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结构力学习题课后答案(高等教育版)

结构力学习题课后答案(高等教育版)

习 题8-1 试说出单元刚度矩阵的物理意义及其性质与特点。

8-2 试说出空间桁架和刚架单元刚度矩阵的阶数。

8-3 试分别采用后处理法和先处理法列出图示梁的结构刚度矩阵。

(a)解:(a )用后处理法计算 (1)结构标识(2)建立结点位移向量,结点力向量[]T44332211 θνθνθνθν=∆[]Ty M F M F M F M F F 4y43y32y211 =θ(3)计算单元刚度矩阵⎥⎥⎥⎥⎥⎦⎤⎢⎢⎢⎢⎢⎣⎡-=⎥⎥⎦⎤⎢⎢⎣⎡=2222322211211462661261226466126122EI 21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 l k k k k k ①①①①①⎥⎥⎥⎥⎥⎦⎤⎢⎢⎢⎢⎢⎣⎡-=⎥⎥⎦⎤⎢⎢⎣⎡=222233332232223 33 6 3632336 362EI 21 l l - l l l - l -l l -l l l -l l k k k k k ②②②②②lll⎥⎥⎥⎥⎥⎦⎤⎢⎢⎢⎢⎢⎣⎡-=⎥⎥⎦⎤⎢⎢⎣⎡=222234443343323 33 6 3632336 362EI 2 1 l l - l l l - l -l l -l l l -l l k k k k k ③③③③③(4)总刚度矩阵⎥⎥⎥⎥⎥⎥⎥⎥⎥⎥⎥⎦⎤⎢⎢⎢⎢⎢⎢⎢⎢⎢⎢⎢⎣⎡=⎥⎥⎥⎥⎥⎦⎤⎢⎢⎢⎢⎢⎣⎡++=222222222234443343333322322222112112 3300003 6 3 6 000 03403003601236000 0 3632600 363186120000 26460 0 0 06126122EI 0 0 00 0 0 4 3 2 1 4 3 2 1 l l -l l l - l - - l l -l l l l - l - - l l -l l -l l l l - -l -- l l -l l l l - l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③③③③②②②②①①①①θ (5)建立结构刚度矩阵支座位移边界条件[][]00004311 θ θ θν=将总刚度矩阵中对应上述边界位移行列删除,得刚度结构矩阵。

《结构力学习题》(含答案解析)

《结构力学习题》(含答案解析)

《结构力学习题》(含答案解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20 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一、判断题:1、虚位移原理等价于变形谐调条件,可用于求体系的位移。

2、按虚力原理所建立的虚功方程等价于几何方程。

3、在非荷载因素(支座移动、温度变化、材料收缩等)作用下,静定结构不产生内力,但会有位移且位移只与杆件相对刚度有关。

4、求图示梁铰C 左侧截面的转角时,其虚拟状态应取:A.;; B.D.M C.=1=1=15、功的互等、位移互等、反力互等和位移反力互等的四个定理仅适用于线性变形体系。

6、已知M p 、M k 图,用图乘法求位移的结果为:()/()ωω1122y y EI +。

M kM p 21y 1y 2**ωω( a )M =17、图a 、b 两种状态中,粱的转角ϕ与竖向位移δ间的关系为:δ=ϕ 。

8、图示桁架各杆E A 相同,结点A 和结点B 的竖向位移均为零。

Aa a9、图示桁架各杆EA =常数,由于荷载P是反对称性质的,故结点B的竖向位移等于零。

2121二、计算题:10、求图示结构铰A 两侧截面的相对转角ϕA ,EI = 常数。

q l l l /211、求图示静定梁D 端的竖向位移 ∆DV 。

EI = 常数 ,a = 2m 。

a a a 10kN/m12、求图示结构E 点的竖向位移。

EI = 常数 。

l l l /3 2 /3/3q13、图示结构,EI=常数 ,M =⋅90kN m , P = 30kN 。

求D 点的竖向位移。

P 3m 3m 3m14、求图示刚架B 端的竖向位移。

q15、求图示刚架结点C 的转角和水平位移,EI = 常数 。

q16、求图示刚架中D点的竖向位移。

EI =常数。

l ll/217、求图示刚架横梁中D点的竖向位移。

EI=常数。

18、求图示刚架中D点的竖向位移。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结构⼒学课后习题答案附录B 部分习题答案2 平⾯体系的⼏何组成分析2-1 (1)× (2)× (3)√ (4)× (5)× (6)×。

2-2 (1)⽆多余约束⼏何不变体系;(2)⽆多余约束⼏何不变体系;(3)6个;(4)9个;(5)⼏何不变体系,0个;(6)⼏何不变体系,2个。

2-3 ⼏何不变,有1个多余约束。

2-4 ⼏何不变,⽆多余约束。

2-5 ⼏何可变。

2-6 ⼏何瞬变。

2-7 ⼏何可变。

2-8 ⼏何不变,⽆多余约束。

2-9⼏何瞬变。

2-10⼏何不变,⽆多余约束。

2-11⼏何不变,有2个多余约束。

2-12⼏何不变,⽆多余约束。

2-13⼏何不变,⽆多余约束。

2-14⼏何不变,⽆多余约束。

5-15⼏何不变,⽆多余约束。

2-16⼏何不变,⽆多余约束。

2-17⼏何不变,有1个多余约束。

2-18⼏何不变,⽆多余约束。

2-19⼏何瞬变。

2-20⼏何不变,⽆多余约束。

2-21⼏何不变,⽆多余约束。

2-22⼏何不变,有2个多余约束。

2-23⼏何不变,有12个多余约束。

2-24⼏何不变,有2个多余约束。

2-25⼏何不变,⽆多余约束。

2-26⼏何瞬变。

3 静定梁和静定刚架3-1 (1) √;(2) ×;(3) ×;(4) √;(5) ×;(6) √;(7) √;(8) √。

3-2 (1) 2,下;(2) CDE ,CDE ,CDEF ;(3) 15,上,45,上;(4) 53,-67,105,下; (5) 16,右,128,右;(6) 27,下,93,左。

3-3 (a) 298AC M ql =-,Q 32AC F ql =;(b) M C = 50kN·m ,F Q C = 25kN ,M D = 35kN·m ,F Q D = -35kN ;(c) M CA = 8kN·m ,M CB = 18kN·m ,M B = -4kN·m ,F Q BC = -20kN ,F Q BD = 13kN ; (d) M A = 2F P a ,M C = F P a ,M B = -F P a ,F Q A = -F P ,F Q B 左 = -2F P ,F Q C 左 = -F P 。

结构力学习题及答案

结构力学习题及答案

构造力学习题第2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2-1~2-6 试确定图示体系的计算自由度。

题2-1图题2-2图题2-3图题2-4图题2-5图题2-6图2-7~2-15 试对图示体系进展几何组成分析。

假设是具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那么需指明多余约束的数目。

题2-7图题2-8图题2-9图题2-10图题2-11图题2-12图题2-13图题2-14图题2-15图题2-16图题2-17图题2-18图题2-19图题2-20图题2-21图2-11=W2-1 9-W=2-3 3-W=2-4 2-W=2-5 1-W=2-6 4-W=2-7、2-8、2-12、2-16、2-17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2-9、2-10、2-15具有一个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2-11具有六个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2-13、2-14几何可变体系为2-18、2-19 瞬变体系2-20、2-21具有三个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第3章静定梁和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分析3-1 试作图示静定梁的内力图。

〔a〕〔b〕(c) (d)习题3-1图3-2 试作图示多跨静定梁的内力图。

〔a〕〔b〕(c)习题3-2图3-3~3-9 试作图示静定刚架的内力图。

习题3-3图习题3-4图习题3-5图习题3-6图习题3-7图习题3-8图习题3-9图3-10 试判断图示静定构造的弯矩图是否正确。

(a)(b)(c)(d)局部习题答案3-1〔a 〕m kN M B ⋅=80〔上侧受拉〕,kN F RQB 60=,kN F L QB 60-=〔b 〕m kN M A ⋅=20〔上侧受拉〕,m kN M B ⋅=40〔上侧受拉〕,kN F RQA 5.32=,kN F L QA 20-=,kN F LQB 5.47-=,kN F R QB 20=(c)4Fl M C =〔下侧受拉〕,θcos 2F F L QC =3-2 (a)0=E M ,m kN M F ⋅-=40〔上侧受拉〕,m kN M B ⋅-=120〔上侧受拉〕〔b 〕m kN M RH ⋅-=15(上侧受拉),m kN M E ⋅=25.11〔下侧受拉〕〔c 〕m kN M G ⋅=29(下侧受拉),m kN M D ⋅-=5.8(上侧受拉),m kN M H ⋅=15(下侧受拉) 3-3 m kN M CB ⋅=10〔左侧受拉〕,m kN M DF ⋅=8〔上侧受拉〕,m kN M DE ⋅=20〔右侧受拉〕 3-4 m kN M BA ⋅=120〔左侧受拉〕3-5 m kN M F ⋅=40〔左侧受拉〕,m kN M DC ⋅=160〔上侧受拉〕,m kN M EB ⋅=80(右侧受拉) 3-6 m kN M BA ⋅=60〔右侧受拉〕,m kN M BD ⋅=45〔上侧受拉〕,kN F QBD 46.28=3-7 m kN M C ⋅=70下〔左侧受拉〕,m kN M DE ⋅=150〔上侧受拉〕,m kN M EB ⋅=70(右侧受拉) 3-8 m kN M CB ⋅=36.0〔上侧受拉〕,m kN M BA ⋅=36.0〔右侧受拉〕 3-9 m kN M AB ⋅=10〔左侧受拉〕,m kN M BC ⋅=10〔上侧受拉〕 3-10 〔a 〕错误 〔b 〕错误 〔c 〕错误 〔d 〕正确第4章 静定平面桁架和组合构造的内力分析4-1 试判别习题4-1图所示桁架中的零杆。

结构力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结构力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结构力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结构力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结构力学是工程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对于学习结构力学的学生来说,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结构力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引言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习题一般涉及力的分解、合成、平衡条件等内容。

以下是一道典型的习题及其答案:习题1.1: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F,该力可分解为两个力F1和F2,方向如图所示。

已知F1=3N,F2=4N,求F的大小和方向。

解答: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F1+F2=F。

代入已知数据,得到3N+4N=F,即F=7N。

根据力的合成,可以得到F的方向与F1和F2的方向相反,即向左。

第二章:静力学基本原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等。

习题一般涉及受力分析、力矩计算等内容。

以下是一道典型的习题及其答案:习题2.1:一个杆AB长2m,质量为10kg。

在杆的中点C处施加一个力P=20N,方向向上。

求杆的重力作用点与杆的中点C之间的距离。

解答:首先计算杆的重力,即重力=质量×重力加速度=10kg×9.8m/s²=98N。

由于杆是均匀杆,所以重力作用点在杆的中点C处。

因此,重力作用点与杆的中点C之间的距离为0。

第三章:平面结构的受力分析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平面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包括平衡方程、约束条件等。

习题一般涉及平面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计算等内容。

以下是一道典型的习题及其答案:习题3.1:一个桥梁由两个杆组成,杆AB和杆BC的长度分别为3m和4m。

桥梁的两端A和C分别受到一个力Fa和Fc,方向如图所示。

已知Fa=10N,Fc=15N,求桥梁的重力。

解答:根据平衡方程,可以得到力的合成关系:Fa+Fc=重力。

代入已知数据,得到10N+15N=重力,即重力=25N。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__重庆大学出版社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__重庆大学出版社

第1章 绪论(无习题)第2章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习题解答习题2.1 是非判断题(1) 若平面体系的实际自由度为零,则该体系一定为几何不变体系。

( )(2) 若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W =0,则该体系一定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 ) (3) 若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W <0,则该体系为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 ) (4) 由三个铰两两相连的三刚片组成几何不变体系且无多余约束。

( )(5) 习题2.1(5) 图所示体系去掉二元体CEF 后,剩余部分为简支刚架,所以原体系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 )B DACEF习题 2.1(5)图(6) 习题2.1(6)(a)图所示体系去掉二元体ABC 后,成为习题2.1(6) (b)图,故原体系是几何可变体系。

( )(7) 习题2.1(6)(a)图所示体系去掉二元体EDF 后,成为习题2.1(6) (c)图,故原体系是几何可变体系。

()(a)(b)(c)AEBFCD习题 2.1(6)图【解】(1)正确。

(2)错误。

0W 是使体系成为几何不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错误。

(4)错误。

只有当三个铰不共线时,该题的结论才是正确的。

(5)错误。

CEF 不是二元体。

(6)错误。

ABC 不是二元体。

(7)错误。

EDF 不是二元体。

习题2.2 填空(1) 习题2.2(1)图所示体系为_________体系。

习题2.2(1)图(2) 习题2.2(2)图所示体系为__________体系。

习题2-2(2)图(3) 习题 2.2(3)图所示4个体系的多余约束数目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2.2(3)图(4) 习题2.2(4)图所示体系的多余约束个数为___________。

习题2.2(4)图(5) 习题2.2(5)图所示体系的多余约束个数为___________。

习题2.2(5)图(6) 习题2.2(6)图所示体系为_________体系,有_________个多余约束。

同济大学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同济大学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R=2m
4m
A O
M ( ) 1 (R sin )2 1 2 R(1 cos ) 2
M ( ) 1
B
1 EI
2 1 [1 (R sin )2 1 2 R(1 cos )]Rd 02
= (8-3 ) -1.42 (逆时针)
EI
EI
(d) A q
R EI=常数
O
B
5-7 试用图乘法计算图示梁和刚架的位移:(a) ΔyC ;(b) ΔyD ;(c) ΔxC ;(d) ΔxE ;(e) D ;(f) ΔyE 。 (a)
5-5 已知桁架各杆的 EA 相同,求 AB、BC 两杆之间的相对转角 ΔB 。 5-6 试用积分法计算图示结构的位移:(a) ΔyB ;(b) ΔyC ;(c) B ;(d) ΔxB 。
(a)
q2 q1
A
EI
B
l
以B点为原点,向左为正方向建立坐标。
q( x)
q2
l
q1
x
q1
M
p(x)
1 2
52.17
M
248.49
104.37 52.14
6-6 试用力法求解图示超静定桁架,并计算 1、2 杆的内力。设各杆的 EA 均相同。
(a)
(b)
1
1
2
FP
FP
a
a
a
2m
题 6-6 图
6-7 试用力法计算图示组合结构,求出链杆轴力并绘出 M 图。
2
30kN 2m
(a)
a 1.5m
l
A
kθ=
12EI l
2 3
2 3
6 1 20 62 8
3 2
1 6180 3 2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及参考答案【习题2】【习题3】【习题4】【习题5】【习题6】【习题8】【习题9】【习题10】「习题11】【习题12】【习题13】【习题14】【参考答衆】习题22-1〜2-14试对图示体系进行儿何组成分析,如果是只有多余联系的儿何不变体系,则应指出多余联系的数目。

d5∑° X 厂^τ"βH题2-2图ΓΛ题2-3图题2-5图题2-6图题2-1图H 2-9 图题2-10图题2-11图题2-12图题2-13图习题3试作图示多跨挣定梁的M及Q图。

(a) (b)题3-1图3-2试不计算反力而绘出梁的M图。

题3-2图习题44-1作图示刚架的M、Q、N图。

40fcN 40kN20kNm4-2作图示刚架的M图。

2OkN m SkN mSkXm 40fcN题4-1图4-3作图示三狡刚架的M图。

4-4作图示刚架的M图。

AEmJnIAr lD1题4-2图4-5己知结构的M图•试绘出荷载。

题4-4图3IOkNnlJ^1.5mC(a)题4-3日6erIB9 9题5-1图5-2带拉杆拱,拱轴线方程y= il(l-χ)χ,求截面K 的弯矩。

题5-2图5-3试求图示带拉杆的半圆三狡拱截面K 的内力・4-6检査F 列刚架的M 图,并予以改正。

题4-5图ω∙I ∣ULL∏ ∏ ⅛)题4-6图习题5图示抛物纟戈三铁拱轴线方程y = ff(l-x)x ,试求D 截面的内力。

IkNm15m [ 5m [ ICm 1=3OmC题5-3图习题6 6-1判定图示桁架中的零杆。

题6-1图6-2用结点法计算图示桁架中各杆内力。

(a) FGH月Λ4x4m=16m题6-2图6-3用截面法计算图示桁架中指定各杆的内力。

40kN题6-3图6-4试求图示组介结构中齐链杆的轴力并作受弯杆件的Q图。

2m ] 2m ]lm]lπ⅝] 2m [题6-4图6-5用适宜方法求桁架中指定杆内力。

题6-6图习题88-1试作图示悬臂梁的反力V B 、MB 及内力Q C 、MC 的影响线。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结构力学是一门研究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内力、变形和稳定性的学科。

课后习题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解题技巧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供学习者参考:第一章:结构力学基础1. 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的区别:静定结构是指在已知外力作用下,其内力和位移可以通过静力平衡方程和几何关系唯一确定的结构。

超静定结构则是指静力平衡方程和几何关系不足以唯一确定其内力和位移的结构。

2. 弯矩图的绘制方法:绘制弯矩图首先需要确定结构的支反力,然后通过截面平衡条件,逐步求出各截面的弯矩值,并将其绘制成图形。

第二章:静定梁的内力分析1. 简支梁的内力计算:对于简支梁,可以通过静力平衡条件和截面平衡条件来计算梁的内力,包括剪力和弯矩。

2. 悬臂梁的内力计算:悬臂梁的内力计算需要考虑梁端的外力和力矩,通过静力平衡条件求解。

第三章:静定桁架的内力分析1. 节点法的应用:节点法是通过在桁架的节点上施加平衡条件来求解节点的反力,进而求得杆件的内力。

2. 截面法的应用:截面法是通过选取桁架的某一截面,对该截面进行平衡分析,求得截面两侧杆件的内力。

第四章:静定拱的内力分析1. 三铰拱的内力计算:三铰拱的内力计算通常需要利用静力平衡条件和几何关系,计算出拱的反力和弯矩。

2. 双铰拱和无铰拱的内力特点:双铰拱和无铰拱的内力计算更为复杂,需要考虑更多的平衡条件和几何关系。

第五章: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1. 力法的应用:力法是通过建立力的平衡方程来求解超静定结构的内力,通常需要引入多余未知力。

2. 位移法的应用:位移法是通过建立位移的平衡方程来求解超静定结构的内力,通常需要引入位移未知数。

第六章:结构的稳定性分析1. 欧拉临界载荷的计算:欧拉临界载荷是指细长杆件在轴向压力作用下失稳的临界载荷,可以通过欧拉公式计算。

2.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对于非线性问题,稳定性分析需要考虑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和几何非线性,通常需要采用数值方法求解。

结构力学课后答案

结构力学课后答案

结构力学课后答案结构力学课后答案1. 什么是结构力学?结构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受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内应力分布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的是原材料的性能、结构设计、施工工艺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能等方面。

2. 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有什么区别?弹性力学研究材料在受外力作用下,瞬间产生变形后,能够自行恢复原来形状的物理学问题。

而塑性力学研究材料在受到一定外力作用后,发生不可逆性变形的物理学问题。

弹性力学研究的是物体在弹性阶段的力学性质,而塑性力学研究的是物体在塑性阶段的力学性质。

3. 如何计算材料的应力和应变?材料的应力指的是材料内部产生的单位面积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σ=F/A。

材料的应变指的是单位长度内形变的大小,计算公式为:ε=ΔL/L。

其中,F代表受力大小,A代表受力面积,ΔL代表细长物体受力后形变的长度差,L代表细长物体的长度。

4. 什么是杨氏模量?杨氏模量是一个物质固有的长度变形与应力之间的比例关系常数,用E表示。

它是一个物质的刚度的度量。

在弹性固体中,杨氏模量是单位应力作用下单位截面积的长度变形量。

5. 为什么要进行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是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它可以通过对结构内部的应力和应变分析,对结构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提出建议,从而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 结构分析中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哪些?一般结构分析主要使用的方法有两种,分别为力学方法和数学方法。

力学方法包括静力学法、弹性力学法和塑性力学法。

而数学方法则包括有限元法、边界元法、有限差分法等。

7. 什么是静力学?静力学研究平衡物体受力的力学性质,即物体处于不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下所受受力、受力的大小和方向等静态问题。

8. 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的应用场景分别有哪些?弹性力学适用于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木材、铝合金等材料结构的设计和分析。

塑性力学适用于塑性极限模式、极限分析、变形性能研究等。

9. 什么是冷弯成形工艺?冷弯成形是利用钢材的塑性,在常温下通过模具施加力量使其发生塑性变形的工艺。

《结构力学》习题解答(内含解答图)

《结构力学》习题解答(内含解答图)
所以,由规则一知,体系是几何不变体,且无多余约束。
习题2-9试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习题2-9图习题2-9解答图
解:由于与基础的约束多余三个,故基础作为刚片Ⅰ。铰结△ABE为刚片Ⅱ,铰结△BCD为刚片Ⅲ。刚片Ⅰ与刚片Ⅱ是由杆FE和支撑杆A相连,虚铰在两杆的延长线的交点处,刚片Ⅰ与刚片Ⅲ是由杆GD和支撑杆C相连,虚铰在两杆的延长线的交点处,而刚片Ⅱ与刚片Ⅲ是铰B相连。此时,三铰不共线,该体系为几何不变体,且无多余约束。
结点h的隔离体上无荷载作用且为三杆结点故由平衡条件结点e的隔离体上无荷载作用且可看作为三杆结点故由平衡条件由结点g的隔离体根据平衡条件可求得由结点f的隔离体根据平衡条件可求得提高题pl2llp1pllp1vpl2llp1pllp1vbhaacefda提高题51图vanafn1ndfhadvadpnadfdhadvadhafvafnacbc提高题5
《结构力学》习题解答
第2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2.3
2.3.1基本题
习题2-1试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习题2-1图习题2-1解答图
解:为了便于分析,对图中的链杆和刚片进行编号,分析过程见习题2-1解答图。地基为刚片I,它与刚片Ⅱ之间用不交于一点的链杆1、2、3相连,组成几何不变部分,看作一个新刚片。此刚片与刚片Ⅲ又由不交于一点的链杆4、5、6相连,又组成几何不变体。
习题2-8试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习题2-8图习题2-8解答图
解:为了便于分析,对图中的链杆和刚片进行编号,分析过程见图2-21(b)。首先去掉二元体NMI、JNI,然后分析剩余部分。杆AD由固定支撑与基础联结形成一体,构成几何不变体,在此基础上增加二元体DEB、EFC、EHF形成刚片Ⅰ(注意固定铰支座与铰相同);铰结△GIJ为刚片Ⅱ;刚片I与刚片Ⅱ之间用不交于一点的杆DI、杆GI、杆HJ相连,组成几何不变体。

结构力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精选全文

结构力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精选全文

20kN/m
M图
4.5kN
8.98
4
4.5
6 11
4.5 FQ图
M图 (kN.m)
FQ图(kN)
37
3.3 静定平面刚架
必作题: P.109 3-3 (b) (d) (f) (j) P.110 3-4 (a — i) P.111 3-7 (a) P.112 3-8 (a) (d)
选作题: P.109 3-3 (a) (e) (g) (l) P.112 3-8 (c) P.112 3-9 (a) P.113 3-11
2
P.37 2-1(b)
1
2
3
三链杆交于一点,瞬变
3
P.37 2-2(b)
4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5P.37 2-3(c)
有一个多余 约束
1
2 3
几何不变,有一个多余约束
6
P.37 2-4(d)
O(I、III) O(II、III) I
II
1
2
O(I、II)
III
铰O(I、II)、 O(II、III)的连线与1、2两链 杆不平行,体系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2.5m 5m 5m 2.5m
FN图
60
3.4 静定平面桁架
必作题:
P.113 P.114 P.115
选作题:
P.116 P.117
3-13 (b) (d) (f) 3-14 (a) (b) (c) 3-17 (a) (d)
3-18 (a) 3-20
P.116 3-18 (b)
61
P.113 3-13 (b) 分析桁架类型,指出零杆
FP
联合桁架,10根零杆。
62
P.113 3-13 (d) 分析桁架类型,指出零杆

结构力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结构力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结构力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结构力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结构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受力情况和力学性质的学科,它在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结构力学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的掌握,还需要通过实际的习题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结构力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结构力学知识。

第一章弹性力学基础1.1 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1. 弹性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时,恢复到原来形态的力学学科。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3. 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发生形变,当外力消失后,物体能够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态。

4. 弹性力学的基本假设:线弹性假设、小变形假设、平面假设。

1.2 应力和应变1. 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力,即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2. 应变: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程度。

3. 线弹性假设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胡克定律,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4. 应力张量:描述物体内部各点上的应力状态,是一个二阶张量。

1.3 弹性体的本构关系1. 本构关系:描述物体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

2. 弹性体的本构关系:胡克定律。

3. 弹性模量:描述物体对应力的敏感程度。

4. 剪切模量:描述物体对剪切应力的敏感程度。

第二章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2.1 平衡方程与应力平衡方程1. 平衡方程:描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 应力平衡方程:描述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

2.2 应变平衡方程1. 应变平衡方程:描述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变分布情况。

2.3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包括平衡方程、应力平衡方程和应变平衡方程。

第三章弹性体的力学性质3.1 弹性体的应力分析1. 弹性体的平面应力问题:在一个平面上受力的弹性体。

2. 弹性体的平面应变问题:在一个平面上发生应变的弹性体。

3.2 弹性体的弯曲1. 弹性体的弯曲: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发生弯曲变形。

2. 弯曲方程:描述弯曲变形的关系。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结构力学课后习题答案(总2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习题及参考答案【习题2】【习题3】【习题4】【习题5】【习题6】【习题8】【习题9】【习题10】【习题11】【习题12】【习题13】【习题14】【参考答案】习题22-1~2-14试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如果是具有多余联系的几何不变体系,则应指出多余联系的数目。

题2-1图题2-2图题2-3图题2-4图题2-5图题2-6图题2-7图题2-8图题2-9图题2-10图题2-11图题2-12图 题2-13图 题2-14图习题33-1 试作图示多跨静定梁的M 及Q 图。

(b)(a)20kN10kN40kN20kN/m40kN题3-1图3-2 试不计算反力而绘出梁的M 图。

(b)5kN/m40kN(a)题3-2图习题44-1 作图示刚架的M 、Q 、N 图。

(c)(b)(a)/20kN /m2kN /m题4-1图4-2 作图示刚架的M 图。

P(e)(d)(a)(b)(c)20k N /m4kN题4-2图4-3 作图示三铰刚架的M 图。

(b)(a)题4-3图4-4 作图示刚架的M 图。

(a)题4-4图4-5 已知结构的M 图,试绘出荷载。

(b)(a)题4-5图4-6 检查下列刚架的M 图,并予以改正。

(e)(g)(h)P(d)(c)(a)(b)(f)题4-6图习题55-1 图示抛物线三铰拱轴线方程x x l lfy )(42-=,试求D 截面的内力。

题5-1图5-2 带拉杆拱,拱轴线方程x x l lf y )(42-=,求截面K 的弯矩。

C题5-2图 题5-3图5-3 试求图示带拉杆的半圆三铰拱截面K 的内力。

习题66-1 判定图示桁架中的零杆。

(c)(b)题6-1图6-2 用结点法计算图示桁架中各杆内力。

(b)题6-2 图6-3 用截面法计算图示桁架中指定各杆的内力。

(b)题6-3图6-4 试求图示组合结构中各链杆的轴力并作受弯杆件的M 、Q 图。

结构力学第四版习题及答案

结构力学第四版习题及答案

结构力学第四版习题及答案习题1:一个弹簧的刚度系数为k,长度为L,在其两端分别施加力F1和
F2,求弹簧的形变量。

答案: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形变量与施加的力成正比,即x = (F1 - F2) / k。

习题2:一个悬臂梁的长度为L,截面为矩形,宽度为b,高度为h,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梁上的集中力为P,求梁的最大弯矩。

答案:悬臂梁的最大弯矩发生在集中力作用点,即Mmax = P * L。

习题3:一根悬臂梁的长度为L,截面为矩形,宽度为b,高度为h,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梁上均匀分布的荷载为q,求梁的最大挠度。

答案:悬臂梁的最大挠度发生在梁的自由端,即δmax = (5qL^4) /
(384Ebh^3)。

习题4:一根梁上有两个集中力,分别为P1和P2,作用点距离为a,梁的长度为L,求梁的反力。

答案: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反力F1和F2的表达式: F1 = (P1 * a + P2 * L) / L F2 = (P1 * (L - a) + P2 * L) / L
习题5:一根悬臂梁的长度为L,截面为矩形,宽度为b,高度为h,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梁上均匀分布的荷载为q,求梁的最大剪力。

答案:悬臂梁的最大剪力发生在梁的支点处,即Vmax = qL / 2。

结构力学习题及答案

结构力学习题及答案

结构力学习题第2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2-1~2-6 试确定图示体系的计算自由度。

题2-1图题2-2图题2-3图题2-4图题2-5图题2-6图2-7~2-15 试对图示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若是具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则需指明多余约束的数目。

题2-7图题2-8图题2-9图题2-10图题2-11图题2-12图题2-13图题2-14图题2-15图题2-16图题2-17图题2-18图题2-19图题2-20图题2-21图2-1 1W=2-1 9-W=2-3 3-W=2-4 2-=W2-5 1-W=2-6 4-W=2-7、2-8、2-12、2-16、2-17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2-9、2-10、2-15具有一个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2-11具有六个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2-13、2-14几何可变体系为2-18、2-19 瞬变体系2-20、2-21具有三个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第3章静定梁和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分析3-1 试作图示静定梁的内力图。

(a)(b)(c) (d)习题3-1图3-2 试作图示多跨静定梁的内力图。

(a)(b)(c)习题3-2图3-3~3-9 试作图示静定刚架的内力图。

习题3-3图习题3-4图习题3-5图习题3-6图习题3-7图习题3-8图习题3-9图3-10 试判断图示静定结构的弯矩图是否正确。

(a)(b)(c)(d)部分习题答案3-1 (a )m kN M B ⋅=80(上侧受拉),kN F RQB 60=,kN F L QB 60-=(b )m kN M A ⋅=20(上侧受拉),m kN M B ⋅=40(上侧受拉),kN F RQA 5.32=,kN F L QA 20-=,kN F LQB 5.47-=,kN F R QB 20=(c) 4Fl M C =(下侧受拉),θcos 2F F L QC =3-2 (a) 0=E M ,m kN M F ⋅-=40(上侧受拉),m kN M B ⋅-=120(上侧受拉)(b )m kN M RH ⋅-=15(上侧受拉),m kN M E ⋅=25.11(下侧受拉)(c )m kN M G ⋅=29(下侧受拉),m kN M D ⋅-=5.8(上侧受拉),m kN M H ⋅=15(下侧受拉) 3-3 m kN M CB ⋅=10(左侧受拉),m kN M DF ⋅=8(上侧受拉),m kN M DE ⋅=20(右侧受拉) 3-4 m kN M BA ⋅=120(左侧受拉)3-5 m kN M F ⋅=40(左侧受拉),m kN M DC ⋅=160(上侧受拉),m kN M EB ⋅=80(右侧受拉) 3-6 m kN M BA ⋅=60(右侧受拉),m kN M BD ⋅=45(上侧受拉),kN F QBD 46.28=3-7 m kN M C ⋅=70下(左侧受拉),m kN M DE ⋅=150(上侧受拉),m kN M EB ⋅=70(右侧受拉) 3-8 m kN M CB ⋅=36.0(上侧受拉),m kN M BA ⋅=36.0(右侧受拉) 3-9 m kN M AB ⋅=10(左侧受拉),m kN M BC ⋅=10(上侧受拉) 3-10 (a )错误 (b )错误 (c )错误 (d )正确第4章 静定平面桁架和组合结构的内力分析4-1 试判别习题4-1图所示桁架中的零杆。

结构力学书本后答案解析

结构力学书本后答案解析

AB与基础用1、2、3杆,组成几何不变体系成为 刚片Ⅰ,DG与刚片Ⅱ用BD、4、5杆组成几何不 变体系。用掉二元体GH、6杆。 结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习题2.2b
AB与基础用组成几何不变体系成为刚片Ⅱ 和Ⅰ 用BC、1杆组成几何不变体系。用掉二元体EF、 2杆。 结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习题21a依次去掉二元体fihcfgghecgeacddeb最后剩下ab与基础用四根杆连接多一杆有一个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习题21b依次去用掉二元体fhg和c铰和结论
习题2.1a 依次去掉二元体FIH、 CFG、GHE、CGE、 ACD、DEB最后剩下 AB与基础用四根杆连 接多一杆,有一个多 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 系。
习题2.4
去掉1、2、3杆。铰接三角形ACF上增加两个二元 体CDF、DGA形成刚片Ⅰ,铰接三角形DEH上增加 一个二元体EBH形成刚片Ⅱ,两刚片用D铰和链 杆BG相连组成几何不变体系。 结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依次去用掉二元体FHG、Ⅰ和ⅡC铰,Ⅰ和 习题2.1b Ⅲ用A铰,Ⅱ和Ⅲ用B角连接,多1、2两个杆, 结论:有两个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习题2.1c
依次去用掉二元体FHG、CFD、 DGE以及三个支座链杆。
在依次去用掉二元体CAE和 CBE剩下CDE
CDE可以相对转动。结论是几 何可变体系。
习题2.2a
习题2.2c
BD与基础用AB、3、4杆组成几何不变体系。用 掉二元体EF、5杆。
结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习题2.3a
Ⅰ、Ⅱ、Ⅲ用A、B、C相连组成几何不变体系。 结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习题2.3b
与上题相比多一杆 结论:有一个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结构力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结构力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E
2cm
A CB 2cm 2cm
42、求图示结构 A 点竖向位移(向上为正) AV 。
M EI
EI A
a
EI
EI = ∞ 1
3 EI
K = a3
a
a
43、求图示结构 C 点水平位移 CH ,EI = 常数。
M B
2l
C 6 EI k=
l3
A l
44、求图示结构 D 点水平位移 DH 。EI= 常数。
a/ 2 D
a
A
c1
A'
a
B B'
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2
35、图示结构 B 支座沉陷 = 0.01m ,求 C 点的水平位移。
C l
A
B
l/2 l/2
—— 25 ——
《结构力学》习题集
36、结构的支座 A 发生了转角 和竖向位移 如图所示,计算 D 点的竖向位移。
A
D
l
l l/ 2
37、图示刚架 A 支座下沉 0.01l ,又顺时针转动 0.015 rad ,求 D 截面的角位移。
P
P
l
l
l
l
18、用力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弯矩图。
—— 31 ——
100 kN C EI
《结构力学》习题集
100 kN D
2 EI A
2 EI
4m
B
1m
6m
1m
19、已知 EI = 常数,用力法计算并作图示对称结构的 M 图。
q
q
EA=
l
l
l
20、用力法计算并作图示结构的 M 图。EI =常数。
a
P q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B 部分习题答案2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2-1 (1)× (2)× (3)√ (4)× (5)× (6)×。

2-2 (1)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 ;(2)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3)6个;(4)9个 ; (5)几何不变体系,0个;(6)几何不变体系,2个。

2-3 几何不变,有1个多余约束。

2-4 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2-5 几何可变。

2-6 几何瞬变。

2-7 几何可变。

2-8 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2-9几何瞬变。

2-10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2-11几何不变,有2个多余约束。

2-12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2-13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2-14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5-15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2-16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2-17几何不变,有1个多余约束。

2-18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2-19几何瞬变。

2-20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2-21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2-22几何不变,有2个多余约束。

2-23几何不变,有12个多余约束。

2-24几何不变,有2个多余约束。

2-25几何不变,无多余约束。

2-26几何瞬变。

3 静定梁和静定刚架3-1 (1) √;(2) ×;(3) ×;(4) √;(5) ×;(6) √;(7) √;(8) √。

3-2 (1) 2,下;(2) CDE ,CDE ,CDEF ;(3) 15,上,45,上;(4) 53,-67,105,下; (5) 16,右,128,右;(6) 27,下,93,左。

3-3 (a) 298AC M ql =-,Q 32AC F ql =;(b) M C = 50kN·m ,F Q C = 25kN ,M D = 35kN·m ,F Q D = -35kN ;(c) M CA = 8kN·m ,M CB = 18kN·m ,M B = -4kN·m ,F Q BC = -20kN ,F Q BD = 13kN ; (d) M A = 2F P a ,M C = F P a ,M B = -F P a ,F Q A = -F P ,F Q B 左 = -2F P ,F Q C 左 = -F P 。

3-4 (a) M B = -6kN·m ,F Q B 左 = -8kN ,F Q B 右 = 2kN ; (b) M A = -24kN·m ,F Q AB = 4kN ,F Q BC = F Q CD = 2kN ; (c) M B = -21kN·m ,M E = 28.5kN·m ,F Q A 右 = 13.5kN ,F Q E 右 = -16.5kN ;(d) 234B M ql =,234D M ql =-左,214D M ql =左。

3-5 (a) M BA = M BC = 48kN·m (内侧受拉),F Q AB = 24kN ,F Q BC = 16kN ,F N BC = 0; (b) M BC = 16kN·m (下侧受拉),F Q BC = F Q CB = 0.25kN ,F N CD = 0.25kN ; (c) M E = F P l /2(上侧受拉),M FC = F P l ,F Q BA = -F P ,F N CF = -F P 。

3-6 (a) M BE = M CE = 12kN·m (上侧受拉),F Q EB = -2kN ,F Q EC = -6kN ,F N CD = -6kN ; (b) M BA = 5kN·m (右侧受拉),M BE = 3kN·m (上侧受拉),M CE = 15kN·m (上侧受拉), F Q E = -5kN ,F Q CD = 3.75kN ,F N BA = -15kN ,F N BC = 1.25kN ; (c) M BE = 24kN·m (上侧受拉),M CE = 12kN·m (上侧受拉),F Q E = 3kN ,F N BA = -21kN 。

3-7 (a) M A = 122.5kN·m (左侧受拉),F Q A = 35kN ,F Q BC = 16kN ,F N A = 0,F N BC = 12kN ; (b) M A = 30kN·m (右侧受拉),M BA = 30kN·m (左侧受拉), F Q EB = -5kN ,F Q EA = -15kN ,F N BA = -20kN ; (c) M CF = M CG = ql 2(上侧受拉),M CB = M BC = 0,M BA = M AB = 2ql 2(左侧受拉), F Q CF = -2ql ,F Q CG = 2ql ,F Q BA = 0,F N CB = F N BC = F N BA = F N AB = -4ql 。

3-8 (a) 212DA M ql =(下侧受拉),234DB M ql =(左侧受拉),234DC M ql =(右侧受拉);(b) M A = M (上侧受拉),M CA = 2M (右侧受拉),M DC = 2M (右侧受拉); (c) M EC = F P l (左侧受拉),M AC = 0,M DC = F P l (下侧受拉);(d) M BA = 20kN·m (左侧受拉),M CD = 20kN·m (右侧受拉),M EF = 20kN·m (下侧受拉)。

4 三铰拱4-1 (1)√; (2)√; (3)√;(4)×;(5)√;(6)√;(7)√;(8)×;(9)√;(10)√。

4-2 (1)抛物线;(2)F 5.1;(3)0.5F ;(4)0.5Fa / f ;(5)支座反力相同;(6)250mm ;(7)拱高f ;(8)F AV > F BV 。

4-3 AV F =10kN ,BV F =20kN ,H F =20kN 。

4-4 kN F H 90= ,m kN M K ⋅=6.65,kN F L QK 6.38=,kN F RQK 3.36-=,kN F L NK 6.110=,kN F R NK 5.82=。

4-5 拉杆轴力kN F N 5=,m kN M K ⋅=44,kN F QK 6.0-=,拉力)(8.5kN F NK -=。

4-6 )21(27x xy -=。

5 静定平面桁架和组合结构5-1 (1)×; (2)×; (3)× ;(4)×。

5-2 (1)简单桁架 、联合桁架 ;(2)联合桁架、复杂桁架;(3)9根零杆、12根零杆 ;(4)11根零杆、4根零杆。

5-3 (1)F N DG =60kN ,F N AF =-30kN ;(2)F N AD =-33.33kN ,F N BE =-6.67kN ,F N CD =25kN ;(3)F N12 =-2 F P ,F N23 =22F P ,F N47 =5F P ;(4)F N46 =-3.606 F P ,F N56 =1.677F P ,F N57 =2.25F P 。

5-4 (1)F N1 =4P F ,F N2 =P F 22-,F N3 = P F 85; (2)F N1 =27.04kN ,F N2 =78.75kN ,F N3 =54.08kN ; (3)F N a =-60kN ,F N b =602kN ; (4)F N a =0,F N b =P F 22-; (5)F N a = F P ,F N b =5-F P ,F N c = 31-F P ; (6)F N a =-35kN ,F N b =102kN ,F N c =25kN 。

5-5 (1)F N DG =32kN ,M E =24kN·m (下侧受拉);(2)F N DB =-322kN ,M B =128kN·m (右侧受拉); (3)F N CD =-8F P ,M C = 6F P d (上侧受拉);(4)F N CD =1513kN ,M AC 跨中 = 45 kN·m (下侧受拉)。

6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6-1 (1)×;(2)×;(3)√;(4)×;(5)×;(6)×;(7)√;(8) ×;(9) √;(10)√。

6-2 (1)∆/3(→);(2)虚位移、虚力,虚力; (3)广义单位力; (4)EI 为常数的直线杆; (5)43.875/EI(↓);(6)1.5cm(↑),0;(7) ∆/a (↑);(8)11/16(↓)。

6-3 )(483↓=∆EIl F P CV。

6-4 )(3680↓=∆EICV 。

6-5 )(244↓=∆EIql CV。

6-6 385ql EIA =ϕ( )。

6-7 )(834→=∆EIql CH。

6-8 ∆CV =2.64mm (↓)。

6-14 )(32354↓=∆q EI CV 。

6-15 31213ql EI D =ϕ( )。

6-16 32411ql EIAB =ϕ( )。

6-17 EI l F P CD2423=∆(→←),26121l F EIP C C =ϕ( )。

6-18 EIql AB604=∆(→←)。

6-19 ∆CV =9mm (↓)。

6-20 q =32.04k N /m 。

6-21 ∆CV =0.07a (↓), 21B B ϕ=0。

6-22 (a )∆AB =0,(b )∆BH =1.16cm (→)。

6-23 ∆GH =1.1cm (→)。

7 力法7-1(1)×;(2)√;(3)√;(4)√;(5)×。

7-2(1)6;(2)F P /2;(3)基本体系沿基本未知力方向的位移;原结构沿基本未知力方向的位移;(4)2m /3l ;(5)-l θ。

7-3(a )2次;(b )3次;(c) 5次;(d )2次。

7-4(a )P QAB F F 1611=;(b )l F M P BA 81=(上侧受拉);(c )l F M P AB 21=(上侧受拉);(d) 当10=k 时,2881ql M B =(上边受拉);当1.0=k 时,28.81ql M B =(上边受拉)。

7-5(a )向左)(6q F F xB xA ==;(b )2141qa M CA =(左侧受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