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御极端气候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 对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防 御
!
极秦

端河 气 候Biblioteka Baidu灾 害
REN KOU ZI YUAN HUAN JING 人 口·资 源·环 境
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 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 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已成为各国经济 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具有全球化特征和历史性根源, 减缓气 候变化必须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做出努力。我们应立足于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全局,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准备。
52 2007 ·8 求 是 杂 志
REN KOU ZI YUAN HUAN JING 人 口·资 源·环 境
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是体现未 来 20 年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发 展是保持国内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 提高的重要条件。但是, 极端气候灾害对经济发展、土 地的人口承载力乃至社会的安定都有重要影响。严重 的气候灾害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 失, 还会对社会安定造成重大冲击。在气候变暖背景 下, 发生类似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初的连年、连片极端 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应对不当、不及时, 经济 发展就会停滞, 甚至倒退。研究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与 发生规律, 提高我国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测、预 警、影响评价和应急决策等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有效减 轻灾害损失, 这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科学任务, 也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政治任务。
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是体现未 来 20 年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造成气候变暖 的主要因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成分有很多, 排放的途径也很多, 国家间、经济部门间的排放结构又 十分复杂, 温室气体减排势必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 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 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的不同, 利 益关系错综复杂, 保护全球气候的国际外交斗争将不亚 于传统安全领域的斗争。在国际上, 提高气候的预测水 平、适应气候变化、防御极端气候灾害已成为衡量一个 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增强应对气候变 化的能力也从根本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 实力、政治实力和外交实力。因此, 在国家政治、经济、社 会和文化建设中, 都应当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 不 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能力。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从 1986/1987 年的冬季至 今, 我国已经经历了 19 个暖冬( 仅 2004/2005 年的冬季为正常) 。特别是 2006 年, 我国平均气温为 9.92℃, 成为 1951 年以来创纪录的暖年。21 世纪我国气候 将继续明显变暖, 与 1961—1990 年的 30 年平均气温相比, 到 2020 年我国年 平均气温将可能提高 1.3℃—2.1℃, 2030 年可能提高 1.5℃—2.8℃, 2050 年提 高 2.3℃—3.3℃, 2100 年提高 3.9℃—6.0℃。2020 年最大增温区域在华北、西北 和东北的北部, 增温幅度为 0.6℃—2.1℃。
— ——海平面持续上升, 海洋环境灾害加剧。因为全 球变暖, 我国海平面呈上升趋势, 最近 50 年上升的速 度是每年 1—2.5 毫米。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将使许多海 岸区遭遇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 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 和严重性加大, 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 海湾地区。红树林、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也发生了退 化, 海南和广西海域已发现不同程度的珊瑚白化和死 亡现象。赤潮、咸潮、风暴潮灾害趋于频繁。
— ——气候灾害更为极端, 防灾形势不容乐观。受气候变暖影响, 我国日最高和最 低气温都将上升, 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 夏季炎热期可能延长, 极端高温、热浪、干旱 等气象愈发频繁。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增加, 相应降水日数也有显著增加, 其中以新 疆和内蒙中部的增加最为集中。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 特别是在 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 以及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部分地区, 气候有呈恶劣化 的趋势。未来 4—5 年, 黄淮海地区出现 30—50 年一遇的极强降雨事件的概率将比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增加 4—6 倍。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大旱的可能性较大, 部分 地区的干旱程度、范围、持续时间还将进一步加剧。渤海沿岸和长江口地区的台风最 大风速将增加约 19%, 破坏性更强, 防御难度加大。
— ——雨雪时空分布异常, 水资源安全形势堪忧。冰川融水是我国西部地区水 资源的主要来源。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将显著减少, 预
求 是 杂 志 2007 ·8 51
人 口·资 源·环 境 REN KOU ZI YUAN HUAN JING
计到 2050 年还可能再减少 27%。由于气温增高, 蒸发 加大, 新疆天山乌鲁木齐一号冰川从 1962 年以来逐年 退缩, 到 1994 年已使两个原本连在一起的冰川变成了 两个独立的冰川。喜马拉雅山中段上个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末发生过 20 多次冰湖溃决事件, 其中 3/4 发生 在我国西藏境内。受气候变暖影响, 除松花江上游和黄 河上游的径流有所增加外, 其他主要流域的径流量都 呈减少趋势。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到本世纪初, 全国的 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我国西北各大湖泊绝大多数水 量入不敷出, 均向萎缩方向发展, 有的甚至干涸消亡, 每年平均有 20 多个湖泊消失。
三、必须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和加强气候变 化应对工作
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是体现未 来 20 年和谐社会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处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的经济 社会发展与极端气候灾害防御关系十分密切, 它们相 互影响、相互保障、相辅相成。我国目前抵御极端气候 灾害的能力还较弱, 不同区域因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 对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气候灾害的敏感性和防灾救灾的 能力也各不相同, 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抗御极端气 候灾害的能力更薄弱。应对气候变化, 防御极端气候灾 害, 是一项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我国应积极借 鉴美、日、欧等国和地区的先进技术经验, 制定和实施 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的综合应对措施, 及早将应 对气候变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气候变暖与经济发展将导致能源结构的调整, 工业生 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将受到影响; 异常气候出现频率增 加将导致农、林、牧、渔业生产力与布局的变化, 必然影 响下游深加工工业; 气候灾害将使交通运输业基础设 施成本增加, 运营效率降低, 交通安全隐患增大; 某些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疾病传 播, 可能使旅游业受到威胁, 使保险业和金融投资领域 的风险增大; 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质量和保证人体健 康, 社会公共医疗保障系统的负担将加重。
—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新的压力。气候变暖 导致干旱化趋势加剧, 致使我国的草原面积不断减少, 退 化速度不断加快。上个世纪 70 年代中期、80 年代、90 年 代退化草原面积分别占全国草原面积的 15%、30%、50%, 到 21 世纪初已增加到 90%。我国的湿地面积也大大减 少,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从 1949 年的 534 万公顷锐减 到 2000 年的 95 万公顷, 2000 年松嫩平原湿地仅为上个 世纪 50 年代的 19.7%。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冻土将全面、 持续退化, 对冻土区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河湖水文等产 生重大影响, 并将对青藏高原气候产生重要反馈作用。由 于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热岛”效应, 不利 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增多, 雾、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极 端气候环境事件也将呈增多、增强趋势。
一、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过去 150 年来全球最暖的 9 年出现在最近 11 年, 1998 年和 2005 年是有 仪器记录以来全球最暖的两年。20 世纪北半球平均温度的增幅, 可能是过去 1000 年中最高的。2007 年 1 月 29 日—2 月 1 日,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 委员会( IPCC) 第一工作组在巴黎召开了第十次全会, 会议通过的第四次评估 报告对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进行了预估。评估报告分析表明, 21 世纪全球 平均地表气温将会继续升高, 到 2100 年将可能比 1990 年上升 1.4℃—5.8℃, 是 20 世纪增温值的 2—10 倍。
— ——土地退化和病虫害加剧, 农业生产风险加大。 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短时期内仍无法改变, 而气候变暖将导致旱涝趋势异常、农业气候灾害频繁、 农作物气候适应性脆弱、农业病虫害加剧, 以及蒸发和 干燥度呈增加趋势而导致沙漠化、盐碱化等, 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面临重大挑战。估算表明, 气候变化和极 端气候灾害将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自 然波动, 从过去的 10%增加到 20%, 极端年景甚至达到 30%以上。同时, 全球粮食生产的波动也将加大, 确保 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二、气候变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极端气候灾害异常。2006 年对我国来说是创纪 录的暖年, 也是气候异常、登陆台风和超强台风异常以及特大干旱异常之年。具 体表现为: 台风登陆时间之早、登陆时间之集中、滞留时间之长、风力之大、降雨 之多、摧毁性之强历史罕见; 川渝地区特大干旱百年一遇; 沙尘天气次数创 2000 年以来新高; 森林火灾为 1987 年以来最强; 局地暴雨洪涝灾害成扩散趋势, 大 风、冰雹、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更为频繁。未来 20 年全球气温增高的趋势仍将 持续, 这将使我国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 以把握, 所造成的灾害也更为严重, 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多复杂难题:
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是体现我 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 《京都 议定书》正式生效, 全球极端气候灾害频发, 特别是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发布, 国际社会围绕如何减缓 气候变化问题的外交谈判将更为激烈。国际上要求我 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二氧化碳 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 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 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落 后, 能源消费强度大,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 体排放量比较高。如果长期不减排, 我国参与《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活动时遭受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如处置不当, 必将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这就要 求我国科学家能够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评价 气候变化影响, 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提高参与和 解决世界性发展问题的能力, 为我国在相应外交谈判 中确定基本方针与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此外, 广大发展 中国家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气候灾 害威胁。随着我们自身实力的增强, 加大防灾减灾方面 的科技经济对外援助也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四、几点思考
气候变化形势逼人。长期以来, 我国在适应和减缓 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积累了防灾减灾的丰富 经验。但是当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 环节, 主要表现在: 由于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对缓慢而未 引起整个社会足够重视; 气候变暖的形势比较复杂而 各方面的应对缺乏科学指导; 应对气候变暖过多强调 减缓而忽视适应, 重视外交谈判而忽视内部应对战略
等。为更好地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应考虑以 下措施:
第一, 把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鲜明 地列入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这既能充分体现我们国 家和民族尊重自然规律的实事求是态度, 也能充分体 现我们国家和民族敢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勇气和精 神, 有利于进一步树立我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二, 制定适应气候变化、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长 期国家战略。应当组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专 家和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国家战略, 尤其要拿出防御 和减轻极端气候灾害的战略措施, 以及国家水资源安 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防灾减灾的气候变 化应对机制和措施。各主要经济部门、气候变化脆弱区 域都要制定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要加强极端气 候灾害的综合应对能力建设, 建立减轻和防御极端气 候灾害的长期战略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