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绪言共22页文档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而从各种相关统计资料来看,在晚清民国时期,我国的文 学出版业在整个出版业所占份额基本上均在15—20%左右, 以此推算,其时我国文学出版业的规模(年营业额)约为 美国《星期六周刊》杂志的十分之一至十五分之一。
如此印书,不如不印。初出头之作家宜不在书贾眼里。 人间乃势利如是,夫复何言。
……总之,目下我在文坛只求打出一条道来就好了。 更大的希望留待日后再实现吧。
自清末以来,随着现代出版业的兴起,中国文学的活动机 制与活动方式也随之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
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学出版实际上已成为整个文学活动机 制中的核心环节,它不仅是文学作品能否“合法”问世、 进入公众阅读视野的裁决者和把关人,还在很大程度上扮 演着文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角色。
在绵延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从未有过的历史奇观。
可以想见的是,若非经济动力的驱使,林纾不可能一鼓作 气,在短短20余年间就翻译了180余部外国文学作品,总 字数在3000万字以上;
张恨水也不可能“日写三千字”,30年不辍,创作总量达 3000万字,仅小说作品就多达100多部,2000万字。
这使得那时我国文化市场空间相当狭小 。
同时,我国的现代出版业又刚刚兴起,和同时期西方国家 相比,不仅起步时间晚了近200年,产业规模也小得可怜。
按照1932年陆费逵的说法,其时我国人口总数是美国 的四倍,但整个印刷出版业的年营业额尚不到3000万 元,仅相当于美国约纽市一地出版业年营业额的百分 之一左右。仅美国《星期六周刊》一种杂志的年营业 额,就相当于我国印刷出版业一年营业总额的两至三 倍。
清末文坛流传的写作致富“神话”:
西方小说家,负盛名者,英国有柯南道尔所作《福尔摩斯 侦探案》,名满世界,长篇数种,短篇数十种,前后所获, 殆不下数十万金,其它稿售之美国书肆,每千字竟得六百 金元,则一书之成,不犹得一小金矿耶?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绪言
•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是指1949年7月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以来到二十世纪末 (1949-1999)在中国文坛上产生的文学 思潮。从广义上说,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应 包括在这个时间段内大陆、台湾、香港、 澳门文坛上产生的文学思潮;而目前的中 国当代文学思潮所指的仅是在这个时间段 内大陆文坛上产生的文学思潮。因此,这 是一种狭义的当代文学思潮。
六、《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使用教
材及主要参考书:
• 1、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 2、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
• 3、李扬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2005年版。
• 4、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2年版。
四、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原则
• 1. 动态性原则。
•
所谓动态性,就是在发展和变化之中来研究当代文学
思潮的沿革,要把握当代文学思潮变动不居的个性。
• 2. 整体性原则。
•
所谓的整体性,包含两个方面:
•
一是要以文学发展为参照系,围绕着文学发展来研究
和理清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要研究处于文化嬗变中
的文学思潮,它既包括对以社会思潮、哲学思潮为背景的
• 第二种分法:
• ①革命现实主义独尊期(1949—1976);
• ②启蒙主义文学精神回归期(1977年- 1989);
• ③走向多元共生的时代(1990~);
• 李扬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三、当代文学思潮的总体特征
• 1. 由一元向多元的逐步开放性。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整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演进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整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演进①1949—1976年(政治化文学思潮)【一体化】个体想象的自由必须服从对民族整体命运的关怀,个人创作的提高必须服从革命宣传的普及需要。
文学必须首先为革命主体工农兵服务,必须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形式。
这种战时文艺思维,强调政治逻辑忽略艺术逻辑,强调大多数人忽略少数人,强调民间形式忽略文艺手法的现代性。
在政治立场、思想情感、文学想象、表达方式上的”一体化“,成了新中国初期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这个文学“一体化”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政治运动的形式实现的。
【政治—艺术】文化革命激进派别在“文革”前夕,在文艺界已确立其主导地位。
其标志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其《纪要》。
文革时期,胡风、周扬等的文学思想中的“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成为“政治—艺术”的结构(政治直接“美学化”),即文本的生产、传播、批评,就是一种“政治行为”。
文学创作和阅读排斥“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在表现方式上要求以“三突出”的原则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以起自于大跃进时期的“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的“三结合”创作方法进行创作。
江青、姚文元、张春桥等所直接控制的写作班子通常署名“初澜”或“江天”来进行文学批评。
②1976—1992年(新启蒙文学思潮)【接续五四】新中国的社会实践,完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无法完成的重要任务,那就是对国家和民族形象的塑造,但忽视了个人经验。
新启蒙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接续起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线索,将对个人的关注重新纳入文艺实践的视野,重建社会正义和呼唤人性价值的回归。
11 中国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终于彻底走出了封闭的绝境,并再次面对了一个与“五四”文学近似的处境,只不过这种重新确认中包含了某种更可悲的下降,从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救救孩子”,到刘心武的《班主任》中,“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其认知差异和思考高度的落差可见一斑,从“人的文学”到“政治的文学”之坠落的轨迹是如此明显。
2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政治化文学思潮
在这次批判运动中,俞平伯的“红学”研究 被纳入“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思想系 统,俞平伯这一类知识分子被赋予“资产阶 级”政治身份,其学术研究成果是“毒害青 年的错误思想”。学术问题在 “敌我政治” 思维中变成了严重的思想政治问题。与《武 训传》批判相比,这一次运动的规模和力度 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 思想清洗运动,也是文学艺术创作和学术研 究领域进一步走向“一体化”的重定的地域空间和历史时段 内形成的,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精神现象相关 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潮流。 用“思潮”来描述一个时代的思想或精神状况, 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即将不可见的精神事件比 作潮水,其中有起伏、有主次,并体现出某种 运动的规律性,直到它被另一种思潮所取代。
政治化文学思潮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与左翼文学界内部的矛盾由来已久,比 如20世纪30年代末年对“民族形式”的不 同看法,40年代初对《讲话》精神的不同意 见,40年代末对现实主义的独特阐释、对 “主观战斗精神”的强调,都与革命文学思 想和《讲话》精神不甚吻合。到新中国成立 之后,问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自 1952年底开始,胡风的文艺思想问题,已 经变成了“文艺小集团”和“反马克思主义 文艺观”的问题。
政治化文学思潮 2、创作主体的世界观 强调作家的世界观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强 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革命或阶级斗争世 界观的指导作用。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是作 家世界观在文艺创作中的集中体现,也是这 一理论体系的核心。因此,作家必须深入生 活,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改造世界观, 特别是改变自己的情感方式,必须在感情上 跟工农兵打成一片。
政治化文学思潮
3、创作方法 就是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这个问题转 化为“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个人 创作上的“提高”,必须服从政治需要或 “工农兵”的需要,即“普及”,“向工农 兵普及”、“从工农兵提高”。于是,人民 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民族形式问题就提到 了文学议事日程上来了。
14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全.
创业题材如《乔家大院》《大染坊》《闯关东》等。
塑造平民偶像,塑造更贴近百姓的英雄,在主旋律基础上 彰显人性,追求理想,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这是时代的呼 唤。
除此之外还有李龙云《小井胡同》《荒原与人》、沙叶新 《陈毅市长》、苏叔阳《左邻右舍》、魏敏等的《红白喜 事》、李杰《高粱红了》、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
社会问题剧:
1、社会问题剧的恢复,发扬了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批判意识空前强化, 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2、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参与意识,忧患意 识。
《人民日报》对这次会演评价说:“八部革命样板戏突出地宣传了光 焰天际的毛泽东思想,突出地歌颂了工农兵。这次会演是革命文艺史 上的一件大事,大长了无产阶级志气,大灭了资产阶级威风……为无 产阶级革命文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由于把这些剧目当成了“样板”,因此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推 广。
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杜鹃山》
(二)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主要阶段
朦胧诗阶段
人的价值阶段(永恒的、超阶级的人性)(《女 俘》、《如意》、《爱,是不能忘记的》、《迷人 的海》、知青小说)
对当代人问题探讨的小说:《内奸》、《月 食》、《小贩世家》、《美食家》、《芙蓉镇》
大体分为几类:1)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
注、对于婚恋情感主题的开掘、对被贬抑了多
《暗恋桃花源》
个人实验、游戏性质,称之为“另类戏剧”。
(二)贬斥文学的戏剧思潮主要特征与表现
中国当代戏剧思潮的启示
“探索戏剧”兴起,主要突破之点在于:在戏剧 观念上大力提倡假定性和综合性;在戏剧创作上, 以形式革新为先导,追求戏剧结构的散文化,增 强器叙述成分;在戏剧表现手法上,则追求戏剧 时空的自然转换;对象征、隐喻、荒诞、变形等 手法的借鉴运用,以及现代灯光技术的广泛使用; 在戏剧内涵上追求对人的内心世界以及所谓潜意 识的舞台呈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也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的对象来阐述“文学思潮”的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绪言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6.《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孟繁华、程光炜著,人民文 学出版社,2004年版。 • 7.《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朱寨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 • 8.《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李扬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5年版。 • 9.《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陈思和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 10.《当代文学研究》,洪子诚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 年版。 • 1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赵祖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12.《中国当代文学史· 史料选》(上下册),洪子诚主编,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 13.《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洪子 诚著,三联书店,2002年版。
•
•
2.性质:
中国当代文学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30年间中 国现代文学的继续和发展。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 着中国革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与此相适 应的中国当代文学,因而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学 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而台、港、澳文学则带有资 本主义和殖民地性质。 • (1)她在政治上接受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从事文 学活动、进行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指导思想。 • (2)她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 • (3)新中国的作家坚持真实地、历史地、在现实的变革 和发展中反映生活,自觉地把革命现实主义即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作为最根本的创作原则与方法。
六、对《当代文学史》教材的认识
• 1.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 2. 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 3.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 文学史》(1917-1997)(下册) • 4.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 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新中国 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 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 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 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 历“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 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 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 演化为题材决定论。 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 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 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 “三突出”。 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 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 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 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文学发展历程,它的文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型,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探讨其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
历史背景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变革。
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和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
文学思潮的主要流派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代表作品有鲁迅的《呐喊》、《彷徨》等,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丑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个性、自由和情感,倡导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代表作品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郭沫若的《女神》等,这些作品充满了对自由、爱情和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旧传统和旧道德的反叛和批判。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注重探索人的内心世界,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
代表作品有废名的《边城》、沈从文的《长河》等,这些作品通过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法,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情感,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风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代表作品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这些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展现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型,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些文学流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代表作品也各具特色。
了解和理解这些文学思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印度人结婚最早,十五而生子者以为常,而其衰落 亦特速焉。欧洲人结婚最迟(就中条顿民族尤甚), 三十未娶者以为常,而其民族强建,老而益壮。中 国、日本人之结婚,迟于印度而早于欧洲,故其成 熟衰老之期限,亦在两者之间。故欲观民族文野之 程度,亦于其婚媾而已。即同一民族中,其居一于 山谷鄙野者,婚嫁之年,必视都邑之民较早,而其 文明程度,亦恒下于都邑一等,盖因果相应之理, 丝毫不容假借者也。
4、小说界革命和新戏的诞生
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 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 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 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 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 之力支配人道故。
吾今且发一问:人类之普通性,何以嗜他书 不如其嗜小说?答者必曰:以其浅而易解故, 以其乐而多趣故。是固然。“
3、文界革命:报章文体——“新文体”的倡导 以梁启超的文章为典范
禁早婚议
言群者必托始于家族,言家族者必托始于婚姻, 婚姻实群治之第一位也。中国婚姻之俗,宜改良者 不一端,而最重要者厥为早婚。
凡愈野蛮之人,其婚姻愈早;愈文明之人,其婚 嫁愈迟。
征诸统计家言,历历不可诬矣。婚嫁之迟早,与
身体成熟及衰老之迟早,有密切关系,互相为因, 互相之果。(惟其早熟早老,故不得不早婚,则乙 为因而甲为果;以早婚之故,所遗传之种愈益早熟 早老,则甲为因而乙为果。)社会学公理,凡生物 应于进化之度,而成熟之期,久暂各异。进化者之 达于成熟,其所历岁月必多,以人与鸟兽较,其迟 速彰然矣。虽同为人类,亦莫不然,劣者速熟,优 者晚成,而优劣之数,常与婚媾之迟早成比例。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
当代文学思潮
当代(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建国十七年的文学运动一、关于历史系统的把握•文学主题——表现工农兵,歌颂工农兵。
•感情特征——充满自豪感,主人公感。
•艺术追求——适应工农兵的审美趣味。
二、第一次文代会(1949.7.2—1949.7.19)1、解放区与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
2、确立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4、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局限:•1、照搬延安文艺经验,简单化,教条化。
•2、忽视文艺自身规律,仅强调文艺服务于政治,导致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3、低估国统区文艺成就,有宗派主义倾向。
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武训传》从摄制到展开讨论的过程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分为上下两集。
2、负面影响:(1)开了用政治解决文艺问题的先河。
(2)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3)确立了文学从属于政治这一文学观念的权威地位。
四、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1954年)•《红楼梦》研究有两派,•早先着眼于影射的索隐派,•称为“旧红学派”,后来,•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称为“新红学派”。
五、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胡风及其文艺思想简介(1902~1985)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
高扬“主观战斗精神”可以认为是胡风文艺思想的精髓。
2、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六、文艺界的短暂春天(“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艺界的新气象)1、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国内背景:1956年,国内三大改造完成,整个中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针对人民要求建设现代化工业国家的愿望与中国的现实的矛盾,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并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主讲:许祖华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也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的对象来阐述“文学思潮”的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件word版)
中国现当代⽂学思潮(课件word版)中国现当代⽂学思潮课程内容简介“中国现当代⽂学思潮”是⼀门研究“五四”⽂学⾰命以来中国⽂学思潮发展演变进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按照中国现当代⽂学思潮的发展史分为六章:第⼀章⼆⼗年代⽂学思潮;第⼆章三⼗年代⽂学思潮;第三章四⼗年代⽂学思潮;第四章建国后政治化⽂学思潮;第五章新时期⽂学思潮;第六章世纪交替时期的⽂学思潮。
本课程以⽂学思潮的发展线索安排教学,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和主要的⽂学思潮、⽂学思想,及其历史和⽂化背景,基本理论主张和实践主张,⽂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
⽂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学活动系统中受某种⽂学规范体系所⽀配的群体性思想倾向,具备群体性、动态性、⽂学性、精神性、历史性。
第⼀章⼆⼗年代⽂学思潮第⼀节“五四”新⽂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节“五四”启蒙主义⽂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第三节⽂学研究会的⽂学思想第四节创造社的⽂学思想第五节鲁迅的⽂学思想第⼀节“五四”新⽂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政治挫折中的⽂化反思⾟亥⾰命所标志的20世纪初中国政治⾰命的突破性进展,在⾟亥⾰命后却遭到严重挫折,突出表现为民初政局和社会的极端混乱。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守知识分⼦均进⾏了⽂化反思。
“五四”新⽂化运动伴随此种⽂化反思⽽兴起。
⼆、思想⾰命的主题:“⼈的觉悟”“五四”新⽂化运动中陈独秀将“伦理之觉悟”视为“吾⼈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伦理问题的核⼼是⼈的价值问题。
尊重⼈的基本权利和⾃我价值,是“五四”时代所推崇的现代伦理。
“⼈的觉悟”是思想⾰命的基本主题,是⼀种既尊重个⼈的⾃由和意志⼜强调⼈的社会性和责任感的现代伦理,讲求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启蒙精神和救亡意识的统⼀。
“现代性”某种意义上即“西⽅性”。
⼯业⾰命后的西欧提供了⼈类历史上最早的现代性社会。
⽂艺复兴、宗教改⾰、全球冒险、⼯业⾰命、市民社会等促成价值观上的现代转变:理性、科学、民主、个性解放、⼈道主义、平等、⾃由、⼈权、启蒙、进步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