停、引导”接近。 9.南亚语系中越南语中 “翻译” 强调差异;”口译“强调调停。 10.印尼语中 “翻译” menterjemahkan,也使用 (manyalin)强调调停与相似。 11.泰米尔语中的“翻译”与“口译”使用相同的术语molipeyarkka,强调差异、 语言的改变。 12.汉语中的翻译:汉魏时代称翻译为“译”;东晋时期用“翻”指翻译。
(4) traduire(法语)、tradurre(意大利语)、traducir(西班牙语)、perevesti( 俄语) :行动者引导X 跨越。 2.kaanta (芬兰语) :“翻“或”转”。强调差异,强调新方向,不强调同一性。 3.印欧语系的不同语言中,“翻译”的意义差异也很大。 (1) 现代希腊语:“翻译”metafrazo”意为“跨越....而说”,强调差异性;口译”ermeneo意为 “解释”、“协调” (2 )捷克语”翻译”pfeklada,pifelofit 表示“带过去”,强调相似性;“口译”tlumoait,强调协调。 (3) 乌克兰语“翻译”perekladaty意为“带过去”,“口译”tlumatsyty,强调“协调”。 (4) 斯洛文尼亚语prevajalec既指“翻译”也指“口译”,表示“带过去”。 (5) 梵语:译者“bhasantarakari表示另一种语言的创造者,强调异; Chayanuharanam指”自 由 的翻译“,强调相似性;anuvadah指”跟着说解释“强调协调;口译 “dvibhasavadi指讲两种语言的人; bhasantaravakta指将其他语言的人,强调差异性;
西方翻译简史第一部分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西方翻译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
到了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后世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来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次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中世纪中期,即11-12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了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深远。
第四次翻译高潮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普遍展开的16世纪及随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国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语言,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中西翻译简史第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七章1、中国古代重要(de)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de)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de)”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de)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de)介绍.3、我国清末民初(de)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de)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de)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此时(de)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de)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de)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de)学术思想.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de)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de)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de).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P118 清末译出(de)科学书籍(de)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de)书籍比较浅显.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de)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de)数量是清末(de)十倍.且质量较高.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de)四洲志.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de)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de)图书.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de)资料.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de)书籍.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de)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de)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de)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de)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此时(de)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de)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de)知识.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de)科学知识.第九章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de)语言和文化P141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de)翻译历程.中国(de)语言,文学,文化更是经由翻译得到了极大(de)丰富. 1.佛教典籍(de)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de)词汇和语言.P143 佛经翻译不仅为汉语语言增加了很多新词汇,还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de)发展.有很多研究显示,汉语(de)双音化过程在魏晋以前是缓慢(de),但自从佛经翻译盛行(de)魏晋以后,开始出现更多(de)双音词和多音节次,四字格成语更是明显增加.....2.佛教典籍(de)翻译丰富了汉语(de)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de)兴起提供了土壤. 佛教典籍对中国音韵学最重要(de)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四声,二是字母,三是等韵图表.佛经译者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子(de)拼音方式.在句法方面,佛经翻译使用大量(de)倒装句,提问句以及解释句.助词“于”(de)被动句式也取自佛经.在问题方面,由于佛经翻译讲求思想(de)普及性,因此引用了一种散文和韵文交错使用(de)口语化文体—变文.这种形式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还出现了一种记录禅师谈话(de)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口语文体朴素而活泼且自由.这种朴实平易(de)口语化文体(de)普及与发展,佛寺禅门遂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de)重要发源地. 3.佛教典籍(de)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de)肥沃(de)土壤. 佛经译本(de)广泛流传,对于文学题材,文学结构,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de)影响.文学题材:由于印度思想(de)渗透,以及佛教神话与寓言故事(de)传播,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明代(de)白话小说更是文学题材受佛经翻译影响(de)典型代表.不仅小说(de)主线围绕佛教(de)传播,主要人物和故事也是基本取自佛经. 文学结构:佛经译本不仅影响了白话小说(de)内容,而且还影响着其文化结构.自唐代起,佛经翻译还因讲经(de)方式,衍生出一种韵散交错(de)变文形式.即散文体中穿插诗词.这种文体被广泛运用到我国(de)白话小说.两宋时期(de)“话本”甚至把佛经(de)文学结构囊括入内,可见佛经在当时已经被看作一中独特(de)文学形式.文学语言: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语言产生很大影响,一部分归功于佛经原文独特(de)文学性,还有很大部分归功于译者译笔(de)文学性....P148 还在于很多诗人和文学家走在思想和文学观上深受佛经影响.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他把佛家清净理念加诸于自然景物.营造一种禅定境界.甚至中国诗歌评论和其它文论都采用了很多佛教语言. 佛教典籍(de)翻译不仅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历时极为长久(de)第一次翻译高潮,而且极大(de)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和文化.为中国民族(de)文学,文化构建和创新做了不可或缺(de)贡献.由此也看出清翻译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发挥(de)不可替代(de)作用.3、以清末民初(de)小说翻译为例,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选材影响译入语社会思想观念(de)翻译改变了清末民初(de)社会文化道德观; A 爱情小说(de)翻译有助于打破当时(de)封建礼教束缚 B侦探小说(de)翻译有助于引进西方(de)法制观和人权观 C科学小说(de)翻译有助于破除迷信,增强科学意识5、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翻译与文学创新之间存在着怎样(de)关系翻译与创作之间是否存在明确(de)界限当翻译活动直接影响译入语文学创作时,译入语文化与源语文化之间又存在怎样(de)强弱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诗人翻译和创作(de)界限都非常模糊,“译作合一,甚至以作代译”由惊喜而临摹,由临摹而创造.翻译与创作之间是一个时间连续体第十一章1、清末民初西方社科经典翻译过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其译文对晚清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述人才,即与传教士等西方人合作,翻译时担任笔述工作(de)人,如李善兰、王韬、徐寿等.第二类是西译人才,即自己通晓西文,独立进行翻译工作.此类人员最早(de)要算林则徐(de)幕僚袁德辉、最出名(de)是严复,还有马君武,周桂笙、伍光建等.第三类是日译人才,即从日文转译西学.这一类人数最多,如梁启超,杨廷栋,章宗祥等.在严复、梁启超等一批有识之士(de)译介之下,西方先进(de)竞争意识,自由观念和民主思想逐渐引进中国,在中华民族振兴(de)过程中,翻译文学发挥了不可磨灭(de)作用.3、新中国初期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在怎样(de)契机下传入中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主要指哪几国(de)文学作品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由于前苏联及当时(de)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属于同一政治阵营,这一意识形态伤(de)高度契合使得新中国初期(de)外国文学译介(de)重心以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为主.主要指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三国知名作家占(de)比重最大.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代表作好兵帅克,伏契客,代表作绞刑架下(de)报告,匈牙利作家裴多菲,代表作勇敢(de)约翰,波兰作家显克维支、密茨凯维支,代表作密茨凯维支诗选,显克维支短篇小说集.。
西方翻译简史1PPT课件
西塞罗主要观点
译者应该像演说家一样,使用符合古罗马 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
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翻译应保留词语 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 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相通,因此翻译 可以做到风格对等。 提出“解释员”式翻译和“演说家”式翻译, n scholar who produced the Vulgate, the first authentic Latin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from Hebrew
4
Cicero (西塞罗公元前 106-前43年, 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
"I saw that to employ the same expressions profited me nothing, while to employ others was a positive hindrance… Afterwards I resolved to translate freely Greek speeches of the most eminent orators". As a consequence, "I not only found myself using the best words, and yet quite familiar ones, but also coining by analogy certain words such as would be new to our people, provided only they were appropriate" (Robinson 1997a: 7).
He insisted on “the accurate transmiss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rather than the budding orator's freely ranging imagination“.
中西翻译史Chapter 1
History of Buddhist translation:
1. Dong Han dynasty --Western Era representatives: An shi-gao 安世高 Lokaksema 支谶(chen) Zhi qian 支谦 2. Western Jin Era -- Sui dynasty representatives: Kumārajīva 鸠罗摩什 Dao an 道安 Hui yuan 慧远 3. Tang Dynasty (early --middle) representatives: Xuan zang 玄奘 Bukong 不空
(1) Translators from the country Yuezhi(西汉时 中亚有一个月支国)
①Zhi Loujiachen(支娄迦谶) : translator of over ten volume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②Zhiliang(支亮 ): Zhi Loujiachen's student ③Zhiqian (支谦 ): Zhi Liang’s student (See P5) ④Zhufahu(竺法护): translate 175 volume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 was officially organized on a large scale in China. A State Translation School was founded for this purpose.
中国翻译简史第一讲PPT26页
中国翻译简史第一讲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中外翻译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翻译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翻译学院课程名称:中外翻译简史课程编号:224105英文名称: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课程类型:专业拓展课程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4学分: 2开设专业:翻译先修课程:翻译概论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一门英语翻译类的专业拓展课程,在之前《翻译概论》课程的基础上,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外翻译理论和实践发展脉络的掌握,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增强学生对翻译领域百科知识积累,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为其今后的研究和深造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了解20世纪以前中西方的重要翻译活动,如佛经翻译、圣经翻译等;2. 了解中国清末民初及西方近代的重要翻译活动,掌握该时期重要翻译家的思想,如林纾、施莱尔马赫等的翻译思想;3. 了解中国民国时期的主要翻译活动,掌握该时期重要翻译家的思想,如鲁迅、矛盾、傅雷等的翻译思想;4. 了解西方现当代主要翻译活动,掌握该时期重要翻译家的思想,如奈达、根茨勒、赖斯等;5. 了解中国建国后的主要翻译活动,掌握新时期重要翻译家的思想,如罗新璋等。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西方早期翻译活动概述1.了解西方早期,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特点;2.了解这一时期的翻译代表人物,如诺斯、弗洛里欧等极其主要思想。
第二章中国早期翻译活动概述1.了解中国早期,尤其是唐代以来的翻译活动;2.了解这一时期的翻译代表人物,如玄奘等以及翻译思想;第三章法国和德国近代翻译活动概述1.了解本时期两国的主要翻译活动;2.通过任务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查阅巴特和施莱尔马赫两个代表性人物的资料,从而掌握其翻译思想。
第四章英国和俄国近代翻译活动概述1.了解两国的主要翻译活动;2.通过任务教学法,要求学生查阅德莱顿和普希金两个代表人物的资料,从而掌握其翻译思想。
中西翻译翻译史 ppt课件
中西翻译翻译史
• 阿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6C对文学研究采取新方法、对翻译理论提
出新见解的杰出代表之一。 一、必须尊重原作 二、翻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圣经.旧约》 “巴别塔” Babel——巴比伦文 神之 门——古希伯来语 混乱、变乱
• 西方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笔译活动 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拉丁语译荷 马史诗《奥德萨》,距今约2200多年
中西翻译翻译史
.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中“翻译”、“口译”一词 异大 均质欧洲语Standard Averrage European Lang (translation源自拉丁语translatio-字面意思to ca the other side )
中西翻译翻译史
• 菲尔蒙.荷兰德Philemon Holland 16世纪英 国最杰出的翻译家 被誉为伊丽莎白时代的 “总翻译家”(translator general),真正 懂得“翻译的秘诀”。
一、翻译必须为现实服务 二、讲究风格
中西翻译翻译史
诗歌翻译
• 乔治.查普曼Georga Chapman 反对过于严 格,也不赞成过于自由。他说:“我鄙视 译者陷入逐词对译的泥坑,丧失本族语的 活的灵魂,用生硬的语言给原作抹黑;同 时,我也憎恨不求简练,使用繁文缛语以 表达原意。”
• 以翻译家阿文蒂诺斯Johannes Aventinus思潮为 背景,意译派提出:德语是 一种有自己规则、必 须得到尊重的独立的语言;德语有自己的语言风 格,这一风格不能因模仿其他语言而受到破坏。 (16C德国翻译思想)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6)印地语“口译”dubhasiya意为讲两种语言的人。 4.乌拉尔语系中的匈牙利语“翻译”forditanni意为“把……翻到另一面”, 强调差异;“口译”tolmacsolni, “协调”。 5.阿尔泰语系中的土耳其语“翻译”的字面意思是cevirmek字面意思“改变”, 强调调停。 6.日语中“翻译”honyaku中hon意为“”翻转、翻飞“,yaku意为替换词; 口译“tsuuyaku suru,tsuu”指 “通过、传输、交际”其显著特征是保存相似 性。 7.韩语中”翻译“tong yeok hada 与”口译“dong si tong yeok hada都强调 调停。 8.阿拉伯语中的 “翻译”与“调停、引导”接近。 9.南亚语系中越南语中 “翻译” 强调差异;”口译“强调调停。 10.印尼语中 “翻译” menterjemahkan,也使用 (manyalin)强调调停与相似。 11.泰米尔语中的“翻译”与“口译”使用相同的术语molipeyarkka,强调差异、 语言的改变。 12.汉语中的翻译:汉魏时代称翻译为“译”;东晋时期用“翻”指翻译。
(1) 公元前11世纪“多重翻译”:古越南越裳国白孔雀与周公,因语言不通,经多次
翻译才得以交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最早有记录的转接翻译。 (2) 战国时期的《越人歌》(出于西汉刘向《说苑.善说》) 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笔译作
品: 公元前528年楚国鄂君子皙乘船夜游。驾船越女为其唱歌一首,因为唱时用粤语,
D.考古发现与《圣经》研究促进了新版本的修订与翻译; E.时代变迁,语言老化使得原版本不适应新读者的需求。 (5)《圣经》翻译目前依然活跃,每14天就出现一种新语言的《圣经》版本。 2.佛经在中国的译介 (1) 从汉哀帝元E即公元前2年至宋代即公元1111年约1100年历史; (2)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宗教、哲学、文学、艺 术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 中国的汉译佛教典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 (4) 1100年的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 动,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翻译时期。 3.《古兰经》的译介 (1) 从公元7世纪至今约1300年的历史 (2) 宗教学者主张《古兰经》不可译;主张读经文原文及听宗教学者的口头译讲; (3) 伊斯兰教信众的发展壮大促使《古兰经》的翻译的发展;
Unit 1中西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也情 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言》 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言》、 天方夜谭》 鲁宾逊漂流记》 《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 遗事》 悲惨世界》 安娜·卡列妮娜 卡列妮娜》 遗事》、《悲惨世界》、《安娜 卡列妮娜》等 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文学翻译 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徐念慈、 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徐念慈、 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西方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 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 英王詹姆士一世 年命人翻译的英 文钦定本《圣经》 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 的一次飞跃。 的一次飞跃。 第五次高潮是在 是在17- 世纪 世纪。 第五次高潮是在 -20世纪。这一时期 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 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 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 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 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 被译成各国文字。 被译成各国文字。 第六次高潮开始于二战时期 开始于二战时期, 第六次高潮开始于二战时期,一直延续 至今。各种国内、 至今。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 体的组建, 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 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 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 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文学的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 映现实、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是以情感为中心;它有审美价 值,其语篇功能主要是用艺术的语言叙事、状物、言情,达到感 染人、娱悦人、教育人目的。
• 二.文学翻译
• 文学翻译就是把用一种语言创作的包含一定社会生活映像的文学 作品尽可能完好无损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一种社会活动, 使读者在读译文时也能够象读原作一样得到启悟、感动和美的享 受。
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发掘、传播和发扬,都在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对古代希腊、罗马的经典文献的翻译 ;
• 清末民初严复等人对《天演论》等西方社科名著的翻译,让国人 认识了进化论等西方先进思想,而同时期开始的大规模的文学翻 译则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国家的文学观念 ;
•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那就更是从根本上刷新了国人的世界 观;
• 3. 林纾改写式翻译---满足读者阅读习惯;
• 4. 鲁迅翻译《死魂灵》《毁灭》---批判黑暗现实;
• 1. 均质欧洲言:以拉丁语为共同祖先的英、法、德及欧洲 其他一些语言。“翻译”在这些语言中的词源意义存有差
异。(1)translation→ translatio(拉丁语):将……搬
运到另一方”
• A. 被搬运的东西(X)保持不变;
• B. 涉及两个语境,原文语境与译文语境。被搬运的东西 (X)从原文语境跨越边界转移到目标语语境。
• 三. 现代人在精神上对宗教的需求可能会有迎来宗教典籍翻译的 新高潮。
• 四. 随着人们对宗教认识水平的提高及对宗教典籍原语掌握水平 的提高,宗教典籍翻译方法经历了“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结合” 的过程。
• 五. 三大宗教典籍翻译的历史文化背景存差异。
• 六. 今天的许多翻译观念、术语源于宗教典籍翻译
1. 翻译对我们日常生活重要。 报章杂志
电台电视台
文学作品
2. 翻译对民族文化发展长存有关。 季羡林中华文化长存“两股水”
3. 对翻译的误区 “隐形人”
语言简单转换
第一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促成了翻译的产 生
• 一. 翻译是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为满族交际需求而产生的语 言活动。
• 1. 原始部落为了贸易文化交流促使人类最早翻译形式—口 译的诞生。
• 7.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国亚述帝国就出现了正 式的文字翻译,主要是国王命通晓多国文字的“书吏”用 帝国的各种语言把国王的丰功伟绩公诸于世。
• 8.古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巴比伦在汉谟拉比时期(约公元前 18世纪)是一个使用多种语言的城市,国王的的政令、旨 意都要通过译员翻译传达下去。
• 二. 不同语言中“翻译”的词源
• 6. 日语中“翻译”honyaku中hon意为“”翻转、翻飞“,yaku 意为替换词;”口译“tsuuyaku suru, tsuu指”通过“”传输“” 交际“,其显著特征是保存相似性
• 7. 韩语中”翻译“tong yeok hada与”口译“dong si tong yeok hada都强调调停。
语言的人口占到世界总人口97%; • (3)《圣经》在西方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有巨大的影响; • (4)《圣经》的修订与翻译 • A. 《圣经》原文有不同的版本; • B. 基督教教派众多,有许多非主流教派的《圣经》版本; • C. 各译本争夺正统性的结果
• D. 考古发现与《圣经》研究促进了新版本的修订与翻译;
• 三.中西方翻译史的发展 的差异
1.因中西两地宗教地位不同,故宗教文献翻译的影响不同。
在西方,宗教有着严密的组织,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在国家政治生 活中甚至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西方圣经翻译的影响与 佛经翻译在中国的影响就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国,佛教尽管也曾 经得到最高统治者的信奉和支持,但它从来也不曾成为一种全民 的宗教行为,它永远也不可能凌驾于皇权之上。
• (5)梵语:“译者“bhāsāntarakāri表示另一种语言的创造者, 强调差异;Chāyānuharanam指”自由的翻译“,强调相似性; anuvādah指”跟着说“”解释“强调协调;”口译 “dvibhāsāvādÎ指讲两种语言的人;bhāsantārāvaktā指将其他 语言的人,强调差异性;
• 三. 宗教典籍翻译对文学翻译的意义
• 1.若把宗教典籍看作是文学作品,宗教典籍翻译是各民族文学翻 译的开端;
• 2. 若把宗教典籍翻译与文学翻译区别开来,则宗教典籍翻译为文 学翻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为文学翻译的发展奠定基础。
• 四.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学翻译观,不同的作用于功能
• 1. 早期的文学翻译对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与否甚少关注;
• 8. 阿拉伯语中的”翻译“与”调停“接近。
• 9. 南亚语系中越南语中”翻译“强调差异;”口译“强调调停。
• 10. 印尼语中”翻译“menterjemahkan(manyalin)强调调停与 相似。
• 11. 泰米尔语中的”翻译“”口译“强调差异。
• 12. 汉语中的翻译
• (2)东晋时用“翻”指翻译。 • 13.印欧语言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要求一
• 6.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笔译活动大约起于公元前3世纪: 公元前285年至公元前249年按照埃及法老托勒密二世旨 意,72名犹太学者云集亚历山大图书馆翻译《圣经.旧 约》,史称《七十子希腊文本》;公元前250年里维乌斯. 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用拉丁语翻译荷马史诗 中的《奥德赛》。
• (6)印地语“口译”dubhāsiyā意为将两种语言的人。
• 4. 乌拉尔语系中的匈牙利语“翻译”fordítanni意为“把……翻 到另一面”,强调差异;“口译”tolmácsolni,“协调”。
• 5. 阿尔泰语系中的土耳其语“翻译”的字面意思是çevirmek字 面意思“改变”,强调调停。
• (3)中国的汉译佛教典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
• (4)1100年的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 有组织的翻译活动,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翻译时期。
• 3. 《古兰经》的译介
• (1)从公元7世纪至今约1300年的历史
• (2)宗教学者主张《古兰经》不可译;主张读经文原文及听宗 教学者的口头译讲;
致性。这是西方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核心作用的原因。
• 第二节宗教典籍翻译拉开了中西翻译史的帷幕
• 一. 宗教传播导致了宗教典籍的译介 • 二. 世界三大宗教典籍的译介 • 1. 《圣经》的译介 • (1)从公元前250年至今约2200年的译介史; • (2)《圣经》已经被翻译成2000多种语言,包括方言,讲这些
• (2)metapherein(希腊语)、transferre(拉丁语)、 translate(英语):把X搬运走,行动者就像信使和X一起 搬运走;
• (3)übersetzen(德语)、översätta(瑞典语)、 překladat(捷克语):行动者站在源头这一边,使 X过去, X被转移远离行动者,译成与行动者不同的语言;
• 西班牙托莱多“翻译院”的翻译活动
• 明清时期的科技翻译
• 3. 翻译对各国民族语言的确立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在西方和中国 也都不乏明显的共同点。
•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 • 《圣经》的英文翻译 • 中国佛经翻译 • 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翻译 • 4.无论中西,翻译在传递外来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方面也同样都扮
• (3)伊斯兰教信众的发展壮大促使《古兰经》的翻译的发展;
• (4)穆斯林翻译《古兰经》可能以波斯文最早;双语对照;
• (5)至2008年约有108种语言5000种《古兰经》的全译本与选 译本;其中土耳其文为正式本,其他为个人作品,是对《古兰经》 的阐释。
• (6)伊斯兰组织和国家正努力协作翻译准确无误的不同语言的 《古兰经》。
• (2)捷克语”翻译”překlada, přelořit 表示“带过去”,强调 相似性;“口译”tlumoãit, 强调协调。
• (3)乌克兰语“翻译”perekladáty意为“带过去”,“口 译”tlumátśyty,强调“协调”。
• (4)斯洛文尼亚语prevajalec既指“翻译”也指“口译”,表 示“带过去”。
2.因中西民族特性有异,两地译学理论的走向不同;
中华民族比较务实,西方民族崇尚思辨,这使得两地翻译理论的 发展路径也有所不同:西方翻译理论较早就出现了施莱尔马赫的 解释学思想、洪堡的语言哲学思想,以及本雅明的解构翻译思想, 而中国的翻译理论则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停留在实践经验感悟
的层面.
四. 翻译重要作用 翻译的历史和语言的历史一样悠久,是人类社会中各民族之间最 重要的交际活动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翻译跨 越时空、地域,是不同国家、民族与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的的桥 梁。此外,翻译不仅丰富个民族语言,还促进各民族文学的发生 与发展,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今 天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的日 渐频繁,翻译已经成为各国、各民族间必不可少的交往与交际的 手段。而且,翻译在推动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发展长存也起着密不 可分的作用。
• (4)traduire(法语)、tradurre(意大利语)、traducir(西班牙语)、 perevesti(俄语):行动者引导X跨越。
• 2. kääntää(芬兰语): “翻“或”转”。强调差异,强调新方向, 不强调同一性。
• 3. 印欧语系的不同语言中,“翻译”的意义差异也很大。
• (1)现代希腊语:“翻译””metafrazo”意为“跨越……而 说”,强调差异性;“口译”ermeneo意为“解释”、“协调”
• 2. 人类发明了文字以后,不同民族之间通过书面文字进行 交流时产生了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