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概述
社会心理学概述概念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它关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当时,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人行为,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此下,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弥补了这一不足。
社会心理学从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发展到今天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研究领域1.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和理解社会信息。
其中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和推断等认知过程,以及对社会情境中他人行为的解释。
2.社会情感: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其中包括情感的产生、传播和调节,以及个体情感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3.社会行为: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其中包括社会互动、合作与竞争、群体行为和领导等方面的研究。
4.社会影响:研究其他个体或群体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其中包括社会压力、社会规范、社会支持等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问卷调查、仿真实验等。
其中,实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实验设计可以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应用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社会心理学可以用于解释个体行为和决策,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
同时,社会心理学也可以用于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团队合作的效果。
此外,社会心理学在广告、营销、政治和司法等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心理学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研究:关注不同文化、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2.科技应用:研究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对个体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3.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幸福感的协调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探讨人在社会中的思想、行为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
研究了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包括人际关系、群体与组织、社
会礼仪、文化社会建构和社会心理行为。
社会心理学有着多层面的研究内容:
一、行为学
它探讨人类行为是如何产生发展和维持的。
其中包括情绪和认知处理,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反应。
二、社会环境
它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环境如何影响行为。
主要包括社会影响、社会条件、社会角色以及伦理价值观等。
三、社会心理认知
这部分探讨个人是如何理解他所处社会环境的,以及如何对社会信息
进行处理的。
四、社会发展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以及如何受到社会的影响的。
五、人际关系
研究的重点是人们与社会环境之间是如何交流的,如何影响彼此的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和断绝的过程。
六、社会情感
该研究如何在社会中形成和表达情感,以及情感如何影响行为和其它活动。
七、文化社会性
研究社会中各文化群体是如何形成和维护,以及如何影响和表达其社会性质的。
总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行为及行为影响的学科,其重点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群体与组织、社会礼仪、文化社会建构和社会心理行为等特征在它的研究范围之中。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是一项涵盖行为学、社会环境、社会心理认知、社会发展、人际关系、社会情感、文化社会性
等多方面的复杂科学。
它旨在指导人们去正确的理解自己的社会环境,以帮助人们有效的应对日常的生活挑战,以及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能力
达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奥尔波特: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寻在的影响。
2.T.M.安德烈耶娃: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之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
3.我国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时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4.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性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独立学科,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包括社会动机种类和理论说明,社会动机的外在表现特征、模式等内容。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3.群体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1.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①哲学方法论(1)方法论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②一般方法论③具体的研究方法(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包括历史唯物论)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变量、信度和效度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般观察法观察法公开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隐蔽参与观察法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室实验法具体研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方法现场实验法访谈法调查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1.偏向问题:(1)研究者(实验者)的偏向(2)被试者(被试)的偏向2.伦理问题:(1)实验性的欺骗(2)对被试隐私的侵犯(3)被试的痛苦3.遵循原则:(1)必须让被试者自愿地参加实验研究,被试者应当知道他们在研究中要做些什么。
(2)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即在研究的设计没有必要让被试者冒险。
(3)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者承担的风险要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这里的利益可以是对被试者而言的,也可以是对社会而言。
(4)价值中立原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孕育阶段(射虎哲学阶段)→形成阶段(社会经验论阶段)→确立(社会分析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界20~70年代*1908年.英.麦独孤※※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
1、德国民族心理学 (1)拉扎劳斯、施坦泰尔
1859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2)冯特(1832-1921)《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体心理学
(1)塔尔德(1843-1904):暗示——模仿
(2)迪尔凯姆(1858-1917):集合表象 (3)勒朋:群集性兴奋的社会控制
社会助长实验
1879年,一个名叫诺尔曼· 特里普诺的美国心理学家 第一次就常识性社会心理学的假设进行了实验。 让10-12岁的孩子单独或成对地卷钓鱼线(但不告 诉他们真实的意图)。结果发现,许多孩子在两个 人一起卷时的确卷的更快。创立了社会心理学的粗 略模式:模拟现实世界情形的实验,要将研究者的 真正目的掩盖起来并对变量进行存在与不存在时造 成的对比研究,这一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导 模式,且社会助长一直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四、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三)诱因理论 (四)认知理论 (五)角色理论
克劳兹的故事的解释(克劳兹是纽约某一贫民区长大的 孩子,刚刚过了他20岁的生日。他的父母在他十岁时离 婚了,父亲因为吸毒和抢劫被判入狱,母亲也抛弃了他。 克劳兹从小就和一群小流氓混在一起,偷窃,抢劫、吸 毒,什么事都干过。去年的12月25 日圣诞夜,他趁着 一个小商店店主全家过圣诞节的机会,从小商店后面的 窗户里爬进去,偷了一大包东西出来。在他刚刚觉得大 功告成时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现在他的 面前,皮特喝令克劳兹站在原地,但克劳兹并没有理会 皮特,而是撒腿就跑。皮特鸣枪示警,这时克劳兹也拔 出自己携带的手枪,向皮特射击,并打伤了皮特,克劳 兹因此得以逃脱。一年后克劳兹在抢动银行时候被警察 抓捕归案,他因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终身监禁。对于这 件事不同的理论会怎样解释呢。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表现的学科。
它涵盖从个体行为到团体行为的各种因素,探究人类如何通过社会交互、归属感、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等因素达成合作和互惠,并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认同和群体行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是群体行为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通常会在一定的认同感推动下进入相应的群体行为状态,从而产生某些行为模式。
这些行为模式往往是与自我价值、群体标准以及行为目标相协调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群体行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的社会信仰、意识形态在群体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他们能够深入了解群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群体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二、社会影响和如何发生社会影响是指他人、群体或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影响通常包括了群体压力、社会认同、社会支持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它们都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是社会影响如何发生,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
通过研究社会影响,人们可以了解到单个个体行为如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何和其他个体的行为产生关联,并添强我们对于人们行为的了解。
三、群体协作和合作群体协作和合作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社会心理学中最核心的研究方向之一。
群体协作和合作通常涉及到大量的互惠、精神特征、情感等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人们如何进行群体协作、合作,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
通过研究群体协作和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人们的感受、思考和意见等方面。
四、社会心理学中的其他研究方向除了上述三个方向,社会心理学科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研究方向。
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对于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这个方向主要关注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身份、自我概念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探索人们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态度、偏见和行为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对人类行为的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探索。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独立发展。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0世纪中叶,社会心理学逐渐发展为一个更加广泛的领域,开始涉及更多与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相关的议题,如社会动力学、群体心理学和社会认知。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议题包括群体决策、群体行为、社会认同、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运用了各种研究方法来探索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方法、问卷调查、观察和纵向研究。
实验方法通过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观察人们的行为来研究人类行为。
问卷调查则通过向受试者提问来收集数据。
观察方法则通过观察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来研究社会行为。
纵向研究则通过长期跟踪观察人们的行为来研究行为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概念社会心理学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帮助解释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感知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等。
•认知失调理论是指当个体持有矛盾的态度或观点时,会产生一种不适感,进而会努力寻找减轻这种不适感的方式。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理解和解释社会信息时,倾向于使用一些特定的认知策略和处理方式。
•自我感知理论是指个体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外界反馈来认识自己的内在状态和特点。
•社会影响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他人行为和观点的影响,并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实践和应用有着广泛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探究人类是如何被社会因素塑造和影响的。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等方面,通过实验、调查、观察等方法来探索人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是如何感知和理解社会世界的。
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
社会认知包括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社会知觉的形成和社会判断的偏差等。
例如,人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对后续的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过程,揭示了人们是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和形成态度的。
社会心理学探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的行为、态度和情感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态度和情感的塑造作用。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例如信息传递、社会规范和社会认同等。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行为反应,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是如何被他人影响和塑造的。
社会心理学还关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揭示了人们是如何建立亲密关系、解决冲突和维持稳定关系的。
社会心理学还探究了社会心理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社会心理现象是指在社会环境中出现的共同行为、态度和情感。
社会心理现象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能够对个体和群体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群体性偏见、社会归类和社会压力等社会心理现象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都具有显著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形成和变化机制,为改善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通过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人们是如何被社会因素塑造和影响的。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发展历程心理学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形式则体现出不一样的研究重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以社会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在的社会属性表象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
而这种心理学影响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外在影响,进而形成综合的心理素质。
社会心理学曾经被看做社会心理学的一种研究倾向,而今作为心理学的分支科学而存在。
目前来看,心理学家说社会心理学,通常是指心理-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家说社会心理学,通常是指社会-社会心理学。
但是在少数场合,社会心理学一词则被理解为心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总合。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在于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开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的问题,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学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
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
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态度、归因、偏见、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社会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于人、事或物的评价或评判。
它是一种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表达的态度倾向。
态度形成和变化受到个体的自我感知、社会影响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认为行为结果源于个体内部的特征和能力,而外因归因则认为行为结果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因素所致。
3.偏见(Prejudice)偏见是个体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社会知觉和社会自我概念等方面。
社会认知在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表现出的行为。
群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社会规范、集体目标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可能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群体决策等。
6.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捐款、志愿工作、亲社会行为等,旨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融洽。
7.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指个体被他人或社会环境所影响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群体压力、权威认同、社会规范和信息传播等途径实现。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旨在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与心理过程。
虽然社会心理
学的定义有所不同,但该领域的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建立、维持和破坏人际关系。
他们探讨的问题包括爱情、友谊、群体行为以及人们之间的互动等。
2. 分组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人类在不同的群
体中的行为。
他们研究的问题包括隶属感、群体合作、领导力以及人
们对不同群体的偏见或歧视等。
3. 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们如何被社会中的其他人、社会结构和
文化等方面所影响。
他们探讨的问题包括权威、顺从、社会对个体行
为的期望以及对于少数群体的态度等。
4. 自我与个人认识。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们如何理解自我和其他人、
自尊心的形成和变化、本质主义以及关于自我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信念
等问题。
5. 教育和健康等实际问题。
社会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科学,还直接
应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例如教育领域中的团队合作、教学效果
评价等,以及健康领域中的心理干预、良好的卫生习惯。
总之,社会心理学尝试解释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模型,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为社会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下思考、感受、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个体和集体的各种行为、情感和认知。
1.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早期的心理学家如威廉·詹姆斯和埃米尔·杜尔凯姆开始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开始作为独立的学科被正式建立。
在20世纪的中后期,社会心理学得到了大力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学派,包括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
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行为、情感和认知。
它关注个体和集体之间的互动,包括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影响、偏见和歧视、交往技巧等。
3.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调查、观察等。
实验方法常用于研究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等问题;调查方法常用于研究群体行为、社会态度等问题;观察方法常用于研究群体互动、个体表现等问题。
4.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比如在商业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企业推广产品、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改善服务质量等;在政治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的态度、改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进步等。
5.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正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未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重点可能会更加注重应用和实践,积极探索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它探讨人们如何与他人互动、形成社会认知以及受到社会影响的方式。
以下是对社会心理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1.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
这种关系可以包括亲友、同事、伴侣等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类型。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中的沟通、依赖、亲近和冲突等方面的现象。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和社会中的事物进行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这包括对他人的态度、价值观、偏见以及对社会规范和群体认同的认知。
社会认知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
3.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份、价值观、角色和特质等方面的认知。
社会心理学研究自我概念对于个体行为、自尊心和自我评价的影响。
4.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于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它包括社会期望对于道德、行为准则和规则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规范对于个体行为和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和反抗的态度。
5.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环境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群体行为可以被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如何影响个体的意见、态度和行为。
它也研究为什么个体在群体中可能表现出与个体倾向不一致的行为,如群体中的人可能会采取携手合作、决策效应和群体冲动等行为。
6.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影响的原因和机制,包括社会规范、群体压力、权威影响和信息传递等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7. 偏见:偏见是针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负面态度和看法。
这种偏见可能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或其他因素。
社会心理学研究偏见的产生和维持机制,以及如何减少和消除偏见。
8. 合作与竞争:合作与竞争是社会中个体之间常见的互动方式。
合作指个体共同努力以达到共同目标,而竞争则是为了获得稀缺资源而进行的争夺。
社会心理学研究合作和竞争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知识吴东红2011.12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母体:心理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综合性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K.Lewin,1936)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B-behavior,行为P=person,个体F=function,函数E=environment,环境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在个体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等。
(4)在社会层面,主要研究内容有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专栏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关注的中心是个体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量,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解释社会行为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和参与观察法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美国社会学会(ASA)的《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季刊》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艾宾浩斯(H.Ebbinghaus,1908):“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社会心理学【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概念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及规律性的科学,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怎么可能产生,变化过程是怎样的,作用如何。
2、麦独孤、罗斯-----社会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奠基人(社会心理学之父),及奠基的几个方面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分析法、实验法、实验法因果分析(P33-P42)2、期待效应p27也叫罗森塔尔效应,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结果,主试对试验产生影响3、霍桑效应p27霍桑效应是指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其行为的一种倾向,这种行为的改变与被试所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是一种心理效应。
(被试对试验产生影响)4、为什么霍桑实验成就了梅奥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即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除了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必须注重满足工人在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霍桑实验证明了工作效率主要并非取决于工作条件和工作方法,重要的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即工人的士气或工作情绪。
士气又和人的满足程度有关,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
因此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应当是提高员工的满足感。
霍桑实验和梅奥提出的“社会人”、“士气”、即强调人际关系整合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单盲实验、双盲实验区别p27单盲:在实验过程中对被试对象进行保密即为单盲实验,(主试对实验产生影响)双盲:既不让被试了解自己所参加的实验,也不让主试知道实验的有关目的和内容即为双盲实验(被试对实验产生影响)6、责任分散理论及特点也称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越多,任何一个人出手相救的可能性越小7、投射法(人格研究)让被试通过一定的媒介,建立起自己的想象世界,再无拘束的情景中显露出个性特征的一种个性测试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概述、发展p56社会心理学中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2、人际关系两个维度p59尊卑:地位上认知互补性对等性↓↓亲疏:情感上对等性对立性↓↓关系和谐关系对立3、人际冲突与合作p72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关系。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思想、情感和关系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涵盖了人类相对复杂的社会行为,如同理解为什么我们喜欢与他人互动、为什么我们可能与某些群体产生认同感、为什么我们选择遵从某些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
本文将向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重要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感受和思维的学科。
它采用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关注这样的问题: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人在团体中与他人互动时的行为、思维、情感及心理过程等。
二、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指的是人类的感知和判断行为是如何组织、过滤和处理成为社会、文化和性别等现象的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正在不断地通过经验来完善自己的认知、感知和行为。
2.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一种能力,即可以影响个体的思考、情感和行为,并且影响的范围和影响的对象也非常广泛。
例如,人们很容易受到众人的影响,因此在某些场合下,他们会倾向于遵循多数人的意见,而不是自己的想法。
3. 个体在团体中的态度、行为和动机这个问题是探讨个体在团体中行为的本质及个体在团体中动机本质的理论,以此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人在群体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行为。
例如,在团体中,个体的决策方式、行动和態度等都可以慢慢地被改变,直到适合团体整体。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通过严密的实验操作,以观察特定因素对被试行为的影响,或考察某一被试群体的特征等一系列的研究手段。
通过实验法,人们可以评估一种理论、概念或假设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调查个体性状、意识、情感和行为等表现。
2.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作為社会心理学中一种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大量的研究工作都是基于此种研究方式进行的。
通过对问题进行良好的设计和对样本的选择,问卷调查法能够有效地收集到大量原始数据,进而分析和处理。
社会心理学ppt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1986
挑战者号
19
核电站的监督人 员
睡眠被剥夺
航天飞机事故
正确的操作规程 被忽视,使用了 不正确的的安全
规程
由于缺少睡眠的 倒班的工 程师的 错误指令导致事故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20
一、社会学习论 (一)简史(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论)
巴浦洛夫(俄国) 华生(美国) 斯金纳(美国)
咨询家:你感到很难受,不安,但又无法摆脱,感到很无奈是吗?
来访者:是的。不仅如此,我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不进去。
咨询家:学习不进去?
来访者:我脑海中在他咳嗽时会胡思乱想,认为他可能是恨我,故意的。
咨询家:你有什么理由认为他咳嗽就是针对你的呢。
来访者:我想可能是我拒绝他的求爱缘故吧?
咨询家:现在我们试想一想,他咳嗽是否有别的什么原因?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 1、自然观察 2、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 1、访谈法(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与
提问技巧、追问技巧) 2、问卷法
下面是咨询过程中的一段对话:
来访者:我感到他咳嗽是在针对我。
17
咨询家:我知道你是确实是感觉到了,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来访者:我感到很不安,我很在意他的声音,我难受极了。
• 潘菽:侧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发应以及个体内在 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 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概述
8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 应系统。
❖勒温(K.Lewin,1936)公式:B=f(P,E)
社会心理学资料全
2、社会规范理论 (1)互惠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3、进化心理学理论 (1)保护家族 (2)互惠 (二)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旁观者在场 (二)榜样的存在 (三)时间压力 二、被助人的特点 (一)性别 (二)相似性 (三)不被责备者
三、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四、沟通的功能 (一)获取信息的手段。 (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 (三)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 因素。 (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 (五)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 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
五、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 (二)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五)个人内沟通与人际沟通
三、实证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 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 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 过程。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 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 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三节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极化 Leabharlann 一)冒险转移原因:1.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2. 责任分散3.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 价 (二)群体极化的概念 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嘉庆,是一种 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 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三)群体极化的机制
二、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形成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1.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美)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揭示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因素,并探讨制约个体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对个体发生的影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库兹明(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应采用社会方法研究个体行为,主要陈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们的影响,揭示个体社会心理活动与其外部条件的联系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模仿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C.C.Homars根据经济学规律提出,社会行为是互相强化的结果。
人的特定行为受到的强化越多,这一行为就会更多被表现出来报偿(reward)- 代价(cost)= 后果(outcome)公平理论:R/C(自己)=R`/C`(对方)认知格式塔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场论认为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关系,人可以对部分进行整合,即通过场来进行,心理场包括环境和个体两个方面认知相符理论:以认知趋向一致或认知相符的状态来解释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变化→认知失调说:认为人的行为总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和信息,主脑中同时出现两种相反信息和认知时就会发生不愉快,并会激发人们解除这种不协调→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情感理论归因内隐人格理论社会同一性理论自我类化理论精神分析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新精神分析:沙利文,霍妮,弗洛姆,埃里克森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舒茨→主要观点:基本的人际需要(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里,包容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类型包容群体的形成与瓦解(瓦解=情感需要的破裂)人本马斯洛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符号即有意义的语言动作姿势等。
该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分支角色理论角色期望镜像自我:从他人的表情态度中去认识自我角色采择: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即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戏剧理论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客观与微观相统一交往原则人道原则被试必须是自愿参加不能让被试做风险大的事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承担的风险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4.研究问题及问题意识科学研究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意识的形成从研究的欠缺入手从现实生活中要求解释的现象入手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好的问题与恰当的方法第二章1.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民族心理学:认为有一种“超个体的灵魂”的实体存在,它从属于叫做民族的“超个体的整体”;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是民族精神,社会与文化的心理学应该被称为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以群众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和公众的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的共同行为进行研究英国本能心理学:麦独孤,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出发,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归结为人的本能第三章1. 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的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 社会化的特点以遗传素质为基础具有独特个性具有普遍共性具有能动性贯穿人生全程3. 社会化的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4. 社会化的途径社会教化: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教育共同内容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类别系统的正规教育非系统的非正规教育个体内化: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机。
外因通过内引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的过程个体内化的重要机制①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个体社会化不只源于自身社会实践及其结果受到的直接强化,很多时候人们通过观察外部世界作用于与自己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其他人的过程和结果,来获得大量的社会化经验,这就是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
随着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我评价的标准和系统逐步形成,人们的自我强化也开始成为社会化经验中具有自我引导性质的重要机制,使整个社会化过程带有个性化色彩②认知加工和主观认同。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把外部世界的信念内化,所以社会化程度受制于其认知发展水平;个体在发展中与谁认同或以谁自居也决定着自己仿效的榜样,弗洛伊德曾以此说明道德内化和性别角色发展③社会比较。
当人们不能确定自身状况的评价意义时,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相同的人进行比较,进而明确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客体应该怎样行为。
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的行为效应,而且会导致稳定的观念改变,经社会比较获得的规范概念在独处时也会继续起作用。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我体验又会影响个体后继社会比较的倾向,进而影响个体社会化的方向5.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遗传物质基础:个体习得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与教育:社会文化大前提家庭社会化的起点学校进行系统教育,传承社会文化;儿童由家庭进入社会;儿童首次接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同辈群体青少年社会化,青春期后大众传播媒介6.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观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内容:自我觉察使人们依照标准来审视,评估自己;适当的进行自我关注自尊对自身价值的认可程度自我效能对于自己技能使用的自信程度自我控制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控权—儿童自控能力7.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物–我知觉分化物–我感觉分化:1岁末幼儿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随意动作出现出现最初的主体意识人–我知觉分化3个月,微笑,对他人的刺激发生反应,最初的人际相互作用反应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6个月,认识父母;7.8个月关注镜中自我;10个月与镜中自我play;1岁零8个月区分同伴;2岁零2个月准确认识自我形象,即最初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出现有关自我词的掌握1岁,对自己的表象性认识2岁末,抽象和概括能力5.社会角色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适应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时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的调整自我的行为并塑造自己第四章1.社会认知个人对人们(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测判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社会认知人际认知对人知觉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判断产生社会知觉对他人知觉:内容对他人情绪、感情的认知(人际知觉);对他人人格的判断过程a寻找意义:(刺激物的)有意义印象,“中心品质的影响”意义和情境的关系b注重显著性信息: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负向效果)c对信息进行类别化:加快信息加工速度,但易陷入过度概括化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群体中的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固定看法d运用图式: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
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视觉材料或其他具体材料功能: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速信息加工速度和问题的解决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信息图式一:当人接触外界事物时,常在记忆中简缩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加以理解和解释图示类别:他人图示;自我图式;角色/群体图式;事件图式自我知觉:相关理论符号互动论(米德):他人期望一个人以一定的角色,按角色规范办事,自我知觉反映他人对个体的态度镜像自我:自我知觉的形式包括个体想象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和个体想像对自己评价的形象,以上两者结合产生自我感觉自我知觉理论(贝姆):①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情感以及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对自己的外显行为或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推断出来的②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的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因此个体需要站在外部观察者的角度依据外部线索推断人的行为内容态度的自我知觉情绪的自我知觉对其他方面的心理特征的认识自我知觉之易受暗示性与不准确性巴纳姆效应:人们通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性描述十分准确的揭示了自己的某种特性形成社会印象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接触对象的认识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社会印象:间接性综合完整性一旦形成则不易发生改变(社会刻板印象)vs社会知觉:直观性单一零散性形成:好恶评价(印象形成的最重要维度)好–坏强–弱主动–被动相信第一印象的原因人们之间的陌生感会增加其相互吸引力新异刺激给人的印象最深第一印象是人们首次交往的产物,受外界及他人影响较小人们认为有足够的信息进行判断,就不会太注意之后的信息首因效应即先入为主平均法则累加法则加权平均法则进行社会判断特点:预见性预见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在某种情境中是否发生超标准化趋势我们的判断经常会受到现实的冲击影响因素:社会信息社会规范推论过程:信息搜集–信息取样–综合–判断3.认知启发人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在认识他人时不能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重要的原因4.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时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基率谬误5.获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更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6.锚定启发人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个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7.印象管理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即有意义地留给别人一个印象8.印象管理的方法–寻求社会一致的心理状态保持形象的一致性“登门槛效应”当人们一旦接受了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要求后,常常也会接受其第二个较大而且较麻烦、不合心意的要求“门面效应”一个有很好的自我形象的人,拒绝了一个大要求后,发现有损形象,就会接受一个小要求,来保持自己的社会一致性讨好恭维;在意见、判断和行为上尊重他人;自我表现;给予好处(琼斯)恰当的自我表露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自然的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行为对等原则(性别差异:女性多于男性)9.十大认知偏差首因效应:与人接触时(特别是首次)首先被反应的信息近因效应:最后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新)信念固着:一旦形成第一印象就难以改变,并且会寻找更多信息来证实该印象晕轮效应:一旦对某种特征形成或好或坏的印象后,更倾向于据此推断其他方面的特征扫帚星效应光轮效应刻板印象:类别化的产物,指人们对于某一群体中的人形成一种比较笼统而概括的看法积极性偏差(宽大效应):个体在评论他人时更易作出积极性评价,特殊的宽大倾向证实偏差认知证实偏差:人们总是选择地解释和记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信念的信息行为证实偏差:人们对某人的行为总是有一定的图式,这种图式使人在交往时做出符合图式的新行为,即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自我实现预言)后视效应:人们在回忆自己曾经作出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这种判断比实际上的更为准确投射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高估或夸大自己信念判断和行为的普遍性(普遍化)自我中心偏差:夸大自己在某一事件中的作用10.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非共同性效应:不同的行为产生的效应不同非共同性效应越少,相应判断的可靠性越高一个人的行为结果越不利于他个人,或其行为违反了社会规范社会赞许性:社会赞许性越低,本体归因的可能性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越高选择自由性: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相应推断就越容易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p105)三维:思索行为原因的过程需考虑行动者&情景&客观刺激物,三方面构成立体框架,遵循共变性原则协同作用原则:区别性原则针对刺激物,考虑同类其它刺激一致性原则针对情景,anywhere&anytime一贯性原则针对人11.常见的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原因社会规范要求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行为者比其他因素更为突出(对背景及社会关系的忽视)行为者–观察者效应: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易作出外在归因(自我防御归因)观察者对他人行为易作出内在归因自我防御性偏差(自我服务偏差):归因易因自尊心的需要而带上偏见成功归因于自己,失败责任推卸自我贬损,用各种消极办法来逃避个人的责任拟人化错误:社会中某些自然现象根本不具社会意义但人们会做出拟人化归因第五章1.社会态度一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成分: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象因素特征:社会性对象性价值性稳定性持续性内在性2.改变态度之劝说之劝说情景模型差异会产生压力,引起内心冲突(或不协调、不平衡、不一致),为减少这种差异,减少压力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恢复第六章1. 侵犯即攻击: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外显行为伤害意图—有动机指使社会评价2. 侵犯理论本能论:进化论影响,把人类动机归因于先天本能威廉·詹姆斯,人类好斗的劣根性,只能通过替代性活动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弗洛伊德,把人类破坏行为和攻击行为归咎于死的本能侵犯的生物理论:康德拉,掠食行为&争斗行为雄性激素分泌社会学习论:伦纳德,攻击性倾向和后天习得的反应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函数班杜拉,侵犯行为是社会习得的结果:强化是侵犯行为的一个主要促进者 传达者:专长性 可靠性喜爱性沟通:差异性 恐惧唤起 情境:强化作用预先警告分心 信奉 预防注射 人格信息学习感情转移相符机制反驳 态度学习 信息反馈 信息曲解 掩盖拒绝外部情境 目标靶 中介过程 结果模仿在儿童行为的行程中是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机制挫折–侵犯论:挫折引起侵犯;剥夺,“相对剥夺”;认知作用3.减少侵犯4.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宣泄:通过攻击行为疏导压抑的攻击能量报复与惩罚提供非攻击性的榜样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感情净化第七章1. 人际交往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互相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2. 人际交往中的社会交换论G·霍曼斯,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包括物质商品和非物质商品的交换;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既想付出最少的代价,同时又希望获取更多补偿;提出“公平理论”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理论,人们指望通过交往,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比例3.人际吸引的原则接近性: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引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