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第三章 岁时节日民俗1
第一章:岁时节日民俗
跳傩舞
傩(nuó)面具
傩戏 巴渝舞 阆中展示川北民俗风
2、门神与春联
神荼和郁垒
神荼和郁垒陕西社火脸谱
门上书“神荼郁垒”驱鬼。元 旦,写神荼郁垒四字贴门上。 (同治《公安县志·风俗》)
第一章:
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主 二、岁时节日的由来 要 三、岁时节日的类型 内 容 四、重要的岁时节日
五、传统岁时节日的文化特色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岁时,指的是一年中的节气时令。《说文》:“岁,木星
也。”
很多时令中,贯穿着某种风俗活动内容,形成相对 固定的节日,就是岁时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
一是纪念屈原说。 二是迎涛神说。 三是龙的节日说。 四是恶日说。 五是夏至说。
附:屈原之死
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五)中秋节
五彩缕系臂驱鬼。
端午,采艾,采杂 药,掘百草竞渡, 以五彩缕系臂,避 兵及鬼。
(《明代监利县志汇 编》第八卷)
长命缕
六、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
(介子推“血书”)
“足下” “清明柳” “之推燕” (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禁食三日
晋文公 介子推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 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 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 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 端五、重五、端阳等。
(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点 (二)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 (三)教化万民的工具
思考题: 1、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类型? 2、传统岁时节日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岁时节日
人日
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 据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 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 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在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 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 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 屏风或窗户,也戴在头发上,因此,“人日”也 称“人胜节”。 这一天,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类似吃 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 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 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各地过中秋的奇异风俗
“吃田螺” 广东、福建一带的风俗。传说唐末黄巢起义时 粮尽被困,黄巢带领将士们下田捡来田螺饱食一顿, 并趁着中秋节晚上的明月杀出重围。从此,人们中 秋必吃田螺,并沿袭至今。 “赶月亮” 苏州一带农村的中秋风俗。中秋之夜,姑娘们 打扮得花枝招展,结队出游,路上此来彼往,络绎 不绝,直到东方发白
别称最多的节日:端五节,重午节,端阳 节,天中节,农历5月5日,此节月日逢五, 而五、午相通,午时为阳,故有这些相应 名称。
念端 屈午 原节 吗的 ?起 源 真 的 是 纪
龙舟与屈原有什么关系?
起源:祭图腾说;送瘟疫 节日习俗:划龙舟,吃粽子,于门上插艾 草或菖蒲驱邪避疫,系长命缕,饮雄黄酒 或以之消毒,躲午(旧),香荷包,五毒 肚兜
佤族“摸你黑” (mohninhei )
“摸你黑”是佤语的“mohninhei”发音,意思是 “就这样啦!” “摸你黑”取意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 等涂抹在脸上驱邪祈福求平安的习俗,如今已演变 成用天然植物“娘布洛”配制的涂料来相互涂抹, 相互祝福 佤族还是一个以黑为美的民族,佤族认为黑色是勤 劳的象征,是健康的象征。因此,阿佤人的服饰几 乎都是以黑色为基调。佤族人有染牙的习俗,他们 认为黑亮的牙齿和健康的黑皮肤相配才能保持阿佤 人步调一致。他们有一句谚语说:步调一致我们才 好一起跳舞,牙齿黑亮我们才好一起说笑。
岁时节庆民俗1
祈福看重的是心灵
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是人们孜孜追求福禄寿喜 的历史。长寿富贵、身体健 康且心灵安宁、有美德、不 遭横祸而善终,这就是中国 人对“福”最早的具体阐述。
(三)拜年 安徽沿袭旧俗,拜年分为家拜和外拜两 种。家拜包括拜神、拜祖、拜尊长;外拜 包括给长辈和邻里拜年。拜年仪式限于晚 辈对尊长,时间必须要在年间,主人一般 都将枣子、花生、油炸面食、糖果、芝麻 饼之类的食品捧出招待客人,给小孩压岁 钱。
元宵节是古人的“狂欢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
•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古代,年轻女孩一般是不允许自由外出活动的,但却可以利用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结伴出去游玩,借着赏灯邂逅自己的意中人。为 全民狂欢的氛围,增添了些许浪漫色彩。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 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大词人欧阳修既写 出了元宵节的浪漫,同时也写出了意中人不在身边的惆怅,以及自己 的思念之情。 • 在所有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中,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无疑被千古传诵。后世的男女们,或许就吟诵着这首词 ,在元宵节这天,寻找到了生命中的那个“他(她)”。 •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 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 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 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 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 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 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 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 、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 人屈原。
春节拜年
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
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岁时节日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个岁时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活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岁时节日的活动及其特点。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最盛大的节日。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贴春联、贴门神、除旧布新、放鞭炮、团圆饭、走亲访友、舞龙舞狮等。
这些活动都寓意着希望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平平安安。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华人世界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是赏花灯、走龙游舞、猜灯谜、吃元宵等。
其中,猜灯谜更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环节,人们在赏灯的同时,还要猜灯谜,增添了乐趣和神秘感。
清明节是祭祀先人、扫墓祭奠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回家祭祖、扫墓,并将鲜花和食品供奉在坟墓前,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敬意。
因此,清明节的特点就是庄重、肃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有民族特色之一的节日,也是一个讲究的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活动多以娱乐和驱邪为主,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人们在这一天会一起赏月、吃月饼、品尝柚子、猜灯谜等。
中秋节的特点在于家庭团圆和传统文化的强调。
除了上述的几个节日,每个月都有一些节日和活动,如端阳节、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和特点,如端阳节人们戴香囊、吃菖蒲酒、赛龙舟,七夕节人们在河边放上一对鸳鸯或纸船,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插茱萸,腊八节人们喝腊八粥。
这些活动都丰富了岁时节日的内容,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岁时节日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亲情和友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传承岁时节日的活动和特点,让传统文化在当代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文化第三章 岁时节日民俗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 节俗的远源是古人的原始信仰崇拜,随 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发展,原始信 仰不断削弱。对节俗的“所以然”必须 重新给予解释,才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 继续存在和发展,如七夕节和中秋节。
说节 进 变 和 况 俗 日 就 明的 和 化 提 下 成 风 一 问形 推 可 倡 , 。 俗 般 题成 动 以 对 统 但 多 情 。与 作 起 节 治 在 由 况 发用直俗者特民而 展。 接的的殊间言 很元的发参的约, 能宵促展与情定节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 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 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 (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 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 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 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 清楚。
二十八宿
•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 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 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 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 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 北方称玄武(龟和蛇):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獐。
我国习俗上的生肖是 以地支来表示的,十 二地支对应着“十二 生肖”。凡是含有 “子(鼠)”的干支 年,就是“鼠年”, 这一年里出生的人就 属鼠;凡是含有“丑 (牛)”的干支年就 是“牛年”,这一年 里出生的人就属 “牛”,依次类推。
(二)祭仪:传统节日的源头
传统节日的缘起,大多与原始宗教仪式相关。在原始
宗教中,一些重要仪式一旦在时间上被固定下来并形 成相当规模,便很容易演化为岁时节日。在少数民族 地区,节日与仪式的关系表现得更加直露。白族的火 把节、壮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雪顿节 等,迄今都还保存着原始宗教仪式的某些古朴内容。 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节日一词的本义就是祭祀, 甚至直接就写作“祭”。他们称某节,不是称作“某 某节”,而是“某某祭”。 祭祀仪式转化为节日的两个基本条件: (1)仪式的规模。 (2)固定的节期。
岁时节日民俗PPT课件
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
“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 相见”;
唐代诗人方干诗云:
“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 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中
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 活中。
三、上巳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 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 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 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 fú xì )的 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 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 诗:“ 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 之首。”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 正”, 晋代又称“元辰”, 北齐时又称“元 春”, 唐代又称“元朔”。
岁 时 节 日 民 俗
第 四 组
——
岁时节日
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 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 容的特定节日。不同的时节,有不 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岁时节日知多少
常建华先生的《岁时节 日里的中国》(2006年版, 中华书局),为我们展现了 古老中国的二十二个岁时节 日,展示了岁时节日作为平 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体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平民文化。
SUCCESS
THANK YOU
2020/9/30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 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 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 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岁时节庆民俗1讲解
端午节吃粽子的文化内涵
•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 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 ,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 ,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 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 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 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 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 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元宵节是个浪漫的节日
元宵节猜灯谜
元宵节灯谜
•
•
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盲人摸象(打一成语)--不识大体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自力更生 节日的焰火(打一成语)--五彩缤纷 乖(打一成语)--乘人不备 相声(打一成语)--装腔作势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激流勇进 伞兵(打一成语)--从天而降 照相底片--颠倒黑白
元宵节安徽习俗
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 是中国的象征!
踩高跷
清明节习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之所以演变成 节日,是因为清明节前有个传统的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往往在清明节前两日。清明扫墓祭祖之 俗,安徽各地皆有。最普遍的是家庭式祭祖,即 祭扫祖坟,上坟祭祖一般为除去坟地杂草、培土 、供设祭品。 清明时节多雨,植物滋润复苏,所以清明由逐 渐敷衍出植树的习俗。所谓“植树造林,莫过清 明”。
•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 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 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 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 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 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 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 ,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 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 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 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岁时节日民俗
西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族
侗族
花炮节是湖南、贵州、广西相毗邻旳侗族地 域最热闹旳老式节日。举行日起各异,一般 在农历正月初三、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花 炮节旳主要活动是抢花炮。抢花炮一般抢三 炮,寓头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 人丁兴旺之意。花炮节上还有吹芦笙、对歌、 斗马、斗鸡等娱乐活动。对歌、抢花炮是 “三月三”节日最精彩旳内容。
型发展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汉族岁时民俗 汉族随时民俗旳最初起源是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
有亲密联络。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传承者仰视天 象以观察寒暑季节并为衣食住行作准备旳习俗。如 农谚说:“天河朝东西,收拾穿冬衣;天河朝南北, 收拾把麦割”。由此可见季节时序,对人们旳生产、 生活关系极为重大。 再如,根据北斗辨方向、定季节。人们常根据斗柄 所指旳方向来拟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 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 北,天下皆冬。
岁东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满族旳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端午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祈
福禳灾。到时满族人家旳房檐上都插上艾蒿, 以防治病邪侵入;有旳人还会到郊外踏露珠, 据说用这天旳露珠洗脸、头和眼,能够防止 生疮疔、闹眼病。
西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蒙古族 蒙古族年节 那达慕大会 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 宰牲节 开斋节 圣纪节 那吾鲁孜节
东南亚六国
越南 国庆节9月2日; 建军节12月22日。 越南旳五月端午节,又称正阳节,源于中国。 越南旳中秋节。
美洲国家岁时节日民俗
美国 美国旳民间节日主要有: 新年、情人节、复活节、母亲节、爸爸节、
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 主要纪念日涉及: 华盛顿生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独立日、哥
岁时节日民俗旳形成和发展
岁时节日民俗
四、清明节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 一说前两天) 为寒食节。 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 墓、踏青、插柳、放风筝等 风俗。汉代定为“ 禁烟节”。 唐代诗人韩翃《寒食》: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 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 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每年公历4 月5 日前后, 是我国传统的节 日——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 一。这时候,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 万物 欣欣向荣, 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 因而称为 清明。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 许多地区 的人们往往合二为一, 以清明节来融合两个节 日的内容。
谢谢观赏!
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 晴朗, 则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 平安。 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
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 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古人 会于人日当天戴上“人 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 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 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 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 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 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 群臣。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 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 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 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 延长到十日。
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年尤可夸。”
“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
清代诗人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 夕》诗:
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
岁时节日民俗
四、节俗的特点
纪念性和周期性 周期性是指时间的一种简单的重复或轮回,而纪
念性则是指在此基础上的有一定文化客体内容 的活动的定期举行。任何节俗都有纪念意义, 也正是如此,节俗才能世代相沿承袭。
四、节俗的特点
稳定性和发展性 没有稳定性,节俗就不可能流传下来;同时,没
有发展的节俗也不会长久。稳定性与发展性是 对立统一的,是相互促进的动力源。
第三节 我国主要的节俗
一、春节
1、“年”的含义及来历
“年”最早的含义是指作物的生长周期。《说文·禾 部》:“年,谷熟也。”
甲骨文“年” 字
金文“年”字
《说文》“年” 字
一、春节
1、“年”的含义及来历
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农历)”。夏以正月初 一(朔日)为“岁首”。商以十二月初一为 “祀首”。
“年”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周代。周以十一月初 一为“年”。秦以九月初一为“年”。西汉武 帝时期恢复夏历。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辛 亥革命后,公历与农历分开。
四、端午节
“端午”的含义
“端”即“开始”,因“午”与“五”为通假字, 故又称“端五”。“五”为奇数,为阳,所以又 称“端阳节”。原指每月五日,后来专指五月五 日。唐时因避玄宗讳而正式改称“端午节”。又 称“重五节”、“浴兰节”、“蒲节”等。正式 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 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和防病防疫的记载。 到宋代才由官方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 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五、七夕(乞巧、女儿)节
主要节俗 1 祭拜牛郎织女
五、七夕(乞巧、女儿)节
主要节俗 2 乞巧
岁时节令
02
社日节
03
清明节
04
立夏节
06
中元节
05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பைடு நூலகம்除夕
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 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 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立春节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 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拜 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除旧布新、迎新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 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正月十五夜,取衫树枝,于宅外烧之,谓"烧"。儿童大声呼逐,谓"赶毛九"。是夜,张灯结彩,演戏,玩 花灯,舞龙灯,狮子灯,蚌壳灯,通宵达旦,城乡皆然,叫"闹元宵"。
■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作土地会。
■二月十五,花朝大期,幼女穿耳;男女多于此时婚配。
■三月三日,这天吃蒿子粑粑,叫"蒿子节"。清明插柳叶于门,谓之清,取一年合家清吉之兆。又以丝棉五 色纸制为彩幡,挂于祖坟顶,亲族为死者祭扫坟墓,叫"插青"或"挂青",意为挂念亲人。
其他节日
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 动有扫尘、祭灶等。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从 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 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
岁时节日民俗
财神赵公明,姓赵名朗,字公明,道教尊他为‚正一玄坛‛ 元帅。终南山人氏。相传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十个太阳 ,被后羿射下九日后,坠落与峨眉山,变为鬼王。八鬼行病 害人,独赵公明变为人,隐居九老洞中修炼得道。《封神演 义》中姜子牙封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坛真君‛,统 领招财使者‛陈九公,“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利市 仙官‛姚少司,负责司财,迎祥纳福, 世人有称他们为‚五显财 神‛,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
实际上,到水边不仅仅是宴乐,隋朝 杜台卿《玉烛宝典》 说,正月初一到月底,人们都做些菜肴聚饮,泛舟游玩。 士女都到水边洗裙子,倒点酒在水边,用来解除灾厄。说 明人们在水边还有祝禊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活动在 隋代进一步集中在晦日进行。 唐代的晦日已成为重要节日。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 九月诏说:‚今方隅无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 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官僚选胜地追赏为乐。‛ (《旧唐书•德宗纪下》)把正月晦日作春游的节日提倡, 德宗向官员赐钱,并‚永为常式‛。
这个人为制定的中和节,将二月一日前一天的晦日废掉, 旨在弥补二月无节的缺陷,不过人为设节也是以一定民俗 活动为依据的。 德宗在诏书中说二月一日是‚天地和同‛之日。所谓‚勾 萌毕达‛是说草木的芽苗都长出了;而‚天地和同‛也就 是阴阳和同、阴阳持中,这是自古以来的思想。 东汉后期产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就说:中和主调和万 物,阴阳要在中和,天地阴阳只有沟通中和之气,才能相 受共养万物。概括地说,就是‚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 物‛。所以中和节表达的就是天地、阴阳持中和同、万物 资始的思想。
3、立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
五行 五色 四时 金 白 秋 木 青 春 水 黑 冬 火 红 夏 土 黄 土存四 时
岁时习俗
( 八)岁时节日习俗春节俗称“过年”。
在城乡居民中,“过年”这个节日,历久不衰,相沿至今,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岁时节日民俗(教案)20100607PPT课件
民族的凝聚力。
10
春节禁忌
正月是一年之始,因而将之看作是新的一年年 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凡是认为不够吉利的事, 都作为禁忌: 语言方面:忌说不吉利的话,凡是破、坏、没、死、 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 禁忌说出口来。 行为方面:忌打骂孩子,忌打扫、倒垃圾、忌用刀剪。 饮食方面:年三十要吃鱼并且吃鱼要有剩,初一不能 吃剩饭、不能吃药。
及来岁清明, 径往寻之,门庭如 故,而已扃锁之。 因题‘去年今日此 门中’诗于其左 扉”。
20
21
4 端午节
22
5 中秋节
5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仲秋节、团 圆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 大传统节日。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 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习俗, 后嵌入神话传说的因素。人们借助 各种象征团圆的节物与活动表达一 个共同的心愿:祈愿家人团圆、生 活美满。
中国传统节庆文化
1
中国汉族传统节日
时间(农历)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4 月5日(公历) 五月初五 七月初七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十二月初八 大年三十
节庆名称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腊八 除夕
内容
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元宵灯会 祭祀祖先为主 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中国的情人节 赏月、吃月饼 登山 吃腊八粥 中国人的“过年”、吃年夜 饭
36
1、你喜欢西方节日还是中国传 统节日? 2、你喜欢那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3、为什么?
一系列的风俗活动。
15
南京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第二节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人生仪礼第一节人生仪礼的性质第二节诞生仪礼第三节成年仪礼第四节婚姻仪礼第五节丧葬仪礼主要写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下面是一些资料:南京民俗文化简述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
”同时南京作为天下文枢所在,文化底蕴深厚,所谓“菜佣酒保也有六朝烟水气”。
春节元旦以前称元旦,俗称过年。
南京人过年要洒扫庭除,张灯结彩,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放鞭炮。
南京人过年大门上贴春联或门神,还有文人雅士在大门贴一幅画鸡,取“鸡日相长”之意。
现在人们过年相见,互祝“恭喜发财”,并敬递茶烟,以时尚糕点相待。
元宵灯会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元夜,夜与宵同义,便称元宵。
食品也由食豆粥,改为品尝元宵(汤圆),南京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俗。
明清两代,南京元宵灯会,有玩龙灯和挂纱灯之俗。
清明踏青清明节自古以来由于注入扫墓祭祖的习俗,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重视。
此时正值春光明媚,男女藉以到郊外牛首山、雨花台、梅花山“携酒游山,谓之踏青”。
有谚云“春牛首”。
端午游秦淮夏历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称端阳。
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绿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杂炒)、苋菜和雄黄豆,饮雄黄菖蒲酒,以求免灾。
用经过曝晒的水洗眼,谓之“破火眼”,说可免一年眼疾。
还用菖蒲、艾叶蘸水洒地而后插门楣,用以“禳灾”。
近20多年来,秦淮河又进行了大力整治,定期换水,增添画舫,景色宜人。
入夜,秦淮两岸万家灯火,五光十色,流光溢彩。
游人置身游船中,船在景中过,人在画中行,自有别样情趣。
中秋月摸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
此夜,天上月圆,人间圆月,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赶回家团聚。
南京人喜合家赏月,叫“庆团圆”,团坐聚饮称“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岁时节日
【岁时节日|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许多小伙伴积攒了一个正月的头发终于要迎来新年第一剪了,民俗君今天也特意早早起床,准备去剃个龙头呢。
但是,二月二只有剃头这个习俗吗?要知道在咱们这个龙的传人的国度里,作为一个直接和龙扯上关系的节日,二月二可决不会是光剃头这么简单哦!为什么叫龙抬头?二月二与龙抬头,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联。
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
并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苍龙星象就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每年二月二,苍龙星宿的角、亢、氐三宿先后从东方露出,形成了“龙抬头”的形象。
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
二月二和古代社日社日是古代人们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后已有春社、秋社之分。
宋代起把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确定为社日。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这样春社就和二月二有了密切的关系并逐渐结合在一起。
二月二这天,人们为庆祝土地神生日,要敲锣鼓,放鞭炮,到土地庙烧香祭祀。
《清嘉录》记载:二月“二日为土地神诞,俗称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
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酬。
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釐,俗称田公、田婆。
”许多地方还有声势浩大的庙会活动,例如北京市佛子庄乡“二月二酬龙节”庙会、河北赵县范庄龙牌会、河南淮阳县二月二太昊陵庙会、山东邹城春龙庙会、安徽亳州陈抟庙会等都是历史悠久的二月二庙会,人们在这天烧香祈福、逛会游玩,寄托了祛邪、避灾、安康的美好愿望。
太昊陵庙会范庄龙牌会阳王二月二庙会二月二的节俗活动俗话说:“过个大年,忙乱半年,正要消闲,赶上种田。
”二月二是正月年节的延续和终结,年的气氛还在,新一年的农事春耕也即将开始,人们在这天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重温年节的热闹,也表达着新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岁时习俗
岁时习俗一、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称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正月初一,午夜刚走,就有人放鞭炮。
有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
初一早餐,各家各户都吃肉(羊肉、牛肉……)泡线面,再配上蛋一双,希望福寿绵长,太平如意。
这餐第一口多吃面或蛋,不先喝汤,这也成习惯。
因而有出门逢下雨便是初一早餐先喝面汤的说法。
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的家庭早餐改吃清淡口食品。
饭后都出拜年,主人或主妇留在家中接待客人。
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
主人也要作揖回贺,然后请客人享用香烟、果品、花生、瓜子等。
这一天说第一名话,做第一件事都要讲究好景头,以冀一年平安。
逢人第一名话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
初一这天禁忌甚多:1、忌扫地。
怕扫掉财气。
后来改为从大门口往里扫垃圾,垃圾不往外倒,等初三开假后倒。
2、忌操刀。
恐动刀不吉。
这一禁忌是防止初一日不慎伤了手脚,破坏节日的欢乐气氛。
3、忌说晦气话。
免招晦气,实际上是怕言语之间相左,产生争执,有伤和气。
4、忌打骂小孩。
怕哭声不祥。
这一天大人都尽量满足孩子要求,让孩子过得愉快。
5、忌讨债。
以大喜日子不为难别人,体现民间素有仁爱友善的古风。
总之,初一这天要尽量过得愉快。
通过拜年活动,增进睦邻关系,消除一年之间积下的怨气和误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天,村干部敲锣打鼓慰问军、烈属,向附近驻军拜年。
拜初二,古称拜神座。
这是民间吊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属的活动。
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家庭,这天都给亡灵设灵座,让亲朋戚友来吊唁。
传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年底,戚继光击溃了入侵福清的倭寇后,逃难的人们相率回家过年。
初一见面时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后,第二天就到死难者家中吊唁。
后来沿袭下来,成为福清民间独有风俗。
除了吊丧(拜神座),人们于初二日不互相串门。
初一去过的人家,初二方可登门,否则能犯忌讳,就要被人埋怨。
现人们对此已不甚讲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年字
从宋朝开始,农业经济重心南移。水稻经济 的发达,使农民更加繁忙,春祈秋报的节日格局 已经不能适应要求,文化形态必然受到影响,以 北方文化为基础的节日格局不能不发生变化。
传统年画《天文、历法知识的 形成与发展
岁时节日的最初形成,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
十二次——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 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人们把周天分为 十二分,称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 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 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 法。 十二辰——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 法,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 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 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道教和佛教对中国节日文化产生显著影响。道教是 本土宗教,又吸收中国古老的民间宗教成分,容易被民 众接受。佛教进入中原以后,迅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 合。两大宗教各有独特的节日,如道教的上元、中元、 下元,佛教的浴佛、盂兰盆、腊八等。
太上老君像
《论语·述而》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儒 家对超验世界的回避态度,使中国文人有时不得不向宗 教或世俗的神祇寻求精神安慰。譬如把屈原的死附会成 端午节的起因,让号称紫姑的厕神扶乩占卜。
中国民俗文化
主讲:王老师
第四章
岁时节日民俗
本章主要内容: 1.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2.主要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 3.岁时节日的特点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由 来和发展
节日就是指按传统应当进行庆祝或者祭祀的
日子。具备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传统性,一是 集体性。任何民族都会使用某种具有文化意义的 时间框架来规定人们的生活节律。节日就是规定 生活节律的重要手段,它使平淡无奇的时间长河 分割开,给人们以回味反思的余地。
我 国 习 俗 上 的 生 肖 是以地支来表示的, 十二地支对应着“十 二生肖”。凡是含有 “子(鼠)”的干支 年,就是“鼠年”, 这一年里出生的人就 属鼠;凡是含有“丑 (牛)”的干支年就 是“牛年”,这一年 里出生的人就属 “牛”,依次类推。
(二)祭仪:传统节日的源头
传统节日的缘起,大多与原始宗教仪式相关。在原始
孔子至圣庙
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汉族的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 清明、端午、中秋等在古代各民族中普遍流 行;而各少数民族的一些体育竞技游艺,如 山戎的打秋千、契丹、女真的射柳习俗,也 不断渗进汉族传统节俗之中,成为各族人民 共同的文化财富。
的关系,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 节日的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业国家之一,殷周时代,历法尚 疏,农事活动,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来进行。到了春秋 时代,用土圭测日以定冬至、夏至,置闰月以定四时成 岁的制度逐渐完善,因此农事活动有了更可靠的依据。 根据文献记载,甲骨文中就有星名、日蚀、月蚀的记载。 中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述,有七政、二十八宿、四象、 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说。七政是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 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yao)。
宗教中,一些重要仪式一旦在时间上被固定下来并形 成相当规模,便很容易演化为岁时节日。在少数民族 地区,节日与仪式的关系表现得更加直露。白族的火 把节、壮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雪顿节 等,迄今都还保存着原始宗教仪式的某些古朴内容。 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节日一词的本义就是祭祀, 甚至直接就写作“祭”。他们称某节,不是称作“某 某节”,而是“某某祭”。 祭祀仪式转化为节日的两个基本条件: (1)仪式的规模 (2)固定的节期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习俗的形成有 着直接的关系: 二月惊蛰孵蚕子,三月清明撒谷子。 (四川) 雨水种瓜,惊蛰种豆。(广西)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北京) 夏至出蒜,不出就烂。(河南) 十月寒露霜降到,摘了棉花收晚稻。 (浙江) 麦种寒露头,粮食压断楼; 麦种寒露尾,跑断神仙腿。(云南)
为了反映四季、气温、 降雨雪、物候变化, 中国古代将一年分为 四季十二个月,并把 周岁365天又1/4日平 分为立春、雨水、惊 蛰、春分等二十四节 气,他们的名称和顺 序如左图:
二十四节气表
春 季 立春 2月3—5日 春分 3月20--22日 夏 季 立夏 5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 秋 季 立秋 8月7--9日 秋分 9月22--24日 冬 季 立冬 11月7--8日 冬至 12月21--23 雨水 2月18--20日 清明 4月4--6日 小满 5月20--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处暑 8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小雪 11月22--23日 小寒 1月5--7日 惊蛰 3月5--7日 谷雨 4月19--21日 芒种 6月5--7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白露 9月7--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大雪 12月6--8日 大寒 1月20--21日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 节俗的远源是古人的原始信仰崇拜,随 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发展,原始信 仰不断削弱。对节俗的“所以然”必须 重新给予解释,才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 继续存在和发展,如七夕节和中秋节。
说节 进 变 和 况 俗 日 就 明的 和 化 提 下 成 风 一 问形 推 可 倡 , 。 俗 般 题成 动 以 对 统 但 多 情 。与 作 起 节 治 在 由 况 发用直俗者特民而 展。 接的的殊间言 很元的发参的约, 能宵促展与情定节
北 斗 七 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 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 法产生了。所谓历法,是指年月 日等计时单位,以一定的法则组 合,供计算较长时间的系统。昼 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月相 变化的周期为“月”,以寒暑交 往、禾谷成熟为周期,则称为 “年”。《说文》“年,谷熟也。”
二十时节气
干支计时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共十个: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十天 干和十二地支顺序搭配,就构成了60个 干支,俗称“六十花甲子”。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就是用这 “六十花甲子”。来依次、循环地纪年、 纪月、纪日和纪时辰。 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共需 四个干支来表达。例如,某人生于“庚 午”年、“壬午”月、“戊申”日、 “辛酉”时,这加引号的八个字就是他 的“生辰八字”。
(三)确定节期的基本要因
远古历法的因素 2. 农历望朔的因素 每月初一为月缺日,称“朔日”,也称“元 日”或“上日”;每月十五为月圆日,称 “望日”,取其月圆可望之义。 3. 神秘数字的因素 4. 神灵诞忌的因素
1.
社日——是向土 地神祈求丰收的节日。 唐代以后,尤其是北 方,一般固定在农历 二月二日。
土地神
土地庙和土地神
土地庙和土地神
二 岁时节日的发展
(一)中国岁时节日发展的五 个阶段
1.
2.
3. 4. 5.
孕育期(先秦时期) 定型期(秦代一汉代) 融合期(魏晋南北朝一唐代) 丰满期(宋代一清代) 转型期(民国一现代)
(二)岁时节日发展过程中的影 响因素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4. 宗教节日的渗透 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
上 与层 和统 提治 倡者 的 参
2.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 俗中的积淀
• 历史人物传说常常是 广大民众历史观的一 种艺术表现,因为某 中契机融入节日之中, 作为节日的一种溯源 性解释并左右节日活 动及节俗观念的流变, 如端午节。
4 宗教节日的渗透
中交 动 信 俗 民 信 它 化 明 间 至 对 在 元往 实 仰 人 间 扩 尽 的 , 界 深 世 我 节, 现 , 情 俗 大 量 倾 宗 限 至 俗 国 。如 圣 通 寄 众 自 利 向 教 并 广 生 , 佛俗过托也己用比活不,活佛 诞之节于常的民较动严圣的道 日间日宗把影间明世格俗影二 和的活教世响俗显俗分之响教 ; 。 •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 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 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 (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 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 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 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 清楚。
二十八宿
•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 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 北方称玄武(龟和蛇):斗木獬 牛金牛 女 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獐。
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黄河中下游一年四季分明,以黍稷为主的农作物 是春种秋收,这个特点决定古代中国节日模式是 春祈秋报。祈就是祈求庄稼丰收的祭祀;报是报 赛,就是答谢诸神保佑的祭祀。
天坛祈年殿
在原始农业阶段,作物 生长周期决定人们的生活节 律。农年的时间观念由此产 生。农年是把从耕作周期的 开始到结束当作一年。甲骨 文年字是人负禾谷的形象, 说明年的本义就是指从庄稼 播种到收割这样一个周期。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 一个节气,即立春——正月节、雨水— —正月中,惊蛰——二月节、春分—— 二月中,……以此类推,节气和中气相 间,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是30天,大于 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气和中气总 要比上一个月推迟一两天,推迟到某月, 就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把这个没 有中气的月份设置为闰月。“无中气置 闰”,始于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