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最新【浅谈歙砚石品石坑】

合集下载

歙砚新老坑的鉴别

歙砚新老坑的鉴别

歙砚新老坑的鉴别下面是殷子安的一段话,共新手参考,看看自己买的老坑有没有这样的特征。

新坑、老坑具体概念是指什么,一般又是怎么样区分的呢?老坑是指龙尾山系古坑道所出的石品,与新坑的矿脉不是同一个地理位置,新坑砚石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来说,只是类似砚石的一种“石头”,不具备很好的发墨性能。

是否老坑,看砚石中是否有如珍珠贝壳光般的铓点(绢云母),其分布的越细腻越均匀就越好,老坑的砚石有纯净柔和的光彩,手感细腻,如触柔软细腻的肌肤,新坑的砚石一般没有光彩,或纹理较燥、乱,光泽贼亮,在手感上不是粗就是如玻璃样的滑,这就需要对每个坑系不同石品的纹理结构、色泽的了解。

从用的角度而不是欣赏的角度看玉山罗纹和龙尾罗纹孰优?是不是石质肌理粗的不好?玉山罗纹不发墨,与龙尾罗纹相比就差多了,石质越细腻越好,如果粗松,磨出来的墨的颗粒就粗。

玉山石的罗纹与歙砚罗纹怎么清楚地区分呢?玉山罗纹由于绢云母含量低,看不见地肌上均匀的分布着如珍珠贝壳光般的铓点,石质肌理比较粗,密度低,性脆,没有龙尾罗纹坑的光泽,偏灰。

暗细罗纹,古人认为稀罕物,不知现在行情如何?现在已非常稀少,多为古代遗留下来的小料罗纹在歙研石里占约多大比例。

现在,哪坑的石较多较好。

罗纹大约占五分之一,每个坑系都有好的,这要从具体的情况来看。

眉子石砚歌(苏东坡)“君不见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

游人指点浅颦处,中有渔阳胡马嘶。

又不见,王孙青琐横双碧,肠断浮空远山色。

书生性命何足论,坐费千金买消渴。

尔来丧乱愁天公,谪向君家书砚中。

小窗虚幌相妩媚,令君晓梦生春红。

毗耶居士谈空处,结习已空花不住。

试教天女为磨铅,千偈澜翻无一语。

”虽然早在北宋时期的文人们已对眉子纹这种石品有颇多的记述和文学性的溢美之辞,但从目前古砚标本系统较完善的建立,可以肯定实际上在北宋时期以前的砚工在进行歙砚制作时都尽可能剥除砚石上有眉子纹的部分,就是有部分眉子纹残余时,也会有意识地避免残余的眉子纹出现在砚台的正面。

四大名砚.歙砚04金星坑

四大名砚.歙砚04金星坑

四大名砚.歙砚04金星坑歙砚04金星坑金星坑,又称罗纹金星坑,是龙尾砚石的老坑口之一。

在龙尾山的西北面,与罗纹坑相距150米左右。

宋时开发,而后一直停采至今,砚坑早已崩塌荒芜,上世纪70年代重又找到旧坑遗址,重新开采。

此坑所出之石品为金星、金花,也有罗纹,石质上乘。

珍贵的玉带纹,彩带纹和神秘的庙前青,庙前红等石就出自金星坑的周围。

前些年歙县工艺厂开采金星坑砚料,采挖到一定的深度,传统的金星砚料消失怠尽。

坑底呈现出的石材,开采砚料的难度太大。

而坑底的"怪异之石"又不是砚材,于是歙县工艺厂的人停止和放弃了对金星坑的开采。

这种石材当时人们叫花金星,因石上如花团盛开的金星金晕多而繁复所以如此称之。

砚山村民可不嫌苦累,继续深挖,开采出大批的花金星,在这过程中许多的零星石料被丢弃于附近树林中,即成今日之柴林石,金星坑“黑龙尾”。

花金星挖完挖尽之后,矿脉下居然又呈现出另一种花样的石材,这就是玉带。

玉带层挖完,接着又是彩带,彩带挖完,又出现庙前青、庙前红。

金星坑与从上连贯而下的竖线上的水舷坑一样,也有水波金星这样的石品,当把两坑出的水波金星放在一块,很难说清到底是从哪挖出的。

细查之下,金星坑的水波纹、罗纹底,质地相对略为粗爽一些,锋芒更盛,发墨更爽快。

水舷坑的细密水波纹底质更细、纹路更细密规则,发墨相对更细、略慢一些。

当然这要非常有经验的多次参加过实地开采的本村人才能分得清。

金星品种繁多,有雨点金星、凤眼金星、葵花金星、玉带金星、银丝金星、刷丝金星等等。

当然今天新出的玉带、彩带、庙前青、庙前红,黑龙尾等石品,就更加精彩多姿,极大的丰富了金星坑的内容。

溪韵阁藏砚.金星坑老坑渔歌双随形歙砚产地:江西婺源坑口:金星坑老坑砚式:随形砚,砚面雕张志和《渔歌子》词意境图规格:26.5×15.5×4厘米石品:砚色黝黑,金星点点,细水波纹,石质细腻温润,犹如婴儿肌肤说明:此砚为歙县胡卫青先生亲自雕刻,按照我的要求,根据张志和《渔歌子》词意境创作,木盒溪韵阁藏砚.金星坑老坑瓜形歙砚坑口:金星坑老坑砚式:瓜形砚,雕松石规格:12×8.5×2厘米石品:色黑,散布金星,间有银星,星光闪耀。

说歙砚——精选推荐

说歙砚——精选推荐

说歙砚歙砚的知名度和传世数量应该是仅次于端砚。

歙砚产于古歙州( 今江西婺源, 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其中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

笔者常常将端、歙两类砚⽯与寿⼭、青⽥两类印章⽯料相提并论。

端砚类寿⼭,种类繁多,从普通寿⼭到⽥黄、⽩芙蓉,优劣差距巨⼤,适合收藏品鉴;歙砚似青⽥,种类相对⽐较单纯,质量也相对均衡,适和书画⽤。

当然,这都是相对⽽⾔,个⼈喜好乃⾄地⽅意识则在论外。

因此,普遍情况来看,藏砚家、藏⽯家多青睐端砚、寿⼭⽯,⽽使⽤者往往喜爱歙砚和青⽥⽯。

歙砚与端砚⼀样,始于唐代。

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

在唐开元中,猎⼈叶⽒逐兽⾄长城⾥,见叠⽯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过端溪。

”五代末⾄宋初的陶秀实《清异录》记载:“萧颕⼠⽂爽兼⼈,⽽矜躁为甚。

尝⾄仓曹李韶家,见歙砚颇良,既退,语同⾏者:君识此砚乎?盖三灾⽯也。

同⾏不喻⽽问之,⽈:字札不奇,研⼀灾。

⽂辞美,研⼆灾。

窗⼏狼籍,研三灾。

同⾏者敛眉颔之。

”肖颖⼠为唐开元⼆⼗三年(735)进⼠,此可证明唐盛时,歙砚已经颇有显名。

⼜载:“开元⼆年,赐宰相张⽂蔚、杨涉、薛贻宝相枝各⼆⼗,龙鳞⽉砚各⼀。

宝相枝,斑⽵笔管也,花点匀密,纹如兔毫。

鳞,⽯纹似之;⽉砚,形象之,歙产也。

”据考证,这⾥说的“龙鳞⽉砚”,就是⾦星歙砚。

从出⼟、传世砚台实物看,唐代的歙砚不在少数。

南唐时期,歙砚⼤受宠爱,中主李景推重歙⽯,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官,由砚⼯李少微任之。

后主李煜对歙砚更是推崇,歙砚、澄⼼堂纸、李廷珪墨⽂房三宝名传天下。

宋代⽂⼈墨客好砚台、爱⽂玩之风兴盛,这种背景下,歙砚有了较⼤的发展。

歙⽯开采规模扩⼤,从传世、出⼟的宋代歙砚考察,质地精美、雕刻⼯细、形式多样,为当时砚台之冠。

安徽1953 年于歙县⼩北门宋代窖藏出⼟了⼗七⽅歙砚(图⼀),可以佐证。

宋代书法家苏轼在《万⽯君罗⽂传》中,将“罗⽂君”(罗纹砚)与“⽑纯”(笔)、“墨卿”(墨)、“楮先⽣”(纸)称为“⽂苑四贵”,亦即⽂房四宝。

谈歙砚的石质与品目

谈歙砚的石质与品目

谈歙砚的石质与品目图文/胡中泰(此文以“石质与品目”为题,发表于本人所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歙砚新作集》中)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我国的古典家具、实木家具颇感兴趣,因此,红木家具的加工业一路走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每当我们走进红木家具市场,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红木家具的时候,一些精湛的制作工艺,一些精美的天然材质,无不令人赞叹!一件好的红木家具,往往是材质与工艺的完美结合。

而就其档次而言,材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黄花梨、紫檀则是木材中的名贵品种,其数量稀少,价格不菲。

用这类木材制作的家具,无疑是红木家具中的上品。

红木家具是这样,其它采用天然材料制作的产品也是如此,如玉器、石砚等等。

我国的石砚种类很多,与木材有着相似之处。

作为一个砚种,其档次的高低与砚石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一方具体的砚来说,其档次的高低就不仅仅在于砚石还有制作工艺,而就一方名砚来说,首先应该是砚石的精良。

因此,无论是一个名砚种,还是一方名砚,都是基于其所采用的名石之上而形成的。

歙砚之所以成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成为历代朝廷的贡品,则取决于所采用的材质——龙尾石。

歙砚又称龙尾砚,产自江西婺源的龙尾山,迄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婺源古属歙州之辖地,以州名物,故龙尾砚又称作歙砚。

龙尾石因产于龙尾山而得名。

龙尾石,从地质学来说属变质岩。

这种变质岩是因火山岩与积成岩在地壳内受高温的作用,改变原来的结构所形成的一种新岩。

龙尾石的地质年代为震旦纪,距今已有10亿年左右。

能用于制砚的龙尾石往往藏于岩层的深处。

如古人云:“麻石三尺,中隐砚材数寸而已。

”而这种现象,就是地壳内受高温作用所改变原石结构所出现的一种新的岩石,这种新的岩石就是所谓的变质岩。

这种变质岩的岩层属性为片页状板岩,其矿物成分有蠕绿泥石、白云母、石英、金属矿物、微量炭质等。

龙尾石的硬度经测试,平均为莫氏4度左右。

它往往出现在某个局部,或是一个变质块,或是一条变质带。

浅析歙砚的雕刻工艺

浅析歙砚的雕刻工艺

44艺术论丛浅析歙砚的雕刻工艺蒋文强藏砚阁砚雕工作室砚,是一种用来磨墨的工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国的文明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砚与纸、笔、墨一起被称作为“文房四宝”。

石质的砚,以广东的端砚和徽的歙砚最为著名。

歙砚原料产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

坑分布在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县、休宁、黟、祁门、婺源等县境内。

唐五代时,歙州管辖歙县、休宁、黟、婺源等地。

统称歙石,歙砚因此而得名。

一、歙砚的历史兴衰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它是用婺源龙尾山下溪涧中的歙石(又称龙尾石)雕琢而成,因婺源旧属于安徽歙州,故名歙砚。

关于歙砚的由来有以下两种说法:其一: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歙砚始于唐代。

又有五代陶《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唐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

其二:歙砚始于汉代。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日趋发达,这为歙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1995年河北沧县四庄村东汉墓出土的双盘龙盖三足石砚、甘肃天水隗嚣官遗址出土的汉代盘螭盖三足石砚、天津艺术馆藏的一方汉代三足熊头砚,还有安徽太和县汉代空心砖墓出土的有盖石质圆砚等,这些出土的歙砚文物,足以证实歙砚始于汉代。

笔者认为《清异录》所记属实,既然能歙砚能作为唐玄宗赐给臣民之物,在这之前歙砚肯定也会经历过一个被发现传播乃至最后作为御赐之物的过程,所以说歙砚的传世至少比1300多余年更为久远,其源头追溯到汉代也并无道理。

二、歙砚的制作工艺歙砚的制作流程主要有选料、制坯、设计、雕刻、配盒等。

每一方砚台的制成都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一方歙砚的制成离不开制砚工人和雕刻家的辛勤劳动。

1、选料。

歙砚的选料要求十分严格,所选石材要有一定的块度、粒度,硬度也要适中,采下来的石料不等于都能制砚,还要经过挑选。

选料工人按照规格、形状、工艺要求进行取料,然后剥板,将石料凿平,锯成一定形状,用水砂细磨成砚坯。

歙砚主要的砚石坑口分布砚石罗纹坑口

歙砚主要的砚石坑口分布砚石罗纹坑口

歙砚主要的砚石坑口分布砚石罗纹坑口自宋·唐积《歙州砚谱》始,众多文献、论著中都描述过歙砚石的坑口分布状况。

20世纪60~80年代,安徽歙砚厂、安徽省地质局332地质队以及江西婺源县有关部门等对歙砚石坑口进行了大规模探寻及普查工作,验证了砚石主要分布在风景秀丽的黄山山脉和白际山脉之间的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诸县境内,以婺源县砚山村的龙尾山砚石最为知名。

>四大名坑位置图一、婺源县砚坑1.砚山(龙尾山)的砚坑砚山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南龙尾山脚下,龙尾山亦称罗纹山,龙尾山出产的砚石称龙尾砚石。

砚山(龙尾山)及其附近的砚石坑口主要有:>桥头砚坑眉子坑眉子坑在龙尾山之西,距芙蓉溪30米左右。

唐开元年间开始开采,宋代达到高峰,元代之后未见有关开采的文字记载,20世纪60年代初重新发掘。

此坑从上至下分为三处:上坑(主要石品有鱼子纹、线眉、鳝肚眉纹、白眉、龟背、枣心眉等),中坑(主要石品有粗眉、长眉等),下坑(主要石品有细眉纹、短眉纹、暗细罗纹等)。

上坑眉纹偏细,折光不强烈;中坑的眉纹比较长、较阔,眉纹之间交织较多;唯下坑所出的眉纹最典型,其纹色清晰,石质莹润光洁,为上品。

另外,眉子上坑以及之上的部分石层中,有些石头也是优质砚石,主要石品有鱼子纹、鱼子金圈等。

>水舷坑位置罗纹坑罗纹坑位于眉子坑东侧,南唐时开采。

石品有粗罗纹、细罗纹和刷丝纹等。

水舷坑水舷坑位于眉子坑下芙蓉溪旁,南唐时开发。

矿坑低于溪床下5~6米,常年水淹,开采十分困难。

此坑于1979年和1986年两度集中人力、物力进行过重点开采。

石品主要有金星、金晕、水浪纹、罗纹等。

2005年2月4日,因拓宽砚山村的马路,水舷坑被填平了,一个名坑在经历辉煌后再度沉睡地下,或许这就是对水舷坑最好的保护。

>原砚石矿基地金星坑金星坑又称罗纹金星坑,在眉子坑东侧。

宋时开发,后停采,20世纪60年代初重新发掘。

石品主要有金星、金晕、玉带、彩带、罗纹等,石质上乘。

浅析歙砚的鉴赏方法与评价标准

浅析歙砚的鉴赏方法与评价标准
第 2 卷 第 6期 8
20 0 8年 I 2月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 L O HAN L O N MA COLZ GE NA FS GI. OR L  ̄ 1
Vo . 8. . 】2 No 6 Dc20 e .0 8
浅析歙砚 的鉴赏方法 与评价标准
潘 华 华
( 上饶师范学院 , 江西 上饶 34 0 ) 30 1

要: 通过对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 实地考察与调研 , 在对其形态特征总体 了解和较 全面认识 的基础上 ,
针对 目前鱼 目混珠 的砚 台市场状况 , 探索总结 出了一些简便 易行 的鉴 赏方法与评 价标准 , 望能够为 广大歙砚 收 希

物 的不 同称谓 。但 随 着歙砚石 料产地 的不 断发 掘 , 如现 在歙 县 境 内黄 山支 脉歙 山和 祁 门县 震 旦纪 沉 积岩
中均有产 出 , 质地 与 婺源龙尾 山所 出之石 有一定 差别 , 但 故龙 尾砚 已从 歙砚 中分 立 出来 。 现一般将 安徽 生产 的称为 歙砚 , 江西 出产 的称为龙尾 砚 。因此 , 同是 歙州 石 , 品质却 大相 径庭 。一般 而 言 , 坑石 以油蜡 浸润 涂 新 抹, 以改 善其 干燥 的质地 , 而产 于龙尾 山 的老 坑石 , 润放 光 , 比乌 金 。一般 认 为 , 尾砚 是 歙 砚 中最 优 秀 油 堪 龙 的品种 , 龙尾 砚可 以统称 歙砚 , 歙砚不 能统 称 为龙尾 砚 。如前所 述 , 徽 歙县 、 门 、 宁 、 而 安 祁 休 黟县 等地 也产歙
元宗李霹} 主李煜 的喜爱 , 和后 不但在 歙州 特设砚 务官专理 制砚 事宜 , 并封龙 尾砚 为天 下冠【 (4; 、 技 0’三 砚雕 ]6 艺高 。因受徽 派版 画 、 新安 书画 、 州三雕 和徽 墨墨模艺 术等 辞 。 的歌颂歙 砚的绝 世佳句 。2( 撂 ” 【 p” 』l

胡氏歙砚教您歙砚的欣赏与鉴别

胡氏歙砚教您歙砚的欣赏与鉴别

胡氏歙砚教您歙砚的欣赏与鉴别歙砚,自唐开元年间问世以来,已有着1200余年的历史了。

千余年来,历史的发展与歙砚的嬗变相互烙印,不同时期的文化与审美意识,在歙砚上都通过造型纹饰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歙砚的发展也同时折射出人类社会的文化与进步。

歙砚以其独有的变幻多姿、美妙动人的天然纹理,紧密湿润、玉德金声的本质让世人赞叹;加上能工巧匠的精心雕饰,使其与端砚千百年来始终并肩位居於中国砚林之首。

歙砚的坑口比较多,各坑所产砚石存在着优劣之分,怎样鉴识砚石中的优劣,不管是民间的口传经验,还是各种书本归纳出的经验,不外乎从三个方面入手,即从砚的质、色、纹的分析判断。

质是砚的内在质量,很重要,色和纹是砚石的表面特征,是在质的基础上评断的标准。

对一块具体的砚石,区别其优劣,可用以下方法:(一)看。

将砚石浸入中或打湿,首先观察有没有裂痕,有无杂质和瑕疵,裂痕乃石之大病,有的在面上,有的在侧面。

杂质主要指石筋,有黑白两种,黑者为黑筋、铁线、鸡爪纹等,有的还像蚯蚓痕迹一样色黄黑硬滑被称作隔路的筋纹;白者为白石英杂质,其质坚硬,影响石质;还有一种担线斜纹(如水线而现断裂纹);石之瑕疵还包括猪鬃孔、黄烂(含土气的黄色斑点)等等。

排除了上述问题外,关键的还是看天然纹理,在首节文字中已经介绍了五大类纹色,如何区别纹色的优劣也是有标准的,如:罗纹以均匀细密,石色纯洁为上,以水湿方见的暗细罗纹为珍贵;眉纹以典型分明,分布均匀疏朗,底色青莹者为上,尤以成双成对的对眉子,湖心无纹、围绕湖心布满指甲痕般的攒雁湖眉子为精绝;金星,以金黄色为上品,土黄色的次之,而不在星的多少、大小,金晕也是一样;鱼子纹以纹理细密均匀者为上品。

(二)摸。

即用手扶摸砚肤,感觉细腻滋润者为上品,“婴儿的屁股”、“美人肤”这些形象化的比喻即是对手感好的解释;有的非常好的砚质着手即润,在石面上留下指印,如老坑石等。

(三)听。

即听砚石的声音。

即用手将砚石托空(砚石过大过厚则需另选办法),然后用手指或木棍敲击砚石,声音如金属般清脆者为上品,所谓“声如磬”、“声如铜”即是对龙尾佳石的赞誉,而出现泥声、瓦声、木声则为下品。

浅谈歙砚石品石坑(张 玲)

浅谈歙砚石品石坑(张 玲)

浅谈歙砚石品石坑张玲一、歙砚石品歙砚与端砚、澄泥砚、洮河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歙砚的名贵,除了其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外,还有其精妙的石品特色。

歙石有多种美丽的色泽和各异的纹色,有的以点滴状散开,有的以线条状层次排列,有的由有规则的线条构成,有的呈不规则的曲折形态。

按其天然纹饰分,主要有金星、金晕、银星、眉纹、罗纹、水浪、玉带、鱼子等。

(一)金星(附图1、2),色泽金黄,成点状,分布在砚石中,犹如秋夜繁星闪烁,十分耀眼。

古人按金星的大小、形态又细分为雨点金星、粟米金星、云雾金星等多种品目。

它的形成是黄铁矿呈星点状分布于砚石而成的。

雨点金星:金星呈长点状,或密或疏,方向基本一致,有的如飘洒而下的雨点,有的如冬日漫天飞舞的雪花,极富动感。

粟米金星:金星细小,状如粟米。

金花:呈不规则分布,似花非花,没有固定形态,常为金星、金晕同存一石,故又称金星金花或金花金晕。

(二)金晕(附图3),与金星同属种硫化铁类的物质,在岩石的形成、变质过程中受外力作用及岩石本身凝固程度的不同,在砚石中似金色霞雾散漫所形成的形象,形态万千,变化无穷。

古人对砚石中金晕的具体形象取了很多名称:如“长寿仙人”、“鹤舞”、“湖中寒雁“等等。

砚雕设计者们在设计图案时利用砚石中或浓或淡,或实或虚金晕纹饰,巧妙构思设计歙砚图案。

如(三)银星,色银白,由白铁矿呈星点状洒布在砚石中,硬度比金星略高。

(四)眉纹(附图4、5),又称眉子。

呈黑色,为条状,犹如美人眉毛,石质坚密细腻,望之凹凸不平,抚之却平滑如镜,极为神奇,实为大自然的精妙杰作,深受历代文人雅士推崇。

眉纹有粗细、长短、疏密、聚散之别,各具风采。

根据形态不同,分粗眉纹、细眉纹、长眉纹、短眉纹、对眉纹、雁湖眉纹、鳝肚眉纹等诸种品种。

粗眉纹:又称阔眉纹,眉纹宽阔,长短不一。

细眉纹:眉纹纤细,有长有短,如美人的柳叶眉一样妩媚动人。

长眉纹:眉纹修长,自然洒脱,疏密有致,有的贯穿于砚面两端。

线条优美、意境深远者如书法之笔划,直入画境。

歙砚知多少——老坑与新坑

歙砚知多少——老坑与新坑

歙砚知多少——老坑与新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深圳,成了人们谈论话题中的一个热点。

有两位老太太的对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位老太太说:“深圳就是一个很深进的地方。

”“圳”与“进”在婺源话里是同音的,婺源话所谓的“深进”是指纵向空间很长的意思。

而另一位老太太则说:“深圳不是说很深进,深圳就是一个镇。

”“圳”与“镇”在婺源话里也是同音的。

显然,这两位老太太都没有去过深圳,而且对深圳这个地方知之甚少,可以说一点都不了解。

这不由想起赵本山与宋丹丹的小品中“白云”对“秋波”的解释:“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凭想象说事,或道听途说,可以把一些子虚乌有的事,说得活灵活现。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不为少见。

我与歙砚相伴走过了几十个春秋。

在这几十年里,曾遇到不少国内国外的砚台爱好者,他们在欣赏和鉴别歙砚时,往往以“坑”来定砚的优劣。

比如说:“这块石头很好,是老坑的,这块石头较差,是新坑的。

”这话听起来似乎很专业,这对于一个对歙砚不是很了解的人来说,可谓是遇见专家了,长见识了。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忍不住要说说歙砚中所谓的的老坑与新坑,甘做一名歙砚文化的传播使者。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何谓老坑,何为新坑?在龙尾山现有的砚坑中,哪些砚坑是老坑,哪些砚坑又是新坑呢?是老坑出的砚石就好、新坑出的砚石就差吗?顾名思义,老坑与新坑,不外乎两种解释:一种是在砚坑中有“老坑”和“新坑”的具体坑名;一种是按时间划分,过去开的砚坑称为老坑,现在开的砚坑称为新坑。

一,就龙尾山现有的砚坑而言,均有各自的坑名,本无老坑、新坑的具体的坑名称谓。

龙尾石的开采颇早,从有关史料来看,为唐代开元年间中叶,迄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千二百多年里,先后在龙尾山开发了不少砚坑。

而这些砚坑主要在砚山村周围和济溪村附近,每个砚坑都有着自己的名称,如眉子坑、里山罗纹坑、罗纹坑、水舷坑、水嶡坑、溪头坑、叶九坑、金星坑、济源坑、碧里坑、紧足坑、荘基坑、外荘坑等。

歙砚中名贵美妙的眉纹、金星、金晕、罗纹,鱼子、龙鳞、玉带、庙前青、庙前红等,就出自以上砚坑之中。

谈谈歙砚石材中的罗纹砚石

谈谈歙砚石材中的罗纹砚石

谈谈歙砚石材中的罗纹砚石砚之罗纹其实早就有写罗纹的想法,可是罗纹的种类多,分类也杂,到现在也没有也没有一个关于罗纹的比较系统的论述。

本文参考了多种文献,也请教了很多名师专家,力求将罗纹砚石叙述完整,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松皮罗纹/程德林提供罗纹的特点:罗纹砚石的纹理如丝绸般的柔美、婀娜多姿,给人一种莹洁之美和素雅之美。

罗纹的纹理,有粗有细,有疏有密,有明有暗,具有多种形象特征,并且与其他砚石的纹理相间。

罗纹的分类:人们根据罗纹砚石纹理的特征,进行了分类。

1.粗罗纹:纹理交织明显,石质结构多数粗松,石中纹色深则硬度大,纹色浅则硬度小,不宜精雕细琢。

粗罗纹/钦石提供2.细罗纹:纹理细密,石质纯净,纹理之间无明显的软硬之分,便于雕刻。

细罗纹石及温润又发墨,被历代人们成为龙尾石中的上品。

米芾称“以细罗纹无星者为上。

”主要指的就是发墨的功能。

细罗纹/吴振开提供细罗纹/吴亮生提供3.暗细罗纹:纹理均匀,隐而不露,发墨极佳,石质软硬均匀,益于雕刻。

其与细罗纹的区别主要是纹理不明显,光线不足之处看不到纹理,其纹理一般湿水后可细观。

暗细罗纹下发墨与端砚老坑难分伯仲。

暗细罗纹/何烈国提供上述三种罗纹,是以纹的形态来划分的。

所谓粗罗纹,即纹理的形式为长线条。

宽直径,反之,细罗纹的形式则为短线跳,窄直径,而暗细罗纹的形式与细罗纹的形式相比,则体现在纹理的清晰度上。

4.水波罗纹:纹理交织,均匀排列,宛如湖面上因微风吹拂而起的水波。

富有动感,天然成趣。

水波罗纹也称水浪罗纹,石质莹洁,便于雕琢。

水波罗纹/钦石提供水波罗纹金星金晕/吴贵生提供5.角浪罗纹:文理起伏跌宕,似江海中翻滚的波涛,妙在视之凹凸不平,抚之却平滑如玉。

角浪罗纹/寒山提供6.刷丝罗纹:其纹理细密整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如字面理解,像刷子刷过后留下的丝痕,有疏有密,有长有短。

其石质结构紧密,便于雕琢。

还有一种其纹理没有像刷子刷过留下的痕迹那么明显,但是有一丝丝的条形纹理,当地人也喜欢称之为刷丝罗纹。

歙砚历代名坑简介

歙砚历代名坑简介

歙砚历代名坑简介桥头坑来到砚山村最先看到的是桥头坑,它位于武溪旁.是2002年马路加宽时被当地百姓发现的坑口.发现时,坑口有古人已经开采过的痕迹,但未见有记载。

因坑口旁边有座桥(到砚山必需经过此桥),所以大家叫它桥头坑.该坑最具代表的就是罗纹(此罗纹旋转到一定角度看时有的象雨点一样的黑点).还有少量的金星,金晕,眉子.好的桥头坑石质也非常细润.常有人误作老坑罗纹。

现在景(德镇)婺(源)黄(山)高速公路的遂道口刚好从坑口的上方经过,当时人们曾猜想肯定会有大批的石料涌现,现在遂道已经贯通,却也无一可用石材发现.而离坑口50米的地方高架桥的桥墩挖下20米深也未发现可用石材.即使原来的坑口位置有石材以后也是很难开采的(高速路基下不能动土).也就是说,桥头坑石一般不会再开采了。

芙蓉溪子石子石是古时山石自然崩塌或古人采石时砚石滚落到溪中经水流、石块千年碰撞、磨擦、浸泡,去粗存精留下来的砚石精华,一般子石外表有特有的珍珠光泽,磨开石皮,可见砚石成半透明状,石声一般呈木声,好的子石,具备了优质砚石的所有特征,是大自然对龙尾山人及爱砚人的丰厚馈赠。

秋末冬初水枯季节,芙蓉溪水位下降,河床显露,是挖子石的好时机。

子石有天然的石皮(这就是我现在不打磨子石的主要原因),这种石皮不是三年二载可以形成的,而是要历经数百上千年的水流冲刷、石块磨擦才会慢慢形成。

而用普通新砚石做成的“子石”一般都打磨得很“干净”很“光滑”,没有石皮。

这是区分的主要标志。

水蕨坑目前比较有争议的一个坑口,对其准确的位置和历史沿革有多种说法。

水蕨坑在文献上记载不是很多。

目前常被人引用的有以下两条:一、《歙砚说》引用《苏易简砚谱》云:水蕨坦坑在罗纹山西北,其理若浪。

按:比现称多了个“坦”字。

二、唐积《歙州砚谱》云:水蕨坑在罗纹山西北,地属王十五。

景祐中发,今废四十年。

自水舷至坑五丈五尺,阔一丈三尺,穿笼取之,久废不可得,盖石工不知攻取法。

石理如浪纹。

上述记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水蕨坑在罗纹山西北方向。

重实温润君子之风——金星坑歙砚的鉴赏与收藏

重实温润君子之风——金星坑歙砚的鉴赏与收藏

重实温润君子之风——金星坑歙砚的鉴赏与收藏曾几何时,歙砚中最有名的是金星砚,历史上有“金星为贵”的传统,在青黑色的石砚上布满了大大小小金黄色的晕、斑、线,宛若夜幕中的星河。

宋代欧阳修赞道:“歙石出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

以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

”宋代米芾的《砚史》中有:“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储水不涸,墨水于纸,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

”金星坑的开采始于唐代,坑口位于龙尾山的西北坡,与罗纹坑相距100多米,在眉纹中坑的右上侧,宋代以后一直停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重新开采,金星坑的石色青黑,金星的硬度高,坚润耐磨,且在磨墨时越磨越亮,使用后墨迹很容易冲洗掉,光亮如初。

传统的金星坑主要石品有金星、金晕、金花、银花、银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营砚厂开采完金星坑带金星、金晕纹理的传统砚材后,因下面的岩石坚硬,当时只用手工的锤敲钎凿,铁锯裁石,开采难度太大,就放弃了继续深挖。

但砚山当地人仍然在此处继续深挖,又在金星坑内和周围发现了花金星、玉带、彩带、庙前青、庙前红、龟背等多种石品砚材。

这些石层的硬度明显高于金星坑表层的砚料,折光变弱变淡,石质清润、坚实、细腻的特点更加明显。

图1 金星坑花金星石品“花金星”(图1)后来成为上佳的砚材。

当时许多小块不成材的“花金星”采出后被扔弃在了附近树丛中,这就是今天的“柴林石”。

“柴林”在当地意为生火做饭用柴的灌木丛,在金星坑、眉纹坑附近的灌木丛下的土层中,曾经发现少量带有本地人称其“梅花点”的金星、金晕,银星、银晕等石品,黑色无纹理可作砚材的石料,叩击其石声响亮,当地人称之“叮当石”,现在也被称做“柴林石”,是前人在金星坑开采砚石时拣选出不合标准的弃石。

花金星开采完,下面呈现出的一层石材整体色泽纯黑,石质粗细变化不明显,没有折光,普遍有线,质地细腻,手感温润沉重,夏日手抚清凉,可见手离开后有明显的水渍。

其中佳者,石质细密纯黑,磨墨手感绵细,其细腻程度并不逊于眉纹坑、水玄坑等老坑石质,被称为“黑龙尾”(图2)。

中国古今名石简谱——歙砚石

中国古今名石简谱——歙砚石

中国古今名石简谱——歙砚石△ 金星歙砚石歙砚石,产于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溪头乡(古万安乡)龙尾山。

它的身世,还真是说来话长。

婺源古为徽州辖区,包括今安徽省南部、江西一部。

晋武帝咸宁六年(280年),这里置新安郡。

隋唐时,新安为歙州取代,辖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婺源六县。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易歙州为徽州府,历经无明清三代,一府六县行政格局相对稳定。

1949年,婺源划归江西管辖。

歙砚石正名歙砚石始采于唐,其时区划为歙州,因名之。

世人多有误认歙砚石产歙县者,其因大致有五:一、只知有徽州和歙县,不晓曾有歙州。

二、歙县曾为府治,声名显赫。

三、歙县、祁门等地也产砚石(质地稍逊)。

四、歙县多砚雕高手(砚材多取之婺源)。

五、对婺源知之甚少。

宋李之彦《砚谱》说:“歙石出于龙尾溪”。

宋米芾《砚史》称歙石为“婺源石”。

清徐毅《歙砚辑考》记:“……始知是砚出自婺源龙尾山。

盖新安古歙州,婺隶于歙,不曰龙尾而日歙者,统于同也。

”由此可知,优质歙砚石产于婺源龙尾山,也称“婺源石”或“龙尾石”,以正名也。

展开剩余86%文化婺源2005年秋,我们踏上寻访歙石故园之路。

自天津驱车700余千米至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古徽州府治。

明汤显祖《新安诗》:“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州的山水,使这位大戏剧家一生魂牵梦绕。

稍事休整,我们去看望徽州六个儿女中,唯一嫁出的宝贝女儿—婺源。

自黄山行车100多千米到婺源。

婺为女星宿名,古语中的水中静女,千来静立水中,与那纯美山水融为一片,难怪人们说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的县治名紫阳镇,紫阳是明代理学家朱熹的别号,婺源是朱熹的老家。

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诏赐婺源为“文公阙里”,至今镇上,还有朱子的老宅供人凭吊。

△ 眉纹歙砚石婺源人大多是自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和两宋战乱之际,由中原迁来的世家大族,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山间茅屋书声琅,放下扁担考一场”这是婺源乡间俚语。

自宋至清,这个小县出了进士552人、仕宦2665人。

歙砚品种典图

歙砚品种典图

歙砚品种典图描述:凤眼金星(金星坑)歙砚又称龙尾砚,制作歙砚的石材通常称为歙石或龙尾石,歙石绝大多数都有内在的天然纹理,且纹理形态多种多样,美妙异常。

古人对歙石的天然纹理十分看重,按照纹理的特征———赋名,称有五品二十五种(实际更多)。

根据史料和现存的实物对照,可将歙石的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等五大类。

描述:白眉龟甲纹描述:彩带(金星坑)描述:柴林石(金星坑)其底板也称黑龙尾描述:带眉描述:对眉描述:凤尾眉纹描述:凤眼金星(金星坑)描述:古犀罗纹(罗纹坑)描述:龟甲纹(金龟)描述:灰龟甲纹(金线)描述:角浪罗纹(水舷坑)描述:金花(水舷坑)描述:金花罗纹(水舷坑)描述:金皮眉纹子石描述:金线(金星坑)描述:金星金晕罗纹(罗纹坑)描述:金星眉纹描述:金晕(金星坑)描述:金晕(水舷坑)描述:金晕眉纹描述:紧足坑龙眼:金晕描述:紧足坑眉纹、金星、金晕描述:阔眉纹....(眉子中坑)描述:眉纹坑带状眉描述:眉子上坑:鱼子金蛋描述:眉子上坑:鱼子金晕描述:牛毛罗纹(罗纹坑)描述:鳝肚眉纹.(眉子上坑石)描述:鳝肚眉子(桥头坑)描述:刷丝罗纹描述:水波罗纹(水舷坑)描述:水厥坑天璜描述:水浪金星(水舷坑)描述:水舷坑水浪眉子描述:松皮罗纹1描述:松皮罗纹描述:粟米金星(水舷坑)描述:吐丝罗纹1描述:细水波罗纹(水舷坑)描述:细眉纹(眉子下坑)描述:乌钉罗纹描述:卧蚕眉纹描述:吐丝罗纹描述:线眉描述:眼眉描述:雁湖眉纹(因其状像一片大雁飞过湖面,因而得名)描述:雁湖眉纹(因其状像一片大雁飞过湖面,因而得名)描述:银星(金星坑)描述:银星罗纹(罗纹坑)描述:鱼子带眉描述:雨点金星(水舷坑)描述:雨丝金星(水舷坑)描述:玉带(金星坑)描述:枣心眉子描述:云雾金晕(水舷坑)描述:云雾金晕(金星坑)描述:圆点金星(水舷坑)描述:玉带梅花点(金星坑)描述:玉带梅花点(金星坑)。

四大名砚.歙砚03眉子坑上坑

四大名砚.歙砚03眉子坑上坑

四大名砚.歙砚03眉子坑上坑
歙砚03眉子坑上坑
眉子坑从上往下分为上、中、下三坑。

眉子上坑,是指明清以后沿宋代开采的眉子坑矿脉中段继续向上开采所出石品,眉纹是长的线型眉,称为“浮幼眉”,硬度低于中、下两坑,是在2000 年前沿眉子坑矿脉最上段开采所出石品,其中心矿脉石品是眉纹比较小、散、幼细,色黑紫,折光弱,边缘矿脉的眉纹飘散,底质相对粗松,石色偏淡,折光不强,但不影响磨墨实用,少数的浮幼眉也能成为精品砚材。

另外,在眉子上坑左上侧的位置还出眉子坑“鱼子纹”石品,石色偏黄,有鱼子点,青黑和鳝鱼黄两种鳝肚眉纹也出于此。

其特点是眉纹如一线之痕,一块砚石上的长短变化不明显,两头尖、中间略鼓如枣核称为枣心眉纹,另还有龙蛋(金黄色圆圈状纹理被当地人称之为鸭蛋)、线眉等石品。

这些石品欣赏性佳,但绢云母的含量相对低,少有折光,所以在实用性上低于传统佳石。

溪韵阁藏砚.眉子坑上坑长方罗纹歙砚板
产地:江西婺源
坑口:眉子坑上坑
砚式:砚板,长方形,反面有缺边、缺角。

规格:12.5×9.5×1.5厘米
石品:罗纹,石色灰中泛青。

还是听取店家的意见,只打磨,尽
量保持原石特征。

说明:
名录所示砚石均可商价、交流,有意者可发纸条联系。

歙砚的坑口

歙砚的坑口

歙砚的坑口我们讲一方砚石的优劣,实际上是讲砚石的质地和纹理,而砚石质地和纹理的优劣,主要在于各砚坑之间的差异。

因此,谈起砚石的优劣,必然要谈到砚坑。

今天,就来谈谈歙砚的砚坑:眉子坑:宋唐积《歙州砚谱·石坑》记载:“眉子坑,在罗纹山。

”罗纹山在今江西婺源,眉子坑就在罗纹山。

眉子坑从下往上依次分为下、中、上三处:下坑所产眉纹石较典型,有粗眉纹、细眉纹等,其纹色清晰,石质莹洁;中坑眉纹石的眉纹较长,各眉纹常相互交织,石质莹洁亚于下坑:上坑的眉纹偏细,色泽大部分偏黄取名鳝鱼黄但也有黑色和青色的石质。

罗纹坑:位于眉子坑东侧,南唐时开发,北宋、明代和现在都有开采。

此坑所出的砚石品种有粗罗纹,细罗纹,乌丁螺纹和刷丝纹等,但所出之石,石筋较多,能取6至7寸无筋的砚石则属上品。

难怪古人评歙砚:七寸为珍,八寸为宝!济源金星坑:此处金星坑,指济溪金星坑。

清代《婺源济溪游氏宗谱》“古迹·砚山”中记述:“济源坑在金星坑之北,若干里又曰碧里坑,在济源山上⋯⋯。

”可见金星坑在济源坑附近靠南处,此砚坑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发现至今,所出的砚石大多以金星为主,也有罗纹、金花等,石质属上乘。

罗纹金星坑:龙尾砚石的老坑口之一。

在砚山的西北面,与罗纹坑相距150米左右。

宋时开发,而后一直停采至今,砚坑早已崩塌荒芜,上世纪70年代重又找到旧坑遗址,重新开采。

此坑所出之石品为金星、金花,黑龙尾,也有罗纹,石质上乘。

珍贵的玉带纹,彩带纹和神秘的庙前青、庙前红等就出自金星坑的周围。

水舷坑:位于眉子坑之下,芙蓉溪傍。

南唐时开始开采,宋代景佑年间,歙州太守钱仙芝改溪取石之处就在于此。

此坑深于溪床之下5至6米,常年水淹,开采十分困难。

水舷坑的坑口目前已经被水泥路彻底掩埋而绝迹。

桥头坑,此坑所出的砚石石质与眉子上坑的鱼子眉子相类似,也有部分与罗纹坑的罗纹类似。

目前此坑口已经被高速掩埋而绝迹。

溪头坑:位于龙尾山的北面,与眉子坑相距1000米左右,宋时开发,而后停采。

四大名砚.歙砚07水蕨坑

四大名砚.歙砚07水蕨坑

四大名砚.歙砚07水蕨坑歙砚07水蕨坑水蕨坑,位于砚山村的村口被称作"鱼背脊"的山坡上,斜对面就是老坑(眉子坑、水舷坑等等)矿区,中隔芙蓉溪。

与水舷坑隔溪相望,相距20米左右,当地人俗称“对河石”、“黄皮眉”。

宋景佑年间开发,以后废而不取,直到1988年砚石矿重新开采。

所出砚石的品种有粗罗纹、细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银星等,其中眉纹多数相互交织成片,如江涛海浪之象。

砚石常夹有石英层,杂质、夹层少者为佳。

2005年水泥路修进砚山村,水蕨坑口也早已被废石掩埋。

因"鲫鱼背"是砚山村的风水口,村民对在此处开采砚石有抵触。

矿上与砚山村民约定,同意开采,但开采范围受到严格控制,即从溪边往里只允许开采五米,再往里只能向下采石,而不能破坏山体表面,以防破了砚山村的“风水”。

这个基于对“风水”有所敬畏的约定从客观上保护了这个坑,避免了竭泽而渔的毁灭性开采。

水蕨坑的石品很丰富,有眉纹,金星,金晕,罗纹等。

接近水面的石质都很滋润,但有的砚石岩层中常杂以白石英层,无白石英者为上,而在上层的相比之下比较疏松,有的还有细孔,本地人称之为鸡毛孔。

水蕨坑的眉纹特征是:眉纹比相对眉仔坑,形较飘散且有罗纹底,有折光佳者,是其中的上品。

从实用上来说,眉纹坑上佳眉纹多硬度高,在砚堂分布的话会影响磨墨。

而水蕨坑眉纹,不仅有欣赏极佳的,而且不会影响磨墨,可以说是欣赏与实用兼得。

接近水面的石质都很滋润,但有的砚石岩层中常杂以白石英层,无白石英者为上,而在上层的相比之下比较疏松,有的还有细孔,象端砚中的猪鬃眼,本地人称之为鸡毛孔,水蕨坑的砚石不一定每块都有鸡毛孔,但有鸡毛孔的砚石基本上是水蕨坑的水蕨坑的眉纹特征是:眉纹比较散且有罗纹底,有些还有折光,是其中的上品。

溪韵阁藏砚.水蕨坑长方门字砚产地:江西婺源坑口:水蕨坑砚式:长方门字砚,砚背雕复手。

规格:15x9.8x2厘米石品:石色青黑,水波眉纹。

说明:溪韵阁藏砚.水蕨坑梯形歙砚板产地:江西婺源坑口:水蕨坑砚式:随形砚板,近梯形,仅打磨,无雕琢。

四大名砚.歙砚06水舷坑

四大名砚.歙砚06水舷坑

四大名砚.歙砚06水舷坑歙砚06水舷坑水舷坑,位于眉子坑之下,芙蓉溪傍,是龙尾砚山老坑唯一水坑。

水舷坑为唐坑,南唐时开采,宋代景佑年间,歙州太守钱仙芝改溪取石之处就在于此。

此坑深于溪床之下5至6米,常年水淹,开采十分困难。

1979年和1989年两度被村人进行重点开采过,所出的砚石均为金星金晕、水波罗纹、细罗纹等。

而此后砚坑因开采艰难,佳石又很少复出而停采。

2005年因拓宽公路,此坑口目前已经被水泥路彻底掩埋而绝迹。

宋·苏易简《砚谱》云:水舷坑在眉子坑外,临溪,至冬水涸,方能取之。

石多金花。

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水舷坑在眉子坑外,临溪,冬水涸时方可取,春夏不可得。

发地丈馀乃至石,率多金花、眉子,地属程於。

水舷坑临芙蓉溪,春夏季节溪水涨溢,水位高时淹了坑口,采石困难。

冬季天气寒冷,采石工人在水中作业难以持久,所以水舷坑的开采一般集中在每年秋季的四个月中进行。

开采时需用水泵24小时连续排水。

随着采石面的下降,水泵从开始时的一、二台,逐步增加,最多时用过七台水泵同时抽水方能采石。

水舷水波罗纹干净,无杂纹、有些伴有金星、金晕、银星银晕(有龙鳞、松皮、粗细水波等)。

水波颜色青灰,刀试质地刚劲有骨、有锋。

水舷坑岩石分层非常明显,据粗略估计,这个坑口大约开采了五层。

首先是剥去了约4米深的表层山皮,才采到了第一层约25公分厚的砚材,石品多为水波纹和少量山皮金星(质地较疏)。

然后再剥去1.2米厚的麻石层,才采到第二层约25公分厚的砚材,石品多为水波金星。

第二层水波金星采完后,又剥去一层约一米厚的麻石,采到了第三层水波银星、金晕,此层厚约25公分。

第三层水波银星的下面又是一米厚的麻石,剥去后采到了第四层厚约30公分纯净的水波罗纹。

然后剥去80公分的粗石,采到了第五层砚石,主要石品为水波眉纹。

溪韵阁藏砚.水舷坑水浪纹圆歙砚产地:江西婺源坑口:水舷坑砚式:圆形平板砚,如意池,池边简刻云蝠纹规格:直径13.5厘米,厚2厘米石品:色黑,水浪纹说明:名录所示砚石均可商价、交流,有意者可发纸条联系。

一方古代莲瓣歙砚的坑口、年代考证

一方古代莲瓣歙砚的坑口、年代考证

一方古代莲瓣歙砚的坑口、年代考证
朱岱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2(000)014
【摘要】笔者试从一莲瓣古砚的形制和雕刻艺术着手,探析其坑口及年代。

经严谨考证及佐证,笔者认为该古砚应为五代时期的眉子坑罗纹石。

【总页数】1页(P19-19)
【作者】朱岱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代文房四宝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莲瓣兰名品赏析之莲瓣王"丹荷鼎" [J], 孙智勇
2.并蒂莲和千瓣莲 [J], 李少义
3.会理莲瓣兰“朱砂莲” [J], 刘世渡
4.四川江油距瓣尾囊草初步研究(一)距瓣尾囊草的文献考证与生物学特性 [J], 王金锡;何兴金
5.莲瓣王捧瓣与舌瓣SSH文库构建及EST序列分析 [J], 武芸芸;田璐;朱永平;和凤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最新【浅谈歙砚石品石坑】——————黄山屯溪老街三味砚斋一、歙砚石品歙砚与端砚、澄泥砚、洮河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歙砚的名贵,除了其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外,还有其精妙的石品特色。

歙石有多种美丽的色泽和各异的纹色,有的以点滴状散开,有的以线条状层次排列,有的由有规则的线条构成,有的呈不规则的曲折形态。

按其天然纹饰分,主要有金星、金晕、银星、眉纹、罗纹、水浪、玉带、鱼子等。

(一)金星:色泽金黄,成点状,分布在砚石中,犹如秋夜繁星闪烁,十分耀眼。

古人按金星的大小、形态又细分为雨点金星、粟米金星、云雾金星等多种品目。

它的形成是黄铁矿呈星点状分布于砚石而成的。

1、雨点金星:金星呈长点状,或密或疏,方向基本一致,有的如飘洒而下的雨点,有的如冬日漫天飞舞的雪花,极富动感。

2、粟米金星:金星细小,状如粟米。

3、金花:呈不规则分布,似花非花,没有固定形态,常为金星、金晕同存一石,故又称金星金花或金花金晕。

(二)金晕:与金星同属种硫化铁类的物质,在岩石的形成、变质过程中受外力作用及岩石本身凝固程度的不同,在砚石中似金色霞雾散漫所形成的形象,形态万千,变化无穷。

古人对砚石中金晕的具体形象取了很多名称:如“长寿仙人”、“鹤舞”、“湖中寒雁“等等。

砚雕设计者们在设计图案时利用砚石中或浓或淡,或实或虚金晕纹饰,巧妙构思设计歙砚图案。

(三)银星:色银白,由白铁矿呈星点状洒布在砚石中,硬度比金星略高。

(四)眉纹,又称眉子。

呈黑色,为条状,犹如美人眉毛,石质坚密细腻,望之凹凸不平,抚之却平滑如镜,极为神奇,实为大自然的精妙杰作,深受历代文人雅士推崇。

眉纹有粗细、长短、疏密、聚散之别,各具风采。

根据形态不同,分粗眉纹、细眉纹、长眉纹、短眉纹、对眉纹、雁湖眉纹、鳝肚眉纹等诸种品种。

1、粗眉纹:又称阔眉纹,眉纹宽阔,长短不一。

细眉纹:眉纹纤细,有长有短,如美人的柳叶眉一样妩媚动人。

2、长眉纹:眉纹修长,自然洒脱,疏密有致,有的贯穿于砚面两端。

线条优美、意境深远者如书法之笔划,直入画境。

3、短眉纹:眉纹短小而更具神采、更富动感,质好形优者如画龙点睛之笔4、对眉纹:眉纹工整清晰,平行成对排于砚面,酷似人的双眉,是眉纹中的珍品。

5、雁湖眉纹:又称雁攒湖眉子。

其纹理就象一群大雁在湖边聚集,如飞状、如跃状,似立、似蹲,形态多姿,秀美异常,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写意国画,极富诗情画意,是眉纹中的珍品。

6、枣心眉纹:眉纹两头尖细,中间粗且有斑,犹如枣核状,称为枣心眉纹,短小者为上。

7、鳝肚眉纹:石色黄中有黑点,如鳝鱼腹部之肤,眉纹多为线眉纹,排列均匀,呈紫黑色。

(五)罗纹(附图6),顾名思义,石质上的纹饰象绫罗一样的细纹,给人一种莹洁、素雅之美。

罗纹的纹理有着粗和细、疏和密、明和暗的区别,故可分为粗罗纹、细罗纹、暗细罗纹、刷丝罗纹、松皮罗纹、龙鳞等二十余个品种。

其中细罗纹1、粗罗纹:纹理交织明显,同一石中,色深处硬度大,色浅者硬度小。

2、细罗纹:纹理细密坚实,石质纯净细腻,纹理之间无明显的软硬之分。

此石初看似乎没有金星银花等光耀夺目的色彩,但其纹理细密,石质纯净,纹理间无明显软硬之分,具有呵气成水、发墨如油之特效,是歙石中的精品。

米芾曾对歙石有过评价“以细罗纹无星者为上”。

3、暗细罗纹:罗纹均匀,细微而密集且隐而不露,一般需放入水中方可见到。

石质软硬均匀,发墨极佳,是罗纹中的珍品。

4、刷丝罗纹:石质细腻温润,纹理细密整齐,如刷子刷过留下的痕迹。

有密有疏,有长有短。

长的称长刷丝,短的称短刷丝。

5、古犀罗纹:又称犀角罗纹,其纹理如犀牛角的纹理。

石质细腻温润,十分发墨。

6、松皮罗纹:亦称松纹罗纹,其纹理较粗,如松树皮一般,看上去有高低不平之感,实则平滑细腻。

7、龙鳞:石纹如龙身上的鳞片,折光较强,看上去起伏不平,实则平整光滑。

因数量少,纹理奇特而成为罗纹中一特殊品种(六)水浪,宛如湖面上微风吹拂而起的波浪,“动若千波逐浪,静如轻烟飘拂”,极富动感,天然成趣。

(七)玉带,石质莹洁如玉,砚石中有宽窄不一黑色条纹呈条带状分布。

它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不同矿物成份的条带互层而成。

(八)鱼子,意为砚石中均匀密布的细小的点,形如鱼卵子。

鱼子石因其石色不同,可分为鳝鱼黄、鳅背纹、茶末绿等品种。

1、鳝鱼黄:砚石颜色偏黄,布满细小黑点,如鳝鱼腹部之肤,称为鳝鱼黄。

2、鳅背纹:砚石颜色呈青灰色,布满细小黑点,如泥鳅背上的斑纹,称为鳅背纹。

3、茶末绿:砚石颜色青绿,石中密集小点的颜色比底色略深,如茶叶末状,称为茶末绿。

二、歙砚石坑上面介绍了歙砚的诸种石品,有的读者会问:“歙砚石中是金星好还是眉纹好?金晕、水浪、鱼子谁优谁劣?”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是不能仅以纹理来判断砚石的优劣的。

因为一方砚石的优劣,决定于砚石的质、纹和色三个方面。

质,即砚石内在的质量,这是决定砚石质地优劣的基础;纹和色,即砚石的纹理和色彩,这是砚石优劣的表面特征。

可以这么说,砚石的优劣不在于砚石有无纹理或纹理的美妙于否,主是决定于砚石质地的优良。

有的砚石无任何纹理,但质地却湿润细腻,但它仍不失为上等石料;有的砚石纹色精美绝伦,但质地却粗糙,就不能称之为上等石料。

不同砚坑所产砚石的质地是有差异的,所以谈起砚石的优劣,首先要认识砚坑。

下面,将歙石各主要砚坑情况简介如下:眉子坑:是龙尾砚石中开采较早、开采时间较长、砚石质量较好,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坑口之一。

位于龙尾山之西,距芙蓉溪30米左右。

唐开元年间开始开采,宋代达到高峰,元代之后未见有关开采的文字记载,20世纪60年代初重新发掘。

此坑从上至下分为三处:上坑(主要石品有鱼子纹、线眉、鳝肚眉纹、白眉、龟背、枣心眉等),中坑(主要石品有粗眉、长眉等),下坑(主要石品有细眉纹、短眉纹、暗细罗纹等)。

上坑眉纹偏细,折光不强烈;中坑的眉纹比较长、较阔,眉纹之间交织较多;唯下坑所出的眉纹最典型,其纹色清晰,石质莹润光洁,为上品。

罗纹坑:处眉子坑东侧,南唐时开采,北宋、明代及当代均相继开采。

石品有粗罗纹、细罗纹、水浪纹、刷丝纹等。

此坑开采的石料,石筋较多,若取出6—7寸(16CM左右)无筋的砚石则为上品,故古人对歙砚有“七寸为珍、八寸为宝”之说。

水舷坑:眉子坑下芙蓉溪旁,南唐时开发。

矿坑低于溪床下5~6米,常年水淹,开采十分困难。

此坑于1979年和1986年两度集中人力、物力进行过重点开采。

石品主要有金星、金晕、水浪纹、罗纹等。

2005年2月,因拓宽马路,水舷坑被填平了,一个名坑在经历辉煌后再度沉睡地下,或许这就是对水舷坑最好的保护。

金星坑:又称罗纹金星坑,在眉子坑东侧。

宋时开发,后停采,20世纪60年代初重新发掘。

石品主要有金星、金晕、玉带、彩带、罗纹等,石质上乘。

水蕨坑:与水舷坑隔溪相望,相距20米左右。

俗称“对河石”。

宋景祐年间开发,后停采,1988年重新开挖。

石品主要有粗罗纹、细罗纹、眉纹、金星、金晕等。

眉纹多数相互间交织成片,如江海之波涛,砚石常夹有石英层,杂质、夹层少者为佳。

叶九坑:在溪头乡岭背村对面山上,宋时开发,其后停采,1988年重新发掘。

石品均为眉纹,眉纹相互交织连片,如波如浪,眉纹自身的硬度较无眉纹处硬,石质亚于眉子坑的砚石。

因此坑石料产于岭背村,俗称为“岭背眉”。

外庄坑:位于溪头乡外庄村的后山上,所出砚石石品主要是眉纹,少数有金星、金晕相间。

该坑所产砚石石质粗松,眉纹与无眉纹处硬度反差较大。

因位于外庄村,故俗你为“外庄眉”。

罗纹里山坑:位于外庄村对面的山上,始采于南唐,宋时停采至今。

主要石品有罗纹、金星、金晕。

紧足坑:位于罗纹坑之下80米处,据史料记载,此坑始采于元代。

主要石品有金星、金晕、眉纹、金圈(有的金圈如动物的眼睛,故称为“龙眼”)。

溪头坑:位于龙尾山北面,与眉子坑相继1000米。

宋时开发,宋以后停采,近代重新开采后,也只是零星出产砚石。

此坑的石品为鱼子、金星、金晕等。

石质结构较松,星和晕的颜色发黄、发暗,不如金星坑、水舷坑和水蕨坑所产。

碧里坑:在济溪村河对面,宋时开发。

1988年由于当地村民无意中发现遗留的残石,随后开始寻坑采石。

其石品有金星、金晕、罗纹,纹色美妙。

除少数石质坚密者属上等砚材外,多数砚石质地偏粗,结构偏松。

济源坑:位于济溪村的后山上,宋时开发,后停采,1982年恢复开采。

此坑砚石为青灰色或褐黄色,石品主要是鱼子纹。

有些鱼子纹中有金晕相间,称鱼子金晕,这种金晕颜色偏黄偏淡。

除了上述坑口,还有一种砚石也应当引起我们关注,它因集中出现在某一地方而得名。

芙蓉溪子石:芙蓉溪是龙尾山脚下的一条小溪,史料中就有溪中寻石的记载。

子石,也有人称仔石,也就是卵石,这些子石是古时山石自然崩塌或古人采石时砚石滚落溪中,历经水流的千年冲刷,在河床中翻滚、碰撞、磨擦等,以及溪水浸泡,去粗存精留下来的砚石精华。

子石外表有一层特有的珍珠光泽,磨开石皮,可见砚石呈半透明状,石声一般为木声。

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子石,具备了优质砚石的所有特征,因其来之不易而更显珍贵。

芙蓉溪也因不间断出产子石,提供历史上各个时期砚石的“样品”,而被称为“旧坑大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子石进行11 了深入的研究和创作,但子石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目前已日渐枯竭。

从各个砚坑所出的同一纹理砚石作一比较,金星石以金星坑、水舷坑为优,其次是水蕨坑,再次是溪头坑、紧足坑、碧里坑;金晕石以水舷坑、金星坑为上,其次是水蕨坑,再次是溪头坑、碧里坑、紧足坑,又次是外庄坑和济源坑;眉纹石以眉子坑为上,其次为水蕨坑,再次是叶九坑,又次为外庄坑;罗纹石以罗纹坑和水舷坑为上,其次是里山罗纹坑和水蕨坑,再次为碧里坑;鱼子石以眉子坑为上,其次是济源坑。

从上述各坑砚石优劣看,我们发现金星坑、水舷坑、眉子坑、罗纹坑四个砚坑所产砚石纹理虽不尽相同,但所出的砚石质地大部分为上等石料。

因此,人们将把以上四坑称之为“旧坑”或“四大名坑”,同时将次于这四个砚坑的其它砚坑称作“新坑”。

当然并不是说金星坑、水舷坑、眉子坑、罗纹坑四个砚坑所产砚石质地肯定优于其它砚坑所产的砚石。

我们鉴定砚石质地的优劣,认识砚坑是基础。

了解掌握了不同砚坑所产砚石的差异,在鉴定砚石质地优劣时才能胸有成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