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a5482e6a10a6f524cdbf8510.png)
对外径千分尺进行内部校准,确保其准确度和适用性保持完好。
2、范围:适用于普通外径千分尺的内部校准。
3、校准用其标准设备
外校合格的标准块规(量块)。
4、环境条件
室温。
5、校准步骤
5.1校准前
5.1.1检查外径千分尺测量接触面是否平整、干净、无污渍、锈迹,检查外径千分尺的刻度线及数值是否清晰可见;
5.1.2检查是否有影响测量精度的外观缺陷;
5.1.3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住现象;
5.1.4锁紧装置的作用是否有效;
5.1.5测钻及测微螺杆端面是否有严重磨损或损坏。
5.2校准中
5.2.1选择适当的标准量块(外校合格的标准件)对千分尺进行校正;
5.2.4将量测读数值减去标准量块值,即为误差值。
5.3校准后
5.3.1外径千分尺遇外观不良或需调整,转校验单位判定是否暂停使用,并安排校验;5.3.2标准量块使用完毕后,须镲拭干净,并喷上防锈油,放回固定位置保存。
6、判定标准
示值误差不超过±0.02mm,即为合格。
7、记录保存
7.1校验合格后,贴上校验标签;
7.2校验不合格时,依实际情况定为暂停使用或降级使用,严重者作报废处理;
7.3将校验结果登录在《内校记录表》上。
编制:审核:批准:。
检具外径千分尺内校规程
![检具外径千分尺内校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c7bdcc458f5f61fb7366691.png)
尺,贴合格标签,做好校验记录,才能用于产品检测;不符合 重新校验仍不符合的将其报废,并在《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一 放置,有用之零件在后续维修卡尺时使用;
1 外观 目测 2 各部分相互作业 目测及手感 3 两测量面的平面度和平行度 CMM 4 示值误差 4等量块组 注:“+”标示应校验。 4.2.校验室内温度应为20±5°C,校验前,被检验外径千分尺和其他工具一同放置于校验室内的 工作台上,其平衡温度、时间不小于2小时。
5、校验要求及方法:
5.1外观 5.1.1.外径千分尺外观不应有锈蚀、碰伤或其他缺陷,刻线或数字清晰、均匀,不应有脱色 现象; 5.1.2.外径千分尺应有制造厂商、分度值和出厂编号; 5.1.3.使用中的和维修后的外径千分尺,允许有不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5.1.4.检验方法:目测。 5.2.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5.2.1.微分筒在工作行程内往返转动时应灵活、平稳,无卡滞和摩擦现象,无手感觉到的径 向摆动和轴向窜动; 5.2.2.测微螺杆伸出尺架的光滑部分与轴套之间的配合良好,不应出项明显的摆动; 5.2.3.校验方法:目测及手感。 5.3.两测量面的平面度和平行度: 5.3.1.两测量面的平面度和平行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两测量面的平行度/um 量程/mm 两测量面的平面度/um 0~25 0.6 2 25~50 50~75 0.6 3 75~100 5.4.2.校验方法:用CMM测试两测量平面得出两测量平面的平面度,在CMM中找此两个测量平 面的平行关系,得出两测量平面的平行度; 5.4.3.在据测量平面边缘0.4mm内的平行度忽略不计,0.2mm处允许有塌边; 5.4.示值误差: 5.6.1.示值误差校验结果应:(0-50)mm范围内:不大于±0.003mm、(50-100)mm范围内: 不大于±0.004mm; 5.6.2.示值误差以该点读数与量块尺寸之差确定;
外径千分尺自校规程
![外径千分尺自校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3533a7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8.png)
外径千分尺自校规程
1、概述
适用于本公司外径千分尺的定期校准和在用带表卡尺精确度的不定期校验。
2、技术要求:
2.1温度20±5OC,R.H.: 60O/O±20O/O
2.2选经过有资质部门(计量所)进行校准检验合格的外径千分尺或标准量块,储存在恒温、干燥、清洁的橱柜中,以做校准“标样”用,并做好记录。
3、校准规程
3.1 校验前:检查需要校检的外径千分尺的外形
3.2校准场所应符合标准——恒温、恒湿、清洁卫生。
3.3首先使用“标样”外径千分尺测量工件或标准量块,分别取外径千分尺量程的三个不同检点进行测量,并标明测量位置,读取数据并记录。
然后使用待校准的外径千分尺量取工件或标准量块的相同位置,读取数据并记录。
最后将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数据相同,证明在用带表卡尺合格;若不相同,证明在用带表卡尺失准,需要修校或更新。
测量范围(mm)受校点尺寸(mm)
3.4 测量数据与标准值之差,均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0.02mm),判校准合格。
4 记录标识
4.1校准合格后,贴校准标签
校准不合格时:依实际情况,判定为:限制使用,禁止使用,维修,报废处理
4.2将周检计划内规定到期的带表卡尺进行按时校验,将校验数据及时记录在《检测器具内校记录表》内。
量具内部校准规程-外径千分尺
![量具内部校准规程-外径千分尺](https://img.taocdn.com/s3/m/c7f489f879563c1ec4da7144.png)
量具内部校准规程-外径千分尺
千分尺内部校验规程 1目的
对千分尺进行内部校准,确保其准确度和适用性保持完好。
2范围
适用于千分尺的内部校准。
3校验基准
外校合格的标准量块。
4环境条件
室温
5校验步骤
5.1检查千分尺测量接触面是否平整、干净、无污渍、锈迹,刻度是否清晰。
5.2扭动千分尺螺栓调校零位,使刻度对准零点。
5.3根据不同量程的千分尺选择适宜的标准量块3,4块,(可对标准量块进行组合测量)。
每块量块连续测量三次,每次测量值均应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将其平均值记录在《检测设备校验记录表》内。
允许误差范围为?0.01mm。
5.4外径千分尺的校验:任意取5-6块标准量块,取两块量块(构成测量的基准面)夹紧一块量块成“H”型,扭动螺栓使外径千分尺的测量端张开后靠紧两基准面进行读数,每块测量三次,每次测量值均应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将其平均值记录在《检测设备校验记录表》内,允许误差范围为?0.01mm。
5.5历次测量值与标准值之差,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判校准合格。
6校准周期
每年1次。
7相关记录
《检测设备校验记录表》。
外径千分尺校准规程
![外径千分尺校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d53af4836529647d2728523f.png)
1、目的:通过对外径千分尺进行校准,执行量值传递工作,保证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厂内0-300㎜范围、分度值为0.01㎜的外径千分尺的校准指导。
3、环境要求:室内温度要求控制在20±5℃,湿度控制在60±15 RH%。
4、校准方法/步骤:4.1、外观:4.1.1、要求:千分尺表面应无锈蚀、碰伤或其它缺陷,刻线和数字应清晰、均匀,不应有脱色现象,千分尺上应标有分度值、制造厂名、工厂标志及出厂编号,使用中及修理后的千分尺允许有不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4.1.2、方法:目视4.2、各部份相互作用:4.2.1、要求: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住现象,可换或可调测砧的装卸或调整应顺畅,其作用可靠,锁紧装置应切实有效,测微螺杆无明显的轴向窜动与径向摆动。
4.2.2、方法:手感4.3、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的距离:4.3.1、要求:对准零位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允许压线不大于0.05㎜,离线不大于0.10㎜。
4.3.2、方法:调整好千分尺的零位,转动微分筒使微分筒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横刻线相切,并按微分筒读出零刻线相对于固定套管纵刻线的偏移量,该数值即为离线、压线的数值。
4.4、示值误差:4.4.1、要求:千分尺的示值误差不超过下表一的规定:4.4.2、方法:以5等或2级或相应等级量块,依下表一规定之受检点进行校准。
4.5、校对量杆的尺寸误差4.5.1、要求:校对量杆尺寸误差不超过下表一的规定:4.5.2、方法:校对量杆尺寸误差在三座标上进行校准。
5、校准周期预定为一年编制/日期:审核:批准:。
千分尺校准规程
![千分尺校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e5a95a1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e.png)
编制千分尺校准规程批准生效日期文件编号版次A0 页次第 1 页共 2 页1.适用范围适用于广东骏汇公司内部所使用的最大量程在500mm以下的外测千分尺、内测千分尺和深度千分尺均可按本标准进行校准。
2.校准条件校准室内温度(20)℃校准室内相对湿度<70%校准前,应将被校准的千分尺及校准用的量杆等置于大理石平台或木桌上,平衡温度时间见下表:区分测量范围上限/mm 室内温度20℃允许偏差/℃平衡温度时间/h 千分尺校准用量杆非数显千分尺0~100 ±5±3 2 >100~500 ±4±2 3数显千分尺0~100 ±3±1 3 >100~200 ±2±1 4 >200~500 ±1±1 53.校准方法项目校准方法说明图测定点千分尺清洁用酒精及无尘布将千分尺的各测定部位及本尺进行清洁。
外观①千分尺及其校准用的量杆不应有碰伤、锈蚀、带磁、严重划伤或其他缺陷。
②标尺刻印应清晰、均匀,数显千分尺的数字显示应清晰、完整。
各部分相互作动①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滞现象。
②各工作按钮应灵活可靠,调零和锁紧装置的作用应切实有效。
外径千分尺①测定面的清洁取一张干净的打印纸置于测量面,拧动测量旋扭使其夹紧,然后缓慢抽出打印纸.②将两测量面缓慢接触,然后转动测量旋扭3~5圈,确认读取数是否归零.在没有归零时则调至归零.③最小测量值大于零的场合则选用校准用量杆(归零块)进行归零。
④再用千分尺进行受检点的测量,千分尺的受检点参照附表1《各种千分尺受检点一览表》,测2次,取最大测量值记录。
最大测量值4. 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附表1(各种千分尺受检点一览表)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报告书表单编号: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报告书表单编号: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报告书表单编号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报告书表单编号:。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d6fc806616fc700aba68fc2e.png)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一、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至300mm外径千分尺的校准、引用文献 2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B/T 1216-2004 《外径千分尺》JJG 34-2008 指示表(指针式,数显式)检定规程JJG 21-2008 《千分尺检定规程》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概述外径千分尺是应用螺旋副传动原理,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一种通用长度计量器具,主要用于测量各种外尺寸。
4、计量特性4.1 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均不大于0.01mm。
4.2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该偏移量见表1表1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mm测量范围偏移量0.05 0,250.08 25,500.13 50,750.15 75,1000.2-0.3 100,2000.3-0.4 200,3004.3测力外径千分尺工作面与球面接触时所作用的力为(5,10)N 4.4刻线宽度及宽度差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固定套管上的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0.08,0.20)mm,刻线宽度差应不大于0.03mm。
4.5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应不大于0.4mm。
4.6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上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当微分筒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刻线对准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
若不相切时,允许压线应不大于0.05mm,离线应不大于0.1mm。
4.7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外径千分尺和校对用量杆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0.05μm。
4.8工作面的平面度工作面的平面度应不大于0.6μm。
外径千分尺校验规程
![外径千分尺校验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4055cadf8bd63186bcebbcae.png)
外径千分尺校验规程1.0目的规范外径千分尺校验的操作,确保外径千分尺的测量精度处于受控状态,检验结果真实、可靠,以确保产品品质。
2.0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测量上限至100mm外径千分尺;测量上限至25mm 的板厚、壁厚千分尺;以及分辨力为0.001mm,0.0001mm,测量上限至50mm的数显外径千分尺的内部校验。
3.0校验设备外校合格的标准量块。
4.0环境条件室内温度和被检千分尺在室内平衡温度时间,应符合表1的规定。
室内湿度不大于70%RH。
表1 室内平衡温度时间千分尺的测量范围室内温度对20℃的允许偏差(℃)平衡温度时间(h) 千分尺校对用的量杆0-100mm ±5 ±3 25.0通用技术要求与校验方法5.1外观要求5.1.1千分尺及其校对用的量杆不应碰伤、锈蚀、带磁或其他缺陷,标尺刻线应清晰、均匀,数显外径千分尺数字显示应清晰、完整。
5.1.2千分尺应附有调整零位的工具,测量上限大于25mm的千分尺应附有校对用的量杆。
千分尺应具有测力装置,隔热装置和锁紧装置。
校对量杆应用隔热装置。
5.1.3千分尺应标有分度值、测量范围、制造厂名(或厂标)及出厂编号。
后续校准和使用中检验的千分尺及其校对用的量杆不应有影响使用准确度的外观缺陷。
5.2各部分的相互作用要求5.2.1微分筒转动和测微螺杆的移动应平稳无卡滞现象。
5.2.2可调或可换测砧的调整或拆卸应顺畅,作用要可靠,调零和锁紧装置的作用应切实有效。
5.2.3数显外径千分尺,各工作按钮应灵活可靠。
5.3计量性能要求与校准方法5.3.1示值误差5.3.1.1外径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不应超出表2的规定,数显外径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不应超出表3的规定。
表2 外径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及两端面的平行度测量范围(mm)最大允许误差/μm 量测量面的平行度/μm0~25,25~50 ±4 250~75,75~100 ±4 3表3 数显外径千分尺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及两端面的平行度测量范围(mm)最大允许误差/μm 量测量面的平行度/μm0~25,25~50 ±2 1.550~75,75~100 ±3 2.05.3.1.2外径、壁厚、板厚千分尺示值误差用5等或3级专用量块校准,数显千分尺用4等或2级专用量块校准。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ef3adfeaf45b307e971977e.png)
1、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至300mm外径千分尺的校准2、引用文献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B/T 1216-2004 《外径千分尺》JJG 34-2008 指示表(指针式,数显式)检定规程JJG 21-2008 《千分尺检定规程》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概述外径千分尺是应用螺旋副传动原理,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一种通用长度计量器具,主要用于测量各种外尺寸。
4、计量特性4.1 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均不大于0.01mm。
4.2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该偏移量见表1表1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mm4.3测力外径千分尺工作面与球面接触时所作用的力为(5~10)N4.4刻线宽度及宽度差固定套管上的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0.08~0.20)mm,刻线宽度差应不大于0.03mm。
4.5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应不大于0.4mm。
4.6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上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当微分筒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刻线对准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
若不相切时,允许压线应不大于0.05mm,离线应不大于0.1mm。
4.7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外径千分尺和校对用量杆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0.05μm。
4.8工作面的平面度工作面的平面度应不大于0.6μm。
4.9两工作面的平行度两工作面的平行度应在表2规定范围内。
表2外径千分尺两工作面的平行度4.10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应在表3的规定范围内表3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4.11校对用的量杆校对用的量杆尺寸偏差和变动量在表4规定的范围内。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df741814e53a580216fcfefa.png)
一、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分度值为测量范围至300mm外径千分尺的校准2、引用文献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B/T 1216-2004 《外径千分尺》JJG 34-2008 指示表(指针式,数显式)检定规程JJG 21-2008 《千分尺检定规程》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概述外径千分尺是应用螺旋副传动原理,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一种通用长度计量器具,主要用于测量各种外尺寸。
4、计量特性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均不大于。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该偏移量见表1表1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mm测力外径千分尺工作面与球面接触时所作用的力为(5~10)N刻线宽度及宽度差固定套管上的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mm,刻线宽度差应不大于。
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应不大于。
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上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当微分筒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刻线对准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
若不相切时,允许压线应不大于,离线应不大于。
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外径千分尺和校对用量杆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μm 。
工作面的平面度工作面的平面度应不大于μm 。
两工作面的平行度两工作面的平行度应在表2规定范围内。
表2外径千分尺两工作面的平行度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应在表3的规定范围内表3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校对用的量杆校对用的量杆尺寸偏差和变动量在表4规定的范围内。
表4校对用的量杆尺寸偏差和两工作面的平行度5、校准条件环境条件校准外径千分尺的室内温度在表5的规定范围内,在室内平衡温度的时间不少于表5的要求,室内湿度不大于70%RH表5校准外径千分尺的室内温度和室内平衡温度时间校准用标准器及相应的设备校准用标准器及相应设备的计量性能见表6表6校准用标准器及相应设备的计量性能6、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首先检查外观,确定没有影响计量特性因素后再进行校准。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
![外径千分尺内部校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82afacdca300a6c30d229f8d.png)
一、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至300mm外径千分尺的校准2、引用文献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GB/T 1216-2004《外径千分尺》JJG 34-2008 指示表(指针式,数显式)检定规程JJG 21-2008 《千分尺检定规程》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概述外径千分尺是应用螺旋副传动原理,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一种通用长度计量器具,主要用于测量各种外尺寸。
4、计量特性4.1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均不大于0.01mm。
4.2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该偏移量见表1表1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mm4.3测力外径千分尺工作面与球面接触时所作用的力为(5〜10)N 4.4刻线宽度及宽度差固定套管上的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0.08〜0.20)mm,刻线宽度差应不大于0.03mm。
4.5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应不大于0.4mm。
4.6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上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当微分筒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刻线对准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
若不相切时,允许压线应不大于0.05mm,离线应不大于0.1mm。
4.7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外径千分尺和校对用量杆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0.05卩m。
4.8工作面的平面度工作面的平面度应不大于0.6卩m。
4.9两工作面的平行度两工作面的平行度应在表2规定范围内。
表2外径千分尺两工作面的平行度4.10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应在表3的规定范围内表3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4.11校对用的量杆校对用的量杆尺寸偏差和变动量在表4规定的范围内表4校对用的量杆尺寸偏差和两工作面的平行度5、校准条件5.1环境条件校准外径千分尺的室内温度在表5的规定范围内,在室内平衡温度的时间不少于表5 的要求,室内湿度不大于70%RH表5校准外径千分尺的室内温度和室内平衡温度时间5.2校准用标准器及相应的设备校准用标准器及相应设备的计量性能见表6表6校准用标准器及相应设备的计量性能6、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名称杠杆千分表平板扌旨示表测力仪读数显微镜或工具显微镜塞尺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平面平晶刀口尺平行平晶量块测长机计量特性分度值为0.002mm (1级)3级分度值0.01mm (1级)分度值为0.1N (2.5级)准确度w 10卩m2级误差+12%〜-17%2级1级5等首先检查外观,确定没有影响计量特性因素后再进行校准。
外径千分尺内校作业规范
![外径千分尺内校作业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8ec436add36a32d7375819a.png)
3.0 校正项目:
3.1 外观的检校
3.2 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检校
3.3 千分尺示值误差的检校
3.4 校对量杆示值误差的检校
4.0 校正方法:
4.1 外观检校:测砧、测微螺杆不应有碰伤、锈蚀、带磁及其它缺陷;刻度应清淅、均匀;显
示屏显示清晰(电子千分尺);尺身上应有测量范围、精度、制造厂名、商标及
出厂编号等标志。
*******有限公司
作业规范
页码:1 / 2 分发号:
文件名称
外径千分尺内校作业规范
文件编号
WI-PZB-004
编制
版本/状态
B/1
审批
生效日期
2016-11-15
1.0 校正环境:
温度:20±5°C(其中:校对用的量杆为 20±3°C)
湿度:40% ~70%
2.0 校正工具:
校正基准件:外校合格之量块和千分表。
50.00
使用量块(mm) 5.12
外径千分尺示值
误差(um)
±4
板厚、壁厚千分 尺示值误差(um) ±4
10.24 ±4
15.36 ±4
21.50 ±4
0 25.00
±4
±4
±4
±4
±4
30.12 ±4 ±4
35.24 ±4 ±4Fra bibliotek40.36 ±4 ±4
46.50 ±4 ±4
50.00 ±4 ±4
4.4 校对量杆示值误差检校:依据下表,用量块和千分表比较测量:
校对用的量杆标 称尺寸(mm)
25 50 75 100~125
尺寸偏差(um)
0级
1级
±1 ± 1.5 ± 1.5
±2 ±2 ±2 ± 2.5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7c5c52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9.png)
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引言概述:外径千分尺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在机械加工、创造和质量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的操作外径千分尺能够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外径千分尺的操作规程,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正文内容:1. 准备工作1.1 清洁外径千分尺:在使用外径千分尺之前,应该将其清洁干净,以确保测量结果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可以使用干净的软布或者棉花棒擦拭外径千分尺的测量面和刻度线。
1.2 校准外径千分尺:在开始测量之前,应该进行外径千分尺的校准,以确保其准确度。
可以使用已知尺寸的标准工具进行校准,比较测量结果,调整外径千分尺的刻度,直到准确。
2. 操作步骤2.1 确定测量对象:在进行测量之前,需要确定要测量的对象,例如零件的外径。
这样可以选择合适的外径千分尺,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2.2 放置外径千分尺:将外径千分尺放置在测量对象上,确保其与测量对象的表面接触密切,以避免测量误差。
2.3 读取测量结果:使用外径千分尺的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
注意刻度线与测量对象的接触点,确保准确度。
2.4 记录测量结果: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包括测量值和单位。
可以使用纸质记录表或者电子设备进行记录。
3. 注意事项3.1 避免震动:在进行测量时,避免外径千分尺受到震动或者冲击,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2 避免过度力量:在放置外径千分尺时,不要用过大的力量,以免损坏测量对象或者外径千分尺本身。
3.3 避免温度影响:外径千分尺的测量结果可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在测量时应尽量避免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
总结:在使用外径千分尺进行测量时,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都是非常重要的。
准备工作包括清洁和校准外径千分尺,操作步骤包括确定测量对象、放置外径千分尺、读取测量结果和记录测量结果,注意事项包括避免震动、避免过度力量和避免温度影响。
通过正确的操作外径千分尺,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外径千分尺内校标准
![外径千分尺内校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baaaf3531126edb6f1a10ac.png)
七、归位并记录于《量检具设备校验履历表》内。
八、校验合格后,游标卡尺校验周期为一年。
百分表内校标准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检测用之百分表。
二、管理权责:计量室
三、作业程序:
示值变动性应不超过表3-1的要求。
检定方法:将指示表装夹在刚性表架上,使测杆轴线垂直于平面工作台,在工作行程的始、中、末三个位置上,分别调整指针对准某一刻度,提升测杆五次,五次中最大读数与最小读数之差即为该位置上的示值变动性,上述三个位置的示值变动性均应不超过表3-1的要求。
卡尺类型测量范围(mm)分度值(mm)允许误差 (mm)
数显式0-1500.01 ±0.02
0-200±0.02
0-300±0.03
游标式
表盘式0-1500.02 ±0.03
0-200±0.03
0-300±0.04
四、依检验结果进行判定后呈部门主管核准。
五、部门管理核准时,对于被判定不合格者,须做出“报废”、“暂停使用”等决定并签章。
0-500±0.05 75 150 250 313.3 416.8 468
对于每一测量点,用外卡测量时应使用两个位置,靠内的位置及靠外的位置;用内爪测量时使用中间位置2.(图见下页)
11 深度尺校准
深度标尺, 检查20mm处的深度值.将20mm的量块放在一级平台上, 用尺身端部与量块接触, 滑动深度标尺与平台面接触, 卡尺的示值误差不能超过下面中的列出值:
9各项检定结果均填入"压力表检定记录",并对检定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记
10检定结果符合规程技术要求的,为检定合格,填写计量合格标签,粘贴在被检表表盘玻璃内侧,安装完毕后打上铅封。
009外径千分尺内校作业指导书
![009外径千分尺内校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94ccbd7ff242336c1eb95ef4.png)
4.校验环境:常温常湿。
5.检验步骤
5.1校验前:
5.1.1将被校件从最大量测范围调至最小,检查是否顺畅,是否可以归零且无缝隙。
5.1.2检查刻度是否清晰可读,尺身是否生锈或变形。
5.2校验中:
5.2.1分别取接近被校件量测范围的10%、50%、80%相应的量块,并记录其值。
文件编号
版本
01
页次
1/2
制订单位
品管课
制修订日期
2004.5.1
标题
外径千分尺内校作业指导书
修订履历
修订日期
修订页次
原版本
新版本
修订摘要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版本
02
页次
2/2
制订单位
品管课
制修订日期
2004.5.1
标题
外径千分尺内校作业指导书
1.校验范围:公司内所有外径千分尺。
2.使用标准件:外校合格之量块。
5.2.2用被校件分别对三个量块进行量测,并分别记录其测量值。
5.2.3被校件的测量值减去标准件的真值即得误差值。
5.2.4三次误差值相加再除以三即得平均误差值。
5.3校验后:
5.3.1如有外观不良或校验不合格时,应予以修复,修复后再校。如果无法修复时应降级使用或报废。
5.3.2校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毕,将被校件贴上判定标签。
6.判定标准:
6.1平均误差值小于使用误差值判合格并贴上校验合格标签;平均误差值大于使用误差值判不合格,并贴上暂停使用标签。
6.2每校验完成须将结果记录于《仪器校正卡》。
7.相关文件:
7.1量规仪器管制程序
8.相关表单:
8.1仪器校正卡
外径千分尺内校标准
![外径千分尺内校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d07e2ae852458fb760b56b6.png)
外径千分尺内校标准
1.目的
建立本公司外径千分尺校验操作程序,通过对外径千分尺的内部校准,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
靠。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内的外径千分尺内校作业。
3.内校标准器具
量块
4. 校准环境
温度:25±3℃相对湿度:25%RH~75%RH
5. 检验项目和步骤
5.1外观和功能检查:
5.1.1 检查仪器测量用工作面和测量杆无损伤、外观有无损伤、腐蚀、碰撞、LED 显示屏是否缺划, 显示是否正常. 按键功能是否正常,检准前千分尺与量块在室平衡温度时间不小于2h
5.1.2确认千分尺回复零位时无偏差
6. 校准
6.1根据外径千分尺的量程范围按下表选择受检点进行校:
单位:mm
6.2 校验误差=校验指示值—校验标准值
6.3允许偏差:外径千分尺的允许偏差为±0.002mm
6.4校正结果判定:根据外径千分尺之容许偏差作出判定合格或不合格并记录在校验记录表上;
6.5校正周期:一年一次。
2022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
![2022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df48a6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f.png)
XXXXX操作規範制訂部門XXX制訂日期XX年X月X日外徑千分尺校準規範頁次1of4資料編號XXXX所屬系統:ISO17025版本修訂內容制/修訂者日期部門審核管理代表審核核准一、目的:1.1說明外徑千分尺校準程序,確保人員校準方法規範化;1.2確保外徑千分尺於使用期間能維持其精確度。
二、範圍:凡廠內所有各類千分尺之校準均屬之。
三、權責:校準工作之執行,由實驗室培訓合格的人員執行之。
四、校準標準件、輔助工具與消耗品:附表一標準件/輔助工具/消耗品量程規格標準量塊(塊規)(0~25mm) 5.12mm、10.24mm、15.36mm、21.5mm、25mm (25~50mm)30.12mm、35.24mm、40.36mm、46.5mm、50mm膠手套五、環境要求:校準環境須維持在溫度(23±3)℃、濕度≦75%RH。
六、安全環保:危險或對環境造成污染之物品(如酒精,防銹油)應妥善保管,用過之消耗品統一銷毀。
七、校準步驟:7.1校準前:7.1.1確認校準台平面水平。
7.1.2取出標準量塊,放置於外徑千分尺旁。
7.2校準中:7.2.1首先,检查外徑千分尺测量接触面是否平整、干净、无油渍、锈渍;刻度值清晰、千分尺外觀及各部分相互作用正常且平滑、平稳。
7.2.2调试归零或使刻度归零,检查微分筒錐面的端面與固定套管毫米刻線的相對位置。
7.2.3把外徑千分尺固定到千分尺固定座上,檢查工作面的水平度。
A先取一塊5.12mm基準量塊(準量程(25~50mm)外徑千分尺取30.12mm基准量块)進行度量,量塊物表面要保持乾淨、平整。
B連續測量三次,允許公差值為±5µm,取平均值記錄在“外徑千分尺校準原始記錄表”中,在度量檢測時,卡尺必須要與量塊垂直。
C用同樣的方法,用以下量塊逐個度量,10.24mm、15.36mm、21.5mm、25mm允許公差±5µm【校準量程(25~50mm)外徑千分尺量度为35.24mm、40.36mm、46.5mm、50mm】,每个量程必须测量三次以上,取其平均值记录于“外径千分尺校準原始記錄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外径千分尺校准规范
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至300mm外径千分尺的校准
2、引用文献
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
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GB/T 1216-2004 《外径千分尺》
JJG 34-2008 指示表(指针式,数显式)检定规程
JJG 21-2008 《千分尺检定规程》
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概述
外径千分尺是应用螺旋副传动原理,将回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的一种通用长度计量器具,主要用于测量各种外尺寸。
4、计量特性
4.1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
测微螺旋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均不大于0.01mm。
4.2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该偏移量见表1
表1 测钻工作面与测微螺旋杆工作面的相对偏移量mm
测量范围偏移量
0~25 0.05
25~50 0.08
50~75 0.13
75~100 0.15
100~200 0.2-0.3
200~300 0.3-0.4
4.3测力
外径千分尺工作面与球面接触时所作用的力为(5~10)N
4.4刻线宽度及宽度差
固定套管上的纵刻线和微分筒上的刻线宽度为(0.08~0.20)mm,刻线宽度差应不大于0.03mm。
4.5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
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应不大于0.4mm。
4.6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上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
当微分筒零刻线与固定套管纵刻线对准时,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毫米刻线的右边缘应相切。
若不相切时,允许压线应不大于0.05mm,离线应不大于0.1mm。
4.7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
外径千分尺和校对用量杆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Ra0.05μm。
4.8工作面的平面度
工作面的平面度应不大于0.6μm。
4.9两工作面的平行度
两工作面的平行度应在表2规定范围内。
表2外径千分尺两工作面的平行度
测量范围/mm 平行度/μm
0~25 25~50 50~75 75~100 100~200 200~300
2 2
3
4
5 6~7
4.10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应在表3的规定范围内
表3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
测量范围/mm 平行度/μm
0~100 100~150 150~200 200~300 ±4~±5
±6
±7
±8~±9
4.11校对用的量杆
校对用的量杆尺寸偏差和变动量在表4规定的范围内。
表4校对用的量杆尺寸偏差和两工作面的平行度
标杆尺寸/mm 尺寸偏差/μm
变动量/μm
25 50 75 100~125 125~175 200~225 250~300
±2 ±2 ±3 ±4 ±4 ±5 ±6
1 1 1.5
2 2.5 3.5 3.5
5、校准条件 5.1环境条件
校准外径千分尺的室内温度在表5的规定范围内,在室内平衡温度的时间不少于表5的要求,室内湿度不大于70%RH
表5校准外径千分尺的室内温度和室内平衡温度时间
5.2校准用标准器及相应的设备
校准用标准器及相应设备的计量性能见表6
表6校准用标准器及相应设备的计量性能
6、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测量范围/mm 室内温度对20℃的允许偏差/℃ 平衡温度的时间/h
外径千分尺 校对用的量杆
~100 ±5 ±3 2
>100~>300
±4 ±2
3
名称
计量特性
杠杆千分表 平板 指示表 测力仪
读数显微镜或工具显微镜
塞尺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平面平晶 刀口尺 平行平晶 量块 测长机
分度值为0.002mm (1级)
3级
分度值0.01mm (1级) 分度值为0.1N (2.5级)
准确度≤10μm
2级
误差+12%~-17%
2级 1级 5等
±(0.5+L/100)μm
首先检查外观,确定没有影响计量特性因素后再进行校准。
6.1 测微螺杆的轴向窜动和径向窜动
采用手感法校准。
当有异议时,采取杠杆指示表与测微螺杆测量面接触。
沿测微螺杆轴向方向分别往返加力(3-5)N,杠杆千分表示值的变化量,即为轴向窜动量。
径向摆动的校准,将测微螺杆伸出距尺架内端10mm,用杠杆指示表接触测微螺杆径向顶部,分贝沿杠杆指示表测力方向和反向方向加力(2-3)N(要求在相互垂直的两方向测量)杠杆指示表示值的最大变化量,即为径向摆动量。
6.2 测砧与测微螺杆工作面相对偏移量
在平板上用指示表校准。
将外径千分尺平放在平板上的3个可调支架上,在测微螺杆示值处于测量下限时,调整支撑使其测微螺杆轴线与平板工作面平行,然后用指示表测出测砧与测微螺杆在同一方位上至平板间的距离差△x,再用可调V形支撑把外径千分尺尺架转动90°后竖立固定于平板上,按上述方法测出△y,测砧工作面与测微螺杆工作面相对偏移量△,按下列求的:△= △x²+△y²。
6.3 测力
用量仪测力仪的球工作面与外径千分尺工作面相接触后,进行校准。
6.4 刻线宽度及宽度差
用读数显微镜或工具显微镜校准。
微分筒和固定套管的刻线应至少任意各抽查3条进行测量。
6.5 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至固定套管刻线面的距离
用0.4的塞尺至于固定套管刻线面上用比较法校准,微分筒锥面的端面棱边上边缘硬不高塞尺表面。
测量应在微分筒任意一周内不少于3个位置,也可用读数显微镜或工具显微镜校准。
6.6 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上毫米刻线的相对位置
首先将外径千分尺测量下限调整正确,然后使微分筒锥面的端面与固定套管任意毫米刻线的右边缘相切,此时读取微分筒的零刻度线与固定套管纵刻度线的偏移量即为离、压线数值
6.7 工作面的表面粗糙度
用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校准。
6.8工作面的平面度
用2级平面平晶以技术光波干涉法校准。
使用中核修理后的外径千分尺也可以用1级刀口尺以光隙法校准。
工作面直径为6.5mm的,距离边缘0.2mm范围内不计;工作面直径为8mm的距边缘0.5mm范围内不计。
6.9两工作面的平行度
测量上限至100mm的千分尺两工作面的平行度用平行平晶校准,也可用两块校准,量块精度不低于5等量块。
6.10外径千分尺的示值误差
外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校准用5等量块或相应等级的专用量块校准,受检点应均匀分布于测量范围的5点上,也可根据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采用不同等级的量块进行校准。
其分布点为:L=A+B
式中: A –测量下限mm;
B –测微头示值误差的被测点尺寸mm。
示值误差的校准应在外径千分尺尺身处于水平位置状态下进行。
6.11校对用的量杆
校对用的量杆的尺寸及变动量在光学计或测长机上采用相应等级的量块以比较法进行校准。
7、校准结果表达
经校准的外径千分尺发给校准证书。
8、复核时间间隔
可根据被校外径千分尺的使用情况,复核时间间隔由用户自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