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1、康德认为:“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

”这后来被心理学所认同,在丹尼斯·库恩《心理学导论》中被解释为知觉预期,这一章连同在一起的还有知觉习惯与知觉学习。

我们所遭遇的事物,如果在预期之中便觉得很正常,反之便是始料未及,偶然性就是这样发生的,它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重复。

在津巴多与格里格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中,更是以链式结构来予以说明:感觉通过布罗德本特过滤器进入知觉,再与预期或先验交汇于再认。

在教育中,人们往往用自身的预期去看待教学,而教学的深刻与优劣绝不是成年听课者或者评课者的感觉,而是处于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感觉。

有的东西成年人认为很好,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过眼烟云;有的东西成年人不屑一顾,而对于学生来说却可能终生难忘。

2、康德认为,人类在其经验之外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本领,用之来认识自己和外界事物。

心理学大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便来源于此,而事实正是这样,比如:狗天生不爱吃鱼,而猫天生不能游泳,在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中,婴儿要等六个月大时才能解锁。

他的先验论说的正是先于经验,知识可以由经验获得,但不一定都来源于经验。

教育的本质是“开启心智,激发潜能”,即人本身未能解锁的潜能在等待教育来激活,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实现两个激活——激活教材、激活学生。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正是符合了康德的学说,那些智能不是从教育中获得的,而是从教育中激活的。

比如:海城教务处钟艳舫主任在年近五十时,从师学习工笔画,从而激活了原本潜伏的天赋,不仅每天乐此不疲而且连续获大奖,从此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玄机。

3、康德认为,在心灵之外,还有独立存在的物自体,它隐藏在现象之中而我们无法得知。

解析如下:我们感觉到的物体是经过自己大脑皮层整合过的东西,已经不是物体的原相,而那个原相隐藏于现象之中,只有通过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才能得到真相的一窥。

在教育中,家长们津津乐道的补课,正是抹杀内省时间的枷锁;课堂的大容量教学,在短时记忆的覆盖下磨灭了最宝贵的好奇心;流水线整齐划一的应试教育,造就着有学历无文化的乌合之众;在各种新名词翻新下的办学,掩盖着金钱利益的链条;各种励志的心灵鸡汤,使人们丢弃了对人生坎坷与波折的警觉。

论教养的读后感

论教养的读后感

论教养的读后感《论教养》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经典著作,它围绕着如何培养一个合适的人格,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展开论述。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首先,康德在《论教养》中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的道德素质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康德提出了一种基于理性自律的道德标准,他认为人应该根据理性的原则来行动,而不是受感情的驱使。

他强调道德的普适性和客观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同样的道德规范。

这让我意识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根据理性来判断和行动,而不是受情绪和个人愿望的左右。

其次,康德还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应该根据道德原则来行动,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

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普适的道德规范,为整个社会的福祉作出贡献。

康德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个人的自由和普遍律法是相互制约和共存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道德规则,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这让我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个人的行为不仅仅影响自己,也会影响整个社会。

此外,康德还强调了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是培养一个完善人格的关键要素。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思维。

教育在个人修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它们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康德的《论教养》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让我意识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个人自由和道德规则的关系,以及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

《论教养》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指引人们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指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获得了很多关于如何培养自己个人素质的宝贵启示。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人。

对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对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对康德教育思想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教育思想对欧洲的教育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道德与自律的培养,下面我将对其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人。

康德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和自主思考来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被动接受知识来实现教育目标。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估和批判,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其次,康德教育思想注重道德和自律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律能力。

康德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使他们能够正确有序地处理各种问题和冲突。

他强调自律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自我约束和自律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康德认为自律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康德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性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注重实际应用。

康德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他认为学生在实际做中学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的技能。

康德教育思想中的实践性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尊重和平等。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应该受到平等和尊重的对待。

康德主张教育应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不论学生的社会背景和身份,都应该受到同等的教育和关注。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使其成为独立、自由和有尊严的人。

总结来说,康德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注重道德和自律的培养,强调实践性教育,并强调个体的尊重和平等。

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道德品质和自律能力,注重实践性的教育,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尊重和平等。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同时也对教育领域具有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教育思想包括自由、普及、启蒙和传统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自由、独立思考及有创造力的公民,进而构建一个自由而和谐的社会。

一、自由教育思想康德主张自由教育,他认为个人应当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公民。

教育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自由地探索,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

康德认为,自由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主张让学生思考与实践对生活的贡献,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工具。

二、普及教育思想康德主张普及教育,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康德的普及教育思想是基于平等的教育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康德认为,教育是一种公共责任。

他主张政府应该为普遍接受教育的人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

三、启蒙教育思想康德提倡启蒙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理性和自由的过程。

康德认为,通过反思和自由的思考,个人具备了处理现实世界的理性能力。

康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现实世界,评估并理解各种现象和事件。

启蒙教育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发现和理解世界的不同层面。

四、传统教育思想康德对传统教育持负面态度,他认为传统教育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

他强调自由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而非一味地灌输知识。

康德批评传统教育的机械化教学方法和对现成知识的只是理解,而非真正的理解。

他主张教育不能仅仅是填鸭式的知识积累,而应该是学生能够自由思考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他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主张学生应该掌握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被激进地引导去探索新的领域和发现创新的思考方式。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被视为对个人自由、人类尊严和普遍理性的承认和发展。

本文将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重点探讨他对教育目的、方法和理想教育制度的看法。

首先,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个体的理性和才能,使其成为自主、自由的公民。

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个体应该学习道德原则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

康德主张通过推动个体发展自己的理性来培养自律和道德责任感。

他强调通过道德自由的实践,个体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并成为正确行为和决策的自主主体。

其次,康德特别强调理性的培养。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个体真正自由的基础。

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个体的理性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康德提倡学习纯粹理性的原则,并强调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发展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评判。

康德还提出了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划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观点。

他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潜力,因此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发展阶段提供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例如,在早期阶段,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基础知识和道德情感上;在中期阶段,应该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在后期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

康德的教育思想还涉及到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的问题。

他认为教育制度应该保护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并提供平等的机会。

同时,教育环境应该是开放的、鼓励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

康德主张学校应该是人格培养和道德教育的场所,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

他反对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机械训练,而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性。

最后,康德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他提倡通过教育来促进道德进步和社会改革。

他相信通过教育,个体可以培养自己的理性和道德能力,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康德认为一个理想的教育制度应该是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的基础。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视为现代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康德的教育思想中,他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理性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自主、负责任的公民。

以下是对康德教育思想的归纳总结和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理性”。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他强调理性对于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理性能力,并帮助他们用理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自主思考和决策,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潜力。

康德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自主的、道德上正确的公民。

康德将这个最高目的与知识获取区分开来,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来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

只有具备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康德教育思想的第三个重要概念是“普遍性”。

康德认为,教育应该超越个人的偏好和私利,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指导。

他反对纯粹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民。

为了实现普遍性,康德提出了“合法目的”和“合法手段”的原则。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手段都必须符合道德原则,并以此来保护学生的权益。

康德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他的强调个人自主和理性能力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决策能力,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

其次,他的道德教育理念提醒我们,培养学生成为道德正确的公民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指导他们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

最后,康德的普遍性原则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社会的福祉。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成为具有广泛的视野和责任感的公民。

外国教育史领读心得体会(3篇)

外国教育史领读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外国教育史对于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我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还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我国的教育发展。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外国教育史》一书,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外国教育史概述《外国教育史》一书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变革,再到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书中详细阐述了各个时期的教育特点、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三、外国教育史领读心得1. 教育观念的演变在阅读外国教育史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观念的演变。

从古希腊时期对“教育即自由”的追求,到古罗马时期强调“教育即训练”的理念,再到近现代教育制度中重视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这些变化无不反映了人类对教育的不断探索和进步。

2. 教育制度的变迁外国教育史中的教育制度变迁让我对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古希腊的“学园”到古罗马的“学院”,再到近现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

同时,我也认识到我国教育制度在借鉴西方教育经验的同时,应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

3. 教育家的贡献外国教育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等。

他们为后世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学习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教育素养和责任感。

4. 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外国教育史让我认识到,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制约。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

5.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在阅读外国教育史的过程中,我发现科技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代的书写工具到现代的互联网技术,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伊曼努尔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

康德作为18世纪德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其伦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康德的伦理学背景,强调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原则,即道德行为的自律性和义务论。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康德的德性理论,包括善良意志、德性作为道德行为的动力以及德性与义务的关系。

在深入探讨康德的德性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阐述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分析其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实践这些德性。

文章最后将讨论康德的这些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指出其在培养具有道德自律和责任感的个体方面的价值。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和讨论,本文旨在为理解康德的伦理学思想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并为其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2. 康德的德性理论每个子标题下,我们将详细探讨康德的德性理论,并分析其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这一部分的内容将基于康德的伦理学著作,特别是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以及相关的历史和当代评论。

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康德的德性理论,并探讨其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

3.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深受其德性理论的影响,他坚信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和自由。

康德认为,人作为理性的存在,有能力认识道德法则,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启发和引导人的理性,使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康德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自我立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他强调,人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自主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法则,并坚定地践行之。

这种自我立法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人的自由,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康德主张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使其能够在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能够做出符合道德法则的抉择。

康德还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他认为,虽然道德法则的遵守需要理性的指导,但情感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

康德与近现代教育哲学的思考

康德与近现代教育哲学的思考

康德与近现代教育哲学的思考近现代教育哲学是教育理论领域的重要分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康德对近现代教育哲学的思考,并分析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首先,康德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康德主张发掘学生内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康德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个体的德性。

康德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应当由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所引导,而非个人的欲望或功利考量。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公民。

此外,康德倡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强调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该能够用理性的方法分析问题,并形成独立的判断。

康德主张透过自由和理性的思考,个体才能达到自主自由的境地。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除此之外,康德还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个体的教育不仅仅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审美能力和社交技能。

康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自由、独立、有尊严和富有创造力的人。

因此,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全面发展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康德对近现代教育哲学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道德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全面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和创造力的公民。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

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

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

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

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

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

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

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

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

康德教育思想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见解,对现代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的重要性,倡导培养个体的批判思维、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

下面就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进行总结。

首先,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自主性,即使个体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自由人。

他强调个体自主的意义,认为个体不应仅仅是被动接受外界的教育或影响,而是应该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决策来实现自我发展。

康德指出,人的自主性是其人性的重要特征,是与动物区分开的关键特点。

其次,康德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批判思维能力。

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理性的表现,是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来寻求真理和改进现实的能力。

批判思维使个体能够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估,并通过独立的判断来决定相信什么和拒绝什么。

因此,康德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个体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做出明智的判断。

第三,康德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是个体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康德主张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感和道德责任感,使其能够通过自律和遵守道德规范来实现自由而有意义的生活。

他强调个体要自觉地遵循道德准则,而不是被外界的奖惩或利益驱使。

最后,康德教育思想还强调美育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美是纯粹感性的表达,是人类共同的享受和理解。

美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康德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个体对美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欣赏和创造美,并从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愉悦。

综上所述,康德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个体的自主性、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意识及美育能力。

这些核心理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主思考能力,通过启发性的教学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

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

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

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

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

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

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

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

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

康德的教育哲学资料

康德的教育哲学资料
学》的内容大致划分为“导论” 和“本论”两大部分。
在“导论”中,康德着重阐述了他对教育的 目的、宗旨及发展方向的看法。
在“本论”中,康德主要从体育、智育、德 育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过程、方法、原 则等问题。
康德对教育的基本分类:
“自然的教育”:按照人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所进 行的身心两方面的教育,相当于广义的体育和智 育
只有客观目的才是一切有理性者普遍必然的目 的,具有绝对的价值。
第三条道德律
每个人的意志都是立法的意志。
每个人都出自自己的自由意志为自己立法,而 不是听从别人的教导。
3.道德形而上学的前提
要使你的行为准则愿意永远成为普遍的法 则,那么它的前提是什么?它可以可能?
每个人的意志都是立法的意志,那么这种 意志的前提是什么?
“消极的自然教育”:对幼儿身体的保育和养护, “积极的自然教育:对儿童身体的训练和心智的教化,
“实践的教育”:根据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所开 展的道德教育,包括宗教教育。
“道德的陶冶”:道德教育 “实际的教育”,指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包括性格的培
养、宗教教育等,相当于广义的德育。
(一)康德对教育的目的、意义及价值的 主张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 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 格勒)。
康德出身一个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的马鞍匠家庭。他 的祖辈是十七世纪从苏格兰迁来欧洲大陆生活的。
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5年毕业。离 开大学后康德去乡下一个贵族家庭任职8年家庭教师。
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 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 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

康德教学实践(3篇)

康德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教学实践也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康德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二、康德的教学理念1. 教育是提升人类理性的过程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类理性。

在他看来,人类理性的提升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摆脱愚昧无知,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理性个体。

2. 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康德强调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即教育应从儿童的天赋能力出发,逐步引导他们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能过早地强迫儿童学习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知识,而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适时地进行教育。

3. 教育应注重培养道德品质康德认为,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培养道德品质。

在他看来,道德品质是人的内在品质,是决定人的一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育应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康德的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康德主张启发式教学,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认为,教师应善于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2. 实践教学康德强调实践教学,即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3. 个性化教学康德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四、康德的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康德认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足。

2. 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康德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3. 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康德主张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要得到培养。

五、结论康德的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康德的教育哲学

康德的教育哲学

理性主义倾向
康德的教育哲学建立在理性主义 基础上,强调先验知识和逻辑推 理,可能导致对感性经验和具体 实践的忽视。
道德与教育的分离
康德将道德和知识分离,强调道 德的独立性和超越性,可能导致 教育实践中知行分离的问题。
康德教育哲学的实践挑战
教育目标的模糊性
康德的教育哲学目标较为抽象和模糊 ,难以具体化为可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教育实践。
道德教育与教育的关系
康德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也是实现自由的重要保障。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理解道德原则和规范,并付诸实践。这种道德教 育有助于个体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同时,道德教育也有 助于培养个体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在追求自由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违背道德原则。
理性的培养与教育的关系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的最高能力,也是个体实现自由和自 我完善的关键。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体的理性思维和 判断能力。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不盲从权威和传统。这种理性的培养 不仅有助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有助于推 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VS
康德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 子的道德判断力。家长应该通过日常 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引导孩子理解道 德原则,学会判断是非对错,形成正 确的道德观念。同时,家长也要注重 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责任感,让他们 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康德教育哲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教育是康德教育哲学实践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康德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和自由,而不是仅仅追求知 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 力和批判性思维。

浅谈康德道德教育思想

浅谈康德道德教育思想

浅谈康德道德教育思想[摘要]人需要道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是教育如何成人,这是一个难题。

对此康德基于其批判哲学,提出一个系统的道德教育理念,把道德教育看作是教育的最高阶段和目的。

道德教育面临着教育的强制和教育者的自由的矛盾,这是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难题。

康德提出榜样的作用,试图解决这一冲突。

但是康德的解决方式引起学界的批评,这些批评忽视了康德道德教育中的“榜样引导—思维建构—自由选择—自由的确立”的多层次的逻辑进路及其价值。

[关键词]道德教育;榜样;自由;强制康德哲学关注的问题是“人是什么”。

学界通常关注的康德的批判哲学是从知、情和意这三个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

批判哲学从先验的角度来讨论这些问题,揭示出人的知、情和意这三种心灵能力都有先天的原则,以及各自的立法的范围和界限。

然而,康德哲学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即经验人类学的维度。

康德需要讨论,处于具体社会情境中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一个道德的人。

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如何能够持续进步,二是个体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一个道德的人。

前者是历史哲学的问题,后者是教育学的问题。

教育学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它涉及对人的理解以及对教育的目的的理解。

在康德看来,人需要教育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人,人具有善的禀赋,这给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人只有通过教育才可以实现他的这些禀赋;通过教育,人培养了技能,成为一个在社会中文明的人,更重要的是,人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格,意识到他在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中的责任。

当然,康德也面临如何从强制培养自由的道德教育的难题。

笔者认为,他所强调的榜样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

学界一般对康德的批判哲学关注比较多,对康德的教育学研究比较少。

近几年国内外开始关注康德的教育学,国外学界在2012年出版一部关于康德教育学的论文集,主要涉及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康德和卢梭的关系问题(下文会提到);第二,对康德的道德教育的目标的探讨,其中苏尔普瑞南特(ChrisW.Surprenant)指出康德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的人,这是对教育学的贡献,虽然康德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不完善的[1](P10);第三,康德教育学在体系中的作用问题,其中赫伯特(GaryB.Herbert)指出,康德的体系类似于感性形式,使得道德的先验原则能够运用于经验之中[2](P81-93)。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摘要:伊曼努尔・康德是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他的教育教学观对我国现今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康德;《论教育学》伊曼努尔・康德是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林可对其讲课笔记进行整理成《论教育学》,对随后教育学的确立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康德重视教育目的及价值康德受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影响较大,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也成于“教育”――培养成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故而《论教育学》开篇就指出“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规训或训戒把动物性转变为人性等”,指出教育的目在于使用自然教育法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将人育之为“人”。

从这点出发,康德特别注重对儿童早期教育,即从襁褓中就应开始对一个孩子进行教育,这将直接影响孩子随后的发展。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主张:首先,对心灵各种能力的一般培养。

它与对个别能力相区别,它与技能和完善有关。

其次,对心灵各种能力的个别培养。

这是指对认知、感官、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及机智等能力的培养。

康德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使学生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

二、康德对不同阶段孩子的教育内容进行了论述康德首先指出教育指的是保育、规训及塑造在内的一切教导。

人要依次经历婴儿、儿童和学生这几个成长阶段。

还指出“天意希望人自己从自身中把善产生出来,因此对人说‘到世界中去吧,我已经给你配备了达至“善”的所有禀赋,现在要由你自己把它实现出来,因此你能否幸福就取决你自己了’。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康德教育观的核心就是围绕自然教育而展开的。

德国近代教育思想家

德国近代教育思想家

德国近代教育思想家(1)康德论教育康德是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18世纪德国重要的教育家,代表作《论教育》,其教育思想如下:①论教育与人的关系第一,康德认为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为创造性的活动,所以只有人才能对人实施教育;第二,同时,康德认为教育必须是有目的、有标准、有计划的,要灵活地运用适当的方法;第三,与卢梭的比较* 相同点:都推崇人性,肯定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不同点:康德认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要用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卢梭则认为要适应儿童的发展,让儿童顺应自然,进而适应自然的发展。

②论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

着眼于婴儿的饮食和抚育;管束。

着眼于抑制儿童的野性,防止兽性超越人性;训导。

身体的训导,着眼于各种身体的能力,包括感官能力的发展以心理的训导;管束和训导又被称为“广义的体育”;道德陶冶。

着眼于各种智能,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又称“实际教育”。

③论道德教育第一,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有道德的人;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既要注意儿童自然而自由地成长,又要让他们自觉接受理性的引导;第二,道德教育的方法:管束。

要求儿童遵守规则,防止受动物冲动性的支配;训导。

积极地教育儿童逐渐自觉达到自律,从而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宗教教育。

康德不反对宗教教育,但认为应该放在道德教育之后。

评价:康德的教育思想是裴斯泰洛齐认识论和感官训练的来源,是赫尔巴特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理论和统觉论的基础。

(2)费希特论教育费希特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代表作《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和《论学者的使命》,其教育思想如下:①国民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作用:提高国民的精神素养、培养国民的爱国精神、理性意识和独立人格;*目的:造就合格的国民,即具有良好德行的人、个性完善的人、身心协调与平衡发展的人。

②国民教育的实践第一,实施主体:政府。

政府应该广泛设立国民学校,提供宽敞的校舍和充足的经费;第二,实施内容:完整的国民教育应包括全民教育与全面教育;第三,实施途径: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费希特认为智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理智训练发展理性,从而最终促进道德的发展;第四,教学方法:费希特反对机械背诵,要求改行一种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智力发展的新方法,以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篇一: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TheLawofmoralityinKants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意志自由”可以让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魂不灭”可以让人一生充满希望与并不绝望,而“上帝存在”可以让人感受到全善、全知、全能的“上帝”在时刻起到裁判、奖惩的作用,让人相信“因果报应”,让人一生有所敬畏,不敢恣意妄为。

这便可以说是“神”存在的最大意义了。

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2]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2]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2]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3]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发展轨迹表明:人自从摆脱了中世纪无主体的局面之后,自主性、独立性得到开启,并日益凸显。

边沁等代表的效果论反映了人可以利用主体自身的力量,致力于福利(物质利益)的谋求。

而康德的动机论则反映了人的主体性更应该超脱物质层面,实现更高的精神追求,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绝对命令”正是奏起了主体性的最强音。

“绝对命令”尽管以定言判断出现,反映道德规律。

但是,康德致力于将其转化为内心的信念生成机制,以激发主体的道德情感,捍卫道德的纯洁性。

因此,尽管他对“准则”和“法则”作出区分,然而却只能停留在词义上。

在实际的行为中,两者的区别则为道德信念的强化而弱化。

结果,“不能说谎”的可普遍化,使他也只能把朋友推向恶人的魔爪。

这也是他无法弥合的理论缺陷。

篇二: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一、关于康德思想我们认为康德美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性意义,并不想用当下时尚的(审美)现代性观念去圈定康氏的美学,将它作现代性的某种类型的化约,从而得出康氏美学如何现代性。

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创始人,其深远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在美学史上,康德是主张美的本质是主观的而且是纯粹形式的这一派的重要代表。

对康德来说,审美判断与科学知识的逻辑判断不同,它基于美感而不是认识的概念或范畴。

逻辑判断形成于概念范畴对于经验质料的综合统一,离开了对象给予我们的经验质料就不能构成一个逻辑判断,而审美判断所关涉的则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纯粹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接的关系。

换言之,一个事物被称为美的,并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形式,从而引起了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二、康德思想的主体性在审美领域中,人的主体性则体现为审美主体性,在康德看来,不是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是审美主体的“心意诸功能的和谐运动”才是美的本质,在审美过程中,这种所谓“主观的东西”,是一种主观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快感”。

单纯的主观快感以每个个体的私人感觉为限,而审美判断必须具有普遍性,康德就此进一步考察了审美判断的先验性,康德的结论是审美判断的先验性在于审美主体心理诸功能的协调运动,心理诸功能的协调运动使主体达到一种和谐愉悦的状态。

此时,审美客体对于审美主体而言具有了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

一旦这一美的先验原理同某一具体审美经验相合,审美判断就产生了。

所以,审美是判断先于快感,而且是包含着理性因素的判断,这种理性因素是一种对人类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价值。

另一方面,康德美学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它的审美超越性。

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生存需要的活动,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人的主体性才得到最纯粹、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

我们知道,康德美学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第一次严格、系统地划分了美的独立领域,将其看做是一种纯粹的、无一切利害感和外在束缚的自由活动。

三、康德美学对大众文化的启示大众文化开始兴盛起来,它的产生反映着商品经济与科学技术对精神文化的双重入侵。

应该承认,大众文化是现代技术、现代政治、现代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它顺应了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体现了民众的审美需求,我们应重视、鼓励、研究它。

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大众文化与商业利润唇齿相依,这就决定了它不仅要严格地遵循市场逐利的原则,而且在创作上也会刻意迎合接受者的娱乐、消遣、宣泄功能等精神需求,降低原创性、独创性和艺术个性,呈现出深度的缺席、平面化、模式化。

概括来说,大众文化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众文化的娱乐本位动机导致了文化理性意义的丧失。

大众文化充分张扬享受生活的权利意志,强调通过消费实现享乐的权利。

于是娱乐性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日常生活的价值体系,成为近年来普遍流行的美学趣味。

大众文化往往以性、暴力来刺激人的生理本能,作为调动人们消费欲望的诱饵,在满足本能欲望的同时,也消除了人的信念和进取心,使人玩物丧志,人格萎缩、自甘堕落,缺少一种使人的智慧、理性与人格获得提升的人本价值。

第二,大众文化的复制性生产方式、平民多元化风格消解了人类的美学理想。

在这种廉价而畅销的复制文化中,大众的艺术感觉、审美能力日益粗糙、钝化,情感世界日益枯竭,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思想的博大深邃、信念的崇高坚定、想象的辉煌奇诡、技法的独特巧妙等等人类不懈追求的美学理想消失殆尽。

在当代文化的喧哗与骚动中,美学与艺术的主体位置产生了严重的偏移,主体被指斥为“虚幻的中心”,遭受放逐。

审美与现实二元对立的消解,使艺术家主体精神消弥,审美超越性也烟消云散,仅仅是自然生命本身受到肯定。

在当代艺术困顿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看到审美超越性的价值,恢复人类精神主体性,恢复审美对人的灵魂铸造的性质,恢复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在这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仍然需要艺术天才的存在,因为艺术需要个性,建立在个性基础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是艺术进步和发展的长久生命力所在。

在这样的现实中,艺术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精神的自觉者和文化的传承者的道义和责任,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其独立意识和超越精神应该首先进行自我规范,自我塑造,完成人格的自律自足,才能在金钱至上、人欲横流的情况下,保持并凭借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去规范、塑造社会精神面貌,去唤醒在生命的虚妄中沉醉徘徊的人们,共同去寻求诗意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康德美学给我们的启示。

四、康德美学思想对现当代的影响康德率先从理论高度对“美的艺术”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只有美的艺术,它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相一致。

从近代中国来看,康德这种审美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的思想在20世纪初引起了当时大批美学家对美学、文艺问题的反思和重释。

当代美育鼻祖蔡元培则将审美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诠释为美育核心,把这一核心引入教育领域,认为美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发展人的无个人利害计较的情感并以此除去个人私欲,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可以说,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初建是从接受康德审美无功利、无目的思想开始的。

康德美学对当代美学的影响问题,是一个研究热点。

近些年来,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著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是对康德美学的研究大多还处于康德美学的自然主义立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对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和心理主义以及西方思想的主客二分观念的影响,以达到真正主客不分的本源性立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康德美学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陈开晟:《论康的美学的现代性意义》,汉江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7卷第五期(2)陈亚民:《康德美学的当代意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卷第五期(3)刘晓薇:《国内康德美学的思想研究述评》,时代与美,20XX年第九期(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0页(5)薛永武.《康德崇高美之我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4)(6)林新华.试论康德崇高理论的缺陷[J].兰州学刊,20XX(6)篇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不可不知的100人1、利托尔诺《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2、孟禄《教育史教科书》——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3、叶澜《教育概论》——教育的交往起源学说;4、《中庸》“修道之谓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