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从土壤水动力学到生态水文学的发展与展望_杨大文
生态水文的发展战略与展望
一、生态水文学的学科需求 生态需水估算
河流生境(环境)流量
多尺度的 水与生态问题
流域生态水调度与管理
二、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问题
二、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问题
核心:水与生态的关系 1. 河湖生态水文
二、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问题
河湖生态系统
是与人类居住环境最为密切的载体 水文过程是其基础
二、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问题
水与生态系统的质量关系曲线
1级表示最好的生态质量,5级表示最差的生态质量
10
9
地下水位(m)
8
盐分含量(%)
7
6
5
4
3
2
1
5级
4级
3级
2级
1级
附图1 乔木(胡杨林)生境质量曲线图
二、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问题
基础理论研究与模型
二、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问题
生态水文学的发展
二、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问题
以中国西部塔里木河流域下游为例:
地下水的变化直接影响植被生态系统的质量
塔里木胡杨林生态系统: • 当地下水位埋深低于3米,生长比较好, • 当地下水位埋深大于6米,胡杨林开始凋萎,接近死亡; • 当地下水位埋深大于9米,胡杨林无法存活。
二、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问题
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埋深大于9米死亡的胡杨林
仅以武汉市为例,2016年汛期暴雨灾害造成全市12个区 75.7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2.65亿元,…。
造成武汉市等超大城市严重的 内涝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城市水生态退化严峻!
据统计,素有“百湖”之称的 武汉市,近30年来武汉市的湖泊面 积减少了228.9 km2, 近10年减少 11.4 km2。
生态水文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第16卷第3期2001年6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 IN EART H SCIENCESV ol.16 N o.3Jun.,2001文章编号:1001-8166(2001)03-0314-10生态水文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a王根绪1,2,钱 鞠1,2,程国栋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生态水文科学研究是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和区域水文科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其核心内容是揭示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与水的相互关系机理,探索各种植被的生态水文作用过程。
近年来,生态与水文相互作用过程的数学模拟和专门模型研制日益成为重要的发展领域,同时,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十分注重尺度效应,把在一定尺度上获得的水文与生态原理或模型向其它不同尺度转换已成为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山地生态系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为重要的研究场所,开展与全球变化相关的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生态过程的梯度效应及其与水文过程的耦合关系、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是生态水文学研究最具活力的方向,其中建立包含区域气候变化因素的多元生态过程动态模拟模型,并使该模型具有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地貌和生态带的广泛适应性是目前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 键 词:生态水文学;生态系统;生态水文过程;生态水文模型中图分类号:Q14;P343 文献标识码:A1 关于生态水文学生态水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水文学和生态学两方面问题都涉及的科学。
80年代初期以来,水文学家越来越多地关注陆地景观中水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
例如,过去水文学家在使用曼宁(Manning)一般水流方程时把河道中的植被往往仅做为特殊和粗糙系数来考虑。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水文学家关注水流速度如何影响河道内植被的生长以及河流状态与滨水植物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1,2]。
流域生态水文过程观测与模拟(杨大文课件,研究生专题讲)
Four-Component Radiometer
Indoor Thermal Coupl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12
Vegetated Roof in Beijing Urban Area
(Beijing site, 2009.06~)
(1) Instruments: Meteorological system, eddy covariance system, soil profiles, crop growth status, leaf-level gas exchange, water quality. (2) Observation Items: a. wind speed/direction, air temperature/humidity, air pressure, surfac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radiation; b. Latent/sensible heat flux, soil heat flux, carbon dioxide flux, soil evaporation, soil respiration; c. Stomatal conductance, photosynthesis rate, transpiration; d. Soil temperature, soil moisture, soil water potential, groundwater table; e. Leaf area index, dry biomass, crop yield; f. N-NO3 and N-NH4 concentrations in groundwater and soil water Photosynthesis rate
土壤生态学的发展及研究展望
1 土壤生态学的发展及研究展望
1.1 土壤学发展简史 1.2 生态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体系和领域
1.4 土壤生态学研究展望
1.1 土壤学发展简史
1)土壤学的知识积累时期(←1500年) 2)土壤学的学派分化时期(1500 -1800年) 3)土壤学的发展时期( 19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 ) 4)土壤生态系统时期 ( 20世纪70年代→)
2)生态学的创立及发展时期(1866年-19世纪末)
查尔斯· 罗伯特·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2.12—1882.4.19英国)
生态适应 与进化
生态适应
林 蛙
塘 蛙
有关生态学的研究
R Boyle →动物生理生态的开始 Reaumur →研究积温与昆虫发育生理的先驱 Al.deCandolle →现代积温理论 cL Willdenow ;T.Humboldt → “植物群落”、“外 貌” 等概念,并指出“等温线” T.Malthus → “种群生态学” Haeckel →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C.Darwin →《物种起源》 E Warming →《植物生态学》 A F.W Schimper →《植物地理学》
4 土壤生态系统中生物及其功效 4.1 土壤生物类型与生物多样性 4.2 土壤生物生态 4.3 土壤生物功效 4.4 人类活动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4.5 土壤生物的开发利用及其保护 5 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通则 5.1 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5.2 稻田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特点 5.3 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土壤生产力 6 土壤碳库的形成与转化 6.1 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生成与分解累积 6.2 影响土壤库中有机质分解与积累的因素 6.3 有机质对土壤库的影响 7 农业生态系统中能流传递特点 7.1 农业生态系统投能结构 7.2 农业土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 7.3 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土壤—植物系统水动力学研究”获200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
简
讯 ・
“ 植物系统水动力学研究, 01 土壤 , 0 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获2
由中 国科学院 . 水利部 . 西北农 林科 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邵 明安 . 康绍 忠 、 官周平 、 上 粱银 丽 、 明斌 5位专家共 同完成 黄 的“ 土壤一 植物系统水动力学研究” 目, 项 将水分资源的有效转化 、 高教利 用与生产力提 高三者融为…体进行 了研究 。这是 个 具有 鲜明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的学科生长点 , 涉及到作物一 根系一 土壤 间的水分关系和作 物产量形成过程 的各个 环节 , 及土壤
Ab t a t I h sp p r e p rme tl e ut ft ei f e c flc l e u p y o ir t n c r o t sr c :n t i a e ,x ei n a s lso h n l n eo o ai d s p l fnt aeo o n r o r u z
学. 寝学和植物学 研究 中最薄弱 的环节 部分—— 土一 根系统中水热溶质运移过程等若干 国际上 的学科前沿 , 士壤 学、 态学、 是 生
地学. 植物学等学科共 同面 临的难题。 该研究取得 的成果有 1 建立 了推求 土壤 导水参数的积 分法 , () 这在理论 上首 次获 得了有关参数 的解析表 达式 , 在实验上
weg t r tln t e st ( i h ,o e g hd n i RLD)a dt erdsrb to a d t er lt no o tmo p oo y a d NO u — y n h i iti u in, n h ea i froadA cia r oeefPt " o cs n rhe ur gne' , 。 h ns Tc wrt A H Mue a ∞ 口 .agigS a,f 1 10c 山} l o '  ̄ a z e t d ̄ i n g N n 一eh en Um sy i g c tr adF Y ul ,ha r 72, . . l J a 9
生态水文学—读书报告
• 就我国而言,生态水文恢复研究在未来也 应该作为一个重点问题对待。我国地域面 积较大,并且水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因此 生态水文学研究必需实行区际间的配合与 协作,同时要与国际研究相同步,谋求更 大范围内的合作。
4.生态水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 • • • • • 21世纪之后开始的 以流域为单元并且研究其过程 植被动态与生态水文关系的研究 林地土壤大孔隙特征与森林生态水文关系 集中于北方地区 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森林和疏林生态系统 极少
5.问题与发展趋势
• 5.1 问题 • 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生态 学和水文学在水资源研究中的分歧 ,实现 “无缝整合”。 • 解决多尺度生态水文过程中尺度转换是未 来研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 3.2 概念的提出与学科初期探索阶段 • 时间:20世纪90年代 • 主要特征: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和生态过 程进行研究
• 研究特点:进入研究的实际执行过程,开始对本 学科的研究框架和关键参数展开了实质性的探讨 和计算,并采用模型的方法来对研究所涉及的生 态过程和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并且开始考虑气候 变化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浅述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及 发展趋势
沈志强
文章目录
• • • • • • 1.引言 2.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内容 3.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 4.生态水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5.生态水文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6.结语
1.文章的引言
• 水资源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资源 问题之一 • 生态水文学 Ingram于1987年首次提出 • 1992年在Dublin国际水与环境大会上正式 提出了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概念
5.2 发展趋势
• • • •
水文地质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地下水保护
加强地下水保护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和过度开采,保障地下水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修复与治理
针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采取生态修复和治理措施,恢复水生态 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05
全球水文地质的现状与挑战
全球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数值模拟技术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地下水运动进行模拟,预测地 下水位变化趋势,优化水资源管理。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地表水文特征、地下 水动态等,提高数据获取效率和精度。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水文地质数据 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 能力。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
强化水资源管理
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极洲、北极地区和各大洋中,而非洲 、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水资源相对匮乏。
水资源利用现状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全球水资源需求量逐年增加,同时水资 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也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问题。
水资源管理挑战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全球面临 的重要挑战。
地下水污染防治
01
02
03
污染源调查与控制
查明地下水污染源,采取 有效措施切断污染途径, 防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污染治理与修复
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 方法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 行治理和修复,使其水质 得到改善。
法律法规与监管
制定严格的地下水污染防 治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 强化污染者责任,加大违 法处罚力度。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地下水分布和特征,提高水资源评价精度 。
水文地质学与环境科学
生态水文学的学科研究动态及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生态水文学的学科研究动态及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高富
【期刊名称】《西部林业科学》
【年(卷),期】2009(38)4
【摘要】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淡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的重大环境危机,为有效地克服这些危机的背景下,产生了新兴的生态学与水文学交叉学科生态水文学.生态水文学先后经历了学科孕育、概念提出和理论探寻的3个发展阶段,其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可持续发展、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此前提下,提出了生态水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5页(P104-108)
【作者】高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49
【相关文献】
1.生态水文学——一门应对环境危机的新兴交叉学科 [J], 牛跃;刘洋;高富
2.中国体育学科近十年研究动态的CiteSpace计量分析 [J], 张涛;郝志勇;吴鸿春
3.回顾与前瞻:2017年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研究动态与前沿问题研讨会述略 [J],
朱海城;;
4.回顾与前瞻:2017年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研究动态与前沿问题研讨会述略 [J], 朱海城
5.“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 [J], 吕文;杨桂山;万荣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水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生态水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和水资源短缺,为生态水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中国
的地理环境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形成了亚热带、温带、寒带和高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也随之不同。
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等
因素,也使中国面临严峻的水资源与环境问题,如洪涝灾害、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这
有助于促进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和应用。
在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方面,中国的学者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数学模型和成套的理论体系,探究了水文循环和水力过程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例如,水文地球化学模型适用于大气沉降
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水化学变化的研究,水文生态系统模型则用于研究水环境的变化对
生态系统的影响。
此外,通过遥感技术和数据模拟,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流域系统的形态、土地利用变化和湖泊水资源的变化等,进一步加强了对于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分析。
在生态水文学的实践中,中国的学者和科研机构也积极参与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如通
过环境监测、污染控制等手段,保障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针对华北
地区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倡导推行“流域水资源管理方式”,提倡“科学规划、重视保护、多元调控”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又如,在森林生态学研究方面,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通过研究水文循环与森林作用的关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保
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生态水文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水
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加剧,相信中国学者将会在生态水文学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生态
水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水文学发展现状及前景
现代水文学发展现状及前景摘要:水文学是在长期的水事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早期学科,其学科体系目前已比较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文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因此系统总结现代水文学的发展趋势,探索学科交叉、遥感技术等新理论,新技术在未来水文学中的应用,对于丰富和发展水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文学;遥感技术;遥感水文学一、水文学及现代水文学水文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大气层、地表及地壳内水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水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1],能够为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因此,水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中发生的各种水文现象,水文学作为一门科学,其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水文现象中的各种机理及规律,理解和预测未来的现象与过程。
同时,水文现象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水文工作者通过合理利用水文知识来解决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在新试验、新认识、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后,水文学在理论及应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因此总结并提出了现代水文学,并描述为:现代水文学是以现代新理论和新技术为支撑,以解决新水问题为动力的水文学知识体系[2]。
结合现代水文学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分析水文学面临的科学难题和发展需要,积极吸收新的理论和方法,促进水文学的发展。
二、新理论及新技术自2000年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遥感和GIS在水文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遥感是一种通过传感器装置获取被研究对象的特征信息,不与被研究对象直接接触,同时对信息进行提取、处理、表达和应用的科学技术[3]。
由于遥感可以利用地磁光谱来测量地貌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来测量水文变量。
对于人类对地观测而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前拥有的卫星和相关技术能够观察和测量到不同时空分辨率下的降水、蒸散、积雪和其他水文通量及状态变量,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水文气象预报、洪涝、干旱、人类活动的作物耗水量监测、产量预测等领域的卫星遥感技术,将极大地丰富现代水文学的内涵[4]。
生态水文学的进展与展望
摘 要 :生态水 文学是 一门探 索和 揭示形成生态格局和过程 的水 文学机 制的科学,它的研究应用对解决涉水 的生态环境 问题及 由此
引发 的水 灾害问题 有重要支撑 作用。阐述 了生态水文学 的学科发展 背景和需求,给 出了生态水文学 的概念并 总结 了生态水 文学的研
究问题 ,提出 了生态水文学国际国 内最新研究动 向,展望 了学科 的发展 与战略。
城市建 设 ,但 因缺 少基础 的生态水 文学 知识 与战略 支撑 , 经指 出:在概念 上生态水文学 可 以理解 为生态 学和水文学
现在仍 然面 临“年年 看海 ”的 困境 。除 了城 市 内涝 ,我 国的 的交叉 学科 ,即水文 过程对 生态 系统结构 、分 布 、格 局 、生
湿地 面 积也 在不 断 缩减 ,根 据 2014年 1月公 布 的统计 数 长状况 的影 响 ,同时研究生态 系统 中植被类 型 、格局 、配置
以水 与生 态 的关系 为核心 ,经过 多年 研究 与发展 ,生 为例 :由于 当地农牧 业 的快 速发 展 ,人 类社 会经 济发展 耗
态水文学研 究 的问题得 到 了较大 的拓展和丰 富。就 目前学 费 了大量 的水 资源 ,使得该 区域 的地下 水位持 续下 降 ,而
科发展 体 系来看 ,生态 水文学 研究 的 问题 主要包 括 :河湖 地 下水 的变化直 接影响植被生态 系统 的质量 。当地下水埋
生态环 境变化 的原 因。以武汉 市为例 ,2016年汛期暴 雨 内 题 ,满足我 国生态建设需求是必不可少 的。
涝灾 害造 成全 市 l2个 区 75.5万 人受 灾 ,直 接经 济损 失达 1.2 生态水文学定义
22.65亿元 ,导致武汉 “城市看海 ”的一个 重要 原 因是湖泊 、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生态水文学是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主要涉及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尺度上水文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水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
本文将回顾生态水文学的发展历程,介绍近年来研究进展以及探讨重要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一、核心主题生态水文学以水为核心,研究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及为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
该领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福祉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历史回顾生态水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水文学家开始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随着学科的发展,生态水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
研究者们开始系统地探讨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水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水文学在环境管理和决策中的应用等。
三、研究进展近年来,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和水文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了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在实验研究方面,通过野外实验和室内模拟实验,对不同尺度上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随着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发展,数据分析也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这些研究进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四、重要问题探讨生态水文学的研究面临着一系列重要问题,如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和建议:1、水资源管理:生态水文学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研究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地资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保持土地功能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而土壤作为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土壤生态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讨论当前土壤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土壤生态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科学,包括生态学、土壤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当前的土壤生态学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1 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对土壤营养循环和有机物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
目前,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DGGE、FISH、PLFA等,来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构成。
同时,结合土壤化学性质和环境因素分析土壤微生物和土壤水文机制,是当前土壤微生物研究的热点。
1.2 土壤养分循环研究土壤养分循环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和健康至关重要。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模拟实验和野外实践探讨土壤有机质、氮、磷等养分的运移、贮存和循环过程。
同时,从微观角度研究土壤微生物与养分循环的关系,推动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3 土壤-植物互作研究土壤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土壤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土壤中的水分、养分和微生物活动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影响。
而植物通过其根系的分泌物和死亡根系来调节土壤生态环境,并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和功能。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对不同植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来研究植物演化和适应性等问题。
近年来,在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下,全基因组测序等新技术在土壤-植物互作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1.4 土壤污染与修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土壤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而土壤污染不仅严重损害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也直接威胁到人类身体健康。
杨大文-流域生态水文学2014
蓝水:径流 (可再利用)
气候变化的流域生态水文响应研究是水文学前沿和热点
流域生态与水文过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 互作用,气候是二者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气候变化下的流域生态水文响应研究,必 将促进流域水文学、植被生态学及其他相 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从而推动水文学研 究的不断深入。
气候 变化
水文 过程
0.6 0.4
温 度 距
0 平 ( ℃ -0.2 ) -0.4 -0.6 0.2
全球气候变暖
全 球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1.0
温 度 0.5 距 平 ( -0.5 ℃ )
-1.0 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生态水文学在水文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对 流: q c 弥 散: Dsh c/ z 分子扩散+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 源汇项:S c 液相以外的动态贮存:cs
2.4.2 土壤溶质迁移转化行为
土壤中溶质迁移转化的基本行为 (物理、化学、生物)
根的吸收 — 根的密度、离子浓度差(竞争方程) 挥发 — 在土壤表面以气态形式的损失 降解 — 如农药的水解与微生物的降解 c=c0e –kt、半衰期 ti/2=o.693 / k
SPAC水热传输模拟
Rn
大气
c
λE
Ta
ea ra r1 rC
大叶模型 三个介质 土壤 植物(叶) 大气 两个介面 土壤-植物 植物-大气
Rv
冠层
cv cs
λE v
T1
ra r1
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研究现状评述_杨大文
水文科学从以研究陆地水循环过程为核心的地表水文学、土壤水动力学、地下水动力学以及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工程水文学现已逐渐发展成为综合研究水分、能量与物质(泥沙、二氧化碳以及营养物质等)耦合循环及陆面与大气相互作用、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生态水文学是水文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引起的流域植被生态退化问题日益严峻,同时由于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生态过程的紧密相互作用,流域植被生态水文问题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1]。
基于文献调研,本文旨在从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机理、流域植被生态水文模型、气候变化下的流域生态水文响应三个方面阐述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研究的现状,分析流域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1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规律研究1.1植被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植被通过根系吸水和气孔蒸腾对水文过程直接作用,同时也通过其垂直方向的冠层结构和水平方向的群落分布对降雨、下渗、坡面产汇流以及蒸散发过程产生间接影响,形成了植被对水文过程的复杂作用。
植被对降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冠层截留及茎干流对降雨的重分配作用。
植被的截留能力受植被类型、郁闭度、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等因素影响。
一般情况下,郁闭度愈大、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较小,植被的截留能力愈大。
据统计,我国各类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降雨截留率的平均值为22%左右[2]。
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研究现状评述杨大文,雷慧闽,丛振涛(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摘要:从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规律、流域生态水文模型、流域生态水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
从中发现,当前流域水文学正在从以单一水循环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成以研究水分、能量与物质耦合循环以及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现关于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之间的关系研究多集中于单向作用的研究,如水文过程对植被的影响研究和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而对水文过程与植被之间的反馈机制以及对流域内土壤-植被-大气复杂系统的整体研究不足,缺乏对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机理的全面认识。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
“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和研究方法概述
吕文;杨桂山;万荣荣
【期刊名称】《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年(卷),期】2012()5
【摘要】生态水文学作为解决现代水问题的新方式,源于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思考方式———"生态工程",以"生态水文"为主题的论文、专著、会议成蓬勃发展之势。
目前研究方法概述有:①国内外多种相关监测计划的建立以及各种估算方法相结合;②流域对比、传统的宏观和基于集对原理的微观相关分析揭示机理;③多种生态水文模型与遥感技术相结合模拟生态水文过程。
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归纳如下:①亟待生态水文学解释与水分驱动生态系统演化相关的重大问题;②寻找生态恢复的合适尺度,通过模型尽可能描述水量平衡及水文过程;③亟待开展极端事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④加强古生态学研究,在长时间序列中识别长期生态水文演变。
【总页数】5页(P29-33)
【关键词】生态水文学;学科诞生和发展;研究方法概述;学科展望
【作者】吕文;杨桂山;万荣荣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生态水文学的学科研究动态及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J], 高富
2.基于生态水文学原理的衡水湖湿地研究方法概述 [J], 冯蕾
3.生态水文学研究领域的优秀著作——生态水文学研究系列专著 [J], 朱丽
4.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生态水文学》 [J], 赵文智
5.从《水文学与水资源》看水文学的学科发展与实际应用 [J], 罗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水文学:植被形态与功能的达尔文表达
生态水文学:植被形态与功能的达尔文表达
杨大文;丛振涛;雷志栋
【期刊名称】《冰川冻土》
【年(卷),期】2008(30)5
【摘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Eagleson教授的专著《Ecohydrology:Darwinian Expression of Vegetation Form and Function》(中文译名《生态水文学》),从生产力最大化驱动下植物特性的自然选择出发,致力于有植被覆盖地表的简化生物气候边界条件的推导和应用,提出了包括光学最优性原则、力学最优性原则、热力学最优性原则和水文最优性原则在内的生物气候最优化原则.该书通过严密的数学物理推导,辅以大胆合理的假设,最终得到简洁明了的具体结论,给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启示.全书系统完整、逻辑严密,代表了陆地生态水文学的前沿,其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将对生态水文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总页数】3页(P903-905)
【关键词】生态水文学;Eagleson;最优性原则;评价
【作者】杨大文;丛振涛;雷志栋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11
【相关文献】
1.浅谈生态旅游中古代山水文学的功能作用 [J], 姚晓柏
2.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功能评价——以元谋小流域典型模式为例 [J], 纪中华;方海东;杨艳鲜;潘志贤;沙毓沧
3.古代山水文学在生态旅游中的功能作用 [J], 姚晓柏
4.第二代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土壤水文学功能的研究 [J], 康文星;田大伦
5.第二代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土壤水文学功能的研究 [J], 康文星; 田大伦; 方海波; 项文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水文学——一个新的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
生态水文学——一个新的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
徐宗学;彭定志
【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6(52)3
【摘要】2015年7月25—2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数字流域校级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流域生态水文过程观测与模拟学术研讨会”于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议,大家共同探讨了生态水文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与发展趋势,交流最新成果,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生态水文学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
【总页数】2页(PI0001-I0002)
【关键词】生态水文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水利水电规划
【作者】徐宗学;彭定志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43
【相关文献】
1.超导:一个依然充满挑战与发现的领域——赵忠贤院士答问录 [J],
2.不对称催化与合成——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领域 [J], 丁奎岭
3.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生态环境材料 [J], 于涛;肖定全;韩伟;刘雅茹;高一忠
4.生态水文学研究领域的优秀著作——生态水文学研究系列专著 [J], 朱丽
5.序水文模型——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研究领域 [J], 徐宗学;彭定志;杨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 年 3 月
SHUILI
文章编号:0559-9350(2016)03-0390-08
学报
XUEBAO
第 47 卷 第 3 期
从土壤水动力学到生态水文学的发展与展望
杨大文,丛振涛,尚松浩,倪广恒
(清华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要:在 20 世纪 80 年代,土壤水动力学成为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在此后的 30 多年中,土
(4)
式中:θ 为土壤水分;P 为降水;ET 为实际蒸散发;L 为深层渗漏;R 为地表径流;Q 为侧向壤中流。
该方程可用于描述从“点”到流域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壤水文过程。Eagleson[19]以水量平衡为基础
建立了土壤水模型,对降水过程进行了概化,并提出了蒸发随土壤水变化的模型。Rodriguez-Iturbe
在,导致土壤中出现比土壤基质孔隙大得多的大孔隙,在入渗过程中水流会优先通过大孔隙通道快
速下渗,这种大孔隙中的非平衡流即为大孔隙流[13]。由于土壤中优先通道的存在,水分和污染物以
优先流形式快速下渗、到达地下含水层,远快于土壤基质中的水流和污染物迁移。
近年来优先流已成为水文、土壤、地质、环境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染色示踪技术是观测土
— 392 —
1/s,一般为植物根系吸水;SH为热量源汇项,J(/ m2·s),常温下一般忽略不计。 植被冠层模型描述了太阳辐射在冠层、土壤之间的分配以及潜热和显热之间的分配。由于 SPAC
模型需要区分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通常采用双源蒸散发模型,包括分层双源模型[28-29]和混合双源模
型 。 [30-31]
无法被根系吸收时对应的体积含水率,与土壤和植被类型有关。
1.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势一般包括重力势、压力势、基质势、溶质势、温度势等,一般情
况下,溶质势与温度势可以忽略。对于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而言,压力势为零,因此土壤水势由重
力势(由相对高度表达,地表为 0 平面,坐标轴向上,重力势为对应的纵坐标)和基质势(为土壤体积
壤优先流的一种重要手段[14],有学者提出了能够同时描述土壤基质水流和优先流的模型,主要包括
考虑土壤水力特性空间异质性的传统单域模型、双(多)孔隙模型、双(多)渗透性模型等[15-16]。目前,
考虑优先流的土壤水流模型还难以描述结构复杂的实际土壤入渗过程。土壤优先流研究的重点是深
— 391 —
入揭示土壤基质-水流优先通道的特性及相互作用,建立适合于自然条件的土壤基质水流-优先流耦
的空间变异性,野外观测和取样的代表性问题被提出来,许多空间统计方法和模型被应用于分析土
壤水的空间异质性问题。正态分布通常用于分析土壤参数的取样误差和确定合理的土壤取样数目,
克里格(Kriging)方法通常用于分析土壤参数的空间异质性和进行空间插值。由于土壤性质的空间异
质性,有学者提出了区域土壤有效参数的概念,用于构建空间平均的水文守恒方程[7]。
研究》[26]、《干旱区自然植被耗水模型研究》[27]、《冬小麦生长与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迁移的
耦合研究》[28],发展形成了模拟 SPAC 水热运移的 Thu-SPAC 方法与模型。
3.2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水热耦合过程 SPAC 模型中主要包括土壤水热耦合方程、植被冠
层模型、根系吸水模型等。以土壤含水率θ与土壤温度 T 为变量的土壤水热耦合方程为(坐标轴向
壤水动力学得到了巨大发展,并对我国农田水利、水文水资源等领域的科学与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土
壤水动力学为基础,逐步认识了非饱和土壤中水分与热量、溶质等耦合运移机理与规律,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
了土壤-作物-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和传输理论(即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理论,简称 SPAC 理论)。以 SPAC 理论
大气的湍流交换,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相互反馈连续系统[23]。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清华大学雷志栋教授的研究小组围绕 SPAC 水热运移开展了系统深入
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博士论文《田间腾发条件下水热迁移数值模拟的研究》[24]、《越冬期土壤冻结
融化过程中水热迁移规律及其应用研究》[25]、《干旱区绿洲潜水-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热传输模拟
2 从土壤水动力学到土壤水文学的发展
2.1 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 达西定律描述了土壤中水流速度与水力梯度成正比的规律,基于这
一定律和土壤水势的概念、质量守恒原理可以推导出描述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方程——Richards 方
程[4]如下:
∂θ
( z,t
∂t
)
=
∂ ∂z
éêKW ë
( z,t
) ∂ψ
( z,t
下)[4]:
ìíïï∂∂θt
ïïC î
H
=
∂ ∂z
æ è
DW
∂θ ∂z
∂T ∂t
=
∂ ∂z
æ è
KH
ö ø
+
∂T ∂z
∂ ∂z
æ è
DW H
ö ø
-
S
H
∂T ∂z
ö ø
-
∂KW ∂z
- SW
(5)
式中:θ为土壤含水率,cm3/cm3;T 为土壤温度,℃;t 为时间,s;z 为自地表向下的深度,m;DW为 土壤水扩散系数,m2/s;DWH 为温度梯度对水流的扩散系数,m2(/ s · ℃),一般可忽略;KW 为土壤导 水率,m/s;CH 为土壤体积热容量,J(/ m2 · ℃);KH 为土壤热传导率,J(/ s · ℃);SW 为水分源汇项,
∂z
)ù
ú û
+∂KW ( z,t∂z)-
SW
( z,t
)
(3)
式中:ψ (z,t )为土壤基质势;θ (z,t )为土壤体积含水率;t 为时间;z 为自地表向下深度的负数;
KW (z,t )为土壤导水率;SW (z,t )为水分源汇项,一般为植物根系吸水。
在 Richards 方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土壤水热耦合方程用于探讨土壤水流与热量传输的相互作 用[8];发展了土壤水流与溶质运移耦合模型[9],用于研究土壤中的水分、盐分、营养物、污染物等的
为基础,农田作物模型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本世纪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和粮食生产影响的主要工具。与
此同时,从农田到区域的水转化机理与规律、不同尺度的农业用水效率、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和环境影响
等基础科学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逐渐被重视,从而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生态水文学。生态水文学以水分-能
量-物质耦合循环的动力学过程为基础,注重区域气候-植被/作物-水文相互作用的基础科学问题,旨在为区域水
壤-植被相互作用中,土壤水动力学过程是核心,但是研究范畴和内容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土壤水动
力学,正逐步形成以土壤水运动为核心,基于水循环原理研究土壤水的新兴学科方向——土壤水文
学(soil hydrology)。土壤水文过程可以用土壤水平衡方程来描述[18]:
dθ dt
= P - ET - L - R - Q
及其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定量描述不同尺度的土壤水文通量,如蒸散发、壤中流和深层渗漏,
以及土壤水状态变量是土壤水文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构建土壤水文模型的关键环节。土壤水文
学除了关注水分通量外,还关注土壤中的物质通量,如盐分、溶质及其他生原物质伴随土壤水分运
动,以及与地表和地下水体之间的交换。土壤水文通量除了受到土壤水分状态和土壤物理性质影响
收稿日期:2015-11-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225302) 作者简介:杨大文(1966-),男,四川成都人,教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E-mail:yangdw@
— 390 —
不因吸力增加明显变化,该吸力下的土壤含水率即为残余含水率[3];(7)凋萎含水率(θw):土壤水分
资源、生态和环境评价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壤水动力学;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能量-物质循环;生态水文学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3243/ki.slxb.20151288
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植被生长的重要环境,也是陆地水文循环的重要 通道和水分储存的主要场所。对陆地水文循环而言,土壤对降雨下渗、陆地蒸散发、径流等过程起 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陆地生态(包括农作物和自然植被)过程而言,土壤水分是植被耗水的主要来 源,植被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土壤,同时土壤呼吸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 成。因此,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的水分-能量-物质耦合循环成为水文水资源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 题。本文通过梳理近 30 余年来土壤水动力学、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 Plant Atmosphere Continu⁃ um,SPAC)理论和流域生态水文学的发展过程,展望土壤水、农田水利和生态水文的未来发展趋 势,以此缅怀雷志栋院士对我国土壤水动力学和水文水资源研究的杰出贡献。
1 土壤水及其空间异质性
1.1 土壤水的描述 土壤是由固态土颗粒、水和空气组成的多孔介质。土壤多孔介质是由矿物质和 有机质构成其固相骨架,水(或水溶液)和空气充填其中孔隙的三相体,土壤水包括气、液、固三种 形态。与土壤水分相关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基本参数有:(1)孔隙率(n):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的体 积,通常根据饱和土壤烘干前后的质量之差估算;(2)干密度(ρb):单位体积土壤中土壤颗粒的质 量,通常采用烘干后的土壤质量与体积之比估算;(3)体积含水率(θ):单位体积含水土壤中水的体 积与总体积之比,单位通常为 cm3/cm3;(4)饱和含水率(θs):土壤所有孔隙都被水分充满时的体积含 水率,即孔隙率;(5)田间持水率(θfc):从土壤饱和开始到自由排水可以忽略时,对应的土壤体积含 水率[1],相应的土壤基质势约为-1/3 bar[2];(6)残余含水率(θr):当吸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土壤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