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的文化折射与表达——以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为例

合集下载

解析漓江流域人文景观(民居)空间动态特性

解析漓江流域人文景观(民居)空间动态特性
青年 基金一 基于 “ G I S 技术+ 景观生态学 ”角度 :桂 林漓江山水风景 区 滨水 驳岸景观研究 与保护再 生研 究成果论文: 2 . 1 2 年 度教 育部 人 文社会研 究项 目青年基 金项 目之侗族 干阑式 建 筑的传承 与发展应用 研究成 果论文 、项 目批准号 :1 2 Y J C 7 6 0 0 5 2 、 教社 科司函 [ 2 0 1 2 ] 4 1 号。 引言
对特 定 区 域 人文 景观 的研 究 ,能 帮助 人 们进 一 步 了解 和把 握 区域 人 文景 观 的 基本 特 点 。通 过环 境 差异 性 之 间的 对 比 ,认识 特 定 区域 自然 环 境 背景 下 的影 响 和人 为 活动 的方 式差 异性 ,进~ 步 认 识 理解 人 们 所 形成 的 生活 方 式对 自然适 应及 改造 和建 设 适合 自 身属 性 的人 文 景 观 。随着 经 济 的发 展 ,人 们对 所 处 环境 生 存和 生 活方 式 的 改变 ,又将 进 一 步影 响人 文 景观 的形 式 。本文 所 指 的人 文景 观 ,主 要 指 民居 在 空 间形 态上 的 动态 变 化分 析 。特 定 区域 民 居 的形 成 是与 当 地 自然 环境 的 和谐 及 人们 长 期适 应 自然 环 境 的结 果 。 同时 ,人 类对 环 境 的适 应 性而 营 建 的各 种类 型 的人 文 景观 也 是 以对 当地 的生 态环 境适 应 性 为基底 。 漓 江流 域 民居 景观 的 空 间异质 性 人文 景 观 在 空 间上存 在 着 异化 与 趋 同性 的动 态 变化 。异化 , 指 的是 在 一个 区 域 中各 种 人文 景观 的独立 发 展 ,不 断增 强 的相 互 差异 性 过程 ,并 创建 新 形式 的 人文 景 观 的结 果 。趋 同 ,指 的是 区 域 人 文 景 观 类 型 的 相 互 渗 透 、融 合 、 同化 并 相 互 趋 同 的过 程 。 漓江 流 域 民居 景 观异 同性 从 以下元 素 体现 : “ 同 ”即选 址 ,村 寨 的选 址 , 离不 开 自身 所 处 的地 理环 境 ,有 利 的地 形 与水 源 、充 足 的 阳光 、 茂密 的 植物 、便利 的交通 等 等 都是 选 址 的基本 条 件 。位 于 丘 陵 地 形 , 地 形 多 样 , 山势 起 伏 连 绵 ,呈 现 丘 陵 地 貌 。在 选 址 、建 村和 筑 居 过程 中,充 分 利用 复 杂地 形 、 建筑 或悬 挑 ,或 垒 台 ,或 架 空 ,或 按地 形 层层 嵌 入等 。村寨 就 在 复杂 多变 的地 形条 件下 ,与环 境 有 机结 合 在一 起 ,融 为 一体 ; “ 异 ”即布 局 ,村 寨 群落 布 局 总结 归 纳可 分 为两 大 类 :壮 、瑶 族 分 散 自由布 局 与侗 族 内聚 向心 布局 。但此 两 种 布局 模式 ,都是 要 跟 随 自然地 形 自由布 局 ,不 受轴 线 限 制 ,村 寨边 缘 无 明显 轮廓 线 , 随 自然地 势 和河 流 小 溪 因 势 利 导 ;道 路 ,村 寨 的道 路 巧 于 因借 ,密 切 结 合 地 形 地 势 ,有 放射 状 、 螺旋 式 、棋 盘 式等 各 式道 路 , 与地 形及 民居有 机 结合 ;河 流 , 山地村 寨 大 多沿 水 系而 建 , 既方 便生 活 又起 到 防火 隔 离 的作用 。地 形 ,村 寨 群落 地处 复 杂 的 山地 环境 之 中 ,依 山傍 水 ,在 山坡 、 山顶 、 山坳及 河 畔 , 灵活利 用 地 形 ,顺应 自然 ,使 村寨 与 山势融 为 一体 ,成 为 自然环 境 中有 机 的 组成 部 分 ,正 是这 种特 殊 的 复杂 环 境 中 ,使建 筑 群落 显示 出不 拘 一格 的特 色 。 民居 群落 景 观 则是 当地人 适 应地 域 气候 、环境 及 人 文过 程 中 的互相 适 应 的物 质 形态 的 表露 。因 此 同样是 聚 落及 建 筑形 式 ,在 山地 和平 原及 水 乡 的村 寨 布局 及 建筑 形 式就 有 很大 的差 异性 。这 种 差异 性 的文 化景 观 具有 明显 的顺 从 自然 本质 的特 性 。 二 、漓 江流 域 民居景 观 的稳 定 与变 化性 从 时 间 纵 向看 ,人 文 景 观 具 有 时 代 的 鲜 明 特 征 ,不 同时 间 的文 化 景观 会 常 常成 为 一个 区 域 的载 体 。文 化 景观 的 时空 格 局是 由时间 和 空间 上 的结 构 构成 的 ,而 景 观 的时 间 结构 则是 文 化地 域 的特 色 形 式之 一 。不 同的地 域 及不 同的人 文 景观 在 时 间结 构和 组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漓江流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

传统村落是漓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成为当前热点议题。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然而,当前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旅游过度开发导致文化破坏和生态破坏等。

因此,研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对策,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的内容就是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探讨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以促进该地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不少地方,传统村落因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等独特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的涌入,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传统村落也面临着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景区化、商业化、文化侵蚀等,导致传统村落的原汁原味逐渐消失。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现状和现存问题,探讨可行的旅游开发对策,并提出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为相关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促进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现状分析不足或者超出要求等等。

漓江流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传统村落如黄姚、镇远、荔波等,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而备受游客青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开始面临一些问题。

一些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未能有效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导致文化景观的破坏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消失。

部分村落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合理,过分商业化和大规模开发使得村落失去了原有的纯朴和文化氛围。

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资源的表现价值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资源的表现价值研究

我国的漓江流域具有比较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多个民族在此生存繁衍,而民族的多样性也影响着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形成,因此漓江流域的传统村落形式极其丰富,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化资源。

除此之外,漓江流域的传统民居还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古代的人文环境以及社会背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文化并继承这些文化资源。

一、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资源的背景(一)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漓江流域从整体上来看,是位于广西丘陵之上,处于一个由高原向沿海地区过渡的地带。

在很多以前的文献中提到:“西有三江,其一为漓。

”在古代,河流往往是重要的交通要线,村落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水资源,所以一些平原和盆地地区,成为了大多数居民的选择。

漓江流域的传统民居多分布于漓江的支流和一些主要的河流的两岸,从而形成了该地区传统民居的整体布局结构。

(二)社会背景的影响1.社会历史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可知,尧在位时,平定了荆州地区附近发生的叛乱,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原就开始对漓江流域的一些地区进行了控制。

舜在位时,中原地区增加了很多与漓江流域的交往。

到了夏商周的时候,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漓江流域与商周王朝都开始有了许多交流和往来。

随着岭北的汉人通过“湘桂走廊”进行南迁,他们带来的中原的文明从很大程度影响了岭南地区。

后来秦国将岭南统一之后,在岭南开凿了一个灵渠,与之对应的是这个时候当地的经济与社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

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几乎整个桂林地区都有了全面的发展,包括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漓江流域的很多人才开始走上仕途做官,在很大程度上为漓江流域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基础。

2.经济背景一般来说,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与当地居民建筑物的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而漓江流域就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

漓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影响了整个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物。

漓江流域的经济从秦代开凿灵渠就有所发展了。

早在公元前214年,灵渠就已经凿成并通航了,直到现在还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研究——以桂林市临桂区四塘乡横山村为例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研究——以桂林市临桂区四塘乡横山村为例

广 西 农 学 报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e 第38卷 第3期Vol.38,No.3952023年6月June,2023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研究——以桂林市临桂区四塘乡横山村为例孙琳 赵启帆 蒙添霞(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1)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和载体,蕴藏着民族记忆,是民族基因的物质载体。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章以桂林市临桂区四塘乡横山村为例,调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现状。

横山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囊括了建筑文化、石刻文化、饮食文化、家风文化和名人文化等。

然而,在文旅融合进程中横山村文化传承存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品牌宣传、文化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创新等文化传承的困境。

建议通过创新传统村落文旅产品、构建传统村落文旅品牌、提升村民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意识等路径实现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为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与旅游融合,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旅融合;活态传承中图分类号:K878;G1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3-4374(2023)03-0095-06Research on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Hengshan Village, Sitang Township,Lingui District, Guilin City Sun Lin, Zhao Qi-fan, Meng Tian-xia(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 Guilin, Guangxi 541001, China)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epitome and carrier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y contain national memories and are the material carriers of national gen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his paper takes Hengshan Village, Sitang Township, Lingui District, Guilin City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Hengshan Village has a unique tourism resource endowment, including architectural culture, stone carving culture, food culture, family culture and celebrity culture.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Hengshan Village has the dilemma of cultural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cultural brandpromotion, cul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novation. It is suggested to realize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by innovating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constructing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tourism brands, and enhancing villagers '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inheritanc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in China.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living inheritance收稿日期:2023-01-20 修回日期:2023-01-30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滇桂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效提升研究”(18BJY202)。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年第39卷总目次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年第39卷总目次
地球科学 广西大瑶山大黎斑岩型钼铜矿床辉钼矿 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 李忠阳,党 院,韦子任,叶有乐,陈懋弘(249) 新疆西准噶尔哈姆图斯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 张治国,刘 磊,刘希军,胡荣国,龚小晗,谭震江,王梦超,李 锐(258) 桂西德峨地区基性岩的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 李兴鹏,陈忠斌,韦剑玮,余树青,刘武文,陆干强(270) 桂西那坡百都辉绿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基性岩浆活动的证据 ………………………………………………………………………… 李锦诚,周旭霞,韦永先,梁秋明,李政林(282) 桂东北富川鲁洞辉绿玢岩 LA-ICP-MS锆石 U-Pb年龄及 Hf同位素组成 …………………………………… 时 毓,三元合,郭智超,刘希军,王新宇,吴祥珂,冯佐海,杨金磊,张晓晨(291) 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技术在黄土覆盖区隐伏金矿勘查中的应用及异常成因探讨 ………………………………………………………………………… 张必敏,王学求,叶 荣,姚文生,王 玮(301) 世界主要产地碧玉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来源及成矿过程 ………………………………………… 于海燕,杨晓文(311) 硬岩型与卤水型锂矿开发技术回顾 ………………………………………………………… 乔 宇,韩志轩,张必敏(321) 老挝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进展———以氟元素为例 …………………………… 王 玮,王学求,张必敏,聂兰仕,刘汉粮,刘东盛,韩志轩,迟清华,徐善法,周 建(335) 赤水河上游大河村至三层岩段洞穴发育特征及机理 …… 罗书文,杨 桃,陈伟海,邓亚东,覃星铭,韦跃龙,潘晓东(341) 基于放射状网格剖分的井中激电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 赵荣春,吕玉增,韦柳椰,文达麟,刘 波(349) 利用多重滤波法提取面波群速度及其高斯滤波参数取值 ………………………… 蒋婵君,王有学,熊 彬,王海燕(356) 深部致密油储层现今地应力测井评价方法 ………………………………………………… 张建华,王改红,尹 帅(362) 土木工程与测绘科学 索道桥施工控制参数的精细数值解析算法 ………………………………………… 景天虎,王 鑫,刘均利,莫时旭(369) 桂林地区碱污染红黏土力学效应弱化试验 ………………………………………………… 牟春梅,韦瑜玺,张 岩(376) 灰岩地区超大吨位荷载下嵌岩桩承载力特性分析 …………………………………………………… 程秉坤,傅根根(383) 基于深部位移及气象监测的泥岩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以岑溪大业公田滑坡为例 ………………………………………………………………… 郑 恒,潘雪瑛,沙桢晖,曾召田,肖 锋,陈链鑫(389) 影响合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因素分��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漓江流域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成为旅游者们瞩目的目标。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些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环境污染等。

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文化传承、景区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更好地促进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其开发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以实现传统村落旅游与文化保护的有机结合。

1.2 研究意义旅游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

漓江流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但在开发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为进一步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的提出,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和企业更有效地规划和管理旅游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提升传统村落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分析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是中国独特的旅游资源,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状和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解决。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现状包括景区规模不断扩大,游客数量逐渐增多,旅游设施不断改善等方面。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 一) 自然条件对 漓江流 域古 民居建筑 装饰 的影 响
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漓江流域古民居的发展, 推动了 村落 建筑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发展 , 同时也提高了营造技术和装饰艺术上
3 . 民俗 文化
海的过渡地带。 文献日 “ 西有三江 , 其一为漓。 ” Ⅲ漓江位于广西桂 的进步。 林北 , 发源于越城岭的猫儿山, 流经今兴安、 灵川、 临桂、 阳朔、 恭 漓江流域的民俗文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思想观念,
切相关, 充满了乡土民俗气息,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民俗。
4人 I Z l 迁 移
流和主要河流, 构成了漓江流域城古民居的整体布局的形式。自然
环境成为漓江流域古民居形成和发展的自 然基础, 它与社会背景、 人文环境一起成为漓江流域 古民居建筑装饰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人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人1 3 迁移使得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 和交融, 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传播文化。 人口迁移使得不同地域之间文
风水文化的存在是人们精神上的 一种寄托。 他们有所畏惧, 有
所需求, 通过建筑的风水文化来得到心理安慰和精神永宁。 漓江流
域古民居从建筑的选址落位到建筑的装饰艺术 , 都深受风水文化的
影响。
且还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自然文化、 社会经济、 哲学思想、 人文内涵和 民俗民风等。

2 . 经 济背 景
地域经济水平的状况会直接关系到地域建筑的发展水平。 漓江 流域的经济发展对整个地区民居建筑装饰有重要的影响。 漓江流域 的经济从两千多年前秦代开凿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 零渠、 陡河、
兴安运河、 和漓江相通 , 于公元前2 1 4 年凿成通航 , 仍然发挥着功
用。 正是灵渠开通使得漓江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带动了漓江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1. 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均衡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古老的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

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不同,部分村落的旅游开发并不充分,游客流量有限,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2.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受到冲击。

一些村落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模糊化。

3. 基础设施滞后,服务水平不高在部分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不高,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

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也影响了传统村落的形象和竞争力。

1. 统一规划,优化旅游资源配置针对不同村落的地理位置和特色文化,制定统一的旅游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均衡化。

2. 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乡风民俗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倡在旅游开发中保留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加强对古老建筑和手工艺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展览等形式,加强对游客的文化教育,提高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村落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加大对村落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提升传统村落的接待质量。

4. 推动乡村振兴,提升综合竞争力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推动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乡村整体发展水平。

加大对村落旅游品牌推广和宣传力度,提升传统村落的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空间视角的山水旅游小城镇审美解读——以漓江流域兴坪镇为例

空间视角的山水旅游小城镇审美解读——以漓江流域兴坪镇为例
A bs r t Co tmpo ay T u im— re td ln c p ma l o sar g o a p c ih i h rc eie y i a ds a e a he t ac : ne rr o rs o in e a dsa e s l t wn i e i n ls a ewh c sc a a trz d b t ln c p st s
— —
A Ca eo ng i g To n i v rAr a s fXi p n w n Li Ri e e
F nWe y a n i
( c o l f o r m, i u nUnvri , eg u6 0 6 , ia) Sh o T ui Sc a iesy Chn d 10 5 Chn o s h t
它既 强调 资源本底 又强调地域社 会的传 统渊源。顺应2 - 纪后 半期 社会科 学研 究视 角的 突破 ,空间视 角下 的山水旅 游 0-  ̄
小城镇 审美对传统旅 游审 美偏 重心理感知和 以地理 定位为前提把旅 游地 定位 为 “ 异托 邦”的 当代旅 游审 美观提 出了质
疑 .并 试 图联 系传 统 审 美感 性 与 理 性 的 二 元 分 立 局 面 。 通 过 漓 江 流域 山水 旅 游 小 城 镇 兴 坪镇 为个 案 ,空 间 视 角 审 美 解 读 以基 础 性 空 间 形 态 与 结 构 型 制 为 基 础 ,通 过 空 间 审 美 与 体 验 经 济 的 关 系 ,对 空间 的再 生 产 进 行 了哲 辨 ,论 证 出立 体 性 、 实 践 性 和批 判 性 的 审 美推 理 , 为培 养尊 重 与参 与性 的地 域 社 会 型旅 游 地 审 美提 供 了理 论 支持 。 关 键词 : 空间 ; 山水 旅 游 小城 镇 ;兴 坪 ;社 会 关 系;体 验 ; 空 间再 生 产

漓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及其文化变迁——基于广西阳朔县木山村和兴坪渔村的比较研究

漓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及其文化变迁——基于广西阳朔县木山村和兴坪渔村的比较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漓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及其文化变迁——基于广西阳朔县木山村和兴坪渔村的比较研究姓名:吴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民俗学指导教师:廖杨20080401中文摘要研究生吴磊导师廖杨教授专业民俗学研究方向民俗旅游年级2005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旅游开发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地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文章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文化变迁理论为基础通过田野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了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全文将漓江流域作为依托首先介绍了流域内的主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节庆文化宗教文化民歌文化等在对这些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评价后总结出漓江流域优良级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单体较多流域内民俗旅游开发潜力较大适合挖掘具有垄断性特征的民俗旅游景点在综合分析漓江流域民俗旅游现状之后本文选定了阳朔镇木山村和兴坪渔村为研究个案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来看这两个村落处于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而且民俗文化内涵丰富笔者将二者的民俗文化变迁分为物质民俗文化变迁和精神民俗文化变迁具体分析了当地村民生计方式由传统农业生产向农耕与旅游服务结合的转变居住习俗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生活方式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型交通语言由传统向现代的迈进思想意识变政府引导为村民主导价值观念重新评估传统文化意识与旅游开发的博弈信仰节庆淡化和让渡与旅游活动制度安排向旅游业的整合等方面的变化并对两个村落由旅游开发引起的文化变迁在进程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进行了探讨最后文章以对这两个村落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变迁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为基础应用到整个漓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上提炼出发展原则开发策略和开发模式其中可持续开发原则有开发保护原则利益协调原则限制性原则开发策略分为突出特色加强参与力求真实凸显文化加强保护开发模式有天然民俗村寨开发模式主体公园开发模式民俗博物馆开发模式节日庆典开发模式民俗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关键词]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文化变迁乡村旅游漓江流域广西阳朔AbstractGraduate Wu lei Tutor Liao YangProfessional: Folklore Direction: Folklore Tourism Grade:2005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 is the contex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folk culture. The article tourism life cycle theory, social exchange theory,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ultural chang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ccess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Lijiang River as a full text will be relying on, first of all, on the main valley folk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including cultural dress, food culture, residential, holiday celebrations, religion and culture, folk songs and culture in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se folk are classified evaluation that the level of the Lijiang River Watershed fine folk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more monomer, in the valley folk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excav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monopoly folk tourist attractions.Lijiang River i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folk tourism, this town of Yangshuo has been selected Mushan village and Yu village case study. From the tourism and the life cycle theory, these two villag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folk culture has rich connotations. I will change both the folk culture into folk culture chang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folk culture changes,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local villagers livelihoods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farming and tourism services with the changes in living practices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changes, life from single to multi-mode transformation, transport language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forward, the guide to change the minds of the villagers led to reassess traditional value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game, and transferring the belief dilute festivals and tourism activities ,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to the area, such as a change in the two villages and caused by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he process,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Finally, the article these two folk village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based, applied to the entire folk Lijiang River Basi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derived from the principle of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model.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ction principles, the principle of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s, the principle of restric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ar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enhance participation, to the real highlights the culture,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patterns: natural folk villagedevelopment model, the main Park development model Folk Museum development model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o d e l f e s t i v a l s,f o l k t o u r i s m p r o d u c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o d e. Key word: Folk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cultural changes; rural tourism; Lijiang River Basin; Yangshuo, Guangxi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研究生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研究生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一绪论一选题来源及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将旅游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种手段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民俗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不断得到壮大和成长尤其是到90年代中期国内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民俗民族风情备受游客青睐国家旅游局也适时地推出95中国民俗风情游并以探访中华民族风情为口号大力推广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进入21世纪民俗旅游的发展日趋成熟成为了我国旅游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俗旅游的定义尚无明确定论陶思炎认为民俗旅游是通过实物和活动项目而动态展示的民俗旅游产品它不是静态的博物陈列也不是以观光为主的旅游项目而是以入乡随俗为追求目标所营造的旨在使游人亲历和参与的文化与生活空间[1]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是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形式[2]吴忠军认为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3]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是以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各种旅游活动总和既然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那么研究旅游开发给这些民俗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不发达的地区旅游开发给当地的民俗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变化渗透到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我国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其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政策开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都会造成民俗文化的嬗变但是旅游开发引起的民俗文化变迁对民俗风情旅游地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因所以将其单独列出并作一番研究和探讨就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了桂林漓江流域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厚的民俗文化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前往漓江山水与北京长城路南石林杭州西湖被外国游客评为来到中国必游的四大景点之一因此笔者将漓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剖析该流域民俗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经过考察分析选取了阳朔县的兴坪渔村和阳朔镇木山村作为调查点主要是因为两者交通都不太便利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好且二者处于不同的旅游开发阶段比较起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旅游大开发的背景下考察漓江流域对民俗文化变迁过程分析嬗变的实质将有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有利于新时代民俗文化的重构有利于民俗旅游长期健康的发展同时本文对漓江流域民俗文化和旅游开发的探讨相信能够对当地政府部门和其它民俗旅游地的开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国外研究状况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西方学界对于旅游带给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短短的40年间随着大量的成果问世其研究理论和方法也日渐形成体系宗晓莲将国外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6070年代的定性描述片面评价阶段80年代的细分量化研究阶段90年代后的跨学科多方法相结合阶段[4]学者们普遍认为努涅斯1963年发表的关于墨西哥山村周末旅游对当地老百姓生活方式造成影响的文章是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开端随后的十几年间大多数学者只是单纯的将旅游产生的影响划归为积极或者消极的比如格林伍德在西班牙东北部的巴斯克地区阿拉德节日仪式商品化问题的看法上他就认为大量游客进入不但损害了该仪式的神圣性游客的某些行为激怒了当地民众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5]麦基恩分析了旅游对印尼巴厘岛的内在文化的不利影响认为当地人将土著文化搬上舞台将传统的雕刻工艺品纺织品烛染布随意贩卖出售无疑都阻碍了巴厘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6]此外也有一些学者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开展旅游业调查指出旅游也是一种有益的发展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界从以往的定性分析转变为细分的定量分析更加全面地了解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霍曼斯布劳等人的社会交换理论巴特勒在1980年提出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区的演进过程是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7]巴特勒从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变化去说明旅游地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演化另外社会交换理论对旅游影响研究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社会交换理论可知不论是游客还是社区居民都遵守着某种利益交换功能游客是为了得到一次身心愉悦的体验活动而当地居民则是将旅游收益最大化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如兰克福德和霍华德还曾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适用性较强的旅游影响态度量表[8]从当地社区居民的态度入手来量化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90年代中后期跨学科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同时使用等特点表现在很多研究成果当中例如欧克对中国贵州两民族村寨的调查斯坦利探讨各种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与文化自身之间的互动影响等[9]可以说从这时起西方学界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更加的全面和完善了2国内研究状况中国当代旅游业的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对于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问题研究也就滞后于西方学界但是还是有一些成果问世例如1999年昆明举行的人类学研讨会所形成的论文集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10]从人类学角度考察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宗晓莲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11]一书以云南纳西文化为例探讨了丽江在旅游大开发背景下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的互动影响折射出二者将来的构建模式和发展方向李伟的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12]从民族旅游地综合研究现状入手透视了民族旅游发展及其文化影响分析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剖析了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的模式和价值得出了对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独到见解徐赣丽所著的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13]是基于对桂北平安壮寨金竹壮寨黄洛瑶寨长期的田野调查此书主要论述了民俗旅游村旅游开发与文化的互动旅游对当地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以及民俗旅游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吴忠军的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14]总结了作者十几年来对民俗旅游开发的经验以广西龙胜民俗旅游开发为案例分析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地区旅游之间的关系覃德清主编的天人和谐人文重建漓江流域文化底蕴与社会发展的审美人类学探究[15]一书从审美人类学出发研究桂林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变迁问题也涉及到了旅游对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郭于华主编的仪式与社会变迁[16]探讨了民间仪式造成的社会生活变迁关于旅游与接待地社会文化问题的文章也有一些早期学者们大都从纯旅游的角度来分析这类问题如刘振礼1992深入到河北野山坡选择三个不同旅游开发阶段的村庄作为调查点指出了旅游对当地的社会影响以及对策[17]申葆嘉1992通过对旅游活动过程的分析探讨了旅游接待地形成社会压力的原因和因素[18]郑向敏1996以民俗风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旅游给接待地在这些方面带来的影响[19]后来该领域的研究更加侧重于从旅游人类学和旅游社会学理论出发刘赵平1999构建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并说明了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中的应用[20]还有像宗晓莲2002以云南纳西文化为例探讨了旅游开发与社会变迁的联系[21]肖洪根2001和周霄2003分别从旅游社会学和旅游人类学的角度阐述了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22][23]廖杨2004提出研究民族民俗旅游需要从文化相对论出发尊重当地民众意愿才能认清旅游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本质实现旅游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4]杨俭波2005通过对旅游发展在不同时间阶段所产生的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问题的探讨从时间延展层面上总结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的一般特征和阶段发展模式[25]刘迎华2006以广东海陵岛的两个旅游村落旅游业发展的对比来探讨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26]保继刚2006以阳朔西街的旅游小企业细节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旅游企业与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27]冯智明2007总结了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出发所作的旅游影响分析[28]关于漓江流域旅游与当地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探讨还很少主要集中于一些学位论文的有限篇幅的研究当中如阳朔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当中就提到如何将阳朔乡村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成为旅游产品以及如何使二者实现可持续发展[29]旅游对阳朔社区居民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作者以对阳朔县的西街历村葡萄航运公司家属区等几个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为基础从福柯的权力观出发解释了权力视角下阳朔旅游对当地居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30]旅游地社会文化潜移与可持续发展探析文中谈到了西方游客来到阳朔后对阳朔当地语言文化所带来的影响[31]人间胜境的文化变迁是以兴坪渔村的人文资源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当地旅游意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以及旅游开发后所带来的反思[32]桂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把桂林的民俗文化作为开发对象探讨了怎样将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与保护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推动桂林旅游业的发展[33] 3研究不足及展望目前学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还比较侧重于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成果比较少而选取处于不同旅游开发阶段的接待地来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更是少见此外对于漓江流域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探索集中于阳朔县城对于其周边的村落关注力度不够漓江流域旅游目的地尤其是一些小村落由于过去交通的不便利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好但同时受到新世纪旅游大潮的冲击也是最为强烈的因此这些村落由旅游引起的文化变迁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则以阳朔镇木山村和兴坪渔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变迁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期望能够对漓江流域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三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探讨1旅游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旅游地发展阶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而目前学界应用最广泛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加拿大人巴特勒于1980年提出的其主要观点包括一个旅游地的发展变化一般要经历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exploration起步阶段involvement发展阶段development稳固阶段consolidation停滞阶段stagnation衰落阶段decline或复兴阶段rejuvenation经过复兴以后的旅游地又重新开始前面某几个阶段的演变[34]其模型如表1探索阶段是旅游地发展的最初形式只有零星的游客到此观光没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旅游收入微乎其微随着旅游活动的增多当地旅游活动变得有规律居民意识到旅游配套设施的重要性建设了一些简单的设施此时旅游广告应运而生客源市场基本划分淡旺季也日趋明显旅游收入平稳增长由于游客和广告的宣传当地旅游影响力不断扩大旅游市场已形成外资进入旅游地旅游设施大为改善游客大幅增多旅游地原貌发生显著变化该阶段中游客呈现负增长旅游地大部分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地居民对大量游客的涌入产生反感情绪影响当地人的正常生活起居旅游收入继续增长但幅度大为下降这个阶段旅游地无论是游客数量还是环境承载量都已达到饱和或超标社会治安经济纠纷管理混乱等因素影响游客的游览情趣旅游接待设施过剩旅游收入下降处于衰落阶段的旅游地游客减少市场竞争力荡然无存仅靠少量散客维持旅游设施大量改建另一方面旅游地因为开辟了新颖且吸引力强的旅游资源而进入复苏阶段表1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资料来源旅游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张运生2006与旅游地发展阶段相对应的还有多克西等人从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而划分的不同阶段依照此理论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是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和推广遵循着某种进程并且呈现递进的趋势即融洽阶段冷漠阶段恼怒阶段对抗阶段[35]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居民感知态度理论对本文探讨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2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在早期西方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中就有所体现直至霍斯曼布劳的相关理论提出社会交换理论才被系统化正规化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交换的进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至少是在两个人之间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活动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是多少有报酬的或者有代价的布劳还提出社会交换行为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的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36]社会交换理论应用到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7080年代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活动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经济现象符合社会交换理论因为不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都付出了代价同时也得到了回报对于游客来说他付出金钱和时间交换来一次旅游体验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他提供设施或付出劳动以期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然而这种平等互惠的交换形式往往不能实现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旅游地收益最大的都是那些精英阶层或掌权阶级普通民众的经济利益难以合理实现从而阻碍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90年代美国学者艾普通过研究构造出社会交换模型他结合各种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因素试图理解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形成的知觉艾普并将居民在整个旅游交换过程中的行为和关系归结为四部分1初步交换2交易估价3后果积极估计4后果消极估计[37]见图1图1艾普的社会交换模型图转引自李有根1997总之对于旅游活动中的当地居民他们大都具有强烈的功利性用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解释他们的行为是合理可行的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交换的价值取向不再局限于经济效益而是扩展到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共同效益的集合体因此该理论对本文阐释旅游活动是如何影响目的地社会文化问题具有指导意义3文化变迁理论文化变迁理论起源于人类学家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外界文化接触的研究很多英美学者对殖民地土著居民在白人影响下发生的变迁美国人类学者对印第安人与白人接触后的文化变化都曾进行过一系列调查研究自从人类学学科诞生起学者们就重视文化的动态历程cultural processes问题试图以文化变迁现象说明文化发展的普遍性找出文化演进的一般规律可以说人类学的各个学派探究的都是文化变迁问题[38]虽然人类学家对文化变迁涵义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其概念的核心部分还是比较统一的文化变迁就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39]文化的变迁有两种方式一是内在因素导致的变迁一是外部条件影响下发生的嬗变20 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交往日益扩大全球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对于文化变迁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并应用到了旅游业上该理论认为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现象的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旅游开发尤其是一些交通敝塞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量游客的涌入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造成民俗文化的剧变在旅游。

传统生态文化与“漓江画派”

传统生态文化与“漓江画派”

传统生态文化与“漓江画派”作为当代艺坛新现象的“漓江画派”,是中国古典文人山水画艺术精神的直接继承者之一。

如果说古典文人山水画的艺术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艺术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追求“天人合一”,也即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生态文化特性,那么归根结底,漓江画派因而也就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当代传人和弘扬者。

一、生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

”徐复观先生在讨论与其他文化的区别时,点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两家思想主导下的文化。

儒、道均源出于《周易》,所以儒、道纵有诸多分歧,但又有一致的地方,即两家都守持“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的基本观点。

《易传》是儒道二家会归的产物。

《易传系辞下传》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认为自然万物以及人类是天地化生的。

《易传序卦传》还进一步指出,社会人伦也是由天地运行的逻辑自然生成:“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由是,《易传》提出要“与天地合德”:“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乾卦文言》)“天人合一”观,最早体现于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说法里,经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春秋繁露》),到宋代于是有了张载明确的“天人合一”命题。

按张岱年先生的看法,虽然张载、程颢、程颐以及之后的朱熹、王守仁、王夫之诸人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不尽一致,但大体来说,他们都是肯定“天人合一”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但不是不分人与自然的原始思想,而是经历了将人与自然区分,又对这种区分给予否定,理解到人与自然界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关系。

这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乃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思想。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以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例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以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例

第36卷第4期2021年4月靠R评乾曇俛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No.4Vol.36Apr.,2021DOI:10.16069/ki.51-1610/g4.202L04.007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以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例陈倩,邓敏※(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路径主要是就地保护、异地重构。

传统村落的原选址多面临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问题,因而传统村落的异地重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较好的保护方式。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对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传统村落异地重构的路径进行了解析,进而对传统村落文化提出村落分区重构、传统文化活化再现、民俗风情演绎化、传统村落文化“智能化”等异地重构保护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三生空间;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21)04-0034-060引言传统村落作为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沉淀,是乡土文化与民族特色文化的积累。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表明应大力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⑴。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传承发展和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⑵。

尽管政府及相关部门颁布了各种保护条例,传统村落消失的步伐仍未停止。

国外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30年法国《风景名胜地保护法》的颁布。

在国外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⑶,文化旅游的发展能为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效率很大程度上受经济与政治发展影响⑷。

生态旅游导向下的漓江流域乡村景观保护策略

生态旅游导向下的漓江流域乡村景观保护策略

生态旅游导向下的漓江流域乡村景观保护策略漓江流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拥有独特的山水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为了保护和改善漓江流域乡村景观,必须制定相关的保护策略。

在生态旅游导向下,以下是漓江流域乡村景观保护策略:1. 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对漓江流域乡村景观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保护水源地、湿地、山地等生态环境,确保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 限制开发规模:严格控制漓江流域乡村地区的开发规模,避免过度利用资源和环境破坏。

制定相关土地利用政策,限制乡村旅游开发的规模和密度,并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3. 保护自然景观:保护和修复乡村地区的自然景观,尤其是山水景观。

加强对山体、林地和河流的保护和管理,保持其原始生态环境,防止采石、森林砍伐等破坏行为的发生。

4. 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和恢复漓江流域乡村地区的传统村落,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修缮老旧的房屋、街巷和古桥,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5. 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在漓江流域乡村地区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可持续农业模式。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

6.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推广乡村旅游,利用漓江流域乡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同时要加强旅游规划和管理,避免乱开发和乱建设,保持乡村旅游的独特性和原始状态。

7. 引导农村发展:引导农村多元化发展,不仅将农业作为经济支柱,还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8. 加强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漓江流域乡村景观保护的管理机制,加强对乡村发展和旅游开发的监督和管理。

严厉打击违法建设、乱捕乱砍等破坏行为,保障乡村景观的完整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实现漓江流域乡村景观的保护和改善,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探析——以高田龙潭村为例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探析——以高田龙潭村为例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59(2021)12-0019-03DOI:10.16330/ki.1007-7359.2021.12.0081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概况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西南端,南岭山地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0′~110°40′,北纬24°40′~25°40′,总面积1159.4km ²,流域涉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行政管辖区域的6县6城区。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为国务院1982年批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首批国家5A 级旅游景区。

漓江风景名胜区得名于漓江在风景名胜区内自北向南穿越。

2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就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当得到保护的村落。

据统计,漓江沿岸分布有166座村落,其中位于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范围内有2处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7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

这些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天人合一”“因地制宜”这些古老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这些传统村落的选址、村落布局、形制特征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因此,对这些传统村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3.1大量空心村的出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率从2002年开始,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迅猛发展。

截至2021年5月,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

城镇化是导致“空心村”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漓江风景名胜区内的古建筑普遍存在内部采光不足、缺乏必要的厨卫设施,原有的传统民居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再加上原住村民保护意识薄弱,村民急迫地想改善生活品质,搬进“洋楼”居住,造成村民新建的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或者沿老村周边发展,老村的老房子空置,造成了大量的空心村。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漓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其流域地区有着众多传统村落,这些村落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这些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就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

1. 旅游资源丰富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如漓江画廊、渔村风情、土家风情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这些村落保留了古老的建筑风格、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和参观机会。

2. 发展潜力巨大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开发民宿、特色美食、手工艺品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村落的旅游收入。

村落也可以开发一些特色的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吸引游客来到村落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3. 需要改善的问题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等,制约了村落的旅游发展。

一些村落存在着过度商业化、文化失真等问题,给传统村落的开发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对策研究1. 加强保护意识对于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来说,保护是最重要的。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修缮古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品等,保护村落的原始风貌和文化。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限制过度商业化和乱建乱占,保护传统村落的质朴和原生态。

2. 提升基础设施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可以逐步完善传统村落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村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建设符合当地特色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提高游客的停留体验。

3. 推动文化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是旅游开发的核心。

政府可以加大对村落文化的挖掘力度,推动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培育村落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游客。

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和手工艺体验课程,让游客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

4. 提升服务水平传统村落的旅游服务水平也是需要提升的。

基于空间句法的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测度

基于空间句法的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测度

基于空间句法的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测度
周邵宁;付翔翔;邓运员
【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3)3
【摘要】以湘南地区12个传统村落为例,利用空间句法的轴线分割模型分析,选取
可理解度、连接值和平均深度值3个指标,对村落的整体空间和街巷空间进行测度
与分析。

结果表明:(1)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特征同时受地形与水系的影响,地形较为开阔和平坦的村落整体空间可理解度较强,分布在狭长山谷及蜿蜒绵长的
水域两侧的村落空间的可理解度较弱;(2)街巷空间连接值最高和深度值最低的区域
大多位于村落的中心处,是村落的主干道或建筑物密集区;(3)街巷空间可分为鱼骨状、棋盘状、核心状以及放射状。

最后,针对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3
点优化策略。

【总页数】8页(P13-20)
【作者】周邵宁;付翔翔;邓运员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
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桂林漓江流域传统村落为例
2.基于空间句法的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优化策略
3.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以江永县古调村为例
4.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以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霄南村为例
5.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广州市黄埔区莲塘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作者:蔡健婷郑超妹李晓悦秦雪苗胡金龙来源:《湖北林业科技》2020年第01期摘要: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研究选取漓江流域5个代表性的传统村落,结合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访谈,进而分析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和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村落保护和旅游发展对策,以期为漓江流域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保护对策;漓江流域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20)01-0068-04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2]。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有许多值得现代文明汲取的生态智慧和精神食粮,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替代性[3-5]。

伴随工業化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村落里仅剩老人和小孩,加剧了传统村落的“空心化”,同时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带来“千村一面”、古建筑乱拆建等系列问题[6]。

在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古建筑及街巷格局保护与追求商业利益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致使许多传统村落受到严重破坏。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新一轮乡村旅游及旅游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舞台、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当中的重要内容,为传统村落发展旅游提供了历史机遇。

漓江流域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流域内分布有大量明清时代的传统村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伴随漓江流域内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传统村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无序开发问题。

本研究选取实5个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均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结合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访谈,明晰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保护开发对策,为漓江流域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漓水人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活态移植复建

漓水人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活态移植复建

漓水人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活态移植复建
凌世君;李素萌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4(0)10
【摘要】凌世君(以下简称凌):潮田河畔的这块土地聚合了山、水、农田、山林等自然元素,离大圩古镇仅十分钟的车程,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我刚在河边转了转,看见几个工匠正在用旧材料建房子。

这些新建的"老房子"看上去有岁月的痕迹,都似曾相识,因此感觉很亲切。

工地上还有很多青砖、泥砖、雕花木板、青石建筑构件等,它们看起来都是些旧东西,有些还编了号。

李总,我很好奇,您这是在建什么呢?
【总页数】8页(P78-85)
【作者】凌世君;李素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传统村落活态保护评价体系研究\r——以阳泉市传统村落为例
2.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3.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桂林漓江流域传统村落为例
4.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文化异地重构
——以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例5.“活态保护”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以斋堂镇西胡林村传统村落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析旅游语境下古村落的文化重构与旅游真实——以桂林秦家大院为例

探析旅游语境下古村落的文化重构与旅游真实——以桂林秦家大院为例

探析旅游语境下古村落的文化重构与旅游真实——以桂林秦
家大院为例
王秀娟
【期刊名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18)5
【摘要】在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中,古村落的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必然会进行文化的重构,并将其作为文化旅游产品“真实”地搬上舞台向游客展示.以桂林市兴安县秦家大院为例,在旅游语境下古村落的文化重构是历史记忆的反映,是村民的文化自觉,是乡土社会的文化适应,并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舞台真实”.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积极地看待旅游文化包括“地方”对自身历史解读的真实性问题.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王秀娟
【作者单位】贵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广西贵港537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5
【相关文献】
1.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特色交通系统规划探析——以桂林市为例 [J], 霍子文
2.探析传统民居审美特征及其功能--以桂林秦家大院为例 [J], 王秀娟
3.旅游表述语境下的妈祖信俗真实性探析 [J], 黄秀琳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古村落旅游规划与空间改造\r——以广西桂林大柳村
为例 [J], 王史琴
5.动态能力视角下旅游规划企业战略管理探析——以桂林七颗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为例 [J], 周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旅游背景下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以兴坪杨家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乡村旅游背景下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以兴坪杨家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乡村旅游背景下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以兴坪
杨家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地区面临着空心化、良种流失、
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能够增加农
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已经成为了当前广受关
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漓江风景区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旅游胜地,具有
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也存在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低、农村居
民生活环境差等问题,因此对于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探讨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兴坪杨家村作为漓江风景区内典型的新农村示范村庄,既拥有传统
的水乡风情,又将现代化建筑与传统民居完美结合,是国内外游客眼中
的美丽乡村。

因此,以兴坪杨家村为例,研究其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其对
漓江风景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以兴坪杨家村为案例,从村庄规划、民居改造、农业结构
调整等方面入手,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兴坪杨家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并探讨其在漓江风景区乡村
旅游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可以揭示兴坪杨家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
验和模式,并为漓江风景区内其他农村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
本研究的结果也将有助于提高漓江风景区乡村旅游的质量和水平,促进
当地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实践
意义和社会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交融,文化的趋同表现为回族和壮族聚落已融
入该区 域 的 主 流 文 化———宗 法 礼 制 文 化, 在 建 筑
群空间组织和建筑形制上与所在区域的汉族趋同,
表达了共同的文化内涵。该景区传统村落的汉族
主要受广府民系与湘赣民系影响,在宗法礼制文
化主导下形成了广府民系与湘赣民系文化交融共
生的建筑群空间组织及建筑形制。民族本原文化
[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39(1):82-93.
第 1期 李欣原等: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的文化折射与表达———以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为例
83
表 1 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文化特色 Table1 Spatialdistributionand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villagesaroundLijiangRiverscenicarea
治理的有效工具 [10]。宗 法 礼 制 文 化 通 过 以 血 缘 为 基础的社会关系、家族院落的组织形式,折射在 村落的空间组织。
一是等 级 尊 卑 礼 制 在 建 筑 空 间 布 局 的 折 射。 宗法礼制文化讲究“居中为尊、追根溯源”、“长者为 尊”。因此,宗族繁衍过程的新增建筑,往往以老建 筑为中心纵向或横向组合拼贴,由“间”到“屋”,以 “进”连接,由“屋”到“宅”,由“宅”到“群”,最终形 成以宗族血 缘 为 纽 带,体 现 等 级 尊 卑 的 建 筑 群 落, 并且“宅”之“进”数,应与“宅”之主人的地位(为官 等级)相匹配(图 3)。
大埠乡大岗埠村 兴坪镇渔村
兴坪镇兴坪村 (兴坪古镇所在地)
明永乐年间 明正德年间 三国时吴某露元年 (公元 265年)
汉族 壮族
汉族
湖南 本土
本土
湘赣民系、广府民系文化 共同影响,回族汉族文化 碰撞,壮族汉族文化交融
白沙镇旧县村
明万历三十七年
汉族
湖南
白沙镇遇龙堡村
约 1350年建村,明嘉靖 三十七年(1558年)设塘堡
研究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表达形式尤为迫切。举世 此类研究的不足,继而指导景区传统村落资源优化
瞩目的漓江风景名胜区(简称该景区)周边的传统 整合及振兴实践。
村落,族文化 折 射 与 表 达 的
村落集聚、历史积淀深厚、生态资源良好、景观资
源和文化资源丰富的空间特性,使其极具典型性、 作用路径分析
Fig3 Logicdiagram oftraditionalresidential spaceorganizationinLijiangRiverscenicarea (间—一明两暗三大空;屋—湘赣式或广府式砌体木构地居)
中原陆续迁入的汉族文化产生强大的同化力,同
二是宗法礼制文化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组织
分区
传统村落
建村年代
聚居民族
迁徙地
文化特色
湘赣文化 主导区
柘木镇龙门村 柘木镇禄坊村
大圩镇熊村
明正德年间 明末清初 北宋初年
汉族 汉族 汉族
不详 不详 江西
湘赣民系文化影响主导
大圩镇大圩村 (大圩古镇所在地)
汉高祖七年 (公元前 200年)
汉族
湖南、江西、广东
草坪乡潜经村
元朝
回族
河南洛阳
多民系 文化交 融地带
第 39卷 第 1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Vol39No1
2019年 2月
Journalof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
Feb 2019

文章编号:1674-9057(2019)01-0082-12
图 4 宗法礼制文化在传统村落公共中心空间组织的折射 Fig4 Reflectionaboutpatriarchalclancultureofetiquette inspatialorganizationofthetraditionalvillagepubliccenter
融合岭南传统民居文化特色(如冷巷等)。二是在 湘赣民系 “横巷体系” 的基础上,吸取了广府民 系 “纵巷体系” 的特点,将湘赣民系的横向排列、 纵向递 进 式,贯 穿 嵌 入 到 具 有 广 府 民 系 特 征 的 “梳式结构” 的空间组合,是适应地域气候的建筑 文化的折射,呈现湘赣民系、广府民系在建筑群空 间组织的相互交融。如大圩镇大圩村是大圩古镇历 史文化街 区 的 所 在 地,其 主 街 横 向 延 伸 平 行 于 河 道,并通过 数 条 纵 向 的 巷 道 将 主 街 与 河 道 联 系 起 来,整体呈现 “梳式结构” (图 6),这样的结构既 有利于村落沿河组织交通,又可利用当地夏季地域 风向东南风和西南风,让此时的季风方向几乎与纵 巷平行, “梳式布局” 中的 “纵巷” 引导夏季风 到达群落深处,实现自然通风降温。
高田镇龙潭村
明朝万历 10年(1582年) 壮、汉、苗族
不详
注:下划线者为重点研究的典型村落;“”为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古镇所在地。
漓江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文化折射与表达的
作用机理认知,应从多民族文化的折射开始,从
文化的趋同和文化本原特色两方面开展研究。多
民族文化交融侧重回族、壮族与汉族文化的碰撞
的内涵,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组织上。 庙也是其建筑空间生长轴线上的中心节点,多处于
21 “宗法礼制”文化的建筑群空间组织物化分析 村口、主街口等突出位置,应运而生的公共建筑通
宗族作为 “家” 与 “国” 之间的纽带,是我 常有戏台、书院等,建筑群和街道亦以之为中心向
国农耕时代重要的社会印记。宗法礼制成为社会 外拓展。例如龙门村飞龙庙布置于村口,而大圩村
村落空间的折射过程、空间表达与文化认知的研 力,对物质空间中的物体进行刻画和设计,形成象
收稿日期:2017-04-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68007);广西建筑新能源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桂科能 18-J-21-3;桂科
能 18-J-21-2) 作者简介:李欣原 (1990—),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 通讯作者:刘丽荣,教授,llr8288@qqcom。 引文格式:李欣原,韦文俊,刘丽荣, 等. 传 统 村 落 建 筑 空 间 的 文 化 折 射 与 表 达———以 漓 江 风 景 名 胜 区 周 边 传 统 村 落 为 例
形态的演进需要借助于抽象和演绎的方法[9]。
多民系(广府民系与湘赣民系)文化交融的文化折
84
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19年
射路径,通过建筑群空间组织和建筑形制层级的空 间进行表达;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文化折射路径,通 过建筑元素和建筑符号相呼应的空间予以表达。运 用实证研究和类型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该景区 传统村落采集的信息和图像进行类型分析和对比 研究,构成多民系和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符号系 统,分析文化折射与表达的图示语境。旨在探究该 景区独特的文化在符号体系的表达过程,分析文化 折射与空间表达的路径与表现形式,构建区域系统 的联动和动态的演进的关联逻辑(图 2)。
性保护、民宿与旅游开发、空间再利用、文化转 村落的文化折射,正是将相关的意向和符号直接
型、文化元素与表征空间的整合等方面来梳理与 使用到相应的建筑空间,将文化与物质空间重叠。
延续承载空间的文化内涵[2-6],总结了漓江流域 文化的表达则是文化折射形成的建筑空间形态的
传统村落的建筑特征[7],但缺乏对于文化在传统 多层次的系统图式语境,即运用文化的内涵和感染
时也逐渐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期间主要受相近 的折射。祠庙是宗族供奉先祖、神灵的地方,是宗
地域汉族的民系文化(广府民系、湘赣民系)的影 族中宗教、信仰、交流、活动的核心,是宗族文化
响。汉族文化崇尚 “礼”,从功能上看,“礼” 在于 体现和凝聚族人的重要空间。建筑群围绕村落的公
维护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有利于聚落的稳定并形 共中心———祠庙进行空间组织,形成空间凝聚力, 成宗族法制。传统建筑空间充分 地 体 现 了 “礼” 始终都受宗法礼制文化意念所支配[11]。村落的祠
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表达空间,是文化折 究,而从景区的视域加以研究的则更少。本文以
射的载体,可传承历史文化和 “乡愁”[1],反映特 漓江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为例,开展空间的文化
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特征、地方特色、民俗风 折射与表达研究,力图找到认知和分类的有效途
情等,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 径(这是缓解传统村落生存危机的第一步),以弥补
图 1 村落分布图 Fig1 Villageslocation
系统的研究开始,把现实生活中获得与创造的各 种价值观念进行再生产、再创造和再表达。基于
征(符号)式的空间艺术形式,在建筑物质空间中 传统村落的建筑群空间组织—建筑形制—建筑元
沉淀文化内涵,继而形成文化的空间表达形态, 素和建筑符号的空间表达层次,构建符号系统:
图 2 传统村落空间文化折射与表达的逻辑构架 Fig2 Logicstructureofculturalreflectionandexpression
intraditionalvillagespace
按照关联逻辑,挖掘传统村落重要的、典型
的空间所蕴藏的文化信息,进而归纳总结文化的演
进和空间的独特表达形式。这将从新的研究视角
更好地揭示传统村落空间与文化的互动关系,研
究结果将有助于引导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文化内
涵的双重保护和传承,丰富传统村落规划理论和
指导规划实践。较好地解决当前传统村落保护更
新中重建筑形式轻文化内涵的问题。
2 多民系文化交融的建筑群空间组织
在漓江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的形成过程中,从
图 3 漓江风景名胜区传统民居建筑平面空间 组织逻辑示意图
代表性和极高的研究价值(表 1,图 1)。
英国文化学 家 斯 图 亚 特 · 霍 尔 第 一 次 提 出 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