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科学下册 第1单元 身边的动物 第2课《校园里的蚂蚁》名师教案 (新版)粤教版
校园里的蚂蚁教案

校园里的蚂蚁教案一、教学目标。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二、教学重难点。
1、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2、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三、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四、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7、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8、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9、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10、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生物小学蚂蚁的生活教案:二年级》

《生物小学蚂蚁的生活教案:二年级》生物小学蚂蚁的生活教案:二年级一、引言蚂蚁是地球上生活着的一种小昆虫,它们聪明勤劳,生活在一个高度有序的社会中。
通过学习蚂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社会合作的重要性。
本教案将介绍蚂蚁的生活特点、社会结构和工作分工,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模拟蚂蚁的生活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合作意识。
二、蚂蚁的生活特点1.蚂蚁的外貌和生命周期蚂蚁有六只腿,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它们的颜色各异,有黑色、红色、褐色等种类。
蚂蚁的生命周期经历了蛋、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形态和功能都有所不同。
2.蚂蚁的社会结构蚂蚁生活在一个高度有序的社会中,分为工蚁、兵蚁和雄蚁、雌蚁四类。
工蚁负责筑巢、寻找食物、照顾幼虫等工作,兵蚁则是守卫巢穴和攻击敌人,雄蚁和雌蚁负责繁殖后代。
三、蚂蚁的社会行为1.蚂蚁的通信方式蚂蚁通过触角和叫声进行交流。
触角可以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的环境和传递信息。
当蚂蚁发现食物或危险时,它会释放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引领其他蚂蚁前来寻找食物或保护巢穴。
2.蚂蚁的食物筹备和储存蚂蚁是非常勤劳的昆虫,它们会积极寻找食物并将其带回巢穴。
一些蚂蚁会将食物加工成一种特殊的“蚁饼”,这样可以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蚂蚁社会中的工蚁负责储存食物,并在需要时分发给其他蚂蚁。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合作意识1.观察蚂蚁生活的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蚂蚁的生活,可以组织观察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巢穴、觅食和运输食物的过程,帮助他们了解蚂蚁的行为习性和工作分工。
2.利用模拟游戏培养合作意识通过模拟蚂蚁的生活来进行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蚂蚁社会的组织和合作原则。
教师可以分别指派学生扮演工蚁、兵蚁、雄蚁和雌蚁的角色,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蚂蚁的分工和协作。
3.设计小型蚂蚁观察实验学生可以在家或学校的自然环境中寻找蚂蚁的巢穴,并进行观察。
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食物,观察蚂蚁是如何发现食物、运输食物和储存食物的。
蚂蚁-人教鄂教2017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蚂蚁-人教鄂教2017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蚂蚁,知道蚂蚁的外形、生活习性及分布区域。
2.能够观察、探究蚂蚁的特点和行动规律,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3.发现科学规律,认识蚂蚁的社会行为,培养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1.探究蚂蚁的特点和行动规律,发现科学规律。
2.认识蚂蚁的社会行为和分工合作,体验社会和谐。
教学内容1. 认识蚂蚁1.1 学生个别或集体展示带来的蚂蚁,让同学们观察蚂蚁的外形并作简单描绘。
1.2 观看视频或图片,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和分布区域。
2. 探究蚂蚁的特点和行动规律2.1 分成小组,在课堂或操场上观察蚂蚁的行动规律(或使用模拟蚂蚁的小车),让学生尝试找到规律。
2.2 学生用肉眼观察蚂蚁的口器和腿的形状和功能,了解蚂蚁具有口器特化和适应特化。
3. 发现科学规律,认识蚂蚁的社会行为3.1 观察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认识蚂蚁的分工合作和仔细观察现象期间的思考和研究,找出规律。
3.2 通过带着四个角角色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蚂蚁社会行为和合作规律。
教学方法1.课堂小组讨论2.视频和图片展示3.观察、模拟实验4.游戏教学过程1. 认识蚂蚁1.1 学生个别或集体展示带来的蚂蚁,让同学们观察蚂蚁的外形并作简单描绘。
1.2 观看视频或图片,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和分布区域。
2. 探究蚂蚁的特点和行动规律2.1 分成小组,在课堂或操场上观察蚂蚁的行动规律(或使用模拟蚂蚁的小车),让学生尝试找到规律。
2.2 学生用肉眼观察蚂蚁的口器和腿的形状和功能,了解蚂蚁具有口器特化和适应特化。
3. 发现科学规律,认识蚂蚁的社会行为3.1 观察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认识蚂蚁的分工合作和仔细观察现象期间的思考和研究,找出规律。
3.2 通过带着四个角角色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蚂蚁社会行为和合作规律。
课堂反思通过本次授课,学生对蚂蚁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等认识更加清晰。
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和游戏的方式,更好地了解了蚂蚁的生命规律和社会规律,掌握了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小学科学《蚂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19<蚂蚁>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指导,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难点: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某一动物是不是昆虫。
教学准备:放大镜、蚂蚁、昆虫盒、课件、学生搜集有关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请大家猜个谜语,听我说一说吧:“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猜猜是什么?(蚂蚁)2、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蚂蚁,看它有那些特点。
板书:蚂蚁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带来的蚂蚁,并把它们的身体结构特点记录下来。
如果你喜欢画画也可以把蚂蚁的样子画下来。
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1)可以透过饮料瓶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
(2)让蚂蚁爬到羽毛上进行观察,要边观察边记录。
2、请大家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选手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有选择的板书)3、同学们不仅观察的仔细,说得也好,对观察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蚂蚁知识吗?看看自己收集的资料,小组交流说说蚂蚁的特点。
(头、胸、腹)4、通过观察和回报,看来同学们对蚂蚁的身体特点印象很深了,那么你们还知道那些小动物和蚂蚁类似呢?小蜜蜂、蝴蝶,它们的头、胸、腹和蚂蚁一样吗?5、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
头部有一对触角。
胸部有三对足。
三、巩固训练老师课件出示蜻蜓、螳螂、青蛙、天牛等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昆虫,并说说为什么?四当堂检测题:1 像蚂蚁、蟋蟀、蝴蝶这样的动物,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凡是具有这些共同特征的动物都属于()。
2“昆虫都是有害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五、拓展活动老师特意制作了两只昆虫模型呢,它们漂亮吗?你们想做吗?课后请大家找齐材料,每人做一只昆虫模型,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昆虫模型展览会”好吗?六板书设计:蚂蚁身体分头、胸、腹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1。
二年级人教鄂教版科学《蚂蚁》教案

二年级人教鄂教版科学《蚂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蚂蚁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增强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行为特点。
2.难点: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社会行为。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蚂蚁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蚂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见过蚂蚁吗?蚂蚁长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蚂蚁”。
2.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给学生发放蚂蚁标本或活体蚂蚁(放在观察盒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
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头部、胸部、腹部,以及蚂蚁的触角、眼睛、嘴巴、六条腿等部位。
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蚂蚁的身体结构。
3.观察蚂蚁的行为特点把蚂蚁放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观察蚂蚁的行走方式、搬运食物的行为等。
提问学生:蚂蚁是怎么走路的?它们是如何搬运食物的呢?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团队合作行为,如一群蚂蚁共同搬运一个较大的食物。
4.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组织学生讨论蚂蚁的生活习性,如蚂蚁生活在哪里?它们吃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介绍蚂蚁的生活习性,如蚂蚁生活在地下洞穴或草丛中,喜欢吃甜食和昆虫尸体等。
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蚂蚁的巢穴结构,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5.拓展延伸提问学生:蚂蚁是益虫还是害虫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蚂蚁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如蚂蚁可以疏松土壤、传播种子等。
介绍一些与蚂蚁有关的科学知识,如蚂蚁的通讯方式、蚂蚁的种类等。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蚂蚁的身体结构、行为特点和生活习性。
强调观察和探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
7.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家周围的蚂蚁,记录下它们的行为和生活环境。
要求学生画一幅蚂蚁的图画,并在旁边写上对蚂蚁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蚂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让他们在观察和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二年级科学下册 第1单元 身边的动物 第2课《校园里的蚂蚁》名师教案 (新版)粤教版

第2课《校园里的蚂蚁》一、教科书分析《校园里的蚂蚁》是《科学》二年级下册“身边的动物”单元中的第2课。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找到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了解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本课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观察、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并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校园里的蚂蚁》以蚂蚁作为学习素材,共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1“观察蚂蚁的外形”,让学生借助昆虫观察盒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活动2“蚂蚁的家在哪里”,引导学生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窝,通过观察蚂蚁的生活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特点。
活动3“蚂蚁喜欢吃什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蚂蚁的摄食情况,了解蚂蚁喜欢吃的食物。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小动物非常感兴趣。
蚂蚁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他们常常会在校道、灌木丛或墙角发现蚂蚁的行踪。
但由于蚂蚁的体型比较小,学生一般难以进行细致的观察。
因此,学生对蚂蚁的外形特征并不十分清楚,甚至还有错误的认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观察小动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也学会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本节课学生就能使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和技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三、教学目标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2.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例如:筑巢、传递信息、摄食等。
3.培养学生交流、动手操作和记录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环境、亲近小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和实验探究,了解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例如:筑巢、传递信息、摄食等。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昆虫观察盒、白纸、蚂蚁、饼干、苹果、菜叶、白糖、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昆虫观察盒、白纸、蚂蚁、饼干、苹果、菜叶、白糖。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任务驱动场景图。
妍妍和波波在观察树干上的蚂蚁,妍妍在拿着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波波在纸上把蚂蚁的外形画下来。
1.2《校园里的蚂蚁》教案

c. 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户外观察活动,到校园或公园中寻找蚂蚁的踪迹,观察蚂蚁的行为和劳动,并记录下来,以增强对蚂蚁的认知和观察能力。
2. 拓展要求:
a.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拓展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和对蚂蚁知识的理解运用。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给予具体、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八、课后拓展
a.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蚂蚁的科普书籍,如《蚂蚁的奇妙世界》、《蚂蚁的智能》等,以深入了解蚂蚁的生态、行为和智能等方面的内容。
1.2《校园里的蚂蚁》教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课《校园里的蚂蚁》。本课主要介绍了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种类、蚂蚁的劳动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朗读课文、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蚂蚁的特点和习性,同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蚂蚁。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蚂蚁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蚂蚁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蚂蚁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蚂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蚂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蚂蚁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特点。
过程:
小学科学12《校园里的蚂蚁》(教案)

小学科学12《校园里的蚂蚁》(教案)校园里的蚂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蚂蚁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社会分工;2. 掌握观察和描述蚂蚁行为的方法;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观察和描述蚂蚁行为的方法;2.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1. 观察笔记本;2. 放大镜;3. 室外或室内有蚂蚁活动的场所。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蚂蚁的兴趣。
例如,询问学生校园里是否见到过蚂蚁,蚂蚁的什么特点吸引了它们的注意?Step 2:展示并观察蚂蚁(15分钟)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室内观察蚂蚁活动的地方。
2.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蚂蚁行动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笔记本上。
3. 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蚂蚁的体形、颜色、行动方式等特征,并尝试发现不同蚂蚁的差异。
Step 3:分组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观察到的蚂蚁行为和特征。
2. 每个小组选一位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组内的发现和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社会分工。
Step 4:学习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社会分工(1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或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社会分工。
例如蚂蚁的居住环境、采食方式、筑巢行为以及不同角色蚂蚁的分工等。
2. 学生听取介绍并记录重要信息,以备课后复习。
Step 5:小组合作练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蚂蚁的社会分工进行深入研究。
2.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并利用自己的观察和知识,编写一段关于该蚂蚁社会分工的科普小故事或绘制海报。
3. 小组代表可以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
Step 6:环保宣传(10分钟)1. 鼓励学生提出保护蚂蚁和其他生物的方法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意识到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3. 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宣传,激发学生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
《小蚂蚁》教案单元目标 小蚂蚁的教案

小蚂蚁教案单元目标1.了解小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发现小蚂蚁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3.培养学生对小蚂蚁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小蚂蚁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小蚂蚁的生活习性、特点以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背后故事。
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小蚂蚁图片、小蚂蚁模型、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教学PPT等。
•学生准备:铅笔、练习本、显微镜、放大镜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小蚂蚁的基本概念1.导入:通过图片或小蚂蚁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小蚂蚁是什么样的生物吗?它们生活在哪里?2.讲解:通过教学PPT或板书,讲解小蚂蚁的基本概念,包括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3.观察:让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小蚂蚁,并记录观察到的外形特征。
4.小结:请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小蚂蚁的基本概念。
第二课:小蚂蚁的生活习性1.导入: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入小蚂蚁的生活习性,并提问:小蚂蚁为什么会被称为“勤劳的劳动者”?2.实验:设置实验,观察小蚂蚁的行为,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蚂蚁的勤劳和积极性。
3.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小蚂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习性,为什么它们喜欢与别的小蚂蚁一起行动。
4.总结:请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小蚂蚁的生活习性。
第三课:小蚂蚁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小蚂蚁的角色和重要性,让学生思考:小蚂蚁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2.探究: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探究小蚂蚁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了解小蚂蚁的重要性。
3.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互相学习,理解小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保护意识:通过视频、故事或实例,培养学生对小蚂蚁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四课:观察与实验1.导入:通过教学PPT或故事,介绍一些小蚂蚁的有趣行为和特点,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粤教粤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2课《校园里的蚂蚁》教学课件

第1单元 身边的动物
第2课 校园里的蚂蚁
波波在画什么小动物呢?
活动1 观察蚂蚁的外形
讨论:如何观察蚂蚁?
观察蚂蚁的外形
1. 借助昆虫观察盒 2. 从整体到局部有序观察
一对触角!
蚂蚁有几条腿?
6条腿
任务:1. 蚂蚁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2. 将它的外形画下来。 3. 在活动手册上进行记录。
活动2 蚂蚁的家在哪里
在校园里找找蚂蚁,观察它们生活在哪里。
注意:1. 要听从老师指挥。 2. 注意安全。 3. 不要打扰蚂蚁的正常生活。
蚂蚁的巢穴
蚂蚁的地下巢穴规模非常大,同时具备良好的排水、通风等性能。蚁 巢出入口大多是一个拱起的小土丘,像火山那样中间有个洞,起保护作用。
蚂蚁相互碰触角
蚂蚁头上的触角是彼此沟通的工具。两只蚂蚁在互相碰触角时,能达 到交流的目的。
内 因 : 封 建 专 制 度 日 渐 没 落 外 因 : 西 方 工 业 文 明 的 冲 击 问 题 : 如 何 再创中 华文化 新的辉 煌?
(一)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1、 中 国 先 进 文化的 求索
全盘西化论: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人。它认为百事不如人,物质不如人,制度不如人,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心塌地去学人家。
喜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
忧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Fra bibliotek措 施
加 强 管 理 , 正确引 导(政 府)
文 化 需 求 的 特 点 : 发展大众文化
《生物小学蚂蚁的生活教案:二年级》

《生物小学蚂蚁的生活教案:二年级》蚂蚁是孩子们熟悉的小昆虫,它们非常勤劳和有组织。
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非常有帮助。
本文将为二年级的小朋友们设计一堂关于蚂蚁生活的教案,让他们在愉快中学习、探索和互动。
一、引入导入部分应尽量引起孩子们对主题的兴趣,并提前开启他们对于观察蚂蚁的好奇心。
可以准备一段小视频或幻灯片来展示各种不同类型、大小和颜色的蚂蚁图片,同时播放简短而有趣的背景音乐,如“功夫蚂蚁”的配乐。
“今天我们要进入到神奇而精彩的昆虫世界了!你们喜欢哪个昆虫呢?请大家说出来,但我们今天要特别介绍可爱又勤劳的小小巧巧——蚂……。
”辅导老师会在这里故意停顿。
二、目标学习具体目标是一个重要环节,让孩子们对今天的学习有所期待和预期。
清晰传达目标,并与前面的引入部分相连贯。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有关蚂蚁的那些事情—他们住在哪里、如何工作、如何寻找食物和建造家园,进一步了解蚂蚁们是如何共同努力来维护整个家族。
”三、观察与实验学生将参与观察活动,观察活动可以利用现场实验或是展示材料等多种形式进行。
这种体验性的教学活动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我们准备好的实验设备——一个透明玻璃纸箱。
”老师使用投影仪展示图片说明过程并明确实验目标。
“每个小组会给你们一个已经饲养好蚂蚁并创造出家园环境的纸箱,请仔细观察它们的行为,并想一想以下问题:1.它们都是怎么走路的?2.是否持续觅食?3.是否有特定规律?”老师会留出足够时间供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并相互协作。
四、交流和解释学生将有机会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与老师一起探讨蚂蚁行为背后的原因。
“现在我们来集体讨论一下你们观察到的蚂蚁行为以及你们对这些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的想法。
”老师通过提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团队合作和协作是蚂蚁能够完成复杂任务的关键。
他们将了解到,每只蚂蚁都有特定的工作,并且通过相互沟通、合作和分工来实现共同目标。
校园里的蚂蚁-粤教粤科2017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校园里的蚂蚁-粤教粤科2017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在校园里的分布情况。
2.观察和描述蚂蚁的特点和行为。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蚂蚁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蚂蚁在校园里的分布情况。
3.观察和描述蚂蚁的特点和行为。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蚂蚁生活习性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对蚂蚁在校园里分布情况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图片、显微镜、备课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即昆虫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教育目标: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引领学生探索校园里的生物多样性。
2. 学习1.呈现图片和教材内容,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蚂蚁,引导学生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在校园里的分布情况。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从头部、中部、后部等不同部位观察,并描绘出蚂蚁的外貌特点。
然后,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总结,分别叫学生说出头部、中部、后部的不同功能。
3.针对不同蚂蚁的习性,通过生动的故事或游戏等形式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或游戏来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有关蚂蚁的练习。
可以让学生们分为小组,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和观察。
1.向学生提出观察和记录蚂蚁的行为。
2.学生用手摸或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并记录蚂蚁的行为。
3.学生用笔和本子记录每只蚂蚁的颜色、尺寸、行为和所在的位置,并列出每种蚂蚁的名称。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4. 总结1.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展示等形式呈现自己的观察成果。
2.引导学生总结和讨论在课堂中探究蚂蚁的过程和收获,从而引导他们对于生物的兴趣也进一步提高了。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作业1.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记录更多关于蚂蚁的知识和经验,形成小册子或海报。
《蚂蚁》教案范文-范本两篇

《蚂蚁》教案范文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蚂蚁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及社会结构;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激发探究小动物生活习性的兴趣;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蚂蚁的基本生物学特征2. 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社会结构3. 科学探究方法介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蚂蚁的基本知识。
2. 小组讨论:分析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社会结构。
3. 实验法: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4. 案例分析:分享蚂蚁的有趣现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蚂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蚂蚁。
2. 讲解(10分钟):介绍蚂蚁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社会结构。
3.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蚂蚁的觅食行为及社会结构。
4. 实践活动(15分钟):观察蚂蚁觅食,分析其行为特点。
5. 案例分析(5分钟):分享蚂蚁的有趣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课堂管理1. 学生座位:按小组形式排列,便于讨论和交流。
2. 分组策略:每组46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3. 课堂纪律:明确课堂纪律,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六、学生活动1. 观察蚂蚁:记录蚂蚁的觅食行为。
2. 小组讨论:分析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社会结构。
3. 问答环节: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蚂蚁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八、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作业:蚂蚁生活习性和社会结构的分析。
2. 提交时间:下一节课前。
九、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3. 教学方法的运用4. 教学步骤的设计5. 课堂管理与学生活动的组织6. 教学评估的方式7. 作业布置与教学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和可评估性。
二年级科学下册《校园里的蚂蚁》教案

第2课《校园里的蚂蚁》教学设计一、教科书分析《校园里的蚂蚁》是《科学》二年级下册“身边的动物”单元中的第2课。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找到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了解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本课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观察、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并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校园里的蚂蚁》以蚂蚁作为学习素材,共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1“观察蚂蚁的外形”,让学生借助昆虫观察盒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活动2“蚂蚁的家在哪里”,引导学生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窝,通过观察蚂蚁的生活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特点。
活动3“蚂蚁喜欢吃什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蚂蚁的摄食情况,了解蚂蚁喜欢吃的食物。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小动物非常感兴趣。
蚂蚁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他们常常会在校道、灌木丛或墙角发现蚂蚁的行踪。
但由于蚂蚁的体型比较小,学生一般难以进行细致的观察。
因此,学生对蚂蚁的外形特征并不十分清楚,甚至还有错误的认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观察小动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也学会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本节课学生就能使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和技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三、教学目标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2.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例如:筑巢、传递信息、摄食等。
3.培养学生交流、动手操作和记录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环境、亲近小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和实验探究,了解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例如:筑巢、传递信息、摄食等。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昆虫观察盒、白纸、蚂蚁、饼干、苹果、菜叶、白糖、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昆虫观察盒、白纸、蚂蚁、饼干、苹果、菜叶、白糖。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任务驱动场景图。
粤教版二下科学第2课校园里的蚂蚁教案

粤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2课
校园里的蚂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蚂蚁的外部特征;
技能目标:让学生知道蚂蚁的生活习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小动物和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同学们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视频;
学生准备:课本、记录手册、蚂蚁、昆虫观察盒;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课件出示谜语:小小虫儿很勤劳,它本领真不小,会把粮食搬,还会打地道(打一动物)。
大家知道它是谁么?
生:蚂蚁;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校园里的蚂蚁》。
二、蚂蚁的外部特征:
师:请同学们借助昆虫盒对蚂蚁的外形进行观察,并做记。
人教版下册科学二年级《蚂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下册科学二年级《蚂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2.掌握蚂蚁生活的地方及如何搬运食物。
3.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等。
难点: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谜语:个子不大,能量不小,团结互助,勇敢勤劳,能啃骨头,会挖地道,行军作战,井井有条。
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蚂蚁)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小蚂蚁交个朋友吧,一起学习《校园里的蚂蚁》,体会蚂蚁的生活习性。
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一)活动1:观察蚂蚁的外形出示:几张蚂蚁的照片,通过观察,你觉得可以将蚂蚁的身体结构分为哪些部分呢?小蚂蚁几条腿?有几对触角?触角有怎样的作用?怎样行走的?学生观察,小组选出代表回答。
谁来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1:蚂蚁有一对触角。
学生2:蚂蚁身体上有三对足。
学生分小组活动。
学生3:蚂蚁的触角是一个感觉器官,因为它是嗅觉气味的工具。
学生4: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学生5:用足爬行。
小结;蚂蚁的外部特征。
蚂蚁的身体很小,有的是黑色,有的是咖啡色,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体是一节一节的,身体下面有三对足。
通过触角接触外界事物,触角是气味导航,通过闻着释放的气味找到回家的路。
同时,彼此交流沟通,传递信息。
蚂蚁的行动方式是爬行。
(二)活动2:蚂蚁的家在哪里在校园里能找到蚂蚁,同学们想一想,在哪里还能看到这些小蚂蚁?小组交流,代表发言,与同学们共享。
生:在草丛中;在墙角边;在树底下;在花坛边……的洞穴中。
教师:小蚂蚁活动的范围可真是广泛,可是我们有什么好方法能轻松地找到它们吗?学生思考,交流。
我可以在那附近放一小块面包,(糖、饼干、骨头……)过一会就会有蚂蚁爬过来,您就可以找到小蚂蚁了。
教师:我们在发现蚂蚁的同时,你知道小蚂蚁喜欢吃什么?(三)活动3:蚂蚁喜欢吃什么1.我们把苹果、饼干和菜叶放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观察哪种食物上停留的蚂蚁最多。
校园里的蚂蚁-粤教粤科2017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校园里的蚂蚁-粤教粤科2017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耐心,发现身边生物;2.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3.引导学生认识蚂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蚂蚁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2.蚂蚁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蚂蚁的形态特征的认知;2.蚂蚁的重要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在课前在幼儿园或学校附近的草地上捕捉蚂蚁,现场让学生观察蚂蚁的行走、采食和互动等生活习性并描述,然后介绍蚂蚁的基本形态特征。
2. 教学1.蚂蚁的形态特征蚂蚁的身体大致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长触角和一对短触角,眼睛一般在头部的侧面,胸部上有三对腿,后腹部上有一对附肢,可以进行双肢摆动和悬垂。
2.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通常在地底、草丛、废墟、死树、沙土等比较湿润、避光的地方活动。
它们采集花蜜、昆虫尸体、蚜虫甜汁等。
蚂蚁的社会性很强,每个蚂蚁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如掠食、觅食、筑巢等。
3. 练习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们对蚂蚁的基本认识,老师分发了一份有关蚂蚁的小抄,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进行思考。
1.蚂蚁的通讯方式是什么?2.为什么蚂蚁要在别的蚂蚁身上爬来爬去?3.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殊的地方?4.蚂蚁的喜好是什么呢?5.你身边有哪些蚂蚁?4. 总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了解蚂蚁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六、教学扩展可以邀请家长一起来为班级建立一个观察蚂蚁生活和储存食物的陶罐盆世界,拉近孩子们与生物之间的距离,进一步观察其行为和互动,并根据观察结果记录和分析蚂蚁的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七、教学反思此节课的主题蚂蚁这样的小生物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也有很多小故事,因此,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活跃和有趣。
虽然在蚂蚁的形态特征方面,学生们普遍已经认识到了,但对于蚂蚁的重要性和生活习惯的认知还不是很灵活和深入。
小学科学动物单元《蚂蚁》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动物单元《蚂蚁》优秀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科学动物单元《蚂蚁》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2、学生画一只蚂蚁。
选几幅展示。
3、比较。
为什么有的会画错?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
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
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
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校园里的蚂蚁》
一、教科书分析
《校园里的蚂蚁》是《科学》二年级下册“身边的动物”单元中的第2课。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找到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了解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本课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观察、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并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校园里的蚂蚁》以蚂蚁作为学习素材,共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1“观察蚂蚁的外形”,让学生借助昆虫观察盒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活动2“蚂蚁的家在哪里”,引导学生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窝,通过观察蚂蚁的生活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特点。
活动3“蚂蚁喜欢吃什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蚂蚁的摄食情况,了解蚂蚁喜欢吃的食物。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小动物非常感兴趣。
蚂蚁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他们常常会在校道、灌木丛或墙角发现蚂蚁的行踪。
但由于蚂蚁的体型比较小,学生一般难以进行细致的观察。
因此,学生对蚂蚁的外形特征并不十分清楚,甚至还有错误的认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观察小动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也学会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本节课学生就能使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和技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2.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例如:筑巢、传递信息、摄食等。
3.培养学生交流、动手操作和记录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环境、亲近小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和实验探究,了解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例如:筑巢、传递信息、摄食等。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昆虫观察盒、白纸、蚂蚁、饼干、苹果、菜叶、白糖、多媒体教学仪器、实
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昆虫观察盒、白纸、蚂蚁、饼干、苹果、菜叶、白糖。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任务驱动场景图。
妍妍和波波在观察树干上的蚂蚁,妍妍在拿着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波波在纸上把蚂蚁的外形画下来。
问题:画下来的蚂蚁是否正确?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简单交流波波画的蚂蚁是否正确。
板书:板书本课课题《校园里的蚂蚁》。
(二)活动探究
活动11:观察蚂蚁的外形
媒体:出示蚂蚁图片。
问题:蚂蚁的外形有哪些特征?
讨论:如何观察蚂蚁。
指导:借助昆虫观察盒从整体到局部地开展观察活动。
注意:提醒学生用文字和数字对蚂蚁进行描述。
活动:学生借助昆虫观察盒仔细观察蚂蚁的外形。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结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提示,将蚂蚁的外形画下来。
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并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画下来的蚂蚁和波波画的蚂蚁是否相同。
发现:学生会发现波波画的蚂蚁只画了四条腿,是不对的,从而加深对蚂蚁外形特征的认识。
小结:蚂蚁身体的颜色有黑、褐、黄、红等。
它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条腿。
活动22:蚂蚁的家在哪里
媒体:出示主题人物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窝的图片。
问题:蚂蚁是常见的昆虫,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昆虫。
它们生活的地方很广泛。
那么,蚂蚁的家在哪里?
讨论:如何在校园里找到蚂蚁的家。
要求:在校园里观察蚂蚁要听从教师指挥、注意安全。
在活动过程中,不要打扰蚂蚁的正常生活。
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的家并发现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
交流:学生分享在校园里观察并寻找蚂蚁窝的体会和发现。
介绍:蚂蚁是典型的社会性群体动物,它们一般会在地下筑巢,偶尔也会在树上等其他地方筑巢。
蚂蚁的地下巢穴规模非常大,同时具备良好的排水、通风等性能。
而蚁巢出入口大多是一个拱起的小土丘,像火山那样中间有个洞,起保护作用。
问题:在寻找蚂蚁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发现?
媒体:依次呈现教科书的3幅图片——蚂蚁相互碰触角,蚂蚁窝,蚂蚁排队走路。
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这几张图片中蚂蚁的行为,了解蚂蚁的生活特点。
介绍:蚂蚁头上的触角是彼此联系沟通的工具。
两只蚂蚁在互相碰触角时,能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传递给对方,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蚂蚁行走时,走在前面的蚂蚁会释放一种特殊的气味,后面的蚂蚁依靠这种气味紧紧地跟上,一只接着一只,看上去就像在排队。
活动33:蚂蚁喜欢吃什么
问题: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呢?
媒体:出示蚂蚁合作搬运死亡的昆虫,蚂蚁搬运草籽,蚂蚁合作搬运大米的三张图片。
交流:蚂蚁是杂食性昆虫。
蚂蚁发现食物后,当不能独自搬运回去时,就会很快地返回蚁巢,传递信息,集合其他同伴一起来搬运。
活动:选择几种食物,放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观察哪种食物上停留的蚂蚁最多。
操作:在小纸片上分别放上一种食物,再将小纸片和食物放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进行观察。
任务:观察食物上停留的蚂蚁的多少,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涂色记录。
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了解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
汇报:蚂蚁喜欢吃的食物种类比较多,是杂食性动物。
总结:今天我们对蚂蚁的外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同时也了解到蚂蚁生活在哪里,喜欢吃什么食物,怎么传递信息等。
讲述:蚂蚁和蜗牛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不要打扰和破坏蚂蚁的正常生活秩序,爱护好身边的自然环境。
拓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继续进行观察,找到蚂蚁的更多“小秘密”。
七、板书设计
校园里的蚂蚁
外形特征:小、六条腿、有触角……
生活:蚂蚁窝、传递信息、列队行走、搬运食物喜欢吃的食物:苹果、饼干、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