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1.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美)
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揭示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因素,并探讨制约个体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对个体发生的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库兹明(前苏联)
社会心理学应采用社会方法研究个体行为,主要陈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们的影响,揭示个体社会心理活动与其外部条件的联系
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模仿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C.C.Homars根据经济学规律提出,社会行为是互相强化的结果。
人的特定行为受到的强化越多,这一行为就会更多被表现出来
报偿(reward)- 代价(cost)= 后果(outcome)
公平理论:R/C(自己)=R`/C`(对方)
认知格式塔
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场论认为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关系,人可
以对部分进行整合,即通过场来进行,心理场包括环境和个体两
个方面
认知相符理论:以认知趋向一致或认知相符的状态来解释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变化
→认知失调说:认为人的行为总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和信息,主脑中同时出现两种相反信息和认知时就会发生不愉快,并会激发人们解除这种不协调→认知一致性理论
→认知–情感理论
归因
内隐人格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
自我类化理论
精神分析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新精神分析:沙利文,霍妮,弗洛姆,埃里克森
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舒茨
→主要观点:基本的人际需要(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里,
包容是最重要的
人际关系的类型
包容
群体的形成与瓦解(瓦解=情感需要的破裂)
人本马斯洛
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符号即有意义的语言动作姿势等。该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
分支角色理论角色期望
镜像自我:从他人的表情态度中去认识自我
角色采择: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
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
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即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
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戏剧理论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
客观与微观相统一
交往原则
人道原则被试必须是自愿参加
不能让被试做风险大的事
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承担的风险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
4.研究问题及问题意识
科学研究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意识的形成从研究的欠缺入手
从现实生活中要求解释的现象入手
从对比中发现问题
好的问题与恰当的方法
第二章
1.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大理论来源
德国民族心理学:认为有一种“超个体的灵魂”的实体存在,它从属于叫做民族的“超个体的整体”;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是民族精神,社会与文化的心理学应该
被称为民族心理学
法国群众心理学:以群众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和公众的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的共同行为进行研究
英国本能心理学:麦独孤,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出发,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归结为人的本能
第三章
1. 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的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 社会化的特点
以遗传素质为基础
具有独特个性
具有普遍共性
具有能动性
贯穿人生全程
3. 社会化的类型
早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
再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
4. 社会化的途径
社会教化: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教育
共同内容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
教导行为规范
培养社会角色
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
类别系统的正规教育
非系统的非正规教育
个体内化: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机。外因通过内引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的过程
个体内化的重要机制
①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个体社会化不只源于自身社会实践及其结果受到的直
接强化,很多时候人们通过观察外部世界作用于与自己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其他
人的过程和结果,来获得大量的社会化经验,这就是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和
替代强化。随着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我评价的标准和系统逐步形
成,人们的自我强化也开始成为社会化经验中具有自我引导性质的重要机制,
使整个社会化过程带有个性化色彩
②认知加工和主观认同。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把外部世界的
信念内化,所以社会化程度受制于其认知发展水平;个体在发展中与谁认同或
以谁自居也决定着自己仿效的榜样,弗洛伊德曾以此说明道德内化和性别角色
发展
③社会比较。当人们不能确定自身状况的评价意义时,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
会特征相同的人进行比较,进而明确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客体应该怎样行
为。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的行为效应,而且会导致稳定的观念改变,经社会比
较获得的规范概念在独处时也会继续起作用。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我体验又会
影响个体后继社会比较的倾向,进而影响个体社会化的方向
5.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遗传物质基础:个体习得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
社会环境与教育:社会文化大前提
家庭社会化的起点
学校进行系统教育,传承社会文化;儿童由家庭进入社会;儿童首次接
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
同辈群体青少年社会化,青春期后
大众传播媒介
6. 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