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越王勾践世家选段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归纳优选稿
(完整word版)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劝学【通假字】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敕使之然也:敕通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词类活用】子博学而口参省乎己:口,名词作状语,每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杳.今义为“加入”.;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的人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特殊句式】判断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虽有槁暴,不好挺者,糅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师说【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等教育学校(4)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连词.今义:连词.(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郑子.师,以……为师(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2、形容词作名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名词作形容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4、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之(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郑子之徒/(7)动词,往,到…去,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3、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占代解释经书的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而(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己归去来兮辞【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7、投以骨。 省略句
9、不拘于时。被动句
(屠夫)投(之)以骨
判断句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0、东阿者,汝之东阿也。 判断句
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XX是什么”。“XX不是什么。
2、省略句 翻译要点: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被动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被XX”。 4、倒装句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直接判断(无标志判断句) 名+名
例: 刘豫州王室之胄。
小结:
1、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为”或“是”表判断
判 3、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断 句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 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 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 词之后。 格式:主+否定词+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寡人至于国也》)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渔人甚异之。 ⑤沛公欲王关中 ⑥有泉侧出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⑩外连横而斗诸侯 ⒒好游者不能穷也。 12、而其见愈奇。 13、乃我困汝。 14、头发上指。 15、吾得兄事之。 16、手巾掩口啼
马上练一练(请你指出活用的类型)
高一语文第一册 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一册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二. 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三. 学法指导: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四. 相关知识:《国语》是按国别记载的史料集。
它由春秋时代各国史官记叙。
经史家整理而成,这部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记叙了从周穆王十二年至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由于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它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五. 写作背景: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有这样卧薪尝胆的痛苦经历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吴、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的两个大国。
吴在江苏南部、越在浙江北部,两国土地相连,世代结怨,互相攻伐。
勾践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允常死,勾践即位,吴乘越丧之际又伐越,结果反被勾践所败。
吴王阖闾伤指而死,留下遗命,必报此仇,其子夫差练兵3年,在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上,一面派文种向吴求和,一面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掉了吴国。
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六. 重点、难点:思考题:1. 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用的什么方法?2. 对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和太宰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你如何评价吴国的几位君臣?3. 勾践为了国家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4. 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勾践灭吴》给你哪方面的认识最深呢?七. 重点知识系统解析:1. 通假字句,帅,取,免,政(ng zh ē),,歠,摩厉,有(亿有三千),已(不可失也已),其(其有敢不尽力者乎)2. 重要实词知、资、成(达成协议,讲和)、吊、宦、蕃、旅、劝、更、游3. 虚词乃(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连词,于是) (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让,然后乃.求谋臣(副词,才) 于(1)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介词,在)(3)乃号令于三军曰(介词,对)(4)东至于鄞(动词,到)4. 词类活用使动(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2)服之而已(服,使……屈服)(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使……吃饱) 名状(1)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名动(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名词动用,穿)5. 古今异义爪牙⎩⎨⎧。
《陈涉世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1、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适通“谪”:强迫。
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二、古今异义词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3、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三、词类活用1、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2、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3、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看5、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6、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7、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8、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四、重点词语解释1、屯大泽乡屯:停驻2、会天大雨会:适逢;3、或以为亡亡:逃跑;4、举大计亦死举大计:发动起义5、等死:同样6、扶苏以数谏故数:屡次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暗中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难道9、辍耕上垄上之:去,往10、怅恨久之怅:失望11、苟富贵,无相忘苟:倘使九、特殊句式1、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2、此教我先威众耳判断句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4、号为张楚判断句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五、理解性默写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至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这么大的天下,有多少个呢
翻译要点:要把定语放回中心词的前面
三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 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 + 宾 疑问代词 + 动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苏轼〉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以膏泽斯民, 使……得到好处
四、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 主语 认为 宾 语 怎样或 主语 把 宾语 当作什么,
1.形容词用作意动, 形容词不能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
2.名词的意动
如: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客人
▪ 13、乃我困汝, 困:使……处于困境,使动用法
▪ 14、头发上指, 上:向上,名词活用为状语
▪ 15、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
▪ 16、手巾掩口啼 巾: 用手巾 ,名词活用为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 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 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 称为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词性活用为特定环境临时的词性
一、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乳二世
沛公军霸上,
喂奶 驻军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燕赵之收藏, 收藏的珠宝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精品】成语的古代汉语文言文语法现象(精美)
古今异义
百读不厌 厌:满足(如:姜氏) 爱莫能助 爱:同情,怜惜 奔走相告 走:跑 不假思索 假:凭借,依靠,借助 不速之客 速:招致,邀请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池:护城河 赴汤蹈火 汤:沸开的水 吊民伐罪 吊:慰问 刮目相看 相:偏指一方,“他”
古今异义-辅导班
词类活用-其它
1.形容词作名词 (1)披坚执锐 (2)草菅人命
2.使动用法 (3)不耻下问 3.意动用法 (4)不可理喻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句 夜以继日、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 介宾短语后置句 蠢若木鸡、趋之若鹜 判断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被动句 古为今用 省略句 再衰三竭
辅导班练习答案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只是,只有) 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向来) 必蹶上将军——一蹶不振(跌倒) 刘豫州英才盖世——盖世无双(超过) 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略见一斑(大致) 徐公来,孰视之——深思熟虑(仔细) 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到、去)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失足成千古恨(遗憾) 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他的) 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攻占) 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伊始(官员初到任)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寻求)
举世闻名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庄 暴见孟子》 狐假虎威《劝学》 不堪入目《声声慢》 欲盖弥彰《劝学》
古今异义-辅导班2
不易之论 不刊之论 不过尔尔 无可适从 以己度人 质疑问难 登峰造极 怨天尤人 缘木求鱼 引吭高歌 寡廉鲜耻 家徒四壁 尸位素餐 不学无术 如释重负 不期而遇 文过饰非 出类拔萃 蔚为大观 寄人篱下
最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题)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题。
(16分)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①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②,为质③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吴告急于王。
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④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
周元王使人赐匀践胙⑤,命为伯。
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注:①种:指越国大夫文种。
②成:讲和,和解,③质:人质。
④罢:通“疲”,⑤胙:祭肉。
5.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两处)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越王勾践反国②厚遇宾客③为质于吴④勾践已去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欲使范蠡治国政②使老有所终B.①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②忠之属也C.①以淮上地与楚②念无与为乐者D.①与鲁泗东方百里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②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9.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B.范蠡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
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霸的转折点。
高中语文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烛之武退秦师》Ⅰ、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⒈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⒉名词作壮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⒊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君亦无所害损害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四、特殊句式:⒈省略句:⑴省主语辞曰许之夜缒而出……⑵省宾语敢以烦执事……⑶省介词“于”晋军函陵,秦军南……⒉倒装句: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言于郑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⑵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⒊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⒋固定句式:焉……(为什么要……、何必……)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五、一词多义: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济朝济.而夕设版焉:扶助敝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扶危济.困:渡河敝.帚自珍:破遂率子孙负担者三夫.:成年男子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夫夫.晋,何厌之有:发语词,无义以若亡郑以.陪邻:连词,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那个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介词,用许.之:答应与秦伯说,与.郑人盟:介词,同、跟杂然相许.:赞成、赞同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许潭中鱼可百许.头:约计的数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示处所问渠哪得清如许.:如此这样Ⅱ、文学常识⒈《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勾践灭吴古今异义
勾践灭吴古今异义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之中,现常用于“中原地区”。
句意是,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
2.丈夫二十不取丈夫,男子。
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句意是,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媳妇。
3.生丈夫丈夫,男孩。
今常用义同前“丈夫”句。
句意是生男孩。
4.十年不收于国国,指国内人民。
今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
句意是,十年不向人民征收赋税。
5.爪牙之士爪牙之士:指武士,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大夫:官名。
今指医生7.广运百里广运:指土地面积的长和宽。
8.南至于句无至于:到达。
今用作介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9.乃至其父母父母:父老兄弟。
今意为父亲和母亲的总称词类活用: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使动用法,使……暴露2.其达士,洁其居使动用法,使……整洁3.洁其居,美其服使动用法,使……华美4.美其服,饱其食使动用法,使……吃饱5.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6.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词作动词,穿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动用法,使……受羞耻8.又郊败之名词作状语,在城郊(4)一词多义知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国语·勾践灭吴》感觉到素与副使张胜相知《汉书·苏建传》相亲,相好吾与之共知越国之败《国语·勾践灭吴》主持孰为汝多知乎?《列子·两小儿辩日》通“智”复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副词“又”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国语·勾践灭吴》副词“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庄》繁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柳宗元:《捕蛇者说》恢复既楚人未既济《左传·子鱼论战》完全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国语·勾践灭吴》已经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不久三军既惑且疑《孙子兵法·谋攻》表并列的连词:“常”或“且”将军既帝室之胄《三国志·隆中对》既然劝果行,国人皆劝《国语·勾践灭吴》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说三曰劝农功晁错:《论贵粟疏》鼓励遂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郑人买履》就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勾践灭吴》终于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于是四方无一遂司马迁《报任安书》成功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阻挡,把守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抵挡吾闻二世公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应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正当北邀当国者相见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主持,执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辞》面对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将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史记·孙子列传》必定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dàng)《梦溪笔谈·雁荡山》适当募有得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柳宗元:《捕蛇者说》抵挡判断句(1)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吴国与越国,是相互仇恨、相互敌对、相互征战的国家。
文言文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上使外将兵假使小试牛刀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周全详尽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具备被于来世影响肉食者鄙曹刿论战鄙陋目光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出身鄙野群响毕绝口技全部薄暮冥冥岳阳楼记迫近接近
星火教育一对多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
性别
年级
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上课时间
年月日
第()次课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古义:古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虽”与指示代词“然”的连用,意为:虽是这样,但是……。今义:常用作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指亲属。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古义:代词,这种,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准备)
被:1、被于来世(影响)
2、皆被绮绣(同“披”,穿)
鄙: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
2、肉食者鄙《曹刿论战》(鄙陋、目光短浅)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出身鄙野)
毕:1、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尽)
2、群响毕绝《口技》(全部)
薄:1、薄暮冥冥《岳阳楼记》(迫近,接近。)
共()次课
课时:课时
教学课题
文言文实词
教学目标
1、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越王勾践世家》选段-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
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践不忍,欲许之。
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戹乎?”句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吴使者泣而去。
句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
”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1、越复伐吴。
复,副词,又。
2、吴士民罢弊。
罢,通“疲”,疲惫。
3、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
肉、膝,名词作状语,译为“把肉(袒)、用膝(行)。
4、孤臣惟命是听。
命,宾语前置。
5、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虚词用法)6、且夫君王蚤朝晏罢。
蚤,通“早”,早晨。
7、范蠡乃鼓进兵。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8、不者且得罪。
不,通“否”,否则。
9、吾置王甬东。
省略句,“甬东”前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10、君百家。
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君。
11、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1.死古:①丧失生命②尸体今:单指丧失生命2.大古:通“太”,如姜太公今:指大小之大3.布古:本义是麻布今:发布,宣布;陈列,展开4.尝古:曾经今:品尝5.听古:张口笑的意思今:用耳朵感受声音6.意古:①心意②预料,猜想今:意思7.亦古:胳肢窝今:副词,作“也”讲8.欲古:欲望,中性词今:贪欲,情欲,物欲,多用于贬义9.取古:获取猎物或抓获俘虏时,断取左耳今:指获取,求取,嫁娶等义10.属同“嘱”古:连接今:嘱托,请托11.不古:本义指花萼今:指否定12.君古:①指古代帝王、诸侯②统治今:敬词,对对方的尊称13.面古:以背相向,反手缚于背后今:脸14.见古:出现,显露,表达今:看见二、古今字死——尸取——娶属——嘱见——现三、通假字1.吴士民罢弊。
《勾践灭吴》知识点总结
《勾践灭吴》知识点总结第一篇:《勾践灭吴》知识点总结《勾践灭吴》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勾践灭吴》选自《国语》,《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年,记载西周、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著作,又名《春秋外传》。
3史书体例基本可以分三类:纪传体如《史记》,国别体如《国语》,编年体如《左传》,《左传》长于记事,《国语》长于记言。
二、字音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qī kuài jī 贾人gǔ 冬则资絺chī 蓑笠suō lì .仇雠敌战之国也chïu 太宰嚭pǐ 南至于句无……东至于鄞:gōu yín 公与之饩xì 令孤子、寡妇、疾疹chèn 无不餔也,无不歠也:bǔ chuî 国之孺子:rú三、重点文言知识包括: 1 实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停留、退守吾与之共知越过之政:管理,主持大夫种进对曰:进见贾人夏则资皮:贾人,商人;资,储备不可不养而择也:供养,选拔遂使之行成于吴:使,派;达成协议,讲和苟闻得子大夫之言,何后只有:如果仇雠敌战之国也:仇敌民无所移:迁移的地方夫上党之国:中原一带的国家而又与大国执仇:结仇,结怨乃致其父母:召集寡人请更:请求改变吊有忧:慰问然后卑事夫差:形容词作状语,以卑微的地位,恭卑地;服侍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自身当室者死:嫡子支子死:庶出之子虽悔之,必无及已:即使;来得及广运百里:土地面积的长和宽今越国亦节矣:克制勾践辞曰:推辞请姑无庸战:姑且;用请复战:再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奴仆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繁殖,生息四封之内:边界旅进旅退:俱,共同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劝勉、鼓励遂灭吴:终于则有常赏:符合规定的进不用命:服从命令2虚词乃号令于三军:向、对以待乏也:以便虽无四方之忧:即使虽悔之,必无及已:即使子苟赦越国之罪:如果;赦免将不可改于是矣:这种状况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比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自己安于知耻:哪里;知道3通假字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蕃通“繁“ 令壮者吾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无不餔也,无不歠也:餔通“哺”;歠通“啜”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4古今异义:然谋臣与爪牙之士:武士,重臣——坏人的党羽今寡人不能:无能——不可以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你们——二三个儿子丈夫二十不娶:男子——女子的配偶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日晒夜露——隐蔽的缺陷、问题等显露出来中原:原野——黄河中下游地区5、词类活用: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用法,使……退、击退又郊败之:名词作状语,在郊外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使……去,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礼,名词作动词。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文言文通假字梳理1.尊君在不(“不”同“否”) 《世说新语》二则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论语〉十二章》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论语〉十二章》4.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论语〉十二章》5.对镜帖花黄(“帖”同“贴”,粘贴)《木兰诗》6.无他,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卖油翁》7.徐以杓酌油沥之(“杓”同“勺”,勺子)《卖油翁》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三峡》9.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与朱元思书》10.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与朱元思书》11.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孟子〉三章》12.往之女家(“女”同“汝”,你)《〈孟子〉二章》1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孟子〉三章》14.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孟子〉三章》1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孟子〉三章》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愚公移山》17.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愚公移山》18.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愚公移山》19.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式”同“轼”,车前横木,文中是动词,扶轼)《周亚夫军细柳》20.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桃花源记》21.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同“竖”相对)《核舟记》22.北冥有鱼(“冥”同“溟”,海)《北冥有鱼》23.《兑命》曰“学学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礼记》二则24.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大道之行也》25.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大道之行也》2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马说》27.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马说》28.食之不能尽其材。
《勾践灭吴》各段知识点整理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
,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
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 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 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
二、活用词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
三、通假字 1、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四、特殊句式
1、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第六段
一、重点词语理解
1、果行,国人皆劝 2、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3、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二、词类活用
1、又郊败之。遂灭吴。
三、特殊句式
1、是故败吴于囿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
,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
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 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 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
的后面,所以考虑“去”的使动用法。
三、句式 1、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于此者”做形容词谓语“美”的状语, 本应放在“美”的前面,但是这个句子却把“于此者” 这个状语放到“美”后面了,所以这个句子是状语后置 句。 2、又何求焉 疑问代词“何”做动词“求”的宾语,本 应放在“求”的后面,在这个句子中却放在了“求”的
二、活用词语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含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实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含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实词)以下是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知其所亡。
(《论语十则》)“亡”通“无”。
7.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中断。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春秋》)“道”通“导”,引导。
二、词类活用1.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常。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知识。
高考文言文 归纳整合: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表解
49
纫
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并序〉》)
通“韧”,坚韧
50
女
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通“汝”,你
51
善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通“缮”,修治,擦拭
52
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通“伸”,伸张
53
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通“授”,传授
54
孰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熟”,仔细
55
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通“饲”,喂养,饲养
56
汤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通“烫”,用热水焐
57
弟
幼而不孙弟。(《论语·宪问》)
通“悌”,顺从和敬爱兄长
58
帖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通“贴”,粘贴
59
庭
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37
泮
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通“畔”,边岸
38
畔
畔主背亲。(《苏武传》)
通“叛”,背叛
39
傍
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并序〉》)
通“旁”,旁边
40
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通“披”,披戴,穿上
41
辟
扈江离与辟芷兮。(《离骚》)
通“僻”,幽僻,偏僻
42
莩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60
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整理版]六国论(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
六国论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古义:结交今义:和9.始速祸焉:古义:招致今义:速度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速: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势①有如此之势(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承接。
《陈涉世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1、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适通“谪”:强迫。
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二、古今异义词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2、号令召三老、豪杰及皆来会计事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3、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三、词类活用1、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2、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3、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看5、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6、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及“所”一起作“鱼”的定语7、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8、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四、重点词语解释1、屯大泽乡屯:停驻2、会天大雨会:适逢;3、或以为亡亡:逃跑;4、举大计亦死举大计:发动起义5、等死:同样6、扶苏以数谏故数:屡次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暗中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难道9、辍耕上垄上之:去,往10、怅恨久之怅:失望11、苟富贵,无相忘苟:倘使九、特殊句式1、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2、此教我先威众耳判断句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4、号为张楚判断句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五、理解性默写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及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越王勾践世家选段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归
纳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
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践不忍,欲许之。
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戹乎”句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吴使者泣而去。
句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
”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1、越复伐吴。
复,副词,又。
2、吴士民罢弊。
罢,通“疲”,疲惫。
3、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
肉、膝,名词作状语,译为“把肉(袒)、用膝(行)。
4、孤臣惟命是听。
命,宾语前置。
5、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虚词用法)
6、且夫君王蚤朝晏罢。
蚤,通“早”,早晨。
7、范蠡乃鼓进兵。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8、不者且得罪。
不,通“否”,否则。
9、吾置王甬东。
省略句,“甬东”前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
10、君百家。
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君。
11、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1.死古:①丧失生命②尸体今:单指丧失生命
2.大古:通“太”,如姜太公今:指大小之大
3.布古:本义是麻布今:发布,宣布;陈列,展开
4.尝古:曾经今:品尝
5.听古:张口笑的意思今:用耳朵感受声音
6.意古:①心意②预料,猜想今:意思
7.亦古:胳肢窝今:副词,作“也”讲
8.欲古:欲望,中性词今:贪欲,情欲,物欲,多用于贬义
9.取古:获取猎物或抓获俘虏时,断取左耳今:指获取,求取,嫁娶等义
10.属同“嘱”古:连接今:嘱托,请托
11.不古:本义指花萼今:指否定
12.君古:①指古代帝王、诸侯②统治今:敬词,对对方的尊称
13.面古:以背相向,反手缚于背后今:脸
14.见古:出现,显露,表达今:看见
二、古今字
死——尸
取——娶
属——嘱
见——现
三、通假字
1.吴士民罢弊。
罢,通“疲”,疲惫
2.且夫君王蚤朝晏罢。
蚤,通“早”,早晨。
3.不者且得罪。
不,通“否”,否则。
四、词类活用
1.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
肉、膝,名词作状语,译为“把肉(袒)、用膝(行)。
2.范蠡乃鼓进兵。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君百家。
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君。
五、判断句
1.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六、宾语前置
1.孤臣惟命是听。
命,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