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经典全等三角形各种判定(提高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5课时)Microsoft Word 文档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SSS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并初步学会运用,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和探索。
教学过程引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中学数学重要内容之一,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是今后几何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是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第一课时,学好了将为下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其他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今后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及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提供很好模式和方法,因此本节课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回顾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一个三角形有三个角与三条边,那么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要三个角与三条边都对应相等,即这六个条件都成立。
如果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那么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六页探究1。
通过探究可以发现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和两个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三个,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吗?需分境况来讨论。
探究2:先画出一个三角形△ABC,你能画一个△A′B′C′,使AB= A′B′,AC= A′C′,BC= B′C′吗?教师介绍尺规作图。
师生一起完成:A B C D EF并△A ′B ′C ′剪下,放到△ABC 拼一拼,他们是否全等?4.归纳总结,得出新知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用符号语言表达为: 在∆ABC 和∆DEF 中AB=DE∵AC=DFBC=EF∴∆ABC ≌∆DEF5.应用新知,体验成功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从题目中得知,AB=AC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所以有BD=DC ,而AD=DA 是公共边,这样根据“SSS ”,所以题目所求证的这两个三角形就全等了。
全等三角形的讲义整理讲义
全等三角形专题一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知识点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与他们的位置没有关系。
)【知识点2】两个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 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例题1】如图,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填空:(1)AB 与 是对应边,BC 与 是对应边, CA 与 是对应边;(2)∠A 与 是对应角,∠ABC 与 是对应角, ∠BAC 与 是对应角【方法总结】在两个全等三角形中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的方法。
(1)有公共边的,公 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4)在两个全等三角形中,最长的边对最长的边,最短的边对最短的边,最大的角对最大的角,最小的角对最小的角。
【练习1】 如图,图中有两对三角形全等,填空: (1)△BOD ≌ ; (2)△ACD ≌ .【知识点3】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由定义还可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和高相DABCOE ABCD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例题2】 (海南省中考卷第5题) 已知图2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度数是( )A.72°B.60°C.58°D.50°【例题3】(清远)如图,若111ABC A B C △≌△,且11040A B ∠=∠=°,°,则1C ∠= .【练习2】 如图,ACB A C B '''△≌△,BCB ∠'=30°,则ACA '∠的度数为( )A 20° B.30° C .35° D .40°【练习3】如图,△ABD 绕着点B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到△EBC , 且∠ABD=90°。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常考典型例题及练习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常考典型例题及练习-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知识点复习 ①“边角边”定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图形分析:书写格式: 在△ABC 和△DEF 中⎪⎩⎪⎨⎧=∠=∠=EFBC E B DEAB∴△ABC ≌△DEF (SAS )②“角边角”定理: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图形分析:书写格式: 在△ABC 和△DEF 中 ⎪⎩⎪⎨⎧∠=∠=∠=∠FC EF BC EB∴△ABC ≌△DEF(ASA)③“角角边”定理: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图形分析:书写格式:在△ABC 和△DEF 中⎪⎩⎪⎨⎧=∠=∠∠=∠EFBC F C EB∴△ABC ≌△DEF(AAS)④“边边边”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 )图形分析:书写格式: 在△ABC 和△DEF 中 ⎪⎩⎪⎨⎧===EF BC DF AC DE AB∴△ABC ≌△DEF(AAS)⑤“斜边、直角边”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HL )图形分析:书写格式:在△ABC 和△DEF 中 ⎩⎨⎧==DF AC DE AB ∴△ABC ≌△DEF (HL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边与三个角,你是否想到这样一问题了:除了上述四种识别法,还有其他的三角形全等识别法吗比如说“SSA ”、“AAA ”能成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吗两个三角形中对应相等的元素 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反例 SSA⨯AAA⨯二、常考典型例题分析第一部分:基础巩固1.下列条件,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A.两边一角对应相等 B.两角一边对应相等 C.直角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 D.三边对应相等2.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CD与BE相交于O点,已知AB=AC,现添加以下的哪个条件仍不能判定△ABE≌△ACD()A.∠B=∠C B.AD=AE C.BD=CE D.BE=CD3.下列各图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则甲、乙、丙三个三角形和左侧△ABC全等的是()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只有丙4.如图,E,B,F,C四点在一条直线上,EB=CF,∠A=∠D,再添一个条件仍不能证明△ABC≌△DEF的是()A.AB=DE B.DF∥AC C.∠E=∠ABC D.AB∥DE5.如图,已知∠ABC=∠DCB,下列所给条件不能证明△ABC≌△DCB的是()A.∠A=∠D B.AB=DC C.∠ACB=∠DBC D.AC=BD6.如图,∠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N重合,过角尺顶点C的射线OC便是∠AOB的平分线OC,作法用得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A.SAS B.SSS C.ASA D.HL第二部分:考点讲解考点1:利用“SA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1.如图,A 、D 、F 、B 在同一直线上,AD=BF ,AE=BC ,且AE ∥BC .求证:△AEF ≌△BCD .2.如图,AB=AC ,AD=AE ,∠BAC=∠DAE .求证:△ABD ≌△ACE .考点2:利用“SAS ”的判定方法解与全等三角形性质有关的综合问题3.已知:如图,A 、F 、C 、D 四点在一直线上,AF=CD ,AB ∥DE ,且AB=DE ,求证:FEC CBF ∠=∠考点3:利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4.有一座小山,现要在小山A 、B 的两端开一条隧道,施工队要知道A 、B 两端的距离,于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 和B 的点C ,连接AC 并延长到D ,使CD=CA ,连接BC 并延长到E ,使CE=CB ,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考点4:利用“ASA”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5.如图,已知AB=AD,∠B=∠D,∠1=∠2,求证:△AEC≌△ADE.6.如图,∠A=∠B,AE=BE,点D在AC边上,∠1=∠2,AE和BD相交于点O.求证:△AEC≌△BED;考点6:利用“ASA”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7.如图,已知EC=AC,∠BCE=∠DCA,∠A=∠E;求证:BC=DC考点7:利用“SS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8.如图,A、D、B、E四点顺次在同一条直线上,AC=DF,BC=EF,AD=BE,求证:△ABC≌△EDF.考点8: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或角)相等9.如图,AE=DF,AC=DB,CE=BF.求证:∠A=∠D.考点9:利用“A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10.如图,在△ABC中,AB=AC,BD⊥AC,CE⊥AB,求证:△ABD≌△ACE.考点10:利用“AAS”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证边相等11.(2017秋?娄星区期末)已知:如图所示,△ABC中,∠ABC=45°,高AE与高BD交于点M,BE=4,EM=3.(1)求证:BM=AC;(2)求△ABC的面积.考点11:利用“HL”证明两三角形全等12.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且DE=DF。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全等三角形(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1.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为x 轴负半轴上的点,B 为y 轴负半轴上的点. (1)如图1,以A 点为顶点、AB 为腰在第三象限作等腰Rt ABC ∆,若2OA =,4OB =,试求C 点的坐标;(2)如图2,若点A 的坐标为()23,0-,点B 的坐标为()0,m -,点D 的纵坐标为n ,以B 为顶点,BA 为腰作等腰Rt ABD ∆.试问:当B 点沿y 轴负半轴向下运动且其他条件都不变时,整式2253m n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其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如图3,E 为x 轴负半轴上的一点,且OB OE =,OF EB ⊥于点F ,以OB 为边作等边OBM ∆,连接EM 交OF 于点N ,试探索:在线段EF 、EN 和MN 中,哪条线段等于EM 与ON 的差的一半?请你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答案】(1) C(-6,-2);(2)不发生变化,值为3-3)EN=12(EM-ON),证明见详解. 【解析】【分析】 (1)作CQ ⊥OA 于点Q,可以证明AQC BOA ≅,由QC=AD,AQ=BO,再由条件就可以求出点C 的坐标;(2)作DP ⊥OB 于点P ,可以证明AOB BPD ≅,则有BP=OB-PO=m-(-n)=m+n 为定值,从而可以求出结论2253m n +-3-(3)作BH ⊥EB 于点B ,由条件可以得出∠1=30°,∠2=∠3=∠EMO=15°,∠EOF=∠BMG=45°,EO=BM,可以证明ENO BGM ≅,则GM=ON,就有EM-ON=EM-GM=EG ,最后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就可得出EN=12(EM-ON).【详解】(1)如图(1)作CQ ⊥OA 于Q,∴∠AQC=90°,△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C=AB,∠CAB=90°,∴∠QAC+∠OAB=90°,∵∠QAC+∠ACQ=90°,∴∠ACQ=∠BAO,又∵AC=AB,∠AQC=∠AOB,≅(AAS),∴AQC BOA∴CQ=AO,AQ=BO,∵OA=2,OB=4,∴CQ=2,AQ=4,∴OQ=6,∴C(-6,-2).(2)如图(2)作DP⊥OB于点P,∴∠BPD=90°,△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D∴AB=BD,∠ABD=∠ABO+∠OBD=90°,∵∠OBD+∠BDP=90°,∴∠ABO=∠BDP,又∵AB=BD,∠AOB=∠BPD=90°,≅∴AOB BPD∴AO=BP,∵BP=OB-PO=m-(-n)=m+n,∵A ()23,0-,∴OA=23,∴m+n=23,∴当点B 沿y 轴负半轴向下运动时,AO=BP=m+n=23,∴整式2253m n +-的值不变为3-.(3)()12EN EM ON =- 证明:如图(3)所示,在ME 上取一点G 使得MG=ON,连接BG 并延长,交x 轴于H.∵OBM 为等边三角形,∴BO=BM=MO,∠OBM=∠OMB=∠BOM=60°,∴EO=MO,∠EBM=105°,∠1=30°,∵OE=OB,∴OE=OM=BM,∴∠3=∠EMO=15°,∴∠BEM=30°,∠BME=45°,∵OF⊥EB,∴∠EOF=∠BME,∴ENO BGM ≅,∴BG=EN,∵ON=MG,∴∠2=∠3,∴∠2=15°,∴∠EBG=90°,∴BG=12EG, ∴EN=12EG, ∵EG=EM-GM,∴EN=12(EM-GM), ∴EN=12(EM-ON).【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运用.2.已知OP平分∠AOB,∠DCE的顶点C在射线OP上,射线CD交射线OA于点F,射线CE交射线OB于点G.(1)如图1,若CD⊥OA,CE⊥OB,请直接写出线段CF与CG的数量关系;(2)如图2,若∠AOB=120º,∠DCE=∠AOC,试判断线段CF与CG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CF=CG;(2)CF=CG,见解析【解析】【分析】(1)结论CF=CG,由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即可判断.(2)结论:CF=CG,作CM⊥OA于M,CN⊥OB于N,证明△CMF≌△CNG,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1)结论:CF=CG;证明:∵OP平分∠AOB,CF⊥OA,CG⊥OB,∴CF=CG(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2)CF=CG.理由如下:如图,过点C作CM⊥OA,CN⊥OB,∵OP平分∠AOB,CM⊥OA,CN⊥OB,∠AOB=120º,∴CM=CN(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AOC=∠BOC=60º(角平分线的性质),∵∠DCE=∠AOC,∴∠AOC=∠BOC=∠DCE=60º,∴∠MCO=90º-60º =30º,∠NCO=90º-60º =30º,∴∠MCN=30º+30º=60º,∴∠MCN=∠DCE,∵∠MCF=∠MCN-∠DCN,∠NCG=∠DCE-∠DCN,∴∠MCF=∠NCG,在△MCF和△NCG中,CMF CNGCM CNMCF NCG∠=∠⎧⎪=⎨⎪∠=∠⎩∴△MCF≌△NCG(ASA),∴CF=CG(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熟练证明三角形全等.3.如图1,在ABC∆中,ACB∠是直角,60B∠=︒,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1)求出AFC∠的度数;(2)判断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提示:在AC上截取CG CD=,连接FG.)(3)如图2,在△ABC∆中,如果ACB∠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它条件不变,试判断线段AE、CD与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AFC=120°;(2)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DF=EF.理由见解析;(3)AC=AE+CD.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只要求出∠FAC,∠ACF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在图2的 AC上截取CG=CD,证得△CFG≌△CFD (SAS),得出DF= GF;再根据ASA 证明△AFG≌△AFE,得EF=FG,故得出EF=FD;(3)根据(2) 的证明方法,在图3的AC上截取AG=AE,证得△EAF≌△GAF (SAS)得出∠EFA=∠GFA;再根据ASA证明△FDC≌△FGC,得CD=CG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解:∵∠ACB=90°,∠B=60°,∴∠BAC=90°﹣60°=30°,∵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FAC=15°,∠FCA=45°,∴∠AFC=180°﹣(∠FAC+∠ACF)=120°(2)解: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DF=EF.理由:如图2,在AC上截取CG=CD,∵CE是∠BCA的平分线,∴∠DCF=∠GCF,在△CFG和△CFD中,CG CDDCF GCFCF CF=⎧⎪∠=∠⎨⎪=⎩,∴△CFG≌△CFD(SAS),∴DF=GF.∠CFD=∠CFG由(1)∠AFC=120°得,∴∠CFD=∠CFG=∠AFE=60°,∴∠AFG=60°,又∵∠AFE=∠CFD=60°,∴∠AFE=∠AFG,在△AFG和△AFE中,AFE AFGAF AFEAF GAF∠=∠⎧⎪=⎨⎪∠=∠⎩,∴△AFG≌△AFE(ASA),∴EF=GF,∴DF=EF;(3)结论:AC=AE+CD.理由:如图3,在AC上截取AG=AE,同(2)可得,△EAF≌△GAF(SAS),∴∠EFA=∠GFA,AG=AE∵∠BAC+∠BCA=180°-∠B=180°-60°=120°∴∠AFC=180°﹣(∠FAC+∠FCA)=180°-12(∠BAC+∠BCA)=180°-12×120°=120°,∴∠EFA=∠GFA=180°﹣120°=60°=∠DFC,∴∠CFG=∠CFD=60°,同(2)可得,△FDC≌△FGC(ASA),∴CD=CG,∴AC=AG+CG=AE+C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要注意三角形间的公共边和公共角,必要时添加适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4.如图1,在等边△ABC中,E、D两点分别在边AB、BC上,BE=CD,AD、CE相交于点F.(1)求∠AFE的度数;(2)过点A作AH⊥CE于H,求证:2FH+FD=CE;(3)如图2,延长CE至点P,连接BP,∠BPC=30°,且CF=29CP,求PFAF的值.(提示:可以过点A作∠KAF=60°,AK交PC于点K,连接KB)【答案】(1)∠AFE=60°;(2)见解析;(3)7 5【解析】【分析】(1)通过证明BCE CAD≌得到对应角相等,等量代换推导出60AFE∠=︒;(2)由(1)得到60AFE∠=︒,CE AD=则在Rt AHF△中利用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等量代换可得;(3)通过在PF上取一点K使得KF =AF,作辅助线证明ABK和ACF全等,利用对应边相等,等量代换得到比值.(通过将ACF顺时针旋转60°也是一种思路.)【详解】(1)解:如图1中.∵ABC为等边三角形,∴AC=BC,∠BAC=∠ABC=∠ACB=60°,在BCE和CAD中,60BE CDCBE ACDBC CA=⎧⎪∠=∠=︒⎨⎪=⎩,∴BCE CAD≌(SAS),∴∠BCE=∠DAC,∵∠BCE+∠ACE=60°,∴∠DAC+∠ACE=60°,∴∠AFE=60°.(2)证明:如图1中,∵AH⊥EC,∴∠AHF=90°,在Rt△AFH中,∵∠AFH=60°,∴∠FAH=30°,∴AF=2FH,∵EBC DCA≌,∴EC=AD,∵AD=AF+DF=2FH+DF,∴2FH+DF=EC.(3)解:在PF上取一点K使得KF=AF,连接AK、BK,∵∠AFK =60°,AF =KF ,∴△AFK 为等边三角形,∴∠KAF =60°,∴∠KAB =∠FAC , 在ABK 和ACF 中,AB AC KAB ACF AK AF =⎧⎪∠=∠⎨⎪=⎩,∴ ABK ACF ≌(SAS ),BK CF =∴∠AKB =∠AFC =120°,∴∠BKE =120°﹣60°=60°,∵∠BPC =30°,∴∠PBK =30°,∴29BK CF PK CP ===, ∴79PF CP CF CP =-=, ∵45()99AF KF CP CF PK CP CP CP ==-+=-= ∴779559CP PF AF CP == . 【点睛】掌握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通过一定等量代换为本题的关键.5.已知△ABC 中,AB =AC ,点P 是AB 上一动点,点Q 是AC 的延长线上一动点,且点P 从B 运动向A 、点Q 从C 运动向Q 移动的时间和速度相同,PQ 与BC 相交于点D ,若AB =82BC =16.(1)如图1,当点P 为AB 的中点时,求CD 的长;(2)如图②,过点P 作直线BC 的垂线,垂足为E ,当点P 、Q 在移动的过程中,设BE+CD=λ,λ是否为常数?若是请求出λ的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答案】(1)4;(2)8【解析】【分析】(1)过P点作PF∥AC交BC于F,由点P和点Q同时出发,且速度相同,得出BP=CQ,根据PF∥AQ,可知∠PFB=∠ACB,∠DPF=∠CQD,则可得出∠B=∠PFB,证出BP=PF,得出PF=CQ,由AAS证明△PFD≌△QCD,得出,再证出F是BC的中点,即可得出结果;(2)过点P作PF∥AC交BC于F,易知△PBF为等腰三角形,可得BE=12BF,由(1)证明方法可得△PFD≌△QCD 则有CD=12CF,即可得出BE+CD=8.【详解】解:(1)如图①,过P点作PF∥AC交BC于F,∵点P和点Q同时出发,且速度相同,∴BP=CQ,∵PF∥AQ,∴∠PFB=∠ACB,∠DPF=∠CQD,又∵AB=AC,∴∠B=∠ACB,∴∠B=∠PFB,∴BP=PF,∴PF=CQ,又∠PDF=∠QDC,∴△PFD≌△QCD,∴DF=CD=12CF , 又因P 是AB 的中点,PF ∥AQ ,∴F 是BC 的中点,即FC=12BC=8, ∴CD=12CF=4; (2)8BE CD λ+==为定值.如图②,点P 在线段AB 上,过点P 作PF ∥AC 交BC 于F ,易知△PBF 为等腰三角形,∵PE ⊥BF∴BE=12BF ∵易得△PFD ≌△QCD∴CD=12CF ∴()111182222BE CD BF CF BF CF BC λ+==+=+== 【点睛】 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断与性质,熟悉相关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B 坐标为()6,0、()0,6,P 为线段AB 上的一点.(1)如图1,若P 为AB 的中点,点M 、N 分别是OA 、OB 边上的动点,且保持AM ON =,则在点M 、N 运动的过程中,探究线段PM 、PN 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若P 为线段AB 上异于A 、B 的任意一点,过B 点作BD OP ⊥,交OP 、OA 分别于F 、D 两点,E 为OA 上一点,且PEA BDO =∠∠,试判断线段OD 与AE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PM=PN ,PM ⊥PN ,理由见解析;(2)OD=AE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连接OP .只要证明△PON ≌△PAM 即可解决问题;(2)作AG ⊥x 轴交OP 的延长线于G .由△DBO ≌△GOA ,推出OD=AG ,∠BDO=∠G ,再证明△PAE ≌△PAG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结论:PM=PN ,PM ⊥PN .理由如下:如图1中,连接OP .∵A 、B 坐标为(6,0)、(0,6),∴OB=OA=6,∠AOB=90°,∵P 为AB 的中点,∴OP=12AB=PB=PA ,OP ⊥AB ,∠PON=∠PAM=45°, ∴∠OPA=90°,在△PON 和△PAM 中, ON AM PON PAM OP AP =⎧⎪∠=∠⎨⎪=⎩,∴△PON ≌△PAM (SAS ),∴PN=PM ,∠OPN=∠APM ,∴∠NPM=∠OPA=90°,∴PM ⊥PN ,PM=PN .(2)结论:OD=AE .理由如下:如图2中,作AG ⊥x 轴交OP 的延长线于G .∵BD ⊥OP ,∴∠OAG=∠BOD=∠OFD=90°,∴∠ODF+∠AOG=90°,∠ODF+∠OBD=90°,∴∠AOG=∠DBO ,∵OB=OA ,∴△DBO ≌△GOA ,∴OD=AG ,∠BDO=∠G ,∵∠BDO=∠PEA ,∴∠G=∠AEP ,在△PAE 和△PAG 中,AEP G PAE PAG AP AP ∠=∠⎧⎪∠=∠⎨⎪=⎩,∴△PAE ≌△PAG (AAS ),∴AE=AG ,∴OD=AE .【点睛】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7.如图,在ABC ∆中,5BC = ,高AD 、BE 相交于点O , 23BD CD =,且AE BE = . (1)求线段 AO 的长;(2)动点 P 从点 O 出发,沿线段 OA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 A 运动,动点 Q 从 点 B 出发沿射线BC 以每秒 4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P Q 两点同时出发,当点 P 到达 A 点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 P 的运动时间为 t 秒,POQ ∆的面积为 S ,请用含t 的式子表示 S ,并直接写出相应的 t 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点 F 是直线AC 上的一点且 CF BO =.是否存在t 值,使以点 ,,B O P 为顶 点的三角形与以点 ,,F C Q 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 t 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5;(2)①当点Q 在线段BD 上时,24QD t =-,t 的取值范围是102t <<;②当点Q 在射线DC 上时,42QD t =-,,t 的取值范围是152t <≤;(3)存在,1t =或53. 【解析】【分析】(1)只要证明△AOE ≌△BCE 即可解决问题;(2)分两种情形讨论求解即可①当点Q 在线段BD 上时,QD=2-4t ,②当点Q 在射线DC 上时,DQ=4t-2时;(3)分两种情形求解即可①如图2中,当OP=CQ 时,BOP ≌△FCQ .②如图3中,当OP=CQ 时,△BOP ≌△FCQ ;【详解】解:(1)∵AD 是高,∴90ADC ∠=∵BE 是高,∴90AEB BEC ∠=∠=∴90EAO ACD ∠+∠=,90EBC ECB ∠+∠=,∴EAO EBC ∠=∠在AOE ∆和BCE ∆中,EAO EBC AE BEAEO BEC ∠=∠⎧⎪=⎨⎪∠=∠⎩∴AOE ∆≌BCE ∆∴5AO BC ==;(2)∵23BD CD =,=5BC ∴=2BD ,=3CD ,根据题意,OP t =,4BQ t =,①当点Q 在线段BD 上时,24QD t =-, ∴21(24)22S t t t t =-=-+,t 的取值范围是102t <<. ②当点Q 在射线DC 上时,42QD t =-, ∴21(42)22S t t t t =-=-,t 的取值范围是152t <≤ (3)存在.①如图2中,当OP=CQ 时,∵OB=CF ,∠POB=∠FCQ ,∴△BOP ≌△FCQ .∴CQ=OP,∴5-4t═t,解得t=1,②如图3中,当OP=CQ时,∵OB=CF,∠POB=∠FCQ,∴△BOP≌△FCQ.∴CQ=OP,∴4t-5=t,解得t=53.综上所述,t=1或53s时,△BOP与△FCQ全等.【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8.操作发现:如图,已知△ABC和△ADE均为等腰三角形,AB=AC,AD=AE,将这两个三角形放置在一起,使点B,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CE.(1)如图1,若∠ABC=∠ACB=∠ADE=∠AED=55°,求证:△BAD≌△CAE;(2)在(1)的条件下,求∠BEC的度数;拓广探索:(3)如图2,若∠CAB=∠EAD=120°,BD=4,CF为△BCE中BE边上的高,请直接写出EF的长度.【答案】(1)见解析;(2)70°;(3)2【解析】【分析】(1)根据SAS证明△BAD≌△CAE即可.(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3)同法可证△BAD≌△CAE,推出EC=BD=4,由∠BEC=∠BAC=120°,推出∠FCE=30°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证明:如图1中,∵∠ABC=∠ACB=∠ADE=∠AED,∴∠EAD=∠CAB,∴∠EAC=∠DAB,∵AE=AD,AC=AB,∴△BAD≌△CAE(SAS).(2)解:如图1中,设AC交BE于O.∵∠ABC=∠ACB=55°,∴∠BAC=180°﹣110°=70°,∵△BAD≌△CAE,∴∠ABO=∠ECO,∵∠EOC=∠AOB,∴∠CEO=∠BAO=70°,即∠BEC=70°.(3)解:如图2中,∵∠CAB=∠EAD=120°,∴∠BAD=∠CAE,∵AB=AC,AD=AE,∴△BAD≌△CAE(SAS),∴∠BAD=∠ACE,BD=EC=4,同理可证∠BEC=∠BAC=120°,∴∠FEC=60°,∵CF⊥EF,∴∠F=90°,∴∠FCE=30°,∴EF=12EC=2.【点睛】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9.如图1,已知CF是△ABC的外角∠ACE的角平分线,D为CF上一点,且DA=DB.(1)求证:∠ACB=∠ADB;(2)求证:AC+BC<2BD;(3)如图2,若∠ECF=60°,证明:AC=BC+CD.【答案】(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3)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过点D分别作AC,CE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证明Rt△DAM≌Rt△DBN,得出∠DAM=∠DBN,则结论得证;(2)证明Rt△DMC≌Rt△DNC,可得CM=CN,得出AC+BC=2BN,又BN<BD,则结论得证;(3)在AC上取一点P,使CP=CD,连接DP,可证明△ADP≌△BDC,得出AP=BC,则结论可得出.【详解】(1)证明:过点D分别作AC,CE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CF 是△ABC 的外角∠ACE 的角平分线,∴DM =DN ,在Rt △DAM 和Rt △DBN 中,DA DB DM DN =⎧⎨=⎩, ∴Rt △DAM ≌Rt △DBN (HL ),∴∠DAM =∠DBN ,∴∠ACB =∠ADB ;(2)证明:由(1)知DM =DN ,在Rt △DMC 和Rt △DNC 中,DC DC DM DN=⎧⎨=⎩ , ∴Rt △DMC ≌Rt △DNC (HL ),∴CM =CN ,∴AC +BC =AM +CM +BC =AM +CN +BC =AM +BN ,又∵AM =BN ,∴AC +BC =2BN ,∵BN <BD ,∴AC +BC <2BD .(3)由(1)知∠CAD =∠CBD ,在AC 上取一点P ,使CP =CD ,连接DP ,∵∠ECF =60°,∠ACF =60°,∴△CDP 为等边三角形,∴DP =DC ,∠DPC =60°,∴∠APD=120°,∵∠ECF=60°,∴∠BCD=120°,在△ADP和△BDC中,APD BCDPAD CBDDA DB∠=∠⎧⎪∠=∠⎨⎪=⎩,∴△ADP≌△BDC(AAS),∴AP=BC,∵AC=AP+CP,∴AC=BC+CP,∴AC=BC+CD.【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0.综合与实践:我们知道“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但是,乐乐发现: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时,它们会全等.(1)请你用所学知识判断乐乐说法的正确性.如图,已知ABC∆、111A B C∆均为锐角三角形,且11AB A B=,11BC B C=,1C C∠=∠.求证:111ABC A B C∆∆≌.(2)除乐乐的发现之外,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______时,它们也会全等.【答案】(1)见解析;(2)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解析】【分析】(1)过B作BD⊥AC于D,过B1作B1D1⊥B1C1于D1,得出∠BDA=∠B1D1A1=∠BDC=∠B1D1C1=90°,根据SAS证△BDC≌△B1D1C1,推出BD=B1D1,根据HL证Rt△BDA≌Rt△B1D1A1,推出∠A=∠A1,根据AAS推出△ABC≌△A1B1C1即可.(2)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利用HL即可证明;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时,与(1)同理可证.【详解】(1)证明:过点B 作BD AC ⊥于D ,过1B 作1111B D A C ⊥于1D ,则11111190BDA B D A BDC B D C ∠=∠=∠=∠=︒. 在BDC ∆和111B D C ∆中,1C C ∠=∠,111BDC B D C ∠=∠,11BC B C =, ∴111BDC B D C ∆∆≌,∴11BD B D =.在Rt BDA ∆和111Rt B D A ∆中,11AB A B =,11BD B D =,∴111Rt Rt (HL)BDA B D A ∆∆≌,∴1A A ∠=∠.在ABC ∆和111A B C ∆中,1C C ∠=∠,1A A ∠=∠,11AB A B =,∴111(AAS)ABC A B C ∆∆≌.(2)如图,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11AB A B =,11BC B C =,190C C ∠==∠︒. ∴Rt ABC ∆≌111Rt A B C ∆(HL );∴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它们也会全等; 如图,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时,作BD ⊥AC ,1111B D A C ⊥,与(1)同理,利用AAS 先证明111BDC B D C ∆∆≌,得到11BD B D =, 再利用HL 证明111Rt Rt BDA B D A ∆∆≌,得到1A A ∠=∠,再利用AAS 证明111ABC A B C ∆∆≌;∴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时,它们也会全等;故答案为: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巩固提高(Word版,含答案)
实验中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巩固提高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第分一.选择题(共 9 小题)1.如图,△ABC ≌△AED ,点 E 在线段 BC 上,∠1=40°,则∠AED 的度数是()A .70°B .68°C .65°D .60°2.如果△ABC ≌△DEF ,△DEF 的周长为 12,AB =3,BC =4,则 AC 的长为( )A .2B .3C .4D .53.如图,AB =AC ,D ,E 分别是 AB ,AC 上的点,下列条件不能判断△ABE ≌△ACD 的是()A .∠B =∠CB .BE =CDC .AD =AED .BD =CE4.如图,D 、E 、F 分别为△ABC 边 AC 、AB 、BC 上的点,∠A =∠1=∠C ,DE =DF ,下面的结论一 定成立的是()A .AE =FCB .AE =DEC .AE +FC =ACD .AD +FC =AB5.如图,AB ⊥CD ,且 AB =CD ,E 、F 是 AD 上两点,CE ⊥AD ,BF ⊥AD .若 CE =8,BF =6,AD =10,则 EF 的长为()A .4B .72C .3D .526.如图,AD 是△ABC 的高,下列不能使△ABD ≌△ACD 的条件是()A .BD =CDB .∠BAC =90° C .∠B =∠CD .AB =AC7.如图,AB =DB ,∠ABD =∠CBE ,①BE =BC ,②∠D =∠A ,③∠C =∠E ,④AC =DE ,能使△ABC ≌△DBE的条件有()个.A .1B .2C .3D .48.如图,在△ABC 中,∠C =90°,AC =8,DC =13AD ,BD 平分∠ABC ,则点 D 到 AB 的距离等于( )A .4B .3C .2D .19.如图,OB 平分∠MON ,A 为 OB 的中点,AE ⊥ON ,垂足为点 E ,EA =3,D 为 OM 上的一个动点,C 是 DA 的 延长线与 BC 的交点,BC ∥OM ,则 CD 的最小值为()A .6B .8C .10D .12二.填空题(共 10 小题)10.如图,△ABC ≌△DCB ,A 、B 的对应顶点分别为点 D 、C ,如果 AB =6cm ,BC =12cm ,AC =10cm ,DO =3cm ,那么 OC的长是 cm .11.如图,△ACB ≌△A ′CB ′,∠BCB ′=37°,则∠ACA ′的度数为 .12.如图,△ACF≌△ADE ,AC =6,AF =2,则 CE 的长 .13.如图,点 P 是∠AOB 内一点,PE ⊥OA ,PF ⊥OB ,垂足分别为 E 、F ,若 PE =PF ,且∠OPF =72°, 则∠AOB 的度数为.14.如图所示,AB =AD ,∠1=∠2,在不改变图形的情况下,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C ≌△ADE , 则需添加的条件是.15.如图,AB ∥FC ,E 是 DF 的中点,若 AB =20,CF =12,则BD = .16.如图,AB ∥CD ,∠ABC 和∠DCB 的角平分线 BP ,CP 交于点 P ,过点 P 作PA ⊥AB 于 A ,交 CD 于 D .若 AD=10,则点 P 到 BC 的距离是 ,∠BPC = °.17.如图,△ABC 中,∠C =90°,AD 平分∠CAB 交 BC 于点 D ,DE ⊥AB 于点 E ,如果 AC =6cm ,BC =8cm ,那 么 EB 的长为cm ,DE 的长为cm .18.如图,∠C =90°,∠1=∠2,若 BC =10,BD =6,则 D 到 AB 的距离为.19.如图,△ABC 的周长是 12,OB 、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 ,OD ⊥BC 于 D ,且 OD =3,则△ABC 的面积是 .三.解答题(共 8 小题)20.如图,已知△ABE ≌△ACD .(1)如果 BE =6,DE =2,求 BC 的长;(2)如果∠BAC =75°,∠BAD =30°,求∠DAE 的度数.21.如图,已知△ABC ≌△DEF ,∠A =30°,∠B =50°,BF =2,求∠DFE 的度数和 EC 的长.22.如图,△ACF ≌△ADE ,AD =9,AE =4,求 DF 的长.23.如图,在五边形 ABCDE ,∠BCD =∠EDC =130°,∠BAC =∠EAD ,AC =AD .(1)求证:△ABC ≌△AED ;(2)当∠BAE =120°时,求∠B 的度数.24.如图,在△ABC 中,∠BAC =90°,E 为边 BC 上的点,且 AB =AE ,D 为线段 BE 的中点,过点 E作 EF ⊥AE ,过点 A 作 AF ∥BC ,且 AF 、EF 相交于点 F .(1)求证:∠C =∠BAD ;(2)求证:AC =EF .25.如图,四边形 ABCD 中,∠B =90°,AB ∥CD ,M 为 BC 边上的一点,且 AM 平分∠BAD ,DM 平分∠ADC .求 证:(1)AM ⊥DM ;(2)M 为 BC 的中点.26.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 ,DG ⊥BC 且平分 BC ,DE ⊥AB 于 E ,DF ⊥AC 于 F .(1)说明 BE =CF 的理由;(2)如果 AB =5,AC =3,求 AE 、BE 的长.27.如图:在△ABC 中,∠C =90°,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 E ,F 在 AC 上,BD =DF ,证明:(1)CF =EB .(2)AB =AF +2EB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9 小题)1.【分析】依据△ABC≌△AED,即可得到∠AED=∠B,AE=AB,∠BAC=∠EAD,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B 的度数,进而得出∠AED 的度数.【解答】解:∵△ABC≌△AED,∴∠AED=∠B,AE=AB,∠BAC=∠EAD,∴∠1=∠BAE=40°,∴△ABE 中,∠B=70°,∴∠AED=7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2.【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求出△ABC 的周长,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计算即可.【解答】解:∵△ABC≌△DEF,△DEF 的周长为12,∴△ABC 的周长为12,又AB=3,BC=4,∴AC=5,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是解题的关键.3.【分析】欲使△ABE≌△ACD,已知AB=AC,可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AS、SAS、ASA 添加条件,逐一证明即可.【解答】解:∵AB=AC,∠A 为公共角,A、如添∠B=∠C,利用ASA 即可证明△ABE≌△ACD;B、如添BE=CD,因为SSA,不能证明△ABE≌△ACD,所以此选项不能作为添加的条件;C、如添加AD=AE,利用SAS 即可证明△ABE≌△ACD;D、如添BD=CE,可证明AD=AE,利用SAS 即可证明△ABE≌△ACD;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此类添加条件题,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4.【分析】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已知条件得出∠CDF=∠AED,由AAS 证明△ADE≌△CFD 得出AE=CD,AD =CF,得出AE+FC=CD+AD=AC,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A=∠1,∠CDE=∠1+∠CDF=∠A+∠AED,∴∠CDF=∠AED,在△ADE 和△CFD 中,A CADE CDFDE EF∠=∠⎧⎪∠=∠⎨⎪=⎩,∴△ADE≌△CFD(AAS),∴AE=CD,AD=CF,∴AE+FC=CD+AD=AC,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5.【分析】由题意可证△ABF≌△CDF,可得BF=DE=6,CE=AF=8,可求EF 的长.【解答】证明:∵AB⊥CD,CE⊥AD,∴∠C+∠D=90°,∠A+∠D=90°,∴∠A=∠C,且AB=CD,∠AFB=∠CED,∴△ABF≌△CDF(AAS)∴BF=DE=6,CE=AF=8,∵AE=AD﹣DE=10﹣6=4∴EF=AF﹣AE=8﹣4=4,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本题的关键.6.【分析】添加AB=AC,∠B=∠C,可得△ABC 是等腰三角形,再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BD=CD,再利用SSS 定理可判定△ABD≌△ACD.【解答】解:当∠B=∠C 时,可得AB=AC,△ABD≌△ACD,或直接添加AB=AC,∵AD 是△ABC 的边BC 上的高,AB=AC,∴BD=CD,∵在△ABD 和△ADC 中AD ADBD CDAB AC=⎧⎪=⎨⎪=⎩,∴△ABD≌△ACD(SSS),或直接添加BD=C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7.【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分别进行判定即可.【解答】解:∵AB=DB,∠ABD=∠CBE,∴∠ABC=∠DBE,∵BE=BC,利用SAS 可得△ABC≌△DBE;∵∠D=∠A,利用ASA 可得△ABC≌△DBE;∵∠C=∠E,利用AAS 可得△ABC≌△DBE;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8.【分析】过点D 作DE⊥AB 于E,求出CD,再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解答.【解答】解:如图,过点D 作DE⊥AB 于E,∵AC=8,DC=13 AD,∴CD=8×113+=2,∵∠C=90°,BD 平分∠ABC,∴DE=CD=2,即点D 到AB 的距离为2.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9.【分析】根据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可知当CD⊥OM 时,CD 取最小值,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C =AD=AE=3,进而解答即可.【解答】解:由题意可得,当CD⊥OM 时,CD 取最小值,∵OB 平分∠MON,AE⊥ON 于点E,CD⊥OM,∴AD=AE=3,∵BC∥OM,∴∠DOA=∠B,∵A 为OB 的中点,∴AB=AO,在△ADO 与△ABC 中,B DOAAB AOBAC DAO∠=∠⎧⎪=⎨⎪∠=∠⎩∴△ADO≌△ABC(SAS),∴AC=AD=3,∴CD=AC+AD=3+3=6,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关键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C =AD=AE=3.二.填空题(共10 小题)1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B=AC=10cm,∠ABC=∠DCB,∠DBC=∠ACB,求出OB,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答.【解答】解:∵△ABC≌△DCB,∴DB=AC=10cm,∠ABC=∠DCB,∠DBC=∠ACB,∴OB=DB﹣DO=7cm,∠OBC=∠OCB,∴OC=OB=7cm,故答案为:7.【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1.【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B=∠A′CB′,结合图形计算即可.【解答】解:∵△ACB≌△A′CB′,∴∠ACB=∠A′CB′,∴∠ACB﹣∠A′CB=∠A′CB′﹣∠A′CB,即∠ACA′=∠BCB′=37°,∴∠ACA′=37°,故答案为:37°.【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2.【分析】CE 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但它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转化为CE=AC﹣AE,可利用已知的AC 与AE 的差求得.【解答】解:∵△ACF≌△ADE,∴AE=AF,∴AC﹣AE=AC﹣AF,∴CE=AC﹣AF=6﹣2=4.故答案为:4.【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难点在于根据图形得到线段AE=AF,也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3.【分析】据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平分线上可得OP 是∠AOB 的角平分线,可得∠AOP=∠BOP,即可求得∠AOB.【解答】解:∵点P 是∠AOB 内一点,PE⊥OA,PF⊥OB,垂足分别为E、F,若PE=PF,∴OP 是∠AOB 的角平分线.∴∠AOP=∠BOP.∴在Rt△OPE 中,∠AOP=180°﹣∠OEP﹣∠OPE=180°﹣90°﹣72°=18°,∴∠BOP=18°∠AOB=∠AOP+BOP=18°+18°=36°故答案为:36°【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关键是掌握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14.【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2,∴∠1+∠DAC=∠2+∠DAC,即∠BAC=∠DAE,∵AB=AD,∴根据SAS 只要添加AC=AE 即可,根据ASA 只要添加∠B=∠D 即可,根据AAS 只要添加∠C=∠E 即可.故答案为:AC=AE 或∠B=∠DA 或∠ACB=∠AED【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5.【分析】根据平行的性质求得内错角相等,已知对顶角相等,又知E 是DF 的中点,所以根据ASA 得出△ADE ≌△CFE,从而得出AD=CF,已知AB,CF 的长,那么BD 的长就不难求出.【解答】解:∵AB∥FC,∴∠ADE=∠EFC,∵E 是DF 的中点,∴DE=EF,在△ADE 与△CFE 中,ADE EFCDE EFAED CEF∠=∠⎧⎪=⎨⎪∠=∠⎩∴△ADE≌△CFE(ASA),∴AD=CF,∵AB=20,CF=12,∴BD=AB﹣AD=20﹣12=8.故答案为:8.【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在于求证△ADE≌△CFE.16.【分析】作PH⊥BC 于H,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PA=PH,PD=PH,得到PA=PD;证明Rt△ABP≌Rt△HBP,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即可.【解答】解:作PH⊥BC 于H,∵AB∥CD,PA⊥AB,∴PA⊥CD,∵BP 是∠ABC 的平分线,PA⊥AB,PH⊥BC,∴PA=PH,同理,PD=PH,∴PA=PD=5,则点P 到BC 的距离为5,在Rt△ABP 和Rt△HBP 中,PA PHPB PB=⎧⎨=⎩∴Rt△ABP≌Rt△HBP(HL)∴∠APB =∠HPB , 同理,∠CPH =∠CPD , ∴∠BPC =∠HPB +∠HPC =12×180°=90°, 故答案为:5;90.【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17.【分析】依据△ACD ≌△AED (AAS ),即可得到 AC =AE =6cm ,CD =ED ,再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 的长,进而得出 EB 的长;设 DE =CD =x ,则 BD =8﹣x ,依据勾股定理可得,Rt △BDE 中,DE 2+BE 2=BD 2,解方程即可得到 DE 的长.【解答】解:∵AD 平分∠CAB ,∴∠CAD =∠EAD , 又∵∠C =90°,DE ⊥AB , ∴∠C =∠AED =90°, 又∵AD =AD ,∴△ACD ≌△AED (AAS ),∴AC =AE =6cm ,CD =ED ,∵Rt △ABC 中,AB 22AC BC 10(cm ),∴BE =AB ﹣AE =10﹣6=4(cm ), 设 DE =CD =x ,则 BD =8﹣x , ∵Rt △BDE 中,DE 2+BE 2=BD 2,∴x 2+42=(8﹣x )2, 解得 x =3, ∴DE =3cm , 故答案为:4,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勾股定理的运用,利用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8.【分析】由已知条件首先求出线段 CD 的大小,接着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点 D 到边 AB 的距离等于 CD 的大小, 问题可解.【解答】解:∵BC =10,BD =6,∴CD =4,∵∠C =90°,∠1=∠2,∴点 D 到边 AB 的距离等于 CD =4, 故答案为:4.【点评】此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题目较为简单,属于基础题.19.【分析】过点 O 作 OE ⊥AB 于 E ,作 OF ⊥AC 于 F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 OE =OD=OF ,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如图,过点 O 作 OE ⊥AB 于 E ,作 OF ⊥AC 于 F ,∵OB 、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 ,OD ⊥BC ,∴OE =OD =OF =3,∴△ABC的面积=12×12×3=18. 故答案为:18.【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共 8 小题)20.【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 BE =CD ,根据 BE =6,DE =2,得出 CE =4,从而得出 BC 的 长;(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BAE =∠CAD ,即可得出∠BAD =∠CAE ,计算∠CAD ﹣∠CAE 即得出答案.【解答】解:(1)∵△ABE ≌△ACD ,∴BE =CD ,∠BAE =∠CAD , 又∵BE =6DE =2,∴EC =DC ﹣DE =BE ﹣DE =4,∴BC =BE +EC =10;(2)∠CAD=∠BAC﹣∠BAD=75°﹣30°=45°,∴∠BAE=∠CAD=45°,∴∠DAE=∠BAE﹣∠BAD=45°﹣30°=15°.【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1.【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求出∠ACB 的度数,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可求出∠DF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EF=BC,然后推出EC=BF.【解答】解:∵∠A=30°,∠B=50°,∴∠ACB=180°﹣∠A﹣∠B=180°﹣30°﹣50°=100°,∵△ABC≌△DEF,∴∠DFE=∠ACB=100°,EF=BC,∴EF﹣CF=BC﹣CF,即EC=BF,∵BF=2,∴EC=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比较简单,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2.【分析】DF 不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但它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转化为AD=AC,而使AF+DF =AC﹣AE 可利用已知的AD 与AE 的差求得.【解答】解:∵△ACF≌△ADE,∴AE=AF,AD=AC,∴AD﹣AF=AD﹣AE,∴DF=AD﹣AF=AD﹣AE=9﹣4=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难点在于根据图形得到线段AE=AF,也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3.【分析】(1)由“ASA”可证△ABC≌△AED;(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五边形内角和,可求∠B 的度数.【解答】证明:(1)∵AC=AD∴∠ACD=∠ADC∵∠BCD=∠EDC∴∠ACB=∠ADE,且AC=AD,∠BAC=∠EAD∴△ABC≌△AED(ASA)(2)∵△ABC≌△AED∴∠B=∠E∵∠B+∠E+∠BAE+∠BCD+∠EDC=540°,且∠BAE=120°,∠BCD=∠EDC=130°∴∠B=∠E=80°【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多边形内角和,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本题的关键.24.【分析】(1)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BC,由余角的性质可得∠C=∠BAD;(2)由“ASA”可证△ABC≌△EAF,可得AC=EF.【解答】证明:(1)∵AB=AE,D 为线段BE 的中点,∴AD⊥BC∴∠C+∠DAC=90°,∵∠BAC=90°∴∠BAD+∠DAC=90°∴∠C=∠BAD(2)∵AF∥BC∴∠FAE=∠AEB∵AB=AE∴∠B=∠AEB∴∠B=∠FAE,且∠AEF=∠BAC=90°,AB=AE∴△ABC≌△EAF(ASA)∴AC=EF【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本题的关键.25.【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AD+∠ADC=18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MAD+∠ADM=90°,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答案;(2)作NM⊥AD,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BM=MN,MN=CM,等量代换得到答案.【解答】解:(1)∵AB∥CD,∴∠BAD+∠ADC=180°,∵AM 平分∠BAD,DM 平分∠ADC,∴2∠MAD+2∠ADM=180°,∴∠MAD+∠ADM=90°,∴∠AMD=90°,即 AM ⊥DM ;(2)作 NM ⊥AD 交 AD 于 N ,∵∠B =90°,AB ∥CD ,∴BM ⊥AB ,CM ⊥CD ,∵AM 平分∠BAD ,DM 平分∠ADC ,∴BM =MN ,MN =CM ,∴BM =CM ,即 M 为 BC 的中点.【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 等是解题的关键.26.【分析】(1)连接 BD ,CD ,由 AD 平分∠BAC ,DE ⊥AB 于 E ,DF ⊥AC 于 F ,根据角平分线的 性质,即可得 DE =DF ,又由 DG ⊥BC 且平分 BC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 BD =CD ,继 而可证得 Rt △BED ≌Rt △CFD ,则可得 BE =CF ;(2)首先证得△AED ≌△AFD ,即可得 AE =AF ,然后设 BE =x ,由 AB ﹣BE =AC +CF ,即可得方程5﹣x =3+x ,解方程即可求得答案.【解答】(1)证明:连接 BD ,CD ,∵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DE =DF ,∠BED =∠CFD =90°,∵DG ⊥BC 且平分 BC ,∴BD =CD ,在 Rt △BED 与 Rt △CFD 中,CD BDDF DE =⎧⎨=⎩,∴Rt △BED ≌Rt △CFD (HL ),∴BE =CF ;(2)解:在△AED 和△AFD 中,90AED AFD EAD FAD AD AD ⎧∠=∠=⎪∠=∠⎨⎪=⎩∴△AED ≌△AFD (AAS ),∴AE =AF ,设 BE =x ,则 CF =x ,∵AB =5,AC =3,AE =AB ﹣BE ,AF =AC +CF ,∴5﹣x =3+x , 解得:x =1,∴BE =1,AE =AB ﹣BE =5﹣1=4.【点评】此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解 题的关键是准确作出辅助线,利用方程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求解.27.【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点 D 到 AB 的距离=点D 到 AC 的距离即 CD =DE .再根据 Rt △CDF ≌Rt △EDB ,得 CF =EB ;(2)利用角平分线性质证明 Rt △ADC ≌Rt △ADE ,AC =AE ,再将线段 AB 进行转化.【解答】证明:(1)∵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C ⊥AC ,∴DE =DC ,在 Rt △CDF 和 Rt △EDB 中,BD DFDC DE =⎧⎨=⎩∴Rt △CDF ≌Rt △EDB (HL ).∴CF =EB ;(2)∵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C ⊥AC ,∴CD =DE .在 Rt △ADC 与 Rt △ADE 中,CD DEAD AD=⎧⎨=⎩,∴Rt△ADC≌Rt△ADE(HL),∴AC=AE,∴AB=AE+BE=AC+EB=AF+CF+EB=AF+2E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分线的性质,由已知能够注意到点D 到AB 的距离=点D 到AC 的距离,即CD=DE,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6种题型)-2023年新八年级数学核心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浙教版)(解析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6种题型)【知识梳理】一、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边边”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要点诠释:如图,如果''A B =AB ,''A C =AC ,''B C =BC ,则△ABC ≌△'''A B C .二、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角边”1. 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要点诠释:如图,如果AB = ''A B ,∠A =∠'A ,AC = ''A C ,则△ABC ≌△'''A B C . 注意:这里的角,指的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2.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图,△ABC 与△ABD 中,AB =AB ,AC =AD ,∠B =∠B ,但△ABC 与△ABD 不完全重合,故不全等,也就是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三、垂直平分线:1.定义: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2.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四、全等三角形判定——“角边角”全等三角形判定——“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要点诠释:如图,如果∠A =∠'A ,AB =''A B ,∠B =∠'B ,则△ABC ≌△'''A B C .五、全等三角形判定——“角角边” 1.全等三角形判定——“角角边”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要点诠释: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可得两个三角形的第三对角对应相等.这样就可由“角边角”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就是说,用角边角条件可以证明角角边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推论.2.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图,在△ABC 和△ADE 中,如果BC ,那么∠ADE =∠B ,∠AED =∠C ,又∠A =∠A ,但△ABC 和△ADE 不全等.这说明,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六、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考点剖析】题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例1、已知:如图,△RPQ 中,RP =RQ ,M 为PQ 的中点.求证:RM 平分∠PRQ .【思路点拨】由中点的定义得PM =QM ,RM 为公共边,则可由SSS 定理证明全等.【答案与解析】证明:∵M 为PQ 的中点(已知),∴PM =QM在△RPM 和△RQM 中,()(),,RP RQ PM QM RM RM ⎧=⎪=⎨⎪=⎩已知公共边 ∴△RPM ≌△RQM (SSS ).∴ ∠PRM =∠QRM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RM 平分∠PRQ.【总结升华】在寻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有的可以从图中直接找到,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条件隐含在题目或图形之中. 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变式】已知:如图,AD =BC ,AC =BD.试证明:∠CAD =∠DBC.【答案】证明:连接DC ,在△ACD 与△BDC 中()AD BC AC BDCD DC ⎧=⎪=⎨⎪=⎩公共边 ∴△ACD≌△BDC(SSS )∴∠CAD =∠DB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变式2】、如图,在△ABC 和△ADE 中,AB =AC ,AD =AE ,BD =CE ,求证:∠BAD =∠CAE.【答案与解析】证明:在△ABD 和△ACE 中,AB AC AD AE BD CE =⎧⎪=⎨⎪=⎩∴△ABD ≌△ACE (SSS )∴∠BAD =∠CAE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总结升华】把证明一对角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综合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要证∠BAD =∠CAE ,先找出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分别是△BDA 和△CAE ,然后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题型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角边”例2、已知:如图,AB =AD ,AC =AE ,∠1=∠2.求证:BC =DE .【思路点拨】由条件AB =AD ,AC =AE ,需要找夹角∠BAC 与∠DAE ,夹角可由等量代换证得相等.【答案与解析】证明: ∵∠1=∠2∴∠1+∠CAD =∠2+∠CAD ,即∠BAC =∠DAE在△ABC 和△ADE 中AB AD BAC DAE AC AE =⎧⎪∠=∠⎨⎪=⎩∴△ABC ≌△ADE (SAS )∴BC =DE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总结升华】证明角等的方法之一:利用等式的性质,等量加等量,还是等量.【变式】如图,将两个一大、一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尺拼接 (A 、B 、D 三点共线,AB =CB ,EB =DB ,∠ABC =∠EBD =90°),连接AE 、CD ,试确定AE 与CD 的位置与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AE =CD ,并且AE ⊥CD证明:延长AE 交CD 于F ,∵△ABC 和△DB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BC ,BD =BE在△ABE 和△CBD 中90AB BC ABE CBD BE BD =⎧⎪∠=∠=︒⎨⎪=⎩∴△ABE ≌△CBD (SAS )∴AE =CD ,∠1=∠2又∵∠1+∠3=90°,∠3=∠4(对顶角相等)∴∠2+∠4=90°,即∠AFC =90°∴AE ⊥CD例3、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求证:AB +AC >2AD .【思路点拨】延长AD 到点E ,使AD =DE ,连接CE .通过证全等将AB 转化到△CEA 中,同时也构造出了2AD .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决问题.【答案与解析】证明:如图,延长AD 到点E ,使AD =DE ,连接CE .在△ABD 和△ECD 中,AD DE ADB EDC BD CD ⎧⎪∠∠⎨⎪⎩===.∴△ABD ≌△ECD (SAS ).∴AB =CE .∵AC +CE >AE ,∴AC +AB >AE =2AD .即AC +AB >.【总结升华】证明边的大小关系主要有两个思路:(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要证明AB +AC >2AD ,如果归到一个三角形中,边的大小关系就是显然的,因此需要转移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转化线段的重要手段.可利用旋转变换,把△ABD 绕点D 逆时针旋转180°得到△CED ,也就把AB 转化到△CEA 中,同时也构造出了2AD .若题目中有中线,倍长中线,利用旋转变换构造全等三角形是一种重要方法.例4、已知,如图:在△ABC 中,∠B =2∠C ,AD ⊥BC ,求证:AB =CD -BD .【思路点拨】在DC 上取一点E ,使BD =DE ,则△ABD ≌△AED ,所以AB =AE ,只要再证出EC =AE 即可.【答案与解析】证明:在DC 上取一点E ,使BD =DE∵ AD ⊥BC ,∴∠ADB =∠ADE在△ABD 和△AED 中,BD DE ADB=ADE AD AD ⎧⎪⎨⎪⎩=∠∠=∴△ABD ≌△AED (SAS ).∴AB =AE ,∠B =∠AED .又∵∠B =2∠C =∠AED =∠C +∠EAC .∴∠C =∠EAC .∴AE =EC .∴AB =AE =EC =CD —DE =CD —BD .【总结升华】此题采用截长或补短方法.上升到解题思想,就是利用翻折变换,构造的全等三角形,把条件集中在基本图形里面,从而使问题加以解决.如图,要证明AB =CD -BD ,把CD -BD 转化为一条线段,可利用翻折变换,把△ABD 沿AD 翻折,使线段BD 运动到DC 上,从而构造出CD -BD ,并且也把∠B 转化为∠AEB ,从而拉近了与∠C 的关系.【变式】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CE ⊥AB 于E ,并且AE =12(AB +AD ), 求证:∠B +∠D =180°. AE D CB【答案】证明:在线段AE 上,截取EF =EB ,连接FC ,∵CE ⊥AB ,∴∠CEB =∠CEF =90°在△CBE 和△CFE 中,CEB CEF EC =EC EB EF =⎧⎪∠=∠⎨⎪⎩∴△CBE 和△CFE (SAS )∴∠B =∠CFE∵AE =12(AB +AD ),∴2AE = AB +AD ∴AD =2AE -AB∵AE =AF +EF ,∴AD =2(AF +EF )-AB =2AF +2EF -AB =AF +AF +EF +EB -AB =AF +AB -AB ,即AD =AF在△AFC 和△ADC 中(AF AD FAC DAC AC AC =⎧⎪∠=∠⎨⎪=⎩角平分线定义)∴△AFC ≌△ADC (SAS )∴∠AFC =∠D∵∠AFC +∠CFE =180°,∠B =∠CFE.∴∠AFC +∠B =180°,∠B +∠D =180°.题型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边角”例5、已知:如图,E ,F 在AC 上,AD ∥CB 且AD =CB ,∠D =∠B .求证:AE =CF .【答案与解析】证明:∵AD ∥CB∴∠A =∠C在△ADF 与△CBE 中A C AD CB D B ∠=∠⎧⎪=⎨⎪∠=∠⎩∴△ADF ≌△CBE (ASA )∴AF =CE ,AF +EF =CE +EF故得:AE =CF【总结升华】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角)相等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如下:(1)找到以待证角(线段)为内角(边)的两个三角形;(2)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3)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所要证的角(线段)相等.【变式】(2022•长安区一模)已知:点B 、E 、C 、F 在一条直线上,AB ∥DE ,AC ∥DF ,BE =CF .求证:△ABC ≌△DEF .【分析】先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DEF,∠ACB=∠F,再证明BC=EF,然后根据“ASA”可判断△ABC≌△DEF.【解答】证明:∵AB∥DE,∴∠B=∠DEF,∵AC∥DF,∴∠ACB=∠F,∵BE=CF,∴BE+EC=CF+EC,即BC=EF,在△ABC和△DEF中,{∠B=∠DEF BC=EF∠ACB=∠F,∴△ABC≌△DEF(ASA).5种判定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选用哪一种判定方法,取决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例6、如图,G是线段AB上一点,AC和DG相交于点E.请先作出∠ABC的平分线BF,交AC于点F;然后证明:当AD∥BC,AD=BC,∠ABC=2∠ADG时,DE=BF.【思路点拨】通过已知条件证明∠DAC=∠C,∠CBF=∠ADG,则可证△DAE≌△BCF【答案与解析】证明:∵AD∥BC,∴∠DAC=∠C∵BF平分∠ABC∴∠ABC=2∠CBF∵∠ABC=2∠ADG∴∠CBF=∠ADG在△DAE 与△BCF 中⎪⎩⎪⎨⎧∠=∠=∠=∠C DAC BCAD CBF ADG ∴△DAE≌△BCF(ASA )∴DE=BF【总结升华】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角)相等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如下:(1)找到以待证角(线段)为内角(边)的两个三角形;(2)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3)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所要证的角(线段)相等.【变式】已知:如图,在△MPN 中,H 是高MQ 和NR 的交点,且MQ =NQ .求证:HN =PM.【答案】证明:∵MQ 和NR 是△MPN 的高,∴∠MQN =∠MRN =90°,又∵∠1+∠3=∠2+∠4=90°,∠3=∠4∴∠1=∠2在△MPQ 和△NHQ 中,12MQ NQ MQP NQH ∠=∠⎧⎪=⎨⎪∠=∠⎩∴△MPQ ≌△NHQ (ASA )∴PM =HN题型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角边”例7.(2021秋•苏州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是对角线AC 上一点,AD ∥BC ,∠ADC =∠ACD ,∠CED +∠B =180°.求证:△ADE ≌△CAB .【分析】由等角对等边可得AC=AD,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DAE=∠ACB,由∠CED+∠B=180°,∠CED+∠AED=180°,得∠AED=∠B,从而利用AAS可判定△ADE≌△CAB.【解答】证明:∵∠ADC=∠ACD,∴AD=AC,∵AD∥BC,∴∠DAE=∠ACB,∵∠CED+∠B=180°,∠CED+∠AED=180°,∴∠AED=∠B,在△ADE与△CAB中,{∠DAE=∠ACB ∠AED=∠BAD=AC,∴△ADE≌△CAB(AAS).【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答的关键是由已知条件得出相应的角或边的关系.例8、已知:如图,AB⊥AE,AD⊥,∠E=∠B,DE=CB.求证:AD=AC.【思路点拨】要证AC=AD,就是证含有这两个线段的三角形△BAC≌△EAD.【答案与解析】证明:∵AB⊥AE,AD⊥AC,∴∠CAD=∠BAE=90°∴∠CAD+∠DAB=∠BAE+∠DAB ,即∠BAC=∠EAD在△BAC和△EAD中BAC EAD B E CB=DE ∠=∠⎧⎪∠=∠⎨⎪⎩∴△BAC ≌△EAD (AAS )∴AC =AD【总结升华】我们要善于把证明一对角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题型五: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例9.(2023秋·浙江杭州·八年级校考开学考试)如图所示,在ABC 中,8AC =,5BC =,AB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则BCE 的周长为( )A .13B .18C .10.5D .21【答案】A 【分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AE BE =,再将BCE 的周长转化为AC BC +的长,即可求解.【详解】解:DE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AE BE =,∴BCE 的周长为BE EC BC AE EC BC AC BC ++=++=+,8AC =,5BC =,∴BCE 的周长为8513AC BC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变式1】(2022秋·浙江温州·八年级校考期中)如图,点D 是ABC 边AC 的中点,过点D 作AC 的垂线交BC 于点E ,已知6AC =,ABC 的周长为14,则ABE 的周长是( )A .6B .14C .8D .20【答案】C 【分析】由题意可知:ED 垂直平分AC ,故EA EC =,结合6AC =,ABC 的周长为14,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点D 是ABC 边AC 的中点, ED AC ⊥,∴ED 垂直平分AC ,∴EA EC =,∵6AC =,ABC 的周长为14,∴1468AB BC +=−=,∴8AB BC AB BE EC AB BE AE +=++=++=,∴ABE 的周长是8.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掌握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题的关键.【答案】C 【分析】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到A ,B ,C 表示三个居民小区距离相等的点,是AC ,BC 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由此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所示,分别作AC ,BC 两边垂直平分线MN ,PQ 交于点O ,连接OA,OB,OC,∵MN,PQ是AC,BC两边垂直平分线,==,∴OA OB OC∴点O是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的点,即点O是AC,BC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掌握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八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在ABC中,是ABC外的一点,且【分析】根据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即可证明A、D都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由此即可证明结论.AB AC,【详解】证明:∵=∴点A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BD CD,∵=∴点D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A、D都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AD垂直平分B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熟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022秋·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如图,点E是△ABC的边AB的延长线上一点,∠BCE=∠A+∠ACB,求证:点E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分析】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到∠EBC=∠A+∠ACB,结合已知推出∠BCE=∠EBC,得到BE=CE,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证明:∵∠BCE=∠A+∠ACB,∠EBC=∠A+∠ACB,∴∠BCE=∠EBC,∴BE=CE,∴点E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用到的知识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题型六:角平分线【答案】A【分析】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相等即可解答.【详解】根据题意要使集贸市场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即集贸市场应建在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熟记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的中点,ABC ,则BED 的面积为( 【答案】C【分析】作DF AC ⊥于F ,DM AB ⊥于点M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DM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解:作DF AC ⊥于F ,DM AB ⊥于点M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F AC ⊥于F ,DM AB ⊥,112122AC DF AB DM ∴⋅+⋅=,112122AC DM AB DM ⋅+⋅=∴即:3421DM DM +=得3DM =8AB =, E 是AB 的中点,142BE AB ∴== 1143622BEDS BE DM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熟记性质并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例12.(2022秋·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已知:如图,90B C ∠=∠=,M 是BC 的中点,DM 平分ADC ∠.(1)若连接AM ,则AM 是否平分BAD ∠?请你证明你的结论;(2)线段DM 与AM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答案】(1)AM 平分BAD ∠,证明见解析(2)DM AM ⊥,理由见解析【分析】(1)过点M 作ME AD ⊥,垂足为E ,证明ME MC MB ==即可得证.(2)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证明1390∠+∠=.【详解】(1)AM 平分BAD ∠,理由为:证明:过点M 作ME AD ⊥,垂足为E ,∵DM 平分ADC ∠,∴12∠=∠,∵ME AD ⊥,MC CD ⊥∴MC ME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又∵MC MB =,∴ME MB =,∵MB AB ⊥,ME AD ⊥,∴AM 平分BAD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DM AM ⊥,理由如下:∵90B C ∠=∠=,∴,DC CB AB CB ⊥⊥,∴DC AB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180DAB CDA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又∵111,322CDA DAB ∠=∠∠=∠(角平分线定义) ∴2123180∠+∠=,∴1390∠+∠=,∴90AMD ∠=.即DM AM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以上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1】(2023秋·浙江台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 90B C ∠=∠=︒,E 为BC 上一点,AE 平分BAD ∠,DE 平分CDA ∠.(1)求AED ∠的度数;(2)求证:E 是BC 的中点.【答案】(1)90︒(2)见解析.【分析】(1)利用已知条件可以得到180BAD CDA ∠+∠=︒,想要求AED ∠的度数,只需要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过点E 做EF AD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即可得结论.【详解】(1)解:∵90B C ∠=∠=︒,∴DC AB ∥,∴180BAD CDA ∠+∠=︒,∵AE 平分BAD ∠,DE 平分CDA ∠, ∴12EAD BAD ∠=∠,12EDA CDA ∠=∠, ∴1()902EAD EDA BAD CDA ∠+∠=∠+∠=︒,∴180()90AED EAD EDA ∠=︒−∠+∠=︒;(2)证明:过点E 作EF AD ⊥于点F ,∵AE 平分BAD ∠,90B Ð=°,EF AD ⊥,∴EF EB =.∵DE 平分CDA ∠,90C ∠=︒,EF AD ⊥,∴EF EC =.∴EB EC =,即E 是BC 的中点.【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以及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和定理并做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2022秋·浙江杭州·八年级校考期中)如图,在ABC 外作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90DAB CAE ∠=∠=︒,AB AD =,AC AE =.连接DC 、BE 交于F 点.(1)求证:DAC BAE ≌△△; (2)直线DC 、BE 是否互相垂直,试说明理由;(3)求证:AF 平分DFE ∠.【答案】(1)见解析(2)DC BE ⊥,理由见解析(3)见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得AD AB =,AC AE =,由90DAB CAE ∠=∠=︒,可得到DAC BAE ∠=∠,从而可证DAC BAE ≌△△;(2)由(1)可得ACD AEB ∠=∠,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即可得到结论;(3)作AM DC ⊥于M ,AN BE ⊥于N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及角平分线的判定即可证得结论.【详解】(1)证明:∵90DAB CAE ∠=∠=︒,∴DAB BAC CAE BAC ∠+∠=∠+∠,即DAC BAE ∠=∠,又∵AD AB =,AC AE =,∴()SAS DAC BAE ≌△△;(2)解:DC BE ⊥,理由如下;∵DAC BAE ≌△△, ∴ACD AEB ∠=∠,∵90AEB AOE ∠+∠= ,AOE FOC ∠=∠,∴90FOC ACD ∠+∠=,∴90EFC ∠=,∴DC BE ⊥;(3)证明:作AM DC ⊥于M ,AN BE ⊥于N ,∵DAC BAE ≌△△, ∴DAC BAE S S ∆∆=,DC BE =, ∴1122DC AM BE AN ⋅=⋅,∴AM AN =,∴AF 平分DF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熟练掌握判定和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变式3】(2023春·浙江金华·八年级浙江省义乌市后宅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已知:OP 平分MON ∠,点A ,B 分别在边OM ,ON 上,且180OAP OBP ∠∠+=︒.(1)如图1,当90OAP ∠=︒时,求证:OA OB =;(2)如图2,当90OAP ∠<︒时,作PC OM ⊥于点C .求证:①PA PB =;②请直接写出OA ,OB ,AC 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1)见解析(2)①见解析;②2OA OB AC −=【分析】(1)证明()AAS OPA OPB ≌,即可得证;(2)①作PD ON ⊥于点D ,证明()AAS PAC PBD ≌,即可得证; ②证明()AAS OCP ODP ≌,得出OD =,根据AC BD =,即可得证.【详解】(1)证明:180OAP OBP ∠∠+=︒,且90OAP ∠=︒,90OAP OBP ∠∠∴==︒,OP 平分MON ∠,POA POB ∠∠∴=,OP OP =,()AAS OPA OPB ∴≌,OA OB ∴=;(2)证明:①如图2,作PD ON ⊥于点D ,PC OM ⊥于点C ,PC PD ∴=,90PCA PDB OCP ∠∠∠===︒,180OAP OBP ∠∠+=︒,180DBP OBP ∠∠+=︒,OAP DBP ∠∠∴=,在PAC 和PBD 中,CAP DBP PCA PDBPC PD ∠=∠⎧⎪∠=∠⎨⎪=⎩, ()AAS PAC PBD ∴≌, PA PB ∴=;②结论:2OA OB AC −=.理由:在OCP 和ODP 中,OCP ODP COP DOP OP OP ∠=∠⎧⎪∠=∠⎨⎪=⎩,()AAS OCP ODP ∴≌,OC OD ∴=,OA AC OB BD ∴−=+,AC BD =,2OA OB AC BD AC ∴−=+=.故答案为:2OA OB AC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解题的关键.【过关检测】一、单选题 1.(2022秋·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在ABC 中,90A ∠=︒,点D 是边AC 上一点,3DA =,若点D 到BC 的距离为3,则下列关于点D 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A .点D 是AC 的中点B .点D 是B ∠平分线与AC 的交点 C .点D 是BC 垂直平分线与AC 的交点D .点D 与点B 的距离为5【答案】B 【分析】作DE BC ⊥于E ,连接BD ,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证明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即可作答.【详解】解:如图所示:作DE BC ⊥于E ,连接BD ,∵3DA =,点D 到BC 的距离为3,∴=AD DE ,∵90A ∠=︒,∴DA BA ⊥,∵DE BC ⊥,∴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即点D 是ABC ∠的角平分线与AC 的交点,故B 项正确;其余选项,利用现有条件均无法得出,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作出辅助线,证明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23·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已知BF DE =,AB ∥DC ,要使ABF CDE ≅△△,添加的条件可以是( )A.BE DF =B .AF CE =C .AB CD = D .B D ∠=∠【答案】C 【分析】根据AB ∥DC ,可得B D ∠=∠,又BF DE =,所以添加AB CD =,根据SAS 可证ABF CDE ≅△△.【详解】解:应添加AB DC =,理由如下:AB ∥DC ,B D ∴∠=∠.在ABF △和CDE 中,AB CD B DBF DE =⎧⎪∠=∠⎨⎪=⎩,(SAS)ABF CDE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3.(2023·浙江金华·统考二模)如图,ABC 和DEF 中,AB DE ∥,A D ∠=∠,点B ,E ,C ,F 共线,添加一个条件,不能判断ABC DEF ≌△△的是( )A .AB DE =B .ACB F ∠=∠C .BE CF =D .AC DF =【答案】B 【分析】根据AB DE ∥可得B DEF ∠=∠,加上A D ∠=∠,可知ABC 和DEF 中两组对角相等,因此一组对边相等时,即可判断ABC DEF ≌△△. 【详解】解:AB DE ∥,∴B DEF ∠=∠, 又A D ∠=∠,∴ABC 和DEF 中两组对角相等,当AB DE =时,根据ASA 可证ABC DEF ≌△△,故A 选项不合题意; 当ACB F ∠=∠时,ABC 和DEF 中,三组对角相等,不能判断ABC DEF ≌△△,故B 选项符合题意; 当BE CF =时,BC EF =,根据AAS 可证ABC DEF ≌△△,故C 选项不合题意; 当AC DF =时,根据AAS 可证ABC DEF ≌△△,故D 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添加条件使三角形全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各种判定方法..ABC 的三条中线的交点.ABC 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ABC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ABC 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答案】C【分析】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由此可解.【详解】解:要使凉亭到草坪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凉亭应在ABC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处.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三角形中线的交点、高的交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以及角平分线的交点之间的区别. 5.(2020秋·浙江·八年级期末)如图,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DE AB ⊥交AB 于点E ,DF AC ⊥交AC 于点F ,若7ABC S =△,2DE =,4AB =,则AC 的长为( )A .3B .4C .5D .6【答案】A 【分析】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2DF DE ==,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11242722AC ⨯⨯+⨯⨯=,然后解关于AC 的方程即可.【详解】解:∵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F AC ⊥,2DE =,∴2DF DE ==,∵7ABC S =△,4AB =,又∵ABD ACD ABC S S S +=△△△,∴111124272222AB DE DF AC AC ⋅+⋅=⨯⨯+⨯⨯=,∴3AC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理解和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也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及等积变换.6.(2022秋·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如图,用B C ∠=∠,12∠=∠,直接判定ABD ACD ≌△△的理由是( )A .AASB .SSSC .ASAD .SAS【答案】A 【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即可.【详解】解:在ABD △和ACD 中,12B CAD AD ∠=∠⎧⎪∠=∠⎨⎪=⎩, ∴()AAS ABD ACD ≌,故A 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证明全等三角形的几种证明方法:AAS 、ASA 、SSS 、SAS 、HL .A .2B .【答案】C 【分析】由FC AB ∥,得F ADE ∠=∠,FCE A ∠=∠,即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AS”证明CFE ADE ≅,则4CF AD AB BD ==−=.【详解】解:FC AB ∥,F ADE ∴∠=∠,FCE A ∠=∠,在CFE 和ADE V 中,F ADE FCE AFE DE ∠=∠⎧⎪∠=∠⎨⎪=⎩,()AAS CFE ADE ∴≅, CF AD ∴=,5AB =,1BD =,514AD AB BD ∴=−=−=,4CF ∴=,CF ∴的长度为4.故选:C .【点睛】此题重点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正确地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并且证明CFE ADE ≅是解题的关键.A .SSS【答案】B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两边,及两边的夹角是对顶角解答.【详解】解:在AOB 和COD △中,OA OC AOB COD OB OD =⎧⎪∠=∠⎨⎪=⎩,()AOB COD SAS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准确识图判断出两组对应边的夹角是对顶角是解题的关键. 9.(2022秋·浙江嘉兴·九年级校考期中)在联欢会上,有A 、B 、C 三名选手站在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上,他们在玩“抢凳子”游戏,要求在他们中间放一个木凳,谁先抢到凳子谁获胜,为使游戏公平,则凳子应放在ABC 的( )A .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B .三杂中线的交点C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D .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答案】A【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当木凳所在位置到A 、B 、C 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时,游戏公平,再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即可求解.【详解】解:由题意可得:当木凳所在位置到A 、B 、C 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时,游戏公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木凳应放的最适当的位置是在ABC 的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可说明ABC 与△ 【答案】A 【分析】先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90ACB ADB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CAB DAB ∠=∠,然后根据AAS 定理即可得.【详解】解:,BC AC BD AD ⊥⊥,90ACB ADB ∴∠=∠=︒,AB 平分CAD ∠,CAB DAB ∴∠=∠,在ABC 和ABD △中,90ACB ADB CAB DABAB AB ∠=∠=︒⎧⎪∠=∠⎨⎪=⎩,()AAS ABC ABD ∴≌,故选:A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答案】CA FD =,B E ∠=∠,A D ∠=∠,AB DE ∥等【分析】可选择CA FD =添加条件后,能用SAS 进行全等的判;也可选择B E ∠=∠添加条件后,能用ASA 进行全等的判定;也可选择A D ∠=∠添加条件后,能用AAS 进行全等的判定;也可选择AB DE ∥添加条件后,能用ASA 进行全等的判定即可;【详解】解:添加CA FD =,∵12∠=∠,BC EF =,∴()SAS ABC DEF ≌△△,故答案为:CA FD =;或者添加B E ∠=∠,∵BC EF =,12∠=∠,∴()ASA ABC DEF ≌△△,故答案为:B E ∠=∠;或者添加A D ∠=∠,∵12∠=∠,BC EF =,∴()AAS ABC DEF ≌△△,故答案为:A D ∠=∠;或者添加AB DE ∥,∵AB DE ∥,∴B E ∠=∠,∵12∠=∠,BC EF =,∴()AAS ABC DEF ≌△△,故答案为:AB D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题答案不唯一.【答案】AB DC =【分析】添加条件AB DC =,利用SAS 证明ABC DCB △≌△即可.【详解】解:添加条件AB DC =,理由如下:在ABC 和DCB △中,AB DC ABC DCBBC CB =⎧⎪∠=∠⎨⎪=⎩, ∴()SAS ABC DCB △≌△, 故答案为:AB D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SS SAS AAS ASA HL ,,,,. 13.(2023秋·浙江湖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已知AC DB =,要使得ABC DCB ≅,根据“SSS”的判定方法,需要再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答案】ABDC =【分析】要使ABC DCB ≅,由于BC 是公共边,若补充一组边相等,则可用SSS 判定其全等.【详解】解:添加AB DC =.在ABC 和DCB △中AB DC BC CB AC BD =⎧⎪=⎨⎪=⎩, ∴()ABC DCB SSS ≅△△, 故答案为:AB D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添加时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能添加,根据已知结合图形及判定方法选择添加的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4.(2022秋·浙江丽水·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在ABC 中,CD 是边AB 上的高,BE 平分ABC ∠,交CD 于点E ,6BC =,若BCE 的面积为9,则DE 的长为______.【答案】3【分析】过E 作EF BC ⊥于F ,根据角平分线性质求出EF DE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即可.【详解】解:过E 作EF BC ⊥于F ,CD 是AB 边上的高,BE 平分ABC ∠,交CD 于点E ,DE EF ∴=,192BCE S BC EF =⋅=,1692EF ∴⨯⨯=,3EF DE ∴==,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能根据角平分线性质求出3EF DE ==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在角的内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八年级期末)如图,在ABC 中, 【答案】4【分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2AD BD ==,则4CD AC AD =−=.【详解】解:∵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E ,交AC 于点D ,∴2AD BD ==,∵6AC =,∴4CD AC AD =−=,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熟知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16.(2022秋·浙江温州·八年级校联考期中)如图,在ABC 中,DE 是AC 的中垂线,分别交AC ,AB 于点D ,E .已知BCE 的周长为9,4BC =,则AB 的长为______.【答案】5【分析】先利用三角形周长得到5CE BE +=,再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EC EA =,然后利用等线段代换得到AB 的长.【详解】解:∵BCE 的周长为9,9CE BE BC ∴++=,又4BC =,5CE BE ∴+=,又DE 是AC 的中垂线,EC EA ∴=,5AB AE BE CE BE ∴=+=+=;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17.(2023秋·浙江杭州·八年级校考开学考试)如图,已知12∠=∠,要说明ABC BAD ≌,(1)若以“SAS ”为依据,则需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2)若以“ASA ”为依据,则需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答案】 BC AD = BAC ABD ∠=∠【分析】(1)根据SAS 可添加一组角相等,故可判定全等;(2)根据ASA 可添加一组角相等,故可判定全等;【详解】解:(1)已知一组角相等和一个公共边,以“SAS ”为依据,则需添加一组角,即BC AD =故答案为:BC AD =;(2)已知一组角相等,和一个公共边,以“ASA ”为依据,则需添加一组角,即BAC ABD ∠=∠. 故答案为:BAC AB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添加时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18.(2019秋·浙江嘉兴·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点B 、E 、C 、F 在一条直线上,AB ∥DE ,AB=DE ,BE=CF ,AC=6,则DF=________【答案】6.【分析】根据题中条件由SAS 可得△ABC ≌△DE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DF=6.【详解】∵AB ∥DE ,∴∠B=∠DEF∵BE=CF ,∴BC=EF ,在△ABC 和△DEF 中,AB DE B DEFBC EF =⎧⎪∠=∠⎨⎪=⎩,∴△ABC ≌△DEF (SAS ),∴AC=DF=6.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经典全等三角形各种判定(提高版)
FE DCBA1.如图,AB =AD ,CB =CD .△ABC 与△ADC 全等吗?为什么?2.如图,C 是AB 的中点,AD =CE ,CD =BE .求证△ACD ≌△CBE .3.如图,点B ,E ,C ,F 在一条直线上,AB =DE ,AC =DF ,BE =CF .求证∠A =∠D . 4.,如图,AB=AD ,DC=CB .求证:∠B=∠D 。
5.如图, AD =BC, AB =DC, DE =BF. 求证:BE =DF.CA B A C EAD C B1.如图,AC 和BD 相交于点O ,OA =OC ,OB =OD .求证DC ∥AB . 2.如图,△ABC ≌△A B C ''',AD ,A D ''分别是△ABC ,△A B C '''的对应边上的中线,AD 与A D ''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AC ⊥AB ,DB ⊥AB ,AC =BE ,AE =BD ,试猜测线段CE 与DE 的大小与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4.:如图,AD ∥BC ,AD=CB ,求证:△ADC ≌△CBA .5.:如图AD ∥BC ,AD=CB ,AE=CF 。
求证:△AFD ≌△CEB .6.,如图,AB=AC ,AD=AE ,∠1=∠2。
求证:△ABD ≌△ACE .AC EDBAE B CFDAB CD2 A CBE1H F ED CB A 7.:如图,点B,E,C,F 在同一直线上,AB ∥DE,且AB=DE,BE=CF.求证:AC ∥DF .8.:如图,AD 是BC 上的中线 ,且DF=DE .求证:BE ∥CF . 9.如图, 在△ABC 中, 分别延长中线BE 、CD 至F 、H, 使EF =BE, DH =CD, 连结AF 、AH . 求证:(1) AF =AH ;(2)点A 、F 、H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3)HF ∥BC.10.如图, 在△ABC 中, AC ⊥BC, AC =BC, 直线EF 交AC 于F, 交AB 于E, 交BC 的延长线于D, 连结AD 、BF, CF =CD. 求证:BF =AD, BF ⊥AD.11.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提示:首先分清和求证,然后画出图形,再结合图形用数学符号表示和求证〕AB C DE F12.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13.:如图,正方形ABCD ,BE =CF ,求证:(1)AE =BF ; 〔2〕AE ⊥BF . 14.: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长AD 上一点,BF 平分∠EBC ,交CD 于F ,求证BE=AE+CF.〔提示:旋转构造等腰〕15.如图,△ABD 和△ACE 是△ABC 外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BAD=∠CAE=900.〔1〕判断CD 与BE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探索DC 与BE 的夹角的大小.〔3〕取BC 的中点M ,连MA ,探讨MA 与DE 的位置关系。
(word完整版)相似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修改版),文档
相似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经典模型平移旋转 180°∽平行型平行型翻折 180°翻折 180°一般特别翻折 180°斜交型斜交型特别一边平移一般平移特别双垂直斜交型双垂直一般【精选例题】“平行型〞【例 1】如图,EE1∥FF1∥MM1,假设AEEF FM MB ,那么S AEE: S四边形EE FF : S四边形FF M M : S四边形MM CB_________111111AE E1FF 1MM1B C【例 2】如图,AD∥EF∥MN∥BC,假设AD9,BC18 , AE:EM :MB2:3:4,那么EF _____ , MN _____A DE FMNB C【例 3】,P为平行四边形ABCD 对角线, AC 上一点,过点P 的直线与 AD , BC , CD 的延长线, AB 的延长线分别订交于点 E , F , G , H求证: PE PHPF PGG D CE PFA B H【例 4】:在ABC 中, D 为 AB 中点, E 为 AC 上一点,且AE2, BE、 CD订交于点 F ,EC求BF的值EFADF EB C【例 5】:在ABC 中, AD 1BD,延长 BC到F ,使CF1B C,连接FD交 AC于点 E 23求证:① DE EF ② AE2CEADEBFC【例 6】:D,E为三角形ABC 中 AB 、BC 边上的点,连接 DE 并延长交 AC 的延长线于点 F ,BD: DE AB: AC求证:CEF 为等腰三角形ACDEB F【例 7】如图, AB / / EF / /CD ,假设 AB a , CD b , EF c ,求证:11 1 .c a bC AEB F D【例 8】如图,找出S ABD、 S BED、 S BCD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CAEB F D【例 9】如图,四边形ABCD中,BD90,M是AC上一点,ME AD于点EMF BC,于点 FMF ME求证:1DEMA CFB【例 10】如图,在ABC 中, D 是 AC 边的中点,过 D 作直线 EF 交 AB 于 E ,交 BC 的延长线于 F 求证: AE BF BE CFAEDBC F【例 11】如图,在线段AB 上,取一点 C ,以 AC , CB 为底在 AB 同侧作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ADC 和CEB, AE交 CD于点 P, BD交 CE于点Q,求证: CP CQDEP QA C B【例 12】阅读并解答问题 .在给定的锐角三角形ABC 中,求作一个正方形DEFG,使 D, E落在 BC边上, F , G分别落在AC , AB 边上,作法以下:ABC 两边上的正方形D'E'F 'G'如图,第一步:画一个有三个极点落在第二步:连接 BF ' 并延长交 AC 于点 F第三步:过 F 点作 FE BC ,垂足为点 E第四步:过 F 点作 FG∥BC 交 AB 于点 G第五步:过 G 点作 GD BC ,垂足为点 D四边形 DEFG 即为所求作的正方形问题:⑴证明上述所作的四边形DEFG 为正方形⑵在 ABC 中,若是BC63,ABC45 ,BAC 75 ,求上述正方形DEFG 的边长AG FG'F'B D' E'D EC“平行旋转型〞图形梳理:E'F'AAAF'E'AEF'EFFFEE'FEF'BCBCBBCAEF 旋转到 AE ‘ F ’CAEF 旋转到 AE ‘ F ’AEF 旋转到 AE ‘ F ’AEF 旋转到AE ‘F ’特别情况: B 、 E'、 F '共线AAEF'EF'E'FE'FBCBCAEF 旋转到AE ‘ F ’AEF 旋转到AE ‘ F ’C , E', F '共线E'AE'AEFEF'FF'BCBCAEF 旋转到 AE ‘ F ’AEF 旋转到 AE ‘ F ’【例 13】梯形 ABCD , AD ∥BC ,对角线AC 、 BD 互相垂直,那么①证明: AD 2 BC 2AB 2 CD 2ADOB C(word完满版)相似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更正版),文档【例 14】当AOD ,以点 O 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度〔090 〕,问上面的结论可否成立,请说明原由DAOB C【例 15】〔全国初中数学联赛武汉选拔赛试题〕如图,四边形ABCD 和 BEFG 均为正方形,求AG : DF : CE_________.A DGFB CE“斜交型〞【例 16】如图,ABC 中, D 在 AB 上,且 DE∥BC 交 AC 于 E , F 在 AD 上,且 AD2AF AB ,求证:AEF :ACDAFD EB C AGF BE【例 17】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D,E分别在BC,AB上,且CD BE,AD CE订交于M,,求证 :EAM :ECAAEMB D C【例 18】如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订交于点O ,BAC CDB ,求证:DAC CBDADOB C【例 19】如图,设ABBCCA,那么 1 2 吗?AD DE EAA1DE2B C【例 20】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 AD , CE 分别为 BC , AB 边上的高,ABC 和BDE 的面积分别等于 18和 2 , DE 2,求 AC 边上的高AEB D C【例 21】如图,在等边ABC 的边 BC 上取点 D ,使BD 1,作CH AD,H为垂足,连接BH。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单元检测(提高,Word版 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1.如图,AB=12cm,AC⊥AB,BD⊥AB ,AC=BD=9cm,点P在线段AB上以3 cm/s的速度,由A向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D上由B向D运动.(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运动时间t=1(s),△ACP与△BPQ 是否全等?说明理由,并直接判断此时线段PC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2)将“AC⊥AB,BD⊥AB”改为“∠CAB=∠DBA”,其他条件不变.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使△ACP与△BPQ全等.(3)在图2的基础上延长AC,BD交于点E,使C,D分别是AE,BE中点,若点Q以(2)中的运动速度从点B出发,点P以原来速度从点A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E三边运动,求出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答案】(1)△ACP≌△BPQ,理由见解析;线段PC与线段PQ垂直(2)1或32(3)9s 【解析】【分析】(1)利用SAS证得△ACP≌△BPQ,得出∠ACP=∠BPQ,进一步得出∠APC+∠BPQ=∠APC+∠ACP=90°得出结论即可;(2)由△ACP≌△BPQ,分两种情况:①AC=BP,AP=BQ,②AC=BQ,AP=BP,建立方程组求得答案即可.(3)因为V Q<V P,只能是点P追上点Q,即点P比点Q多走PB+BQ的路程,据此列出方程,解这个方程即可求得.【详解】(1)当t=1时,AP=BQ=3,BP=AC=9,又∵∠A=∠B=90°,在△ACP与△BPQ中,AP BQA BAC BP=⎧⎪∠=∠⎨⎪=⎩,∴△ACP≌△BPQ(SAS),∴∠ACP=∠BPQ,∴∠APC+∠BPQ=∠APC+∠ACP=90°,∠CPQ=90°,则线段PC与线段PQ垂直.(2)设点Q 的运动速度x,①若△ACP ≌△BPQ ,则AC=BP ,AP=BQ ,912t t xt =-⎧⎨=⎩, 解得31t x =⎧⎨=⎩, ②若△ACP ≌△BPQ ,则AC=BQ ,AP=BP ,912xt t t =⎧⎨=-⎩解得632t x =⎧⎪⎨=⎪⎩, 综上所述,存在31t x =⎧⎨=⎩或632t x =⎧⎪⎨=⎪⎩使得△ACP 与△BPQ 全等. (3)因为V Q <V P ,只能是点P 追上点Q ,即点P 比点Q 多走PB+BQ 的路程,设经过x 秒后P 与Q 第一次相遇,∵AC=BD=9cm ,C ,D 分别是AE ,BD 的中点;∴EB=EA=18cm.当V Q =1时,依题意得3x=x+2×9,解得x=9;当V Q =32时, 依题意得3x=32x+2×9, 解得x=12.故经过9秒或12秒时P 与Q 第一次相遇.【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的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质与运算.2.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a ,b )的坐标满足|a ﹣b|+b 2﹣8b+16=0.(1)如图1,求证:OA是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2)如图2,过A作OA的垂线,交x轴正半轴于点B,点M、N分别从O、A两点同时出发,在线段OA上以相同的速度相向运动(不包括点O和点A),过A作AE⊥BM交x轴于点E,连BM、NE,猜想∠ONE与∠NEA之间有何确定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3)如图3,F是y轴正半轴上一个动点,连接FA,过点A作AE⊥AF交x轴正半轴于点E,连接EF,过点F点作∠OFE的角平分线交OA于点H,过点H作HK⊥x轴于点K,求2HK+EF的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答案见解析(3)8【解析】【分析】(1)过点A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则AN=AM,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b的值即可得结论;(2)如图2,过A作AH平分∠OAB,交BM于点H,则△AOE≌△BAH,可得AH=OE,由已知条件可知ON=AM,∠MOE=∠MAH,可得△ONE≌△AMH,∠ABH=∠OAE,设BM 与NE交于K,则∠MKN=180°﹣2∠ONE=90°﹣∠NEA,即2∠ONE﹣∠NEA=90°;(3)如图3,过H作HM⊥OF,HN⊥EF于M、N,可证△FMH≌△FNH,则FM=FN,同理:NE=EK,先得出OE+OF﹣EF=2HK,再由△APF≌△AQE得PF=EQ,即可得OE+OF=2OP=8,等量代换即可得2HK+EF的值.【详解】解:(1)∵|a﹣b|+b2﹣8b+16=0∴|a﹣b|+(b﹣4)2=0∵|a﹣b|≥0,(b﹣4)2≥0∴|a﹣b|=0,(b﹣4)2=0∴a=b=4过点A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则AN=AM∴OA平分∠MON即OA是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2)过A作AH平分∠OAB,交BM于点H∴∠OAH=∠HAB=45°∵BM⊥AE∴∠ABH=∠OAE在△AOE 与△BAH 中OAE ABH OA ABAOE BAH ==∠∠⎧⎪=⎨⎪∠∠⎩, ∴△AOE ≌△BAH (ASA )∴AH =OE在△ONE 和△AMH 中OE AH NOE MAH ON AM =⎧⎪∠∠⎨⎪=⎩=, ∴△ONE ≌△AMH (SAS )∴∠AMH =∠ONE设BM 与NE 交于K∴∠MKN =180°﹣2∠ONE =90°﹣∠NEA∴2∠ONE ﹣∠NEA =90°(3)过H 作HM ⊥OF ,HN ⊥EF 于M 、N可证:△FMH ≌△FNH (SAS )∴FM =FN同理:NE =EK∴OE+OF ﹣EF =2HK过A 作AP ⊥y 轴于P ,AQ ⊥x 轴于Q可证:△APF ≌△AQE (SAS )∴PF =EQ∴OE+OF =2OP =8∴2HK+EF =OE+OF =8【点睛】本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3.如图1,在等边△ABC 中,E 、D 两点分别在边AB 、BC 上,BE =CD ,AD 、CE 相交于点F .(1)求∠AFE的度数;(2)过点A作AH⊥CE于H,求证:2FH+FD=CE;(3)如图2,延长CE至点P,连接BP,∠BPC=30°,且CF=29CP,求PFAF的值.(提示:可以过点A作∠KAF=60°,AK交PC于点K,连接KB)【答案】(1)∠AFE=60°;(2)见解析;(3)75【解析】【分析】(1)通过证明BCE CAD≌得到对应角相等,等量代换推导出60AFE∠=︒;(2)由(1)得到60AFE∠=︒,CE AD=则在Rt AHF△中利用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等量代换可得;(3)通过在PF上取一点K使得KF=AF,作辅助线证明ABK和ACF全等,利用对应边相等,等量代换得到比值.(通过将ACF顺时针旋转60°也是一种思路.)【详解】(1)解:如图1中.∵ABC为等边三角形,∴AC=BC,∠BAC=∠ABC=∠ACB=60°,在BCE和CAD中,60BE CDCBE ACDBC CA=⎧⎪∠=∠=︒⎨⎪=⎩,∴BCE CAD≌(SAS),∴∠BCE=∠DAC,∵∠BCE+∠ACE=60°,∴∠DAC+∠ACE=60°,∴∠AFE=60°.(2)证明:如图1中,∵AH ⊥EC,∴∠AHF=90°,在Rt△AFH中,∵∠AFH=60°,∴∠FAH=30°,∴AF=2FH,∵EBC DCA≌,∴EC=AD,∵AD=AF+DF=2FH+DF,∴2FH+DF=EC.(3)解:在PF上取一点K使得KF=AF,连接AK、BK,∵∠AFK=60°,AF=KF,∴△AFK为等边三角形,∴∠KAF=60°,∴∠KAB=∠FAC,在ABK和ACF中,AB ACKAB ACFAK AF=⎧⎪∠=∠⎨⎪=⎩,∴ABK ACF≌(SAS),BK CF=∴∠AKB=∠AFC=120°,∴∠BKE=120°﹣60°=60°,∵∠BPC=30°,∴∠PBK=30°,∴29BK CF PK CP===,∴79PF CP CF CP=-=,∵45()99 AF KF CP CF PK CP CP CP ==-+=-=∴779559CPPFAF CP== .【点睛】掌握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通过一定等量代换为本题的关键.4.已知4AB cm=,3AC BD cm==.点P在AB上以1/cm 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BD上由点B向点D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 s.(1)如图①,AC AB⊥,BD AB⊥,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1t=时,ACP△与BPQ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并判断此时线段PC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2)如图②,将图①中的“AC AB⊥,BD AB⊥”为改“60CAB DBA∠=∠=︒”,其他条件不变.设点Q的运动速度为/xcm s,是否存在实数x,使得ACP△与BPQ 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的x、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全等,PC与PQ垂直;(2)存在,11tx=⎧⎨=⎩或232tx=⎧⎪⎨=⎪⎩【解析】【分析】(1)利用SAS证得△ACP≌△BPQ,得出∠ACP=∠BPQ,进一步得出∠APC+∠BPQ=∠APC+∠ACP=90°得出结论即可;(2)由△ACP≌△BPQ,分两种情况:①AC=BP,AP=BQ,②AC=BQ,AP=BP,建立方程组求得答案即可.【详解】解:(1)当t=1时,AP=BQ=1,BP=AC=3,又∠A=∠B=90°,在△ACP和△BPQ中,AP BQA BAC BP=⎧⎪∠=∠⎨⎪=⎩,∴△ACP ≌△BPQ (SAS ).∴∠ACP=∠BPQ ,∴∠APC+∠BPQ=∠APC+∠ACP=90°.∴∠CPQ=90°,即线段PC 与线段PQ 垂直.(2)①若△ACP ≌△BPQ ,则AC=BP ,AP=BQ ,34t t xt =-⎧⎨=⎩, 解得11t x =⎧⎨=⎩, ②若△ACP ≌△BQP ,则AC=BQ ,AP=BP ,34xt t t =⎧⎨=-⎩, 解得232t x =⎧⎪⎨=⎪⎩, 综上所述,存在11t x =⎧⎨=⎩或232t x =⎧⎪⎨=⎪⎩使得△ACP 与△BPQ 全等.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在解题时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5.在ABC 中,AB AC =,点D 在BC 边上,且60,ADB E ∠=︒是射线DA 上一动点(不与点D 重合,且DA DB ≠),在射线DB 上截取DF DE =,连接EF .()1当点E 在线段AD 上时,①若点E 与点A 重合时,请说明线段BF DC =;②如图2,若点E 不与点A 重合,请说明BF DC AE =+;()2当点E 在线段DA 的延长线上()DE DB >时,用等式表示线段,,AE BF CD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要证明).【答案】(1)①证明见解析;②证明见解析;(2)BF =AE-CD【解析】【分析】(1)①根据等边对等角,求到B C ∠=∠,再由含有60°角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得到ADF ∆是等边三角形,之后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邻补角的性质得到120AFB ADC ∠=∠=︒,推出ABF AC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②过点A 做AG ∥EF 交BC 于点G ,由△DEF 为等边三角形得到DA =DG ,再推出AE =GF ,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整理出结论;(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作出AG ,由(1)可知,AE=GF ,DC=BG ,再由线段的和差和等量代换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①证明:AB AC =B C ∴∠=∠,60DF DE ADB =∠=︒,且E 与A 重合,ADF ∴∆是等边三角形60ADF AFD ∴∠=∠=︒120AFB ADC ∴∠=∠=︒在ABF ∆和ACD ∆中AFB ADC B CAB AC ∠=∠⎧⎪∠=∠⎨⎪=⎩ABF ACD ∴∆∆≌BF DC ∴=②如图2,过点A 做AG ∥EF 交BC 于点G ,∵∠ADB =60° DE =DF∴△DEF 为等边三角形∵AG ∥EF∴∠DAG =∠DEF =60°,∠AGD =∠EFD =60°∴∠DAG =∠AGD∴DA =DG∴DA -DE =DG -DF ,即AE =GF由①易证△AGB ≌△ADC∴BG =CD∴BF =BG +GF =CD +AE(2)如图3,和(1)中②相同,过点A 做AG ∥EF 交BC 于点G ,由(1)可知,AE=GF ,DC=BG ,BF CD BF BG GF AE ∴+=+==故BF AE C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6.(1)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①如图①,D ,E 分别是边AC ,AB 上的点,且AE CD =,BD 与EC 交于点F ,则BFE ∠的度数是___________度;②如图②,D ,E 分别是边AC ,BA 延长线上的点,且AE CD =,BD 与E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此时BFE ∠的度数是____________度;(2)如图③,在ABC ∆中,AC BC =,ACB ∠是锐角,点O 是A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点D ,E 分别在AC ,OA 的延长线上,且AE CD =,BD 与E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若ACB α∠=,求BFE ∠的大小(用含法α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60;(2)60;(3)BFE α∠=【解析】【分析】 (1)①只要证明△ACE ≌△CBD ,可得∠ACE=∠CBD ,推出∠BFE=∠CBD+∠BCF=∠ACE+∠BCF=∠BCA=60°;②只要证明△ACE ≌△CBD ,可得∠ACE=∠CBD=∠DCF ,即可推出∠BFE=∠D+∠DCF=∠D+∠CBD=∠BCA=60°;(2)只要证明△AEC ≌△CDB ,可得∠E=∠D ,即可推出∠BFE=∠D+∠DCF=∠E+∠ECA=∠OAC=α.【详解】解:(1)①如图①中,∵△ABC 是等边三角形,∴AC=CB ,∠A=∠BCD=60°,∵AE=CD ,∴△ACE ≌△CBD ,∴∠ACE=∠CBD ,∴∠BFE=∠CBD+∠BCF=∠ACE+∠BCF=∠BCA=60°.故答案为60;②如图②,∵△ABC 是等边三角形,∴AC=CB ,∠A=∠BCD=60°,∴∠CAE=∠BCD=′120°∵AE=CD ,∴△ACE ≌△CBD ,∴∠ACE=∠CBD=∠DCF,∴∠BFE=∠D+∠DCF=∠D+∠CBD=∠BCA=60°.故答案为60;(2)如图③中,图③点O是AC边的垂直平分线与BC的交点,∴=,OC OA∴∠=∠=OAC ACOα180∴∠=∠︒=-,EAC DCBα=,AE CDAC BC=,∴∆≅∆,AEC CDB∴∠=∠,E D∴∠=∠+∠=∠+∠=∠=.BFE D DCF E ECA OACα【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7.探究与发现:如图(1)所示的图形,像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一圆规,我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规形图(1)观察“规形图(1)”,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问题:①如图(2),把一块三角尺XYZ放置在△AB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XY、XZ恰好经过点B、C,若∠A=40°,则∠ABX+∠ACX=°.②如图(3),DC平分∠ADB,EC平分∠AEB,若∠DAE=40°,∠DBE=130°,求∠DCE 的度数.【答案】(1)∠BDC=∠BAC+∠B+∠C,理由见解析;(2)①50;②∠DCE=85°.【解析】【分析】(1)首先连接AD并延长至点F,然后根据外角的性质,即可判断出∠BDC=∠BAC+∠B+∠C;(2)①由(1)可得∠A+∠ABX+∠ACX=∠X,然后根据∠A=40°,∠X=90°,即可求解;(3)②由∠A=40°,∠DBE=130°,求出∠ADE+∠AEB的值,然后根据∠DCE=∠A+∠ADC+∠AEC,求出∠DCE的度数即可.【详解】(1)如图,∠BDC=∠BAC+∠B+∠C,理由是:过点A、D作射线AF,∵∠FDC=∠DAC+∠C,∠BDF=∠B+∠BAD,∴∠FDC+∠BDF=∠DAC+∠BAD+∠C+∠B,即∠BDC=∠BAC+∠B+∠C;(2)①如图(2),∵∠X=90°,由(1)知:∠A+∠ABX+∠ACX=∠X=90°,∵∠A=40°,∴∠ABX+∠ACX=50°,故答案为:50;②如图(3),∵∠A=40°,∠DBE=130°,∴∠ADE+∠AEB=130°﹣40°=90°,∵DC平分∠ADB,EC平分∠AEB,∴∠ADC =12∠ADB ,∠AEC =12∠AEB , ∴∠ADC+∠AEC =1(ADB AEB)2∠+∠=45°, ∴∠DCE =∠A+∠ADC+∠AEC =40°+45°=8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外角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的运用,熟知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090BAC ∠=,点D 是直线BC 上的一个动点(点D 与点B C 、不重合),以AD 为腰作等腰直角ADE ∆,连接CE .(1)如图①,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直接写出,BC CE 的位置关系,线段,BC C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2)如图②,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试判断线段BC ,CE 的位置关系,线段,,BC C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③,当点D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时,试判断线段,BC CE 的位置关系,线段,,BC C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BC CE ⊥,CE BC CD =+,理由见解析;(3),BC CE CD BC CE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条件AB=AC ,∠BAC=90°,AD=AE ,∠DAE=90°,判定△ABD ≌△ACE (SAS ),利用两角的和即可得出BC CE ⊥;利用线段的和差即可得出BC CE CD =+;(2)同(1)的方法根据SAS 证明△ABD ≌△ACE ,得出BD=CE ,∠ACE=∠ABD ,从而得出结论;(3)先根据SAS 证明△ABD ≌△ACE ,得出ADB AEC ∠=∠,BD CE =,从而得出结论.【详解】(1)∵△ABC 、△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AE =AD ,在△△ABD 和△ACE 中90AB AC BAC DAE AD AE ⎧⎪∠∠=︒⎨⎪⎩=== , ∴△ABD ≌△ACE (SAS ),∴∠B =∠ACE ,BD=CE,又∵△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B=90︒,∴∠ACE +∠ACB=90︒,即BC CE ⊥,∵BC=BD+CD, BD=CE ,∴BC CE CD =+;(2)BC CE ⊥,CE BC CD =+,理由如下:∵ABC ∆、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0,,90AB AC AD AE BAC DAE ==∠=∠=,∴BAC DAC DAE DAC ∠+∠=∠+∠即BAD CAE ∠=∠,在ABD ∆和ACE ∆中 AB AC BAD CAE AD AE ⎧⎪∠=∠⎨⎪⎩== ∴()ABD ACE SAS ∆≅∆∴BD CE =∵BD BC CD =+∴CE BC CD =+,∴ABD ACE ∠=∠,∵090ABD ACE ∠+∠=∴090ACE ACB ∠+∠=∴BC CE ⊥.(3),BC CE CD BC CE ⊥=+,理由如下:∵ABC 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0,,90AB AC AD AE BAC DAE ==∠=∠=,∴BAC BAE DAE BAE ∠-∠=∠-∠,即BAD CAE ∠=∠,在ABD ∆和ACE ∆中 AB AC BAD CAE AD AE ⎧⎪∠=∠⎨⎪⎩== ∴()ABD ACE SAS ∆≅∆,∴ADB AEC ∠=∠,BD CE =,∵CD BD BC =+,∴CD CE BC =+,∵090ADE AED ∠+∠=,即090ADB CDE AED ∠+∠+∠=∴090AEC CDE AED ∠+∠+∠=,∴090DCE ∠=,即BC CE ⊥.【点睛】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解题关键是根据利用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三角形全等.9.如图1,已知CF 是△ABC 的外角∠ACE 的角平分线,D 为CF 上一点,且DA =DB .(1)求证:∠ACB =∠ADB ;(2)求证:AC +BC <2BD ;(3)如图2,若∠ECF =60°,证明:AC =BC +CD .【答案】(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3)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过点D 分别作AC ,CE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证明Rt △DAM ≌Rt △DBN ,得出∠DAM=∠DBN ,则结论得证;(2)证明Rt △DMC ≌Rt △DNC ,可得CM=CN ,得出AC+BC=2BN ,又BN <BD ,则结论得证;(3)在AC 上取一点P ,使CP=CD ,连接DP ,可证明△ADP ≌△BDC ,得出AP=BC ,则结论可得出.【详解】(1)证明:过点D 分别作AC ,CE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CF 是△ABC 的外角∠ACE 的角平分线,∴DM =DN ,在Rt △DAM 和Rt △DBN 中,DA DB DM DN =⎧⎨=⎩, ∴Rt △DAM ≌Rt △DBN (HL ),∴∠DAM =∠DBN ,∴∠ACB =∠ADB ;(2)证明:由(1)知DM =DN ,在Rt △DMC 和Rt △DNC 中,DC DC DM DN=⎧⎨=⎩ , ∴Rt △DMC ≌Rt △DNC (HL ),∴CM =CN ,∴AC +BC =AM +CM +BC =AM +CN +BC =AM +BN ,又∵AM =BN ,∴AC +BC =2BN ,∵BN <BD ,∴AC +BC <2BD .(3)由(1)知∠CAD =∠CBD ,在AC 上取一点P ,使CP =CD ,连接DP ,∵∠ECF =60°,∠ACF =60°,∴△CDP 为等边三角形,∴DP =DC ,∠DPC =60°,∴∠APD=120°,∵∠ECF=60°,∴∠BCD=120°,在△ADP和△BDC中,APD BCDPAD CBDDA DB∠=∠⎧⎪∠=∠⎨⎪=⎩,∴△ADP≌△BDC(AAS),∴AP=BC,∵AC=AP+CP,∴AC=BC+CP,∴AC=BC+CD.【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0.综合与实践:我们知道“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但是,乐乐发现: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时,它们会全等.(1)请你用所学知识判断乐乐说法的正确性.如图,已知ABC∆、111A B C∆均为锐角三角形,且11AB A B=,11BC B C=,1C C∠=∠.求证:111ABC A B C∆∆≌.(2)除乐乐的发现之外,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______时,它们也会全等.【答案】(1)见解析;(2)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解析】【分析】(1)过B作BD⊥AC于D,过B1作B1D1⊥B1C1于D1,得出∠BDA=∠B1D1A1=∠BDC=∠B1D1C1=90°,根据SAS证△BDC≌△B1D1C1,推出BD=B1D1,根据HL证Rt△BDA≌Rt△B1D1A1,推出∠A=∠A1,根据AAS推出△ABC≌△A1B1C1即可.(2)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利用HL即可证明;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时,与(1)同理可证.【详解】(1)证明:过点B 作BD AC ⊥于D ,过1B 作1111B D A C ⊥于1D ,则11111190BDA B D A BDC B D C ∠=∠=∠=∠=︒.在BDC ∆和111B D C ∆中,1C C ∠=∠,111BDC B D C ∠=∠,11BC B C =,∴111BDC B D C ∆∆≌,∴11BD B D =.在Rt BDA ∆和111Rt B D A ∆中,11AB A B =,11BD B D =,∴111Rt Rt (HL)BDA B D A ∆∆≌,∴1A A ∠=∠.在ABC ∆和111A B C ∆中,1C C ∠=∠,1A A ∠=∠,11AB A B =,∴111(AAS)ABC A B C ∆∆≌.(2)如图,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11AB A B =,11BC B C =,190C C ∠==∠︒.∴Rt ABC ∆≌111Rt A B C ∆(HL );∴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时,它们也会全等;如图,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时,作BD ⊥AC ,1111B D A C ⊥,与(1)同理,利用AAS 先证明111BDC B D C ∆∆≌,得到11BD B D =,再利用HL 证明111Rt Rt BDA B D A ∆∆≌,得到1A A ∠=∠,再利用AAS 证明111ABC A B C ∆∆≌;∴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钝角三角形时,它们也会全等;故答案为: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2),推荐文档
全等三角形相关模型总结一、角平分线模型(一)角平分线的性质模型辅助线:过点G作GE⊥射线ACA、例题1、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CAB,BC=6cm,BD=4cm,那么点D到直线AB 的距离是cm.2、如图,已知,∠1=∠2,∠3=∠4,求证:AP平分∠BAC.B、模型巩固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AD=CD,BD平分∠ABC,求证:∠A+∠C=180°.(二)角平分线+垂线,等腰三角形必呈现A、例题辅助线:延长ED交射线OB于F 辅助线:过点E作EF∥射线OB 例1、如图,在△ABC中,∠ABC=3∠C,AD是∠BAC的平分线,BE⊥AD于F .求证:1()2BE AC AB=-.例2、如图,在△ABC中,∠BAC的角平分线AD交BC于点D,且AB=AD,作CM⊥AD交AD的延长线于M. 求证:1()2AM AB AC=+.(三)角分线,分两边,对称全等要记全两个图形飞辅助线都是在射线ON上取点B,使OB=OA,从而使△OAC≌△OBC .A、例题1、如图,在△ABC中,∠BAC=60°,∠C=40°,AP平分∠BAC交BC于P,BQ平分∠ABC 交AC于Q,求证:AB+BP=BQ+AQ .2、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外角平分线,P是AD上异于点A的任意一点,试比较PB+PC与AB+AC的大小,并说明理由.B、模型巩固1、在△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P是线段AD上任意一点(不与A重合).求证:AB-AC>PB-PC .2、如图,△ABC中,AB=AC,∠A=100°,∠B的平分线交AC于D,求证:AD+BD=BC .3、如图,△ABC中,BC=AC,∠C=90°,∠A的平分线交BC于D,求证:AC+CD=AB .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一)旋转中心为直角顶点,在斜边上任取一点的旋转全等:操作过程:(1)将△ABD逆时针旋转90°,得△ACM ≌△ABD,从而推出△ADM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辅助线作法:过点C作MC⊥BC,使CM=BD,连结AM.(二)旋转中心为斜边中点,动点在两直角边上滚动的旋转全等:操作过程:连结AD.(1)使BF=AE(或AF=CE),导出△BDF ≌△ADE.(2)使∠EDF+∠BAC=180°,导出△BDF ≌△ADE.A、例题1、如图,在等腰直角△ABC中,∠BAC=90°,点M、N在斜边BC上滑动,且∠MAN=45°,试探究BM、MN、CN之间的数量关系.2、两个全等的含有30°,60°角的直角三角板ADE和ABC,按如图所示放置,E、A、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D,取BD的中点M,连接ME、MC.试判断△EM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B、模型巩固1、已知,如图所示,Rt△ABC中,AB=AC,∠BAC=90°,O为BC中点,若M、N分别在线段AC、AB上移动,且在移动中保持AN=CM.(1)试判断△O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M、N分别在线段AC、AB上移动时,四边形AMON的面积如何变化?2、在正方形ABCD中,BE=3,EF=5,DF=4,求∠BAE+∠DCF为多少度.(三)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1)利用以上(一)和(二)都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略);(2)利用平移、对称和弦图也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四)将等腰直角三角形补全为正方形,如下图:A、例题应用1、如图,在等腰直角△ABC中,AC=BC,∠ACB=90°,P为三角形ABC内部一点,满足PB=PC,AP=AC,求证:∠BCP=15°.三、三垂直模型(弦图模型)A、例题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AC=90°,D为AC中点,AF⊥BD于点E,交BC于F,连接DF .求证:∠ADB=∠CDF .变式1、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M=CN,AF⊥BM于E,交BC于F,连接NF .求证:(1)∠AMB=∠CNF;(2)BM=AF+FN .变式2、在变式1的基础上,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将BM和FN分别延长交于点P,求证:(1)PM=PN;(2)PB=PF+AF .四、手拉手模型1、△ABE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1)△ABF≌△AEC .(2)∠BOE=∠BAE=60°.(3)OA平分∠EOF .(四点共圆证)拓展:△ABC和△CDE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1)AD=BE;(2)∠ACB=∠AOB;(3)△PCQ为等边三角形;(4)PQ∥AE;(5)AP=BQ;(6)CO平分∠AOE;(四点共圆证)(7)OA=OB+OC;(8)OE=OC+OD .((7),(8)需构造等边三角形证明)例、如图①,点M为锐角三角形ABC内任意一点,连接AM、BM、CM.以AB为一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ABE,将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EN.(1)求证:△AMB≌△ENB;(2)若AM+BM+CM的值最小,则称点M为△ABC的费尔马点.若点M为△ABC的费尔马点,试求此时∠AMB、∠BMC、∠CMA的度数;(3)小翔受以上启发,得到一个作锐角三角形费尔马点的简便方法:如图②,分别以△ABC 的AB、AC为一边向外作等边△ABE和等边△ACF,连接CE、BF,设交点为M,则点M 即为△ABC的费尔马点.试说明这种作法的依据.2、△ABD 和△A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1)BE =CD ;(2)BE ⊥CD .3、四边形ABEF 和四边形ACHD 均为正方形结论:(1)BD =CF ;(2)BD ⊥CF .变式1、四边形ABEF 和四边形ACHD 均为正方形,AS ⊥BC 交FD 于T ,求证:(1)T 为FD 中点;(2)ABC ADF S S V V .变式2、四边形ABEF和四边形ACHD均为正方形,T为FD中点,TA交BC于S,求证:AS⊥BC .4、如图,以△ABC的边AB、AC为边构造正多边形时,总有:360 12180n︒∠=∠=︒-五、半角模型 条件:1,+=1802αββθβ=︒且,两边相等 . 思路:1、旋转辅助线:①延长CD 到E ,使ED=BM ,连AE 或延长CB 到F ,使FB=DN ,连AF②将△ADN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ABF ,注意:旋转需证F 、B 、M 三点共线结论:(1)MN =BM +DN ;(2)=2CMN C AB V ;(3)AM 、AN 分别平分∠BMN 、∠MND .2、翻折(对称)辅助线:①作AP ⊥MN 交MN 于点P②将△ADN 、△ABM 分别沿AN 、AM 翻折,但一定要证明M 、P 、N 三点共线 .A 、例题例1、在正方形ABCD 中,若M 、N 分别在边BC 、CD 上移动,且满足MN =BM +DN , 求证:(1)∠MAN =45°;(2)=2CMN C AB V ;(3)AM 、AN 分别平分∠BMN 和∠DNM .变式:在正方形ABCD 中,已知∠MAN =45°,若M 、N 分别在边CB 、DC 的延长线上移动, AH ⊥MN ,垂足为H ,(1)试探究线段MN 、BM 、DN 之间的数量关系;(2)求证:AB =AH例2、在四边形ABCD中,∠B+∠D=180°,AB=AD,若E、F分别为边BC、CD上的点,且满足EF=BE+DF,求证:12EAF BAD ∠=∠.变式:在四边形ABCD中,∠B=90°,∠D=90°,AB=AD,若E、F分别为边BC、CD上的点,且12EAF BAD∠=∠,求证:EF=BE+DF .。
全等三角形讲义知识点+典型例题(完美打印版)
BPAa专题 三角形的尺规作图知识点解析作三角形的三种类型:① 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 作图依据------SAS ② 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 作图依据------ASA%③ 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作图依据------SSS典型例题【例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如图,线段a . 求作:线段AB ,使AB = a .,【例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已知:如图,∠AOB 。
求作:∠A’O’B’,使A’O’B’=∠AOB【例3】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线段a ,b ,c.'求作:△ABC ,使AB = c ,AC = b ,BC = a. 作法:【例4】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线段m ,n, ∠ .求作:△ABC,使∠A=∠α,AB=m,AC=n.…【例5】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如图,∠α,∠β,线段c .求作:△ABC,使∠A=∠α,∠B=∠β,AB=c.@随堂练习1.根据已知条件作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在作图过程中主要依据是()A.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B.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C.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和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D.不能确定2.3.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作这个三角形时,第一步骤应为()A.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B.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C.作两条线段等于已知三角形的边,并使其夹角等于已知角D.先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或先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用尺规作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其两条直角边分别等于已知线段时,实际上就是已知的条件是()A.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B.三角形的三条边C.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D.三角形的三个角4.已知三边作三角形时,用到所学知识是()A.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B.作一个角使它等于已知角的一半%C.在射线上取一线段等于已知线段D.作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或垂线专题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知识点解析一、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目的:变不可测距离为可测距离。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及答案
中考数学专练三角形的专题1.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1. 已知:D 是AB 中点,∠ACB=90°,求证:12CD AB2. 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3.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ADBC4.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5.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6.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7. 已知:D 是AB 中点,∠ACB=90°,求证:12CD ABADB CBA CDF2 1 ECDB A8. 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9.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10.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11.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BA CDF2 1 ECDB A1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
求证:BC=AB+DC 。
13.已知:AB//ED ,∠EAB=∠BDE ,AF=CD ,EF=BC ,求证:∠F=∠C14. 已知:AB=CD ,∠A=∠D ,求证:∠B=∠CDCBA FEAB C D15. P 是∠BAC 平分线AD 上一点,AC>AB ,求证:PC-PB<AC-AB16. 已知∠ABC=3∠C ,∠1=∠2,BE ⊥AE ,求证:AC-AB=2BE17. 已知,E 是AB 中点,AF=BD ,BD=5,AC=7,求DC18.(5分)如图,在△ABC 中,BD =DC ,∠1=∠2,求证:AD ⊥BC .19.(5分)如图,OM 平分∠POQ ,MA ⊥OP ,MB ⊥OQ ,A 、B 为垂足,AB 交OM 于点N .求证:∠OAB =∠OBAP D ACBFA ED C B20.(5分)如图,已知AD ∥BC ,∠PAB 的平分线与∠CBA 的平分线相交于E ,CE 的连线交AP 于D .求证:AD +BC =AB .21.(6分)如图,△ABC 中,AD 是∠CAB 的平分线,且AB =AC +CD ,求证:∠C =2∠B22.(6分)如图①,E 、F 分别为线段AC 上的两个动点,且DE ⊥AC 于E ,BF ⊥AC 于F ,若AB =CD ,AF =CE ,BD 交AC 于点M .(1)求证:MB =MD ,ME =MF(2)当E 、F 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PEDCBA D CBA23.(7分)已知:如图,DC ∥AB ,且DC =AE ,E 为AB 的中点,(1)求证:△AED ≌△EBC .(2)观看图前,在不添辅助线的情况下,除△EBC 外,请再写出两个与△AED 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直接写出结果,不要求证明):24.(7分)如图,△ABC 中,∠BAC =90度,AB =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 求证:BD =2CE .25、(10分)如图:DF=CE ,AD=BC ,∠D=∠C 。
(完整word版)初中八上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归纳经典全
【第1部分 全等基础知识归纳、小结】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概念深入理解:(1)形状一样,大小也一样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外观长的像)(2)经过平移、旋转、翻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位置变化)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若△ABC 和△A′B′C′是全等的,记作“△ABC ≌△A′B′C′”其中,“≌”读作“全等于”。
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是工具、手段,最终是为了得到边等或角等,从而解决某些问题。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对应相等。
(3)全等三角形周长,面积相等。
4、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1)根据对应顶点找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以对应顶点为顶点的角是对应角;以对应顶点为端点的边是对应边。
通常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对应顶点的字母都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因此,由全等三角形的记法便可写出对应的元素。
(2)根据已知的对应元素寻找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图3图1 图2(3)通过观察,想象图形的运动变化状况,确定对应关系。
通过对两个全等三角形各种不同位置关系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一个是由另一个经过下列各种运动而形成的;运动一般有3种:平移、对称、旋转;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深入理解)①边边边(SSS)②边角边(SAS)③角边角(ASA)④角角边(AAS)⑤斜边,直角边(HL)注意:(容易出错)(1)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至少有一边对应相等(边定全等);(2)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㈠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AA;㈡有两边和其中一角对应相等,即SSA。
全等三角形是研究两个封闭图形之间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移动图形位置的工具。
(word完整版)相似三角形证明技巧(整理)
1相似三角形解题方法、技巧、步骤、辅助线解析一、相似三角形(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① ;② ;③ 。
二、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六种图形:只要能在复杂图形中辨认出上述基本图形,并能根据问题需要舔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出基本图形,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三角形相似的证题思路: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思路:1)先找两对内角对应相等(对平行线型找平行线),因为这个条件最简单; 2)再而先找一对内角对应相等,且看夹角的两边是否对应成比例; 3)若无对应角相等,则只考虑三组对应边是否成比例; 找另一角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找夹边对应成比例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找夹角相等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找第三边也对应成比例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找一个直角 斜边、直角边对应成比例,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找另一角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找两边对应成比例 判定定理2a )已知一对b)己知两边对应成c)己知一个2找顶角对应相等 判定定理1找底角对应相等 判定定理1找底和腰对应成比例 判定定理3e )相似形的传递性 若△1∽△2,△2∽△3,则△1∽△3四、“三点定形法”,即由有关线段的三个不同的端点来确定三角形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先看比例式前项和后项所代表的两条线段的三个不同的端点能否分别确定一个三角形,若能,则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就可以了,这叫做“横定”;若不能,再看每个比的前后两项的两条线段的两条线段的三个不同的端点能否分别确定一个三角形,则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就行了,这叫做“竖定”。
有些学生在寻找条件遇到困难时,往往放弃了基本规律而去乱碰乱撞,乱添辅助线,这样反而使问题复杂化,效果并不好,应当运用基本规律去解决问题。
例1、已知:如图,ΔABC 中,CE ⊥AB ,BF ⊥AC. 求证: BAAC AF AE(判断“横定”还是“竖定”? )例2、如图,CD 是Rt △ABC 的斜边AB 上的高,∠BAC 的 平分线分别交BC 、CD 于点E 、F ,AC ·AE=AF ·AB 吗? 说明理由。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题型归纳(经典完整)
1一,证明边或角相等方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如果这两条线段或角在两个三角形内,就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这两条线段或角在同一个三角形内,就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果看图时两条线段既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也不在两个全等三角形内,那么就利用辅助线进行等量代换,同样如果角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也不在两个全等三角形内,也是用等量代换(方法是:(1)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2)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此类型问题一般不单独作一大题,往往是通过得出角相等后用来证明三角形全等,而且一般是在双垂直的图形中)1.已知,如图,AB ⊥AC ,AB =AC ,AD ⊥AE ,AD =AE 。
求证:BE =CD 。
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是AC 上的一点,∠1=∠2,∠3=∠4,求证: ∠5=∠6.3.已知:如图△ABC 中,AB=AC ,BD ⊥AC ,CE ⊥AB ,BD 、CE 交于H 。
求证:HB=HC 。
2、如图, 已知:AB ⊥BC 于B , EF ⊥AC 于G , DF ⊥BC 于D , BC=DF .求证:AC=EF .A ED C B654321E DCBAFGE D CBAFMNE 1234134****70432EDC BA 二.证明线段和差问题 (形如:AB+BC=CD,AB=AD - CD)证明两条线段和等于另一条线段,常常使用截长补短法。
①截长法即为在这三条最长的线段截取一段使它等于较短线段中的一条,然后证明剩下的一段等于另一条较短的线段。
②补短法即为在较短的一条线段上延长一段,使它们等于最长的线段,然后证明延长的这一线段等于另一条较短的线段。
证明两条线段差等于另一条线段,只需把差化成和来解决即可。
1.如图,已知AD ∥BC ,∠PAB 的平分线与∠CBA 的平分线相交于E ,CE 的连线交AP 于D .求证:AD +BC =AB .2、如图,已知:△ABC 中,∠BAC =90, AB =AC ,AE 是过A 一直线,且点B 、C 在AE 的异侧,BD ⊥AE 于D ,CE ⊥AE 于E . 求证:BD =DE +CE ;3、如图,AB ∥CD ,DE 平分∠ADC ,AE 平分∠BAD ,求证:AB=AD - CD三.证明线段的2倍或21关系 ( AB CE =2, MN BN =12) P E D CB A134****704331. 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例1. 已知,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在AC 、BC 上分别取点D 、E ,且AD =CE ,连结AE 、BD 交于点N ,过B 作BM AE ⊥,垂足为M ,求证:MN BN =12(提示:先证∠=BNE 60)2. 利用等线段代换(充分利用中点)例1.如图,△ABC 中,∠BAC =90度,AB =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 求证:BD =2CE .3.转化为线段和问题,利用截长补短法例5. 已知:如图5,四边形ABCD 中,∠=D 90,对角线AC 平分∠BAD ,AC BC =,求证:AD AB =12四.证明二倍角关系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和等量代换如图,△ABC 中,AD 是∠CAB 的平分线,且AB =AC +CD ,求证:∠C =2∠B FE DCB ADCBA134****7043 4。
(完整word版)八年级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50题(含答案).doc
1.已知:AB=4 , AC=2 , 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A 解:延长AD 至IJE,使AD=DE・・・D 是BC 中点BD=DC在厶ACD 和厶BDE 中AD=DEZBDE= ZADC BD=DCAA ACD A BDE•*. AC=BE=2・・•在△ ABE 中AB-BE < AE<AB+BE・・・AB=4即 4・2 <2AD < 4+21 < AD < 3・・・AD=2延长CD 与P,使D 为CP 中点。
连接VDP=DC,DA=DBA AC BP 为平行四边形又 Z ACB=90・・・平行四边形ACBP 为矩形AAB=CP=1/2AB 2.已知:D 是AB 中点,Z ACB=90 0,求证:CD [AB 2AAP,BP3.已知:BC=DE , Z B= ZE, Z C= ZD , F 是CD 中点,求证:Z 1= Z2证明:连接BF和EF・・・ BC=ED,CF=DF, Z BCF= Z EDF・・・三角形BCF全等于三角形EDF(边角边)・・・ BF=EF, ZCBF=Z DEF连接BE在三角形BEF中,BF=EF/. Z EBF=Z BEFo・・・ Z ABC= Z AED o・・・ Z ABE= Z AEBo/. AB=AE o在三角形ABF和三角形AEF屮AB=AE,BF=EF,ZABF= Z ABE+ Z EBF= ZAEB+ Z BEF= Z AEF・・・三角形ABF和三角形AEF全等。
・・・ Z BAF= Z EAF(Z 1= Z 2)o4. 己知:Z 1= Z 2 , CD=DE , EF//AB ,求证:EF=AC过C作CG〃EF交AD的延长线于点GCG// EF,可得,Z EFD= CGDDE= DCZFDE= Z GDC (对顶角)AA EFD^A CGDEF= CGZCGD = Z EFD又,EF// AB・・・,Z EFD= Z 1Z1= Z 2・・・Z CGD= Z 2・・・△ AGC为等腰三角形,AC= CG又EF=CG・・・EF= AC5.已知:AD 平分Z BAC, AC=AB+BD ,求证:Z B=2 Z C证明:延长AB取点E,使AE=AC,连接DEVAD 平分Z BACAZ EAD=Z CAD・・・AE=AC, AD = ADA A AED^A ACD ( SAS)AZ E=Z CVAC = AB+BD・・・AE= AB+BD・・・AE= AB+BEABD = BE・・・Z BDE=Z EVZ ABC=Z E+ Z BDEAZ ABC = 2 ZEAZ ABC = 2 ZC6.己知:AC 平分Z BAD , CE丄AB , Z B+ Z D=180 ° ,求证:AE=AD+BE・・・CE丄AB ・・・Z CEB=Z CEF= 90° ・・・EB=EF, CE = CE, AACEB^ACEF ・・・Z B=Z CFEVZ B+Z D= 180 ° , ZCFE+Z CFA= 180 0AZ D = Z CFAVAC 平分Z BAD・・・Z DAC = Z FACVAC = AC・・・△ ADC 竺△ AFC ( SAS)/.AD = AF ・・・AE= AF+ FE= AD + BE解:延长AD至IJE,使AD=DE・・・D是BC中点・・・BD=DC在厶ACD和厶BDE中AD=DEZBDE= Z ADCBD=DC7.已知:AB=4 , AC=2 , D是BC屮点, AD是整数,求ADA 证明:在AE上取F,使EF= EB,连接CFAAACD^ABDE•*. AC=BE=2・・•在△ ABE中AB-BE < AE<AB+BE・・・AB=4即4・2 < 2AD < 4+21 < AD < 3・・・AD=218.已知:D 是AB 中点,Z ACB=90 0,求证:CD -AB2解:延长AD到E,使AD=DE・・・D是BC屮点・・・BD=DC在厶ACD和厶BDE中AD=DEZBDE= Z ADCBD=DCAA ACD A BDE•*. AC=BE=2•・•在A ABE中9.已知:BC=DE , Z B= ZE, Z C= ZD , F 是CD 中点,求证:Z 1= Z2A证明:连接BF和EF。
全等三角形提高题目及答案(2)(2021年整理)
全等三角形提高题目及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等三角形提高题目及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等三角形提高题目及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全等三角形提高练习及答案1. 如图所示,△ABC ≌△ADE,BC 的延长线过点E ,∠ACB=∠AED=105°,∠CAD=10°,∠B=50°,求∠DEF 的度数。
2. 如图,△AOB 中,∠B=30°,将△AO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52°,得到△与边OB 交于点C(A ′不在OB 上),则∠A ′CO 的度数为多少?3. 如图所示,在△ABC 中,∠A=90°,D 、E 分别是AC 、BC 上的点,EDC,则∠C 的度数是多少?4. 如图所示,把△AB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35°,得到△A ′B ′C ,A ′B A ′DC=90°,则∠A=5. 已知,如图所示,AB=AC ,AD ⊥BC 于D ,且AB+AC+BC=50cm,而AD 是多少?6. 如图,Rt △ABC 中,∠BAC=90°,AB=AC,分别过点B 、C 作过点A 的垂线BC 、CE,垂足分别为D 、E,若BD=3,CE=2,则DE=AB'A7. 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DF ⊥AC ,垂足分别是E 、G,AD 与EF 垂直吗?证明你的结论。
8. 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为∠BAC的角平分线,DE ⊥AB 于E ,DF ⊥AC 于F ,△ABC 的面积是28cm 2,AB=20cm ,AC=8cm ,求DE 的长。
(完整word版)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
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
4.有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角角角)和SSA (边边角)(特例:直角三角形为HL,属于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A是英文角的缩写(angle),S是英文边的缩写(side)。
H是英文斜边的缩写(Hypotenuse),L是英文直角边的缩写(leg)。
6.三条中线(或高、角平分线)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
4.有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角角角)和SSA (边边角)(特例:直角三角形为HL,属于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A是英文角的缩写(angle),S是英文边的缩写(side)。
H是英文斜边的缩写(Hypotenuse),L是英文直角边的缩写(leg).6。
三条中线(或高、角平分线)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判定教案
课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
执教者代正炳教材分析这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的最后一个判定定理,本节课主要是要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HL,并用这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条件已经掌握的非常好,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已经学习过的证明方法导出斜边直角边的证明方法。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前面几个判定之后,继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他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探究的思路,也经历过一些探究的过程:动手实践、观察猜想、归纳总结、巩固应用等.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前面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推导斜边、直角边定理。
2.熟练利用斜边、直角边定理进行几何推理证明。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斜边、直角边定理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证明几何问题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通过斜边、直角边定理的推导渗透变换的思想,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学推理证明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斜边、直角边定理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斜边、直角边定理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教授法,演示法。
教具课本、圆规、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我们学习了哪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重点:斜边、直角边定理的推导过程和斜边、直角边定理的应用.2.两边和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对角为直角呢?(用几何画板演示.) 答: 两边和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对角为直角时全等。
(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 如图,在Rt △ABC 和Rt △A’B’C′中,已知:AB=A ’B ’,AC=A ’C ’, ∠A CB=∠A ’C ’B ’=90°.(1) 你能把这两个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或轴反射等变换拼接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2) 从上面的操作中,你能猜测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请用推理的方法说明你猜想的正确性 (3)你能用语言概括上面发现的结论吗?解:(1)可以通过旋转和平移拼接成一个等腰三角形(2)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因为 ∠ACB= ∠A'C'B'=90°所以∠BCB'= ∠ACB+∠ACB'=180 °故B ,C (C'),B'在同一直线上因为AB=A'B'=AB'所以∠B =∠B'(等边对等角)在Rt △ABC 和Rt △A'B'C'中B'C BAC'A'B'CBA C'A'由于∠ACB= ∠A'C'B'∠B =∠B'AB=A'B'所以Rt△ABC≌Rt△A'B'C'(AAS) (3)斜边、直角边定理(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各种判定(综合提高版)
H F ED CB A FED CBA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如图,点B ,E ,C ,F 在一条直线上,AB =DE ,AC =DF , BE =CF . 求证∠A =∠D .2.已知,如图,AB=AD ,DC=CB .求证:∠B=∠D 。
3.如图, AD =BC, AB =DC, DE =BF. 求证:BE =DF.4.如图,△ABC ≌△A B C ''',AD ,A D ''分别是△ABC ,△A B C '''的对应边上的中线,AD 与A D ''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结论.5.如图,已知AC ⊥AB ,DB ⊥AB ,AC =BE ,AE =BD ,试猜想线段CE 与DE 的大小与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6.已知:如图AD ∥BC ,AD=CB ,AE=CF 。
求证:△AFD ≌△CEB .7.已知,如图,AB=AC ,AD=AE ,∠1=∠2。
求证:△ABD ≌△ACE .8.已知:如图,AD 是BC 上的中线 ,且DF=DE .求证:BE ∥CF .9.如图, 在△ABC 中, 分别延长中线BE 、CD 至F 、H, 使EF =BE, DH =CD, 连结AF 、AH .求证:(1) AF =AH ; (2)点A 、F 、H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3)HF ∥BC.AC EDBAE B CFD 2 AC B ED 1AD C BA B C D E FA B C DEP Q N M 10.如图, 在△ABC 中, AC ⊥BC, AC =BC, 直线EF 交AC 于F, 交AB 于E, 交BC 的延长线于D, 连结AD 、BF, CF =CD. 求证:BF =AD, BF ⊥AD.11.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提示:首先分清已知和求证,然后画出图形,再结合图形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12.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13.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BE =CF ,求证:(1)AE =BF ; (2)AE ⊥BF .14.已知: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长AD 上一点,BF 平分∠EBC ,交CD 于F ,求证BE=AE+CF.(提示:旋转构造等腰)15.如图,△ABD 和△ACE 是△ABC 外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BAD=∠CAE=900.(1)判断CD 与BE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探索DC 与BE 的夹角的大小.2.如图,∠ACB =90°,AC =BC ,BE ⊥CE ,AD ⊥CE 于D ,AD =2.5cm ,DE =1.7cm . 求BE 的长.3.已知,D 是△ABC 的边AB 上的一点,DE 交AC 于点E ,DE=FE ,FC ∥A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E DCBA1.如图,AB =AD ,CB =CD .△ABC 与△ADC 全等吗?为什么?2.如图,C 是AB 的中点,AD =CE ,CD =BE .求证△ACD ≌△CBE .3.如图,点B ,E ,C ,F 在一条直线上,AB =DE ,AC =DF ,BE =CF . 求证∠A =∠D .4.已知,如图,AB=AD ,DC=CB .求证:∠B=∠D 。
5.如图, AD =BC, AB =DC, DE =BF. 求证:BE =DF.CA B A C E AD C B1.如图,AC 和BD 相交于点O ,OA =OC ,OB =OD .求证DC ∥AB .2.如图,△ABC ≌△A B C ''',AD ,A D ''分别是△ABC ,△A B C '''的对应边上的中线,AD 与A D ''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已知AC ⊥AB ,DB ⊥AB ,AC =BE ,AE =BD ,试猜想线段CE 与DE 的大小与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4.已知:如图,AD ∥BC ,AD=CB ,求证:△ADC ≌△CBA .5.已知:如图AD ∥BC ,AD=CB ,AE=CF 。
求证:△AFD ≌△CEB .6.已知,如图,AB=AC ,AD=AE ,∠1=∠2。
求证:△ABD ≌△ACE .AC EDBAE B CFDAB CD2A CBE1H F ED CB A 7.已知:如图,点B,E,C,F 在同一直线上,AB ∥DE,且AB=DE,BE=CF. 求证:AC ∥DF .8.已知:如图,AD 是BC 上的中线 ,且DF=DE .求证:BE ∥CF .9.如图, 在△ABC 中, 分别延长中线BE 、CD 至F 、H, 使EF =BE, DH =CD, 连结AF 、AH . 求证:(1) AF =AH ;(2)点A 、F 、H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3)HF ∥BC.10.如图, 在△ABC 中, AC ⊥BC, AC =BC, 直线EF 交AC 于F, 交AB 于E, 交BC 的延长线于D, 连结AD 、BF, CF =CD. 求证:BF =AD, BF ⊥AD.11.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提示:首先分清已知和求证,然后画出图形,再结合图形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AB C DE F12.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13.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BE =CF ,求证:(1)AE =BF ; (2)AE ⊥BF . 14.已知: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长AD 上一点,BF 平分∠EBC ,交CD 于F ,求证BE=AE+CF.(提示:旋转构造等腰)15.如图,△ABD 和△ACE 是△ABC 外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BAD=∠CAE=900.(1)判断CD 与BE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探索DC 与BE 的夹角的大小.(3)取BC 的中点M ,连MA ,探讨MA 与DE 的位置关系。
A B CDE F GFE D C A BA B C D E FA BCD EP QN M3~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四(ASA 、AAS )1.如图,点B ,F ,C ,E 在一条直线上,FB =CE ,AB ∥ED ,AC ∥FD .求证AB =DE ,AC =DF .2.如图,∠ACB =90°,AC =BC ,BE ⊥CE ,AD ⊥CE 于D ,AD =2.5cm ,DE =1.7cm . 求BE 的长.3.已知,D 是△ABC 的边AB 上的一点,DE 交AC 于点E ,DE=FE ,FC ∥AB 。
求证:AE=CE 。
4.已知:如图 , 四边形ABCD 中 , AB ∥CD , AD ∥BC .求证:△ABD ≌△CDB5.如图, 在△ABC 中, AC ⊥BC, CE ⊥AB 于E, AF 平分∠CAB 交CE 于点F, 过F 作FD ∥BC 交AB 于点D. 求证:AC =AD.6.如图, AD ∥BC, AB ∥DC, MN =PQ. 求证:DE =BE.A DB CFE7.如图, 在ABC 中, ∠A =90°, BD 平分B, DE ⊥BC 于E, 且BE =EC,(1)求∠ABC 与∠C 的度数; (2)求证:BC =2AB. 8.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是CD 上一点,且AE 、BE 分别平分∠BAD 、∠ABC . (1)求证:AE ⊥BE ;(2)求证:E 是CD 的中点;(3)求证:AD +BC =AB .9.已知,如图Rt △ABC ,∠BAC =90°,AD ⊥BC ,D 为垂足,∠ABD 的平分线交AD 于E 点,EF ∥AC ,求证:AE =EF .10.△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AC=90°,AB=AC.⑴若D 为BC 的中点,过D 作DM ⊥DN 分别交AB 、AC 于M 、N ,求证:DM =DN 。
C EA DA BC ED FMND C B A⑵若DM ⊥DN 分别和BA 、AC 延长线交于M 、N 。
问DM 和DN 有何数量关系。
11.已知:C 点的坐标为(4,4),A 为y 轴负半轴上一动点,连CA ,CB ⊥CA 交x 轴于B 。
① 求证:CA =CB ;② 问OB -OA12.已知A (-4,0),B (0,4),C (0,-4),过O 作OM ⊥ON 分别交AB 、AC 于M 、N 两点。
①求证:OM =ON ;②连MN ,MN 交x 轴于Q ,若M 点的纵坐标为3,求M 与N 的坐标。
M ND CBA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五(HL )1.如图,△ABC 中,AB =AC ,AD 是高.求证:(1)BD=CD ;(2)∠BAD =∠CAD .2.如图,AC ⊥CB ,DB ⊥CB ,AB =DC .求证:∠ABD =∠ACD .3.已知:如图,AB =CD ,DE ⊥AC ,BF ⊥AC ,E ,F 是垂足,DE BF =. 求证:(1)AF CE =;(2)AB CD ∥.4.如图,AD 平分∠BAC ,DE ⊥AB 于E ,DF ⊥AC 于F ,且DB=DC ,求证:EB=FC5.如图,在△ABC 中,D 是BC 的中点,DE ⊥AB ,DF ⊥AC ,垂足分别是E ,F ,BE =CF . 求证: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A C ADE CBF6.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如图,CD⊥AB,BE⊥AC,垂足分别为D,E,BE,CD相交于点O,OB=OC.求证∠1=∠2.2.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P是OC上的一点,PD⊥OA交OA于D,PE⊥OB交OB于E.F是OC上的另一点,连接DF,EF.求证DF=EF.3.如图,在△ABC中,D是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BE=CF.求证:AD是△ABC的角平分线.4.如图, 在ABC中, ∠A=90°, BD平分B, DE⊥BC于E, 且BE=EC,(1)求∠ABC与∠C的度数;(2)求证:BC=2AB.7.倍长中线法与截长补短法1.在△ABC中,AB=5,AC=3,AD为BC边的中线,则AD的长的取值范围是().A.1<<4B.3<<5C.2<<3D.0<<52.A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AB=4,AC=6,则AD的取值范围是 . 3.如图,△ABD和△ACE是△ABC外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BAD=∠CAE=900.(1)判断CD与B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探索DC与BE的夹角的大小.(3)取BC的中点M,连MA,探讨MA与DE的位置关系。
4.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E是CD上一点,且AE、BE分别平分∠BAD、∠ABC.(1)求证:AE⊥BE;(2)求证:E是CD的中点;(3)求证:AD+BC=AB.CE A DOE D CBA5.如图△ABC 中,∠A =500,AB >AC ,D 、E 分别在AB 、AC 上,且BD=CE ,∠BCD =∠CBE ,BE 、CD 相交于O 点,求∠BOC 的度数.6.△ABC 中,D 是BC 中点,DE ⊥DF ,E 在AB 边上,F 在AC 边上,判断并证明BE+CF 与EF 的大小?.7.已知:如图,在△ABC 中,∠A =90°,AB =AC ,∠1=∠2, 求证:BC =AB +AD . (分别用截长法和补短法各证一次)8.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B=AD ,∠B =∠D =90°. (1)如果BE +DF =EF ,求证:①∠EAF =45°;②FA 平分∠DFE .(2)如果∠EAF =45°,求证:①BE +DF =EF .②FA 平分∠DFE .(3)如果点F 在DC 的延长线上,点E 在CB 的延长线上,且DF -BE =EF ,求证:①∠EAF =45°;②FA 平分∠DFE .(画图并证明)A B C DEF ABCDEFA 2 1C B DOFEDC B A EDC B A MED CB AGE DA PAB CDEF8.全等三角形检测一.选择题:1.在△ABC 、△DEF 中如果∠C =∠D ,∠B =∠E ,要使△ABC ≌△FED ,还需要的条件是( )A.AB=EDB.AB=FDC.AC=FDD.∠A =∠F2.如图:AB ∥CD ,AD ∥BC ,AC 、BD 交于点O ,AE ⊥BD 于E ,CF ⊥BD于F 点,那么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5对 B.6对 C.7对 D.8对3.如图,D 在AB 上,E 在AC 上且∠B =∠C ,那么补充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E ≌△ACD 的是( )A.AD =AEB.∠AEB =∠ADCC.BE =CDD.AB =AC 4.如图: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有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 ) A.带①去 B.带②去 C.带③去 D.带①和②去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两角及第三角的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有两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⑤腰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全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6.在△ABC 中,AB =5,AC =3,AD 为BC 边的中线,则AD 的长的取值范围是( ). A.1<<4 B.3<<5 C.2<<3 D.0<<57.下列四个命题: ①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线;②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③两内角之差等于第三个内角的三角形必为直角三角形;④腰和底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全等.其中正确的命题有( ).A.1个B.2个C.3个D.4个8.等腰三角形周长为a ,一腰的中线将周长分成5:3两部分,则它的底边长为( ). A.6a B.2a C.6a 或2a D.45a 9.下列条件中,能判断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个数是( ). ①顶角和一条腰对应相等; ②一条腰和底边对应相等; ③顶角和底边对应相等; ④两条腰和底角对应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0.已知:如图,BD 为△ABC 的的角平分线,且BD =BC ,E 为BD 延长线上的一点,BE =BA ,过E 作EF ⊥AB ,F 为垂足. 下列结论:①△ABD ≌△EBC ; ②∠BCE +∠BCD =180°; ③AD =AE =EC ;④BA +BC =2BF .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如图:已知AD ⊥AB ,AE ⊥AC ,AD =AB ,AE =AC 则下列结论:①∠DAC =∠BAE ;②△DAC ≌△BAE ;③DC ⊥BE ;④MA 平分∠DME ;⑤△BMC ≌△CEA ;正确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12.如图P 是等腰Rt △ABC 斜边AC 上任意一点,PE ⊥AB 于E ,PF ⊥BCOE D CB A 7654321E DCBA于F ,PG ⊥EF 于G ,在GP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 ,使PD=PB ,则BC 与DC 关系是( )A.BC =DCB.BC=DC ,且BC ⊥DCC.BC >DCD.BC ⊥DC二.填空题:13.AD 是△ABC 中BC 边上的中线,AB =4,AC =6,则AD 的取值范围是 .14.如图△ABC 中,∠A =500,AB >AC ,D 、E 分别在AB 、AC 上,且BD=CE ,∠BCD =∠CBE ,BE 、CD 相交于O 点,则∠BOC 的度数为 . 15.已知:如图,点A 在线段DE 上,点F 在线段AB 上,且∠1=∠2=∠3,要使得△ABC ≌△EDC ,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只需写出一个满足的条件) 16.已知△ABC 中,高AD 与高BE 交于H 点,BH =AC ,则∠ABC 的度数等于 .17.如图,∠1=∠2=25°,∠3=∠4,∠5=∠6,则∠7= .18.有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 若能从一个底角的顶点出发, 将其剪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纸片, 则原等腰三角形纸片的顶角为 度.三.解答题: 19.如图,已知:AB =AC ,AD =AE ,∠BAC =∠DAE . 求证:△ABD ≌△ACE .20.如图,AB =AD ,BC =DE ,∠1=∠2,求证:(1)AC =AE ;(2)∠CAE =∠CDE321E DCBA F A BCDE2121.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的一点,且BE =AC ,延长BE 交AC 于F ,求证:AF =EF .2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过C 作CE ⊥AB 于E ,并且AE =21(AB +AD ).①求证:BC=DC .②求∠ABC +∠ADC 的度数.23.如图,△ABE 和△ACF 分别是以△ABC 的AB 、AC 为一边在形外所作的等边三角形,BF 与CE 相交于O .①求证:BF=EC .②求∠EOB 的度数.③求证:OA 平分∠EOF .OF ECBAABCDEFA 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