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论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五篇
例谈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引言:数学教育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并能借助于这些素养,来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收集并提供一些源于实际的学科知识素材,创设一定的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能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探索出解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识别收集整理寻找表达反思和评价。
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分解或整合训练,是较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布朗斯福特和斯特恩的五步问题解决过程包括: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结果评价;而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问题解决过程包括六个步骤:问题的确认、问题的定义、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问题的表征、资源的分配以及监控和评估。
笔者认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具体表达为这几步:数学问题的识别,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解决方法和策略的寻找,解决过程的正确表达,解决问题的反思和评价。
1.数学问题的识别所谓的数学问题识别是指学生能透过具体情景,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数学问题。
只有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是什么数学问题,才有可能去着手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
同时,我们还要对数学问题进行必要的识别,识别出各类问题的特征,为后续解决问题作好最初地准备。
【例1】实验小学500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小红手中的座位票21排38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请你估一估,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三年级)学生看见题目后,不应该是简单的猜测,而是应该意识到座位是否够,与电影院拥有的座位数有关,只要能求出“电影院的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够不够”的问题就解决了。
从题目来看,、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善于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怎样提高学生数学的解题能力论文
怎样提高学生数学的解题能力论文怎样提高学生数学的解题能力论文篇1一、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审题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解题,如果在审题过程中出现错误,就会导致解题方向、解题知识点运用、解题方法运用等出现错误,最终题目解错。
尤其是数学应用题中,题目叙述较多,很多学生因为审题不清出错。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审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数学题时,应该注意反复读题、分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读题重要性,并在以后自己解题过程中,主动反复审题。
老师还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准确迅速审清题意。
在审题过程中,通常分为两类型:一是像计算题一类的题目叙述较少的数学题,可以让学生学会找到关键词,很多计算题要求学生在计算完后检验,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清,计算完后不进行检验,老师应该在平时讲解题目中注重强调;二是像应用题一类的题目,叙述较多,包含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理清题意,再进行解题,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简化题目中的已知、未知条件,如何将所需解决问题简化成基础题目来解答,找到题目中隐藏条件。
根据题意,分析需要什么数学知识点、方法来进行解题。
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与质量。
二、巧妙运用数学知识,找到准确解题方法在审题之后,很多学生就盲目进行解题,这是错误的解题过程。
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就此进行正确指导。
学生在审题之后,应该是根据题目中得到的信息进行总结,并与所学基础知识联系思考,分析题目所给条件,与所学的哪些知识有关联,应该采用什么基本技能与方法来解题,并充分发挥自身猜想,认真思考后,再着手进行解题。
这样学生在审题完成后,就会将题目中涉及知识点找出来,并找到准确解题方法。
数学题目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但是解题途径很多,老师在平时课堂上讲解相关题目时,应该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
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找到题目的相关知识点,然后用多个方法进行解题,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着手解题,并选择最佳解题方案,提高解题效率。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论文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论文概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知识。
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并分析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就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
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问题意识有些数学解决问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
就要求解决问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
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我结合近几年我国局部地区出现了飞尘扬沙和风暴天气,编了一道由于森林面积越来越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后又经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面积逐步增加这样的百分数应用题。
让学生不只获得了解题的方法,更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
二、注重合作交流,提高解决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差异,对每一道题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看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作者:林运杰概要: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项正确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课前的预习提问,老师课上的例题讲解和提问交流,再加之课后的习题训练和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做题习惯,学生们思考问题和解题的能力便能得到训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水平也能得到很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也会随之上升。
传统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教师上课的方式也较为平淡严谨,而不能很好地保持一个相对轻松的讲课环境,这样,学生上课时会感受到较大的压力,不利于他们活跃思维,解题能力也相应地受到限制。
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具体方法(一)合理选择例题,激发学习和解题兴趣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选择合适的例题来训练学生,教师在选择例题时要注意例题的难易度应当适合听课学生的认知能力,题目的逻辑性要能让学生看懂和接受,同时,教师的例题最好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我讲到《四则运算》中的乘法和除法的时候,我以班上学生为题目的主人公出这样的例题:某某某花4元钱买了两支一样的铅笔,请问每支笔的价格是多少,某某某如果花12元能买到多少支这样的笔?这种把学生假设为题目主人公的例题,能极大的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解题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被设为主人公的学生融入情境去思考,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久而久之,在这种和谐有趣的例题教学的气氛中,学生便能慢慢找到解题的技巧,提高解题的能力。
(二)把握课堂时间,老师在课上向学生合理提问思考的是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教师在课堂上的合理提问能较好地帮助学生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技巧。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设计合理的问题来向学生提问,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集中对课堂的注意力,锻炼他们的解题思考的能力,还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具体的认识,以便教师对上课计划作出调整。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论文概要: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基础以及意识培养阶段,数学这样一个带有启发性质的课程可谓至关重要。
而以问题解决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以及逻辑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同时制定明确的教学方针,也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问题指的是一个同数学有相关联系能够被意识到但是又无法彻底理解的一个状态。
通常来说,站在广义的角度,数学问题就是现实世界总数量关系同空间形式碰撞出的困难与矛盾,而站在狭义的角度,数学问题就是需要解决或者证明的数学题目。
所以,我们需要明白,数学问题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包括了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数学问题一般涵盖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按照问题的設计定义及得出的结论分类,可以将数学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以及开放式问题。
而解决问题指的是根据问题的设定,到已知的对应关系,进而解出需要解答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问题涵盖了计算题、应用题、文字题。
一、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提高其数学方面的素质修养数学问题的作用在于让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这是其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的基础。
数学问题还能够帮助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如果能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能够表示其在数学方面具备着良好的素质修养。
而数学素养包括多个方面,不仅涉及到思维能力以及观察力,还涉及到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应用能力,因此,我们能够认为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提高其数学方面的素质修养。
2.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意义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就能够意识到数學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能够对数学的价值意义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久而久之,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就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
例如,能够将“鸡兔同笼”、“插旗干”这些传统问题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而不仅仅是应付课本知识。
写一篇浅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论文,2000字
写一篇浅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论文,2000字本文旨在探讨采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人们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秩序的一种语言,也是学习和探索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的基础。
但是,许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表现不佳,往往难以正确解决问题。
因此,有必要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首先,可以采用实验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以增强数学技能以及思维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实践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参与,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和把握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同时,实验活动也能够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其次,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数学问题。
这样,学生可以从老师的教学中掌握关键点,然后跟随自己的思路去探索相关问题,从而熟悉数学知识。
老师定期举办答疑时间,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使其能够以实际行动去探索、分析问题。
此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图形化的学习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图形化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空间化、实践性的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对数学思维的理解,并能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最后,小学数学教学还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使学生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积极解决数学问题的热情。
另外,老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总之,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采取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数学问题,利用图形化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最后,希望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更多地有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6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6篇第1篇示例: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
而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关键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解决问题是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问题发现能力。
可以通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引导他们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求解问题的兴趣。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学生需要培养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观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规律。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案例、实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解决问题是一个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方法、引导方法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解题步骤的分解和讲解,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模仿解题思路、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是一个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提供实际应用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5篇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5篇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界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板块,对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高年级的教学应该侧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并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解决问题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发展,使学生根据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如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对数量关系、解题思路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所以我申报了关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时刻的关注对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放在教学的首位。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分段目标,都明确表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这一目标。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标志。
因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所探讨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处于一种核心地位。
然而教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及如何培养他们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是很清楚。
作为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板块,“解决问题”伴随着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这对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新方法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思考。
1、使学生有一定的数学意识,能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掌握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地过程和结果,并对自己的解题方案进行反思。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把原来的应用题称之为解决问题。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当前的小学数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仔细审题,理解题意,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解答好应用题第一关键就是审题。
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读题。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题目,做到眼、口、心一致,边读边思考。
读完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情节、问题、条件逐一说出来。
通过有声活动,使小学生对应用题的题目结构达到正确地、完整地理解。
二、用多种方法,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式1.借助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让学生学会运用线段图解决问题,主要是通过题目的文理、事理与算理,把握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寻找解题的方法与途径。
例如:在教学“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
4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5千米。
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道题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线段图,从线段图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东西两地的距离=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相距的路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线段图学生尝到了甜头,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学画线段图,通过长期的指导与积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实践应用,找等量关系。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求解决方案。
如在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带来长、正方体的物体或容器,以及小石块、土豆、苹果等不规则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能测量并计算出哪些物体的体积或容积。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之一,并且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活动时空。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新知识才能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因此,当学生已积极投入问题解决活动中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张奶奶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米,宽3米。
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需要多少米?”教学时,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自主去探索。
学生在解第一个问题:“篱笆长多少米?”时,他们会自然地想到,要求篱笆长多少米,实际就是要求这个长方形菜地的周长。
因此,他们会很容易的求出篱笆的长:(6+3)×2=18(米)。
在解第二个问题:“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时,发现学生做出了不同的答案。
这就需要同学们展开讨论,并相互交流。
因为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需引导学生结合画图来解决。
最后,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如果张奶奶家的菜地是长边靠墙,那么篱笆的长就是:(1)6+3+3=12(米)或(2)6+3×2=12(米)或(3)(6+3)×2-6=12(米);(二)如果张奶奶家的菜地是宽边靠墙,那么篱笆的长就是:(1)6+6+3=15(米)或(2)6×2+3=15(米)或(3)(6+3)×2-3=15(米)。
小学数学教学法小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法小论文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一、问题提出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因此,探索一种适应小学生特点,能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背景分析1. 小学生心理特点小学生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直观性和情境性,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形象和情境来进行思考。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方法。
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具备良好数学素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探索与实施策略一、情境教学法1. 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计问题情境: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游戏教学法1. 数学游戏的设计:结合数学知识,设计富有创意、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 游戏教学的组织:合理组织游戏教学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游戏教学的评价: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一、一例多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
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
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1 顺逆说。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
比如解答“三年级种树25棵,四年级种树是三年级的2倍,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种几棵?”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
学生顺逆分别说清思路后,再列出算式“25×2-25”。
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流畅,思路还不够清晰,还要再让学生看算式“25×2-25”,再进行第二次“顺逆说”:先让学生说第一步“25×2”表示什么?再让学生说第二步“25×2-25”表示什么?最后先说第二步、再说第一步。
在解答文字题时,也可进行顺逆说的训练。
如“3个1/5比2个1/4多多少?列出算式“1/5×3-1/4×2”后,让学生根据算式,说出“1/5×3-1/4×2”的意义,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2 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小学低年级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论文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主解决问题”应成为学生的主导性学习方式,通过建立民主、平等、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成长。
培养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情,我研究的课题《小学数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有三年,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学生面对新的、带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有趣的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的意识,发挥思维的潜能,深入的钻研,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做为教师我们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我们决不暗示。
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引导学生学会解答问题的方法策略才是目的。
多年来做为低年级的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的、生活性的、生动性的、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主动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情境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主动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荐5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荐5篇)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突破的就是解决问题(应用题)部分,而解决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教师必须制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喜爱解决问题的兴趣,长期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数量关系的研究与分析能力,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小学新一轮教材实施后小学数学“应用题”改名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更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突破的一关就是处理应用题即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W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难点,也是重点,许多学生无论是做作业还是考试,一遇到“解决问题”就一筹莫展,直接放弃。
在教学中教师遇到那些数学功底不扎实,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无可奈何。
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多年数学教学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动力,事实证明只有学生爱好的东西,喜欢的学科学生才有学习积极性,自发的、主动的去学习、去探讨。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首先,理论联系实际,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数学生活实际。
学生的数学生活实际主要包括: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功底、对数学的敏感度、对数学的兴趣程度、所处的生活环境等。
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
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必须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向外拓展、向前延伸。
教师举例题时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到不陌生,学生认为,这个例题与我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教学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掌握“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的原则。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策略谈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策略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
解决问题不同于“解题”或“练习”,数学中的一些练习不能当做解决问题,一些反复操练的常规应用题也不能看做解决问题。
“解题”或“练习”侧重的是找到正确问题的正确答案。
解决问题侧重的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不是一个操练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马卡连柯说:“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该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快乐的权利,担当责任的义务。
”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
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数学意义的理解过程之中。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一课“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列式计算后,两位教师都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第一个发言的学生都没有回答出来。
第一位教师板着脸很生气地说:“你上课的时候在做什么?老师讲课不听,以后你就什么也学不会了。
”接着就请另外一个学生回答。
回答正确后继续上课。
另一位教师则微笑着引导说:“仔细想想,在这道题目里你认为哪句话最关键?”学生回答:“大松鼠采的个数是小松鼠的2倍。
”“非常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想到……”这个学生还是回答不出来。
教师说先让其他同学帮助他,然后又让他说一遍。
最后教师评价说:“你真聪明,一学就会!如果上课能认真听讲的话,相信你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
”两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同,做法也不同,自然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果。
二、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方面,学生在面临具体的问题时,首先需要学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合理地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论文课题报告经验交流
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研论文课题报告经验交流教师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帮助和引导小学生树立起问题意识,帮助小学生去正确看待和解决有关问题,这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小学数学与问题解决能力1.小学数学。
从学科本身来看,其最终目标是帮助提升小学生的思维强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能够具备基础的数学运算能力,并且能够用更加有条理、更加有逻辑的头脑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由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这些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数学训练,这就意味着这部分孩子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往往面临着相对生疏的问题。
这种生疏一方面体现在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比较吃力,更嚴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无法发现自身的问题,后者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
2.问题解决能力。
围绕问题开展研究,在发现数学问题之后,通过思考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并着手实施,以上是数学问题研究和解决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合理路径。
尽管小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比较简单,但是数学科目对于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是一以贯之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开展问题导向培养,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路径1.课堂教学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小学生重视题目阅读。
在小学教学阶段,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培养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敏感度,能够敏锐发现数学学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是学生们成长进步的起点。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善用提问的方法。
如在进行十以内加减法的讲授时,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场景,向小学生们提出一些与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
例如每天家里给你的零花钱是多少,花掉了多少还剩多少?这样简单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所学的数学学科与世间万物的必然联系,这种“接地气”的逻辑思维过程,本质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一、引言1.1 研究背景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学科之一。
小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篇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索有效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法,提供科学的数学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小学教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概述2.1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定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需的思维过程,包括问题的理解、问题的分析、问题的建模、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法和检验解决的结果等。
2.2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3.1 提供问题情境通过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3.2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3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包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学习和掌握使用工具和资源解决问题的技能、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4.1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兴趣。
4.2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摘要:本论文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研究。
首先,本文说明了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里的重要性。
然后,分析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接着,论文探讨了常见的问题解决训练活动。
最后,论文总结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素,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教学策略;训练活动;关键因素引言: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基础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
解决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同时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普遍较低,学生在应对复杂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
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了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涵和特点。
解决问题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主动、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它包含了问题识别、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学习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思维方式语学习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1.培养好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培养起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观察思维以及创造思维等等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a.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法。
这些问题可以涉及不同的数学概念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b. 引导学生发展逻辑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从事实和前提出发,推导出结论。
例如,教授数学证明的基本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演绎思维来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摘要】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是又是数学的核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解题;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更好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注重”怎样解题”,而忽视了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们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结合我的实际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把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好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一步步进行推理,由已知推理未知的过程。
学生学习简单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他们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具,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寻找典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怎样入手分析。
典型应用题都具有特殊的结构与特定的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的例题,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都可以找出
特定的解答规律,这些解答规律,还可以用某种形式固定下来。
三、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的,一般学生不容易感受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只要对号入座,不费脑力就可以迅速地进行解答,当然也就无所谓探索。
正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解题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对解题起重要作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思想、情感、坚强的意志这些隐性因数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之中。
所以,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设计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问题中。
例如,我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创境激趣这一环节中,以生活实例引入:小华家购新房,爸爸量出了卧室的面积有多大,如果用上面一个面是长方形的地板砖装修,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需要的块数?如果改用上面一个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地板
砖装修,又如何计算需要的块数?通过问题的提出揭示课题。
问题提出来,同时也设计问题的解决实例,在例1的设计中,适当修改,把例1改为计算平行四边形地板砖的面积,并提出问题,如果量出小明家卧室的面积是30平方米,用这样的地板砖装修,需要多少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动的情境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自己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如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了一个长方形,长10
厘米,宽6厘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同学们纷纷举手示意他会。
接着又出示:你能在这个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你准备怎样剪?最大正方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剩余的面积呢?是
多少?学生在小组中,有的动手剪,有的用笔画,几分钟后就有了结果。
这种探究活动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五、让亲自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学生大量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多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去分析和研究,去理解掌握知识的知识的方法。
采用的操作形式和内容主要如使应学具进行数的分解与组合、画树状算图和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等。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热情经久不衰,以调节学生的大脑皮层。
题目设计除新颖、有趣外,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解答问题,使学生所获得知识寓游戏之中,寓教于乐,寓乐于教,不仅获得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
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又如,有一题用一只手底锅煎饼,每次只能放两只饼,煎熟一只饼需要2分钟(正、反面各需1分钟),煎三只饼至少需几分钟?不实验操作,一般学生误解为4分钟。
而通过实验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3分钟。
把三只饼编号为:①、②、③,过程是:a,①正、②正;b,③正、②反;c,①反、③反。
如果此题解决了,那么饼只数多一点,也是一样的道理。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
故学生的解题能力比以前有了提高,学生学数学不感到枯燥乏味,也并不感到是负担,且有一定的乐趣。
实践表明,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驱力;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还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刻苦求实精神,领悟到“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相信只要我们根据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聚集各方面有利条件,多渠道采取有利措施,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2011年第5期
[2]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小学数学教师》2010(4、7、8)
[5] 孔企平.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策略改革[j]小学教学参考,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