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死亡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现象的区别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f03091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b.png)
此岸,彼岸-中西生死观比较生死是人类一直以来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背景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死观念和观点。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生死的理解和看法有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西方生死观的观点、对待生死的态度以及生死观在社会和个体层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中西方生死观的根源和背景有所不同。
在中西方文化中,宗教对于生死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西方,基督教对于个人的死亡和来世有明确的规定和信仰。
基督教认为,死后的世界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人的灵魂将在死后去天堂或地狱接受对应的奖赏或惩罚。
而在东方文化中,佛教和道教对于生死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强调生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存在无数个的轮回转生,只有通过修行和解脱,才能达到涅槃的境地。
道教则认为生死是一个相对的状态,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中西方的生死观在态度和看法上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生死被认为是对立的两个极端。
生活被理解为有尽头的,而死亡则被视为自然而必然的终结。
西方的生死观普遍更加批判、消极,强调人生的短暂和世俗的无常。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中的生死观更加积极、包容和乐观。
中国文化中有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古训,认为生死是天意的安排,人们应该顺其自然,以平常心对待生死。
中西方的生死观在社会和个体层面上也有所体现。
在西方社会中,生老病死被视为私人领域的事情,人们一般不愿意公开谈论或面对。
相比之下,中东方社会更加接受并宽容地对待生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和传承祖先的思想和仪式相当普遍,对于死者的纪念和承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个体层面上,中西方的生死观也存在着差别。
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倾向于侧重个体的需求和满足。
而中东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则更加注重整体和集体的利益,注重个体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中西方生死观的差异也体现在医学伦理问题上。
在西方社会中,尊重个人的自主权和意愿被认为是重要的价值观。
自由选择死亡和安乐死等问题也引发了激烈的伦理争议。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7c592e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7.png)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题记:死亡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电影《入殓师》记得有位长者去世时十分清醒,当时我在院里玩耍,他让子女帮他穿好寿衣,自己盘腿坐在炕头,临了说:把门帘掀起来吧,太阳快出来了,我要走了。
子女照办完,并没在意老人的这句话。
直到太阳完全升起,儿子到屋里取东西时,才愕然发现老爷子已仙逝。
这些年,我常常想起长者临走前的那句话:我要走了。
中国人是忌讳说“死”的,所以用“走”之类的字眼代替。
可我又觉得,如此简单理解这句话,似有不妥。
回归到正常语境,“我要走了”意味着离开这里,然而,可去往的那个地方是哪?死是手段,或是结果中国人忌谈死,连圣人先贤也未有十分明确的解释,孔子就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我们的文化提倡喜生,总是绕过死亡这个话题。
虽然孔子也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但主要是在强调生时的“闻道”,而死亡不过是一个注脚。
相较于中国文化,由于西方是执着于个体的人,对死亡有更为深切的感受。
从拜伦在《该隐》中将生育看成是“繁殖死亡”,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把悲剧视为死亡,从叔本华的“死亡哲学”到后来尼采以审美的陶醉来摆脱“生之巨轮”,无不说明这一点。
从这个层面讲,死亡给予西方人某种生活不详的预兆性和生命的沉痛感,让人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性。
在存在主义作品中,作家善于将笔下的人物提到死神面前,用以剖析人物的心理。
因为,海德格尔说:“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
”西方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面对死亡时得到充分体现。
他们崇尚殉道精神,为真理、自由、正义而死的文化特征十分鲜明。
那么,这种殉道精神和上文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否有区别呢?显而易见,殉道者将死看成一种手段,“朝闻道,夕死可矣”则是将死看成一种结局。
前者认为通过死亡这一热烈的仪式,表明立场或达到某种目的,死亡是获得道的手段;后者则认为在生时追求道,在满足某种获得感后走向死亡,这是一种满足感后发生的事件,更趋于结果。
中西方生死观比较
![中西方生死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269e66f25c52cc58bd6be1f.png)
中西方生死观比较中国人重视感恩,认为生下来对父母就有恩情,要懂得感恩,把人生看做是责任。
中国古语就有:身体发肤受至于父母。
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场战争,一位将军在冲锋杀敌过程中被敌人打下了眼球,看着掉落的眼睛啊,这位将军捡了起来,大声喊:身体发肤受至于父母,然后把眼睛吃掉,继续冲锋杀敌。
敌人看到这情景,都丧失了斗志。
而西方人不认为这是恩情,“谁叫你把我生下来,我对你没责任”。
西方人最求幸福,自由,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独立的,西方青年到一定年龄后就会远离父母,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
中国人就不是,男的结了婚还跟父母一起生活。
西方人对个体的死亡,认为灵魂到上帝去了,是以另一种方式生存。
西方人不太关注历史不朽,最关心的是灵魂,灵魂不朽。
中国人认为死了后不朽,关注历史不朽,死要留下好的名声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至于死后有无灵魂不太关注,相信有的是受到佛教影响,中国人对灵魂将信将疑。
近现代的西方人认为上帝和彼岸不是不可及的,所以彼岸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隔绝的。
到彼岸去可以,你有信仰,在你的内心中,死亡不再是神秘,存在和虚无是相通的。
你的一部分死了,但也有一部分生了,新陈代谢嘛。
学习死亡就是学习怎样生活,只有想到死亡,才能赋予生的有意义。
尼采说:只有当上帝死了,人才能获得意义,我们不需要到上帝那里得到生活的意义。
我们应到自己那里寻求生活的意义。
中国人不会想到死的,认为想到死是不吉利的,但西方人认为要尽快想到死,为了更好规划自己的人生。
生活没有意义,但还为什么要生存呢?为什么不去自杀呢?正是因为你还对生活存在向往有意义,只是你未找到而已,还是希望有意义的。
中国人普遍认为“好死不如耐活”。
我认为,首先要活得有价值,人生一世必须有所作为。
要活得像个人不能是动物。
像个动物的话不如不活。
人要活得有人格、有原则,有你自己的世界观,个性。
给其他人一种感觉,我是不可取代的,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虽有相似性但还是我自己。
要有自己的兴趣,追求。
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之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之中西生死观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55e0e714693daef5ff73d72.png)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中西生死观的比较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内容丰富,本文将对其中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即中西生死观进行比较分析。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对待生命,生命是目的还是手段,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快乐还是痛苦等,其次是如何对待死亡,是直面死亡还是惧怕死亡,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必然,还是对人的惩罚。
研究中西生死观的比较对于我们拓宽在生死问题上的视野有极大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对传统生死观的扬弃,也有利于我们引进西方的优秀思想,为我所用。
一、中西生死观的共同点:重生敬死中西方虽然有着很大的文化历史差异,但在生死观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重视生的价值,人们都期望能够好好活着,延年益寿。
二者也都很敬畏死亡,把人生彼岸看作是一个神秘而充满希望的地方,对死寄予最后的希望。
1.重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生,爱惜人的生命。
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他重视的是人而不是鬼神。
重的是生,而不是死。
道家学派把重生理论发挥到了极致。
早期道家学者厌恶世人为名为利为权势而进行的复仇,提倡一种重生至上主义。
中国古代还有着很多渴望长生不死的迷信做法,如修炼、求长生不老药等。
这些寻求长生的做法,都体现了人们对生的重视,对生的渴望。
西方思想家也重生,他们注重人生的幸福,注重合理的,高效率的,充分的享受人生。
在《荷马史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喀琉斯是死后说:“我宁愿在人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
”因为在他看来人世问是幸福的,有战争,有荣誉,有美色,什么样的欲望都可以去追求,在阴间,什么都没有。
在伟大的死和平凡的生中他选择了平凡的生。
自由主义幸福论者特别强调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注重“最合意的人生”,伊壁鸠鲁说:“贤者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既不把生存当作坏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灾难。
贤者对于生命,正如他对于食品那样,并不是只选多的,而是选最精美的;同样地,他享受时间也不是单单度量它是否长远,而是度量它是否合意。
中西方生死观文化差异——生之何来,死将何往
![中西方生死观文化差异——生之何来,死将何往](https://img.taocdn.com/s3/m/665cee17581b6bd97f19ead1.png)
与中国强调死亡的伦理性和群体意义不同,西方则比较关注死亡的主体性和个体意 义。 ‚对于人而言,死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尽管每个人都必死无疑,但每个人的死都 只能自己去完成,不能由别人来代替。死本质上只能是不可替代的‘我’的死。是世上 最私有的东西,谁也帮不了谁,与他人毫无关联,因为在死亡中,我们的实存被切断, 这最能使我们有可能从死亡处境出发来认识实存的局限性,返归本原,达到本己,成为 真人。‛ 人类对自我认识的彻底性在于意识到死亡是个体的,本己的。人的世界的建立和历 史的发展正是通过人与自身的分离而实现的。生就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而且每时每刻 死亡都有可能来临,没有死亡的意识,就不知道怎样生活。有死的人使人生成为个体, 成就有意义的‚一生‛。海德格尔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 性。‛ 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在西方,死亡借助其主体性原则和个体性原则获得了生存论 -本体论的意义。
一 中西传统生死观的相同点
1.认识生死———都强调生命可贵。 中华民族素有关爱生命、珍惜人生的传统。 据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十问》记载,中国古代两位万民敬仰的贤明君 主尧和舜曾经有过一次对话。尧问于舜,天下万物谁最为可贵?舜明确肯定‚生最 贵‛。即认为生命乃天下万物中最为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 在古代中国人心中,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生生不息、充满生机的有机 体,《易经》把它概括为‚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 系辞上》)中国儒家提倡 不仅要重生还要乐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分别问四位弟子的志向,问到曾皙,曾皙答日:‚莫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 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论语· 先进》)孔子之言表达了以生为乐的积极乐观 情怀,以及追求活泼自在、自怡而又美好的人生乐趣。
中西“死亡”观念比较
![中西“死亡”观念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e5ab27b783e0912a2162a97.png)
中西“死亡”观念比较摘要:中西方人对于“死”这一人生终极归宿持有不同看法,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向生性,集体观念强,且有明显等级的生死观念。
而西方人具有很强的向死性,死亡的个人观念很强,死亡的平等观念较重。
原因是各自所受的宗教观念以及哲学影响不同。
揭示中西方死亡观差异这一边缘化主题来看中西方人不同的社会行为对于了解中西方文化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西死亡观;宗教;哲学;社会行为一.引言本文将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即宗教与哲学的角度来看中西死亡的三大方面的特点及其具体社会事件和行为背后的差异的原因,如葬礼、安乐死以及器官捐献。
其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全面且动态的视角来理解和对比中西死亡差异,为理解边缘领域“中西死亡”提供一个思考的场地。
二.“死亡”的三个方面1.“死亡”的向度1.1 向生而在的中国人“据统计,《论语》中,“死”字出现过38次,大都用做日常的陈述义,孔子极少谈死,对之噤之。
”[1]孔子遵循“未知生,焉知死”的死亡理念。
章太炎也称,“中国‘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事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话绝于无验,人思自尊,而不欲守死事神,以为真宰。
”[2]中国国民的兴志在于现世的日常生活如工商农业等事,不会谈及不存在或自己没有真正见过的东西。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忌讳谈“死”。
现世的中国人将其全部身心放在日常俗事,买房,买金,二胎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主要追求。
在死亡问题上,现代人将现世观念进行到底。
现代人常在清明或者是亲友的祭日烧冥币,纸房子甚至是烧人形美女,纸手机,ipad等给逝去的亲友,希望他们都能够在地下世界过得像地上世界般美好。
总之都离不开“现世”两个字。
说到中国人的长生思想就不得不提道教。
可以说道教是一门有生无死的宗教。
“作为一种谋求救己的宗教,道教的基本追求是长生不死,肉体成仙。
”[3]当代人用尽极致渴求延年益寿或是做美容手术都体现了人们渴望长生不老,永葆青春的愿望。
中国人总的来世说是向生而在的,活着的时候追求名利以图显旺发达,死后也人仍旧向生而死。
中西方生死观之差异
![中西方生死观之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3701bfd0242a8956bece467.png)
Zhang Huifen
Chinese & Westerners
• 将个人生命看作一种手段,以达到其他目的,如 天下(治国齐天下)、历史(留取丹心照汗青)、 家庭、种族等 • 将生命看作是义务,尤其儒家思想更是如此。 (佛家和道家是淡化生死) • 将生命本身作为目的,其价值就是生能带来快乐 • 将生命看作是权利
• 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两 Reasons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 而非死后。 •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 会中的有限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而超越 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 • 不以死为苦。“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是个人的痛苦 ;而更大的痛苦是来自其社会理想之未能实现。“死 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 道德超越, 道德超越 天人合一, 能竟
Common Things
• 都重视今世的价值与幸福。生是人存在的形式, 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对于死,则因为它的必然 性,回避或是坦然面对,都表明了一种对死的无 奈,而且正因为有死,才更应珍惜今世的生。 • 都强调生死中的精神永存。比如为真理而不惜牺 牲的精神、宁愿有尊严地赴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 精神、为人类普遍价值而死的精神等。 • 都怀着虔诚对待亡灵超度。人生各异,人死各异 ,希望贫穷者死后富有,希望罪恶者死后得到宽 恕,希望辛劳者死后得到安歇,希望领袖者依然 成为天国中的统领者。这种对死者的尊敬也许还 潜藏着一种对自身生后的那种茫然和渴望,对于 人生的彼岸都是怀着许多困惑和寄予厚望的。
中西文化中死的比较
![中西文化中死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bd35d2d58fb770bf78a55a2.png)
中西文化比较——“死”毫无疑问,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对于“生”,都有相同的体验——伴随父母的期望,呱呱落地的哭声,以及对未来无知的渴望等等。
但是对于“死”,大家都是没有经历过的,也只能停留在自己的信仰或者猜想中,而大家的生活的背景、对客观自然界的认识等等都不一样,所以也就促使了两者对“死”的认识莫衷一是。
首先先谈一下西方人的死亡观。
西方人在思考“生”的问题时,早已将“死”与之紧密联系起来。
西方文化认为“死”是人生的归宿。
圣经中有许多关于死的教导和属灵的真理:“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
人的一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唯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化更认同这一点。
西方文化源自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历代哲人早已在理论上对死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基督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所以西方人能够直面死亡,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讨论生死问题更为轻松。
然而,西方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并不代表西方人不珍惜生命。
但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不同,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发展。
当然他们也更重视责任,牺牲的意义在于为责任而死,并因此获得精神的升华。
其实对于死亡,无论是回避还是坦然,都表明了一种对死的无奈。
而且正因为有死,才更应该珍惜今世的生。
而西方人对于“死”有这样的认识,只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 地理环境的影响狭义的西方指西欧,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
西欧面积狭小而多山,海岸线漫长而曲折。
平原稀少耕地奇缺等。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西欧特殊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丧葬方式。
丧葬方式只是死亡文化的一个部分,它还包括死亡观念。
丧葬方式又包括死亡行为形态、死亡实物形态。
二)宗教的影响西欧远古的宗教属于自然神信仰,崇拜的是太阳神宙斯。
因此在死亡文化上倾向于回归自然。
在葬式中,土葬、水葬、天葬、火葬都属于回归自然的葬法。
由此可以看出土葬并非农业文明的专利。
及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文化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后,欧洲的死亡文化就与基督教文化联系在一起了。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27851c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b.png)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是不同的,眼下,我们可以将目光放在丧祭礼仪这个话题上,以此来窥探中西文化差异之一。
首先,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中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从最基础的环节看起,中西方在认定死亡的标准上,存在着相当差异。
对于西方人而言,主要是通过心跳和呼吸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的;而在中国文化中,判断一个人死亡的标准有:心跳、呼吸、瞳孔放大、肌肉松弛等,比西方更全面、更丰富。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不仅仅是身体器官的停止,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神灵身心全都在停顿。
这也影响到了整个文化在丧祭礼仪上的表现方式。
其次,中西文化在亲属丧世后的哀悼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死亡往往被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因此哀悼的方式也更加笼统化。
比如,常常会选择在遗体处理后的一周或更长时间内何时来安排葬礼,而葬礼一般都是在教堂或家中举行的,仪式较为庄重。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会过分强调尊重、合适,需要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仪式,追求规矩节制的精神与能量、日子、配角十分繁琐。
最后,中西文化在亡者灵魂和来世的态度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别。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将来世的问题抛到一边,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加重视灵魂的转世转生。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人们相信一个人的生命不止在人间,同时也在另外一个世间。
因此,丧祭礼仪中的基本礼仪与灵性信仰及各项礼仪上均关乎祭祀、钱财甚至包括每岁谷雨之前的清明祭日。
这个传统对于一些中国家庭来说依然很重要。
不难看出,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方面的差异之大。
虽然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贡献了这些差异,但我们依旧能从这些差异中,看到各自文化性格的不同之处。
中西方生死观对比
![中西方生死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80dba9b565ce0508763213a1.png)
基督教教义——信耶稣者得永生
•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 ——《圣经·罗马书》 •耶稣对他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 必复活。 ——《圣经·约翰福音》
• 儒家生死观为线段,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活
着本身,而在于人生的使命,主张积极入世, 对现实的人生抱着极大的乐观态度 • 道家生死观比喻为射线,最高目标是要 达到死而不亡的境界 • 佛家生死观比喻为圆形,生死均非人的 终极归缩,生和死彼此互为中介,都只是生 死轮回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共同点在于珍惜现世永恒承诺的缺失 •而不论是希腊哲学的泛神论,还是基督的 一神教,都让人感到主宰宇宙的是万能的 神,而人所关心的,不但是自己和旁人的 关系,更是自己和神的关系;不但是此生, 而且是身后;生前身后都是一种乐观愿景。
船儿呵,全靠你,疾驶如飞,横跨那滔滔海浪; 任凭你送我到天南地北,只莫回我的故乡。我向 你欢呼,苍茫的碧海!当陆地来到眼前,我就欢 呼那石窟、荒埃!我的故乡呵,再见! ——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从文学角度看中 西方生死观之差异
00629123 贾晓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儒
——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三界众生,六道轮回,了苦无期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 ——《楞伽经》
——生,寄也;死,归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老子·三十三章》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知北游》
死亡的文化观念与传统
![死亡的文化观念与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9fafae8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a.png)
死亡的文化观念与传统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死亡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死亡的观念和传统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本文将从各种文化观念和传统的角度,探讨死亡的文化观念与传统。
一、东方文化观念与传统中的死亡东方文化中,死亡往往被看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过程,并具有神圣的意义。
例如,在中国,尊敬祖先和祭祀先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认为祖先在世俗世界与来世之间起到了中间人的角色,给人们带来了祝福与庇佑。
因此,祭祀如敬祖的仪式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对祖先的纪念,更是一种向后代灌输尊敬生命和死亡的观念。
此外,东方文化中还有一种对死亡的特殊观念,即轮回转世。
佛教、道教等东方宗教主张“生不灭,死不息”,认为人死后可以通过轮回转世的方式再次投胎,继续循环。
这种观念让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有了一种宽慰,同时也让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把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二、西方文化观念与传统中的死亡相对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念则更多地与个人的命运、灵魂及来世息息相关。
在基督教文化中,信仰复活和来世是其中的核心元素。
人们相信生命不是终结,而是通过死亡通往更高的存在形态。
基督教的阴间概念也使得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有了一种启示,即死亡并不是绝对的终点,而是通往来世和永生的一个过渡。
此外,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对死亡的尊重和纪念。
墓地、纪念碑和各种悼念仪式是西方社会对逝者的一种表达。
在节日如万圣节,人们会穿上各种幽灵和鬼魂的服装,以纪念逝去的亲人和朋友。
这种方式既是对死者的致敬,也是对来世和神秘力量的一种探索。
三、不同文化观念与传统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对死亡的文化观念与传统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不同文化对死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东方文化中的尊敬生命和死亡的观念,让人们更加重视家庭和传统的连续性,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而西方文化中对死亡的放大并重视个人的新陈代谢,倾向于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从对死亡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现象的区别
![从对死亡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现象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83a04aff5901020206409c45.png)
从对死亡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现象摘要: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个体生命的态度及生死观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的社会所影响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本文试从死亡观解读中西方的文化现象,分别从精神生活,向死而生的态度以及自杀现象来浅述。
关键字:死亡观精神文化自杀向死而生死亡是个无法逃避的话题,也不乏大量的学者从各个领域展开对其的研究,死亡是神秘的,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知道的人也再也不能回来。
作为现象研究,死亡涉及的范围广泛。
中西方对死亡的态度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西方重视“精神”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对死其实是怀着一种莫名的惶惑和恐惧的,因为对死亡的意义从未深究,不知道死亡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因此,面对亲人或朋友的死,他们的悲痛是一种彻底的绝望;相比之下,我们很少看见西方人在葬礼上毫无节制的痛哭,这倒不是因为他们不重感情,而是他们早已了解了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在他们看来,死亡并不是生命最后的终结,而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这使得他们对亲人或朋友的离世表现得更加理性,他们的悲痛更多是来自于一种对分别的惋惜和伤感。
中国人似乎不如西方人重视精神生活,反而更看重实实在在的物质享受,生前如此,死后亦然。
亲人去世,常会以焚纸的方式祭奠亡灵,寄托思念。
不过烧的不是书信,而是纸钱、纸衣、纸车马等,不外乎是一些生前所需的吃喝穿用,仿佛人死之后已经无形无象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也照样过着人间的世俗生活,照样需要人世间的荣华富贵。
过去有钱人家死了人,还要把真东西拿去陪葬的,这一点,看看中国历代皇帝的豪华陵寝和无数随葬的珍宝就知道了。
可是,很少听说欧洲哪个国家的帝王陵墓修得如此富丽宏伟,或者是墓地里挖出了多少珍奇宝物。
西方国家的墓园内草木茐茏,偶有一束鲜花散放在某个墓前,温馨而淡雅。
每一座墓前都是一尊体现死者独特个性的雕塑,个个构思精湛,形神兼备,别具匠心,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徜徉其中,使人在艺术的感染下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启迪。
中西方死亡观的差异
![中西方死亡观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97019b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b.png)
中西方死亡观的差异
中西方死亡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宗教观念:在宗教方面,中西方的死亡观存在差异。
在西方,基督教是主要宗教,其信徒普遍相信有来世和永生的概念,死亡被视为终点而不是终结。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观念较为务实,强调生死自然,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亦是众生必经的过程。
2. 社会风俗:中西方在对待死亡的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社会对于个体死亡的面对更加真实和直接,人们一般对死亡保持开放和坦然的态度,丧葬仪式相对自由,个人有更多的选择权。
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对死亡问题较为敏感,尤其是在面对亲人的去世时,更加注重仪式和传统习俗。
3. 科学观点:西方社会普遍推崇科学,对死亡的解释倾向于生物学、医学等科学角度。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解释更多从哲学和道德的角度出发,关注个体精神和灵魂的去向。
总的来说,中西方对待死亡的观念和态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更加理性和现实,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更加开放和接受,注重个体自由和选择权;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死亡持有一种较为谨慎和尊重的态度,更加强调传统仪式和家族的观念。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ef6aa6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4.png)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丧祭礼仪是不同文化中对死者的一种纪念与悼念仪式。
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中丧祭礼仪的比较,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
在中国,丧祭礼仪具有悠久的传统,强调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而在西方,丧祭礼仪更注重对死者家庭的安慰和支持。
对待死亡的态度和丧礼仪式的形式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生死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通过对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中的差异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丧祭礼仪、中西文化差异、传统、态度差异、仪式差异、社会意义、价值观、尊重、文化差异。
1. 引言1.1 什么是丧祭礼仪丧祭礼仪是一种在人们面临亲人或朋友逝世时举行的仪式。
这种仪式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同时也是为了安抚生者的心灵和情感。
丧祭礼仪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传统,反映出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通过丧祭礼仪,人们可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同时也可以通过共同的仪式和仪式化的行为来慢慢接受逝者离去的现实。
丧祭礼仪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死亡、亲情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丧祭礼仪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包容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促进了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理解。
1.2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中西文化差异源远流长,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宗教、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
在丧祭礼仪这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祭礼仪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仪式,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丧礼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包括各种祭奠、祭拜和悼念活动。
这些仪式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对死亡和家族传承的重视。
而在西方文化中,丧祭礼仪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与中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人通常会选择举办葬礼或追悼会来悼念逝者,通常在逝者去世之后不久进行。
从丧葬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刘朵朵
![从丧葬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刘朵朵](https://img.taocdn.com/s3/m/552af98ea26925c52dc5bf8d.png)
从丧葬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丧葬标志着一个人生命历程的终结。
围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丧葬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它与人们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构等都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无论中方还是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还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从中美传统的丧葬礼仪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差异。
一、哀乐中国的哀乐,如同哀嚎一般,一直沉闷悲痛的旋律,似乎在挣扎说到:我不想死去啊,死亡是多么痛苦啊!而西方的安魂曲、弥撒曲就如同坦然地走到另一个世界去了,音乐平静安详,浅吟低唱犹如天神的迎接,亲人没有哀嚎,有的是平静的表情或低声的啜泣,形式简单氛围平静,死亡变成了一种自然的归宿,而不是恐惧。
二、丧葬礼俗中国的丧葬礼俗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一直都有“隆丧厚葬”的传统。
亲人亡故后的丧葬礼仪包括停尸、报丧、招魂和送魂、做“七”、吊唁、入殓、丧服、出丧择日、哭丧和下葬十种仪式,期间还要设宴招待前来慰问的亲朋,整个丧礼可以断断续续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
而西方受到基督教的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其中,其礼俗相对简单。
三、墓地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看来,人死后会升入天堂,墓园则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所以欧美的陵园大都修建得如同花园一般,不但绿树成荫,有浪漫的艺术气息和精美的雕塑建筑。
中国墓地大多给人阴森恐怖之感。
西方人对游览墓地的热情与中国人平日里远离陵园的心态形成了巨大反差。
四、丧服在传统的丧葬中,中西方国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颜色。
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黑色,而中国则采用白色。
美国的丧葬礼仪中,所有的灵车一律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
原创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
![原创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8f9616af242336c1eb95eef.png)
原创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2017-03-31子非良驹与中国的清明节类似,日本有盂兰盆节,法国有万灵节,基督教社会有一个专门为逝者祈祷的万圣节...表面看,似乎都是一样的祭祖和祈祷,但实则面对死亡,中西方在如下三点存在着重大差异:死是什么,如何死,死后的世界。
今天推荐一篇思想酷原创首发文章供您参考(2745字,阅读约需7分钟)。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思想酷丨原创·首发题记:死亡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电影《入殓师》记得有位长者去世时十分清醒,当时我在院里玩耍,他让子女帮他穿好寿衣,自己盘腿坐在炕头,临了说:把门帘掀起来吧,太阳快出来了,我要走了。
子女照办完,并没在意老人的这句话。
直到太阳完全升起,儿子到屋里取东西时,才愕然发现老爷子已仙逝。
这些年,我常常想起长者临走前的那句话:我要走了。
中国人是忌讳说“死”的,所以用“走”之类的字眼代替。
可我又觉得,如此简单理解这句话,似有不妥。
回归到正常语境,“我要走了”意味着离开这里,然而,可去往的那个地方是哪?死是手段,或是结果中国人忌谈死,连圣人先贤也未有十分明确的解释,孔子就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我们的文化提倡喜生,总是绕过死亡这个话题。
虽然孔子也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但主要是在强调生时的“闻道”,而死亡不过是一个注脚。
相较于中国文化,由于西方是执着于个体的人,对死亡有更为深切的感受。
从拜伦在《该隐》中将生育看成是“繁殖死亡”,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把悲剧视为死亡,从叔本华的“死亡哲学”到后来尼采以审美的陶醉来摆脱“生之巨轮”,无不说明这一点。
从这个层面讲,死亡给予西方人某种生活不详的预兆性和生命的沉痛感,让人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性。
在存在主义作品中,作家善于将笔下的人物提到死神面前,用以剖析人物的心理。
因为,海德格尔说:“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
”西方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面对死亡时得到充分体现。
他们崇尚殉道精神,为真理、自由、正义而死的文化特征十分鲜明。
中西方死亡观对比
![中西方死亡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418f0fc979563c1ec5da71fd.png)
孔子:“天丧予!天丧予!”(颜渊之死)
喜生悲死
(冥王)阿喀琉斯:“我宁愿在人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特洛伊战争)
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求长生不老之仙草。
对地狱恐怖景象、刑罚的刻画。
民间将对逝者的追悼会称为“丧事”“白事”。
惧怕死亡和亡灵鬼魂,对阴间的想象:阴冷潮湿、阴森恐怖。
生前就要多行善,死后升入天堂。
生前兢兢业业,为社会做贡献,以求功成名就、流芳百世
英国习俗:有亲人死了可以不回家,有人出生必须要回。
《活着》:活着的意义和逝去的悲伤。
不同点
中
西
平时聊天都鲜有涉及“死”的,不得已谈到,也不会拿活人说事,就算提到逝去的人,也会用委婉的说法:“去了”“走了”“没了”
回避死亡(悲伤)
直面死亡(从容)
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以极刑后,从容面对。他说:“哲学家之所以不怕死、还乐于赴死的原因,在于哲学家追求的是灵魂的自由,而要点
西
大禹:“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
生之偶然,死之必然
《圣经》:因为你来自尘土,就仍要回到尘土。
明朝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续编》:“吾游遍灵境,颇有所遇,已知生寄死归,亦思乘化而游,当更无所墨碍耳”。
古罗马帝王兼哲学家奥勒留:“注意什么是死亡这一事实:如果一个人观察死亡本身,通过反省的抽象力把所有有关死亡的想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他就将死亡视为不过是自然的一种运转;如果有什么人害怕自然的运转,那他只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无论如何,死亡不仅是自然的一种运转,也是一件有利于自然之目的的事情。”
对鬼始终有一种恐惧,就算自己的亲人死后,也要尽量多烧点纸钱香火,以防他们的鬼魂回去找他们。
中西文化中死的比较
![中西文化中死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bd35d2d58fb770bf78a55a2.png)
中西文化比较——“死”毫无疑问,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对于“生”,都有相同的体验——伴随父母的期望,呱呱落地的哭声,以及对未来无知的渴望等等。
但是对于“死”,大家都是没有经历过的,也只能停留在自己的信仰或者猜想中,而大家的生活的背景、对客观自然界的认识等等都不一样,所以也就促使了两者对“死”的认识莫衷一是。
首先先谈一下西方人的死亡观。
西方人在思考“生”的问题时,早已将“死”与之紧密联系起来。
西方文化认为“死”是人生的归宿。
圣经中有许多关于死的教导和属灵的真理:“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
人的一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唯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化更认同这一点。
西方文化源自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历代哲人早已在理论上对死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基督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所以西方人能够直面死亡,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讨论生死问题更为轻松。
然而,西方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并不代表西方人不珍惜生命。
但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不同,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发展。
当然他们也更重视责任,牺牲的意义在于为责任而死,并因此获得精神的升华。
其实对于死亡,无论是回避还是坦然,都表明了一种对死的无奈。
而且正因为有死,才更应该珍惜今世的生。
而西方人对于“死”有这样的认识,只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 地理环境的影响狭义的西方指西欧,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
西欧面积狭小而多山,海岸线漫长而曲折。
平原稀少耕地奇缺等。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西欧特殊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丧葬方式。
丧葬方式只是死亡文化的一个部分,它还包括死亡观念。
丧葬方式又包括死亡行为形态、死亡实物形态。
二)宗教的影响西欧远古的宗教属于自然神信仰,崇拜的是太阳神宙斯。
因此在死亡文化上倾向于回归自然。
在葬式中,土葬、水葬、天葬、火葬都属于回归自然的葬法。
由此可以看出土葬并非农业文明的专利。
及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文化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后,欧洲的死亡文化就与基督教文化联系在一起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对死亡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现象
摘要: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个体生命的态度及生死观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的社会所影响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本文试从死亡观解读中西方的文化现象,分别从精神生活,向死而生的态度以及自杀现象来浅述。
关键字:死亡观精神文化自杀向死而生
死亡是个无法逃避的话题,也不乏大量的学者从各个领域展开对其的研究,死亡是神秘的,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知道的人也再也不能回来。
作为现象研究,死亡涉及的范围广泛。
中西方对死亡的态度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西方重视“精神”的文化传统
中国人对死其实是怀着一种莫名的惶惑和恐惧的,因为对死亡的意义从未深究,不知道死亡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因此,面对亲人或朋友的死,他们的悲痛是一种彻底的绝望;相比之下,我们很少看见西方人在葬礼上毫无节制的痛哭,这倒不是因为他们不重感情,而是他们早已了解了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在他们看来,死亡并不是生命最后的终结,而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这使得他们对亲人或朋友的离世表现得更加理性,他们的悲痛更多是来自于一种对分别的惋惜和伤感。
中国人似乎不如西方人重视精神生活,反而更看重实实在在的物质享受,生前如此,死后亦然。
亲人去世,常会以焚纸的方式祭奠亡灵,寄托思念。
不过烧的不是书信,而是纸钱、纸衣、纸车马等,不外乎是一些生前所需的吃喝穿用,仿佛人死之后已经无形无象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也照样过着人间的世俗生活,照样需要人世间的荣华富贵。
过去有钱人家死了人,还要把真东西拿去陪葬的,这一点,看看中国历代皇帝的豪华陵寝和无数随葬的珍宝就知道了。
可是,很少听说欧洲哪个国家的帝王陵墓修得如此富丽宏伟,或者是墓地里挖出了多少珍奇宝物。
西方国家的墓园内草木茐茏,偶有一束鲜花散放在某个墓前,温馨而淡雅。
每一座墓前都是一尊体现死者独特个性的雕塑,个个构思精湛,形神兼备,别具匠心,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徜徉其中,使人在艺术的感染下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启迪。
二、西方“向死而生”的文化传统
“向死而生”是死亡本体论的建构,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
”(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就是说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着。
这种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存在,先于任何形式的亡故。
死亡所意指的结束,不是此在的在终极的存在,而是这个存在者的向终结的存在。
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或
者说,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东西方对死亡的理解有所不同,东方哲人说过:“如果我坐在人生的海岸上,竟冥想死亡与来世,那么,有谁来编制他们的热情的歌呢?”⑴他还非常明确地提出:“回忆、冥想、思考死亡是老年人的事,而年轻人是活泼地面对生动的世界和生命。
”孔子在面对学生追问死亡问题的时候,也是很不高兴地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对于西方来说:他们有直面生命的有限性而思考人生价值的文学传统。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这段著名的台词所反映的就是他在自己原有的人文主义人生价值观遭遇现实挑战陷入困境的时候,回到人的肉体生命的有限性的起点,直面死亡思考人生。
⑿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坚信人生的意义決不在必死而又短促的世俗生命中,因此他在诗中歌颂死亡,渴望回归永恒。
19世纪末法国作家法朗士著名的中篇小說《泰绮丝》的男女主人公就是从不同的“人死观”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观——苦修士法菲愚斯对生命的永恒发生了怀疑因而放弃苦修转而肯定世俗爱情,交际花泰绮丝面对肉体生命的必死的结局渴望永恒,因而放弃奢华的世俗生活皈依基督教信仰成為虔诚而圣洁的修女。
20世纪的存在主义作家加缪在他最重要的作品“三个荒诞”——小说《局外人》、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剧本《卡利瓦拉》——中,都是以死亡开篇,直面人的必死性来探讨人在这个荒诞世界中的归宿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說:“研究哲学是练习死亡。
”⒀亚里士多德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三段论: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而活人就是可能性中的死人,因而人应该通过知识与沉思追求不朽。
当然,真正体现这一思想传统的应该说还是西方基督教神学。
基督教全部的神学思想都是围绕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伟大事件而确立的,(23)這一事件对西方整个思想史的影响是怎麽估价也不会过分的。
无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还是新教教堂,那里的十字架和耶稣受难像首先就是死亡的符号。
耶稣之死“使信徒对社会充满了绝望感,更使信徒恍悟了正义在抵抗中体现,希望从绝望中产生的真理——这才是耶稣死而复活的真实含义。
(24)由死而入生,十字架上的耶稣就从死亡的象征变成生命的象征,变成基督徒的导师和榜样。
三、从自杀来看一种另类死亡态度
自杀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迪尔凯姆给自杀的定义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自杀与其他死亡一样有其同样的结果,即死亡的同质性。
但自杀有作为观察者所看不见的另一个方面的心理的或是社会环境影响下的背后的关系,所以与一般性的死亡相比,它有其异质性。
自杀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这种特殊现象涉及到心理、社会、哲学等领域,这个整体不是各个独立的事件的简单的总和,同样也不是简单的聚合,而是一个
新的、特殊性的事实,并且这样的特殊性来源于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的《自杀论》就是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对自杀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塑造作用巨大,没有不被社会所雕琢的心灵,现代社会的转异应运而生了高自杀率的后现代,我想从后现代的文化视角来分析自杀现象。
以海明威为例,对他而言,名声是成功的标志。
为追逐名声,他在现实生活中充当和其作品中人物类似的硬汉,这样便抹杀了现实的海明威和硬汉的界限,构成一种消解真实与虚假的对立的后现代主义图像。
但随着时间推移,体力下降,他愈来愈无力扮演这种硬汉角色来维持名声,但传统的成功观不喜欢失败者,担心失败使海明威产生沉重焦虑感,死亡可使他摆脱沉重焦虑感,又可使他保持永恒硬汉形象,维持自己名声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看来,他的自杀不可避免。
另外一部作品,《挪威的森林》写出的是一种无根式漂泊,村上春树可谓深谙日本文化和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在他看来:死亡作为一种非选择的自然结果它是对荒谬的消解,因为死亡以其固有的方式消解荒谬,并将荒谬带入死亡之中,在村上春树的世界中,死亡可以被视为对生的一种无声的延续。
很经典的一句话: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求自我与现世的平衡,在寻求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失败与成功,痛苦与欢乐。
放弃寻求可以避免悲剧的诞生,但放弃本身就是悲剧所在。
在讨论了多年的出世入世的议题中,在挣扎了几世的坚持与妥协的人群里,有所选择,也就必然要有所但当,最终归于平静。
《挪威的森林》结尾最后一句话是:“献给我死去的几个朋友,还有活着的几个朋友。
”这是他可爱的地方,事实上也是一种“向死而生”,重心还是“生”,只不过以其相反的方式来呈现。
书中人物的生存抗争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对生命存在的一种应对姿态,而死亡也仅仅是将现代个体的自我拯救推上自我毁灭的救赎悲歌。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对死亡的本质内涵以及意义了解得深入,才有可能对生命的真谛理解得透彻,才会唤起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