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学习与教育思想归纳整理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学习孔子的教育理念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学习孔子的教育理念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学习孔子的教育理念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学习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传身教的重要记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分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探讨孔子的教育理念。

一、陶冶品德在《论语》中,孔子将教育的核心放在了陶冶品德上。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孔子重视人的修身养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要以自己为范例,先行示范,然后通过言传身教,引导他人德行高尚。

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而不是拿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这种陶冶品德的教育观念,使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内心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注重个体差异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注重个体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他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对于聪明的学生,孔子鼓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对于较为懒散的学生,孔子则推崇督促和激励。

他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为政》),意思是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成长。

三、注重实践教育孔子提倡实践教育的理念也体现在《论语》中。

他认为学习应该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孔子鼓励学生勇于实践,通过实际行动去验证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强调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这种实践教育的思想,反映了孔子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

四、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教育的社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注重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孔子主张教育者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

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述而》),意思是教育者要慎言慎行,以身作则,让学生通过模仿和感受,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

论语核心思想归纳总结《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

以下将对《论语》的核心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一、仁爱之道《论语》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仁爱之道。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常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

例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味着不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对待别人。

他还提倡为人正直,有责任心,对人宽容和善良。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人们可以达到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的境界。

二、修身立命之道《论语》强调修身立命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修身是人类的首要任务,只有获得了内在的修养和道德修为,才能在社会中做出贡献。

他主张通过修身来立命,这包括追求知识和学习,端正态度和行为,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

他强调修身要以自律为基础,追求道德的高标准,并倡导正直诚实、谦逊谨慎、坚毅勇敢、恭顺尊敬的品质。

通过修身立命,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政治治国之道《论语》对于政治治国之道也有所论述。

孔子提倡贤能之政,强调领导者必须具备道德修养并具备管理才能。

他认为好的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并且要关心民众的利益。

他注重人才选拔,提倡择善而从,重视教育培养。

他主张政府要建立以德为基础的治理体系,通过按德行来分配权力和责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教育培养之道教育是《论语》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

孔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说:“教学不严则乱,礼仪不肃则荡,事业不密则散。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和素质。

他注重倡导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和示范作用,提出了“以身作则”的原则。

《论语》中还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智慧和方法,例如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思考和去实践。

五、家庭伦理之道《论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之道。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 teache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得教育思想《论语》就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得著作,它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得一部书,就是儒家最重要得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就是比较完整得文章。

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得就是每篇开头得几个字。

它所记录得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下面就其中所蕴含得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得就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得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

西周时代得学校被世袭得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得阶级界限,就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

因此,当时得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就是没有平等可言得。

孔子所提出得“有教无类”得内涵就是:任何人我都可给她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得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得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得局面,适应了“士”阶层得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得历史潮流,其实质就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得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得理念就是一脉相承得,目得就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得起点平等,让所有得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得“因材施教”就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得两个方面。

二者说得就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得结合,就是共性与个性得统一。

“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得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她对她们得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得生动得教育局面。

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得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得思想与《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引言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是一部关于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著作。

作为一部闻名于世的经典之作,《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从中发现古代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及其对教育的理解方式。

教育思想:培养德性与修养H1:培养德性为教育最高目的《论语》强调培养德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公正的领导者的重要指标。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在则悌,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表明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尊敬祖父母,孝敬父母,要关心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对他人要有责任感和信任,要广泛地爱护他人,并且要亲近仁德之人。

只有具备了这些美德,一个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H2:教育注重和谐与人际关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强调和谐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对话中,孔子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表明孔子主张我们要结交善良的人为朋友,并且要向他们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他还强调了平等和友爱的原则,在《论语·卫灵公篇》中说:“子曰:‘室如悬磬,声如竹鼓。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要保持言行一致,保持谦虚和友善的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学习做一个和谐的社会成员,友好相处,尊重并倾听别人的意见。

H3:教育目标:培养君子与忠诚公正《论语》中把培养君子和塑造忠诚公正的个性作为教育的目标。

《论语·子罕篇》中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自己的谦虚态度,他认为自己不是无所不知。

他也说他受教育是因为“有鄙夫问于我”,遇到困难时请教乞巧,乌龙卸这位鄙夫应该是普通人,不是知识渊博。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与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与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与教育思想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教育思想,对于理解孔子以及儒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所体现的孔子智慧和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学习与修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与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自我学习和不断努力可以实现个人的进步和提升。

他提倡“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念,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习前人之智慧,还要随时保持谦虚、愿意向他人学习的态度。

仁爱与关怀孔子强调仁爱和关怀他人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石。

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并关心他人福祉的人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育者。

他反对斥责和责备学生,而主张用温暖关怀的方式引导和教育他们。

尊师与传统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非常重视尊师和传统。

他认为应该尊重老师以及前人的智慧,通过学习经典和礼仪来铸造个人的品性。

他倡导遵循君父之道,尊重长辈并恪守社会伦理。

学以致用与实践《论语》中强调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通过不断实践来提升自己。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见贤思齐焉”的观念,鼓励学生从身边优秀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并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

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智慧和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修养和社交能力,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其次,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学生需要保持谦逊和进取的态度,随时愿意向他人学习并在实际生活中反思总结。

结论《论语》中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智慧和教育思想,这些观念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借鉴和应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有品德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和教育思想。

本文将重点探讨《论语》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中。

1.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孔子非常强调人的修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倡导君子所应具备的素质。

他认为,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出德才并重、明辨善恶、智勇双全的人。

同时,孔子提出了“仁”的核心概念,认为仁者能亲近他人,并以仁为基础去推动社会进步。

这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价值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的一部分。

2. 教学法与课程设置在教学法方面,《论语》提出了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孔子注重“问与思”,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互动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

在课程设置方面,孔子强调文化素养的培养,在经书、礼仪、音乐等领域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教育。

3. 师道与学生关系孔子对师道非常重视,他认为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并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

同时,孔子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

4. 教育哲学与思考《论语》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

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君子坦荡荡”,反映了教育应该追求品德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明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从他人身上汲取知识和智慧等。

5. 教育实践案例《论语》中还记录了许多具体的教育实践案例。

例如,孔子曾与弟子们一起游学,传授实际的道德和智慧知识;他还提倡勤奋学习,反对追求虚荣和浮华。

这些案例展示了孔子对于教育实践的重视和引领。

结论《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价值。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 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关于教育思想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论语·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进行描述。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学而时习之”。

他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所以说“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待人接物的态度,他认为待人要宽容谦和,“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正的君子。

二、《论语·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孔子在这段话中谈论了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为政之职。

他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能够有效治理国家的。

孔子将这种人比作北辰,北辰是天空中最亮、最稳定的星,而众星则围绕着北辰旋转。

这里孔子想传达的意思是,德才兼备的人能够以自身的道德魅力和才能影响周围的人,使整个社会运转如北辰般稳定。

三、《论语·里仁篇》原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孝道的阐述。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孝顺主要通过观察其对待父亲的态度。

他说:“父在,观其志”,指的是在父亲尚在人世的时候,我们要观察他的志向和理想;“父没,观其行”,指的是在父亲去世后,我们要观察他所做的事情以及言谈举止。

只有三年内没有改变父亲的道德教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孝顺之子。

四、《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解析:这段话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定义。

他认为君子对待天下的人没有任何偏袒之心,也没有任何厌恶之意,而是平等对待每个人,以公正和义务为准则。

君子应该以道义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与他人相比较时,要以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论语》教育思想【精选文档】

《论语》教育思想【精选文档】

《论语》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的著作,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

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它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下面就其中所蕴含的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

有教无类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的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的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

西周时代的学校被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

因此,当时的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的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者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的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他对他们的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的生动的教育局面。

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的思想和《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教育家的圣经。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儒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希望能够对读者们有所启示。

一、弟子问学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弟子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

在《学而》一章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们,“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应该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同时,他还强调了对待他人的谦逊与友善,这也是一个君子应具备的品质。

二、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对于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

在《为政》一章中,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君子,使人们在学问方面有所精进,并通过友善与仁爱的行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在《述而》一章中,他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传承和积累为基础,人们应该在了解、掌握传统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学问的新领域。

三、培养学生的方法与手段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包含了一些培养学生的方法与手段。

在《公冶长》一章中,孔子强调了“君子不器”、“君子忧道不忧贫”等观点。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道德品质为重,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为政》一章中,孔子还提出了“克己复礼,以学文”、“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教育原则,强调了君子应该以德行为基础,注重节约与爱护他人。

这些教育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道德观念。

四、教育的环境与条件在论语中,还有一些关于教育环境与条件的思考。

在《学而》一章中,孔子说:“子为政,焉用杀人、放逐人?”他反对以权力、暴力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呼吁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教育环境。

此外,他还主张“君子之道,世界也”,意味着教育应该面向全人类,不分国家、种族。

这也体现了孔子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他认为教育应当成为促进人类进步的力量。

论语知识点总结及归纳

论语知识点总结及归纳

论语知识点总结及归纳一、孔子的思想1. 仁: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品德,也是教育的根本。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到了一个境界,就不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也就实现了仁的境界。

2. 孝:孔子非常强调“孝”这一美德,他认为孝的核心是敬老慈幼,对父母进行尊敬、体贴和孝顺。

同时,他也提出了“不违贵贱,敬长也”这一观点,强调尊重长者和尊卑有序的道德准则。

3. 礼: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遵守礼的规范,才能使人的品行正直、行为得体,使社会秩序井然。

在他看来,礼是实行仁、理解义、重视礼仪的基本途径。

他说“绝域从事,不陷恶声”,说明了他对礼的重视。

4. 忠:孔子把忠定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他认为自己要“忠信俭约”来获得自己的完善。

在孔子看来,忠为人之本,信为人之道,只有忠信才是人要追求的道德境界。

二、父子关系在《论语》中,孔子对父子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表述。

他强调尊敬父母,弘扬“孝”道。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对自己的父母尊崇有加,如果父母有过错,也要体恤父母,尽孝尽养。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父子关系,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政治和治国理念1. 君子:孔子对君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服人,以礼行事,有所作为。

同时,他也强调君子应该有大视野、美好的品行和丰富的人情智慧,以便成为人们的楷模。

2. 政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政治应该是立足于民本,以服务人民为出发点。

他强调道德高于一切,认为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能担任政治重任,才能治理国家。

3. 君臣关系: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一向以礼敬为准则。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义、诚信等道德品质,也提出了“臣弒其君”、“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等言谈,都是希望通过君臣之道,使国家更加和谐。

四、教育理念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应该是刻苦努力的过程,没有不劳而获。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仁”、“孝”、“礼”等传统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智,以培育有德有才的君子。

论语重点归纳总结

论语重点归纳总结

论语重点归纳总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整理成《论语》,成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论语》以言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真理。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孔子的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雍也》):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孔子鼓励人们向身边的人学习,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管对方是智者还是愚者。

3.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孔子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悦的,他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人际关系与礼仪之道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强调要待人以诚,不要把自己不愿意受到的待遇施加于他人,提倡互相尊重和关爱。

2. "言不及义,无所取闻"(《子路》):孔子认为言语应该具有实质和意义,不应该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谈论无关紧要的事情。

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路》):孔子强调君子应该坦荡豁达,而小人则常常为小事烦恼。

他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三、政治与治理之道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述而》):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追求公义和大道,而小人则只顾个人利益。

他强调君子应以公正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2.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为政》):孔子强调君子应当无私心、无私欲,只以公义和道义来治理国家,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子罕》):孔子认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他们应该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总结论语中心思想

总结论语中心思想

总结论语中心思想总结论语中心思想写1000字《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三个核心思想:仁爱、学习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仁爱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

孔子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个仁者。

仁者就是有爱心、有人情味、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的人。

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提出的最高要求。

孔子认为,只有成为一个仁者,才能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提倡的“仁者爱人,诚然受人爱”的观点,强调了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只有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公正。

其次,《论语》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是人一生的责任和使命,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他主张实践学习,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实践的检验。

同时,他强调学习要脚踏实地,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论语》中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孔子认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要注重教育,用德育和智育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论语》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孔子认为,为人处世要有德行,讲究道德修养,以德治人。

他主张自己首先要做到仁爱、谦逊和勤奋,从而以身作则,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还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做到家庭和睦、子孙有德,才能真正实现家国和谐。

孔子还关注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他提出了君主应当有德才能统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亲民,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推动国家的不断发展。

总结来说,《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学习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倡导不断学习和进步,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它关注个人修身与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论语》中的学习思想

《论语》中的学习思想

《论语》中的学习思想《论语》的主要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

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重点不能停。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做出突破定性规定的动作。

倡导无可无不可。

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私人讲座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本文将以《论语》为依据,探索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人伦道德、政治治理和教育等方面。

他强调个体修养和社会秩序,并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观点。

1. 仁爱之道孔子认为“仁”是至高无上的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爱和善行的记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禁止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2. 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倡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通过修身来管理家庭,通过治国来净化社会,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他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礼仪之道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礼仪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规范和秩序。

他强调在行为举止和言谈举止中遵循适当的礼仪,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礼仪的教导。

孔子的教育观孔子被尊为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慧。

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1. 教学相长孔子主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并不断努力追求更高水平,同时也需要理解学生,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2. 知行合一孔子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他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追求道德修养与学术知识的统一。

3. 个性化教育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进行。

他鼓励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结论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

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在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实现自我完善,注重礼仪之道规范人际关系。

孔子强调师生相长、知行合一和个性化教育等原则,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论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论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

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本文将着重讨论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1. 孔子的教育观念孔子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他强调培养人们具备良好品德和高尚道德修养。

以下是几个关键观点:1.1 教育应注重礼仪和道德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发扬道德可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

他提倡君臣父子、朋友间之间的互动应遵循适当礼仪,以此来塑造人们良好的行为方式。

1.2 强调学习和实践孔子主张不断学习,并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所学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反复学习,并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思想和修养。

1.3 着重培养人的性格和品德孔子认为人的性格和品德是教育中最关键的部分。

他强调培养仁爱、忠诚、正直等美德,并注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展现这些品质。

2. 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提出了许多与其教育理念相匹配的具体方法:2.1 强调师生关系孔子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伦理道义关系。

他鼓励学生尊师重道,同时要求老师以慈爱之心来对待每个学生,因此树立起了良好的师者尊严。

2.2 注重实践与反思孔子强调实践与反思相结合。

他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并通过反思检验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是否合乎道德标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2.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孔子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不仅提供知识和经验,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问题,发展出独立见解。

3. 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3.1 形成了儒家传统教育孔子的教育理念被后来的儒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体系。

在儒家教育中,强调尊师重道、注重品德培养等核心价值观依然得到重视。

3.2 塑造了中国社会价值观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礼仪和道德,影响了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传承。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三)关于“教育思想”《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值得人们借鉴。

其主要思想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有教无类”与“诲人不倦”。

b.联系实际,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d.谨言慎行,学以致用。

原著回顾: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新的知识)了。

”【评析】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

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可加以借鉴。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定自己的意志,切实地提出疑问并且脚踏实地地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这里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

3.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

”又请求学种菜。

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这个樊须!长上喜好礼,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谨慎从事;长上喜好义,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长上喜好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心实意地对待官长。

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孩子来投靠了,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评析】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学习与教育思想归纳整理

《论语》中学习与教育思想归纳整理

2021/8/6
3
默而识之可谓好学
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每天学到一些过
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去所不知道的东西,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每月都不能忘记已
「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 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
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
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
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021/8/6
1-1、7-20、16-9、5-28、9-20、16-9、8-17中也体现了这2 一点
默而识之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 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 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 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9-22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2021/8/6
7
严谨求实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 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 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 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 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 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 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 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2021/8/6
2021/8/6
12
循序渐进
5-14子路有闻,未 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在听 到一条道理但没有 能亲自实行的时候, 惟恐又听到新的道 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内容
子曰: 君子不器。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 君子不像器具那样,( ,(只有某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 一方面的用途)。 )。” 一方面的用途)。” 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子出,门人问曰: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 恕而已矣。 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 参啊,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 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 孔子出去之后, 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 曾子: 这是什么意思? 曾子说: 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学无常师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15子贡问曰: 子贡问曰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 译文」子贡问道: 一个‘ 的谥号呢? 孔子说: 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 聪敏勤勉而好学, 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 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 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515-3中也提到了这点
学以致用
13子曰: 13-5 子曰:“诵诗三 授之以政,不达; 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 「译文」孔子说:“把 三百篇背得很熟, 《诗》三百篇背得很熟, 子曰: 德之不修,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 让他处理政务, 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 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 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 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 能改,是吾忧也。 能改,是吾忧也。” 不能独立地办交涉; 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 译文」孔子说: 许多人)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 得很多, 得很多,又有什么用 对品德不去修养, 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 呢?” 。 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 听到义不能去做,
1-1、7-20、16-9、5-28、9-20、16-9、8-17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20、1628、 20、1617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默而识之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 子曰: 默而识之, 子曰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识之
19- 子夏曰: 19-5子夏曰:“日 知其所亡,月无忘 知其所亡, 其所能, 其所能,可谓好学 也已矣。 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 「译文」子夏说: 28子曰 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每天学到一些过 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去所不知道的东西, 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去所不知道的东西,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每月都不能忘记已 译文」孔子说: 有这样一种人, 「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 经学会的东西, 经学会的东西,这 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 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 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 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 就可以叫做好学 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 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 了。”
敢于质疑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 子曰: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 译文」孔子说: 我整天给颜回讲学, 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 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 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 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 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善的事不能改正, 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 所忧虑的事情。 所忧虑的事情。”
追求道义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 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 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 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 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 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 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 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 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 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 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 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 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 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 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论语》中的学习)
好学爱学
6-20子曰:“知之者 20子曰: 子曰 不如好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 译文」孔子说: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 不如爱好它的人; 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又不 11子曰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 如以它为乐的人。 如以它为乐的人。” 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贤哉回也。 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 译文」孔子说: 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 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 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 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学无常师
7-22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4-17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 译文」孔子说: 见到贤人, 看齐, 习、看齐, 见到不贤的人, 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学习内容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 25子以四教: 子以四教 )、行 )、忠 )、信 (3)、信(4)。 注释」( 」(1 文献、古籍等。( 。(2 「注释」(1)文:文献、古籍等。(2) 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尽己之谓忠,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 。(4 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思。(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循序渐进
5-14子路有闻,未 14子路有闻, 子路有闻 之能行,唯恐有闻。 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译文」子路在听 到一条道理但没有 能亲自实行的时候, 能亲自实行的时候, 惟恐又听到新的道 理。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 17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子曰 过矣。 过矣。” 译文」孔子说: 再给我几年时间,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 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知难而进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 12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 冉求曰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 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孔子说: 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 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 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 进。”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 19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子曰 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 往也 。” 译文」孔子说: 譬如用土堆山,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 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 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 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 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 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 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 我自己要前进的。 我自己要前进的。”
温故知新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11子曰: 温故而知新, 子曰 矣。”
1-4中也提到了这点 中也提到了这点
精益求精
9-2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 27子曰: 衣敝缊袍, 子曰 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 ),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 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 (1),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 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1)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注释」(1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 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 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 害的意思。 害的意思。臧,善,好。 译文」孔子说: 「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 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 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诗经》上说:) 不嫉妒,不贪求, :)‘ (《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 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 子路听后, 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 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 只做到这样, 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 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