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

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

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就业结构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全国和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相比,江西省的就业结构仍不甚合理,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这也同时说明江西省的第三产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具有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可能。

从增长因素角度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的增长存在正面互动关系,即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同时劳动投入增长会推动经济发展①。

本文将在分析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增长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

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1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呈加速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自1980年至2002年,按当年价格计算,江西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8%,比同期江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1.56%和15.37%高出7.22和3.41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劳动就业加速增长表1.1:1980—2002年江西省第三产业GDP、年末从业人员及劳动生产率3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优势明显1980—2002年,江西省劳动就业总数增加了774.3万人,从三次产业中从业人员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由于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和城市化推进,已有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其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从98年也呈下降趋势。

4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劳动就业偏向传统产业通过表1.2可以看出,在江西省第三产业各行业中,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3%和22.2%,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第三产业人员的10.42%和44.75%,两个行业合计分别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的47.5%和55.17%。

注:1.资料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03》第28,49页;2.其他行业中的从业人数包括了农林牧鱼服务业的从业人数实证分析及检验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劳动就业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劳动就业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劳动就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分析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分析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 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服 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促进 其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第三产业规模较小,基础薄弱。
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转型升级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也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提质增效。
YOUR LOGO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 就业情况分析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第三产业的 发展历程
第三产业对 就业的影响
第三产业的 就业情况分 析
第三产业的 发展趋势与 就业前景
促进第三产 业发展的政 策建议
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就业的岗位数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将呈 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第三产业就业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女性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例逐渐上升,显示出更多的平等就业机会。
年龄分布:第三产业就业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第三产业中就业。
行业分布:第三产业中的不同行业对就业者的性别和年龄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偏好。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占比持续上升 信息技术、金融业等新兴产业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传统制造业就业比重下降,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力转移趋势明显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
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 量的就业机会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超 过第一、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第三产业 的就 业产值弹性 分析
原 寸 夯
( 安 徽 大学经 济学 院

安徽 ・ 合肥
2 3 0 6 0 1 )
要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国经济结构转换速度不断加快。 就业是民生之本, 该 问题受到经济学界和各 国政府的关注。
本文通过选取全 国改革开放 以来 的相关数据作 为样本从第三产业 内部各行业 的就业产值 弹性 的角度进行分析, 总结
l 9 8 6
. 0 0 5 3 00 7 9
0 0 4 6
0 6 0 4 O 3 3 8
04 9 5
0 5 1 2 01 7 9
0 3 4 2
2 o 0 0 2 0 0 1
2 0 0 2
0 6 5 0 l 4 7
利用弹性分析具有 以下优 点: 弹性是个无量纲的数 , 与两
个 变 量 的 单位 无 关 ; 简单易行、 概 念 直 观 。但 它 只 考 虑 两个 经
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忽略了其它经济变量的影响 , 因此结果比
较粗糙。 2三 次产 业 间 就 业 产值 弹 性 分 析
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的相关数据, 我们得到 1 9 7 8 年 以来 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 , 具体见表 1 ( 其中 I 、 I I 、 I I 1 分别表
示第一、 第二、 第 三产 业 ) 。
系数进行了测算, 结果见表 2 。 国内学者李江帆认为经济增长
与就业人数之间呈幂 函数关系, 具体函数关系如下:
L Y ) = a J
L n L = L n a + l f L n Y
I I I
0 3 7 5 0 3 7
( 1 )
7 9 95 0 5 8 4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作者:尉秀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0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转换速度不断加快。

就业是民生之本,该问题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关注。

本文通过选取全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原因。

关键词第三产业弹性分析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1就业弹性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弹性是指各产业产值增长率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的大小,其实质是对某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其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

就业产值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如果用E表示就业产值弹性系数,用Y表示总产值,L表示就业人数,则就业弹性可表示为:E=利用弹性分析具有以下优点:弹性是个无量纲的数,与两个变量的单位无关;简单易行、概念直观。

但它只考虑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其它经济变量的影响,因此结果比较粗糙。

2 三次产业间就业产值弹性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们得到1978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具体见表1(其中Ⅰ、Ⅱ、Ⅲ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1)纵向来看:Ⅲ就业弹性一直为正值,并且值数都较大,长期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并且与Ⅰ的劳动力转出形成呼应,主要源于Ⅲ的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强大吸纳能力。

Ⅱ的就业弹性变动较为平稳,除1999-2002年出现负值,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一定拉动效应。

(2)横向上看:1992-1996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Ⅰ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Ⅱ变现出对就业的小幅度的拉动作用,而Ⅲ则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较大幅度的拉动效应,从0.211上升为0.370,1995年最值为0.375,这说明我国Ⅲ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就业增加主要靠Ⅲ来拉动。

我国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提要]第三产业包括多个行业,每个行业对就业的影响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产值弹性的测算,从增加就业角度给出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的建议。

关键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就业产值弹性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研究一、我国产业结构及相应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所占份额从1978年的28.2%降到2010年的10.1%,下降了18.1个%,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弱化;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47.9%变动到2009年的46.8%,总体变化不大;第三产业占GDP份额从1978年的23.9%升至2009年的43.1%,总体有所上升。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基本符合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即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0年的36.7%,下降了33.8%,意味着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17.3%、12.2%上升到2009年的28.7%、34.6%,分别上升了11.4%和22.4%,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幅比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幅高出11%。

总之,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趋于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趋于上升,第三产业就业增长较快。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规模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

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不但不能吸纳劳动力,反而有数以亿计的劳动力需要转移;第二产业虽有较大发展空间,能够创造部分就业空间,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市场容量的限制以及体制的完善,对于劳动力的吸纳水平不断降低,不能期望完全依靠发展第二产业来吸纳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而第三产业涵盖面广、涉及部门多,既有传统部门、又有新兴部门,既有资本密集型行业、又有劳动密集型行业,故对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科研技术能力兼容性较强,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安排就业的优势;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配备的生产要素设备水平和资金投入量要求相对较低,因而可以做到在我国目前资金和物质供应有限的情况下,吸纳劳动力能力相对较强。

第三产业国民经济论文

第三产业国民经济论文

第三产业国民经济论文1.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三产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诸如商业、金融、旅游、运输、通信、房地产、贸易、饮食、卫生、文化、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业及各类技术服务业等[2],是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级的需要,如生活中的便利、娱乐等各种精神上的需要。

2.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测度技术2.1贡献测度技术的提出2.1.1概念所谓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在下文中简称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的测度,是指基于第三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决策引起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总量和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对国民经济的正面影响。

然而变化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即如决策者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决定提高文化行业的就业率,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工的就业政策,这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则不仅仅体现在国民经济就业形势的改善。

优秀的文化实力能提高国民的精神力量,文化行业的发展必然会提高人民的精神状态,使之更加积极地投入生产生活中,其必然波及各行各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这就是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典型案例。

2.2模型的建立2.2.1第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总量贡献测度技术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最直接的测量方式就是观察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的比重,这也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

假设,表示国民生产总值,表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那么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量贡献率则为=式2.12.2.2第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速度贡献测度技术本部分的测度技术设计灵感来源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的增长方程,古典增长理论是把经济增长因素分解为资本、劳动、技术等,而本文的速度贡献测度模型则将用于第三产业的资本和劳动作为独立的变量从模型的资本投入变量与劳动投入变量分离出来,以测度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假设生产函数为=?,,式2.2其中,表示经济总量,表示随着时间变化的社会技术进步,表示第三产业的劳动投入量,表示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量,表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分析作者:杨阳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增长迅速,为我国第三产业的良好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其在一个国家经济结构所占的比重,已经成为了量度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良好快速发展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一方面大量综合素质不够的社会劳动人群面临失业,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我国业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产业良好快速发展能够对第一,第二产业需求进行引导,促进产业升级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产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包括了多种部门,能够提供多种劳动岗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够促进我国改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就业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一、第三产业与就业关系理论综述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经过理论结合实证,得到第三产业对就业有重要影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当中的产值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当中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都呈现上升趋势。

配第-克拉克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其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会由有形动产行业逐渐转向的服务类的行业,并且服务类行业将会拉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使得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劳动力进一步向服务类行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发展。

费景汉-拉尼斯从动态角度研究工业与农业的产业二元模型,其观点认为农业生产力提高会导致农业产能剩余,这是农业劳动者流向工业产业的先决条件。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概况1.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结构变化我国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的比例逐渐提高,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GDP增长率为8.3%,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GDP增长率为10.4%,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呈现逐步向上的趋势,在第一,第二产业GDP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的时期,我国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湖南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产值弹性的分析

湖南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产值弹性的分析
观 。 由于 大 量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急 需 转 移 。城 镇 劳 动 力 一 方
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 团体 次之 ,基本 上都在 1 以上 ,而 0
其它行业 除社会 服 务业 自 20 0 1年 后 异 军 突 起 之 外 ( 占 由
1 % 一 跃 到 2 以 上 ) 都 在 1 % 以 上 ;最 小 的 是 房 地 产 o O 0
20 0 2年 ,第三产业 内部就业 比重 下降 的部 门有 :交 通运输 仓储邮 电业 、批 发零售 贸易餐 饮业 、金 融保 险业 、卫生 体
育 和 社 会 福 利 事 业 、教 育 文 化 艺 术 和 广 播 电 影 电视 业 、 科 学 研 究 和 综 合 技 术 服 务 业 。 中 教 育 文 化 艺 术 和 广 播 电 影 其
2 湖南 省第三 产业 内部 各行 业 就 业 比重 变动特 点 .
近 l 年来 ,湖南省第三产业 各行业 占第三产 业就业 0余
比重 及 变 化 率 有 于 表 1 。根 据 表 1的 数 据 , 我 们 至 少 可 以 得 出 以下 三 个 方 面 的结 论 :① 从 内 部 结 构 来 看 ,批 发 零 售
1 引 言
根据 “ 配第一 克拉克定 律 ” ,随着 经 济 的发 展 ,随 着 人 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 ,劳 动力首先 由第 一产业 向第 二 产
业 转 移 ,进 而 再 向 第 三 产 业 转 移 ;从 劳 动 力 在 三 次 产 业 之 间 的 分 布 状 况 看 ,第 一 产 业 的 劳 动 力 比 重 逐 渐 下 降 ,第 二 产 业 特 别 是 第 三 产 业 劳 动 力 的 比 重则 呈 现 出增 加 的 趋 势 。 ]
渠 道 , 国家 机 关 和 社 会 团 体 所 占 就 业 比重 居 高 不 下 ,面 新 兴 第 三 产 业 部 门 容 纳 就 业 人 数 还 很 有 限 ② 从 1 9 9 3年 到

我国就业弹性问题分析

我国就业弹性问题分析

我国就业弹性问题分析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关系的理论分析弹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微小变动所作的反应。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就是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的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的比率。

就业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低,即使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也不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此时,依靠经济增长解决就业不会产生明显效果。

解决就业问题也就是解决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

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刚性,扩大需求就成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显然,当经济增长的目标既定时,就业弹性水平直接决定了劳动力需求的数量。

但是,决定就业弹性的因素相当复杂,除了受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制约以外,还与一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取向以及产业结构相关。

从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业弹性水平会有所不同。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技术水平低,技术进步的速度也较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简单扩大再生产方式实现,这种粗放式增长方式的要素投入产出率低,因而劳动效率也低,完成单位产出需要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大,就业弹性水平通常较高。

随着工业化进程向纵深发展,面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减弱,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技术进步,此时,就业弹性会缓慢下降。

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就业弹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下滑趋势,这将进一步加大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

体制与政策变化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维持了较高的就业率,同时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富余人员。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就业逐步市场化,企业拥有了用人自主权,近年来,向社会集中排放了大量富余人员。

就业政策转变导致就业弹性水平阶梯式下降。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与现状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与现状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与现状分析摘要: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衡量一国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第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也是在逐步的增加。

本文将从我国第三产业的变化以及现状等方面,为提高、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做一些基础分析。

关键词: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现状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49到1978年,由于对服务业认识不全面、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1978年以前,第三产业并没有得到发展,在进行四个现代化的时候,也只加入了工农业,而没有意识到第三产业的增长会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影响。

同时在这个期间,一些服务行业被视为资本主义因素,对服务行业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打击。

第二个时期是1978年以后,第三产业开始得到了重视。

这个时期的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比重提高快。

但是整个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服务行业来对它进行带动。

中国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可以从由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生活服务看,由于居民的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人们可以有较多的可支配资金和闲暇时间。

人们把更大比例的收入投入服务消费品种,服务消费品满足了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成为消费的新热点,第三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发展。

从生产服务看,金融、保险、审计、设计、通讯、运输等服务行业收到各方面的需求。

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竞争能力,需要于各个方面进行配合进行生产,增加了对服务行业的需求。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一)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在过去的20年中,第一产业的产值在逐渐增加,但是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相比较,这一点增加可以忽略不计,在2013年第一产业总之大概有50000亿元,和经济总的发展趋势相比,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

从三种产业的发展来看,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最小的一部分。

对于第二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后,它成为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但它仍然是主要因素,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而在服务行业正在迅速增加,这是份额并不比第二产业低得多。

李沧区第三产业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李沧区第三产业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李沧区第三产业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21-02-04T10:47:29.79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31期作者:刘一鸣[导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刘一鸣青岛市李沧区统计局摘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保持了就业形势长期稳定,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最大产业。

第三产业的行业分布对就业情况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李沧区第四次经济普查公报的数据,对李沧区第三产业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第三产业;就业引言: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李沧区产业的比重和内部结构在不断调整。

2012年,李沧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市场准入、人才配套、政策扶持、法律保护等方面下足工夫,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有利于在经济增长中促进就业增长,进而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一、李沧区第三产业就业基本情况(一)李沧区第三产业行业分布情况李沧区第四次经济普查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末,李沧区企业法人单位数最多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余均在1000以下。

可见,批发零售业设立门槛较低,仍然是第三产业的主流行业。

从企业法人单位数增长速度来看,增长率从高就低依次是: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由此可见,人们对教育和精神文化的重视以及科技的发展,使教育、娱乐、科技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

(二)李沧区第三产业就业情况李沧区第四次经济普查公报数据显示,从内部行业就业人数和增长率两个方面来分析李沧区第三产业就业情况。

从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数来看,李沧区吸纳从业人员最多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从法人单位(包含企业法人、行政事业及非企业法人)从业人数最多的是教育业,其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江苏省第三产业各行业产值对就业的影响潘小宇

江苏省第三产业各行业产值对就业的影响潘小宇
通过对江苏省一、二、三产业就业弹性的比较, 来分析三大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所谓就业弹性是
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 即在 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 用公式表示: 就业弹性= 就业增长率/ 产值增长率。 系数大, 说明吸纳就业能力强; 反之吸纳 能力就越 弱。
取样数据为江苏省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和就业人
2012 年 11 月 第 22 期 总第 272 期
内 蒙 古科 技 与 经 济 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 & Economy
N ov ember 2012 N o . 22 T o tal N o. 272
江苏省第三产业各行业产值对就业的影响
关键词: 江苏省; 第三产业; 就业弹性; 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F 719( 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921( 2012) 22—0005—03
如何解决失业问题是我国在“后经济危机”时 代面临的一大课题。就江苏省近年来的情况来看, 总 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因为经济危机的重创降 低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二是 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
数, 取样区间为 1989 年~2008 年。 表 1 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
年份
第一产业 产值 Y1 ( 亿元)
第一产业 就业人数 L 1( 万人)
第二产业 产值 Y2 ( 亿元)
第二产业 就业人数 L 2( 万人)
第三产业 产值 Y3 ( 亿元)
第三 产业 就业 人数 L 3( 万人)
1989 324. 18 1 714. 69 657. 06 1 215. 40 340. 61 589 . 74 1990 355. 17 2 389. 25 692. 59 1 212. 58 368. 74 623 . 19 1991 345. 14 2 405. 68 793. 92 1 226. 34 462. 32 640 . 95 1992 393. 82 2 337. 93 1 119. 26 1 270. 80 622. 94 706 . 39 1993 490. 59 2 228. 06 1 598. 05 1 325. 38 909. 52 786 . 37 1994 683. 98 2 131. 65 2 186. 77 1 375. 14 1 186. 64 855 . 97 1995 866. 24 2 057. 08 2 715. 26 1 407. 64 1 573. 75 920 . 45 1996 989. 18 2 014. 06 3 074. 12 1 397. 25 1 940. 91 975 . 66 1997 1 035. 80 1 981. 54 3 411. 86 1 382. 03 2 232. 68 1 025. 22 1998 1 047. 16 1 946. 49 3 640. 10 1 341. 12 2 512. 69 1 102. 31 1999 1 037. 37 1 908. 64 3 920. 15 1 330. 39 2 740. 30 1 151. 68 2000 1 048. 34 1 890. 96 4 435. 89 1 335. 16 3 069. 46 1 192. 02 2001 1 094. 48 1 813. 62 4 907. 46 1 356. 89 3 454. 90 1 263. 77 2002 1 110. 44 1 734. 17 5 604. 49 1 381. 99 3 891. 92 1 341. 86 2003 1 162. 45 1 608. 72 6 787. 11 1 452. 32 4 493. 31 1 407. 63 2004 1 367. 58 1 506. 13 8 437. 99 1 533. 02 5 198. 03 1 443. 37 2005 1 461. 48 1 420. 69 10 355. 04 1 546. 97 6 489. 14 1 542. 46 2006 1 545. 01 1 346. 60 12 250. 84 1 593. 10 7 849. 23 1 625. 06 2007 1 816. 24 1 274. 61 14 306. 40 1 630. 20 9 618. 51 1 713. 33 2008 2 100. 00 1 222. 66 16 663. 81 1 655. 00 11 548. 80 1 771. 23 数据来源: 《江苏省统计年鉴 2009》

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就业带动效应分析

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就业带动效应分析

⼭东省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就业带动效应分析【【《⾦融发展研究》第2期随着全球⾦融危机的蔓延,就业问题⼜⼀次成为⼈们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第⼀产业就业量基本饱和、第⼆产业吸纳就业能⼒有限、第三产业新增就业⼈数最多的特点。

与发达省份相⽐,⼭东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具有较⼤发展潜⼒,⼤⼒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东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评价改⾰开放以来,⼭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直领先于全国,第三产业不论从产值上还是从解决就业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与发达省份⽐较,⼭东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为产业层次不⾼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失衡两个⽅⾯,具体是:(⼀)产业层次不⾼,产值和从业⼈员⽐重较低从产业产值⽐重来看,2008年,⼭东省第三产业产值为10367.23亿元,占GDP 的33.3%,排名仅全国第26位,产值占⽐不仅⽐同属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福建、浙江和⼴东省份分别低4.7、5.9、7.6和9.6个百分点,⽽且低于全国平均⽔平(2008年为40.07%)。

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 的⽐重为72.5%,发展中国家为54.7%。

可见,⼭东省第三产业不但发展不⾜,⽽且相当落后,甚⾄拖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后腿。

从就业⽐重来看,2008年,⼭东省第三产业就业⼈员⽐重仅为31%,全国排名仅第24位。

2007年,⼭东省三⼤产业就业⼈员⽐重之⽐为37.4:31.6:31.0(以下⽂中数据均来源于《⼭东省统计年鉴》)。

⼭东省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就业带动效应分析摘要:本⽂⾸先简要回顾了⼭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历史,并利⽤回归分析⽅法,对⼭东省1978-2008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进⾏了研究,发现第三产业就业带动效应显著,发展潜⼒很⼤;随后,将第三产业细分为四⼤类,综合各种考察⽅法,分析它们各⾃的就业吸纳能⼒;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回归分析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ly reviews the thir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n studies the labor-admitted functions in the third industry between 1978and 2008by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ubsequently ,it subdivides the third industry into four kinds and analyses their labor-admitted powers in details by various methods.It gives relativ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the end.Key Words :the third industry ,labor-admitted powers ,regression analysis中图分类号:F830⽂献标识码:B ⽂章编号:1674-2265(2011)02-0053-05作者简介:孙⽟奎(1988-),男,⼭东费县⼈,北京信息科技⼤学硕⼠研究⽣。

广东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数据分析和预测(时间序列课程论文)

广东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数据分析和预测(时间序列课程论文)

时间序列课程论文(华南师范大学数科院学生)广东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数据分析和预测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广东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模型,为广东省经济分析、预测和控制提供参考资料。

首先,根据1978-2009年广东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数据绘制时间序列图,观察序列特征。

然后,通过自然对数变换将近似指数上升的数据转化为近似直线上升的数据,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结合样本自相关系数和样本偏相关系数的特征初步建立合适的ARIMA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白噪声检验和参数的T检验。

最后,根据T检验、白噪声检验的结果,结合AIC信息准则对模型进行优选,并根据最终确定的模型对2010-2015年广东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进行预测,从而为广东省经济的分析、预测和控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非平稳时间序列对数变换单位根检验 ARIMA模型 AIC信息准则预测一、引言:近几年来,广东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深入研究各种经济问题,以解决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保持我省经济继续又快又好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越来越大。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推进我省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局部协调和宏观调控,都不能忽视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因此,研究广东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数据,通过建立合适的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和预测,能为广东省的经济分析、预测和控制提供有重要意义的参考资料。

二、数据的获取和初步观察:查阅《广东统计年鉴2010》[2]获取1978-2009年广东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数据,整理到表格中(见表1)。

表1 1978-2009年广东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从表1势。

结合上述数据,利用SAS软件绘制广东省1978-2009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图(程序见附录1,时间序列图见图1)。

辽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分析及其对策

辽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分析及其对策

辽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分析及其对策【摘要】通过对辽宁分产业就业弹性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第一产业对劳动力已呈现“排挤”趋势;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尚有一定空间;第三产业规模偏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正在逐步彰显。

同时,在此基础上,有所侧重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弹性2001—2009年,辽宁虽然年均gdp增长率为12.43,但平均就业弹性仅为0.09。

总体而言,其就业增长速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表现弱化,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仍将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辽宁分产业就业弹性现状及趋势分析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简称就业弹性)是指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实际gdp增长1%,就业能增长多少个百分比,具体见公式1。

gdp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公式1一般来说,就业弹性越大,说明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就越大。

根据公式1,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数据。

总体而言,2001—2009年,辽宁的平均就业弹性水平为0.09,和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约带动2万人就业。

辽宁三次产业就业弹性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水平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已由正值转为负值,对劳动力呈现“排挤”趋势。

说明辽宁的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对劳动力是排挤的,这与辽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以及农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现状是密不可分的。

若要提高农业长期吸纳就业的能力,必须通过提高其科技含量,以及市场竞争力才能得以实现。

(二)第二产业就业弹性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2004年开始,由负值转为正值,吸纳劳动力尚有一定空间。

说明相对于第二产业的规模水平,其就业人数是不充分的。

在2004年以前,随着工业企业的减员增效,以及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大量引进,辽宁第二产业一直处于低就业、高增长的局面。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提高GDP就业弹性系数的最佳选择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提高GDP就业弹性系数的最佳选择

作者: 汤晓丹
作者机构: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呼和浩特010021
出版物刊名: 前沿
页码: 44-48页
主题词: GDP就业弹性 第三产业 加速发展
摘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弹性系数迅速下降.本文对其形成原因做了简单分析,认为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是主要原因.而第三产业不但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就业弹性相对较高,因此得出结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同时建议第三产业要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注意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以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并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转换速度不断加快。

就业是民生之本,该问题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关注。

本文通过选取全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
就业产值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原因。

关键词第三产业弹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1就业弹性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弹性是指各产业产值增长率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
长率的大小,其实质是对某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其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

就业产值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如果用e表示就业产值弹性系数,用y表示总产值,l表示就业人数,则就业弹性可表示为:e=
利用弹性分析具有以下优点:弹性是个无量纲的数,与两个变量的单位无关;简单易行、概念直观。

但它只考虑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其它经济变量的影响,因此结果比较粗糙。

2 三次产业间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们得到1978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具体见表1(其中ⅰ、ⅱ、ⅲ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1)纵向来看:ⅲ就业弹性一直为正值,并且值数都较大,长期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并且与ⅰ的劳动力转出形成呼应,主要源于ⅲ的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强大吸纳能力。

ⅱ的就业弹性变动较为平稳,除1999-2002年出现负值,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一定拉动效应。

(2)横向上看:1992-1996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ⅰ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ⅱ变现出对就业的小幅度的拉动作用,而ⅲ则表现出经济增长对就业较大幅度的拉动效应,从0.211上升为0.370,1995年最值为0.375,这说明我国ⅲ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就业增加主要靠ⅲ来拉动。

2007年ⅲ就业弹性的突降,与就业贡献率变化相同,都是因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3 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分析
与第一二产业比较而言,第三产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就业吸纳能力,是吸收劳动力的最主要部门。

但由于第三产业其内部各行业间“异质性”特征突出,所以就业吸纳能力差异较大。

下面利用1978-2002年间中国各产业数据对其就业弹性系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见表2。

国内学者李江帆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具体函数关系如下:
=(y)= (1)
对(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就业增长方程:
=+ (2)
在(2)式基础上构建回归方程:公式
=++ (3)
其中l为就业人数,y为总产出水平,为常数。

为就业产值弹性,e为随机误差。

对式(3)进行回归,可以得到一段时间的就业吸纳弹性,见表2:
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2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上: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二层次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的单位增加值对劳动的吸纳力最强。

第一层次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单位增加值对劳动的吸纳力仍旧较强。

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的吸纳能力大体相当。

其它行业的劳动力吸纳程度也较强。

(1)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最高,房地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超过了0.5,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接近0.35,增加就业的潜力最大。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率先对非国有经济主体开放的第三产业部门,进入90
年代以来,产值增长速度放慢,但是由于出于就业考虑的政策扶持,其就业增长速度没有相应下降,从而增大了该部门的就业产值弹性系数。

(2)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就业产值弹性比较高,在0.2左右,增加就业的潜力也较大。

金融保险业与第一类部门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相比,其市场化程度要低,资源配置主要还是政府主导型的行政配置,使产值增长和就业
增长之间的市场传导机制失效。

再加上长期垄断经营导致的低效率,使其成为8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各行业产值增长最慢的部门,因而有较高的就业吸纳弹性系数。

综上可得,我们应当重点发展服务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吸收就业,但不能忽视其它行业的发展。

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仍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就业吸纳弹性系数也较大,但重点应放在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上,走规模化发展之路;金融、保险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应着重打破垄断体制,引进新技术,创造新服务,在实现自身高效发展的同时,推动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科教文卫等部门普遍存在的低效问题如能得以解决后,就业容量会加大,特别是教育和社会保障系统,其潜力不可低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