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
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暴躁粗疏、有勇无谋、憨直坦率、不善用人、是个武夫形象。
2、刘邦:能言善辩、工于心计、善于用人、善拉拢人、虚心果断、知人善任。
3、曹无伤:是个内奸、叛徒。
4、范增:老谋深算、急躁易怒、气量狭小。
5、项伯:重私情。
6、张良:沉着冷静、谦恭多智。
7、樊哙:勇猛粗豪、胆大心细。
8、项庄:有勇无谋、缺少权变。
刘邦和项羽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
项羽任人惟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这两个人的资料也比较多,你可以多找找。
其他人物分析:■ 脚踏两只船的曹无伤。
曹无伤在刘邦军中官至左司马,然而,这老几可能是出于对刘邦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怀疑,为给自己留条后路,亦或想通过打小报告的手段讨好项羽,以求得到分封,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在关键时刻,他从背后向刘邦捅出了一刀。
事情是这样的,《资治通鉴》记载:“项羽至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项羽进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作文观点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作文观点项羽,就是个火爆脾气!
项羽啊,这家伙就是火爆脾气。
鸿门宴上,他一瞧刘邦那怂样,心里就直冒火。
他想的是,一刀砍了了事,哪儿来那么多废话!可
他就是这种直性子,心里藏不住事儿,一下子就表现在脸上了。
这
种性格,让他在战场上是个猛将,但一碰到这种弯弯绕绕的政治场合,他就犯迷糊了。
刘邦,这家伙,真能装!
刘邦呢,这家伙真能装!鸿门宴上,他面对项羽的威胁,表现
得那叫一个淡定。
心里慌得一匹,但表面上还得装出副无所畏惧的
样子。
他呀,就是那种特别能忍的人,懂得怎么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
这种性格,让他能在那种危机四伏的场合里,一次次化险为夷。
范增,白瞎了他的好脑子!
范增这老头儿,聪明是聪明,但摊上项羽这么个主子,也是白
瞎了。
鸿门宴上,他一直在给项羽出主意,可项羽那火爆脾气,哪
听得进去啊!范增看着项羽一次次错失良机,心里那叫一个苦啊。
他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感觉,真是让人捏把汗。
张良,真是个狡猾的老狐狸!
张良这家伙,狡猾得跟只老狐狸似的。
鸿门宴上,他一直在背后给刘邦出谋划策,那些点子一个比一个毒辣。
但他就是能把自己的心思藏得深深的,让人瞧不出一点儿破绽。
这种性格,让他在那种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如鱼得水,成了刘邦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考试复习用(范文)
鸿门宴练习及答案考试复习用(范文)一、背景介绍《鸿门宴》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古代历史散文中的杰出篇章。
文章通过描述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展现了楚汉相争初期的紧张局势和双方人物的智谋与性格。
鸿门宴不仅是一次政治斗争的缩影,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智取胜的典范。
二、人物分析1. 刘邦性格特点:机智灵活、善于应变、能屈能伸。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刘邦在鸿门宴中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冷静。
面对项羽的强大势力,他能够冷静分析形势,通过张良的谋划,成功化解危机。
2. 项羽性格特点:勇猛果敢、刚愎自用、缺乏远见。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项羽在鸿门宴中表现出勇猛但缺乏谋略的一面。
他虽然拥有强大的军力,但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
3. 张良性格特点:足智多谋、冷静沉着、忠诚可靠。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在鸿门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巧妙的安排和谋划,帮助刘邦化解了危机。
4. 项伯性格特点:重情重义、缺乏政治远见。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项伯因与张良的旧交情,暗中帮助刘邦,泄露了项羽的计谋,最终影响了鸿门宴的结局。
5. 樊哙性格特点:勇猛忠诚、粗中有细。
在鸿门宴中的表现:樊哙在鸿门宴中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勇气,他闯入宴会,保护刘邦,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三、情节梳理1. 宴会前的形势项羽率军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威震诸侯。
刘邦趁项羽与秦军激战之际,率先进入关中,占据咸阳。
项羽得知刘邦占据关中,心生不满,决定进攻刘邦。
2. 宴会中的较量项羽设宴鸿门,邀请刘邦赴宴,意在趁机除掉刘邦。
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决定冒险赴宴。
宴会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形势危急。
张良召樊哙闯入宴会,樊哙的勇猛和忠诚震慑了项羽。
刘邦借机离开宴会,返回军中。
3. 宴会后的影响鸿门宴后,刘邦与项羽的矛盾公开化,楚汉相争正式拉开序幕。
刘邦在鸿门宴中表现出色,赢得了人心,为其后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四、重点段落解析1. 刘邦赴宴前的准备原文:“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都有什么人物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都有什么人物
2021-09-24
鸿门宴的主人公是刘邦。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
下面是《鸿门宴》各人物形象分析相关内容,来看一下!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鸿门宴》各人物形象简单分析
张良:沉稳机智,处事不惊,处事有方,知人知己,多谋善断。
范增:越俎代庖,妄自尊大,骄横急躁,老谋深算等
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粗犷豪放。
项庄:勇而无谋,笨拙无能。
刘邦:能屈能伸,善于应变,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圆滑狡诈,细心机警。
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大无谋,寡谋轻信,沽名钓誉,缺乏
远见。
项伯:徇情,泄密,糊涂蛋。
曹无伤:鲁莽草率。
2《鸿门宴》的故事大概
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大怒,立刻回师咸阳,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不得不去。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加之樊哙相助,安然逃脱。
鸿门宴八个人物性格
鸿门宴八个人物性格一、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共同点:胸怀大志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1.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
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
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
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
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性格特点: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
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
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
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
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那么你知道项羽在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吗?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的资料。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篇1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樊哙为救其主,敢作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兼备,堪称好汉。
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
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
从鸿门宴看刘邦和项羽性格和命运关系项羽和刘邦,一对一世的冤家。
项羽才能出众,“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是古人对他的评价,而“霸王”一词,也是项羽的专称;而共同争霸的刘邦,已经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人了。
鸿门宴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面对种种的差距,刘邦是怎么取胜的呢?从鸿门宴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性格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一、项羽。
古往今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都不差。
他有蒲松龄笔下的“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决心,也有李清照笔下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
但是他的性格影响了他的判断,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项羽是优柔寡断的。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就体现出了他的“妇人之仁”。
面对自己成功道路上的阻碍,项羽本应该是“急击勿失”的,但他的犹豫,他做事的不干脆,使自己失去了除掉刘邦的大好机会。
同样对于樊哙,项羽也是优柔寡断的。
樊哙为了保护君主刘邦冲入军门,并且忍辱负重吃下生肉,在这之后,樊哙又当众说出项羽做法的错误。
他如此的高调,就是为了给刘邦时间逃走。
而项羽对待樊哙,却是“未有以应”。
同时,项羽也是傲慢的。
他的胜利以及百姓对他的爱戴蒙蔽了他的双眼。
项羽为什么要攻打刘邦呢?因为他听说刘邦在关中称了王,把珍宝全部占为己有。
这严重的伤害了他的尊严,所以他要攻打刘邦。
而范增的观点呢?他看到了刘邦的志向,认为刘邦是项羽称霸道路上的阻碍。
两人的认识不同,也造成了鸿门宴上对刘邦的态度不同:一个是急着杀掉刘邦,另一个是在听到刘邦进入关中“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认为挽回了自己的面子,被刘邦虚假的讨好所蒙骗。
二、刘邦。
刘邦有着远大的志向,也有努力的决心。
他以前贪图钱财,喜爱美女,但在进入关中以后,他清醒过来,并且和当地百姓约法三章,足见他的决心。
刘邦最可贵的在于他能屈能伸。
“立诛曹无伤”可以看出他的决绝,而在鸿门宴中面对项羽,他却是卑躬屈膝的。
刘邦带了一百多人马来拜见项羽,到了鸿门,小心翼翼的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鸿门宴》人物比较
《鸿门宴》人物比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精彩篇章如百花盛开,艳放其中,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便是其中一朵。
它展示了秦汉之际刘邦、项羽两支武装力量的初次对抗,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人物的鲜明形象,表现了人物的丰富性格,预示了项、刘的不同命运。
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将帅之比:上驷对上驷项羽其性格可用三个字概括:傲、直、仁。
其傲表现有四:一是接到曹无伤“沛公欲王关中”之密报,立即决定进攻,深层原因是他曾击败秦的主力,各路诸侯都已默认其“霸主”地位,而刘邦称王之举触犯了他的尊严;二是从宴饮坐向可明显看出其傲慢自大;三是席间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亦不表态,也是因刘邦“籍吏民,封府库,以待将军”等语维护了他的尊严,深层原因是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四是对樊哙闯宴、斥责格外宽容,原因之一也是樊哙将他看得比怀王还高,有求赏之意,这也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
骄兵易败,有此四者,其决策失误之大,自不待言。
其直表现有三:一是一接到左司马密报即大怒,立即下令飨卒攻刘,对此举之得失毫不考虑;二是刘邦军门自谢,并言有小人离间,沛公话还未完,项羽已截口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一句便断送了功臣性命;三是沛公不辞而别,项王知后坦然受璧,置之坐上,丝毫不觉沛公离因,憨直之态,令人忍俊不禁,无怪亚父要剑撞玉斗,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其仁表现亦有三:一是宴中范增数次举?i提醒,击刘于座,项王默然不应;二是项伯与沛公约为婚姻后进言于项羽,要善遇刘邦,项羽即许诺;三是沛公离去后项羽并未下令追击。
此举除无机心外,也与其天性中之“仁”有关。
刘邦其性格亦可用三字来概括:狠、变、谋。
坚决果断,冷峻狠毒,是刘邦的第一个特点。
沛公宴赴鸿门,侥幸捡回一条性命,回营后即诛杀曹无伤,此狠之小者;此外,明时王象春诗《书项王庙壁》中有“鼎上杯羹弃翁姥”句,言项羽曾以烹刘父以挟,刘邦竟言要分一杯肉羹,此狠之大者。
《鸿门宴》项羽悲剧性格简析
《 鸿门宴 》是司马迁笔下所描写 的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是指公 元前2 0 6 年1 2 月 ,项 羽 在新 丰 鸿 门举行 的 一 个藏 有 杀 机 的宴 会 。这 次 “ 宴会 ” 拉开 了项 羽和 刘邦 在 灭 秦之 后 长 达五 年之 久 的楚 汉 相争 的序 幕 。 虽是 楚汉 斗 争 的开 端 ,却 在 某 种程 度 上预 示 了这 场 斗争 的结 局 。 《 鸿门宴 》作者以时间为序 ,通过宴会前 的矛盾 ,宴会场面与宴会后 余 波 的描 写 ,生动 地揭 示 了项羽 多侧 面 的悲剧 性格 。 首 先 ,项 羽的 悲剧 性格 表 现 为 自矜 功 伐 ,为人 不忍 。 由于 秦 的 主 力 是 被项 羽击 败 的 ,各 路诸 侯 都 听命 于他 ,承认 他 的 “ 霸主 ”地 位 , 这 使 得项 羽 自矜 功 伐 的骄 傲心 理 更 为膨 胀 。在 项 羽拥 兵 四十 万 ,进 驻 新 丰 鸿 门 ,掌 握 战 争 主 动权 的形 势 下 ,只 有十 万 兵员 的刘 邦 “ 欲王 关 》 中”的阴谋被告发。项 羽 “ 大怒”,下令 : “ 旦 日飨士卒 ,为击破 沛 公 军 ! ”项 羽 的 “ 大 怒 ” ,不 是 性 格 暴 躁使 然 ,而 是 因 为 尊严 被 冒 犯 ,他不 能容 忍别 人对 自已不 恭 不 敬 。眼 看一 场 战争 势难 避 免 了 ,却 被刘邦主动前 来卑词 “ 谢罪”所化解。项羽听 出刘邦谦卑 的口气 ,感 觉到刘邦非常尊重 自己 、无意与 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 满 足 ,因而怒 气 全 消 ,不 仅 和盘 托 出告 密 人 ,而 且设 宴 招待 刘 邦 ,以 示 和 解 友善 之 意 。宴会 上刘邦 的不 辞 而别 本是 礼 节 上 的不 周 ,但 因 为 张良代刘邦转 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 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一、刘邦刘邦首先是一个坚定不移,胸怀大志,能屈能伸的人。
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本来,刘邦也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但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建立至高无上的刘氏政权,他坚定不移,放弃了财务与美色。
鸿门宴上,一般为了显示对客人的尊重,都会让客人东向坐,而项羽为了表明自己的权势高于刘邦,设宴之时自己特意东向而坐,而让刘邦北向而坐。
此时的刘邦明知项羽是在有意贬低自己,但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他还是隐忍不发。
其次他又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有勇有谋。
鸿门宴前他认真地听取张良的意见,拉拢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使项伯成为自己的保护伞;为了打消项羽对自己的疑虑,又接受项伯意见,第二天一清早就亲赴鸿门向项羽谢罪,因而得到项羽的信任;范增早就看出刘邦入关的的真正意图于是鸿门宴上趁机想要谋杀刘邦,因而鸿门宴上杀机又起。
为了只身逃走,刘邦再次接受樊哙的意见,最终在鸿门宴上逃过了杀头的危机。
刘邦还是个遇事冷静,当机立断的人,刘邦先行入关后,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加上范增的煽风点火,令项羽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就来攻打刘邦。
紧急关头,刘邦并未自乱阵脚,他自忖以自己的十万大军来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会如卵击石。
因此他不想逞匹夫之勇,而是沉着冷静下来,与众谋士商议。
商讨之后,当机立断,接受张良意见,马上笼络项伯。
鸿门宴上当项羽说出是曹无伤的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等他回到军营,就立即诛杀了叛徒。
刘邦的这一当机立断,为他的将来的宏伟大业消除了隐患。
看到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刘邦又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借口“如厕”,以便趁机逃走。
当想好对策,准备逃走时,又谨慎的交待张良,叫张良拖延时间,稳住项羽,等他回到军营后方可向项羽进献白璧与玉斗,从这里可以再次看到刘邦的遇事冷静和当机立断。
二、项羽首先项羽是一个头脑简单,不讲义气的人。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张良 萧何 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 以取天下也。项羽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
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 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司马迁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沛公不胜桮杓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④范增数目项目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秋毫不敢有所近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①③④⑤ B.②⑤⑦⑧ C.②④⑥⑧ D.①②⑤⑨
答案:D。 ①距通拒,内通纳;②桮通杯;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 让我们来看一看后人是如何 乌江亭 王安石 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 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评价项羽的?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 咏项羽 李清照
5.写出下列语句所含的成语(2分) A.秋毫不敢不所近( ) B.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C.劳苦而功高如此( ) D.项庄拔剑舞,其意在沛公( )
答案: A、秋毫无犯 B、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劳苦功高 D、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1.将下列几句话译成现代语: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①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 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小结
一、通过人物在斗争中的言 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项羽: 自大无谋、沽名轻敌
刘邦: 深通人情世故, 遇事多谋善断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一、关于项羽的形象。
1、自矜功伐,自尊自大。
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2、优柔寡断。
项羽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却又有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朵根软,容易轻信别人,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进击刘邦,因刘邦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项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竟又允许“善待”刘邦。
3、刚愎自用。
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丝毫听不进范增的进言,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迟迟不表态、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
他尽管能够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夺不到天下。
4、昏暗无谋,敌友不分。
竟然十分愚蠢的出卖朋友,绝敌营内应。
他傻乎乎地向对手泄露身在对方营垒愿意为自己充当间谍提供情报的曹无伤,彻底断绝了对方人员投靠己方之路,从而也切断了对方内部的重要情报来源。
5、意气用事,麻木不仁。
运筹军事,如同儿戏,关键时候突然改变急击刘邦的决定,缺乏战略头脑,沛公逃席却安然受璧,麻木不仁,毫无政治军事斗争的敏锐性,根本就看不到事情发生后所形成的极大潜在隐患。
6、不善用人,养奸贻患。
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计谋,甚至后来竟然怀疑并撵走这位忠心辅弼自己的军师,而对充当内奸的叔父反而言听计从,竟然毫无怀疑,一直重用。
二、关于刘邦的形象。
1、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
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
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
鸿门宴人物性格特点
鸿门宴人物性格特点
1、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2、张良: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善于辞令,忠诚机智。
3、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4、曹无伤:不忠不义。
5、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6、范增:忠心耿耿,老谋深算,目光长远,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急躁易怒。
7、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8、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的作文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的作文说起鸿门宴,那可真是一场充满了勾心斗角和明争暗斗的大戏啊!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场宴会上各位人物的性格。
先来说说刘邦吧。
这家伙,那叫一个能屈能伸。
在项羽面前,那姿态放得极低,一脸的谦卑和讨好。
心里头估计打着小算盘呢,可表面上却装得跟个无害的小白兔似的。
他善于随机应变,一有风吹草动,就能迅速想出应对之策。
说白了,就是个狡猾的老狐狸,懂得审时度势,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和大业,啥面子都能不要。
再看看项羽,勇猛是真勇猛,可这脑子就不太好使啦。
太容易相信别人,又刚愎自用。
人家刘邦几句好话一说,他就晕头转向了。
而且还优柔寡断,范增多次示意他干掉刘邦,他就是下不了决心。
这性格,要是放在平常,可能还能说他有点仁义,可在这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那就是致命的弱点啊!
范增呢,那可是个老谋深算的主儿。
眼光独到,一眼就看出刘邦是个大威胁。
他一心为项羽着想,只可惜项羽不听他的。
他那个着急上火啊,估计心里都在骂项羽是个糊涂蛋。
张良就聪明得很啦,冷静沉着,一直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
关键时刻总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来化解危机,是刘邦的得力军师。
樊哙也是个猛人,忠心耿耿不说,还胆大心细。
闯进鸿门宴的时候,那气势,把项羽都给震住了。
鸿门宴上这几个人物,性格各异,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才决定了这场
宴会的走向和他们各自的命运。
这场历史上的精彩对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司马迁的《鸿门宴》这一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他描写的主要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朝的统治后,为了争取天下的掌控权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它将刘邦和项羽长久时间来的政治矛盾具体透明的呈现了出来,虽然名字为宴会,实际则是一场政治权利的角逐,由此也揭开了之后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的序幕。
虽然本文涉及人数较多,但是司马迁通过自己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的将不同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的剧情更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因此,《鸿门宴》一文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尤其是人物形象方面,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一、塑造人物手法要进行《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首先应该对文章中的塑造手法进行简单的分析,这对我们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整篇文章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精炼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了,它使得人物形象立体生动,跃然纸上。
比如,当刘邦来到鸿门谢罪时,听过刘邦一套精心准备的花言巧语后,项羽竟然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到此!”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和刘邦的位置是颠倒的,本来该解释的是刘邦,而项羽却急于辩白,从而和刘邦以释前嫌,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为人不善掩饰、近乎愚蠢的性格特点。
(二)在矛盾中塑造人物形象《鸿门宴》共有七个自然段,可大致分为宴前、宴中和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二自然段为宴前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将刘、项两军在驻地、军事力量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对比,简要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和双方在幕后所做的活动,为后文揭示成败的原因和错失良机的原因埋下了铺垫。
第三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宴中。
在一部分主要写鸿门宴上觥筹交错间剑拔弩张的斗争。
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矛盾冲突集中,情节发展到高潮,这一部分既反映了刘、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又突出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鸿门宴张良的形象分析
鸿门宴张良的形象分析鸿门宴张良的形象分析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鸿门宴张良的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张良,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人。
张良因暗杀秦始皇失败,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先是战国时韩国人,他的祖父张开地曾担任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的相国,父亲张平曾担任韩釐王与韩桓惠王的相国。
[1]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图谋恢复韩国,从事抗暴活动,结交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成。
[2]后更姓换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
[3]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
[4]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
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
[5]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
[6]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
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
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
但司马迁又通过张良遇见圯上老人的情节,刻画了张良的隐忍,这是早年张良性格的又一个侧面。
张良追随刘邦以后,处处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等。
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
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刘邦对他则言听计从。
张良在鸿门宴这次生死攸关的斗争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课外阅读】《鸿门宴》人物赏析
【课外阅读】《鸿门宴》人物赏析《史记•鸿门宴》中人物形象的丰富饱满,生动鲜明,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而且也得力于他使用了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他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对于一场浩大的军事行动,作者寥寥几笔就交待清楚。
破关而入,攻城守战,均一笔带过,突出项羽的一怒。
鸿门宴中,繁琐礼仪,推杯换盏都舍去不写,而专抓住范增的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刘邦私逃几个环节加以渲染,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表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弱点,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鸿门宴中,盖世英雄项羽的表现坦率而少谋略,既没有钜鹿之战的豪气,也缺少后来垓下被围,乌江自刎时的悲壮,显得优柔寡断,则愎自用。
钜鹿之战把项羽的地位推向顶峰,唯我独尊。
所以他不顾当初的约定,听到刘邦已入关中后,勃然大怒,破关而入,直指刘邦兴师问罪。
刘邦的假意奉承,又让他立刻心软了下来,不但轻易相信了刘邦的话,而且胸无城府地把告密人坦率告之,导致曹无伤枉送性命。
在他的眼中,曹无伤本来就无足轻重,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
这种盲目的自高自大害得他后来孤单无助,四面楚歌,许多原来对他抱有希望的人都离他而去,比如韩信、范增。
在战场上,项羽神勇异常,气魄惊天撼地,但是在政治斗争上,幼稚天真。
他看不清当时的形势,只想着为楚报复暴秦,坑杀秦兵,火烧秦宫,大封诸侯,快意恩仇,然后衣锦还乡。
他斗不过刘邦。
刘邦也不轻易相信别人,当张良向他告知项伯带来的消息时,他怀疑张良,但马上又转变了态度,对项伯卑辞恭貌,和张良一样的与之称兄道弟,既拉拢项伯为他在项羽面前说好话,也感动了张良,让他们在宴会斗争中时刻保护着他。
刘邦是虚伪奸诈,善于委过于人的。
做关中王是他的梦想,一旦得以实现,他便有些得意忘形,真的去做准备了。
当形势不利,危难当头之际,又立刻翻脸不认人,推出替罪羊来。
《鸿门宴》人物关系、座次及性格分析
2.对刘邦性格的体现 2.对刘邦性格的体现
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善于 采取积极退让的应变之策, 采取积极退让的应变之策,展 现了老练成熟、 现了老练成熟、老谋深算的性 格。
《鸿门宴》人物关系图 鸿门宴》
刘邦集团
沛公 即刘邦 曹无伤 (沛公 (沛公 (沛公 项 (项羽
诛杀 玉 玦 示 之
霸王之争
项羽集团
项羽
项庄 (项 羽 (项羽 之
《鸿 门 宴 》 座 次 图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 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 侍。” 侍。” ——《史纪·项羽本纪》 ——《史纪·项羽本纪》
一、项羽“东向坐”及其意蕴 项羽“东向坐”
可见“东向”是宾主座中的尊位。 可见“东向”是宾主座中的尊位。 1、项羽居尊位的原因次。 、项羽居尊位的原因次。 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 ①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 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 ②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 之。 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③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2.
对项羽性格的表现
居尊不让的心理意蕴表现出他 “自衿功”、“欲以武力经营天下” 自衿功” 欲以武力经营天下” 善斗勇的性格特点。
二、刘邦北向及其意蕴
“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 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 ——如淳 史记·会注》 ——如淳《史记·会注》 如淳《 表明:南向是君位,北向是臣位。 表明:南向是君位,北向是臣位。 1、刘邦居臣位(卑位)的原因。 刘邦居臣位(卑位)的原因。 实力不济(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①实力不济(“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 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 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 先入咸阳,且得民心。项羽对之怀恨在心。 ②先入咸阳,且得民心。项羽对之怀恨在心。 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鸿门宴看性格决定命运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代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从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性格的弱点导致的,这在《鸿门宴》一文中就可窥一斑。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鸿门宴》中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再者刘邦“谢罪”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再其次帐中饮酒座位的安排,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一点都没把刘邦放在心上。
最后刘邦不辞而别,他本该追究,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妇人之仁。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樊哙按理说资格进会场,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
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
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
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尽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进攻,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
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
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成气候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可以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真是迂腐得可以了,他难道不知道放虎归山,遗患无穷的道理吗?张良发觉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的意图后,私下来到军门找樊哙商量对策。
樊哙进入宴会会场之后对项羽说的一番话与刘邦此前所说的话完全一个调子,即刘邦有功,应该奖赏。
在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之时,刘邦借口“如厕”,“因招樊哙出”。
刘邦独去之时交待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
这里一方面看出刘邦的狡诈与精明,另一方面也看出刘邦与部下之间高度的默契,上下之间目的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
与刘邦不同,项羽在宴会上对范增的以目示意、举玉袂暗示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项庄席间舞剑被项伯阻挠也听之任之。
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项庄之间在行动意图上全然缺乏默契。
彼此之间认识不致、思想不统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调呢?这里不仅有项羽迂腐呆板的因素在,更有项羽才智不足、谋事不深的因素在。
当张良献上白璧一双,项羽“置之坐上”之时,范增为痛失击杀刘邦的良机而恼怒不已,不仅当场将张良所献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且压抑不住失望与怨恨之情,脱口而叹:“唉!竖子不足与谋!”正由于项羽有上述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缺乏远见、迂腐呆板、谋事不深、才智不足服人的悲剧性格,他的最终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便是势所必然的了。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
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
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
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
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
古人云:"义者,宜也。
"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
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
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
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
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
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
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
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
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
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
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
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
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
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古训。
其实,一个人成功与否?跟他的能力倒是没有直接联系,很大程度上是性格左右了一个人的命运。
能力我们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得来的,但是性格就不一样了。
一般来讲,我们是很难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者让他自己改正那都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性格从主观上来讲是由遗传基因造成的,但从客观上来讲跟后天成长的环境因素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将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性格就在我们人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了;根本就是没办法彻底改变的,至少是一件极为困难棘手的事情。
即便是改变,那也只是皮毛罢了!本质上的人格特征变不了。
这就印证了古人那句话,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没错,改朝换代本来过程艰巨;但在人们看来也比不过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由此见得,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者令一个人改变个性那比改朝换代还要艰难。
其实,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长相一样性格一样的,即便是有些类同那也是大同小异;总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差异。
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才显得金贵不是吗?显得与众不同对吗?但是我这里要说的是人有千种,种种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特行的性格这本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有些人的性格会助长一个人成功,然而有些人的性格确会让一个人从此跌入人生的低谷。
不战而败,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正因为有了性格原因在这个社会上才会有等级制度,有贫富之分。
才会有各个阶层的人士。
这最终还是因为性格问题。
直到后来我才发现,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而活还得为别人在乎别人的感受。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间。
因为性格,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好汉英年早逝。
壮志未酬却抱憾终身。
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但最终却因为一些小的细节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在这里我就来列举几个都是英雄却被性格所误和不是英雄却因为性格而成功的人!我们来做几个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在这里我们就先来说说这秦末汉初的楚汉之争当中的两个头目吧!当然一个是汉王刘邦,另外一个则是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本是一方诸侯,贵族出身。
刘邦只不过乃沛县一亭长官卑职小,出身卑微。
就算论资排辈也轮不到刘邦做皇帝。
却偏偏有形成了楚汉对立之势。
这是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刘邦本不是什么英雄只不过是市井一地痞无赖。
另带着一些小聪明却到处去坑蒙拐骗,干的尽是一些道貌岸然的事情。
就因为这样的小聪明,这样的伪君子才骗了很多英雄豪杰;用尽卑鄙手段将那些英雄豪杰能人异士收入自己麾下作为己用。
用完了再烹杀,古往今来的开国帝王大多如此。
这样的骗术骗了很多人,亏得老百姓还将这样的皇帝奉为圣主明君。
开国元勋是怎么死的?谁也不知道。
皇帝说是病死的,老百姓当然大多也会相信是病死的。
皇帝一龙颜大怒史官也只好按照皇帝的指示记载。
所以,史书上的东西未必就完完全全是真实的。
是真的历史真相。
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捏造任何事实真相,有人说项羽是英雄同样也有人说项羽是暴君。
无论是那种说法,都证明不了事实真相。
在我看来只有成王败寇。
刘邦赢了可以说项羽是贼子是暴君,但同样项羽赢了也可能说刘邦无德。
这些都无历史依据,说不定正是稗官的扭曲。
项羽此人,重情重义且妄自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