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水岩相互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圈变动与剥蚀作用反馈关系
地面高程增大
岩石圈的变动 (陆块上升)
均衡补偿
剥蚀(或侵蚀 )作用增强
岩石圈变动与剥蚀作用反馈关系图
在地面剥蚀循环过程中,陆块(地面)的抬升导致地面高程的增大;地面高 程的增大,引起地面剥蚀作用(包括河流侵蚀作用)的加强;由于地面的剥 蚀,岩石圈均衡补偿上升。构成了一个岩石圈与水圈相互影响、相互反馈的 作用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均衡补偿引起的陆块(地面)上升量小于陆块 (地面)剥蚀降低量,在地面剥蚀循环过程中,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构造抬升, 地面总是倾向于降低。
海洋面积、深度随时间的变化
冰川均衡
从末次冰期最盛期(大约距今18,000年前)到现在,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区 的劳伦泰德冰盖(北美)、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北欧)及其他冰盖全部融化了, 世界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0 m(80~120 m)。在原来冰盖覆盖的地区,由于负 荷的减小,地面均衡上升,如劳伦泰德冰盖区和斯堪第纳维亚冰盖地区冰后期 地面上升量最大可达数百米。而海底由于负荷增加,均衡下沉。
洪(冲)积扇的结构
从平面看,洪积扇扇顶堆积的是粗大的砾石,由扇顶向扇缘的堆积物颗粒 逐渐变细。从剖面上看,洪积扇的底部主要是由粘土或亚粘土物质组成,垂直 向上物质逐渐变粗,由砂砾石组成,这是当洪积扇发育时,每次洪水水量增大, 带来砂砾物质增多,后一次堆积超覆前一次堆积时才能形成。 实际上,洪积扇的结构多是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 石透镜体,因为每次洪水量不同,带来的砂砾量不等,颗粒大小不一样,堆积 的范围也不同。
第四节 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 侵环(侵蚀循环) 理论,描述了地面发育的阶段性。
幼年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河谷间分水地带宽广而平坦。 壮年期:地面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 老年期:地面由原来的高峰深谷变为低丘宽谷。
戴维斯的地貌循环理论的局限性:地面的剥蚀不完全发生在地 面上升以后,而是在地面的上升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对地面剥蚀导 致的地面均衡补偿上升没有考虑;地面稳定的时间不一定会足够的 长,保证地面的演化能够经历从幼年期到老年期的所有的阶段。
坡面流水冲刷下来的物质,要 么汇入沟谷和河流,要么在坡 麓堆积起来形成坡积物。成片 的坡积物围绕着山麓分布,形 似衣裙,故称为坡积裙。
念青唐古拉山 垭口坡积裙
沟谷流水作用与地貌
沟流:坡面细流顺坡而下时,流速流量加大,并转变成线状 集流,形成冲刷能力增强的沟谷水流。
沟流比较集中,有比较固定的流路,其侵蚀能力比坡面流水 有显著增强,是形成沟谷地貌的主要营力。
第五节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这三种作用主要受流速、流量和含沙量的控制。一定的流速、流量只 能夹运一定数量和一定粒径的泥沙。当流速、流量增大或含沙量减少 时,流水就会发生侵蚀,从而夹带更多的泥沙;反之,当流速、流量 减小或含沙量增加时,就会发生沉积。 流水地貌:通过侵蚀、搬运、沉积,流水作用于地表岩石或沉积物形 成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流水地貌是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与 标志。流水地貌可以划分为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和河流地貌。
第九章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岩石与水 第二节 岩石圈结构与水系发育及流域性质 第三节 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形变 第四节 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 海岸发育与海岸地貌 第七节 海陆相互作用与河口、三角洲 第八节 水岩相互作用与滑坡、崩岸、海啸及泥石流
第一节 岩石与水的关系
秦岭九龙潭之九潭上的流水下蚀沟谷及凹槽
帕隆藏布峡谷
河 流 的 侵 蚀 与 堆 积
都江堰
都江堰全貌
都江堰鱼嘴和金刚堤
都江堰飞沙堰和宝瓶口
治水宝典
河流的侧蚀作用
由于河水惯性离心力的作用 使河水冲向弯曲河床的凹岸, 造成凹岸被侵蚀。而凸岸水 流减缓,在凸岸河水携带的 泥沙就会沉积,河床不断加 宽,河曲的曲度变大,形成 蛇曲河。蛇曲河最后会裁弯 取直。废弃的弯曲河道称为 牛轭湖。
第三节 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岩石圈的变动与 水的分布的变化
水负荷均衡调整与岩石圈的形变
• 水均衡是指,由于地球表面水分布的变化,导致各个地区受到的水 的重力负荷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岩石圈变形、地面升降的过程。在 海洋的边缘,由于海水深度向大陆的减小,水均衡下沉量向岸边逐 渐减小,从而导致大陆架、大陆坡地区的掀斜。由于海底的均衡下 沉,软流圈物质从海底流向大陆,从而引起大陆边缘地区的隆升。 这一过程的结果导致:(1)海洋的加深和大陆的增高,海洋与陆 地的高差、起伏增大;(2)大陆架、大陆坡的坡度增大(变陡); (3)海洋面积的缩小和陆地面积的增大。实际上,自大洋形成以 来,面积在逐渐减小,而深度却在不断增大,除与岩石圈运动有关 外,还可能与水均衡作用有关。
侵蚀循环模式
戴维斯于19世 纪末提出的地貌循 环(侵蚀循环)理 论,刻划了地面发 育的阶段性。由于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 构造上升与河流的 侵蚀基础之上的, 因此对说明岩石圈 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戴维斯将地面 的发育分为幼年期、 壮年期和老年期。
剥蚀系统模式示意图(Strahler)
武夷山格状断层与九曲溪的发育
岩石圈结构对流域性质的影响
外流流域:指流域的水汇入海洋的流域; 内流流域:指河水不流入海洋的流域。 流域的性质是外流流域还是内流流域,一方面,受到区域水分平衡的 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岩石圈结构的控制,内流流域多出现在一些封闭盆 地或封闭洼地。 受构造与地 形控制发育 的西藏羊卓 雍湖
岩石的性质决定了水的下渗、流动与循环
• 岩石是否含水,含水多少,决定于岩石的孔隙率与裂隙 率。固结的坚硬的岩石,一般来说在颗粒之间很少存在 孔隙。岩石中的空隙,主要以各种成因的裂隙为主。 • 空隙的连通性决定岩石的透水性,决定水的下渗与在岩 石中的流动,从而决定水的循环,尤其是地下水循环。
• 根据储水和透水的能力,可将岩土层分为含水层和隔水 层。 • 含水层:岩层空隙中含水且能透水的岩层,如砂岩层、 砾岩层等;而不含水或隔水层:含水但不透水的岩层, 如粘土层、泥岩或页岩层通常为隔水层。
沟谷的发生、发展,与岩性、气候、植被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沟谷发育初期,谷底不断下蚀加深,沟头不断溯源侵 蚀后退,使沟谷伸长。沟谷进一步发展,在其下段下蚀减 弱、旁蚀作用加强,使沟谷加宽。随着沟谷的加长和加宽, 流域面积加大,当沟谷内有常流水时,沟谷也就变成了河 谷。
河 流 的 下 蚀 作 用
黄土上发育的细沟
水流不间断的作用于河床,而河床反过来约束着水流。当水流所携带的泥沙量小 于它的输沙力时,发生冲刷。相反,如果水流挟沙太多,超过了它的挟沙力,其 中一部分较粗的泥沙就会堆积下来。河床冲刷使过水断面增大,导致河流流速减 小,引起河流输沙力降低。最终使得冲刷作用减弱、停止,从而出现淤积。而淤 积将会缩小过水断面,使得流速加大,输沙力加强,从而导致河床淤积的停止和 河床侵蚀的发生。这种自反馈机制,称为河流的自动调节作用。它反映了水动力、 泥沙与河床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水与岩石(包括松散沉积 物)相互作用,塑造河流地貌的过程。
下蚀作用与侧蚀作用的关系
时间上河流发育 的早期以下蚀作 用为主,随着坡 度减小,逐渐转 为以侧蚀作用为 主。 空间上河流的上 游以下蚀作用为 主,河流的下游 以侧蚀作用为主。
洪积扇
间歇性的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到沟口堆积,形 成半圆锥状或者扇形堆积体,称为冲出锥或洪积扇。冲 出锥的规模不大,面积一般只有几百平方米,顶部与沟 口相连的地段,坡度较大,向外坡度变缓。洪积扇一般 坡度较缓,面积较大。
岩石的风化、剥蚀离不开水的参与
• 正是由于有了水的参与,冰冻风化(冻融作用)才得以 进行; • 正是由于有了水的参与,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 用、氧化作用、碳酸化作用等化学风化作用才能够发生; • 正是由于有了水,才有了生物,才有了生物风化作用; • 正是由于有了水的侵蚀作用,才使得新的岩石不断出露, 岩石的风化作用得以不断地进行。 • 如果没有水的参与,风化剥蚀的效率将会大大地降低。
• 孔隙水:存在于松散的砂、砾或者砂岩等孔隙中的水; • 裂隙水:坚硬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 • 喀斯特水:可溶性岩石溶穴中的水。
水对岩石的侵蚀改变了岩石圈表面的形态
第二节 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岩石圈结构与水系发育: 岩石圈结构,决定流域的大小、形状和性质。 岩石圈的结构,决定水系的形状; 水沿水系运移,塑造出各种地貌景观。
岩石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
岩石圈形变
水圈结构的改变 (水的分布的改变)
负荷均衡作用
岩石圈与水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正反馈作用的循环。岩 石圈形变,改变水圈的结构(如水的分布或厚度),导致负荷均衡作 用。由于负荷均衡作用,引起新的岩石圈形变,从而进一步改变水 圈的结构(如水的分布或厚度)。当然,这样的反馈作用,也可以 由水圈结构的改变开始。
流速增大
流速减小
河流侵蚀基准面及其作用
河流下切到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步失去侵蚀能力,不 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海平面是河流侵蚀的最终基准面,干流水面可以作为 支流的侵蚀基准面。 侵蚀作用首先发生在靠近基准面的地方,然后逐渐向 上游推进,即向着河流源头的方向发展,故称为溯源 侵蚀。溯源侵蚀是引起河床纵剖面调整与变化的主要 过程。
• 岩石的形成离不开水 • 岩石的风化、剥蚀离不开水的参与
• 岩石的性质决定了水的下渗、流动与循环
• 水对岩石的侵蚀改变了岩石圈表面的形态
岩石的形成离不开水
• 沉积岩:其形成经过的四个阶段:风化剥蚀阶段、 搬运作用阶段、沉积作用阶段、成岩作 用阶段。无论是哪个阶段,都离不开水 的作用。 • 火成岩:岩浆活动过程中,伴有水汽的逸出,火 成岩中也含有一定量的水,水是火成岩 的组成成分之一。 • 变质岩:在变质过程中,也少不了水的参与。尤 其是交代变质,气水热液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
坡度—侵蚀强度关系示意图
坡面坡度与坡面水层厚度,是坡面流 水进行冲刷的动力条件。它们决定水层重 力沿坡面的分力,即反映水流动能的大小。 坡面坡度增大,径流流速加快、动能增大, 对坡面的冲刷增强。但当坡度增加到一定 程度时,却因为受雨面积减小而使坡面流 量减小,对坡面的侵蚀反而减弱。据研究, 在坡度小于20度时,坡面冲刷强度随着坡 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在20~40度之间, 坡面冲刷强度仍然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 但增加的速度有所减缓;在40度时,坡面 冲刷强度达到最大;在40~90度之间,随 着坡度的增大坡面冲刷强度逐渐减小。
地面负荷均衡升降量计算公式
假设地面物体(物质)与地幔软流圈之间处于静力平衡状态。根 据静力均衡原理,单位面积上地面所承受的负荷重量等于上地幔 软流圈对它的上浮力。即有
ρ ΔH A = ρ ΔH A f f r
其中 ρf和
ΔH
f
分别是负荷物质的密度和厚度, ρr和ΔH则分别为
上地幔软流圈物质的密度与地面均衡调整的量(均衡升降量)。 由此可得地面负荷均衡升降量:ΔH= ΔH f ( ρf /ρr) 研究表明,上地幔软流圈物质的密度大致在3.2~3.4g/cm3之间, 平均取3.3 g/cm3。因此,只要知道负荷物质的密度与厚度,即 可求出地面可能发生的负荷均衡升降的量。
坡面流水作用与地貌
坡面流水是雨水或冰雪融水直接在地表形成的薄层片 流和细流,出现的时间很短。细流在流动过程中时分 时合,没有固定流路,因而能比较均匀地冲刷地表松 散物质。 坡面流水的侵蚀强度主要受降水性质、地形、坡面组 成物质和植被等的影响。在一定地形条件下,如果地 表组成疏松、植被稀疏、降水量多且强度大,坡面流 水的侵蚀就强烈。
河流作用与地貌
水流不间断地作用 于河谷,而河谷又 反过来约束着水流。 两者相互作用,形 成了各种各样的河 流地貌。
泸定大渡河
河流作用与地貌
河流作用与地貌
长江源地貌
长江源地貌
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宽谷地貌
小三峡
长 江 小 三 峡
长江三峡
长江下游的开阔河床地貌
河流的自调节作用(河床动力-形态反馈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