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褶皱构造
第四节 褶皱构造
五、褶皱构造的识别
野外辨认褶皱时,首先判断是否存在并且区别向斜与背斜, 野外辨认褶皱时,首先判断是否存在并且区别向斜与背斜,然后确定其形态 特征。少数情况下,如山区河谷道路两侧,岩层的弯曲可能直接暴露, 特征。少数情况下,如山区河谷道路两侧,岩层的弯曲可能直接暴露,是背斜还 是向斜一目了然。但多数情况下,地面岩层成倾斜状态, 是向斜一目了然。但多数情况下,地面岩层成倾斜状态,无法看清地形的弯曲全 貌应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 貌应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 首先注意,地形上的高低不是判别背斜与向斜的标志。 首先注意,地形上的高低不是判别背斜与向斜的标志。岩石变形之处背斜为 高地向斜为低地。这时的地形是地址构造的直观反映。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剥蚀后, 高地向斜为低地。这时的地形是地址构造的直观反映。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剥蚀后, 由于背斜轴部裂隙发育,岩层较破碎且地形突出,剥蚀作用进行较快, 由于背斜轴部裂隙发育,岩层较破碎且地形突出,剥蚀作用进行较快,可能使背 斜变成低地或沟谷。与此相反,向斜轴部岩层较为完整, 斜变成低地或沟谷。与此相反,向斜轴部岩层较为完整,并常有剥蚀产物在轴部 堆积,故其剥蚀速度较背斜轴部慢,最终导致向斜的地形较相邻的背斜高, 堆积,故其剥蚀速度较背斜轴部慢,最终导致向斜的地形较相邻的背斜高,形成 向斜山。 向斜山。 其次,垂直于岩层走向进行观察,当地层出现对称分布时, 其次,垂直于岩层走向进行观察,当地层出现对称分布时,可判断存在褶皱 构造。 构造。
二、褶曲要素
• 核:褶曲中心部位的岩层。 •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 层,背斜与向斜相连时翼是 共用的。 • 轴面:大致平分两翼的假想 轴面: 面。 • 转折端:从一翼转到另一翼 转折端: 的过度弯曲部分即两翼汇合 部分。 • 枢纽 枢纽:轴面与褶曲同一岩层 层面的交线。
褶皱构造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
一、褶皱的概念 1.褶皱 褶皱(fold)的定义 褶皱 的定义 岩石中的各种面等,在应力作用 岩石中的各种面等, 下会发生连续弯曲变形, 下会发生连续弯曲变形,这种连续 弯曲变形即为褶皱。 弯曲变形即为褶皱。
未褶皱
褶皱后
2.褶皱的基本形态 褶皱的基本形态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已知:背斜(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已知:背斜(anticline) ) 向斜(syncline)。 与向斜 。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不明:背形(antiform)、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不明:背形 、 向形(synform)与中性褶皱(neutral fold)。 向形 与中性褶皱( )。
倾 竖 80°—90° ° ° 70°—90° ° °
五、根据褶皱各部位岩层厚度分类
平行(等厚)褶皱:褶皱各部位上, 平行(等厚)褶皱:褶皱各部位上,岩层 的真厚度都相等。当褶皱由多层岩层组成时, 的真厚度都相等。当褶皱由多层岩层组成时, 所有各层具有一个共同的曲率中心和多个不同 的曲率半径,因此,各层褶皱面均呈平行状态。 的曲率半径,因此,各层褶皱面均呈平行状态。 相似(顶厚)褶皱:各层的曲率相等, 相似(顶厚)褶皱:各层的曲率相等,没 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核部岩层厚,两翼岩层薄。 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核部岩层厚,两翼岩层薄。 顶薄褶皱: 顶薄褶皱:两翼真厚度和铅直厚度都大于 核部,当其由多层岩层组成时, 核部,当其由多层岩层组成时,各层既不平行 也不相似。 也不相似。 不协调褶皱: 不协调褶皱:各褶皱岩层的弯曲形态明显 不同,它们既不平行,也不相似, 不同,它们既不平行,也不相似,岩层厚度发 生明显的变化。 生明显的变化。
新 老 背斜
向斜
3、 若地层发生倒转(情况复杂) 、 若地层发生倒转(情况复杂) 这种褶皱→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 背形向斜等。 这种褶皱 叠加褶皱。向形背斜 背形向斜等。
构造地质学第四章 褶皱
盐底辟构造―盐丘
四、褶皱的组合型式及其分布
(一)穹隆和构造盆地 (二)雁行褶皱 (三)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 (四)复背斜和复向斜
(一)穹隆和构造盆地
(二)雁行褶皱
为一系列呈平行斜列(雁行状)的短轴背斜 或向斜,可以由不同规模和级次的背斜或向 斜组成。
可能成因:受水平力偶作用引起。
伸展盆地 挤压盆地
2、底辟构造和盐丘(Diapiric structures),由 地下低密度高塑性岩层(如岩盐、石膏、泥岩、岩 浆等)在差异力或差异压力下向上运动所产生的构 造。
组成:
a.底辟核:高塑性岩石组成。 b.核上构造:核上拱引起的变形构造(复杂)。 c.核下构造:核下部与底辟作用相关构造(简
特点: ① 形成相似褶皱; ② 岩层面并非真正弯曲; ③ 多发育于变质岩区。
4. 柔流褶皱作用:高韧性岩石或高温高 压条件下岩石发生流动变形所形成的复杂 褶皱。
主要发生在深变质岩区和高韧性岩石中。
盐底辟核部的柔流褶皱
思考讨论题
自然界大部分褶皱是由纵弯褶皱作用形成 的。从地壳变形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反 映了什么问题?
是由多级褶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巨大向斜。
各次级褶皱轴面常向该复背斜或复向斜的核部收敛。
识别标志:区域性新老地层的分布
复向斜:中央次级褶皱核部地层,中间新两侧老。 复背斜:中央次级褶皱核部地层,中间老两侧新。
补充内容:叠加褶皱基本类型
第1型
42
第2 型
43
第3型
44
第4章 褶皱(fold)
Ⅲ类 等倾斜线向 外弧收敛,向内弧 散开呈到扇状,即 外弧曲率大于内弧, 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分类意义
工程地质(课件)第三章地质构造全篇
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决定地表的基本形态和内部 构造——地表形态的塑造者
外力地质作用破坏和重塑地表形态——地表 形态的雕刻者 地壳上升时,遭受剥蚀。 地壳下降时,接受沉积。
20/63
第二节 地质年代
• 绝对年龄:通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周期测定。适用
于岩浆岩、变质岩地区。钾-氩、铀-铅和碳-14。
走向(strike):岩层面和 任一假想水平面交线的延 伸方向。
倾向(dip):岩层的倾斜 方向。与走向线垂直。只 有一个。
倾角(dip angle):岩层层 面与水平面的最大锐角。
35/63
产状三要素(elements of attitude)
表示方法 : 岩层产状一般用方位角表
示,通常格式是: 走向南西200°,倾角南东
15/63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16/63
潮湿气候区:河流、湖泊、地下水发育,风化 彻底。如东南沿海。
干旱气候区:暴雨,风力强,咸水湖。 如西北高原。
冰冻气候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生物稀少, 冰川盘踞。如两极和高山地区。
17/63
中国地势分布示意图
18/63
大陆以剥蚀为主,海洋以沉积为主。 山区以剥蚀为主,平原以沉积为主。
地震作用(earthquake)
地内机械能突 然释放,以弹性 波的形式传播到 地表引起猛烈冲 击。
汶川地震
7/63
岩浆作用(magmatism)
岩浆形成、运动、 演化、冷凝。
8/63
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在高温、高压并有化学物质参与下,岩石发 生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生成新的岩石。
25/63
2. 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关系
第4.3章 褶皱构造
Ⅱ 直立倾伏褶皱
Ⅲ 倾竖褶皱
Ⅳ 斜歪水平褶皱
Ⅴ 斜歪倾伏褶皱
Ⅵ 平卧褶皱
Ⅶ 斜卧褶皱
(三)按褶曲在平面上的长宽比分类
按褶曲在平面上的长宽比分有:线形褶曲、短轴褶曲、穹窿与盆 ①线形褶曲:长宽比在10倍以上,又称长轴褶曲。
②短轴褶曲:长宽比为3-10倍。
③穹窿与盆:长宽比小于3的褶曲。上凸的背斜称穹 窿;下凹的向斜称盆。
一、概念:岩层受到垂直压力或水平挤 压力而发生各种弯曲,称为皱褶构造。
1. 皱褶构造中的单个弯曲称褶曲。 2. 成因: • 升降运动 • 水平运动
褶曲的基本类型有两类:背斜和向斜
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的弯曲构造,称为背斜。 ②向斜:岩层向下凹的 弯曲构造,称为向斜。
背斜的特点是: 1)两翼产状相反 2)核部岩层老、翼部 岩层新 3)由核部向两侧岩层 对称重复出现 向斜的特点是: 1)两翼产状相反 2)核部岩层新、翼 部岩层老 3)由核部向两侧岩 层对称重复出现
①圆弧 褶曲
圆弧褶皱 尖棱褶皱
轴面
箱状褶皱
扇状褶皱
挠曲
①圆弧褶曲
圆弧褶皱
尖
②箱形褶曲:转折端呈长方形
③尖棱褶曲:转折端尖棱。
④扇形褶曲:转折端呈扇形
(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
1、按褶曲的枢纽状态分类 按枢纽的状态分有:水平褶曲与倾伏褶曲
水平褶皱
倾伏褶皱
①水平褶曲:枢纽平行水平面;组成褶曲的地层的层面 在水平面上的走向线互相平行。
3、 隔档式与隔槽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
四川盆地东部隔档式褶皱
贵州正安一带隔槽式褶皱
瑞士侏罗山剖面
(二)从平面上看
• • • • • 平行状 分枝状 帚状 弧状 雁行式
第四节_褶皱构造
第四节褶皱构造一、褶皱的概念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
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地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
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
褶皱的规模可以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也可以小到在手标本上出现。
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但褶皱和褶曲二个术语有时并无严格的区别,而且在许多外文中也只是同一术语。
从成因上讲,褶皱主要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它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拗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
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如冰川、滑坡、流水等作用,也可以造成岩层的弯曲变形,但一般不包括在褶皱变动的范畴中。
褶曲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从外形上看,背斜是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向斜是岩层向下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
这种从形态上的划分,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
但在有些情况下则是无法判断的,例如当褶曲是横卧时,或褶曲两翼平行而顶部被剥蚀掉时,或褶曲呈扇形弯曲而顶部亦被剥蚀,或褶曲呈翻卷状态时,等等,都无法利用形态区分是背斜或向斜。
从本质上讲,应该根据组成褶曲核部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区分,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
或者说,由核到翼,岩层越来越新,并在两翼呈对称出现,为背斜;由核到翼,岩层越来越老,并在两翼呈对称出现,为向斜。
二、褶曲要素为了便于对褶曲进行分类和描述褶曲的空间展布特征,首先应该了解褶曲要素。
褶曲要素是指褶曲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确定其几何形态的要素。
褶曲具有以下各要素:(一)核褶曲的中心部分。
通常指褶曲两侧同一岩层之间的部分。
但也往往只把褶曲出露地表最中心部分的岩层叫核。
(二)翼指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
一个褶曲具有两个翼。
第四章褶皱
(3)当两个强硬岩层之间夹有层理发育 的韧性岩层时:发生纵弯褶皱作用,则会在 层间滑动的力偶作用下,使薄层韧性岩层发 生层间小褶皱。 可以利用 翼部不对称层 间小褶皱判断 上下层面及背、 向斜位置。
2、弯流褶皱作用:岩层弯曲变形 时,不仅发生层间滑动,而且某些岩 层的内部还出现物质流动现象。主要 特征是: (1)层内物质的流动方向,自翼部 流向转折端,致使转折端部位增厚, 翼部相对减薄,从而形成相似褶皱或 顶厚褶皱。
单层或彼此粘结很牢的一套岩层在纵弯褶 皱作用下的变形规律: 岩层韧性较高:外凸侧会因拉伸而变薄, 内凹侧则因压缩而变厚。 脆性的岩层:在外凸侧常产生与层面正交、 呈扇状排列的楔形张节理或小型正断层,而在 内凹侧因压缩而产生逆断层。
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层理 在形成褶皱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岩层 的弯曲可以通过两种运动方式来完成,一是 弯滑褶皱作用,二是弯流褶皱作用。
一、褶皱形成的基本类型
(一)纵弯褶皱作用(buckle folding): 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而产生褶皱的作用, 称为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弯曲应力、应变分布特点:在结构 均一的单层板状材料的侧面上画上几排小圆, 平板发生纵弯曲变形后小圆形态的变化反映 了褶皱内部应变情况。
P
外凸侧:
应力:σ3水平并⊥枢纽 σ1直立⊥层面 σ2平行枢纽 应变:垂直枢纽方向水平拉伸。 内凹侧: 应力:σ1 ⊥枢纽 σ3直立⊥层面 σ2平行枢纽 应变:垂直枢纽方向水平压缩。 中和面:无应变,随弯曲加剧中和面向 核部迁移。
枢纽 轴 迹
轴 迹
轴面
9.脊、脊线、脊面 和糟、槽线、槽面: 背斜的同一褶皱面上的 最高点为脊,它们的连 线为脊线;向斜的同一 褶皱面上的最低点为槽, 它们的连线为槽线。若 干相邻褶皱面上的脊线 或槽线联成的面,分别 称为脊面和槽面。 10、脊迹和槽迹:脊面或槽面与地面或 任意平面的交线。
讲06 褶皱构造4
2013-9-10
1
地质学基础
第十九章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
褶皱构造
二、褶皱要素 为了便于描述和研究褶皱,我们通常将能反映褶皱几何形态与 几何组成的各种要素称为褶皱要素。它包括: 1. 核部 褶皱弯曲的中心部位。背斜的核部地层最老,向斜的核部 地层最新。对同一褶皱而言,随着出露高度的不同,褶皱的核部地 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 翼部 褶皱核部两侧的部位。对同一个褶皱而言,核部两侧的翼 部地层以核部地层为中心镜相对称。 当两褶皱(背斜、向斜)相邻时,两核部之间的公共部分为共同 的翼部,既一褶皱的核部不得包含另一褶皱的翼部。 3. 转折端 褶皱从一翼到另一翼的弯曲部位。转折端在横切褶皱 的剖面上可以是一点、一段曲线或一段直线。 4. 枢纽 褶皱同一岩层面转折端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枢纽在空间 上可以是直线、曲线、水平线、倾斜线等。
2013-9-10 6
地质学基础
第十九章
第二节褶皱的分类
褶皱构造
2.隔档式与隔槽式褶皱 宽广的向斜与紧闭的背斜组合的褶皱称为隔档式褶皱。宽广的背 斜与紧闭的向斜组合的褶皱称为隔槽式褶皱。 (二)按褶皱的平面组合类型分类 1.平行褶皱群 2.雁行褶皱群 3.扫状褶皱群 4.弧形褶皱群 .
复背斜
复向斜
2013-9-10 13
地质学基础
第十九章
第五节
褶皱的研究
A 对称褶皱
褶皱构造
E 一、褶皱的度量 1.褶皱的对称性 D B C 当褶皱的轴面与水平面或褶皱 的包络面垂直,两翼长度相等的 包络面 褶皱,称为对称褶皱。反之称为 不对称褶皱。对称褶皱的两翼长 不对称褶皱 AE F 度相等,不对称褶皱的两翼长度 不等,见右图。上图,AB=AC, 下图,AB≠AC。 D C B 2.褶皱的强度与规模 H 褶皱强度是以褶皱的波长和波 G 幅代表。右上图,波长为BD,波 幅为CE。右下图,波长为BG、CH, 波幅为CE、DF。 褶皱规模是指褶皱同一最外岩层的长度(平行轴线)与宽度(垂
第四章-褶皱
2021/4/9
73
2021/4/9
74
2021/4/9
顶厚褶皱(北京西山)
75
Ⅲ型 I型
等斜线折射
2021/4/9
76
*同沉积褶皱和底劈构造
1)同沉积褶皱: 岩层在沉积的同时逐渐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1)挤压或垂向隆升:
a. 形态开阔,两翼 岩层上缓下陡;
b.岩层顶薄,两翼 厚;
c.顶粗,两翼细。
60
直立水平褶皱
2021/4/9
61
2021/4/9
直 立 倾 伏 褶 皱
62
倾竖褶皱
2021/4/9
63
斜歪水平褶皱(安徽泗县)
2021/4/9
64
斜歪倾伏褶皱
2021/4/9
65
斜卧褶皱
2021/4/9
66
2021/4/9 大型平卧褶皱(中巴公路盖孜检查站) 67
里卡德褶皱产状分类的特点:
2021/4/9
14
2021/4/9
15
轴面
轴迹
翼 核部
翼
5)轴 迹:褶皱轴面与地面或任一平面的交线,
即露头面上褶皱岩层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
6)转折端:褶皱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的部分。
2021/4/9
16
7)褶轴是指与枢纽平行的
一条直线。该直线平行自身移动 的轨迹形成一个与褶皱层面完全 一致的面
向形-指褶皱面下凹式弯曲。(不考虑地层新老关系)
2021/4/9
10
2)背斜与向斜:
➢背斜:岩层变形向上弯曲, 其核心部位的岩层
时代较老, 两侧岩层的时代依次变新。
➢向斜:岩层变形向下弯曲, 其核心部位的岩层
3.2 褶皱构造
§3.2.5 褶皱构造野外观察方法
追索法
便于查明褶曲延伸的方向及其构造变化的情况。当两翼岩层在平面 上彼此平行展布时为水平褶曲,如果两翼岩层在转折端闭合或呈 “S”形弯曲时,则为倾伏褶曲。
§3.2.6 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
翼-单斜构造部位 ➢倾斜岩层对建筑物的地基一般无不良影响。 ➢倾斜岩层对深路堑、高边坡影响:
线状褶曲:>10:1线形褶曲
(3)褶曲平面形态分类 短轴褶曲:10:1~3:1长圆形褶曲
➢褶曲长宽比判断
(短向斜、短背斜) 穹隆与构造盆地:<3:1圆形褶曲
(若为背斜,称为穹隆;向斜称为构
造盆地)
线状褶曲
短轴褶曲b图右侧
§3.2.3 褶曲的类型
线状褶曲:>10:1线形褶曲
(3)褶曲平面形态分类 短轴褶曲:10:1~3:1长圆形褶曲
§3.2.7 褶皱构造对工程的影响
➢褶皱核部的不良工程条件 岩层破碎产生的岩体稳定问题和向斜核部地下水的问题
§3.2.7 褶皱构造对工程的影响
➢褶皱翼部的工程地质评价 单斜构造中倾斜岩层引起的顺层滑坡问题 岩层产状与坡向的关系
§3.2.7 褶皱构造对工程的影响
单斜构造中倾斜岩层引起的顺层滑坡问题
层位正常,另一翼发生倒转。
(a)
(b)
(c)
(d)
§3.2.3 褶曲的类型
褶皱实例
§3.2.3 褶曲的类型
褶皱实例
§3.2.3 褶曲的类型
直立褶曲
倾 斜 褶 曲
倒转褶曲
平卧褶曲
§3.2.3 褶曲的类型
(2)枢纽产状分类
水平褶皱:褶曲的枢纽水平展布,两翼岩层平行延伸。 倾伏褶皱:枢纽向一端倾伏。
褶皱构造、形成机制以及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Wm
精品课件
对称波形 波长:W 波幅:A
不对称波形 方法1
波长Wα 波幅Aα
方法2 波长Wm 波幅Am
五、褶皱形态的描述及分类
(一) 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1、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
(1)直立褶皱(A) (2)斜歪褶皱(B) (3)倒转褶皱(C) (4)平卧褶皱(D) (5)翻卷褶皱(E)
穹隆构造:长宽比小于3︰1的背斜构 造。褶皱面从中心向周缘倾斜,常无法确 定枢纽。
构造盆地:长宽比小于3︰1的向斜构 造。褶皱面从周缘向中心倾斜。
精品课件
(A)短轴褶皱
(B)线状褶皱;a、b、 c…h等代表地层层序
精品课件
线 状 褶 皱
精品课件
穹隆构造
精品课件
(三)褶皱的产状分类
理卡德(M.J.Rickard)根据褶皱轴面倾 角、枢纽倾伏角和侧伏角这三个变量的关系, 绘制了一个三角网图,据此把褶皱分为七种 主要类型。
向斜:是指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为老地层 的褶皱。
如果地层新老关系不清,可先用背形和向 形描述。
精品课件
二、褶皱的基本要素
精品课件
1.核部:泛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 2.翼部:泛指褶皱两侧部位的岩层。 3. 转折端: 指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 的弯曲部分。
精品课件
4、褶轴:又称褶皱轴线或轴。对圆 柱状褶皱而言,是指一条平行自身移动能描 绘出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该直线称为褶 轴。
Ⅳ:α=100-800
θ=00-100
Ⅴ:α=00-100
θ=00-100
(α)
Ⅵ:α=100-800
θ=100-800
Ⅶ: α=100-800;θ=精1品0课0件-800;γ=100-800
第四章 褶皱构造(二)
单层主波长与粘度比的关系
粘度比值>50
dd
二、纵弯褶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单层主波长与粘度比的关系
粘度比值<10
粘
度
比
减
小
d
二、纵弯褶皱作用
(二)多层纵弯褶皱作用
接触应变带:在夹于软弱 岩层的强硬岩层发生褶 皱时,其周围弱岩层发 生不同的效应,接近硬 岩层受到硬岩层影响而 一起弯曲,远离硬岩层 时则弯曲变弱而消失的 范围称为接触应变带。
• 能干层形成弯滑褶皱,非能干层形成弯流褶皱。 • 能干层形成平行、等厚褶皱,非能干层形成相似、顶
厚褶皱。 • 在褶皱的转折端,能干层形成楔形扇状节理,非能干
层形成反扇型劈理。
2、厚度的影响
当岩性相同厚度不同的地层受到相同的平 行层的挤压力时: • 厚岩层形成曲率小、波长大的平缓、开阔
褶皱 • 薄岩层形成曲率大、波长小的紧闭褶皱
前褶皱压扁作用
岩层间的韧性差较小而平均韧性较大 时,前褶皱压扁作用显著,反之不显 著。
六、压扁作用
同褶皱压扁作用
褶皱岩层内部各点的应变椭圆长轴方位逐渐旋转到 与轴面平行的方向上。
随着压扁作用的的增强,形成新的轴面叶理、使整 个褶皱从等厚向顶厚褶皱发展。
六、压扁作用
后褶皱压扁作用
岩层不再发生进一步 的弯曲,出现平行轴 面的新的面状构造 (轴面叶理)和低韧 性岩层(较刚性岩层) 被拉断形成石香肠构 造(或构造透镜体) 和无根钩状褶皱。
生构造。 说明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的形成机制。 剪切褶皱作用的主要变形特征,形成剪切褶皱需要什
第4章-工程地质-褶皱
§ 4~ 2 褶 皱
褶皱的野外识别
识别走向观察,是否有相同地 质年代的地层重复出现 比较两翼岩层倾向及倾角,定形态分 类名称 图示
§ 4~ 2 褶 皱 褶皱的野外识别 了解枢纽是否倾伏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现象
§ 4~ 2 褶 皱 褶皱形成年代 分析区域性角度不整合 来确定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侵入与沉积 接触
§ 4~ 2 褶 皱
岩层受力而发生弯曲变形称为褶皱
1、3、5为背斜 2、4、6为向斜
褶皱构造基本形态:
背斜(anticline):岩层向上弯曲,核部老,两翼新。 向斜(syncline):岩层向下弯曲,核部新,两翼老。
§ 4~ 2 褶 皱 褶皱的要素 描述褶皱的空间状态,各组成部分称为褶 皱的要素 核部 翼部 枢纽 轴面
上覆地层 不整合面 下伏地层
§ 4~ 2 褶 皱 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 褶皱的核部——强烈变形部位 拉张裂隙 地下水 褶皱的翼部——顺层滑动
§ 4~ 2 褶 皱 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 谷德振理论——总结(不同构造受力 作用下形成的褶皱的工程地质特征)
1、复式流动褶皱 2、线性挤压紧闭褶皱 2 3、复式挤压褶皱 4、舒缓波状褶皱 5、断裂牵引褶皱 6、盖层被牵动引起的褶皱
岩层的产状
图示
走向(strike):岩层面和任
一假想水平面交线的延伸 方向。
倾向(dip):岩层的倾斜方
向。与走向线垂直。只有 一个.
倾角(dip angle):岩层层面
与水平面的最大锐角。
表示方法 :走向和倾向用方
位角表示(可只表示倾向),倾 角用度数。如SW2000, SE1100,
∠30°
露头线 岩层露头线特征 露头是暴露在地表的岩石 包括:天然露头、人工露头 露头观察发现岩层有水平状态、倾斜状态、 直立状态 露头线是指岩层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第四章 褶皱构造(二)
第四节 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也称为重褶皱,是指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而形 成的褶皱。原来褶皱面或轴面叶理作为褶皱面。叠加褶皱是确 定岩石变形发生、发展先后顺序的重要依据,是查明岩石变形 历史的关键。
叠加褶皱的基本型式:
第一型—横跨叠加:第二期滑褶皱“横跨”叠加于第一期水 平直立褶皱上,其差异滑动方向与第一期的褶皱面平行。两 期褶皱轴近于直交。两期背形相叠加形成穹隆,两期向形叠 加处形成构造盆地。
(三)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析
单层岩石的纵弯褶皱作用
平面应变 中和面 线理产状 伴生构造
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析
多层岩石的纵弯褶皱作用 弯滑和弯流褶皱作用是多层岩石在纵弯褶皱作用
下,在不同力学性质的岩层中的两种反应,但它 们都是顺层剪切应变下变形的结果。
平 面 应 变
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析
岩层的厚度在褶皱各部位不变; 在脆性岩层之间的塑性层内,
形成层间小褶皱和反扇形劈理;
在褶皱正交剖面上,最大应变 轴方向从两翼向转折端收敛呈 反扇形排列。应变强度与翼间 角大小有关,拐点处应变最强。
纵弯褶皱作用应变分析
多层岩石的纵弯褶皱作用
伴生构造
三、横弯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与岩层 面垂直的作用力 影响形成的褶皱。 作用力方向一般是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单层主波长与粘度比的关系
粘度比值>50
dd
二、纵弯褶皱作用
(一)单层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单层主波长与粘度比的关系
粘度比值<10
粘
度
比
减
小
d
二、纵弯褶皱作用
(二)多层纵弯褶皱作用
褶皱构造
§2. 褶皱构造一、概念褶皱构造:岩层受力作用后产生变形,形成一系列连续完整的弯曲形态。
大多数是受挤压力形成的,也受垂直作用力后力偶作用下形成。
研究褶皱的产状、形态、类型、成因等特点,对查明区域构造,工程地质条件非常重要。
二、预研究褶皱产状等于研究岩层产状。
1、岩层产状:三要素:岩层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代表岩层水平延伸方向。
倾向:垂直于走向线,沿层倾斜,面向下所引的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所指的方向。
同一岩层:倾向-走向=90。
倾角:最大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岩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最大锐角。
2、产状记录法:用方位角表示:走向45。
倾向135。
倾角40用象限角表示:NE45。
SE45。
<40。
只记倾向倾角:SW205。
<25。
三、褶皱形态类型背斜:中间——老地层,两恻——岩层依次更新1、形态向斜:中间——新地层,两恻——岩层依次更老且两边对称。
2、褶皱要素:核、翼、轴面、轴线小、枢纽、转折端。
四、褶皱构造分类:1、据轴、两翼岩层产状对褶皱形态分类:直立褶皱倾斜褶皱平卧褶皱倒转褶皱翻卷褶皱2、据枢纽产状分类:水平褶皱倾伏褶皱穹隆构造枢纽向两端倾伏或扬起,岩层向四周倾或向中间倾构造盆地3、按褶皱的组合分类:复背斜、复向斜翼部有多个次一级的小背斜、小向斜组成。
复背斜:在一个大背斜两翼,是由若干个较小的褶皱组成。
复向斜:在一个大向斜两翼,是由若干个较小的褶皱组成。
二者是复式褶皱,是由强烈的构造运动挤压形成,规模很大。
五、褶皱构造的野外识别方法:1、垂直岩层走向观察,追索地区地层分布。
如出现地层重复出现褶皱构造。
2、分析地层新老关系变化规律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背斜:中间——老地层,两恻——岩层依次更新向斜:中间——新地层,两恻——岩层依次更老3、分析褶皱组成要素产状划分类型。
六、褶皱的工程性质1、核部岩层节理发育,岩层破碎,易风化剥蚀,岩石力学性质差,强度低,渗透性大,地坝基或洞室稳定不利,在选坝址、邃洞位置。
褶皱构造详解
A-纵弯褶皱的应变状态;B-韧性层的变化; C-脆性层的断裂变化;D-上部断裂下部褶皱变形
层状岩石受力发生弯曲,是通过两种物质运动方式来完成, 即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1)弯滑褶皱作用 指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形成褶皱。纵弯褶皱作用 引起的弯滑褶皱作用有如下主要特点:
槽:向斜中同一岩层面 在横剖面上的最低点。相 应有槽线。
转折端:褶皱两翼相互 过渡的弯曲部分。背斜在 平面上的转折端也称为倾 伏端。
枢纽:褶皱的同一层面 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轴面(枢纽面):连接褶 皱各层的枢纽所构成的面。
轴迹:轴面与任何平面 (包括地面)的交线。
褶轴:与枢纽平行的一条直线,该直线平行自身移动的 轨迹构成一个与褶皱层面完全一致的面。圆柱状褶皱有褶 轴,而非圆柱状褶皱不存在褶轴。
褶皱的产状分类,褶皱的形态分类
二、基本要求
1、了解褶皱分类的原则。 2、明确褶皱分类的依据、分类方案和具体分类标准。
褶皱的分类原则是:实用、简便、科学性,系统性, 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通常从横向上(垂直于褶皱的长轴方向),纵向上(平行 于褶皱的长轴方向)和平面上三个方向研究褶皱的形态 特征。
一、褶皱的产状分类 褶皱的产状在此指褶皱的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 1、从横向上根据褶皱轴面产状,结合两翼产状特点。
二、褶皱要素
为了研究和描述褶皱,须给予其 各个部分一定的名称,即褶皱要素。
核:出露在地表上的褶皱中心部 分的岩层。
翼:褶皱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 层。
翼间角:两翼之间的夹角。
顶:背斜中同一岩层面向上弯曲 的最高部位,常称为构造高点。
脊:背斜中同一岩层面在横剖面 上的最高点。同一岩层面在各个横 剖面上脊的连线称为脊线。同一背 斜中各个岩层面的脊线构成脊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褶皱构造一、褶皱的概念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
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地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
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
褶皱的规模可以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也可以小到在手标本上出现。
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但褶皱和褶曲二个术语有时并无严格的区别,而且在许多外文中也只是同一术语。
从成因上讲,褶皱主要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它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拗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
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如冰川、滑坡、流水等作用,也可以造成岩层的弯曲变形,但一般不包括在褶皱变动的范畴中。
褶曲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从外形上看,背斜是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向斜是岩层向下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
这种从形态上的划分,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
但在有些情况下则是无法判断的,例如当褶曲是横卧时,或褶曲两翼平行而顶部被剥蚀掉时,或褶曲呈扇形弯曲而顶部亦被剥蚀,或褶曲呈翻卷状态时,等等,都无法利用形态区分是背斜或向斜。
从本质上讲,应该根据组成褶曲核部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区分,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
或者说,由核到翼,岩层越来越新,并在两翼呈对称出现,为背斜;由核到翼,岩层越来越老,并在两翼呈对称出现,为向斜。
二、褶曲要素为了便于对褶曲进行分类和描述褶曲的空间展布特征,首先应该了解褶曲要素。
褶曲要素是指褶曲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确定其几何形态的要素。
褶曲具有以下各要素:(一)核褶曲的中心部分。
通常指褶曲两侧同一岩层之间的部分。
但也往往只把褶曲出露地表最中心部分的岩层叫核。
(二)翼指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
一个褶曲具有两个翼。
两翼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叫翼角。
(三)轴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的对称面。
轴面可以是简单的平面,也可以是复杂的曲面;其产状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或水平的。
轴面的形态和产状可以反映褶曲横剖面的形态。
(四)枢纽褶曲岩层的同一层面与轴面相交的线,叫枢纽。
枢纽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波状起伏的。
它可以表示褶曲在其延长方向上产状的变化。
(五)轴指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因此,轴永远是水平的。
它可以是水平的直线或水平的曲线。
轴向代表褶曲延伸的方向,轴的长度可以反映褶曲的规模。
(六)转折端褶曲两翼会合的部分,即从褶曲的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部分。
它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一段曲线。
这种形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褶曲的强度或岩石的强度。
三、褶曲的形态分类褶曲的形态分类是描述和研究褶曲的基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褶曲形成的力学背景,而且对地质测量、找矿和地貌研究等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褶曲要素是褶曲形态分类的重要根据。
(一)褶曲的横剖面形态1.根据轴面产状并结合两翼特点分类(1)直立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向不同方向倾斜,两翼倾角相等,两翼对称,故又叫对称褶曲。
(2)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向不同方向倾斜,两翼倾角不等,两翼不对称,故又叫不对称褶曲。
(3)倒转褶曲轴面倾角更小,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其中一翼岩层发生倒转,两翼角相等或不等。
(4)平卧褶曲也叫横卧褶曲,轴面水平或近于水平,两翼岩层的产状也近于水平;一翼层位是正常的,另一翼层位发生倒转。
(5)翻卷褶曲轴面翻转向下弯曲,此种褶曲在外观上是向(背)斜,实际上是背(向)斜,通常由平卧褶曲转折端部分翻卷而成。
上述五种褶曲,基本上反映了褶曲变形程度从轻微到强烈、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以及水平挤压力的不同强度。
但不能绝对化,有时与岩性和构造条件等有关。
2.根据转折端形状及两翼特点分类(1)圆弧褶曲转折端呈圆滑弧形。
(2)箱形褶曲转折端平直而两翼陡峭,在两翼转折处呈膝状弯曲,形似箱状。
大型箱形褶曲的一翼可称挠曲,即岩层成一面倾斜的台阶状或膝状褶曲。
(3)锯齿状褶曲也叫尖棱褶曲,转折端是一点,呈锯齿状。
这种褶曲常发生在岩性较坚硬且脆的岩层中。
(4)扇形褶曲转折端平缓而两翼岩层均倒转,在背斜中两翼岩层向轴面倾斜;在向斜中则自轴面向外倾斜。
此种褶曲反映了两翼受到两侧压力较大逐渐向轴面运动的情况。
(二)褶曲的纵剖面形态1.根据枢纽的产状分为:(1)水平褶曲枢纽近于水平的褶曲。
(2)倾伏褶曲枢纽倾伏的褶曲。
枢纽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为倾伏角。
(3)倾竖褶曲枢纽近于直立的褶曲。
严格地说,自然界褶曲的枢纽很少是水平的,大多数都是倾伏的;大规模的褶曲,其枢纽往往是有起伏的。
倾竖褶曲比较少见,但在岩层陡立地区,如密云溪翁庄地区,即出现枢纽向东南倾伏近80°的一个两翼开阔的倾竖向斜构造。
2.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综合分类上述褶曲的横剖面和纵剖面形态分类,都各自反映了两度空间的褶曲特征,这对描述褶曲的形态特点,分析褶曲的延伸情况和研究褶曲的变形强度及所受力的背景,都是有用的。
如果把上述二者(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结合起来进行分类,则可获得褶曲在三度空间的形态。
据此,可把褶曲分为7种主要类型:(1)直立水平褶曲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而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
(2)直立倾伏褶曲轴面近于直立,而枢纽倾斜(倾伏角10—80°)。
(3)倾竖褶曲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80—90°)。
(4)倾斜水平褶曲轴面倾斜(10—80°),而枢纽近于水平(0—10°)。
(5)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0—10°),枢纽也近于水平(0—10°)。
(6)倾斜倾伏褶曲轴面倾斜(10—80°),枢纽也倾伏(10—80°),但二者的倾向和倾斜程度不一致。
(7)斜卧褶曲轴面倾斜(10—80°),枢纽也倾伏(10—80°),但二者的倾向基本平行,倾角也大致相等。
上述的倾斜倾伏褶曲是在自然界分布最普遍的一类。
(三)褶曲的平面形态不同类型的褶曲,其平面形态也不一样。
1.线形褶曲又称长褶曲,褶曲轴向一定方向延伸很远,从几十千米到数百千米或者更远。
长与宽之比大于10∶1。
2.长圆形褶曲又称短轴褶曲,长与宽之比在10∶1到3∶1之间。
若为背斜叫短背斜,若为向斜叫短向斜。
它们在平面上的投影形态近似椭圆形。
3.浑圆形褶曲长宽之比小于3∶1,平面投影近似圆形。
若为背斜叫穹窿,若为向斜叫构造盆地。
还有一种穹窿构造,其核部为很厚的岩盐层,并刺穿上覆岩层,此种穹窿称为盐丘。
一般认为岩盐层为高塑性岩石,在差异重力作用或挤压作用下,盐层向核部塑性流动加厚,向上拱起并刺穿上覆岩层,这种构造又叫底劈构造或挤入构造。
上述短背斜、短向斜、穹窿、构造盆地等,常常独立存在。
其中短背斜、穹窿、盐丘等是最理想的储油构造,是石油地质工作的重要勘探对象之一。
以上所讲的褶曲形态,是从三度空间的不同剖面(横剖面、纵剖面、水平面)上分类的,其任一名称都不能反映褶曲的整体轮廓。
正确识别褶曲,必须从三度空间进行全面观察才能获得其完整的立体轮廓。
四、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不同形态的褶曲,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一)水平褶曲在地质图上分析褶曲,首先要注意岩层的新老关系,其次要注意岩层的产状,第三要注意地形与岩层的关系。
水平褶曲,表现在地质图上其特点是:两翼对称重复,并与走向平行。
然后进一步分析,核部为老岩层,两翼为新岩层,所以为背斜。
若核部为新岩层,两翼为老岩层,则必为向斜。
如果该地区起伏平缓,两翼岩层倾角大致相同,但倾向相反,则为直立褶曲;若两翼倾角不等,出露宽度也不同,而倾向相反,则为倾斜褶曲,轴面倾向应与较缓一翼的倾向一致;若两翼倾角不等,宽度也不同,但倾向相同,是为倒转褶曲。
应该指出,岩层露头宽度与岩层厚度有关,同时与岩层本身产状也有关。
在地形较平坦的条件下,若岩层厚度越大,岩层产状越平缓,其露头宽度越大;反之,若岩层厚度越小,岩层产状越陡直,其露头宽度也越窄。
如果地形比较复杂,岩层露头形状常受地形影响,变化较大。
(二)倾伏褶曲倾伏褶曲表现在地质图上的特点是:两翼岩层对称重复,但彼此不平行而逐渐转折汇合,称转折端。
若一套倾伏背斜和倾伏向斜连续出现时,则其地质界线呈“之”字形弯曲。
沿任一褶曲轴(通过核部并对称于两翼的一条线)岩层越来越新的方向,即为褶曲的倾伏方向。
然后,根据核部和两翼的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和向斜;再根据褶曲两翼的产状(倾角、倾向)及出露宽度等,确定褶曲形态属于哪一种类型。
五、褶皱的组合类型在一个地区,褶曲常是连续出现,形成各种褶皱组合特征,特别是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往往形成很复杂的褶皱带。
常见的褶皱组合类型如下:(一)从横剖面看褶皱的组合类型1.复背斜和复向斜复背斜(复向斜)是规模巨大的翼部为次一级甚至更次一级褶曲所复杂化的背斜(向斜)构造。
这些大规模褶皱的次一级褶曲轴走向大体一致,从平面上看多呈紧密相邻同等发育的线形褶曲;从横剖面看,复背斜的褶曲轴面多向下形成扇状收敛;而复向斜的褶曲轴面多向上形成倒扇状收敛。
复背斜和复向斜多分布于一定的区域,即构造运动强烈的褶皱带。
一些著名的褶皱山脉如昆仑山、祁连山、秦岭等常出现这类复杂的褶皱构造。
2.同斜褶皱和等斜褶皱由一系列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倒转褶曲所组成的褶皱,称为同斜褶皱。
如果一系列相连的倒转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不仅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其倾角几乎相等,这样的褶皱称为等斜褶皱。
同斜褶皱和等斜褶皱都出现在构造运动特别强烈的褶皱山地,是在受到强烈的挤压情况下形成的。
这类褶皱在经过剥蚀之后,其地表露头极似单斜岩层。
因此,必须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及对称排列情况,才能恢复其褶皱构造形态。
3.隔档式和隔槽式褶皱在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以及北京西山等地,可以看到由一系列褶曲轴平行、但背斜向斜发育程度不等所组成的褶皱。
有的是由宽阔平缓的向斜和狭窄紧闭的背斜交互组成的,称隔档式褶皱;有的是由宽阔平缓的背斜和狭窄紧闭的向斜组成的,称隔槽式褶皱。
(二)从平面上看褶皱的组合类型1.平行状褶皱一系列背斜向斜相间平行排列,相当于前面所讲的由线形褶曲组合而成的褶皱。
它反映在一个应力场中以压应力为主所形成的褶皱。
2.分枝状褶皱指一个褶曲沿其延伸方向分叉,形成若干个褶曲,犹如树枝状。
如川东华莹山背斜向SSW方向分成若干个背斜和向斜。
3.帚状褶皱指若干个褶曲相间排列,一端收敛而另一端散开,形如帚状。
如广西马巴帚状构造。
4.弧形褶皱指一系列(或单个)褶曲呈明显弧状的褶皱。
5.雁行式褶皱在区域性水平力偶(水平扭力)作用下,往往形成一组短轴背斜向斜相间斜列的褶皱构造。
只要做这样一个小试验,比如在一块台布上用两手相对扭动一下,就会形成一排斜列的皱纹,雁行式褶皱形成的道理大致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