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E.M.福斯特的小说理论

合集下载

理智与情感的联结——对《理智与情感》和《霍华德庄园》中的两对姐妹的分析

理智与情感的联结——对《理智与情感》和《霍华德庄园》中的两对姐妹的分析

理智与情感的联结——对《理智与情感》和《霍华德庄园》中的两对姐妹的分析作者:张春燕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张春燕(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4)摘要:《理智与情感》是一部18世纪的小说,《霍华德庄园》是一部19世纪的小说,却都描写了两对姐妹的爱情与婚姻生活。

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中两对姐妹的情感与理性因素,旨在指出简·奥斯汀与E.M.福斯特,这两位不同时代的小说家的相同观点,即理智与情感是否达到真正的融合,是决定一个人处事成败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霍华德庄园》;理智与情感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10-03一、引言1811年简·奥斯丁以笔名“一位女士”发表了《理智与情感》。

这是一部浪漫小说,故事的背景是1792年至1797年的英格兰西南部,主要描述了达什伍德两姐妹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

E.M.福斯特(1879~1970)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小说《霍华德庄园》描写了英国中产阶级上层的施莱格尔姐妹和威尔科克斯一家之间的精神文化思想冲突,以及英国中产阶级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的小说因辛辣的讽刺和巧妙的情节虚构而著名,也揭露了20世纪早期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异与虚伪。

《霍华德庄园》通过描写三个不同阶层的生活,体现了E.M.福斯特对于20世纪初期英国的社会、经济及哲学观,其中施莱格姐妹代表了上层社会的理想的文化观。

二、简·奥斯丁对福斯特的影响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文学以“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盛行。

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1775–1817)打破传统,以细微的观察力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英国乡村绅士阶级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绅士与淑女间的爱情及婚姻风波。

简·奥斯丁把视角固定在了自己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再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场面:聊天,跳舞,喝茶,会客等,《理智与情感》的故事就发生在诺兰庄园和巴登庄园。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的人物理论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的人物理论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的人物理论摘要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其小说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分别从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以及节奏这七个方面展开来剖析小说特点。

本文主要从福斯特在这本著作中提出的“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来了解其小说理论。

关键词《小说面面观》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在论述人物时,福斯特通过人生的五件大事: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死亡,对生活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考量和比较来凸显小说人物的特性。

首先小说人物具有真实性,因为小说能揭示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能透视在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的真实人物,当然只有对人物充分理解才能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福斯特认为,“当小说家对人物了如指掌时人物就显得真实”。

其次小说人物具有叛逆性,因为虽说小说中的人物是按照作者的安排出场的,但他们总是充满叛逆精神,他们经常“离开正道”、“无法控制”。

“如果给他们以充分自由,这些人物准会四处冲撞弄的整篇小说支离破碎。

如果限制过严,他们又会奄奄一息,作为报复使小说因内容衰竭而无法生存”。

因此小说家应该充分了解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并协调好人物关系,根据不同情况变换视角叙述,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并进入到作者的世界中去。

因此福斯特提出了在小说中要塑造不同的人物类型,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概念。

一、扁平人物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将扁平人物定义为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被创造出来,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的人物形象,并指出:“假使超过一种因素,我们的弧线即趋向圆形。

”由于这种定义,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福斯特举了两个扁平人物的例子,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密考伯太太,她的所有性格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永远不会抛弃密考伯先生。

”再如《兰默摩尔的新娘》中的凯莱布·巴尔德斯通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必须隐瞒我主人家的贫困,哪怕是欺骗也在所不惜。

”其实这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还有很多,如吝啬的阿尔巴贡,乐善好施、爱憎分明的匹克威克先生等等,他们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概括出来,都属于福斯特所说的扁平人物。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内容摘要:本文以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为文本,用作者本人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有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理论解读小说中的主要的人物,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证明扁平人物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及在殖民主义的大环境下,书中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共同对推动小说“联结”主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圆形人物扁平人物联结一.引言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自由人文主义小说家和散文家,他一生都在追求调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建立和谐的内在心灵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他最重要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联结”。

他关注帝国主义以及殖民主义对人性的影响,认为殖民主义的社会造成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心灵联结的壁垒,殖民者受到被殖民者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共同排斥。

在《印度之行》中,他将“联结”的思想运用于英帝国与殖民地关系这一更大的国际范围。

小说中的印度是一个充斥着偏见和对立的社会,尽管如此,作者依然用他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试图探索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联结”的可能性。

为了服务于这一主题,福斯特在小说中刻画了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有扁平人物也有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说法源于福斯特于1927年出版的论著《小说面面观》,论著中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有趣的区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他为了某个理念而生存,是容易被读者识别和记住的人物,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一成不变地存留在读者心目中,他们的性格固定不为环境所动,而各种不同的环境更显出他们性格的固定”。

扁平人物用一句话就可以描绘殆尽。

扁平人物多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辅助圆形人物(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有时又被称作“静态人物”。

而圆形人物是复杂的,多变的,难以预测的,他们也被称作“动态人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多为圆形人物。

福斯特小说的文化解读_罗玲娟

福斯特小说的文化解读_罗玲娟

天路历程 。

再看一下她叛逆的一面。

在众人的眼里,海斯特表露一副虔诚悔过的姿态,而且她的确做得相当成功。

但是,在她内心深处时刻跳动着一颗鲜活的叛逆之心。

当海斯特站在刑台上,不论牧师或人群中的人怎样厉声问她,要她说出珠儿的真正父亲时,她始终或缄默不语,或简洁地回答: 我不说! 我坚决不说! 她最终没有妥协,这是她取得公开反抗权威的第一次胜利。

在总督和牧师要求把珠儿从她身边带走时,她据理力争,尽管触犯禁令,仍坚持认为她有权追求幸福。

她敢于藐视权贵,并战胜对方,这是她的第二次胜利。

最能全面凸现海斯特的斗争个性的是小说的第17和18章中她与丁梅斯代尔在森林幽会的情景。

在这片无人的树林中,海斯特将长久以来埋藏于心中的激情与思想暴露无遗。

她主动热烈地拥抱对方,鼓励他与自己一道远走高飞,追求新的自由生活。

她取下红字,把它抛进枯叶堆里,象征性的要抛弃扼杀人性的清规戒律,还披下一头象征浪漫和情欲的又黑又长的秀发。

可见,无论身处多么严酷的环境,身心遭受多么非人的折磨,海斯特的浪漫热情之心跳动不止,对幸福渴求之情依然未泯。

她清楚,在这个时代里,个人反抗社会犹如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但她从未放弃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反叛决心。

最令读者感到惊奇的是,海斯特多年后又回来了。

她的 回家 重新打破了那块土地的宁静。

当人们早已认为 A 不再代表耻辱,她可以把它取下来时,她却仍然带着它。

这将海斯特坚持不渝的反叛性格凸现到另了极致,把一个活脱脱的、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也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和小说的感染力。

由此可见,由于作者的矛盾与困惑,其笔下塑造的人物亦多具有双重性。

也正因为其双重性,才使其更具真实性,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矛盾的结合体。

参考文献1!刘国枝 论∀红字#中荒野的象征与原型[J] 外国文学研究,2004,(1):104-1072!田俊武 霍桑∀红字#中的人名寓意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1999,(3):99-103[责任编辑:一然]福斯特小说的文化解读罗玲娟(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330013)[摘!要]!! E.M.福斯特的∀天使惧于涉足的地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印度之行#可以称为国际小说。

论《印度之行》马拉巴山洞的“物力量”

论《印度之行》马拉巴山洞的“物力量”
Onthe“ThingPower”ofMarabarCavesinPassagetoIndia
GUAN Jianming
(EnglishFaculty/CenterforInterdisciplinaryStudiesofNarrative, 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zhou,510420)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9-02-010
2019年 第 40卷 第 2期 2019Vol.40No.2
论《印度之行》马拉巴山洞的“物力量”
管建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文学院 /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420)
95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 2期
1.0引言
作为 E.M.福斯特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印度之行》的巨大成功确立了他在英国文 学史上崇高地位。英国评论家约翰·马丁(JohnMartin)在评论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时, 曾将其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进行过比较。他这样评价道,“像所有伟大的艺术作 品一样,托尔斯泰的小说不仅各个部分都有字面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了使人产 生丰富联想的深刻寓意”① (福斯特,2003:370)。 侯维 瑞 先生 也 盛赞 这部 小说是 “充 满了 辛辣的讽刺、优美的抒情、含义深刻的象征和富于哲理的预见”,“它是福斯特作品中最具 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一部,也是运用象征主义技巧最多的一部”(168)。而来自印度的学者 布帕·辛哈(BhupalSingh)也推崇这部小说是“英印小说中的一片绿洲,一本令人耳目一 新的书”,“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典作品之一”(Bhupal,1934:221)。这部小说最大的魅力 在于其巨大的不确定性。弗吉尼亚·沃尔夫认为福斯特小说中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就是小 说中“令人迷惑的、躲 闪 的 东 西 ”(Woolf,1966:342),而 莱 昂 内 尔 · 特 里 林 (LionelTril ling)也指出,福斯特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令人“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Trilling,1986:12)。 这种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就是小说第二部分“山洞”中描述的马拉巴山洞。

论爱·摩·福斯特三部幻想小说中的原型

论爱·摩·福斯特三部幻想小说中的原型

第12卷第1期2014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1):67—71F e b.2014论爱摩福斯特三部幻想小说中的原型张莹(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000)摘要:爱.摩福斯特在其早期创作的幻想小说中,创造性地运用源于原始自然崇拜和古希腊神话的原型意象以表达其对生命本质的解读。

其创作思想与卡尔荣格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不谋而合,可以说,他是荣格原型理论的实践者。

以《惊恐记》《另类王国》《始于科娄纳斯之路》为例,福斯特借助自然原型和人物原型,表现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心理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原型意象构成福斯特幻想小说的实质内容,亦是其长篇小说原型的主要源流。

关键词:荣格;原型;集体无意识;福斯特;幻想小说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805(2014)01—0067—05收稿日期:2013-08-26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荣格原型视阈下的爱摩福斯特小说研究”(20128104)作者简介:张莹(1968一),女,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爱摩福斯特是英国爱德华时期的重要作家和文艺评论家。

我国文学评论界一直对其长篇小说颇为关注,相对而言,对其短篇小说的研究较少。

学者大多着眼于人文主义思想、意象与象征、现代主义、性别与同性恋、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等阐释理论和方法,而对福斯特作品各类原型意象的解读不多,王成和张福勇①、李建波⑦曾撰写相关论文,但所涉仍是其长篇小说。

英美国家具代表性的福斯特评论家中,仅W斯通、乔治汤普森较多地关注福斯特作品中的神话与原型。

w斯通在《山洞与山:爱摩福斯特研究》部分章节中,论述福斯特在其小说中运用了荣格的原型,认为这是福斯特自身压抑的心理表现(指涉其同性恋倾向);乔治汤普森关注福斯特小说中的神话和宗教原型,并在《爱摩福斯特的小说》一书中将其作品的神话象征与浪漫主义神话象征作了区别。

从《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看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

从《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看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

刘英杰马双(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英国现代主义作家E M福斯特的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通过对一段跨国婚姻悲剧的描述.揭示了英国和意大利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表现了在这种冲突下的复杂的人际关系。

作者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暗示了跨越异质文化.解决文化冲突对可能性。

关键词:《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文化;冲突E.M.福斯特是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小说家。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致力于探讨英国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冲突.揭露英国中产阶级的保守、狭隘、高傲和自私。

呼唤自由精神和社会正义。

福斯特认为人们应该排除个性、阶级和种族的隔阂和偏见,寻求人类的共同之处。

f,】《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反映了以索斯顿为代表的英国社会的沉闷单调与以蒙泰里阿诺为代表的意大利生活的朝气蓬勃之间的尖锐对立。

对英国传统观念和心灵发育不良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田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开始于莉丽亚在意大利的再婚。

莉丽亚死于难产之后.赫里顿家和吉诺对孩子的争夺和孩子的死亡竟使这一冲突得到了戏剧化的缓解.互相对立的双方达成了一定程度的谅解。

尤其是代表英国文化的一方.开始了对自己的反恩。

这种反思也是福斯特对英国中产阶级保守文化的一种反思。

一、莉丽亚的再婚:文化冲突的肇始小说的标题源自英国十八世纪诗人蒲柏的一句诗“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蠢人却冲进来了”。

而身为一家之长的赫里顿夫人身上则充满了“蠢人”的排斥性的势利道德。

13l f乍为出身于较低阶级又孀居于赫里顿家的莉丽亚.很自然地饱受赫里顿夫人诟病。

莉丽亚活泼好动的性格却与赫里顿家的阴郁沉闷形成鲜明的对比。

她在许多方面令赫里顿夫人不满:“她不善于料理家务.生活总是濒于危机……往往根据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允许厄玛不去上学。

还允许她戴戒指。

她还练习骑自行车……”闱对于这样一个封闭保守的家庭.莉丽亚能够实现意大利之行,无疑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然而赫里顿夫人之所以允许她旅行甚至慢慢游历.是为了“在莉丽亚回来之前把厄玛改造好”。

浅析《最漫长的旅程》中里基的认识论

浅析《最漫长的旅程》中里基的认识论
了 。英语 中的t er f ko ld e 词 ,是德 语E kn t i 说 创 作 产 生 了 极 大 的 影 响 。 罗 森 鲍 姆 甚 至认 为 “ 斯 特 的 h oy o nw eg - r en n s 福 最 驳 T er e 词 的英 译 ;e itm lg- 词 则是 由苏格 兰哲 学 家 小 说 《 漫 长 的 旅 程 》 是 对 《 唯 心 论 》 的 一 种 想 象 的诠 h o i- p s eoo y

词 是 Ek n t i T er e 曾 由康 德 主 义 者K・ r en n S h o i , L・莱 因霍 的 学 生 聚 集 在 里 基 的 房 间里 , 讨 论 的 话 题 是 : 如 果 没 有 人
尔德 在 他 的 《 类 想 象力 新 论 》 ( 79 人 18 )和 《 学 认识 的基 在 场 感 知 到 牛 的 存 在 ,能 否 说 牛 是 存 在 的 。S・ 哲 P・罗森 鲍 础 》 ( 7 1 中使 用 过 ;1 6 年 E・泽勒 在 他 的 《 认 识 论 姆 认 为 福 斯 特 关 心 认 识 论 是 受 G・ 穆 尔 的 影 响 。 穆 尔 的 19 ) 82 论 E・ 驳 的任 务 和 意 义 》 一 书 中 采 用 了这 个 术 语 , 以后 它 便 流 行 开 文 章 《 唯 心 论 》 以其 相 对 现 实 主 义 的命 题 对 福 斯 特 的 小
物 质 的关 系这 个哲学基本 问题 上,现代西方 哲学基本上是 基 这 种极 端 唯 心 主义 观 点 的谬 误 及 危 害 :
唯心 主 义 的 , 不过 多 数 哲 学 家 采 用 种 种 方 式 来 掩 盖 其 唯 心 主 义 的 本 质 ,宣 称 他 们 的哲 学 是 超 出 于 唯 物 主 义 和 唯 心 主 义 对 立 之 外 的实 证 主 义 或 实 在 主 义 。 他 们 拒 绝 研 究 物 质 和 精 神 何 者 是 第 一 性 的 问 题 ,把 所 谓 “ 验 ” 、 “ 实 ”、 经 事

论福斯特小说的艺术张力——以《印度之行》为例

论福斯特小说的艺术张力——以《印度之行》为例
和栖 居 地 。福 斯 特 笔 下 的 印 度 则 具 有 更 加 丰 富 文
化 内涵 。福斯特在《 印度之行》 中, 一方面承接 了惠
35
特 曼 的不 同 国 家 文 化 之 间 “ 联结 ” 的意象 , 另 一 方
面, 他更加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贫穷落后 国 家和人民所带来 文 化、 精 神、 信仰 等方 面 的隔 阂。 《 印度之行》 的“ 印度” 是英 国殖 民统治下印度社会 生 活 的一 种折 射 , “ 印度 之行 ” 则 表 征 着人 类 社 会 不 同 国家 、 民族 之 间 渴 望 共 通 交 往 、 沟 通 和 联 结 的 愿
对小说 内在深刻 的文化 内涵和 艺术魅 力进行分析和 阐述 , 将对进一步深化福斯特 小说 的研 究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 [ 关键词 】 福斯特 ; 《 印度之行》 ; 张力 [ 中图分类号 ] 1 1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0 2 1 ( 2 0 1 3 ) 0 1 — 0 0 3 5 — 0 5
来说 , 选 择书名 是 他创 作 过 程 中的一 个 重 要组 成 部
内涵的有机整体 ” …“ 。在 这里 , 艾伦 ・ 退特将 诗 的 内涵 与外 延 之 间所 存 在 的 对 立 与 统 一 的 “ 意义”
称 之为 “ 诗 的张力 ” 。对于 小 说 的艺 术 张力 而言 , 它
主要从 小说 的标题 、 叙事 、 主题 、 审美 等 四个 方 面 所 呈现出来的张力为切人点 , 以期从整体 上对《 印度
特的风格 , 他常常借用一些著名诗人诗句来作为 自 己小说的名字 , 这使其小说的名称不仅非常具有诗 意性 而 且 也 具 有 深 刻 的 内 涵 和无 限 的 艺 术 张 力 。 小说《 印度 之 行 》 的标 题 直 接 取 自美 国诗 人 惠 特 曼 发表于 1 8 7 1年 的 同名 诗 作 。福 斯 特 借用 惠特 曼 的 诗 名不 仅 给小说 赋 予 诗意 般 意 蕴 , 而 且使 小 说 蕴 育 了无 限 的张 力 。 惠 特 曼 在 诗 中 以饱 满 的激 情 和 明 快 笔 调 赞 美 着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不 仅 为 人 类 远 航 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 , 而且也为世界 各民族之间在 政治、 经济 、 文化等方面 的沟通、 交流和融合提供了 保障。在惠特曼诗中, 印度象征着人类灵魂 的归宿

联结还是分离

联结还是分离

联结还是分离摘要从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看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小说中的人物戈德波尔虽然从某种角度认可了印度教存在的合理性,但小说对印度教徒戈德波尔及其所代表的宗教的描写并没能超越西方集体的殖民话语和东方主义思想,思想的矛盾性与难以摆脱的殖民话语使得小说中东西方沟通的结局注定是分离而非联结。

关键词福斯特《印度之行》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分离《印度之行》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国作家之一E.M.福斯特的代表作,是福斯特两次印度之行的产物。

1924小说发表后,因其描写英国殖民地印度的政治主题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之行》被作为一个反殖民的经典小说而被解读,随着代后殖民理论的兴起。

人们开始从新的视角去重新解读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印度之行》再次因其小说的殖民主题而成为后殖民文学批评关注的对象,国内已有数篇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评论《印度之行》的文章,评论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马拉巴山洞的意象和穆斯林阿齐兹“东方”形象的描写上。

对小说中另一位印度形象的代表人物戈德波尔只是一带而过,尚无人进行详细的分析。

本文认为,作为印度主要宗教印度教的代表人物,印度徒戈德波尔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戈德波尔形象的塑造有其深刻的用意所在。

许多评论家都在对《印度之行》的评论中提及了戈德波尔教授,对于这一角色。

研究福斯特作品的英国评论家赫兹(Judith,Schere,Herz)指出评论的意见不一:有些人认为他是个小丑。

另一些人则认为福斯特以这个人物作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代言人,小说中的戈德波尔及他所代表的印度教揭示了宇宙的真理,他们认为福斯特在书中表现出印度教比其它宗教更接近宇宙的奥秘,而这一点正是通过戈德波尔这个人物体现的。

戈德波尔教授的形象在小说中被描述为保守,虔诚、神秘的一个人,对他的描写与福斯特在印度的德瓦斯邦、昌德布尔邦的见闻有关。

戈德波尔总体上显得高深莫测,是比穆斯林阿齐兹复杂得多的一个人物,当被问及小说中的戈德波尔是否在生活中有原型时,福斯特回答说他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类似小说中戈德波尔的人。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范文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范文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篇一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一、引言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是一部充满复杂情感与矛盾冲突的小说。

这部作品不仅以情节引人入胜,更在空间构建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运用空间批评理论,深入解读《印度之行》中的空间构建,揭示其如何体现作品中的矛盾与冲突。

二、空间批评理论概述空间批评理论强调在文学作品中,空间不仅是情节发展的背景,更是人物关系、社会背景和主题呈现的重要载体。

空间可以体现作品中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多元矛盾,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印度之行》中,空间作为一种象征,不仅表现了外部世界的冲突与矛盾,也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三、《印度之行》中的空间构建1. 外部空间:在《印度之行》中,印度这个异国他乡的空间构建具有显著的象征意义。

福斯特通过描绘印度的自然风光、城市景观和社会风貌,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这种外部空间的矛盾体现在人物对印度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上,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内部空间: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通过空间得以体现。

例如,主人公在面对印度时,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这种内心空间的矛盾表现在人物对自我认知、价值观以及人生目标的迷茫与追求上。

通过内部空间的描绘,福斯特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四、《印度之行》中的矛盾空间解读1. 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在《印度之行》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是主要的矛盾之一。

福斯特通过描绘印度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

这种矛盾在人物对印度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上得到了体现,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 人性与社会的矛盾: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对印度这个异国他乡时,不仅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还面临着人性与社会的矛盾。

这种矛盾体现在人物对自我认知、价值观以及人生目标的迷茫与追求上。

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揭示,福斯特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从屋内到屋外看风景的距离--女性小说视域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从屋内到屋外看风景的距离--女性小说视域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从屋内到屋外看风景的距离--女性小说视域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钱娟【摘要】在20世纪的英国文坛,E·M·福斯特一直被誉为著名小说家,其《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他最为清新乐观的一部小说,也一直被广泛地从多角度进行过研究。

本文主要从女性成长小说视角进行分析,指出女性成长小说的特征在女主人公露丝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她在充满曲折的成长道路上寻求自我价值和精神自由的觉醒的过程,构成了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190-192)【关键词】E·M·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觉醒;女性成长小说【作者】钱娟【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莫利斯》和《霍华德庄园》都被成功地搬上了银幕,这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

《看的见风景的房间》是福斯特“最为欢快的成长小说”,而且结构并不复杂,也没有类似于《印度之行》里的深刻的政治寓意,所以也有人说它是一部没有多大野心的作品,其清新的风格以及明快的节奏却使它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尤其是福斯特细微入微地刻画了一个生活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从对中产阶级身份顺从的困惑到对爱情的彷徨最后到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这使几乎每位读者都对这位敢于挑战传统、追求自我幸福的女主人公——露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像陶家俊在其《文化身份的嬗变——E·M·福斯特小说和思想研究》一书中所说的:“可以说露西·霍尼彻奇是福斯特小说中刻画得最血肉丰满,也最成功的一位女性。

”因此,在剖析露西从困惑到觉醒的这一心路历程之前,有必要阐述一下女性成长小说的概念。

“成长小说”开始于18世纪的德国,英国学者弗朗西斯·约斯特概括说:“成长小说是描写青春期即成年初期的小说,描写少年变为成人,也即成人心中童心渐次消失的时期的小说。

论_可以看到风景的房间_的象征意义_宁云中

论_可以看到风景的房间_的象征意义_宁云中

2005年2月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05第4卷 第1期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Social Sc ience)Vol.4No.1=收稿日期>2004-11-12=作者简介>宁云中(1974- ),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论5可以看到风景的房间6的象征意义宁云中(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 文章对福斯特小说5可以看到风景的房间6进行文本层面的分析,从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上对生活进行阐释,暴露出当时英国社会迂腐的道德准则与观念,从而揭示出小说中生活与反生活的深刻象征意义。

=关键词> 福斯特;5可以看到风景的房间6;生活与反生活;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05)01-0118-03E.M.福斯特所处的时期正是维多利亚时代渐渐落下帷幕,而现代社会正在喷薄欲出的时期:现实主义仍在延续,而现代主义已经兴起。

作为这一转折时期中的一位重要作家,他既承袭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又运用象征主义、心理分析等现代主义方法对小说的形式和技巧进行变革。

这种传统与变革的兼容并收,对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E #M #福斯特于1879年1月1日生于伦敦。

父亲是建筑师,福音派信徒。

母亲则比较随和、宽容。

幼年时父亲去世。

少年时,入肯特郡坦布里奇学校。

这是一座/公学0,这里的经历使他对英国/公学0十分反感,因为这种学校训练出来的学生/体格发育好,头脑也比较发达,但心灵全不发达0。

E #M #福斯特的幸福生活从剑桥开始。

福斯特的传记作者和评论家们不约而同地将他剑桥生活的开始视为其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福斯特自己也经常感慨:脱离公学,进入像剑桥这样的大学,于他而言是何其幸运。

人生际遇的剧烈反差往往能强化人的感受力。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文学作品《远大前程》中,作者包尔汉·哈尔多尔·拉克纳杨尔透过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和命运的问题。

针对该小说的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研究,可以揭示汉译对原作中主体间性的呈现方式和效果,进一步探讨翻译对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产生的影响。

对《远大前程》的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远大前程》中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汉译研究,探讨主体间性理论在小说中的应用与体现,分析汉译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影响,探讨主体间性理论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揭示主体间性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影响,为文学研究和汉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对《远大前程》的汉译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主体间性理论在小说中的实际运用效果,探讨翻译对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传播和表达是否有所损害或遗漏,进一步拓展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学领域中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2. 正文2.1 主体间性理论概述主体间性理论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

该理论认为,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这些主体之间互相渗透、交汇,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复杂结构。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了文学作品中各种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作品中的不同主体之间既存在着合作与交流,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下,文学作品不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个体,而是由多个主体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

通过主体间性的呈现,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不同主体的独立性和个性化,同时也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补关系。

这种主体间性的关系不仅存在于作品内部,还延伸到了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的互动中。

主体间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分析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各种主体的关系和互动方式。

“扁平人物”面面观-精选文档

“扁平人物”面面观-精选文档

“扁平人物”面面观E·M·福斯特被认为是英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批评家和小说家,其论述小说的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在谈论小说人物之时,提出的著名观点“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观,更是对其之后的叙事学人物研究,影响深远。

一、福斯特的“扁平人物”观叙事文学中人物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观,出自英国小说家、理论家E·M·福斯特的文学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

其关于小说人物类型的划分理论是福斯特对文学评论和创作的巨大贡献之一,同时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对后来的文学理论影响深远,至今仍颇具意义。

福斯特指出,为了解决小说家的困难,方法之一就是“对各类不同人物的运用”,为此,他提出了将人物划分为扁平和圆形两种的人物观。

关于“扁平人物”,他认为:“十七世纪时,扁平人物被称为‘性格’人物,现在他们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在最纯粹的形式中,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

如果这些人物再增多一个因素,我们开始画的弧线即趋于圆形。

真正的扁平人物是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的。

”[1]这样的表述似乎并不能被称为是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扁平人物”的形态,即表现一个意念或具有某种特性的单纯的存在。

关于“圆形人物”,福斯特并没有给出确定的概念,“圆形人物必能够在令人信服的方式下给人以新奇之感。

如果他无法给人新奇感,他就是扁平人物;如果他无法令人信服,他只是伪装的圆形人物。

圆形人物绝不刻板枯燥,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活泼的生命。

”[2]比较来看,“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关系,福斯特认为:“要取得喜剧性效果时,扁平人物就大有用场了。

一个严肃的或悲剧性的扁平人物是容易惹人厌烦的。

……唯有圆形人物才能在某一段时间内扮演悲剧角色。

它除了不够诙谐,有点别扭外,还是能使我们有所感动的。

”[3]福斯特将这种比较的主要依据限定在二者在悲剧中的作用表现。

由于西方传统的文学观念中,悲剧的地位和价值要远远高于喜剧,因此福斯特对人物的这种认识和定位也就看似变得顺理成章了。

福斯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边缘性

福斯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边缘性

福斯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边缘性作者:张娟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7期摘要: 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受到自身成长经历和时代的影响,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明显的边缘性质,基于人物边缘性质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和文化意义。

本文以哲学中的“边缘是相对于中心而言”为立足点,综合性地分析福斯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边缘性。

关键词:福斯特小说人物形象边缘性E.M.福斯特是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被评论家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也被认为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

终其一生,他只有六部小说问世:《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最漫长的旅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及死后出版的《莫瑞斯》。

福斯特出生于中产阶级,他的小说大多数是表现爱德华时代中产阶级的所感所想,反映他们在英国郊区的生活状况。

他以其深刻的社会良知和清醒的理智关注英国中产阶级的精神贫困——“发育不良的心”,并把它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加以批判,他寄希望于自由——人文主义来拯救英国中产阶级。

福斯特小说中的边缘性人物形象的出现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关注,也体现了与主流相对的、边缘的存在状态,和“差别共存”的人类生存趋势,暗示着人类对于精神文明不懈努力的追求,他们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先锋军,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

一、边缘性的概念“边缘”一词一般被理解为地理学概念上的沿边的部分,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主要是从社会分化的理论出发,侧重对系统结构中不同对象所处位置与地位的描述;而边缘在文化层面上是将阻碍双方交流的界墙拆除后的边界,可以容纳和包容敌对双方,并促进交流、交融、开放、繁荣、多样,以及容易促进产生新的事物。

由此引出的一个广泛的概念范畴:边缘人——边缘性人物形象的基石,从文化角度的理解来说,“边缘人”是指身处两种文化交界处、远离某一文化中心的人。

他们在文化的开放、交流和选择中往往徘徊于同一时代背景下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体系之间,因为不能完全融入其中任何一个文化体系当中,而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距离”并常常伴生精神上的困惑。

从《最漫长旅程》中死亡看E·M·福斯特死亡哲学

从《最漫长旅程》中死亡看E·M·福斯特死亡哲学

从《最漫长的旅程》中的死亡看E·M·福斯特的死亡哲学摘要: e·m·福斯特不仅是一位有造诣的小说家和评论家,也是一位公认的哲学家。

对死亡的思考构成了e·m·福斯特的哲学基础。

本文从福斯特的小说《最漫长的旅程》中的死亡情节入手,探讨小说中死亡情节的深刻哲学内涵,进而揭示福斯特的死亡哲学。

在福斯特眼中,死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变数而已;死亡也是实现人的完整的最终途径,人可以通过死亡走向永恒与幸福。

关键词:e·m·福斯特死亡哲学完整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e·m·福斯特(edward morgen forster,1879—1970)不仅是一位有造诣的小说家和评论家,也是一位公认的哲学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福斯特所关注的问题很多,涉及自然、社会、政治、人的存在等,几乎无所不包。

但是其中最有分量的莫过于对死亡的思考。

按评论家p.n.furbank的话说,对死亡的见解构成了福斯特的“哲学基础”。

福斯特曾在小说《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1910)中说过这样的话:“死亡可以使人毁灭;可是死亡的观念却可以使人得到拯救。

”福斯特看到了在死亡后面所隐藏的巨大精神力量,强调人们对死亡进行智性思考的积极作用。

这一点是福斯特哲学的基础,也是他作为一位有见地的作家的思想基础。

本文仅从福斯特的小说《最漫长的旅程》(the longestjourney,1907)中的死亡情节入手,探讨小说中死亡情节的深刻哲学内涵,进而揭示福斯特的死亡哲学。

二《最漫长的旅程》是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福斯特在1960年为这部再版小说撰写前言时说,虽然这部小说是他的小说中最不畅销的一部,但是他却很高兴写了这本书。

他写道:“在这部小说中我试着接近我头脑中的想法——或者接近头脑和心灵的交汇点,在那儿创作的冲动迸发出火花。

纵横开阖论小说——评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

纵横开阖论小说——评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

纵横开阖论小说——评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
唐志钦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14)3
【摘要】福斯特的"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之分,"故事"、情节"之别虽早已被理论界熟知,但也因划分简单而遭诟病.文章通过对其代表作<小说面面观>的深度剖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透视他的小说理论.还原一个既蕴涵传统理论精髓又具有显著现代意识的福氏小说美学观.重估他在传承传统小说理论和现代小说理论中的开拓性作用.同时指出他的<小说面面观>和詹姆斯的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之作<小说的艺术>不分轩轾,堪称"双璧".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唐志钦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外语系,湖南,邵阳,4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旷久的壁垒分裂的自我--评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
2.女性形象“面面观”——福斯特小说中女性形象解读
3.纵横开阖论小说——评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
4.唯有联结——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之小说形式悖论美学探究
5.小说的艺术——评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