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1

合集下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拼音、解词测试卷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拼音、解词测试卷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拼音、读读写写、解词测试卷1.根据拼音写词语(liào)望()(miǎn)怀()(tàn)察()接(chù)()(rú)家()(zūn)照()实(jiàn)()(zāi zhòng)()(mái mò)()(mán yuàn)()不知所(cuò)()(páng huáng)()(jī biàn)()(jiǎn tǎo)()(tàn tǎo)()( xiù shǒu páng guān)()( gé wù zhìzhī)()2.根据词语注拼音瞭望()缅怀()探察()接触()儒家()遵照()实践()栽种()埋没()埋怨()不知所措()彷徨()激变()检讨()探讨()袖手旁观()格物致知()3.根据解释写词语(1)文中的杂志名称。

本义:人登高远望;2.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2)遥念,追思。

()(3)探究审察;考察。

()(4)指探索;研讨;探索讲求。

()(5)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6)一般指对自己的过错作出反省或者自我批评,也指查看或搜检。

()(7)表示徘徊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也表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8)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协助别人。

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10)1.指事情发生突然而激烈的变化;2.急剧变化。

()答案暸望缅怀探察探讨格物致知检讨搜检彷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激变。

【随堂检测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随堂检测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卷1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接触.(chù)儒.家(yú)探察袖手旁观B.关键.(jiàn)埋没.(mò)栽种不知所错C.测量.(liáng)恐.慌(kǒng)尊照一帆风顺D.彷.徨(páng)途径.(jìng)激变格物致知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B.漫长的人生路上,谁也不会一帆风顺....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会有坎坷,总会有惊涛骇浪。

C.每当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每当我迷茫不知所措....时,都会想去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D.元旦晚会气氛热烈,我们袖手旁观....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成绩总是上不去。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D.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看待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B.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C.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D.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5.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习题(答案解析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习题(答案解析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习题(答案解析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根据拼音写汉字。

领wù(_____)pánghuáng(______)袖手旁guān(_____)【答案】(1).悟(2).彷徨(3).观【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悟”“彷徨”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下列词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袖手旁观一帆风顺B.格物致知豪无选择C.推之四海传之万世D.寻求真理学术权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改为:毫无选择。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关联词语使用错误。

改为“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中国学生自然科学传统教育社会环境B.抽象思维轻视实验一帆风顺没有准备C.做研究作主张出主意显微镜D.经书里说盲目接受栽种竹子袖手旁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都是偏正短语。

B项,“抽象思维”“轻视实验”“没有准备”为偏正短语;“一帆风顺”是主谓短语。

C“做研究”“作主张”“出主意”是动宾短语;“显微镜”是偏正短语。

D 项,“经书里说”“盲目接受”“袖手旁观”是偏正短语;栽种竹子是动宾短语。

5.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____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________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_______派军队侵占台湾,________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故事背景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词义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8.激变:急剧变化。

四、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

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4.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

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5.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初二语文作业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课时

初二语文作业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课时

初中语文八年级书面作业设计样例(下学期)单元名称第四单元课题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次第1-1课时作业类型作业内容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基础性作业(必做)1.请和小圳一起闯关基础知识吧!(1)字音关,给加点字注音。

瞭望 ( ) 缅怀 ( ) 探察 ( )彷徨 ( ) 袖手旁观 ( ) 不知所措 ( )(2)字形关,写出汉字。

chéng()意 xiū()身gé wù()致知 lún()语参考答案:(1)liào miǎn chápánghuáng xiù cuò(2)诚修格物论设计意图:考查重点字音字形。

学科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能力维度:识记□理解 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题目来源:新编2.和小圳一起梳理本文的知识点吧!(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美籍华裔_________学家,_________奖获得者。

(2)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篇,和《______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_________家主要经典。

(3)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等。

参考答案:(1)丁肇中物理诺贝尔物理学(2)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儒(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设计意图:巩固积累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核心论点及论证方法。

学科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能力维度:□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题目来源:新编3.本篇文章是一篇演讲词,但也是一篇漫谈式论说文。

接下来,请你和小圳一起分析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课时练习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练习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卷3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阔绰.(cuó)倔.强(jué)胆怯.(qiè)无边无垠.(yín)B.哽咽.(yè)残垣.(yuán)秀颀.(qì)潜.滋暗长(qián)C.反省.(xǐng)绽.出(zhàn)不屑.(xiè)锲.而不舍(qì)D.祈.祷(qí)嶙峋.(xún)束.缚(shù)不屈不挠.(náo)2.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袖手旁观断章取义强聒不舍与日具增B.怒不可遏世外桃园盛气凌人重蹈复辙C.格物致知直接了当相提并论不言而喻D.一抔黄土化为乌有豁然开朗廓然无累。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我们所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是其中的几篇。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孟子》《大学》《春秋》合称“四书”。

C.《水经注》使其作者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成为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作者是西汉时的刘向,《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A.学习委员猜测,新来的语文老师大概是二十三四岁左右。

B.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5.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6.重要词语理解。

(1)探察:(2)彷徨:(3):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题解题]◎导读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解释得很清楚。

我们不妨来认真阅读他的这篇文章。

◎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

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

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

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

中学毕业后,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

1972年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并建议派遣中国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

如今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

这些人员提高相当快,他非常满意,并寄予厚望。

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特别推崇这样一首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知识览通]◎语音1、测量:“liáng”不能念成“liàng”。

2、朱熹:“xī”不能念成“xǐ”。

3、彷徨:“pang huáng”不能念成“fáng huáng”。

4、埋没:“mò”不能念成“měi”。

5、肇:zhào。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C.一抬脚就成功。

()
D.事情在于人做。

()
二、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丁肇(zh ào )中埋没(mó)没(méi)有
B、彷徨(páng)(huáng)中庸(yōng)测量(liáng)
C、相濡(rú)以沫儒(rǔ )家孺(rú)子
D、华裔(yì)论(lún)语议论(lùn)
三、下列成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劳民伤财叹为观止恻隐之心不假思索
B、事必恭亲人才倍出修身齐家改弦更章
C、绿草如荫源远流长格物致知各行其是
D、优柔寡断袖手旁观无理漫骂蜂涌而至
四、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组是:()A、华裔(yì)污蔑(miè)丁肇中(zhào)B、彷徨(páng)埋没( mò) 蛮横(hèng)C、卑鄙( bì)怡情(yí)挑拨离间(jiàn)D、缅怀(miǎn)赋予(fù)卑劣(liè)【答案】C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毫无选择消声匿迹栽种B、根深蒂固不言而喻修身C、草长莺飞不知所措瞭望D、人情世故天衣无缝诚意【答案】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丁教授的事迹。

C.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答案】A4、下列加横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全村致富,村干部整天上蹿下跳,忙得不亦乎。

B、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了语文学习的蛛丝马迹。

C、小张同学匠心独运,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

D、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答案】D5、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人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③⑤①④②B.⑤①④②③C.①④②③⑤D.③⑤①②④【答案】A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A.合格的事物B.推究事物的道理C.探讨自己D.追求最高理想【答案】B7.“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答案】B7、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精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精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精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精选一、基础积存1.给下面黑体的字注音。

朱熹()儒家()彷徨()测量()瞭望()丁肇中()2.下面各项说明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格物(推究)致知(使达到)B.齐家(整齐)治国(地点)C.条目(眼睛)儒家(家庭)D.清淡(洁净)抽象(大象)3.在字下面标“×”指出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横线上改正。

不知所措袖手旁观精兵简正肆无忌掸接踵而致情系中华4.填空:①本文作者是,美籍华裔,家,获得者。

②四书指的是《》、《》、《》、《》。

③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出自我国儒家经典之一《》。

丁肇中教授给予了新的意义,确实是。

5.结合课文,细读下面句子,体会其中黑体词语的作用。

①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淡而求得。

②我们不能盲目地同意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定力。

二、提升演练①我是研究科学的人,因此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淡而求得。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看,而是积极的、有打算的探测过程。

比如,我们要明白竹子的性质,就要专门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看,绝不是袖手旁观就能够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打算。

专门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究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一目标如何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定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⑤由此我们能够了解,什么缘故差不多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情况。

我们了能够了解,什么缘故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觉。

⑥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连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那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专门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然而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层练习◆基础题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埋.( ) 没彷.( ) 徨缅.( )怀探chá( ) xuān( )告jiǎn( )讨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3.下面文段中有一句话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过去五年,八项规定成为改变中国的一个关键词,让党风政风不仅明显改善,民风社风为之一新,也以动真碰硬、持之以恒的力度,进一步唤醒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敬畏之心。

②诚如古人所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③这正是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的原因所在。

有语病的句子是:()。

修改意见: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B.③②①⑤④C.④⑤③①②D.④③①⑤②5.文学常识填空。

(1)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学奖。

(2)“四书”指的是《》《中庸》《》《孟子》,“五经”指的是《》《》《》《》《》。

6.阅读下面的图表,请结合表一和表二,写出两条信息。

表一: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表二: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是否有用的调查①②◆能力题课内精读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1 (2)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1 (2)

习题精选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A.丁肇()中 B.朱熹() C.论()语
D.儒()家 E.测量() F.向()导
G.彷()徨 H.适当()
2.解释下列词语
A.格物:
B.致知:
C.袖手旁观:
D.儒家:
3.给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标点符号。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的大《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
参考答案
1.A.zhào;B.xī;C.lún;D.rú;E.liáng;F.xiàng;G.páng;H.d àng
2.A.推究事物;B.获得事物的知识;C.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D.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理关系。

3.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基础训练)(解析版)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基础训练)(解析版)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缅怀.(miàn)实践.(jiàn)格物致.知(zhì)B.检讨.(tǎo)彷.徨(fáng)一帆.风顺(fān)C.遵.盟(zūn)哲.理(zhé)袖.手旁观(xiǜ)D.恐慌.(huāng)测.量(cè)不知所措.(cuò)【答案】D【解析】【详解】A.“缅”读miǎn;B.“彷”读páng;C“袖”读xiù;故选D。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授予实验特地显微镜B.测量支配细至一帆风顺C.检讨遵照缅怀齐家治国D.突破关键栽种袖手旁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B项的“至”改为“致”。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两面对一面。

可改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项递进关系错位。

应将“不但”与“而且”后的内容对调。

D项缺少宾语中心语。

应在“中国文化”后加上“的一部分”。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

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

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训练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训练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训练题(含答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华裔(yì) 彷徨(pánɡ) 根深蒂固(dì) 袖手旁观(xiù)B.探测(cè) 儒家(rǔ) 格物致知(ɡé) 不言而喻(yù)C.领悟(wù) 接触(zhù) 实验精神(yàn) 一帆风顺(fān)D.朱熹(xī) 埋没(méi) 孜孜不倦(zī) 不知所措(cuò)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B.通过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简朴、崇尚道德的礼仪之邦。

C.在数字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纸质阅读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水平,具有数字化阅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D.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原因,自贡市灯会创新性开启“云观灯”,实现了就地过年、足不出户看灯会的新体验。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视频短片《后浪》的演讲者,用一句“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的评语,激发了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热情。

B.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革命旧址群、红安烈士陵园等……一件件实物、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都记录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测试题及答案参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测试题及答案参考【知识掌握】1、本文作者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家,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的______篇。

宋代朱熹抽取_____中的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能力提高】治学的必由之路①在科学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治学大多走过一条共同的道路。

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

各种学科都应该了解一些,但______学科应该知道其中的一切。

正如鲁迅所说:“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览’不行,那样会成为‘杂耍’,是不会有成就的。

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然后抉择而入自己所爱的较擅长的一门或几门。

”在这方面,列宁是个极好的范例。

列宁从小就有广泛的读书兴趣,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但当他投身革命后,便在博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社会科学,积极参加革命实践,终于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由此可知,博是弓,专是箭。

只博不专,弓便无用;只专不博,箭飞不远;既博又专,弓响箭飞,才能准确中的。

②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的局面。

所谓通才,是指精通一二门专业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和晋级过程等方面作了五年调查,发现他们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而多是以博学取胜的通才。

无数事实证明,世界上有卓越贡献的巨人,多是广博与专精的典范。

③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就不难懂得什么是治学的必由之路。

1、从文中找出“博”的三个反义词:_____,_____,_____。

2、在“准确中的”里,“中”读为______,是______词。

3、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上具有限制作用的词语,然后简述填写这个词语的理由。

“各种学科都应该了解一些,但______学科应该知道其中的一切。

”理由是______。

4、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一段中“由此可知”的“此”指代的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字音、字形选择题及答案【2021部编版八下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字音、字形选择题及答案【2021部编版八下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字音、字形选择题及答案【八下第14课】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肇.事(zhào)朱熹.(xī)论.语(lùn)格物致知.(zhī)
B.儒.家(rú)测量.(liáng)向导.(dǎo)袖.手旁观(xiù)
C.彷.徨(páng)适当.(dāng)荣誉.(yù)一帆.风顺(fān)
D.缅.怀(miǎn)埋没.(mò)瞭.望(liáo)不知所措.(cuò)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毫无选择消声匿迹缅怀栽种
B、根深蒂固不言而喻探察修身
C、草长莺飞不知所措彷徨瞭望
D、人情世故天衣无缝遵照诚意参考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肇.事(zhào)朱熹.(xī)论.语(lùn)格物致知.(zhī)
B.儒.家(rú)测量.(liáng)向导.(dǎo)袖.手旁观(xiù)
C.彷.徨(páng)适当.(dāng)荣誉.(yù)一帆.风顺(fān)
D.缅.怀(miǎn)埋没.(mò)瞭.望(liáo)不知所措.(cuò)
【答案】B【解析】A.论.语(lún) C.适当.(dàng)D.瞭.望(lià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毫无选择消声匿迹缅怀栽种
B、根深蒂固不言而喻探察修身
C、草长莺飞不知所措彷徨瞭望
D、人情世故天衣无缝遵照诚意【答案】A【解析】A、销声匿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单课精练
一、积累运用
l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诚意( ) 袖手旁观( ) 领悟( ) 探测( )
一帆风顺( ) 彷徨( )( ) 不知所措( )
2 下列几组词语中有一组有错别字,请把它找出来并改正。

恐慌探察基础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儒家
关建性哲理毅力
显微镜灵感盲目 ________改为_______
3 辨析近义词,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_______ (探索探察探究探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2)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_________(探寻探讨探询探问)自己。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_______(领会领略领悟领取)的。

(4)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_________(实验实践实习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对于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要大胆制止,决不能袖手旁观,任其发展。

B.上任后,为了搞活企业,他大胆引进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职工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企业的面貌容光焕发。

C.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托尔斯泰的墓地没有墓碑,不留姓名。

然而恰恰是不留名的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5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5个字。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以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哇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地乐
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二、阅读精练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 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有怎样的偏向?原因是什么?
7 选文中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 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9 “格物”和“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10什么是“实验的精神”?
三、拓展演练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知识背后的支点
①科学对于民富国强的重要作用已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事实(2001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而美国早在1990年这一比例
就达到6.9%),又使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

科学知识对于我们当然是重要的,但是相比之下,我们的血肉中最缺少的是科学精神的钙质,而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

②科学精神的解释有很多,比如,理性、自由、民主、公正、宽容等等,但是其精髓恰恰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调查和求证(实事求是)。

换句话说,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能力。

③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关系犹如鱼和渔,显然,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

后者是方法,是能力,是动力,是母体,是源泉。

只有掌握或拥有了方法和动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产品,并由此而改善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④如果不能在好奇、怀疑和批判的驱动下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和研究就失去了活力和原动力。

理性批判主义者卡尔·波普尔、哈耶克等人认为,人类不可能是全能全知的,人类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无知的地方越多。

怀疑和提出问题是人类对待自然王国的本能,正如笛卡尔和所说,“我唯一不怀疑的是我的怀疑精神。


⑤在批判精神和提出问题的驱动下,杨振宁、李政道对物质平衡和对称提出了极大的怀疑。

他们从理论上推导出了与物理学经典理论宇称守恒截然相反的结论——宇称不守恒,认为至少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是不守恒的。

⑥但是,怀疑和提出问题只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或前半部分,还需要调查研究和求证来解决问题。

因为理论总是灰色的,至多不过是一种假说。

果然,旅美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用实验证明了宇称不守恒。

怀疑和求证的结果是,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缺少吴健雄是一个遗憾。

⑦同样,我们可以怀疑建立在对称理论上的对称美,不对称也可能是美的。

例如,人体所有器官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最为典型的是不对称的独角的犀牛,难道它不同样体现一种美吗?
⑧不过,怀疑和批判、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是要付出代价的。

2000多年前,雅典的执政者为苏格拉底罗织了一个罪名——不敬神(怀疑并批判神)和教唆青年,将其逮捕入狱。

开脱和释放他的条件是,以后再也不许他这样探索和思考了。

但苏格拉底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不会放弃哲学的研究舜口教学。


⑨于是,苏格拉底被掌权者送上了断头台。

然而,探索、怀疑、批判、提出问题却永远不可能被送上断头台。

因为,人类离开了这样的科学精神,进化也就停止了。

所以,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赫伯特·克勒默诚恳地对我们说,“要有好奇心,并批判性地去思考!……去冒险吧!”
⑩顺便说一句,许多诺贝尔奖得主,如黑格、欧拉等人也说过类似克勒默的话,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选自《百科知识》2002年第4期,作者田地)
ll.第①自然段括号内文字有什么作用?
12.文中列举了杨振宁、李政道等人的事例以证明怀疑与求证的重要,你认为还有哪位科学家的什么事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3.本文的题目是“知识背后的支点”,这里的“支点”指的是什么?
14.怀疑和提出问题,是具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

请你就本文提出一个疑惑或具探究价值的问题。

15.联系学习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参考答案
1.Chéng xiù wù cè fān páng huáng cuò
2.“建”改为“键”。

3.(1)探察 (2)探讨 (3)领悟 (4)实验
4.B
5.做人要心胸豁达,心平气和。

(或:做人不要心存猜忌,煞费苦心。

或:做人要心胸豁达,不要心存猜忌。

)
二、6.“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因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7.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8.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9.“格物”和“致知”真正的意义有两个方面,末段中“第一…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0.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三、11.用具体的数字作对比,证明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意思对即可。

) 12.举例略(所举事例应准确、恰当、语言简洁。

)
13.科学精神。

14.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

意思对即可。

)
15.略(要点:①文章与学习实际的联系;②受到的启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