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说课试讲范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第一篇:再别康桥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给大家阐释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单元话题是“徜徉诗歌的海洋”,《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这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集中体现了新格律诗“三美”主张。
学习本文,能够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它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为我们展示了梦幻一般纯、静、美的意境;它又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余音袅袅。
这首诗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情感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会给学生带来无上的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诗人徐志摩曾说:康桥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那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可以说,康桥的灵性,滋润出徐志摩这样一位充满灵性的诗人。
二、学情分析本文所针对的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诗歌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意境,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唤起学生比较真实感受。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结合本首诗的思想内容,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的语言,挖掘意象的内涵,感受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四、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
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第一篇: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下!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关于“离别”的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
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如何看待离别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板书题名),体会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诗也是有眼睛的,就是诗题。
让我们看到这首诗的诗题——《再别康桥》,老师发现了几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1、诗题中的“再”是什么意思?再,说明诗人不是第一次告别2、“康桥”指的是什么?是一座桥么?康桥不是桥,是指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3、诗人徐志摩跟“康桥”有什么不解之缘呢?徐志摩曾在康桥留学,康桥是徐志摩的母校1921年,徐志摩如伦敦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于乘船归国途中写下这首诗通过对诗题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是写诗人徐志摩重游母校后作的一首离别诗。
其实徐志摩先生为康桥留下过许多文字,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徐志摩先生曾在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上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从诗人的文字中来看,康桥美吗?你们想到康桥这样的地方求学吗?是的,康桥很美,美得让老师都恨不得回到高中,重新高考,呵呵!不过很遗憾,过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所以当徐志摩先生重又康桥是,才会感慨万千。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再别康桥诗人的情感与哀愁。
首先请各位同学带着自己对本诗的理解朗读全诗。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考试的试讲者XXX,将为大家带来的题目是《____年再别康桥》。
康桥,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都不陌生。
它既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名字。
而今天,我将以这首著名的诗歌为切入点,与大家一起探讨____年再别康桥的主题。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徐志摩借助诗歌的笔触,将他在康桥的美好回忆与现实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他对过去的眷恋和遗憾。
他描绘了康桥上的青草、小桥和流水,以及他与恋人相拥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恋情的留恋。
然而,在诗的结尾,他却告别了康桥,并表示自己将不再回来,象征着他与恋人的感情告一段落,也象征着他告别过去,踏上崭新的人生道路。
那么,将这首诗与____年联系起来,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诠释这个主题呢?首先,我们可以将“再别康桥”理解为一个象征,代表了我们面临的时代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康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变革。
而____年,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点,也将会见证着新的历史变革和发展。
我们将在这个时期迎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与这个时代的变革同行。
其次,我们可以将徐志摩在诗中表达的感情,理解为我们面对未来的态度和情感。
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和留恋,代表了他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旧。
而我们既要珍惜过去的经验和成果,也要迎接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踏上崭新的人生道路。
最后,我们可以将诗中的告别,理解为我们对过去方式和思维的告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一些过去的方式和思维已经不再适应我们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开拓新的领域和产业,适应未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通过与大家的讨论和思考,我认为《____年再别康桥》这个题目可以引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去迎接____年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二篇)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范文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把握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了解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融合。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三、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而是康桥,是作者的母校。
(一)品感情有感情的自读诗歌1、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寻找诗歌中直接提到离别的诗句和诗节明确:第一节、第六节和第七节3、诵读这三节,说说这些诗节用了那些词语来表达了对母校怎样的情感。
明确:“轻轻”、“悄悄”、“云彩”“沉默”—依依不舍眷恋飘逸洒脱(二)品画面苏轼说“品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那我们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能感受到“诗中有画”吗。
精选再别康桥说课稿3篇
精选再别康桥说课稿3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习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
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
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任务: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2、简介作者:配以热播剧《人间四月天》的剧照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
(2分钟)部分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对其中的主要演员黄磊、周迅也比较熟悉。
这些唯美的图片更是能唤起学生对徐志摩的好奇心。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4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4篇)《再别康桥》篇1以下是关于诗歌《再别康桥》说课稿,仅供参考!《再别康桥》说课稿一、说教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再别康桥》说课稿篇2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四、深入理解1、感受音韵美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2、体会情感美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3.分析意象美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五、拓展延伸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六、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七、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金柳新娘《再别康桥》说课稿篇3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四、深入理解1、感受音韵美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2、体会情感美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3.分析意象美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五、拓展延伸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六、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七、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金柳新娘《再别康桥》说课稿篇4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
有关再别康桥说课稿四篇
有关再别康桥说课稿四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
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二篇)
2024年再别康桥试讲稿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____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与教育局“最后的会谈”。
赏析:《再别康桥》第____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____节至第____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____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____,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
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2023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
2023年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老师,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对于《再别康桥》这首诗的理解和解读。
2023年是重要的一年,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今天,我想通过《再别康桥》这首诗,与大家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在面对离别和变化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并追求自我成长。
首先,我想从诗的背景和情感出发,谈谈我对《再别康桥》的理解。
这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描绘了一个别离的场景:离开美丽的康桥,远离昔日的欢乐和友情,彷徨地站在未来的十字路口。
整篇诗歌通过独白的方式,展示了诗人在面对诸多分别和未知的迷茫时,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对于自我追求的执着。
在这个课堂中,我将以四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解读,把握诗意并引导学生思考:情感的表达、意象的描绘、主题的思考以及对于学生的启发。
首先是对诗中情感的解读。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通过描写离别和迷茫带来的内心情感,引发了我们对于面对变化时的不安和不确定的共鸣。
这个时代,变化迅速,我们的学生也面临着万千选择和未来的迷茫。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面对离别和变化时,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倾诉和面对。
接下来是意象的描绘。
徐志摩通过康桥的意象,展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背景。
康桥象征着过去的美好和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而这些美好与情感却将随着远离而逐渐消失。
意象的描绘使诗歌更加生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
再次是对主题的思考。
诗中,徐志摩通过描写自然的变化和人的离别,表达了他对于追求和执着的态度。
诗中所抒发的主题,就是要我们在面对离别和变化时,要始终保持追求、执着的信念。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最后一点,是对于学生的启发。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借助这首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于变化的态度,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互动,引导他们思考未来的方向和追求,并鼓励他们勇往直前。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再别康桥说课稿1一、说教材《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国新诗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对八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抽象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四、说方法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拔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首先,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
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谁,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再顺势导入: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歌的演唱者己经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桥情结。
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引发其阅读期待。
接下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谈一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5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再别康桥说课稿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聘双语特岗教师面试说课稿《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现在我从以八个方面来完成我这次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再别康桥》安排在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典型的体现了新月派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原则和徐志摩一生所追求的“爱、美、自由”的理想。
抒发了作者眷恋、伤感和惆怅之情,情感细腻、语言优美、画面丰富。
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生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
所以要训练学生诵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感情2、感知《再别康桥》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过程和方法目标:1. 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2.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我采用的教法有:1诵读法。
2提问点拨法3情景再现法。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现代新诗”。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这首诗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潭水”等,营造出了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
同时,诗的节奏轻盈柔和,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结构上,诗的章节整齐,句式匀称,体现了建筑美。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但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相对较弱。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生活阅历和文学积累还不够丰富,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复杂的艺术手法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再别康桥》试讲稿
《再别康桥》试讲稿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高中语文组的8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离别”是很多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的话题,关于“离别”你们都会想起哪些诗句呢?看你自信的样子,你来说。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师,不错,这句诗道出了柳永与情人难舍难分的情景。
师:还有要分享的吗?师:靠窗的女同学你来说。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恩,这是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失落。
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看看诗人徐志摩是怎样写离别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再别康桥》二、初读师:关于徐志摩,大家都了解多少?师:第一排举手的男同学。
师:他说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也是现代散文家。
他主要的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师:你的分享很准确,还有补充的嘛? 师:同桌。
恩,你说他的诗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还有建筑美。
师:你真是一位细心的同学。
下面大家可以跟随大屏幕再具体了解一下。
师:那现在老师为大家播放名家范读,大家听的过程中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
师:播放完毕,大家都说这首诗听起来好美,谁来给大家说说这首诗美在哪里呢? 师:第二排穿黄衣服的女同学。
师:恩,你说这首诗情感细腻深沉,那我们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这首诗呢?师:轻柔,舒缓,低沉,恩,你理解的很到位,你能来试试吗?师:很好听,声音可以再大一些。
请坐。
师:'下面请全体同学齐读一下,同时思考这首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师:恩,大家读的如此专注,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第三排靠窗的男同学。
好,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彩虹、青草、星辉、夏虫师:恩,你找的很全面。
师:其实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情感,融入了作者的想象,所以又被称之为意象。
三、析读那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本诗,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中的意象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师:大家讨论的如此积极热烈,哪个小组一马当先?师:一组小组代表,你先来。
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
再别康桥试讲稿模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将为大家试讲一篇著名的诗歌《再别康桥》。
这首诗是于海涛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十多年的海外流亡生涯中的思乡之情,以及他对国家、对家庭、对友情的深深牵挂。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进行一些背景介绍,然后逐段分析该诗的艺术特点和意境,最后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于海涛先生是中国现代诗歌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新月派创始人之一。
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使得一些文人学士们选择了海外流亡生涯。
于海涛就是其中之一。
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并在那里度过了十多年的流亡岁月。
《再别康桥》就是他在人生辗转的过程中写下的一首回忆诗。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艺术之美。
首先,让我们来看诗的第一部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两句简短而富有节奏感的开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雅而悠然的离别场景。
诗人用“轻轻”这样的形容词,传达了他的情感和动作的丝丝入扣。
通过“招手”这个动作,诗人不仅和云彩做别,更与西天做别,隐约透露出他的离去之意。
同时,云彩这个形象的运用,给人留下了一个旷远、悠远的印象。
当其中一位家人来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对我低声的说:“你既然走了,就再也不要回来!”这两句则传达了诗人在离别之际,与家人的重要对话。
家人的话语带有深深的哀愁和无奈。
通过低声说话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出家人当时的悲伤之情。
此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他周围人们对他流亡生涯的担忧和无奈。
而对于康桥的美好的回忆,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倾吐了出来。
康桥的街道,康桥的鲜花,康桥的女孩,还有你的温柔,漂洋过海来看我,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学问是廉价的东西。
它没有用处。
这是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在其中倾诉了他对康桥的美好回忆。
街道、鲜花、女孩,这些形象使得读者可以想象出一个温暖的康桥市景。
再别康桥说课稿15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堂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对本文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诗两首其一),选自《徐志摩全集》。
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对现代新诗进行学习,关于如何来鉴赏诗歌,单元导语也给了我们清晰的建议,即“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示意图表示)我就是在这样宏观的框架下来建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同时,我们每一课着重讲框架中的一至两个知识点((《沁园春长沙》意象、知人论世;《雨巷》意象、音乐美;《再别康桥》、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从而更系统地完成本单元的整理教学目标--“把握新诗的艺术特征、掌握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尝试写写现代诗”。
二、【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重点字词(7个);②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爱、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了解;③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④学会分析每节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梦、夏虫、云彩”和诗人想借之表达的情感;⑤理解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并学会分析本诗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有感情的分层次诵读,让学生感受体验诗的意境和形象;②采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剑桥大学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诗人的康河情结;③围绕本诗,进行拓展阅读,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桥》、《偶然》、《你是人间四月天》,引导学生课下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材料;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使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习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②使学生了解“诗意的栖居”不仅仅是一句高雅的口号,更是值得我们为之付诸实践的道理。
(精选模板)再别康桥说课稿4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4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
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
《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
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通用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1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说教法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说学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1.导入新课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6.迁移应用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 》说课试讲范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
下面,我将对这首诗歌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歌。
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其中意象的选择、画面的渲染、情感的流露(lu);语言的韵律、形式的对称等都让这首诗美不胜收,所以说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现在大多学生不喜欢诗歌,都认为诗歌太矫情。
所以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时候,尽量以激发兴趣为手段,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不要突然提高难度,让学生觉得高中课文冗长而又艰深,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要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难点:在学习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以及感知诗歌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的。
“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一)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
下面,我将对这首诗歌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歌。
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其中意象的选择、画面的渲染、情感的流露(lu);语言的韵律、形式的对称等都让这首诗美不胜收,所以说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现在大多学生不喜欢诗歌,都认为诗歌太矫情。
所以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时候,尽量以激发兴趣为手段,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不要突然提高难度,让学生觉得高中课文冗长而又艰深,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要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难点:在学习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以及感知诗歌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的。
“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一)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自读、范读、齐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美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还要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
3、小组探究法让学生进行小组分工,以点带面,让全部学生都跟着动起来,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二)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联想法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法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进行比较,更好地把握这首诗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诗的特点,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三、教法过程(一)准备阶段在上课前,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找到《再别康桥》的朗诵音频,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
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任务:1、完成目标——品析“三美”2、落实重点: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流程:1、导入时播放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简要介绍作者及背景。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找学生试读。
设计理由:这样设计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的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指导,目的在于: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
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将在这里点到为止。
6、作业:(1分钟)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完成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
1、通过复习导入2、完成目标——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
步骤:①齐读: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学生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听名家诵读⑤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
4、作业:板书设计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建筑美——匀称(句式)绘画美——辞藻(意象)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
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近作者(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这一环节我先让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
并用幻灯片展示。
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
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
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
[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
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
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
(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A、品意象(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
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
并解决教学重点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
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
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
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
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六)余音绕梁收束全文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
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