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囊肿临床路径
颌骨囊肿
![颌骨囊肿](https://img.taocdn.com/s3/m/bbced61bf12d2af90242e643.png)
根据组织来源、发病部位分类牙源性颌骨囊肿:由成牙组织或牙的上皮/上皮剩余演变而来非牙源性颌骨囊肿:由胚胎时期的残余上皮所致的囊肿、由损伤所致的血外渗性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一、牙源性颌骨囊肿(odontogenic cyst):1、根尖周囊肿(periapical cyst):曾用名—根尖囊肿(radical cyst)由于根尖肉芽肿、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形与液化,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渐成囊肿根尖肉芽肿在拔牙后未作适当处理仍残留在颌骨内发生囊肿—残余囊肿(residual cyst)2、始基囊肿(primordial cyst):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和损伤刺激后,成釉器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形,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形成囊肿一般无坏牙3、含牙囊肿(dentigerous cyst):又称滤泡囊肿(follicular cyst)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可来自一个牙胚(含一个牙);多个牙胚(含多个牙)一定把牙冠包在里面4、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角化囊肿典型病理表现:囊壁上皮及纤维包膜均较薄,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覆有完全或不完全的角化层,此层一般呈波浪状,上皮厚度常较一致囊内为白色或黄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质角化囊肿可以癌变,国内报道2.65%(6/266)癌变特点—多40岁以上,反复感染史,均为多囊性,病理为典型鳞癌变,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显著增强临床表现:颌骨牙源性囊肿多发生于青壮年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根端囊肿—多发生于前牙;始基囊肿、角化囊肿—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下颌支部;含牙囊肿—下颌第三磨牙区、上颌尖牙区;发展进程: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形成面部畸形更大时,表面骨质变为极薄之骨板,扪诊时有乒乓球样感觉,并发出羊皮纸样脆裂声,此层薄骨板也被吸收,发生波动感颌骨颊侧骨板一般较舌侧薄,囊肿大多向颊侧膨胀,但角化囊肿有1/3病例向舌侧膨胀,并穿破舌侧骨壁下颌囊肿发展过大,骨质损坏过多—引起病理性骨折上颌骨的囊肿可侵入鼻腔及上颌窦,将眶下缘上推,使眼球受到压迫,影响视力,或产生复视如邻近牙受压,根周骨质吸收,可使牙发生移位、松动与倾斜根端囊肿可在口腔内发现深龋、残根或死髓牙始基囊肿、含牙囊肿、角化囊肿可伴先天缺牙或有多余牙囊内有草绿色或草黄色液体流出,如为角化囊肿,则可见似皮脂样物质囊肿继发感染,则出现炎症现象,病员感觉胀痛、发热、全身不适除根端囊肿外的牙源性囊肿均可转变为或同时伴有成釉细胞瘤存在角化囊肿还有显著的复发性和癌变能力临床上牙源性囊肿可为单发,亦可多发,一般以单发多见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症(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multiple basal cell nevus sydrome):多发性角化囊肿同时伴发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分叉肋、眶距增宽、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等症状时,称为—。
颌骨囊肿临床路径(护理篇)
![颌骨囊肿临床路径(护理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a60b60a1c7aa00b42acb8c.png)
颌骨囊肿临床路径(护理篇)
住院日第三天(手术日)年月日
送患者到手术室前准备进行项目打执行时间签名
测量生命体征:T:°C P:次/分 R:次/分 BP: mmHg
核对腕带、更换病员服、去除首饰、嘱患者排空膀胱
术前给药:口无口有 -------
携带用物:□病历□其它
送病人去手术室时间:时分
护理记录
术后护理处置后护理处置白班夜班
转入病房时间:时分□是□否□是□否
吸氧6小时(2L/分)□是□否□是□否
心脏监护6小时□是□否□是□否
检查口内刀口是否有出血□.有□无□.有□无
小便自解时间:时分
患者问题预期目标白班夜班
恐惧无恐惧或恐惧减轻□是□否□是□否
麻醉后恶心、呕吐、腹胀症状缓解□是□否□是□否
有出血的危险刀口无出血□是□否□是□否
刀口疼痛疼痛指数<5分□是□否□是□否
疼痛评分参照下图:分分
不痛微痛有些痛很痛疼痛剧烈疼痛难忍
疼痛处置□无处置□服止痛药缓解□打止痛针缓□无处置□服止痛药缓解□打止痛针缓疼痛处置后疼痛评分分分
护理指导结果评值结果评值
指导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将口腔分泌物及时吐出□是□否□是□否
饮食指导:完全清醒、胃肠蠕动恢复后试进温水、流质饮食□是□否□是□否
告知患者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是□否□是□否
指导患者如有不适症状能及早告知医护人员□有□无□有□无
执行护士签名医
变异:□有□无原因:
护士签字:
颌骨囊肿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护理篇)。
上颌骨囊肿一例PPT课件
![上颌骨囊肿一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0d05cd02d276a200292e8f.png)
鉴别诊断: ①上颌骨骨髓炎:X线示上颌骨骨质破坏,边界不清,现在
边界清楚,双侧下颌下,颏下未扪及肿大淋巴结。故可排 除。 ②成釉细胞瘤:骨质破环为弧形切迹,单房或多房低密度影, 有乒乓球感,常有牙松动, X线示:24-26牙根尖部有阴 影,边界清楚,周围有高密度板影显示。故可排除。
6
X片:
789ຫໍສະໝຸດ 1011诊疗计划: 1.完善三大常规、生化全套、出凝血功能,血型,传染病及
术前心肺功能评估、胸片、心电图等检查; 2.排除相关手术禁忌征,限期手术,拟行“左侧上颌骨病损
切除术+埋伏牙拔除术+牙龈成形术”。 3.术后抗感染支持治疗。 4.根据病理报告再制定后期治疗及义齿修复计划。
12
2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良好;无传染史;无外伤史;无手术 史;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按规定。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否认吸烟饮酒史,疫水接触史,否认冶游史。 婚育史:无。
月经史:12 5----7 2019-6-23无痛经,经期规则,经量中等。
28-30 家族史:否认家族史。
3
专科检查:面部对称,张口型张口度无明显异常;25缺失, 24,26牙冠完整,探(-),叩(-),PD=3-4mm,松 (-),27牙冠完整,探(-),叩(-)松I°PD=3-4mm。牙 髓活力电测试结果:24(26)/26(22)/27(50),对照 牙35(23)、36(19),提示27牙髓活力降低。24-26对 应颊侧牙槽黏膜肿胀,质软,边界不明显,扪诊有压痛, 可扪及乒乓球样感,黏膜无破溃,无麻木;双侧腮腺分泌 正常,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口腔卫生可;伸舌居中,舌活 动度及功能正常,双侧下颌下,颏下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上颌骨囊肿一例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口腔科
牙源性颌骨囊肿诊疗规范(2021年版)
![牙源性颌骨囊肿诊疗规范(2021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58df05172ded630a1cb68b.png)
牙源性颌骨囊肿诊疗规范(2021年版)一、概述颌骨囊肿是指发生于颌骨内的非肿瘤性囊性病变,是一种病理性囊腔,内含囊液或半流体物质,通常由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包绕,绝大多数囊壁有上皮衬里。
根据组织来源,颌骨囊肿可分为牙源性囊肿与非牙源性囊肿。
其中牙源性囊肿在临床最为常见。
根据WHO 2017年关于颌骨上皮性囊肿的分类,牙源性颌骨囊肿可分为炎症性囊肿和发育性囊肿两大类。
前者临床中以根端囊肿(根尖囊肿)最为常见,后者以含牙囊肿和角化囊肿最为常见。
二、适用范围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第一诊断为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患者。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牙源性颌骨囊肿多发生于青壮年。
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
其中根端囊肿好发于前牙区,患部可见末期龋、残根或牙冠已变色的死髓牙。
含牙囊肿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上颌尖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区。
角化囊肿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和下颌支部,以及上颌结节。
囊肿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
病灶发展可引起颌骨膨隆,继续发展可使唇颊侧骨壁变薄,触诊时可有乒乓球样弹性感或羊皮纸样感。
当表面骨质消失,囊肿位于软组织下,触诊有波动感。
当囊肿发展过大,骨质损坏过多时,在下颌骨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
多数情况下囊肿向下颌骨颊侧膨胀,但部分角化囊肿可向舌侧膨胀。
此外角化囊肿常沿颌骨长轴扩展,颌骨膨胀不如其它颌骨囊肿明显。
当囊肿位于上颌骨,可侵入鼻腔及上颌窦,将眶下缘上推,而使眼球受到压迫,影响视力,甚或产生复视。
如邻近牙受压,根周骨质吸收,可使牙发生移位、松动、倾斜。
病灶多为单发,个别可呈多发病灶。
角化囊肿多发性比例较高(约10%)。
颌骨囊肿、尤其角化囊肿可有继发感染,出现局部胀痛、张口受限、全身发热等。
(二)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应作为必要辅助检查手段。
可选择曲面体层片、CBCT、螺旋CT等常用X线检查方法,评估病灶性质、范围以及同邻近组织的关系。
典型牙源性颌骨囊肿在X线片上显示为清晰圆形或卵圆形透明阴影,边缘整齐,周围常呈现以明显白色骨质反应线。
第三批临床路径病种及编码汇总表
![第三批临床路径病种及编码汇总表](https://img.taocdn.com/s3/m/a78e0df2856a561252d36fc0.png)
慢性鼻炎 外耳带状疱疹 外耳带状疱疹 咽旁脓肿 咽旁脓肿
J31.000 B02.801+H62.1* B02.801+H62.1* J39.0 J39.0
慢性鼻炎B 外耳带状疱疹A 外耳带状疱疹B 咽旁脓肿切开引流术A 咽旁脓肿切开引流术B
合并症 28.0 003 28.0 003 合并症
第 3 页
路径名称 前庭周围性眩晕(合并高血压)B 前庭周围性眩晕(合并糖尿病)B 鼻咽部血管瘤A 鼻咽部血管瘤B 扁桃体周围脓肿A 扁桃体周围脓肿B 鼓膜炎A 鼓膜炎B 鼓室硬化A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第三批临床路径名称及编码汇总表
第三批公布的临床路径共9个专业、73个病种、171个路径。其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3个病种,60个路径;口腔科8个病种,14个路径;神经外科3个病种,8个路径; 肿瘤内科9个病种,30个路径;胸外科4个病种,8个路径;康复医学科1个病种,2个路径;疼痛科4个病种,8个路径;风湿免疫科1个病种,2个路径;消化内科20个病种, 39个路径。 序号 科 别 疾病名称 ICD-10编码 路径名称 手术编码(ICD-9-CM-3) 21.5 001 21.5 003 21.5 004 21.84002 21.84003 21.5 001+ 21.87004 21.5 003+ 21.87008 21.5 004+ 21.87008 21.84002+ 21.87008 21.84003+ 21.87004 备注
儿童非化脓性中耳炎A 儿童非化脓性中耳炎B 成人非化脓性中耳炎A 成人非化脓性中耳炎B 化脓性中耳炎(儿童)A 化脓性中耳炎(儿童)B 化脓性中耳炎(成人)A 化脓性中耳炎(成人)B 儿童急性扁桃体炎(A) 儿童急性扁桃体炎(B) 成人急性扁桃体炎(A) 成人急性扁桃体炎(B)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天)A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天)A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合并高血压)B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合并糖尿病)B 梅尼埃病A 梅尼埃病(合并高血压)B 梅尼埃病(合并糖尿病)B 前庭神经元炎A 前庭神经元炎(合并高血压)B 前庭神经元炎(合并糖尿病)B 前庭周围性眩晕(5天)A 前庭周围性眩晕(7天)A 合并症 合并症 合并症 合并症 合并症 合并症 合并症 合并症 合并症 合并症 合并症 合并症
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指南临床路径
![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指南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2112c45ff46527d3250ce02c.png)
第一节炎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cellulitis of mouth cavity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诊断标准]1.发病急、病程短、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2.受累间隙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3.脓肿形成的判定。
(1)浅部脓肿:触诊有波动感。
(2)深部脓肿:指压可有凹陷性水肿;穿刺能抽出脓汁;超声波检查出现液平。
4.可并发严重并发症。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胸透,须在1日内完成。
2.凝血四项、血型,抗HIV及梅毒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3.肝功能、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4.必要时X线摄片,判定有否骨髓炎或确定病原牙。
[治疗原则]1.应用抗菌药物。
2.引流脓液。
3.增强机体抵抗力。
[治疗计划]1.应用抗菌药物,通常采用青、链霉素或其它广谱抗生素。
应按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
2.脓肿形成应立即切开引流。
口底弥漫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或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应早期切开。
脓液引流不畅者,引流条可加入少量九一丹或五五丹。
3.进食困难或高烧持续不退者,应补液并给激素及维生素C。
4.体温超过39℃者,应按高热常规处理。
5.急性炎症消退后,去除病灶。
6.切开引流后2周以上仍有大量脓液时,应摄X线片以排除骨髓炎。
[住院日数]全身症状缓解切开引流处无脓液排出后2~3日或病灶清除术后创口愈合后1~2日。
[疗效判定]l.治愈标准全身症状消失,切开引流处无脓液排出。
2.好转标准全身症状缓解,切开引流处尚有脓液排出。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jaw bone)[诊断标准]l.急性期(1)起病急骤,体温升高。
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2)颌骨剧痛。
数个牙齿松动,叩痛。
并可有牙周袋溢脓,发生于下颌骨者可有下唇麻木。
(3)局部及软组织肿胀、充血,可发急性蜂窝织炎。
(4)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2.慢性期(1)多有急性发作或肿胀反复发作史。
下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病变累及多牙位,囊肿合并感染等)全麻临床路径【2020版】
![下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病变累及多牙位,囊肿合并感染等)全麻临床路径【2020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52f8b9376baf1ffd4fad1a.png)
下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临床路径一、下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颌骨囊肿(ICD10:K09.205)行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ICD-9-CM-3:24.4x00x00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检查存在下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
2.影像学检查可见明确的下颌骨囊肿影像。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下颌骨囊肿(ICD10:K09.205)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3)血生化;(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曲面断层及CT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诊断有疑问时可行活检术;(2)必要时行囊肿累及牙齿的根管治疗。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其适应证为:1.下颌骨囊肿诊断明确;2.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和手术,危及生命的全身合并损伤已经得到有效处置,生命体征稳定;(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0.5-1小时。
下颌骨囊肿继发感染者按照治疗性用药原则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术前用药: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九)术后恢复为住院4-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细胞分析和影像学检查。
2.术后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不超过48小时。
(十)出院标准。
颌骨囊肿的诊治与护理
![颌骨囊肿的诊治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20716a5aeefdc8d376ee32c6.png)
(二)术后护理
1、执行口腔科术后一般护理常规。 2、全麻6小时后进温凉流食或半流食。饮后注意漱口,口腔 护理,清理创面和牙齿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注意 引流条。 3、术后给予口外四角带加压包扎3天,以减少术后刀口出血 及局部肿胀。对此的不适感,要及时进行安抚和尽量联系大 夫处理。睡眠时尽量避免压迫患侧。 4、术后24小时内面部局部冷敷,减轻局部水肿出血,促进刀 口愈合。。
此处添加您的标题文本
切口 的选 择
功能
翻瓣及
修复
分离囊
考虑
壁
及缝
合
手术过程
1. 牙龈切口、前庭沟切口 2 尽量完整刮除囊壁。
尽量保护骨组织;防
. 止损伤邻近组织 3. 考虑预后面容及功能
重建
• 颌骨囊肿的术后并发症
• 1 感染 • 2 出血 • 3 病理性骨折 • 4 移植物排出 • 5 伤口裂开 • 6 牙髓炎或者牙髓坏死
Part 3 颌骨囊肿的检查及治 疗
• 1.X线牙片、平片、CBCT片
• 颌骨囊肿在X线平片上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区,边 界清楚,边缘光滑锐利,其内可以是单房或多房。随着囊液 积聚,囊肿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可引起临近牙移位,少数可 见牙吸收。周围骨质吸收,囊腔壁为致密白线(骨皮质线)。
角化囊 肿X线:
颌骨囊肿的临床治疗与护理
烟台业达医院 口腔科
Part 01
颌骨囊肿的定义及分类
颌骨囊肿的定义及分类
•
颌骨囊肿是指在颌骨内出现一含有液体的囊性肿物,
逐步增大、因囊腔渗透压的原因导致颌骨膨胀破坏。
• 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牙源性及非牙源性两大类:
临床路径在颌骨囊肿手术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颌骨囊肿手术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f8ec91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3.png)
临床路径在颌骨囊肿手术中的应用
颌骨囊肿手术是治疗颌骨囊肿的常见手术,临床路径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手术操作时间、降低惊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优化术前准备工作。
下面就临床路径在颌骨囊肿手术中的应用,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临床诊断
1. 了解患者情况:完善患者病历,检测颈静脉兵血液指标、影像学检查报告、病理学报告及原发病原因;
2. 诊断患者情况:综合上述资料,诊断患者颌骨囊肿程度,评估颌骨囊肿是否恶性危急、范围在无痛定位内,及伴有是否有明显的髋关节侧摆;
二、手术操作
1. 确定术式:根据肿块大小位置来决定是全切除还是保留;
2. 根据放射学图像计算准备手术工具拔除尺寸;
3. 将术前预备的手术操作物品摆放示台,如电锯,手钳等;
4. 在术前做好人身防护及术操工作准备;
三、术中处理
1. 在麻醉下开放颌骨囊肿;
2. 用电锯及手钳分别准备部分及全部拔除;
3. 防止出血,用止血带和手术夹子止血;
4. 将部分颌骨囊肿拔除,完成手术。
四、术后护理
1. 留置病人进行全面评估:血压、心跳、氧饱和度及体温等;
2. 翻身护理:养成半侧体位护理的习惯;
3. 注意抗感染:严格执行手解清洁、预防手術及毒性注射;
4. 加强营养:补充充足营养,为病人提供充足营养;
五、术后随访
1. 注意术后护理:保持病人良好的卫生和饮食;
2. 加强运动康复:对恢复的病人采取定向性的肢体活动;
3. 注意止痛:止痛的方法按病情出具用药及其他方法;
4. 进行复查: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掌握颌骨囊肿的变化情况;
总之,临床路径的应用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准备颌骨囊肿手术,减少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提升手术效果,优化治疗质量。
上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病变累及多牙位,囊肿合并感染等)临床路径【2020版】
![上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病变累及多牙位,囊肿合并感染等)临床路径【2020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ca9acbe45c3b3566ec8b23.png)
上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临床路径一、上颌骨囊肿(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颌骨囊肿(ICD10:K09.204)行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ICD-9-CM-3:24.4x00x00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检查存在上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
2.影像学检查可见明确的上颌骨囊肿影像。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上颌骨囊肿(ICD10:K09.204)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3)血生化;(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曲面断层及CT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诊断有疑问时可行活检术;(2)必要时行囊肿累及牙齿的根管治疗。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牙源性颌骨病损切除术,其适应证为:1.上颌骨囊肿诊断明确;2.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和手术,危及生命的全身合并损伤已经得到有效处置,生命体征稳定;(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0.5-1小时。
上颌骨囊肿继发感染者按照治疗性用药原则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术前用药: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九)术后恢复为住院4-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细胞分析和影像学检查。
2.术后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不超过48小时。
(十)出院标准。
颌骨囊肿
![颌骨囊肿](https://img.taocdn.com/s3/m/66b2a93e6c85ec3a87c2c5b3.png)
颌骨囊肿概述1囊肿发生于颌骨内者称颌骨囊肿(cyst of jaw)。
临床上一般无症状,偶诉有疼痛或颌骨膨隆,不少病例是在作X线检查时发现的,也有很多是在拔牙时被发现正如前面提到,不全角化型的复发率在12%~60%,而正角化型及其他各型囊肿的复发率不及1%。
不全角化型角化囊肿复发率高的原因是由于囊壁薄而易碎、侵袭性生长穿入骨内或穿破骨质而累及软组织以及有卫星囊肿或多发表现而不能彻底刮除。
上皮性囊壁较其他囊肿囊壁增生活跃也是因素之一。
流行病学1OKC在颌骨囊肿中所占的比例各家报告不同,为5%~20%。
患者年龄多在20岁左右,男女无大差别。
下颌较上颌多,为(2~3):1。
10%~15%的病例系多发。
下颌以下颌支或下颌支与下颌体交界部,上颌则以上颌后部为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可以多发。
相关疾病1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含牙囊肿、根尖周囊肿、面裂囊肿、根尖周肉芽肿、根尖周慢性脓肿、根尖周骨异常增生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11、牙源性角化囊肿(OKC)由Philipsen在1956年最先报道,是一种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的颌骨囊肿。
与其他类型的牙源性囊肿不同,OKC缺乏自限性,具有某些肿瘤的特征,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且其内衬上皮可发生瘤变甚至癌变,因此一直广受关注。
在2005年WHO对头颈部肿瘤的新分类中,已将其归属为牙源性良性肿瘤,并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然而,目前国际上对这一新的命名存在诸多争议,支持方与反对方各执一词,很难达成共识。
OKC的组织病理发生和原因尚未确定,大多认为发生自牙源上皮发育异常的早期阶段——牙板及其剩余,因此不少学者认为OKC就是始基囊肿根据其组织病理表现及生物学行为,OKC曾被分为两个亚型:不全角化型和正角化型。
典型的OKC为不全角化型,囊壁由薄层、均匀一致的复层鳞状上皮组成。
不全角化的上皮呈波纹状极少或没有钉突形成。
基底层界限很清楚,由立方状或柱状细胞排列成栅栏状。
不全角化型角化囊肿有潜在的侵袭生长特性,可以侵入邻近的骨和软组织,摘除以后易于复发,合并发生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的比例较高。
500上颌骨囊肿临床路径解析
![500上颌骨囊肿临床路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17eef1767f5acfa1c7cdc4.png)
颌骨囊肿临床路径2016 年版)、上颌骨囊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颌骨囊肿包括上颌骨囊肿(包括含牙囊肿、角化囊肿、根端囊肿、正中囊肿)(ICD10 :S02.402 )行上颌骨囊肿刮治术(ICD-9-CM-3 :76.7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临床检查存在上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
2. 影像学检查可见明确的上颌骨囊肿影像。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S02.402 上颌骨囊肿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血生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胸片、心电图;曲面断层及CT 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 )诊断有疑问时可行活检术;2 )必要时行囊肿累及牙齿的根管治疗。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上颌骨囊肿刮治术,其适应证为:1.上颌骨囊肿诊断明确;2.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和手术,危及生命的全身合并损伤已经得到有效处置,生命体征稳定;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 〕43 号)执行。
2.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0.5-1 小时。
上颌骨囊肿继发感染者按照治疗性用药原则使用。
八)手术日。
为入院第3 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
2.术前用药: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九)术后恢复。
住院2-4 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细胞分析和影像学检查。
2.术后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不超过48 小时。
临床护理路径在颌骨囊肿切除术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颌骨囊肿切除术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c911abbf524ccbff12184a3.png)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Gener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6年8月第3卷/第12期V ol.3, No.12, Aug. 201698临床护理路径在颌骨囊肿切除术中的应用徐咏梅(徐州市口腔医院,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颌骨囊肿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切除术治疗的颌骨囊肿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
实验组患者参照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干预,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日以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参照组(P<0.05)。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
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颌骨囊肿切除术护理工作中,可以成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
具有推广实施价值。
【关键词】颌骨囊肿;围术期;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临床护理路径【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16.12.098.02临床护理路径(CNP)是根据每天的标准护理计划,为同类患者安排设定的住院护理图示,在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提高护理人员本身的技术操作能力、护理工作执行能力以及执行效率[1]。
同时,临床护理路径对于具体的护理工作内容、时间安排等都有明确规定,所以更好的减少甚至规避了护理遗漏问题,调动了护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是有预见性的护理干预[2]。
本文就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颌骨囊肿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详细实验研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颌骨囊肿切除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40.5±10.5)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颌骨囊肿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上颌骨囊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颌骨囊肿包括上颌骨囊肿(包括含牙囊肿、角化囊肿、根端囊肿、正中囊肿)(ICD10:)
行上颌骨囊肿刮治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检查存在上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
2.影像学检查可见明确的上颌骨囊肿影像。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上颌骨囊肿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
(3)血生化;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片、心电图;
(6)曲面断层及CT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诊断有疑问时可行活检术;
(2)必要时行囊肿累及牙齿的根管治疗。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选择上颌骨囊肿刮治术,其适应证为:
1.上颌骨囊肿诊断明确;
2.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和手术,危及生命的全身合并损伤已经得到有效处置,生命体征稳定;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小时。
上颌骨囊肿继发感染者按照治疗性用药原则使用。
(八)手术日。
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
2.术前用药:非限制级抗菌药物
(九)术后恢复。
住院2-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细胞分析和影像学检查。
2.术后选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不超过48小时。
(十)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手术切口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无新鲜渗血。
3.无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发生。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 有影响手术的全身疾病或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 上颌骨囊肿行开窗引流术治疗不纳入路径。
二、上颌骨囊肿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上颌骨囊肿(ICD-10:)
行上颌骨囊肿刮治术(ICD-9-CM-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