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优质)
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历史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历史Word版含解析C.国家财政困难,需要加强财政收入D.政府对商业资本的控制力不足答案】D解析】题干提到了西汉文景时期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这说明政府对农业有很大的扶持力度,所以A 不符合题干;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也不符合题干,故排除B;国家财政困难,需要加强财政收入,这个选项与题干不符;而D选项表明政府对商业资本的控制力不足,这导致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符合题干。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试题以西汉文景时期的物价、税收、土地兼并等问题为载体,考查以农业税收和商业资本关系的历史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
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反映出当时”,这是提示考生从题干所述历史事件中找到当时的历史问题,并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二、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动乱有哪些表现?请简述。
答案】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动乱表现为:①农民起义不断,其中以XXX领导的大西起义最为有名;②官僚贵族腐败,官吏贪污,民间反感官府的剥削和压迫;③商业资本的迅速发展,使得富商大贾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和实力,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④外族侵略不断,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满族的入侵,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简述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动乱的表现,答案中列举了明朝中后期的农民起义、官僚贵族腐败、商业资本的发展以及外族侵略等问题,答案简明扼要,符合题目要求。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和概括能力,试题以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和动乱为载体,考查以明朝社会矛盾和动乱为代表的历史事件,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
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请简述”,这是提示考生要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不要过多展开,否则会浪费时间和答题空间。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2
3.科学文化 (1)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 表,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2)传奇小说: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 (3)绘画:代表作有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 ,盛唐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 图》 。 (4)书法: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等。 (5)技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具备雕版印刷技术。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第二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建体系·宏观概览·纵横贯通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 的繁荣时期,政治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文学艺术绚丽多姿。宋 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 发展超过了前代,文化繁荣,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整合三
宋元时期(公元 960—1368 年)
1.政治制度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地方: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 了中央集权。 ③选官:继承和完善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社会经济 (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
[整体感知] 1.政治上: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宋代收精兵、制钱谷强化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 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 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模块01 中国古
通史跟踪活页练模块一综合中国古代史(时间:7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每题2分,共50分)1.(2017·德阳质检)周襄王即位不久,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
后来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的地位衰落B.诸侯维护天子权威,中央集权得以强化C.诸侯势力发生分化,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礼乐制度趋于瓦解,诸侯僭越天子职权解析:材料中“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表明宗法秩序受到冲击,材料中“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表明周天子的地位衰落,故A项正确;到秦朝才确立中央集权制,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是王室内部矛盾,而非诸侯势力发生分化,故C 项错误;诸侯僭越天子,与材料中“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7·武汉重点中学联考)秦国丞相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于是集合门客们编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意图()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兼容糅合诸子思想C.保存凸显诸子思想D.控制思想巩固统一解析:材料“一则治,异则乱”反映出吕不韦认识到思想统一的重要性,而非君权问题,故A项错误;战国末年各派思想融合趋势不断增强,吕不韦编订《吕氏春秋》是杂家融合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B项正确;吕不韦非诸子思想的继承者,而是为创立统一思想而努力,故C项错误;此时秦国未实现全国的统一,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7·长沙模拟)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解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反映出它的合法性并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君改变嫡长子继承制带来的危害,故B项错误;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改变是因为“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故C项正确;即使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长子继承制也能解决王位继承问题,根源不在此,故D项错误。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主线二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一、分封制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
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二、宗法制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1)分封制的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影响①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专题
3.吸收与改造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 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 明初理学官方化, 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专制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朝代 秦朝 汉朝 隋唐 中央机构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设立中朝 三省六部制 地方机构 郡县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 恩令”;刺史制 唐朝中期的藩镇
北宋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 收地方权力,文官做知州,通判监 三司使) 一省制(中书省)、 宣政院 废丞相、设内阁 军机处 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行省制;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 废除行省制,设三司 沿用行省制
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2)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 (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实行。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 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纺织业
商业的发展与对外贸易 时期 先秦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概况 “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 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的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 发达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专题讲座(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 贯通
(对应学生用书第 28 页)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一、明朝(1368~1644年)1.中央(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2)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作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消极影响: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真题例证1]明代宦官读书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2017·课标全国卷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最新 学海乐苑2018年上学期高三第一轮复习历史:中国古代史(二)(附答案) 精品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史(二)一、选择题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是()①江南经济赶上北方②南朝士族的衰落③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加快④人民迫切要求统一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满足巡游享乐愿望 B.加强南北交通 C.南粮北调,入库贮藏 D.巩固隋朝统治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
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4.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限制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5.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B.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与政权C.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并有效地笼络了人才D.是为了打击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6.对唐朝实行的募兵制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募兵由国家供给衣食,农民兵役负担有所减轻②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③职业化士兵出现,兵将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形成④募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有利于农业生产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7.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其中的“布”是指()A.丝织品 B.麻织品 C.棉织品 D.毛织品8.“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点是()A.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B.国力强盛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较安定 D.疆域空前辽阔9.唐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C.均田制、科举制 D.均田制、租庸调制10.“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人口的大量增加C.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 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1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1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王位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分封
瓦解 作用
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根 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 源:生产力发展) 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 解,但其影响沿续至今 保证贵族特权,利于内部稳定与团结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 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 (1)农业:以石器为主。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西周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和耕作方法改善; 重农政策出现。 (4)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6)重农抑商政策: ①含义: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③最早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 发展。
[整体感知]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 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 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 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抓主干·通史整合·选修补遗
整合一 先秦时期(公元前 221 年以前) 一、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 项目 目的 内容 分封制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宗法制 保证贵族特权利益
2018版高考历史通史版通用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文档: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含解析 精品
一、夏、商、西周政治制度1.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3.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1)分封制: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分配土地和人口的制度,形成了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制度。
(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公元前770~公元前221)1.由分裂到统一: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到破坏;秦灭六国,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
2.封建制度确立: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1.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四、两汉时期的政治(公元前202~公元220)1.中央集权巩固:汉初郡国并行,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在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
2.君主专制强化:汉承秦制;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最新-江苏省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第3讲 古
第3讲古代中国的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明朝中后期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表现出新的特征。
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他们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促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2018年的高考中,江苏卷21、北京卷15、3、山东卷27、天津卷3等以此命题,其中江苏和山东还出了大题目,出现的频率较高。
(2018·天津卷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思路点拨】本题以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观点为突破口,考查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新特点和学生对于有效信息的阅读和提取能力。
要用排除法,A、B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故选C。
儒家的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儒家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的盛衰兴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求执政者重视民心民意,制定政策要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和愿望。
从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以天意警告统治者不要实行暴政),一直到黄宗羲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儒家的民本思想一直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对于传统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这种民本思想与现代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它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徐州市2018~2018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的特征。
人教版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部分
政策:唐朝继续实行均田制(评价)。
隋朝“三教合一”,唐代三教并行。
唐朝诗歌进入黄金时期,出现词和短篇小说传奇。
唐代书法名家荟萃,绘画吸取印度、波斯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盛极一时。
商业:商人善于经商。
春秋战国:
农业:开始精耕细作,铁犁牛耕出现、推广;垄作法、都江堰;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自然经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商业:繁荣、官府垄断商业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商鞅变法首创“重农抑商”,实行盐铁专卖,为以后历代统治者大多继承。
春秋战国:
大变革、大动荡: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战乱纷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商周:
农业: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少量青铜工具,大量木制、石制工具;懂得排水、培土、沤肥、治疗病虫害;农作物种类齐全,人们走向定居生活,农业自成体系,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手工业:官府垄断青铜铸造业,青铜文明辉煌灿烂;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周已有原始瓷器;出现织机和斜纹提花织物。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隋唐、宋元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隋
唐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创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封建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五彩缤纷,全面辉煌的文化成就,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
专题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7·山东临沂高三期末)据古文字学家研究,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词。
这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色B.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C.皇权来源于宗法祭祀D.古文字是文明重要载体答案 D解析材料中没有神的相关信息,只是提到了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这些文字及它们的关系,故A项错误;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应该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故B项错误;秦始皇最早称皇帝,皇帝的称呼来源于“三皇五帝”,故C项错误。
2.(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联考)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这表明周代()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 A解析材料表明,天子之位是高高在上的,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C项错误;分封制虽然与血缘关系有关,但材料突出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D项错误。
3.(2017·河南濮阳一模)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
”这是因为汉代()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答案 C解析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因此阻断了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故C项正确。
4.(2017·山东济宁高三期末)“谶语”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言吉凶、治乱兴衰的隐语。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3讲
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解析
答案
(4)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
作用。
答案 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 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解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道德等方面作答。
解析
答案
考向预测1 先秦儒家思想对伦理秩序的影响
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性本善”伦理观
代表人物:荀子
主张:“仁义”“王道”学说;“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伦理观
代表人物:老子 道家 主张:“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学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代表人物:庄子 主张:“自然无为”观;逍遥自得的思想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子 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的法制观 代表人物: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墨家
2.汉代儒学 (1) 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 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2 热考重点深化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 都谈论了 “ 人性 ” :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 “ 仁 ” 包含了对人性的
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
(2) 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孔子提倡 “ 为政以德 ” ,孟子要求统治者
“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 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 “ 德 ”“ 礼 ” 治国,
2018历史高考知识点
2018历史高考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时期夏代(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周代(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分裂,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多重要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
3. 秦汉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长期统一的世袭制王朝,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有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争,两晋时期(公元265年至公元420年)是东晋和西晋的统治时期,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是中国南北分裂的时期。
二、世界古代史知识点1.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明之一,它源远流长,延续数千年。
2. 古希腊罗马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古代文化的两大支柱,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印度古代文明印度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早期有印度河流域文明和恒河流域文明,后期有印度教、佛教的传播。
4. 伊斯兰教文明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与文明。
三、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1. 鸦片战争及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1840-1842)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与西方列强进行的第一次正式战争,中国在战争中失利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社会动荡。
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辛亥革命(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从封建帝国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
3. 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19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追求民主与科学为主要目标。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超强)
中国古代史部分【通史综述】(1)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该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2)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该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时间领先地位。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907年):前者是我国封建国家长期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后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4)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该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5)明清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公元1840年):该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进一步巩固时期。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概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两部分。
前者以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后者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为核心。
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呈现族权和政权合一、家国一体的特点,表现为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维持的宗法制。
秦朝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时期,表现为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从汉到元,是中央集权制度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时期,表现为西汉削弱封国势力,北宋将地方权力收回中央,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汉朝内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制;选官监察制度的变化等。
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期,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南书房和军机处、实行密折制等。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通史坐标】第一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基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基础梳理知识整合】1.夏朝:“传贤”演变成“传子”,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最新 [整理]2018年广东省地区高三历史复习试题(中古史1-3章) 精品
高三历史阶段质量检查试题(中古史第1—3章)第Ⅰ卷(选择题共9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3分,共90分。
1.周初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其中齐、鲁、燕在图中的正确位置是A.③④⑤B.①②③C.②③⑥D.②③①2.山东省古称“齐鲁”,这一称呼源自A.西周分封B.三家分晋C.两汉封国D.东汉割据3.关于井田制的表述①国有土地制度②田里不鬻③分户耕种④产生和瓦解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A.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B ①②正确③④错误C.①②④正确③错误D.①②③④都正确4.管仲改革使齐桓公最终称霸于诸侯的最主要原因是A.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B.“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C.进行“相地而衰征”的改革D.强迫周王召集诸侯会盟5.下列事件或现象中,哪些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演进①王位世袭制代替掸让制②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③春秋鲁国的“初税亩”④军功授爵制的实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6.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大量改革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A.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势力越来越大B.“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推行C.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统治者增强国力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7.下列关于西周时期青铜器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A.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B.往往铸刻着长篇铭文C.出现艺术高超的动物造型器皿D.以金银错新技术装饰青铜器8.“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这一思想的含义是A.维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B.主张民主,反对专制C.反映了自然界的巨大变化D.否定奴隶主阶级的天命观9.战国时期,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出现的最基本条件是A.手工业技术的发展B.农业生产的发展C.政府对手工业技术的总结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10.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都城发展成为新兴城市,主要由于A.人口的增长和工商业的发展B.都城处于政治中心的有利地位C.封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D.诸侯国摆脱了周王室的控制1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指的是A.宫廷乐曲歌辞B.宗庙祭祀的舞曲C 民间舞蹈乐曲D.各诸侯国的民歌1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以法治民的根本原因是A.不如此就无法巩固统治B.六国残余势力企图复辟C.封建经济基础还比较脆弱D.六国人民尚不能接受秦的统治1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并规定A.侯国相当于县,直属朝廷B.列侯名义上受朝廷节制C.侯国受王国管辖D.列侯归郡统辖14.汉代任用官吏的特点:①地方官要回避本籍。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3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鸦片战争之前)
建体系·宏观概览·纵横贯通
[ 阶段特征]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 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 外贸易。
整合三 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 就是“理”, 主张克服私欲, “致 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 由。
(2)维护国家主权: ①军事上:组织雅克萨之战。 ②法律上: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2.历史评价 (1)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不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 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主要活动与贡献 完成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记载上千种药物,配有 1 000 多 幅插图,体系先进。 2.历史评价 (1)伟大医学成就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 之一。
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3卷历史(附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卷一、单选题1.(题文)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4.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5.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6.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7.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一、从史前时期到殷商社会(一)普陀新王牌张老师带你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 A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2、姜寨遗址的特征 A开始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3、原始农耕诞生的标志和意义A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诞生的基础。
4、炎黄传说 A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史料主要存在于神话传说中,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成为华夏祖先。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5、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史料存在文献和考古资料中。
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文献中的夏文化B儒家典籍《礼记》把夏朝建立之前的社会称为“大同之世”,其特点是“天下为公”,人人平等;把夏朝建立之后的社会称为“小康之世”,其特点是“天下为家”,社会存在等级分化。
2、考古中的夏文化C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距今约3900——3500年,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和遗物:有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石器、骨器、青铜器和玉器等遗物,以及饲养猪、狗、鸡、羊等痕迹,为探究夏史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2、青铜时代的功能与特征B商朝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其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3、甲骨文B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它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
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4、两种证据法D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史料价值: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第一手资料(直接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应相互印证。
史料需要甄别。
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一)、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西周的建立 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纣王自杀,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称“西周”。
2、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B周朝建立后,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效果。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3、礼乐制度 C礼乐制度: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演变成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礼乐反映了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与亲相统一的关系,它既能维护等级制度,又能使人们和谐地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依据人们是否有德来判定天命的归属。
这套“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诸子百家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C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开垦荒地、竞相占地,攻城略地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
②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士”阶层开始活跃。
③各国当政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潮,其中秦改革最显著。
④社会风气:整个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⑤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 C春秋战国时期,以“士”阶层为骨干,对社会巨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治国主张,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百家争鸣是古代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儒家: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
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提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战国孟子把“仁”发展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集大成者是战国后期代表韩非。
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消极面也很明显。
道家:以春秋老子为始祖。
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态度,认为礼治、法治都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战国七雄 B战国的兼并战争,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 B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
秦国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B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先后兼并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4、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C秦朝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中央的最高管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诸卿。
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
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
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四)秦末农民起义1、秦短命而亡的原因:C秦朝的暴政表现有:其一、徭役繁重。
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陵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其二、秦律苛细。
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
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经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了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统治者的宫廷争斗,大肆屠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2、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A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各地反秦起义风起云涌。
公元前206年,秦王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3、西汉的建立A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在长安建立西汉。
三、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与合(一)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B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为此,汉统治者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汉初主要继承了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度。
也采取了一些不同于秦制的权宜政策,如郡国并行制度、推行黄老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其目的就是重建大一统帝国。
地方郡国并行制: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
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2、文景之治的内容B文景之治:在黄老思想的主导下,汉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B①设“内朝”和“外朝”:汉武帝时创立,目的在于加强皇权集权,削弱相权。
以皇帝与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内朝”(或称“中朝”),成为宫廷的决策核心。
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执行一般政务。
②创刺史制度:汉武帝时创设,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做刺史,对地方进行监督和控制。
③行“推恩令”:汉武帝颁布,旨在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大体消灭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
在太学、郡县学校中教授五经等经学,从中选拔官吏“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3、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三次战争A汉武帝在基本解决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后,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河西走廊设置敦煌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等四郡,天山南北地区遂与内地连为一体。
(三)、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 A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在洛阳,史称东汉。
2、柔道的政策和作用B东汉初年,刘秀决定以“柔道”治理天下,实行一系列简政安民的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
但光武帝的“柔道”政策与豪强进行了妥协;致使中兴的局面只维持了两代。
(四)、三国鼎立1、魏蜀吴三国的地理位置A2、区域经济的发展Ba、北方人口的南移b、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兴修水利、开展屯田、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C、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造船技术提高、迫使山越人出山,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
(五)、民族交流与融合1、南北朝的政权更替 A南北朝:东晋十六国之后,北方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都城平城,随后统一北方。
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称之为“北朝”。
南方依次出现了宋、齐、梁、陈四朝(都城建康),称之为“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