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总复习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汇总

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之青柳念文创作 考纲解读 1.操练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2.会计算纸带上各点的瞬时速度.3.会操纵纸带计算加速度.4.会用图象法探究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图象求加速度.基本实验要求1.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2.实验步调(1)依照实验原理图所示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2)把一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下端挂合适的钩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5)换纸带反复做三次,选择一条比较抱负的纸带停止丈量分析.3.注意事项(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结尾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丈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 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规律方法总结1.数据处理(1)目标通过纸带求解运动的加速度和瞬时速度,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等.(2)处理的方法①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丈量相邻计数点间的间隔,计算相邻计数点间隔之差,看其是否为常数,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 ②操纵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a 1=x4-x13T2,a 2=x5-x23T2,a 3=x6-x33T2⇒a =a1+a2+a33③操纵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v n =xn +xn +12T =dn +1-dn -12T④操纵速度—时间图象求加速度a.作出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的斜率求解物体的加速度;b.剪下相邻计数点的纸带紧排在一起求解加速度.2.依据纸带断定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1)x1、x2、x3……x n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间隔.(2)Δx是两个持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差:Δx1=x2-x1,Δx2=x3-x2….(3)T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n(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Hz,n为两计数点间计时点的间隔数).(4)Δx=aT2,因为T是恒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加速度a也为恒量,所以Δx必定是个恒量.这标明:只要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在任意两个持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就一定相等.考点一对实验操纵步调的考察例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操纵步调如下,其中错误的步调有________.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到接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源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挂上合适的钩码D.取下纸带,然后断开电源E.将平板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能在平板上做加速运动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将以上步调完善并填写在横线上(遗漏的步调可编上序号G、H……);实验步调的合理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例2(2012·山东理综·21(1))某同学操纵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端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间隔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丈量的点开端,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间隔如图2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图1图2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断定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______和______之间某时刻开端减速.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保存三位有效数字)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______m/s2.1.运动性质的断定:看相邻计数点间的间隔特点.2.瞬时速度求解:采取平均速度法求某一点的瞬时速度.3.加速度的求解:(1)v-t图象法;(2)推论法:Δx=aT2;(3)逐差法.例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3甲所示的滴水法丈量一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实验过程如下:在斜面上铺上白纸,用图钉固定;把滴水计时器固定在小车的结尾,在小车上固定一平衡物;调节滴水计时器的滴水速度,使其每0.2 s滴一滴(以滴水计时器内盛满水为准);在斜面顶端放置一浅盘,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把调好的滴水计时器盛满水,使水滴能滴入浅盘内;随即在撤去浅盘的同时放开小车,于是水滴在白纸上留下标记小车运动规律的点迹;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当即将小车移开.图乙为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用刻度尺量出相邻点之间的间隔是x01=1.40 cm,x12=2.15 cm,x23=2.91 cm,x34=3.65 cm,x45=4.41 cm,x56=5.15 cm.试问:图3(1)滴水计时器的原理与讲义上先容的________原理近似.(2)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v4=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m/s2.(成果均保存两位有效数字)创新方向清点以教材中的实验为布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实验仪器设置题目,不脱离教材而又不拘泥教材,体现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清点1 实验器材的改进替代长木①为了包管小车真正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气垫导轨――→板替代打点计时器②用频闪照相或光电计时器――→清点2 在新情景下完善实验步调及数据分析1.如图4所示,在“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中图4(1)为消除磨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可使木板适当倾斜以平衡磨擦阻力,则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下面操纵正确的是( )A.未毗连纸带前,放开小车,小车能由运动开端沿木板下滑B.未毗连纸带前,轻碰小车,小车能匀速稳定下滑C.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小车能由运动开端沿木板下滑D.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轻碰小车,小车能匀速稳定下滑(2)图5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在纸带上取相邻的计数点A、B、C、D、E.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各点间间隔用图中长度暗示,则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可暗示为v C=________,小车的加速度可暗示为a=______.图52.如图6所示,装置甲中挂有小桶的细线绕过定滑轮,固定在小车上;装置乙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导轨的左端,另外一端系在小车上.一同学用装置甲和乙分别停止实验,经正确操纵获得两条纸带①和②,纸带上的a、b、c……均为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图6(1)任选一条纸带读出b、c两点间间隔为________;(2)任选一条纸带求出c、e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________,纸带①和②上c、e两点间的平均速度v①________v②(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图中________(填选项字母).A.两条纸带均为用装置甲实验所得B.两条纸带均为用装置乙实验所得C.纸带①为用装置甲实验所得,纸带②为用装置乙实验所得D.纸带①为用装置乙实验所得,纸带②为用装置甲实验所得3.光电计时器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常使用计时仪器,其布局如图7甲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纳装置,当有物体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便可以切确地把物体从开端挡光到挡光竣事的时间记录下来.现操纵图乙所示的装置丈量滑块和长木板间的动磨擦因数,图中MN是水平桌面,Q是长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长木板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毗连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长木板顶端P×10-2×10-3 s.用精度为0.05 mm的游标卡尺丈量滑块的宽度d,其示数如图丙所示.图7(1)滑块的宽度d=________ cm.(2)滑块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1=________ m/s,滑块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v2=________ m/s.(成果保存两位有效数字)(3)由此测得的瞬时速度v1和v2只是一个近似值,它们实质上是通过光电门1和2时的________,要使瞬时速度的丈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可将________的宽度减小一些.4.图8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A、B、C、D和E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暗示.图8(1)OD间的间隔为________ cm.(2)图9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s-t2图线(s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间隔),斜率暗示________,a=________ m/s2(成果保存三位有效数字).图95.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丈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磨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10甲所示,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滑块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图乙是打出的纸带的一段.图10(1)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选A、B、C、D、E、F、G 7个点为计数点,且各计数点间均有一个点没有画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a=________m/s2.(2)为丈量动磨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丈量的有________.(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A.木板的长度LB.木板的结尾被垫起的高度hC.木板的质量m1D.滑块的质量m2E.滑块运动的时间t(3)丈量第(2)问中所选定的物理量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4)滑块与木板间的动磨擦因数μ=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暗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丈量的动磨擦因数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观点的一个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1、(2016随时间的变更.物块放在桌面上,细绳的一端与物块相连,另外一端跨过滑轮挂上钩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面左端,所用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毗连在物块上.启动打点计时器,释放物块,物块在钩码的作用下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如图(b )所示(图中相邻两点间有4个点未画出).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该同学认为物块的运动为匀加速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在打点计时器打出B 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____m/s.在打出D 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m/s ;(保存两位有效数字)(2)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m/s.(保存两位有效数字)2、(2010江苏卷)为了探究受到空气阻力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更规律,某同学采取了“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平衡小车与木板之间的磨擦力后,在小车上装置一薄板,以增大空气对小车运动的阻力.(1)往砝码盘中加入一小砝码,在释放小车▲(选填“之前”或“之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2)从纸带上选取若干计数点停止丈量,得出各计数点的时间t 与速度v 的数据如下表: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车的v-t 图像.(3)通过对实验成果的分析,该同学认为: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小车所受的空气阻力将变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v-t 图象简要阐述来由.3、(2015新课标2卷)某学生用图(a )琐事的实验装置丈量物块与斜面的懂磨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 ,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只带的一部分如图(b )所示,图中标出了5个持续点之间的间隔.(1) 物块下滑是的加速度a =________m/s 2;打点C 点时物块的速度V =________.M/S;(2)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求出动磨擦因数,还需丈量的物理量是(天正确答案标号)A 物块的质量B 斜面的高度C 斜面的倾角 4、(2011年高考·山东理综卷)某探究小组设计了x h H 挡板“用一把尺子测定动磨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毗连,跨在斜面上端.开端时小球和滑块均运动,剪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坚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纵,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 、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 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 .(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1)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________.(2)滑块与斜面间的动磨擦因数为__________________.(3)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________.a .滑块的质量b .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c .长度丈量时的读数误差d .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分歧时5、(2011年高考·广东理综卷)图(a )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 、A 、B 、C 、D 和E 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 暗示.(1)OD 间的间隔为_______cm(2)图(b )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s -t 2图线(s 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间隔),斜率暗示_______,其大小为_______m/s 2(保存三位有效数字).6、(2011年高考·安徽理综卷)为了丈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将该2/s 2图(b )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分歧质量的砝码.实验测出了砝码的质量m与弹簧长度l的相应数据,其对应点已在图上标出.(g2)m/克××××××⑴作出m-l的关系图线;⑵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7、(2011年高考·上海卷)如图,为丈量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小车的加速度,将宽度均为b的挡光片A、B固定在小车上,测得二者间距为d.b bA Bd⑴当小车匀加速颠末光电门时,测得两挡光片先后颠末的时间Δt1和Δt2,则小车加速度a=.⑵(多选题)为减小实验误差,可采纳的方法是()A.增大两挡光片宽度b B.减小两挡光片宽度bC.增大两挡光片间距d D.减小两挡光片间距d8、(2011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版)操纵图1所示的装置可丈量滑块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一斜面上装置有两个光电门,其中光电门乙固定在斜面上接近底端处,光电门甲的位置可移动,当一带有遮光片的滑块自斜面上滑下时,与两个光电门都相连的计时器可以显示出遮光片从光电门甲至乙所用的时间t.改变光电门甲的位置停止多次丈量,每次都使滑块从同一点由运动开端下滑,并用米尺丈量甲、乙之间的间隔s,记下相应的t值;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s (m)t (ms) 371.5 776.4[来历:Z&xx&]s /t (m/s) 1.45[来历:学+科+网]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⑴若滑块所受磨擦力为一常量,滑块加速度的大小a 、滑块颠末光电门乙时的瞬时速度v 1、丈量值s 和t 四个物理量之间所知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⑵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2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s /t -t 图线;⑶由所画出的s /t -t 图线,得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 =_______m/s 2(保存2位有效数字).实验二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考纲解读1.学会用列表法、图象法等处理实验数据.2.探究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基本实验要求 规律方法总结滑块 光电门甲光电门乙图1 t (s)(m/s) s t O图2例1 如图1甲所示,用铁架台、弹簧和多个已知质量且质量相等的钩码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图1(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需要丈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_.(3)图乙是弹簧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F-x图线,由此可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完成该实验,设计的实验步调如下: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x,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毗连起来;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l0;C.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把刻度尺;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运动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E.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式.首先测验测验写成一次函数,如果不成,则思索二次函数;F.诠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G.整理仪器.请将以上步调按操纵的先后顺序摆列出来:________.考点二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例2(2012·广东·34(2))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①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和刻度尺都应在________方向(填“水平”或“竖直”).②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_______时,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 x;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 g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1至L6,数据如下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________.③图2为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的差值(填“L0”或“L x”).图2④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通过图和表可知砝码盘的质量为________g(成果保存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9.8 m/s2).创新实验设计例3 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并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所挂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向右的恒定拉力.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图3(1)有一个同学通过以上实验丈量后把6组数据描点在坐标系图4中,请作出F-L图线.图4(2)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L0=________ cm,劲度系数k=________ N/m.(3)试根据该同学以上的实验情况,帮忙他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不必填写其实验测得的详细数据).(4)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优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象法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图象具有既能描绘物理规律,又能直观地反映物理过程、暗示物理量之间定性定量关系及变更趋势的优点.当前高测验题对数据处理、成果分析考察的频率较高.多省高考题涉及了图象的考察.作图的规则:(1)要在坐标轴上标明轴名、单位,恰当地选取纵轴、横轴的标度,并根据数据特点适当确定坐标起点,使所作出的图象几乎占满整个坐标图纸.若弹簧原长较长,则横坐标起点可以不从零开端.(2)作图线时,尽可以使直线通过较多所描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以对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若有个别点偏离太远,则是因偶尔误差太大所致,应舍去).(3)要注意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的意义,注意分析图象的斜率、截距的意义.要懂得斜率和截距的意义可以处理什么问题.例 4 某实验小组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实验时,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4.6 cm,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下端挂钩码,每增加一只钩码均记下对应的弹簧的长度x,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1)图5(2)由此图线可得,该弹簧劲度系数k=________N/m;(3)图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大于L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如图6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更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发生的弹力大小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断定正确的是( )图6A.弹簧发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 N/m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2.为了探究弹簧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关系,某同学选了A、B两根规格分歧的弹簧停止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7所示的图象,从图象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实验要求做,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__.若要制作一个切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________(填A或B).图73.我校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操纵所学的知识处理了如下问题:一轻弹簧竖直悬挂于深度为h=25.0 cm,且启齿向下的小筒中(没有外力作用时弹簧的下部分位于筒内),如图8甲所示,如果本实验的长度丈量工具只能丈量出伸出筒的下端部分弹簧的长度l,现要测出弹簧的原长l0和弹簧的劲度系数,同学们通过改变l而测出对应的弹力F,作出F—l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则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________ N/m,弹簧的原长l0=________ m.图84.为了丈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将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分歧质量的砝码.实验测出了砝码质量m与弹簧长度l的相应数据,其对应点已在图9上标出.(g=9.8 m/s2)图9(1)在图9上作出m-l的关系图线;(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__ N/m(成果保存三位有效数字).5.某同学操纵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钩码、木块和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等器材探究滑动磨擦力F f与正压力F N之间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10所示.该同学主要的实验步调如下:图10a.将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细绳一端挂适量的钩码,使其可以带动小车向右运动;b.多次改变木块上砝码的个数,并记录多组数据;c.停止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应丈量木块和木块上砝码的总重力,并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若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以滑动磨擦力F f为横轴,正压力F N为纵轴,建立直角坐标系,通过描点,得到一条倾斜的直线,该直线的斜率所暗示的物理意义(可用文字描绘)为________________;(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6.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将分歧数量的钩码分别挂在竖直弹簧下端,停止丈量,根据实验所测数据,操纵描点法作出了所挂钩码的重力G与弹簧总长L的关系图象,如图11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以下问题:图11(1)弹簧的原长为__________.(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3)分析图象,总结出弹簧弹力F与弹簧总长L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1、(2010浙江卷)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选用分歧的橡皮绳代替弹簧,为丈量橡皮绳的劲度系数,他们在橡皮绳下端面依次逐个挂下钩友(每个钩友的质量均为m=0.jkg,取g=10m/s2),并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加(下标i暗示挂在绳下端钩友个数).然后逐个拿下钩友,同样记录绳下端面的坐标X 减,绳下端面坐标的值X i=(X加+X减)/2的数据如下表:(1)同一橡皮绳的X加X减(大于或小于);(2)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甲或乙);(3)选择一级数据用作图法得出该橡皮绳的劲度系数k(N/m);(4)为了更好的丈量劲度系数,在选用钩码时需思索的因素有哪些?2、(2011年高考·安徽理综卷)为了丈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将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分歧质量的砝码.实验测出了砝码的质量m与弹簧长度l的相应数据,其对应点已在图上标出.(g2)m/克××××××⑴作出m-l的关系图线;⑵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3、(2012广东卷)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①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和刻度尺都应在______方向(填“水平”或“竖直”)②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_____时,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 x;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g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1至L6,数据如下表表:代表符号L0L x L1L2L3L4L5L6数值(cm)尺的最小长度为______.③图16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_的差值(填“L0或L1”).④2).4、(2016全国新课标II卷,22)(6分)某物理小组对轻弹簧的弹性势能停止探究,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轻弹簧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弹簧左端固定,右端与一物块接触而不毗连,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与物块毗连.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一段间隔,由运动释放物块,通过丈量和计算,可求得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图a⑴实验中涉及到下列操纵步调:①把纸带向左拉直②松手释放物块③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④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并丈量弹簧压缩量上述步调正确的操纵顺序是(填入代表步调的序号).。
(推荐)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完美知识点版本

常用实验原理设计方法1.控制变量法: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控制。
2.等效替代法:某些量不易测量,可以用较易测量的量替代,从而简化实验。
如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速度的测量就转化为对水平位移的测量。
3.理想模型法: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选择了合适的内外接方法,一般就忽略电表的非理想性。
4.比值定义法: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如①物质密度②电阻③场强④磁通密度⑤电势差等。
5.微量放大法:微小量不易测量,勉强测量误差也较大,实验时常采用各种方法加以放大。
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恒量,采用光路放大了金属丝的微小扭转。
6.模拟法:当实验情景不易创设或根本无法创设时,可以用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等效的情景代替,“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的实验就是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
实验一:验证力的合成[实验原理]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器材]木板一块,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一段,细绳,弹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量角器。
[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用两条细绳套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
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4.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
在白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椐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5.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
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点起做出这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
6.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本实验主要是对高中物理力学内容的实践与应用。
本次实验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小球自由落体实验、平衡力实验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通过实验,我对力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课堂中的内容也加深了印象。
第一个实验是小球自由落体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将小球从不同高度放下,然后记录小球下落时间并计算出其平均速度,来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性。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了解了物体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还深刻认识到物体的下落速度与所受的阻力以及重力势有关。
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实验精度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必须对外界因素进行控制才能得到精确的实验结果。
第二个实验是平衡力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把一个小球挂在弹簧上,然后在重力作用下记录弹簧的拉伸量,并根据胡克定律计算出所受的拉力。
通过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平衡是指受力平衡,只有受力平衡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什么是弹性力和胡克定律。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环境的影响,并进行改进措施,从而获得更精确的实验结果。
第三个实验是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我们将一块物体用弹簧连接到墙上,然后施加不同大小的拉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测算出所受力的大小,再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内容,也很好地掌握了如何计算所受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加速度。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如何使用数据来验证牛顿定律,强化了对该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本次实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力学知识,并学会了如何操作实验装置并进行准确的实验测量。
我相信这对我的课堂学习和将来的物理实践都有很好的帮助。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认真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佩戴好实验服和安全帽,并注意实验中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
例如在自由落体实验中,我们要注意小球落地时的反跳和碎裂,尤其是在地面上存在压强不足的情况下。
在平衡力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弹簧弹性的大小和稳定性,并适当调整钩子的位置。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下面对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测量长度的实验1.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长度:在实验中,要正确使用游标卡尺,保持测量精确度。
先将游标卡尺的两个测头对准要测量的物体两端,然后读出游标尺上的刻度值,注意估读。
2. 使用光栅测量物体的长度:利用光栅可以更加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中要注意调整好放置光栅和光源的位置,确保测量准确。
二、测量时间的实验1. 使用秒表测量时间: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实验中要注意操作规范,按下开始按钮和停止按钮时要准确及时。
2. 利用摆钟测量时间:通过摆钟实验可以研究物体摆动的规律,要注意测量摆动周期和频率,以及摆长和振幅的影响。
三、小球自由落体实验1. 自由落体实验的原理:自由落体是一种重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方式,实验中要注意测量下落物体的时间和高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加速度等物理量。
2. 利用计时器测量自由落体时间:在实验中可以利用计时器准确测量自由落体的时间,通过多次实验取平均值得出准确结果。
四、力的平衡实验1. 力的合成实验:力的平衡实验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平衡情况,实验中要注意施加力的方向和大小,观察物体是否平衡。
2.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在力的平衡实验中,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准确测量力的大小,通过拉伸弹簧的长度来得出力的大小。
五、牛顿运动定律实验1.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的原理。
实验中可以利用滑动和静止摩擦力的对比来说明该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受力时产生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和加速度成正比的原理。
实验中要测量物体受力后的加速度并得出结论。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与复习

电磁波:电磁场的传播形式,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 线、可见光等
电磁场:电场和磁场的统称,描述电磁现象的基本物理量
电磁学定律:描述电磁现象的基本定律,包括法拉第电磁 感应定律、洛伦兹定律等
电磁学应用:电磁学在科技、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电 磁铁、变压器、电动机等。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 节,进行针对性的 辅导和训练
针对考试题型和考 试要求,进行针对 性的模拟训练和考 试技巧指导
知识点复习的创新性
采用思维导图法, 帮助学生构建知 识体系
利用多媒体技术, 增强教学效果
设计有趣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结合实际生活, 让学生理解物理 知识的应用价值
THANK YOU
添加标题
光的传播:直线传 播、反射、折射、 全反射
光学知识点
添加标题
光的波动性:干涉、 衍射、偏振
添加标题
光的粒子性:光电 效应、康普顿效应
添加标题
光的速度:真空中 的光速、光速的测 量
添加标题
光的颜色:色散、 光谱、颜色混合
添加标题
光学仪器:显微镜、 望远镜、激光器
添加标题
光学现象:彩虹、 海市蜃楼、日食、 月食
高中物理教学知识点的复习方法
知识点复习的计划安排
制定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目标、 内容和时间安
排
复习知识点: 按照章节、单 元进行复习, 梳理知识点之
间的关系
练习巩固:通 过做题、实验 等方式巩固知
识点
总结反思:对 复习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进行 总结和反思, 及时调整复习
计划
知识点复习的策略选择
原子物理: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等
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最新高中物理一轮复习 《力学实验》精品PPT课件

通过动手、动脑进行实验探究,掌握实验方法,学会运用图像法处理实验 数据,探究小车在重物的牵引下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讨论与交流】
1、阅读教材 “进行实验”讨论实验方案, 并阐述相关实验器材及步骤。
学生电源
打点计时器 纸带 小车
细绳
一端附有定滑轮 的长木板
钩码
器材组装
实验操作
注意事项
用等效替代法研究物体的运动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选择一条打点清晰 的纸带,标上计数点,然后将纸带从相邻计数点处剪下,连续剪 下几段,然后底边对齐并列贴在有格子的坐标纸上,如图所示, 纸带的排列呈“阶梯”状.
这种排列也反映了小车运动的规律,因为每段的长度对应小车 相等时间内的位移,纸带的宽度等效为时间.所以纸带长度正比 于运动速度,纸带长度均匀增加,说明小车运动速度均匀增加.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当小车停止运 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滑轮不能过高,细绳应与木板平行. 4.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 它 5.小车另一端所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 点太少,或加速度太小使各段位移无法区别,从而使误差增大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力学实验部分
目录
•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课程目标
1.巩固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纸带数据的处理和瞬时速度的测量; 2.学会从实验中获取实验数据,学会利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 3.理解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高中物理-第一篇 专题八 第16讲 力学实验

第16讲力学实验命题规律 1.命题角度:(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2)验证牛顿运动定律;(3)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4)探究动能定理;(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6)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7)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8)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9)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2.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图象法.考点一纸带类和光电门类实验实验装置图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细绳与长木板平行2.释放前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3.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点结束先切断电源,再取下纸带4.钩码质量适当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3.利用逐差法求平均加速度4.作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的斜率求加速度验证牛顿运动定律1.补偿阻力,垫高长木板使小车能匀速下滑2.在补偿阻力时,不要把悬挂槽码的细绳系在小车上,实验过程中不用重复补偿阻力3.实验必须保证的条件:小车质量m≫槽码质量m′4.释放前小车要靠近打1.利用逐差法或v-t图象法求a2.作出a-F图象和a-1m图象,确定a与F、m的关系点计时器,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竖直安装打点计时器,以减少摩擦阻力2.选用质量大、体积小、密度大的材料3.选取第1、2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的纸带,用mgh=12m v2进行验证1.应用v n=h n+1-h n-12T计算某时刻的瞬时速度2.判断mgh AB与12m v B2-12m v A2是否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3.作出12v2-h图象,求g的大小探究动能定理1.垫高木板的一端,平衡摩擦力2.拉伸的橡皮筋对小车做功:(1)用一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W(2)用两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2W(3)用三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3W3.测出每次做功后小车获得的速度分别用各次实验测得的v和W绘制W-v或W-v2、W-v3、……图象,直到明确得出W和v的关系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开始前调节导轨水平2.用天平测出两滑块的质量3.用光电门测量碰前和碰后的速度1.滑块速度的测量:v=ΔxΔt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例1(2022·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如图所示的装置,可用于探究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量的关系,水平轨道上安装两个光电门,小车上固定有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细线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砝码盘,实验首先保持轨道水平,通过调整砝码盘里砝码的质量让小车做匀速运动以实现平衡摩擦力,再进行后面的操作,并在实验中获得以下测量数据:小车、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的总质量为M ,平衡摩擦力时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为m 0,挡光板的宽度为d ,光电门1和2中心间的距离为s .(1)该实验是否需要满足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车、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的总质量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2)实验需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板的宽度d ,如图乙所示,d =________mm ;(3)某次实验过程中,力传感器的读数为F .小车通过光电门1和2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 1、t 2(小车通过光电门2后,砝码盘才落地),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该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是________(根据题中给出的已知量的符号来表达).例2 (2022·山东日照市一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开始前在水平放置的气垫导轨左端装一个弹射装置,打开控制开关,滑块可被弹射装置向右弹出.滑块A 和滑块B 上装有相同宽度的挡光片,在相碰的端面装有轻质弹性架(未画出).实验开始前,滑块A 被弹射装置锁定,滑块B 静置于两个光电门之间.(1)打开控制开关,滑块A 被弹出.数字计时器记录下挡光片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Δt 1,挡光片先后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Δt 2和Δt 3,则滑块A (含挡光片)与滑块B (含挡光片)的质量大小关系是m A ________m B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若滑块A 和滑块B 的碰撞过程中满足动量守恒,则应满足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用m A 、m B 、Δt 1、Δt 2、Δt 3表示).(3)若滑块A 和滑块B 的碰撞是弹性碰撞,则m A m B=________(用Δt 2、Δt 3表示). 例3 (2022·河北张家口市高三期末)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 m/s2,操作步骤如下:①用天平测量物块a的质量m1和物块b的质量m2;②把打点计时器、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跨过定滑轮的轻质细线连接物块a和物块b;③把固定在物块a上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让物块a靠近打点计时器,先_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④实验过程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⑤更换物块重复实验.(1)请把步骤③补充完整;(2)所用交变电源的频率为50 Hz,测得计数点O、A、B、C、D、E、F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1=6.00 cm、x2=8.39 cm、x3=10.81 cm、x4=13.20 cm、x5=15.59 cm、x6=18.01 cm,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打下计数点A时物块a和物块b运动的速度大小v A =________ m/s,打下计数点E时物块a和物块b运动的速度大小v E=________ m/s;(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用天平测出物块a和物块b的质量分别为m1、m2(m1<m2),从打计数点A到E的过程中,物块a和物块b组成的系统减小的重力势能ΔE p=______,增加的动能为ΔE k=______,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块a和物块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结果用m1、m2、v A、v E、g、x2、x3、x4、x5表示)例4(2022·安徽合肥市第一次检测)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1)在探究小车加速度a与其质量M的关系时,采用了图(a)所示的方案.①保持盘中砝码不变,通过增减小车中的砝码个数改变小车的总质量M,利用打出的纸带测量出小车对应的加速度.下列实验操作合理的是________.A.为了补偿阻力,把木板的一侧垫高,并将砝码盘用细线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B.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再释放小车C.调节滑轮,使细线与木板平行②图(b)为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交变电源的频率为50 Hz,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③表格中为实验小组记录的6组实验数据,其中5组数据的对应点已经标在图(c)的坐标纸上,请用×标出余下的一组数据的对应点,并作出a-1M图象,由a-1M图象可得出的实验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N M/kg a/(m·s-2)0.29 1.160.250.290.860.340.290.610.480.290.410.720.290.360.820.290.310.94(2)在探究小车加速度a与所受力F的关系时,设计了图(d)所示的方案.其实验操作步骤如下:a.挂上砝码盘和砝码,调节木板的倾角,使质量为M的小车拖着纸带沿木板匀速下滑;b.取下砝码盘和砝码,测出其总质量为m,并让小车沿木板下滑,测出加速度a;c.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个数,重复步骤a和b,多次测量,作出a-F图象.①该实验方案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满足条件M≫m;②若实验操作规范,通过改变砝码个数,画出的a-F图象最接近图中的________.考点二力学其他实验实验装置图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1.应在弹簧自然下垂时,测量弹簧原长l02.水平放置时测原长,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弹簧自身有重力1.作出弹力F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线,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2.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图线会发生弯曲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1.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3.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夹角合适1.按力的图示作平行四边形2.求合力大小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1.保证斜槽末端水平2.每次让小球从斜轨道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3.坐标原点应是小球出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1.用代入法或图象法判断运动轨迹是不是抛物线2.由公式:x=v0t和y=12gt2,求初速度v0=xg2y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1.弹力大小可以通过标尺上刻度读出,该读数显示了向心力大小2.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作出F n-ω2、F n-r、F n-m的图象,分析向心力与角速度、半径、质量之间的关系例5(2022·陕西西安市七校高三期末)如图为“探究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三个细线套L1、L2、L3共系于一个结点,另一端分别系于轻质弹簧测力计A、B和重物M上,A挂于固定点P.手持B拉动细线,使结点静止于O点.(1)某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 N.(2)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和细线PO方向相同的是________(选填“F”或“F′”).(3)下列实验要求中,必要的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弹簧测力计B始终保持水平B.用天平测量重物M的质量C.细线套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D.若只增大某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而保持细线套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另一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即可(4)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例6(2022·山东日照市高三期末)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和频闪照相仪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1)关于实验注意事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必须将小球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C.必须选择质量大的小球D.小球运动时不能与方格纸相触(2)某同学用频闪照相仪拍摄到小球抛出后几个位置的照片如图乙所示,由照片可以判断斜槽轨道末端向______________倾斜,根据照片也可判断小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物理兴趣小组重新调整斜槽轨道末端,规范完成实验,根据拍摄到的一张照片测出小球不同位置的竖直位移y和水平位移x,以x2为横坐标,以y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画出对应的图象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测得直线的斜率k=5,取g=10 m/s2,由此可得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________ m/s.1.(2022·河南安阳市一模)某实验小组用图中装置探究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他们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滑块(含挡光片)通过一个定滑轮和挂有重物的动滑轮与力传感器相连,细线与气垫导轨平行,在水平气垫导轨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光电门,A、B两点间距为x,释放重物,挡光片通过A、B时的遮光时间分别为t A、t B,已知挡光片宽度为d.(1)实验操作过程中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满足重物的质量远小于滑块及挡光片的质量;(2)滑块通过AB段时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用题中已知的物理量字母表示);(3)多次改变重物质量,同时记录细线的拉力大小F,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多组加速度a 与拉力F,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作图,若图线是________,则物体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的结论成立.2.(2022·云南第一次统测)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定理,部分实验步骤如下:(1)将一遮光条固定在滑块上,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遮光条的宽度d=________ mm;(2)用天平称得滑块(包含遮光条)的质量m=380.0 g;(3)将一与轻弹簧相连的压力传感器固定在气垫导轨左端,一光电门安装在气垫导轨上方,用滑块将弹簧压缩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压力传感器显示出弹簧弹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根据图丙可求得弹簧对滑块的冲量大小为________ N·s;滑块离开弹簧一段时间后通过光电门,光电门测得遮光条的挡光时间为Δt=2.0×10-3 s,可得弹簧恢复形变的过程中滑块的动量增量大小为________ kg·m/s.(计算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人教版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笔记重点大全

(每日一练)人教版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笔记重点大全单选题1、在使用如图所示的向心力演示器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的实验中,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到的结果有()A.在半径和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B.在质量和半径一定的情况下,向心力的大小与角速度成反比C.在质量和半径一定的情况下,向心力的大小与角速度成正比D.在质量和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向心力的大小与半径成反比答案:A解析:A.在半径和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F=mω2r,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故A正确;B.在质量和半径一定的情况下,F=mω2r,向心力的大小与角速度平方成正比,故B错误;C.在质量和半径一定的情况下,F=mω2r,向心力的大小与角速度平方成正比,故C错误;D.在质量和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F=mω2r,向心力的大小与半径成正比,故D错误。
故选A。
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橡皮条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轻质小圆环挂在橡皮条的另一端,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通过细绳同时用拉力F1、F2将小圆环拉至O点;再用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用拉力F将小圆环仍拉至O点。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1、F2两个力的大小一定要相等B.F1、F2两个力的方向一定要垂直C.拉动小圆环的细绳应尽可能粗一些且短一些D.拉橡皮条时,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答案:D解析:AB.验证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普遍成立,对两个分力的大小无特殊要求,不一定需要两个力相等,对两个分力的夹角无特殊要求,不一定需要两个力垂直,故AB错误;C.拉动小圆环的细绳应尽可能细一些且长一些,方便描细点,描较远的两点,作力的方向更准确,故C错误;D.拉橡皮条时,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避免产生摩擦影响实验,故D正确;故选D。
3、在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时,先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小圆环,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小圆环,两次须使小圆环达到同一位置,这样做是为了()A.便于测量力的大小B.便于测量力的方向C.使两个分力和它的合力产生相同的效果D.便于画出分力与合力的方向答案:C解析:两次必须使小圆环达到同一位置是为了让两个分力和它的合力产生相同的效果,而不是为了更容易测量分力和分力的方向。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大全一、引言高中物理实验是学生掌握物理理论知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锻炼逻辑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本文将总结一些高中物理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实验结果与分析以及实验结论等内容。
二、实验一:杨氏静力学实验实验目的:验证胡克定律,研究绳线对物体的力学性质。
实验装置:弹簧,质量盒子,刻度尺,细绳等。
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将弹簧固定在一个支架上,质量盒子挂在弹簧下方,实验者测量质量盒子位置和拉力的变化,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拉力和质量盒子位置的关系,绘制力与位移的图像。
根据胡克定律的公式,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
实验结论:在弹簧的弹性变形范围内,拉力与位移呈线性关系,并且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成正比。
三、实验二:简谐振动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弹簧振子的振动规律,探究简谐振动的特性。
实验装置:弹簧振子,计时器,测量尺等。
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将弹簧振子悬挂在一个支架上,拉动振子释放后,实验者测量振子的振动时间和振幅,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振动时间和振幅的关系,绘制振动周期与振幅的图像。
计算振动频率和角频率。
实验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振动周期与振幅呈线性关系,而振动频率与振幅无关。
四、实验三: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目的:验证光的折射定律,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装置:光盒,三棱镜,刻度尺等。
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打开光盒,通过狭缝射出单色光,实验者调整角度使光线经过三棱镜,并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验证折射定律。
计算折射率。
实验结论:光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和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之间满足折射定律。
五、实验四:电磁感应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装置:导体线圈,磁铁,电流计等。
实验操作与观察现象:实验者将导体线圈放置在磁铁附近,快速改变磁场强度,观察电流计的指示。
高考物理复习练习:热点12 力学创新实验

热点12 力学创新实验(建议用时:20分钟)1.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测小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过程如下:一轻质弹簧放置在粗糙水平固定桌面MN 上,弹簧左端固定,弹簧处于原长时,弹簧右端恰好在桌面边缘处,现用一个小滑块压缩弹簧并用锁扣锁住.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1)实验中涉及下列操作步骤:①用天平测量出小滑块的质量m,查出劲度系数为k 的弹簧的形变量为x 时的弹性势能的大小为E p =12kx 2.②测量桌面到地面的高度h 和小滑块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 ③测量弹簧压缩量x 后解开锁扣. ④计算小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Ⅰ.上述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填入代表步骤的序号). Ⅱ.上述实验测得小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大小为____________.(2)再通过更换材料完全相同、但大小和质量不同的滑块重复操作,得出一系列滑块质量m 与它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根据这些数值,作出s 2-1m 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滑块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每次弹簧被压缩时具有的弹性势能大小是____________.(用b,a,x,h,g 表示)2.图甲是实验室测定水平面和小物块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曲面AB 与水平面相切于B 点且固定.带有遮光条的小物块自曲面上某一点释放后沿水平面滑行最终停在C 点,P 为光电计时器的光电门,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1)利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如图乙所示,则遮光条的宽度d =________cm ;(2)实验中除了测定遮光条的宽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 A .小物块质量mB .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C .光电门到C 点的距离xD .小物块释放点的高度h(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同学们采用图象法来处理实验数据,他们根据(2)测量的物理量,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来寻找关系,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3.(2019·如皋市模拟)某小组测量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测量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的加速度a.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从某个清晰的点O 开始,每5个打点取一个计数点,依次标出1、2、3…,量出1、2、3…点到O 点的距离分别为s 1、s 2、s 3…,从O 点开始计时,1、2、3…点对应时刻分别为t 1、t 2、t 3…,求得v 1=s 1t 1,v 2=s 2t 2,v 3=s 3t 3…,作出v -t 图象如图丙所示,图线的斜率为k,截距为b.则木块的加速度a =________;b 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2)实验测得木块的加速度为a,还测得钩码和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 和M,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则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_.(3)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 A .木板必须保持水平B .调整滑轮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C .钩码的质量应远小于木块的质量D .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的阻力是产生误差的一个因素 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轻绳一端固定在光滑固定转轴O 处,另一端系一小球.(1)小明同学在小球运动的最低点和最高点附近分别放置了一组光电门,用螺旋测微器测出了小球的直径,如图乙所示,则小球的直径d =________ mm.使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测出小球经过最高点的挡光时间为Δt 1,经过最低点的挡光时间为Δt 2.(2)小军同学在光滑水平转轴O 处安装了一个拉力传感器,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通过拉力传感器读出小球在最高点时绳上的拉力大小是F 1,在最低点时绳上的拉力大小是F 2.(3)如果要验证小球从最低点到最高点机械能守恒,小明同学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填字母代号).小军同学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填字母代号).A .小球的质量mB .轻绳的长度lC .小球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T(4)根据小明同学的思路,请你写出验证小球从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小军同学的思路,请你写出验证小球从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点12 力学创新实验1.解析:(1)Ⅱ.由平抛运动规律,s =vt,h =12gt 2,解得v =sg2h.设弹簧被压缩时的弹性势能为E p ,由功能关系可知E p -μmgx=12mv 2,而E p =12kx 2,解得μ=kx 2mg -s24hx.(2)E p -μmgx=12mv 2,而v =sg 2h ,有E p =μmgx+mgs 24h ,对照题给s 2-1m 图象,变形得s 2=4hE p g ·1m-4μhx.由s 2-1m 图象可知,图线斜率b a =4hE p g ,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b =4μhx ,解得滑块与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b 4hx ;弹性势能大小为E p =bg4ha.答案:(1)Ⅰ.①③②④ Ⅱ.kx 2mg -s24hx(2)b 4hx bg 4ha2.解析:(1)主尺的读数是1.0 cm,游标尺上的第12条刻度线与主尺的刻度线对齐,读数是0.05×12 mm =0.60 mm,则游标卡尺的读数是10 mm +0.60 mm =10.60 mm =1.060 cm.(2)实验的原理:根据遮光条的宽度与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可求得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 =d t ;滑块从B 到C 的过程中,摩擦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得-μmgx=0-12mv 2,联立以上两式得动摩擦因数μ=d22gxt 2.则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光电门P 到C 点的距离x 与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故B 、C 正确,A 、D 错误.(3)由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可知,μ与t 2和x 的乘积成反比,所以x -1t 2图线是过原点的直线,应该建立1t 2-x 坐标系,故B 项正确,A 、C 、D 项错误.答案:(1)1.060 (2)BC (3)B3.解析:(1)图线纵轴截距是0时刻对应的速度,即表示O 点的瞬时速度.各段的平均速度表示各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以平均速度 v 为纵坐标,相应的运动时间t 的一半为横坐标,即 v -t2的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a,则 v -t 图象的斜率的2倍表示加速度,即a =2k.(2)对木块、钩码组成的系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μMg=(M +m)a 解得:μ=mg -(m +M )aMg.(3)木板必须保持水平,使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故A 正确;调整滑轮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拉力与滑动摩擦力共线,故B 正确;因选取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钩码的质量不需要远小于木块的质量,故C 错误;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的阻力是产生误差的一个因素,故D 正确;本题选错误的,故选C.答案:(1)2k O 点的瞬时速度 (2)mg -(m +M )a Mg(3)C4.解析:(1)螺旋测微器固定刻度读数为5.5 mm,可动刻度读数为20.0×0.01 mm,故最终读数为两者相加,即5.700 mm.(3)根据小明同学的实验方案,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大小为v 1=dΔt 1,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大小为v 2=d Δt 2,设轻绳长度为l,则从最低点到最高点依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12m ⎝ ⎛⎭⎪⎫d Δt 12+mg·2l=12m ⎝ ⎛⎭⎪⎫d Δt 22,化简得⎝ ⎛⎭⎪⎫d Δt 22-⎝ ⎛⎭⎪⎫d Δt 12=4gl,所以小明同学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轻绳的长度l ;根据小军同学的实验方案,设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则小球在最低点有F 2-mg =m v 22r ,在最高点有F 1+mg =m v 21r ,从最低点到最高点依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12mv 22=12mv 21+2mgr,联立方程化简得F 2-F 1=6mg,所以小军同学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就是小球的质量m.(4)由(3)可知,根据小明同学的思路,验证小球从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为⎝ ⎛⎭⎪⎫d Δt 22-⎝ ⎛⎭⎪⎫d Δt 12=4gl.(5)由(3)可知,根据小军同学的思路,验证小球从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为F 2-F 1=6mg.答案:(1)5.700 (3)B A(4)⎝ ⎛⎭⎪⎫d Δt 22-⎝ ⎛⎭⎪⎫d Δt 12=4gl (5)F 2-F 1=6mg。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一、力的平衡实验力的平衡实验是力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合成等概念。
知识点总结:1. 力的平衡条件: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相互平衡,使得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些力的合力为零,称为力的平衡条件。
2. 力的合成:通过力的平衡实验可以了解多个力的合成。
当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合成力来代替这些力,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平衡条件来确定。
3. 杆的平衡:在力的平衡实验中常使用杆的平衡来说明力的平衡条件。
当一根杆平衡时,可以通过转矩的平衡条件来确定杆两端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力学实验的重要内容,通过该实验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并了解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总结:1.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和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2. 实验方法:通过在水平面上放置实验装置,使物体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并随着不同的质量增加拉力,然后测量物体的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 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当受到的合外力增加时,物体的加速度会增加;相反,当受到的合外力减小时,物体的加速度会减小。
三、摩擦力实验摩擦力实验是研究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该实验可以了解摩擦力的特性和大小。
知识点总结:1.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当物体相对运动前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当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
2. 摩擦力的特性: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跟物体的接触面积、表面材质和受力大小有关。
通过摩擦力实验可以了解这些特性,例如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积以及表面材质可以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3. 弹簧测力计的应用:在摩擦力实验中,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高中物理实验知识点

高中物理实验知识点一、力学实验。
1.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实验原理: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通过公式v = (Δ x)/(Δ t)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再根据速度 - 时间数据作出v - t图象,从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纸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绳、钩码、刻度尺、电源等。
- 实验步骤:- 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 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 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 处理纸带,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 0.1s),测量各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表格,作出v - t图象。
- 注意事项:- 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交流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4 - 6V,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220V。
- 实验前要平衡摩擦力,即不挂钩码时,轻推小车,使小车能匀速运动。
- 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小车停止运动后及时断开电源。
- 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
2.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实验原理:采用控制变量法。
- 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a∝ F。
- 保持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a∝(1)/(m)。
- 实验器材: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细绳、钩码、天平、砝码、刻度尺、低压交流电源等。
- 实验步骤:- 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超全)

(每日一练)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已知摆线长度为L,小球直径为d,实验中测出摆球完成50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应尽量大些B.应从摆球处于最高点开始计时C.实验测出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104π2Lt2D.误把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全振动会导致g的测量值偏大答案:D解析:A.为了保证单摆做简谐振动,则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应该超过5°,选项A错误;B.应从摆球处于最低点开始计时,选项B错误;C.单摆振动的周期T=t50根据T=2π√lg 其中的l=L+d 2解得实验测出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104π2(L+d2)t2选项C错误;D.根据g=4π2l T2误把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全振动,则周期测量值偏小,则会导致g的测量值偏大,选项D正确。
故选D。
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A.利用公式v=gt计算重物速度B.利用公式v=√2gℎ计算重物速度C.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的影响D.没有采用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答案:C解析:AB.利用AB方法计算,已经认为机械能守恒,所以两者应该没有误差,故AB错误;C.由于纸带在下落过程中,重物和空气之间存在阻力,纸带和打点计时器之间存在摩擦力,所以减小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动能,还有一部分要克服空气阻力和摩擦力阻力做功,故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故C正确;D.采用多次实验的数据取平均值,是实验中常见的减小误差的方法,但题目中说大多数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相同,大多数学生都未采用取平均值的方法的可能性较低,所以结果应该由其他原因导致,故D错误。
故选C。
3、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质量一定,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时,甲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小车的加速度a和小车所受拉力F的图像如图乙中的直线Ⅰ所示,乙同学画出的a-F图像如图乙中的直线Ⅱ所示。
高三物理学科中的常见物理实验结论总结

高三物理学科中的常见物理实验结论总结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可以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对高三物理学科中的常见物理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并分为力学实验、光学实验、热学实验和电学实验四个部分。
一、力学实验结论总结1. 杆的平衡实验:- 在杆的中点悬挂一定质量的物体,杆保持平衡时,重力对杆的作用力与支持力的力矩相等。
- 杆以一定角度斜置时,对杆的支持力分解为垂直于杆的分力和平行于杆的分力,重力与平行分力构成力矩对杆的作用。
2. 斜面实验:- 物体沿斜面下滑时,重力沿斜面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
- 斜面倾角越大,物体下滑的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光滑,物体下滑的加速度越小。
3. 弹簧实验:- 动力学定律:弹簧拉伸或压缩的力与其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方向与伸长或压缩的方向相反。
二、光学实验结论总结1. 平面镜实验:- 光线垂直入射平面镜,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呈等角度。
- 光线斜入射平面镜,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反射面上的法线相交于同一点。
2. 凸透镜实验:-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1/f = 1/v - 1/u,其中f为透镜的焦距,v为像距,u为物距。
- 物体距离凸透镜焦点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实像;小于2倍焦距时,成虚像。
三、热学实验结论总结1. 温度测量实验:- 热平衡定律:两个物体达到热平衡时,它们的温度相等。
- 热传导定律:热量在物体内部的传导遵循传导定律,热能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
2. 热膨胀实验:- 线膨胀:物体的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线膨胀系数为温度每升高1℃时长度的增加量。
- 体膨胀:物体的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体膨胀系数为温度每升高1℃时体积的增加量。
四、电学实验结论总结1. 电流测量实验:- 安培定律:通过导体截面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流的方向与电势降低的方向相同。
2. 串联电路实验:- 串联电阻总电阻:总电阻为各个电阻的阻值之和。
(完整版)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整理(非常详细)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3.利用打点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二、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三、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上图,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4.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确定好计数始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s,并记录填入表中.位置编号01234 5t/ss/mv/(m·s-1)5.计算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1、x2、x3、….6.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1、2、3、4、5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7.增减所挂钩码数,再做两次实验.四、注意事项1.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释放小车前,应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3.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实验后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2.学会利用列表法、图象法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二、实验原理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弹簧的伸长量越大,弹力也就越大.三、实验器材铁架台、弹簧、钩码、刻度尺、坐标纸.四、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仪器(见实验原理图).将铁架台放在桌面上(固定好),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横梁上,让其自然下垂,在靠近弹簧处将刻度尺(最小分度为1 mm)固定于铁架台上,并用重垂线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自然伸长状态时的长度l0,即原长.3.在弹簧下端挂质量为m1的钩码,量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1,记录m1和l1,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4.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量出对应的弹簧长度,记录m2、m3、m4、m5和相应的弹簧长度l2、l3、l4、l5,并得出每次弹簧的伸长量x1、x2、x3、x4、x5.钩码个数长度伸长量x钩码质量m弹力F0l0=1l1=2l2=3l3=五、数据处理1.列表法将测得的F、x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可以发现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比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相等的.2.图象法以弹簧伸长量x为横坐标,弹力F为纵坐标,描出F、x各组数据相应的点,作出的拟合曲线,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六、误差分析1.钩码标值不准确、弹簧长度测量不准确带来误差.2.画图时描点及连线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七、注意事项1.每次增减钩码测量有关长度时,均需保证弹簧及钩码不上下振动而处于静止状态,否则,弹簧弹力有可能与钩码重力不相等.2.弹簧下端增加钩码时,注意不要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3.测量有关长度时,应区别弹簧原长l0、实际总长l及伸长量x三者之间的不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4.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两轴上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量值要适当,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5.描线的原则是,尽量使各点落在描画出的线上,少数点分布于线两侧,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光滑的曲线.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一、实验目的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培养应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二、实验原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与另外一个力F′产生相同的效果,看F1、F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等.三、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四、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 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绳的结点伸长到某一位置O ,如图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 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的方向.4.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 ,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5.改变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做两次实验.五、数据处理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 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1和F 2的图示,并以F 1和F 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 过O 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 的图示.2.用刻度尺从O 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实验步骤4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的图示.3.比较F 与F ′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六、注意事项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调零后互钩对拉,读数相同.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O 位置一定要相同.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60°~100°之间为宜.4.实验时弹簧测力计应与木板平行,读数时眼睛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在合力不超过量程及橡皮条弹性限度的前提下,拉力的数值尽量大些.5.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去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O 点连接,即可确定力的方向.6.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力的图示稍大一些.七、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 2.读数误差和作图误差.3.两分力F 1、F 2间的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得出的合力F 的误差ΔF 也越大.验证牛顿运动定律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 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掌握灵活运用图象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见实验原理图)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跟合外力的关系. 2.保持合外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作出a -F 图象和a -1m图象,确定其关系.三、实验器材小车、砝码、小盘、细绳、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天平、米尺.四、实验步骤 1.测量:用天平测量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 ′和小车的质量m . 2.安装:按照如实验原理图所示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牵引力)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使小车能匀速下滑. 4.操作:(1)小盘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于小车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取下纸带编号码. (2)保持小车的质量m 不变,改变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 ′,重复步骤(1). (3)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a . (4)描点作图,作a -F 的图象.(5)保持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 ′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 ,重复步骤(1)和(3),作a -1m图象.五、数据处理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时,计算各次小盘和砝码的重力(作为小车的合力)及对应纸带的加速度,填入表(一)中.2.填入表(二)中.3.4.以a 为纵坐标,F 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 与F 成正比.5.以a 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过原点,就能判定a 与m 成反比.六、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打点的纸带匀速运动.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 3.实验条件:m ≫m ′.4.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按住小车.5.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6.作图时两轴标度比例要选择适当.各量需采用国际单位. 七、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 ′g 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2.偶然误差: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探究动能定理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可用如实验原理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倍增加,再通过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来测量每次实验后小车的末速度v ,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速度变化与功的关系.三、实验器材橡皮筋、小车、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铁钉等. 四、实验步骤1.垫高木板的一端,平衡摩擦力. 2.拉伸的橡皮筋对小车做功:(1)用一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W . (2)用两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2W . (3)用三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3W . 3.测出每次做功后小车获得的速度.4.分别用各次实验测得的v 和W 绘制W -v 或W -v 2、W -v 3……图象,直到明确得出W 和v 的关系.五、数据处理1.求小车的速度:利用纸带上点迹均匀的一段测出两点间的距离x ,则v =x T(其中T 为打点周期).2.实验数据处理在坐标纸上画出W -v 和W -v 2图象(“W ”以一根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根据图象得出W ∝v 2.六、误差分析1.误差的主要来源是橡皮筋的长度、粗细不一,使橡皮筋的拉力做功W 与橡皮筋的条数不成正比.2.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也会造成误差. 3.利用打上点的纸带计算小车的速度时,测量不准带来误差. 七、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轻推小车,由打在纸带上的点是否均匀判断小车是否匀速运动. 2.测小车速度时,纸带上的点应选均匀部分的.3.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4.小车质量应大一些,使纸带上打的点多一些.八、实验结论物体速度v 与外力做功W 间的关系W ∝v 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实验目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实验原理 通过实验,求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和相应过程动能的增加量,若二者相等,说明机械能守恒,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复写纸、重物、刻度尺、铁架台(带铁夹)、导线两根. 四、实验步骤1.安装置:按实验原理图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好电路.2.打纸带:将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物带着纸带自由下落.更换纸带重复做3次~5次实验.3.选纸带:(1)用mgh =12mv 2来验证,应选点迹清晰,且1、2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 的纸带.(2)用12mv 2B -12mv 2A =mg Δh 验证时,只要A 、B 之间的点迹清晰即可选用.,五、验证方案方案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 点计算.代入gh n 和12v 2n ,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gh n=12v 2n ,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方案二:任取两点计算1.任取两点A 、B 测出h AB ,算出gh AB .2.算出12v 2B -12v 2A 的值.3.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gh AB =12v 2B -12v 2A ,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案三:图象法.从纸带上选取多个点,测量从第一点到其余各点的下落高度h ,并计算各点速度的平方v 2,然后以12v 2为纵轴,以h 为横轴,绘出12v 2-h 图线,若是一条过原点且斜率为g 的直线,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六、误差分析1.测量误差: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一是测下落距离时都从0点量起,一次将各打点对应下落高度测量完,二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2.系统误差:由于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ΔE k =12mv 2n必定稍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 =mgh n ,改进办法是调整安装的器材,尽可能地减小阻力.七、注意事项1.打点计时器要竖直: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减少摩擦阻力.2.重物应选用质量大、体积小、密度大的材料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一.实验原理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 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率v 、v ′,找出碰撞前的动量p =m 1v 1+m 2v 2及碰撞后的动量p ′=m 1v ′1+m 2v ′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二.实验方案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 (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方案二: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 1、m 2. (2)安装:把两个等大小球用等长悬线悬挂起来.(3)实验: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4)测速度: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方案三:在光滑桌面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 运动,小车B 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体运动.(4)测速度: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 =ΔxΔt算出速度.(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方案四:利用斜槽上滚下的小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2)按照如图所示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3)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在适当位置铺放好.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4)不放被撞小球,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圆心P 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5)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 和被碰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 .如图所示.(6)连接ON ,测量线段OP 、OM 、ON 的长度.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最后代入m 1OP =m 1OM +m 2ON ,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成立.(7)整理好实验器材放回原处.(8)实验结论: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碰撞系统的动量守恒.。
高中物理 考点7 力学实验(含2015高考试题)

考点7 力学实验1。
(2015·江苏高考)某同学探究小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电磁阻尼作用的运动规律。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 Hz的交流电。
(1)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有.A。
将铜管竖直地固定在限位孔的正下方B。
纸带穿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C。
用手捏紧磁铁保持静止,然后轻轻地松开让磁铁下落D。
在磁铁下落的同时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2)该同学按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记为“实验①”),将磁铁从管口处释放,打出一条纸带,取开始下落的一段,确定一合适的点为O点,每隔一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标为1、2、……、8。
用刻度尺量出各计数点的相邻两计时点到O点的距离,记录在纸带上,如图所示.计算相邻计时点间的平均速度v,粗略地表示各计数点的速度,抄入下表.请将表中的数据补充完整.位置 1 2 3 4 5 6 7 8 v/(cm·s-1)24。
5 33.8 37.8 39。
5 39.8 39。
8 39。
8(3)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在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内,磁铁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是;磁铁受到阻尼作用的变化情况是。
(4)该同学将装置中的铜管更换为相同尺寸的塑料管,重复上述实验操作(记为实验②),结果表明磁铁下落的运动规律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几乎相同。
请问实验②是为了说明什么?对比实验①和②的结果可得到什么结论?【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1)磁铁下落过程是常规的测重力加速度或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实验操作过程雷同。
(2)根据题意,用平均速度替代瞬时速度,应找对位移和时间算平均速度。
【解析】(1)选C、D。
实验中,用手捏住纸带,先接通电源,再快速释放纸带,所以C、D项错误。
(2)4点对应的平均速度为v=5.60 4.040.04cm/s=39.0 cm/s。
(3)从速度大小看,磁铁的速度是先增大,再保持匀速,说明阻力先增大,最后与重力平衡. (4)实验②中磁铁下落的运动规律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几乎相同,说明了塑料管对磁铁无阻力作用,而铜管对磁铁有电磁阻尼作用。
高中物理经典题库-力学实验题30个

三、力学实验题集粹(30个)1.(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金属丝的直径,测量读数为0.515mm,则此时测微器的可动刻度上的A、B、C刻度线(见图1-55)所对应的刻度值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55(2)某同学用50分度游标卡尺测量某个长度L时,观察到游标尺上最后一个刻度刚好与主尺上的6.2cm刻度线对齐,则被测量L=________cm.此时游标尺上的第30条刻度线所对应的主尺刻度值为________cm.2.有一个同学用如下方法测定动摩擦因数:用同种材料做成的AB、BD平面(如图1-56所示),AB面为一斜面,高为h、长为L1.BD是一足够长的水平面,两面在B点接触良好且为弧形,现让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到达B点后顺利进入水平面,最后滑到C点而停止,并测量出BC=L2,小物块与两个平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由以上数据可以求出物体与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图1-563.在利用自由落体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所用的打点计时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每4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计时单位,记为T.在一次测量中,(用直尺)依次测量并记录下第4点、第7点、第10点、第13点及模糊不清的第1点的位置,用这些数据算出各点到模糊的第1点的距离分别为d1=1.80cm、d2=7.10cm、d3=15.80cm、d4=28.10cm.要求由上述数据求出落体通过与第7点、第10点相应位置时的即时速度v1、v2.注意,纸带上初始的几点很不清楚,很可能第1点不是物体开始下落时所打的点.v1、v2的计算公式分别是:v1=________,v2=________,它们的数值大小分别是v1=________,v2=________.4.某同学在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了几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已在每条纸带上每5个打点取好一个计数点,即两计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依打点先后编为0,1,2,3,4,5.由于不小心,纸带被撕断了,如图1-57所示,请根据给出的A、B、C、D四段纸带回答(填字母)图1-57(1)在B、C、D三段纸带中选出从纸带A上撕下的那段应该是________.(2)打A纸带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2.5.有几个登山运动员登上一无名高峰,但不知此峰的高度,他们想迅速估测出高峰的海拔高度,但是他们只带了一些轻质绳子、小刀、小钢卷尺、可当作秒表用的手表和一些食品,附近还有石子、树木等.其中一个人根据物理知识很快就测出了海拔高度.请写出测量方法,需记录的数据,推导出计算高峰的海拔高度的计算式.6.如图1-58中A、B、C、D、E、F、G为均匀介质中一条直线上的点,相邻两点间的距离都是1cm,如果波沿它们所在的直线由A向G传播,已知波峰从A传至G需要0.5s,且只要B点振动方向向上,D点振动方向就向下,则这列波的波长为________cm,这列波的频率为________Hz.图1-587.利用水滴下落可以测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调节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地流出,在水龙头的正下方放一盘子,调节盘子的高度,使一个水滴碰到盘子时恰好有另一水滴从水龙头开始下落,而空中还有一个正在下落中的水滴,测出水龙头到盘子间距离为h(m),再用秒表测时间,以第一个水滴离开水龙头开始计时,到第N个水滴落在盘中,共用时间为t(s),则第一个水滴到达盘子时,第二个水滴离开水龙头的距离是________(m),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8.利用图1-59所示的装置,用自由落体做“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在纸带上取得连续、清晰的7个点.用米尺测得第2、3、4、5、6、7各点与第1点的距离如下:请用这些数据求出重力加速度g的测量值.设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只有结果,没有数据处理过程不能得分)图1-599.某同学在“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1-60所示,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0s.图1-60(1)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出打下B、C、D、E、F五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并将各个速度值填入下式(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vB=________m/s,vC=________m/s,vD=________m/s,vE=________m/s,vF=________m/s.(2)将B、C、D、E、F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标在如图1-61所示的坐标纸上,并画出小车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图1-61(3)根据第(2)问中画出的v-t图线,求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10.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得到了如下一组实验数据:(1)在图1-62所示的坐标,画出a-F图线.图1-62(2)从图中可以发现实验操作中的问题是________.(3)从图线中求出系统的质量是________.11.如图1-63所示为某同学所安装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在图示状态下,开始做实验,该同学有装置和操作中的主要错误是________.图1-631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做出的a-F图线应如图1-64中图线1所示,有同学根据实验作出图线如图1-64中的图线2所示,其实验过程中不符合实验要求的是________,有同学根据实验作出的图线如图1-64中的图线3所示,其实验过程中不符合实验要求的是________.图1-6413.如图1-65(a)所示,在水平光滑轨道上停着甲、乙两辆实验小车,甲车系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当甲车受到水平向右的冲量时,随即启动打点计时器,甲车运动一段距离后,与静止的乙车发生正碰并粘在一起运动,纸带记录下碰撞前甲车和碰撞后两车运动情况如图1-65(b)所示,电源频率为50Hz,则碰撞前甲车运动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甲、乙两车的质量比m甲:m乙=________.图1-6514.某同学用一张木桌(桌面水平且光滑),两块小木块和一根轻小弹簧研究碰撞中的动量守恒.他先将两小木块放在桌面上,中间夹住被压缩的轻小弹簧,并用细线系住两木块,不让它们弹开.然后烧断细线,两木块被弹簧弹开,并分别落到小桌面边的水平地面上.要验证两木块被弹开过程中总动量守恒,该同学应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用所得数据验证动量守恒的关系式为________.15.某同学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不慎将一条选择好的纸带的前面部分损坏了,剩下的一段纸带上各点间的距离,他测出并标在纸带上,如图1-66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周期为0.02s,重力加速度为g=9.8m/s2.图1-66(1)利用纸带说明重锤(质量为mkg)通过对应于2、5两点过程中机械能守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明为什么得到的结果是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小量ΔEP,稍大于重锤动能的增加量ΔEK?________________.16.在做“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1)用游标卡尺测量直径相同的入射球与被碰球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1-67甲所示,该球直径为________cm.(2)实验中小球的落点情况如图1-67乙所示,入射球A与被碰球B的质量比为MA∶MB=3∶2,则实验中碰撞结束时刻两球动量大小之比为pA∶pB=________.图1-6717.做“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如图1-68所示,选用小球1和2,直径都是d,质量分别为m1和m2,选小球1为入射小球,则应有m1________m2.在调节好轨道以后,某同学实验步骤如下:图1-68(1)用天平测出m1和m2.(2)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轨道上滑下,确定它落地点的位置P.(3)把小球2放在立柱上,让小球1从轨道上滑下,与小球2正碰后,确定两球落地点的位置M和N.(4)量出OM、OP、ON的长度.(5)比较m1OP和m1OM+m2ON的大小,以验证动量守恒.请你指出上述步骤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把正确步骤写出来.18.用如图1-69所示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质量为mA的钢球A用细线悬挂于O点,质量为mB的钢球B放在离地面高度为H的小支柱N上,O点到A球球心的距离为L,使悬线在A球释放前张直,且线与竖直线的夹角为α.A球释放后摆动到最低点时恰与B球正碰,碰撞后,A球把轻质指示针OC推移到与竖直线夹角β处,B球落到地面上,地面上铺一张盖有复写纸的白纸D.保持α角度不变,多次重复上述实验,白纸上记录到多个B球的落点.图1-69(1)图中s应是B球初始位置到________的水平距离.(2)为了验证两球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应测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理量.(3)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碰撞前后A球、B球的动量:pA=________,pA′=________,pB=________,pB′=________.19.在一次演示实验中,一个压紧的弹簧沿一粗糙水平面射出一个小球,测得弹簧压缩的距离d和小球在粗糙水平面滚动的距离s如下表所示.由此表可以归纳出小球滚动的距离s跟弹簧压缩的距离d之间的关系,并猜测弹簧的弹性势能Ep跟弹簧压缩的距离d之间的关系分别是(选项中k1、k2是常量)________.A.s=k1d,Ep=k2dB.s=k1d,Ep=k2d2C.s=k1d2,Ep=k2dD.s=k1d2,Ep=k2d220.用某精密仪器测量一物件的长度,得其长度为1.63812cm.如果用最小刻度为mm的米尺来测量,则其长度应读为________cm,如果用50分度的卡尺来测量,则其长度应读为________cm,如果用千分尺(螺旋测微计)来测量,则其长度应读为________cm.21.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在纸带上打出了一系列的点,取相邻点迹清楚的点作为计数点.设各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s1、s2、s3、s4、s5.如图1-72所示,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根据这些数据(1)简单说明其做匀加速运动的依据是.(2)与计数点C对应的速度大小是vC=.(3)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a=.图1-7222.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路上起动时的加速度(轿车起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加速运动),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1-73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s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m,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约为[]A.1m/s2B.2m/s2C.3m/s2D.4m/s2图1-7323.做“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时,下述各种情况会产生实验偏差的有[]A.小球与斜槽之间的摩擦B.小球飞离槽口后受到空气的阻力C.小球每次释放时高度有偏差D.小球穿过有孔卡片时有孔卡片不水平如果实验时忘记记下斜槽末端的O的位置,描出如图174所示的轨迹,其中A为小球离开槽口后某一时刻的位置,则可以算出物体平抛的初速度为.(计算时g=10m/s2)图1-74 图1-7524.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用摆长L和周期T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公式是g=.若已知摆球直径为2.00cm,让刻度尺的零点对准摆线的悬点,摆线竖直下垂,如图1-75,则单摆摆长是.若测定了4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1-76中秒表所示,则秒表读数是s,单摆摆动周期是s.图1-7625.在下述三个实验中:①验证牛顿第二定律;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③用单摆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某学生正确地作出了三条实验需要的图线,如图1-77中A、B、C所示.据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判断:A是实验的图线,其斜率表示;B是实验的图线,其斜率表示;C是实验的图线,其斜率表示.图1-7726.使用如图1-78所示的装置在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测量仪器有,实验结果误差较大,经检查确认产生误差的原因是实验装置的安装和实验操作环节不适当.可能是安装时入射小球的斜槽轨道,也可能是入射球没能保持每次从斜槽轨道.图1-7827.下列实验中需要平衡摩擦力的有;需要天平的有(只填实验名称前的代号).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②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③验证牛顿第二定律;④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⑤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8.用一只弹簧秤、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根细弹簧的劲度系数,依据你的实验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29.在做“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1)用游标卡尺测量直径相同的入射球与被碰球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1-79甲所示,该球直径为cm.(2)实验中小球的落点情况如图1-79乙所示,入射球A与被碰球B的质量比为mA∶mB=3∶2,则实验中碰撞结束时刻两球动量大小之比为pA∶pB=.图1-7930.某同学用一个测力计(弹簧秤)、木块和细线去粗略测定一木块跟一个固定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设此斜面的倾角不大,不加拉力时,木块放在斜面上时将保持静止.(1)他是否要用测力计称出木块的重力(答“要”或“不要”)?(2)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3)推出求μ的计算式.参考答案1.(1)5 0 45 (2)1.300 4.24022)3.(d3-d1)/2T(d4-d2)/2T1.17m/s1.75m/s4.C0.65.用细线和小石块做两个摆长分别为L1、L2的单摆,测出它们在山顶的周期T1、T2,由此测得山顶的重力加速度g=4π2(L1-L2)/(T12-T22)(注:用一根细线做单摆也可以),因为地表的重力加速度g0=GM/R02,山顶的重力加速度g=GM/(R0+h)2,由上述两式可解得R0(R0为地球半径)6.4/(2n+1)3(2n+1)(n=1,2,3,…)7.h/4 h(N+1)2/2t28.设经过第1点时的速度为v1,则由匀加速运动的公式得第2点与第1点的距离s1=d2-d1=v1t+(1/2)gt2.经过第2点时的速度v2=v1t+gt.其中t为打点计时器每打一次的时间,因电源频率为50Hz,t=0.02s.同理,由匀加速运动公式可分别求得第3、4、5、6、7点与第2、3、4、5、6点间的距离及经过这些点时的速度s2=d3-d2=v2t+(1/2)gt2=v1t+(3/2)gt2,v3=v2t+gt=v1+2gt,s3=d4-d3=v3t+(1/2)gt2=v1t+(5/2)gt2,v4=v3t+gt=v1+3gt,s4=d5-d4=v4t+(1/2)gt2=v1t+(7/2)gt2,v5=v4t+gt=v1+4gt,s5=d6-d5=v5t+(1/2)gt2=v1t+(9/2)gt2,v6=v5t+gt=v1+5gt,s6=d7-d6=v6t+(1/2)gt2=v1t+(11/2)gt2.由此可得s4-s1=3gt2,s5-s2=3gt2,,s6-s3=3gt2.取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就得到g=(1/3)(((s4-s1)/3t2)+((s5-s2)/3t2)+((s6-s3)/3t2))=(1/9t2)(s4-s1+s5-s2+s6-s3)由题目的数据求出s1=6.0cm,s2=6.5cm,s3=6.8cm,s4=7.2cm,s5=7.6cm,s6=8.0cm.代入可求得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g=(1/9×0.022)(1.2+1.1+1.2)=9.7×102cm/s2.9.(1)见下表(2)如图1所示.图1(3)0.80 (答案在0.82~0.78之间均可)10.(1)如图2所示(2)未平衡摩擦力(3)0.33kg~0.30kg图211.①长木板右端未垫高以平衡摩擦力②电源应改用6V交流电源③牵引小车的细线不与木板平行④开始实验时,小车离打点计时器太远12.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垫得过高(或倾角过大)未平衡摩擦力或未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倾角过小)实验中未满足m<<M的条件13.0.6 2∶114.两木板的质量m1,m2,两木板落地的水平距离s1,s2,m1s1-m2s2=015.(1)重锤在对应于2、5两点时的速度v1=((2.80+3.18)/(2×0.02))×10-2=1.495m/s和v2=((3.94+4.30)/(2×0.02))×10-2=2.06m/s,在此过程中动能增量ΔEk=(m/2)(v22-v12)=1.004mJ.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p=mgh=1.047mJ,在允许的实验误差范围可认为ΔEk=ΔEp,即机械能守恒.(2)因重锤拖着纸带下落时,受到空气阻力和打点计时器的阻力做功而使重锤的机械能有损失即重力势能减少量稍大于动能的增加量.16.14 1∶217.大于小球1每次应从同一位置释放小球落点的确定都应是多次实验操作取平均的结果步骤(5)应比较m1OP和m1OM+m2(ON-d)的大小18.(1)B球各落地点中心(2)mA、mB、L、α、β、H、S(3)m0 mB19.D20.1.64 1.638 1.638121.(1)s2-s1=s3-s2=s4-s3=s5-s4(2)(s3+s4)/2T(3)(s4-s1)/3T222.B23.BCD,2.0m/s24.4π2L/T2,0.8740m,75.2,1.8825.①,小车质量的倒数1/m;②,重力加速度g;③,重力加速度的倒数1/g.26.天平、刻度尺,末端的切线没有水平;同一高度无初速地释放27.③,③⑤28.每次拉伸时弹簧秤的示数,用刻度尺测弹簧每次拉伸时的形变量29.2.14,1∶230.(1)要(2)实验的主要步骤是:①用测力计拉动木块沿斜面向上做匀速运动,记下测力计的读数F向上.②用测力计拉动木块沿斜面向下做匀速运动,记下测力计的读数F向下.③用测力计测出木块重G.(3)求μ公式推导如下:F向上=μGcosα+Gsinα,F向下=μGcosα-Gsinα.实用标准文案精彩文档 两式相加得cosα=(F向上+F向下)/2μG, 两式相减得sinα=(F向上-F向下)/2G. 上两式平方和得μ。
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7篇

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7篇篇1一、力学基础知识概述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是高中物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高中阶段,涉及的力学知识点主要包括牛顿运动定律、能量转换与守恒、功与能原理等。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解决力学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牛顿运动定律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此定律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即惯性。
(二)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具体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表示为F=ma。
(三)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描述了力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三、能量转换与守恒要点(一)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总量保持不变。
这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律,能帮助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四、功与能原理要点(一)功的概念功是力在距离上的累积效应,是用来描述力对物体所做功的能量转化量度的物理量。
功的计算公式为W=Fs。
(二)能量转化与做功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做功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或转化,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通过做功可以实现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以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
五、力学中的其他重要知识点除了上述内容外,高中力学还包括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等重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需要同学们深入理解和掌握。
六、总结与应用建议高中力学知识点众多且相互联系,要想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同学们多做习题以加深理解,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此外,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遵循从基础到进阶的学习路径,逐渐深化对力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实验总复习一、打点计时器系列实验中纸带的处理1.纸带的选取:一般实验应用点迹清晰、无漏点的纸带中选取有足够多点的一段作为实验纸带。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还要求纸带包含第一、二点,并且第一、二两点距离接近2.0mm 。
2.根据纸带上点的密集程度选取计数点: 打点计时器每打n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时间间隔为n 个打点时间间隔,即T =0.02n (s )。
一般取n =5,此时T =0.1s 。
3.测量计数点间距离: 为了测量、计算的方便和减小偶然误差的考虑,测量距离时不要分段测量,尽可能一次测量完毕,即测量计数起点到其它各计数点的距离。
如图所示,则由图可得:1s S I =,12s s S II -=,23s s S III -=,34s s S IV -=,45s s S V -=,56s s S VI -=4.判定物体运动的性质: ⑴ 若I S 、II S 、III S 、IVS 、VS 、VIS 基本相等,则可判定物体在实验误差围作匀速直线运动。
⑵ 设△s1=II S -I S ,△s2=III S -II S ,△s3=IVS -III S ,△s4=VS -IVS ,△s5=VIS -VS若△s 1、△s 2、△s 3、△s 4、△s 5基本相等,则可判定物体在实验误差围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⑶ 测定第n 点的瞬时速度。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即测出第n 点的相邻的前、后两段相等时间T 的距离,由平均速度公式就可求得,如上图中第4点的瞬时速度为:Ts s T S S v V IV 22354-=+=。
⑷ 测定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一般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将如上图所示的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 的位移I S 、II S 、III S 、IV S 、V S 、VI S 分成两组,利用2aT s =∆可得:213T S S a I IV -=、223T S S a II V -=、233TS S a IIIVI -=,再算出的1a 、2a 、3a 平均值,即:3321a a a a ++=就是所测定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若为奇数组数据则将中间一组去掉,然后再将数据分组利用逐差法求解。
三 、考试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1.长度的测量(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例1 、读出下列游标卡尺测量的读数。
⑴ ⑵⑶例2 读出下列螺旋测微器测量的读数。
⑴⑵例3、有一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是1mm ,游标上有20个小的等分刻度.用它测量一小球的直径,如图甲所示的读数是 mm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根金属丝的直径,如图乙所示的读数是 mm .2.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纸带处理。
从打点计时器重复打下的多条纸带中选点迹 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 ,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 、B 、C 、…(或者说每隔4个点取一个记数点),这样做的好处是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1s ,便于计算。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1、s 2、s 3 …(2)利用s 1、s 2、s 3 …可以计算相邻相等时间的位移差s 2-s 1、s 3- s 2、s 4- s 3…,如果它们在允许的误差围相等,则可以判定被测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3 4 cm 0 5 106780 10 20cm 012345123456789cm图乙0 mm20 30 25 15图甲1 2 3 (cm) 510(3)利用纸带可以求被测物体在任一计数点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v :如T s s v c 232+=(4)利用纸带求被测物体的加速度a 。
具体来说又有3种方法:①“逐差法”:从纸带上得到6个相邻相等时间的位移,则()()23216549T s s s s s s a ++-++= ②利用任意两段相邻记数点间的位移求a :如()2T n m s s a nm --=③利用v -t 图象求a :求出A 、B 、C 、D 、E 、F 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右的v-t 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
例6、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
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 ,图为一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六个计数点,用米尺量出1、2、3、4、5点到0点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cm )。
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即时速度大小v 4=________m /s ,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 =________m /s 2。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例7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牵引一条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 ,由纸带上打出的某一点开始,每5个点剪下一段纸带,按图所示,使每一条纸带下端与x 轴重合,左边与y 轴平行,将纸带段粘贴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 m/s 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例8、2004年7月25日,中国用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探测2号”卫星.右图是某监测系统每隔2.5s 拍摄的关于起始匀加速阶段火箭的一组照片.(1)已知火箭的长度为40 m ,用刻度尺测量照片上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则火箭在照片中第2个像所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v =____________m /s . (2)为探究物体做直线运动过程中s 随t 变化的规律,某实验小组经过实验和计算得到下表的实验数据:v/(ms -1)x0 1 2 3 4 22.530.0 37.5 45.0 52.5 y /mm60.0 物体运动 的起止点 所测的 物理量 测量次数 1 2 3 4 5 A →B 时间t (s) 0.89 1.24 1.52 1.76 1.97 时间t 2(s 2) 0.79 1.54 2.31 3.10 3.88根据表格数据,请你在下图所示的坐标系中,用纵、横轴分别选择合适的物理量和标度作出关系图线.并根据图线分析得出物体从A B的过程中s随t变化的定量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例9、某同学在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所用的钩码每只的质量都是30g,他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弹簧的下端,每次都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将数据填在了下面的表中。
(弹力始终未超过弹性限度,取g=9.8m/s2)(1)试根据这些实验数据在右图给定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所受弹力大小F跟弹簧总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图线,说明图线跟坐标轴交点的物理意义。
(2)上一问所得图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该弹簧的劲度k是多大?例10、(08卷)某同学和你一起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并测弹簧的劲度系数k。
做法是先将待测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并使弹簧另一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
当弹簧自然下垂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0,弹簧下端挂一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1;弹簧下端挂两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2;……;挂七个50g的砝码时,指针指示的刻度数值记作L2。
①下表记录的是该同学已测出的6个值,其中有两个数值在记录时有误,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和.测量记录表:F/Nx/10-2m5 6 8 10 121.61.20.80.4砝码质量(g) 0 30 60 90 120 150 弹簧总长(cm) 6.00 7.15 8.34 9.48 10.64 11.79 弹力大小(N)②实验中,L 3和L 2两个值还没有测定,请你根据上图将这两个测量值填入记录表中。
③为充分利用测量数据,该同学将所测得的数值按如下方法逐一求差,分别计算出了三个差值:112313326.90cm, 6.90cm,7.00cm n d L L d L L d L L =-==-==-=。
请你给出第四个差值:d A = = cm 。
④根据以上差值,可以求出每增加50g 砝码的弹簧平均伸长量L ∆。
L ∆用d 1、d 2、d 3、d 4 表示的式子为:L ∆= , 代入数据解得L ∆= cm 。
⑤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k = N/m 。
(g 取9.8m/s 2)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原理是两只弹簧秤成角度拉橡皮条AB 和一只弹簧秤拉 橡皮条AB 的效果相同,这个效果就是指橡皮条的形变量(大小和方向)相同。
(2)在画力的图示时,必须有箭头、标度、刻度。
(3)实验往往有一定的偶然误差,只要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 和一只弹簧秤的拉力F / 的图示大小和方向在误差允许的围相同就可以了。
例11、 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 点,另一端栓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N 、最小刻度为0.1N 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
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 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所示。
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
⑴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N 和_____N 。
(只须读到0.1N )⑵在右图的方格纸中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例12、明同学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N)结点绳套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 点以及两只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如图(a )所示, (1)试在图(a )中作出无实验误差情况下F 1和F 2的合力图示,并用F 表示此力. (2)有关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两弹簧秤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 (B )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两弹簧秤的拉力是分力(C )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 .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秤拉力的效果相同(D )若只增大某一只弹簧秤的拉力大小而要保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另一只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即可(3)图(b )所示是明和华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哪一个实验比较符合实验事实?(力F ’是用一只弹簧秤拉时的图示) 答: .(4)在以上比较符合实验事实的一位同学中,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至少写出两种情况)答: 。
例13、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 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 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 和OC 为细绳。
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①图乙中的F 与F ′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 方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②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2分)A. 理想实验法B. 等效替代法C. 控制变量法D. 建立物理模型法例14、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如图).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1)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A .拉橡皮条的绳细一些且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B .拉橡皮条时,弹簧秤、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C .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时,拉力要适当大些D .拉力F 1和F 2的夹角越大越好其中正确的是 (填入相应的字母).(2)若两个弹簧秤的读数均为4N ,且两弹簧秤拉力的方向相互垂直,则 (选填“能”或“不能”)用一个量程为5N 的弹簧秤测量出它们的合力,理由是 .5.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1)了解该实验的系统误差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