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汇总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性肝损伤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d4cda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f.png)
肝酶升高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表现,但并非所有药物性肝损伤都会出现肝酶升高。
评估方法
肝功能检查
肝脏病理学检查
通过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 (TBIL)等指标,评估肝脏功能状态。
对于难以确诊的药物性肝损伤,必要 时可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 断。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肝 脏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有助于诊 断和鉴别诊断。
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急性、慢性 、胆汁淤积性和混合性肝损伤。
发病机制
01
02
03
药物代谢
药物在肝脏内代谢,产生 有毒代谢产物,导致肝细 胞损伤。
免疫反应
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 与肝细胞内蛋白结合后诱 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 损伤。
遗传因素
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和 反应存在差异,与遗传因 素有关。
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
药物性肝损伤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学检测和临床表现。病 毒性肝炎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而药物性肝损伤则常在用药后出现肝 酶升高。
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有相似之处,但 非酒精性脂肪肝通常有肥胖、高血脂等代谢异常表现,而药物性肝损伤则与药 物使用有关。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上的推 荐剂量使用药物,避免超量或不足。
遵循用药指导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不要自行更改用药 方式或停药。
了解正在使用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 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肝损伤。
监测与预警
定期监测肝功能
在药物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 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评估方法
肝功能检查
肝脏病理学检查
通过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 (TBIL)等指标,评估肝脏功能状态。
对于难以确诊的药物性肝损伤,必要 时可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 断。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肝 脏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有助于诊 断和鉴别诊断。
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急性、慢性 、胆汁淤积性和混合性肝损伤。
发病机制
01
02
03
药物代谢
药物在肝脏内代谢,产生 有毒代谢产物,导致肝细 胞损伤。
免疫反应
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 与肝细胞内蛋白结合后诱 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 损伤。
遗传因素
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和 反应存在差异,与遗传因 素有关。
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
药物性肝损伤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学检测和临床表现。病 毒性肝炎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而药物性肝损伤则常在用药后出现肝 酶升高。
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有相似之处,但 非酒精性脂肪肝通常有肥胖、高血脂等代谢异常表现,而药物性肝损伤则与药 物使用有关。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上的推 荐剂量使用药物,避免超量或不足。
遵循用药指导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不要自行更改用药 方式或停药。
了解正在使用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 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肝损伤。
监测与预警
定期监测肝功能
在药物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 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0cf27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8.png)
05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
护理评估
药物使用情况: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种类、剂量、使用时间等
肝功能检查:评估患者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
症状观察: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心理状态: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等
生活习惯:了解患者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习惯
社会支持:评估患者家庭、朋友等社会支持情况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PPT课件
刀客特万
01.
02.
03.
04.
目录
药物性肝损害概述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
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研究进展
药物性肝损害概述
概念及分类
概念: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
分类:根据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可分为直接肝毒性和间接肝毒性
直接肝毒性:药物直接作用于肝脏,导致肝细胞损伤
间接肝毒性:药物通过影响肝脏的代谢过程,导致肝细胞损伤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包括黄疸、肝功能异常、肝肿大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01
药物本身毒性:药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
02
药物代谢产物: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
03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肝损害
04
药物剂量:药物剂量过大或长期使用导致肝损害
05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不同,可能导致肝损害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等
01
诊断方法: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CT、MRI等
02
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RUCAM)
03
鉴别诊断: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相鉴别
药物性肝损害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7a19f058f5f61fb73666cd.png)
药物和毒素所致的暴发性肝衰竭占20-40% 全球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病的总
发生率达到3-9%
7 Lewis JH.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Best Practice of Medicine. January 2000.
法国Sgro等19972000调查81301例居民
举例
异烟肼、呋喃妥因、氟烷、曲格列酮、丙戊 酸、水杨酸类
氟烷、双氯芬酸、呋喃妥因、右丙氧芬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乙酰氨基酚、硫唑 嘌呤 某些草药 抗癌药、哌克昔林、他克林、氧青霉素、丹 曲林 甲氨喋呤、维生素A
氟烷、苯妥英钠、磺胺类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丙戊酸 异氟烷、氟烷、恩氟烷、红霉素、布洛芬
是固定和短暂的 暴露人群中肝损伤发病率高 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可复制 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四氯化
碳、氯仿, 2-硝基丙烷、三氯乙烷
26
“间接”毒性作用
药物经过1相药酶催化后变为有毒或毒性增加 具有解毒作用的1相酶先天或后天缺乏 1相酶被诱导或抑制,低毒或无毒的药物变得有毒,
CYP450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 人体内肝细胞中CYP450含量最高,其他组织细
胞亦有分布,如:皮肤、肺、肾、肠道等
18
1相药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
CYP450分为可溶性和膜性,后者包括“微粒体氧化酶”和“线 粒体氧化酶”,“线粒体氧化酶”仅代谢内源性化学物质
19
20
1相药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
CYP450对药物的代谢包括活化和灭活双相过程,外来物质可 能被转化为具细胞毒性、致突变性或致癌作用更强的物质
CYP450本身的活性可以被诱导或抑制。诱导或抑制酶活性 的物质包括药物和食物,或药物的代谢产物
发生率达到3-9%
7 Lewis JH.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Best Practice of Medicine. January 2000.
法国Sgro等19972000调查81301例居民
举例
异烟肼、呋喃妥因、氟烷、曲格列酮、丙戊 酸、水杨酸类
氟烷、双氯芬酸、呋喃妥因、右丙氧芬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乙酰氨基酚、硫唑 嘌呤 某些草药 抗癌药、哌克昔林、他克林、氧青霉素、丹 曲林 甲氨喋呤、维生素A
氟烷、苯妥英钠、磺胺类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丙戊酸 异氟烷、氟烷、恩氟烷、红霉素、布洛芬
是固定和短暂的 暴露人群中肝损伤发病率高 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可复制 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四氯化
碳、氯仿, 2-硝基丙烷、三氯乙烷
26
“间接”毒性作用
药物经过1相药酶催化后变为有毒或毒性增加 具有解毒作用的1相酶先天或后天缺乏 1相酶被诱导或抑制,低毒或无毒的药物变得有毒,
CYP450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 人体内肝细胞中CYP450含量最高,其他组织细
胞亦有分布,如:皮肤、肺、肾、肠道等
18
1相药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
CYP450分为可溶性和膜性,后者包括“微粒体氧化酶”和“线 粒体氧化酶”,“线粒体氧化酶”仅代谢内源性化学物质
19
20
1相药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
CYP450对药物的代谢包括活化和灭活双相过程,外来物质可 能被转化为具细胞毒性、致突变性或致癌作用更强的物质
CYP450本身的活性可以被诱导或抑制。诱导或抑制酶活性 的物质包括药物和食物,或药物的代谢产物
药物性肝损课件
![药物性肝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6d6b9ad4d8d15abe234e8c.png)
药物性肝损伤 DILI
概述
• 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 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 • 可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 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 本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占所有黄疸住院病 人的2%,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0%~ 20%。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 肝区不适,腹胀,食欲减退,恶心,乏力等
•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增高,血胆红素增高 ,其他尚有血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增高 。 • 特殊的血清自身抗体如抗M6,抗LKM2,抗 CYP1A2,抗CYP2E1
• 病理表现: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 脂滴沉积,或慢性肝脏炎症、肝硬化。
指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有损害,特点 是: ①肝脏损害的程度与药物剂量大小和疗程有 关。 ②可复制动物模型。 ③发病率高。 如:四氯化碳、氨甲喋呤、红霉素、乙硫氨 酸等。
不可预测的肝损伤
• 一些药物性肝损伤,仅发生在少数的服药 人群中,认为系机体特异性反应,常与药 物剂量无关,损害较弥漫,可有发热、皮 疹、关节痛和嗜酸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 代表了药物过敏。与免疫机制有关。 • 其特点:①肝损害与用药量、疗程无关;② 不能复制动物模型;③发病率较低 • 如:苯妥英钠、阿奇霉素等。
头孢类抗生素
• 较常见为轻度或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 头孢唑啉、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美 唑可引起较严重肝损伤,多于过敏有关。 • 头孢曲松发生率5%,与治疗疗程、剂量有 关。
阿奇霉素
• 以儿童为多见,<15岁。 • 多发生于给药后2-21天,发生机制可能与过 敏有关。 • 多为静脉给药。 • 可引起ALT、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升高。
阿司匹林
概述
• 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 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 • 可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 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 本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占所有黄疸住院病 人的2%,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0%~ 20%。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 肝区不适,腹胀,食欲减退,恶心,乏力等
•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增高,血胆红素增高 ,其他尚有血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增高 。 • 特殊的血清自身抗体如抗M6,抗LKM2,抗 CYP1A2,抗CYP2E1
• 病理表现: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 脂滴沉积,或慢性肝脏炎症、肝硬化。
指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有损害,特点 是: ①肝脏损害的程度与药物剂量大小和疗程有 关。 ②可复制动物模型。 ③发病率高。 如:四氯化碳、氨甲喋呤、红霉素、乙硫氨 酸等。
不可预测的肝损伤
• 一些药物性肝损伤,仅发生在少数的服药 人群中,认为系机体特异性反应,常与药 物剂量无关,损害较弥漫,可有发热、皮 疹、关节痛和嗜酸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 代表了药物过敏。与免疫机制有关。 • 其特点:①肝损害与用药量、疗程无关;② 不能复制动物模型;③发病率较低 • 如:苯妥英钠、阿奇霉素等。
头孢类抗生素
• 较常见为轻度或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 头孢唑啉、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美 唑可引起较严重肝损伤,多于过敏有关。 • 头孢曲松发生率5%,与治疗疗程、剂量有 关。
阿奇霉素
• 以儿童为多见,<15岁。 • 多发生于给药后2-21天,发生机制可能与过 敏有关。 • 多为静脉给药。 • 可引起ALT、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升高。
阿司匹林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ff260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5.png)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药物的代谢、免疫反应、氧化应 激等多个方面。
病理生理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肝 细胞的坏死、炎症、纤维化等,最终 可能导致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药物的代谢、免疫反应、氧化应 激等多个方面。
肝区疼痛
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可放射至 肩背部。
黄疸
皮肤、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变深 。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 酶(AST)等指标升高。
总胆红素升高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 高。
白蛋白降低
合成功能受损。
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 活动度降低。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
慎重使用药物
在使用任何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 书,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定期监测肝功能
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 查,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特别是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
预防措施与注意事项
•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特别是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
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患者因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等症状,停药后肝功能仍持续异常。
案例二: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
患者因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等症状,停药后肝功能仍持续异常。
案例三:联合用药的肝毒性风险
药物性肝损伤护理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f1a64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9.png)
。
定期复查
03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避免高脂肪食物,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 饮食为主。
控制钠盐摄入
避免高盐食物,以低盐饮食为主,减轻肝脏负担 。
PART 05
药物性肝损伤的康复与预 后
康复指导
休息与活动
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饮食调整
遵循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原则,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预后评估
1 2
肝功能检查
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评估肝脏恢复情况。
症状观察
留意患者是否有黄疸、乏力、恶心等症状,及时 处理。
3
并发症预防
预防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
预防复发
避免再次用药
01
避免再次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
健康生活方式
0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药物性肝损伤可 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两类。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 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 等。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免疫反应、代谢异常、氧化应激 等多种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黄疸、发热、右上 腹疼痛等症状。
诊断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尤其是 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最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ad9713a5e9856a561260c2.png)
2.加强蛋白质组学在药物保肝本质研究 中的应用力度
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保肝本质
的研究中已有应用,如薯蓣皂苷对 CCl4大鼠肝损伤保护机制;五味子乙素 保肝本质探讨等。
下阶段应加强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保肝本 质研究中的应用力度。
可以先从当前公认的保肝药物着手,探讨其 蛋白质组机制; 在此基础上,开展不为人熟 知的保肝药物的蛋白质组机制,最终全面揭 示保肝药物的蛋白质组本质,从而为保肝药 物
发病机制
1、药物本身及其毒性代谢产物引起的中毒性肝 损伤。
2、药物代谢产物改变肝细胞蛋白质形成新抗原, 启动机体细胞或/和体液免疫,引起免疫介 导肝损伤。
3、不同年龄、性别、妊娠、营养状态以及遗传 因素使机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4、长期饮酒以及肝内外疾病的存在是增加药物
性肝损伤发病的危险因素。
的科学应用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中毒性肝损伤 免疫介导性肝损伤
有可预见性 呈剂量依赖
性 动物实验可以复制 发生率高 病程长
不可预见性 无明显剂量相关
动物实验不可以复制 发生率低 病程短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
DILI发生的一般机制
1.药物自身性质(毒性) 2.个体的易感性-- 根据药物的初始损害分类,一般分为 固有肝毒性和异质肝毒,后者再分为过
新型蛋白表达的显著升高,表明尿
SOD1,CA3,CaM 可作为 PAPA 致 DILI 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实例2
Wang 等将小鼠灌胃给药吡咯里西啶类 生物碱 isoline,通过血清生化指标检 测和病理切片观察isoline 的急性肝损 伤,抽提肝组织蛋白做 双向凝胶电泳( 2-DE) 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进而通过基 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 MS)技术 鉴定,
药物性肝损害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de010b0b1c59eef9c7b459.png)
16
多烯磷脂酰胆碱
——不良反应
• 增加口服剂量时偶可引起胃肠不适、腹 泻等。
• 极少数患者可对本药注射液中的苯甲醇 发生过敏反应。
17
多烯磷脂酰胆碱
——注意事项
• 禁忌证:(1)对本药任一成分过敏者。 (2)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本药注射液。
• 胶囊剂应于餐后用大量液体整粒送服。 • 静脉滴注时,只能用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适应症
• 本品为护肝药,其主要用于:
• 1、用于急、慢性肝炎、肝肿大、早期肝硬 化。
• 2、用于脂肪肝,肝内胆汁淤积、一般肝脏 机能障碍。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产品特点
• 1、促进肝细胞再生、解毒、治疗脂肪肝。 • 2、保肝治疗一线用药。 • 3、维生素衍生物,促进肝细胞再生。 • 4、增强肝细胞的解毒能力。 • 5、抗脂肪肝作用。
• b、转运肝脂肪:卵磷脂、肝脂肪、胆固醇与载脂蛋白结 合成脂蛋白,脂蛋白易溶于血浆,从而将脂肪由肝内转运 到肝外,减少肝内脂肪聚集。
• c、本品能降低动脉中的甘油及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减少 肝脏对甘油的吸收。同时刺激甘油三酯以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入血,从而有效抑制肝脏甘油三酯的合成。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稀释(如5%或10%葡萄糖溶液、5%木糖醇溶液),严 禁用电解质溶液(如0.9%氯化钠溶液,林格液等) 稀释。建议用患者自身的血液按1:1的比例稀释。 • 如患者少服用一次剂量,可在下次服药时补服; 如少服一日剂量,则无须补服. • 视病情的严重程度疗程可高达1年。
18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成分
11
生化检查
CHE、PT
反反映映肝肝细细胞胞损损伤 伤
反映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
多烯磷脂酰胆碱
——不良反应
• 增加口服剂量时偶可引起胃肠不适、腹 泻等。
• 极少数患者可对本药注射液中的苯甲醇 发生过敏反应。
17
多烯磷脂酰胆碱
——注意事项
• 禁忌证:(1)对本药任一成分过敏者。 (2)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本药注射液。
• 胶囊剂应于餐后用大量液体整粒送服。 • 静脉滴注时,只能用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适应症
• 本品为护肝药,其主要用于:
• 1、用于急、慢性肝炎、肝肿大、早期肝硬 化。
• 2、用于脂肪肝,肝内胆汁淤积、一般肝脏 机能障碍。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产品特点
• 1、促进肝细胞再生、解毒、治疗脂肪肝。 • 2、保肝治疗一线用药。 • 3、维生素衍生物,促进肝细胞再生。 • 4、增强肝细胞的解毒能力。 • 5、抗脂肪肝作用。
• b、转运肝脂肪:卵磷脂、肝脂肪、胆固醇与载脂蛋白结 合成脂蛋白,脂蛋白易溶于血浆,从而将脂肪由肝内转运 到肝外,减少肝内脂肪聚集。
• c、本品能降低动脉中的甘油及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减少 肝脏对甘油的吸收。同时刺激甘油三酯以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入血,从而有效抑制肝脏甘油三酯的合成。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稀释(如5%或10%葡萄糖溶液、5%木糖醇溶液),严 禁用电解质溶液(如0.9%氯化钠溶液,林格液等) 稀释。建议用患者自身的血液按1:1的比例稀释。 • 如患者少服用一次剂量,可在下次服药时补服; 如少服一日剂量,则无须补服. • 视病情的严重程度疗程可高达1年。
18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成分
11
生化检查
CHE、PT
反反映映肝肝细细胞胞损损伤 伤
反映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
![药物性肝损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110e4b7375a417866f8f8b.png)
有(2)(4)(9)者可确诊,有(2)(4)两项及其他项者为可疑。
15
药物性肝炎的治疗与预防
(一)药物性肝炎的治疗
1.立即停用有关的或可疑药物,并观察几天内病情是否改善。 2.卧床休息,给予足够的热量与蛋白质、维生素类,饮食不佳者静脉输注葡萄糖,
同时可加速药物的排泄。 3.保肝药物,维生素类药物,降酶药等。 4.有过敏症状或明显胆汁淤积者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强力宁。 5.特殊药物性肝损害有特异性治疗。如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可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
2.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
近年来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发生率 据国内1995~1997年间文献报道,中草药所致的肝损害占所有药物性肝损
害的20~30.2%,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4
5
3.治疗肝病的药物引起肝损害
许多治疗肝病的药物也可引起肝损害。 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和免疫调节剂可引起肝损害。 保肝药物、降酶药物、治疗肝病的中草药 例如联苯双酯可加重肝损害,引起AST升高及黄疸。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Itoh等报道40例中9例转氨酶升高及黄疸,
四环素影响肝脏脂肪代谢过程而导致肝脏脂肪变性氨甲喋呤6巯嘌呤等选择性地干扰肝实质细胞代谢的某一环节影响肝脏蛋白质的合成甲氰咪胍和心得安使肝脏血流减少引起肝脏解毒功能障碍利福平新生霉素干扰胆红素向胆小管排泌或由血中摄取而引起淤胆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理二个体因素遗传性特异质体质或遗传因子的变异均可使某些人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增加
混合型:
ALT和ALP均升高,ALT/ALP 2~5
(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
13
药物性肝炎的诊断
早期诊断 关键在于有高度警惕性。 凡遇肝损害者应首先排除药物性肝损害 问诊时应认真询问服药史及药物 过敏史,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疗程以及同时应用的其他药物。发现可疑 药物及时停药,观察停药后肝损害有无好转。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轻重可因所用药物和患者个体特异质性而出现较 大差异和不同的临床类型。因此在服用已知有肝损害的药物和新药或长期用药要注 意监测肝功能。
15
药物性肝炎的治疗与预防
(一)药物性肝炎的治疗
1.立即停用有关的或可疑药物,并观察几天内病情是否改善。 2.卧床休息,给予足够的热量与蛋白质、维生素类,饮食不佳者静脉输注葡萄糖,
同时可加速药物的排泄。 3.保肝药物,维生素类药物,降酶药等。 4.有过敏症状或明显胆汁淤积者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强力宁。 5.特殊药物性肝损害有特异性治疗。如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可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
2.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
近年来中草药引起的肝损害发生率 据国内1995~1997年间文献报道,中草药所致的肝损害占所有药物性肝损
害的20~30.2%,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4
5
3.治疗肝病的药物引起肝损害
许多治疗肝病的药物也可引起肝损害。 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和免疫调节剂可引起肝损害。 保肝药物、降酶药物、治疗肝病的中草药 例如联苯双酯可加重肝损害,引起AST升高及黄疸。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Itoh等报道40例中9例转氨酶升高及黄疸,
四环素影响肝脏脂肪代谢过程而导致肝脏脂肪变性氨甲喋呤6巯嘌呤等选择性地干扰肝实质细胞代谢的某一环节影响肝脏蛋白质的合成甲氰咪胍和心得安使肝脏血流减少引起肝脏解毒功能障碍利福平新生霉素干扰胆红素向胆小管排泌或由血中摄取而引起淤胆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理二个体因素遗传性特异质体质或遗传因子的变异均可使某些人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增加
混合型:
ALT和ALP均升高,ALT/ALP 2~5
(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
13
药物性肝炎的诊断
早期诊断 关键在于有高度警惕性。 凡遇肝损害者应首先排除药物性肝损害 问诊时应认真询问服药史及药物 过敏史,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疗程以及同时应用的其他药物。发现可疑 药物及时停药,观察停药后肝损害有无好转。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轻重可因所用药物和患者个体特异质性而出现较 大差异和不同的临床类型。因此在服用已知有肝损害的药物和新药或长期用药要注 意监测肝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细胞毒型:药物选择性地干扰肝细胞的某个环节,最终影 响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或坏死,如四环素、硫 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DILI占药物不良反应的6%
在我国,DILI约占黄疸住院病人的2%~5%;
约占“急性肝炎”住院病人中10%;
在老年肝病中可达20%以上;
药物和毒素所致的暴发性肝衰竭占20-40%.
Eur J Clin Pharmacol 2005; 61: 135-143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3
DILI的流行病学
美国疾控中心资料显示,近5年美国每年发生急性 肝衰竭(AHF)1600例,对乙酰氨基酚所致的DILI 占41%,在引发小儿AHF的病例中,其高居第二位; 抗生素则是非对乙酰氨基酚所致的DILI的主要原因;
3、美国引起急性肝炎的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约 占半数,同时也是引起肝损伤、肝移植的第一位原 因;
4、大陆引起重型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分别是中药、 抗结核联用药、抗生素;
Liver Int 2007; 27: 465-474
药物性实肝用损医伤技汇杂总志2008;15:1728-1730 7
DILI临床特点(1)
l药物 非极性 (脂溶性)
Ⅰ相 Ⅱ相
氧化
还原
水解
P450 CYP 1
CYP 2
乙酰化
甲基化
结合
代谢产
葡萄糖醛酸 物
硫酸基
谷胱甘肽
(水溶性)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肾脏排泄 胆道排出
13
药物和代谢产物的直接作用(1)
(一)直接损伤
(1)正常情况下经过 CYP450 催化后失活的药物,因 种种原因导致 CYP450 活性降低或消失的情况下, 那些未经代谢的原药势必在体内过量蓄积形成中毒。 药物本身对 CYP450 的抑制是产生这类中毒的最常 见因素;
§ 麻黄
§ 大白屈菜
§ 石蚕属植物
§ 金不换
§ 阔叶灌丛叶
§ 鼠李糖 § 番泻叶 § 芫花 § 土荆芥 § 萱草根 § 丁香 § 天花粉 §小柴胡汤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6
常见肝损伤药物
1、国外报道常见引起肝损伤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 抗生素、NSAID、胺碘酮、抗结核药;
2、大陆主要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 中草药、抗肿瘤药;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概念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 起的肝损伤;
可以发生在原来没有肝脏疾病的人群或以往有基础 肝脏疾病的患者中;
常发生在用药后5-90d。
Dig Dis Sci,2007,52:2463-2471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2
DILI的流行病学
目前已知有1100多种药物可引起DILI
保健药
12 (0.71%)
中药
80 (4.74%)
痛风用药
12 (0.71%)
激素制剂 78 (4.62%)
降血脂药
11 (0.65%)
抗过敏剂 63 (3.73%)
非治疗药
9 (0.53%)
其它
68 (4.03%)
呼吸病用药
6 (0.36%)
免疫抑制剂
6 (0.36%)
泌尿生殖系用药 4 (0.24%)
药物直接肝毒性特点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肝脏 1.可预测 2.直接毒性 3.剂量依赖 4.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可复制
代表药物:扑热息痛、四氯化碳、氟烷、2-硝基丙烷、 三氯乙烷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15
药物和代谢产物的直接作用(2)
(二)间接损伤
主要通过药物对肝细胞正常代谢的干扰,继之发生结构的改变 导致,根据干扰代谢的环节不同,分为:
Gut 2009;58:1555–1564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9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致病药物
个体状况 遗传因素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11
DILI的基本发病机制
1、中毒性肝损害
直接损害
间接损害
免疫介导性肝损害
炎症反应
线粒体失能
2、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12
正常肝脏的药物代谢过程(生物转化)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8
临床特点(2)
根据药物和肝脏的特点,DILI可分为两大类:
1、可预测性:也称本质性肝损伤,可复制动物模 型,肝损伤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 潜伏期短,如对乙酰氨基酚、氨甲喋呤等;
2、不可预测性:也称特异性肝损伤,其发病不可 预测,不能复制动物模型,肝损害与药物剂量无关, 潜伏期长短不一,常发生在用药后5-90d,任何药 物都可能发生。
抗癌中药
48 (2.85%)
解热镇痛剂 124 (7.35%)
糖尿病用药
47 (2.79%)
化疗药
122 (7.23%)
神经科用药
30 (1.78%)
心血管用药 109 (6.46%)
维生素制剂
13 (0.77%)
精神科用药 101 (5.99%)
抗真菌剂
13 (0.77%)
一般市售药 97 (5.75%)
骨代谢改善药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11(3): 191-
2 (0.12%)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5
常见肝损害的中草药
雷公藤 昆明山海棠 千里光 苍耳子 艾叶 蓖麻子 一叶秋 油桐子 黑面叶 相思子 望江南子 野百合 鱼藤 合欢皮 猪屎豆
n 苦楝子 n 苦楝皮 n 贯众 n 钩吻 n 及己 n 黄药子 n 藤黄 n 大风子 n 常山 n 薄荷 n 棉花子 n 喜树 n 马桑叶 n 冬青叶 n 地榆
(2) CYP450代谢产物与细胞大分子如蛋白质等相互 作用,可导致蛋白质结构破坏、失活,脂质过氧化、 DNA损伤等;
(3)活性代谢产物还可能破坏离子梯度,使钙离子转
运障碍;还可能损伤线粒体蛋白,抑制ATP合成,致
肝细胞脂肪变性等,这些细胞损害最终导致肝细胞坏
死、凋亡、甚至肝衰竭。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14
1、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验无特异性,与药 物关系较为隐蔽,用药后出现症状的时间差异性较 大。
2、临床表现多样,不具有特异性,其表现与急性 病毒性肝炎、胆囊炎、PBC、AIH等可能相似;
3、从无临床症状只有转氨酶升高到暴发性肝衰竭 都可以出现,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是急性肝炎;
4、应根据可能的临床线索早期识别。
在亚洲,中草药是最常见的引起DILI的原因;
接受药物治疗患者住院期间约1%可发DILI。
Curr Opion Gastroenterlo,2008,24(3):287-297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4
常见肝损伤的药物
1687起药物性肝病药物分类
抗生素
371 (21.99%)
抗凝药
61 (3.62%)
抗结核药 200 (11.86%)
DILI占药物不良反应的6%
在我国,DILI约占黄疸住院病人的2%~5%;
约占“急性肝炎”住院病人中10%;
在老年肝病中可达20%以上;
药物和毒素所致的暴发性肝衰竭占20-40%.
Eur J Clin Pharmacol 2005; 61: 135-143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3
DILI的流行病学
美国疾控中心资料显示,近5年美国每年发生急性 肝衰竭(AHF)1600例,对乙酰氨基酚所致的DILI 占41%,在引发小儿AHF的病例中,其高居第二位; 抗生素则是非对乙酰氨基酚所致的DILI的主要原因;
3、美国引起急性肝炎的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约 占半数,同时也是引起肝损伤、肝移植的第一位原 因;
4、大陆引起重型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分别是中药、 抗结核联用药、抗生素;
Liver Int 2007; 27: 465-474
药物性实肝用损医伤技汇杂总志2008;15:1728-1730 7
DILI临床特点(1)
l药物 非极性 (脂溶性)
Ⅰ相 Ⅱ相
氧化
还原
水解
P450 CYP 1
CYP 2
乙酰化
甲基化
结合
代谢产
葡萄糖醛酸 物
硫酸基
谷胱甘肽
(水溶性)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肾脏排泄 胆道排出
13
药物和代谢产物的直接作用(1)
(一)直接损伤
(1)正常情况下经过 CYP450 催化后失活的药物,因 种种原因导致 CYP450 活性降低或消失的情况下, 那些未经代谢的原药势必在体内过量蓄积形成中毒。 药物本身对 CYP450 的抑制是产生这类中毒的最常 见因素;
§ 麻黄
§ 大白屈菜
§ 石蚕属植物
§ 金不换
§ 阔叶灌丛叶
§ 鼠李糖 § 番泻叶 § 芫花 § 土荆芥 § 萱草根 § 丁香 § 天花粉 §小柴胡汤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6
常见肝损伤药物
1、国外报道常见引起肝损伤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 抗生素、NSAID、胺碘酮、抗结核药;
2、大陆主要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 中草药、抗肿瘤药;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概念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 起的肝损伤;
可以发生在原来没有肝脏疾病的人群或以往有基础 肝脏疾病的患者中;
常发生在用药后5-90d。
Dig Dis Sci,2007,52:2463-2471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2
DILI的流行病学
目前已知有1100多种药物可引起DILI
保健药
12 (0.71%)
中药
80 (4.74%)
痛风用药
12 (0.71%)
激素制剂 78 (4.62%)
降血脂药
11 (0.65%)
抗过敏剂 63 (3.73%)
非治疗药
9 (0.53%)
其它
68 (4.03%)
呼吸病用药
6 (0.36%)
免疫抑制剂
6 (0.36%)
泌尿生殖系用药 4 (0.24%)
药物直接肝毒性特点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肝脏 1.可预测 2.直接毒性 3.剂量依赖 4.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可复制
代表药物:扑热息痛、四氯化碳、氟烷、2-硝基丙烷、 三氯乙烷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15
药物和代谢产物的直接作用(2)
(二)间接损伤
主要通过药物对肝细胞正常代谢的干扰,继之发生结构的改变 导致,根据干扰代谢的环节不同,分为:
Gut 2009;58:1555–1564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9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致病药物
个体状况 遗传因素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11
DILI的基本发病机制
1、中毒性肝损害
直接损害
间接损害
免疫介导性肝损害
炎症反应
线粒体失能
2、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12
正常肝脏的药物代谢过程(生物转化)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8
临床特点(2)
根据药物和肝脏的特点,DILI可分为两大类:
1、可预测性:也称本质性肝损伤,可复制动物模 型,肝损伤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 潜伏期短,如对乙酰氨基酚、氨甲喋呤等;
2、不可预测性:也称特异性肝损伤,其发病不可 预测,不能复制动物模型,肝损害与药物剂量无关, 潜伏期长短不一,常发生在用药后5-90d,任何药 物都可能发生。
抗癌中药
48 (2.85%)
解热镇痛剂 124 (7.35%)
糖尿病用药
47 (2.79%)
化疗药
122 (7.23%)
神经科用药
30 (1.78%)
心血管用药 109 (6.46%)
维生素制剂
13 (0.77%)
精神科用药 101 (5.99%)
抗真菌剂
13 (0.77%)
一般市售药 97 (5.75%)
骨代谢改善药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11(3): 191-
2 (0.12%)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5
常见肝损害的中草药
雷公藤 昆明山海棠 千里光 苍耳子 艾叶 蓖麻子 一叶秋 油桐子 黑面叶 相思子 望江南子 野百合 鱼藤 合欢皮 猪屎豆
n 苦楝子 n 苦楝皮 n 贯众 n 钩吻 n 及己 n 黄药子 n 藤黄 n 大风子 n 常山 n 薄荷 n 棉花子 n 喜树 n 马桑叶 n 冬青叶 n 地榆
(2) CYP450代谢产物与细胞大分子如蛋白质等相互 作用,可导致蛋白质结构破坏、失活,脂质过氧化、 DNA损伤等;
(3)活性代谢产物还可能破坏离子梯度,使钙离子转
运障碍;还可能损伤线粒体蛋白,抑制ATP合成,致
肝细胞脂肪变性等,这些细胞损害最终导致肝细胞坏
死、凋亡、甚至肝衰竭。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14
1、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验无特异性,与药 物关系较为隐蔽,用药后出现症状的时间差异性较 大。
2、临床表现多样,不具有特异性,其表现与急性 病毒性肝炎、胆囊炎、PBC、AIH等可能相似;
3、从无临床症状只有转氨酶升高到暴发性肝衰竭 都可以出现,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是急性肝炎;
4、应根据可能的临床线索早期识别。
在亚洲,中草药是最常见的引起DILI的原因;
接受药物治疗患者住院期间约1%可发DILI。
Curr Opion Gastroenterlo,2008,24(3):287-297
药物性肝损伤汇总
4
常见肝损伤的药物
1687起药物性肝病药物分类
抗生素
371 (21.99%)
抗凝药
61 (3.62%)
抗结核药 200 (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