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介绍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e96ac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e.png)
《献给艾⽶丽的⼀朵玫瑰花》|分析前⾔:《献给艾⽶丽的⼀朵玫瑰花》是20世纪美国著名⼩说家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4⽉发表的短篇⼩说,也是福克纳最具影响⼒的短篇⼩说之⼀。
作者福克纳善于描写美国南部的风⼟⼈情,被看作南⽅⽂学的代表⼈物。
1930年正值美国社会发展与改⾰时期,南⽅旧传统和北⽅现代⽂明碰撞下呈现出众多的社会⽭盾,⼩说以此为背景从多维度揭⽰了特殊环境下的⽗⼥⽭盾、社会等级⽭盾、⼥性反抗与被压迫的⽭盾等⽆法调和的社会问题。
《献给艾⽶丽的⼀朵玫瑰花》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后,⽣活在杰斐逊镇的格⾥尔森家族即艾⽶丽的⽗亲仍然保持着⼀贯的“南⽅做派”,为了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了所有喜欢艾⽶丽的男⼦。
导致艾⽶丽在⽗亲去世后,不顾世俗的观念爱上了⼩镇修建铁路的⼯头北⽅佬荷默·伯隆,当她发现荷默⽆意与⾃⼰结婚时,为了留住爱情保、住名声⽤砒霜毒死了⾃⼰的爱⼈。
从此,艾⽶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过着与世隔绝的⽣活,并与荷默的⼫体同床共枕40年。
直到她去世,⼩镇的居民在艾⽶丽的葬礼上才发现这个惊⼈的秘密。
这部⼩说中的艾⽶丽和《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样,家道中落却依旧恪守着衰微的南⽅贵族传统,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悲剧⼈物,是南⽅传统思想下的牺牲品。
今天,我将从⼩说的叙事⼿法、主⼈公的形象刻画、⼩说中三次死亡的象征意义及艾⽶丽受到的三次否定来分析这部带给我们震撼的艺术作品。
在⽂章的最后,我会谈谈通过这本⼩说带给我的思考。
1、独具匠⼼的叙事⼿法开篇的叙述便揭⽰了艾⽶丽的死亡,勾起读者的想要探究的欲望,最后⼜以艾⽶丽的葬礼和揭露荷默死亡的真相作为结尾,⽤诡异恐怖的基调把情节推向⾼潮。
①时序交织、倒错的情节法国的叙事学家热奈特说过:“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
”本篇⼩说中的布局⼗分精细,并没有采取传统⼩说结构上的开端、发展、⾼潮、结局的模式,⽽是在⼩说时序中采取跳跃与颠倒的叙述模式,将⼩说分为五个⽆标题部分为⼩说设置悬念。
解读英美文学《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
![解读英美文学《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https://img.taocdn.com/s3/m/4cc1116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5.png)
解读英美文学《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威廉•福克纳,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19部长篇小说以及3部短篇小说集。
由于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小说多植根于“南方”,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短篇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①这一系列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南方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揭露了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罪恶和腐朽。
因此,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中夹杂着极度厌恶之感。
而今,福克纳已成为一位现代经典作家,他的作品被认为既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又充分体现了现代意识。
就其写作技巧而言,他是一位勇敢的试验小说家,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等人一起,大胆运用新的写作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受弗洛伊德等人影响,他在作品种大量运用了意识流、多视角叙述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
此外,福克纳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表现时代精神。
他的小说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与疏远,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性扭曲与异化的问题。
一般认为他是20世纪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现代主义作家。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讲述了爱米丽小姐悲惨的一生,充满悬疑,耐人寻味。
许多批评家认为“它是美国哥特小说的一大杰作。
”学者认为这部小说是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一个缩影,既代表了人们对南方传统的怀念之情,又表现了福克纳对其故土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
小说所表现的主题以及写作技巧在当时社会都是的独一无二的。
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爱米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可否认,福克纳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作用不可小觑。
如《喧哗与骚动》中的黑人女管家迪尔西,《八月之光》中的莉娜•格洛夫等,她们善良﹑活泼,体现了人性传统的美德。
通过作品,福克纳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南方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
而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塑造了一个反传统的女性形象—爱米丽。
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表达了对女性的尊重与欣赏。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南方式的高贵败给了北方底层的爱情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南方式的高贵败给了北方底层的爱情](https://img.taocdn.com/s3/m/4820a22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8.png)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南方式的高贵败给了北方底层的爱情前言:《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4月发表的短篇小说,也是福克纳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者福克纳善于描写美国南部的风土人情,被看作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
1930年正值美国社会发展与改革时期,南方旧传统和北方现代文明碰撞下呈现出众多的社会矛盾,小说以此为背景从多维度揭示了特殊环境下的父女矛盾、社会等级矛盾、女性反抗与被压迫的矛盾等无法调和的社会问题。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生活在杰斐逊镇的格里尔森家族即艾米丽的父亲仍然保持着一贯的“南方做派”,为了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喜欢艾米丽的男子。
导致艾米丽在父亲去世后,不顾世俗的观念爱上了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佬荷默·伯隆,当她发现荷默无意与自己结婚时,为了留住爱情保、住名声用砒霜毒死了自己的爱人。
从此,艾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荷默的尸体同床共枕40年。
直到她去世,小镇的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这个惊人的秘密。
这部小说中的艾米丽和《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一样,家道中落却依旧恪守着衰微的南方贵族传统,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悲剧人物,是南方传统思想下的牺牲品。
今天,我将从小说的叙事手法、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小说中三次死亡的象征意义及艾米丽受到的三次否定来分析这部带给我们震撼的艺术作品。
在文章的最后,我会谈谈通过这本小说带给我的思考。
1、独具匠心的叙事手法开篇的叙述便揭示了艾米丽的死亡,勾起读者的想要探究的欲望,最后又以艾米丽的葬礼和揭露荷默死亡的真相作为结尾,用诡异恐怖的基调把情节推向高潮。
①时序交织、倒错的情节法国的叙事学家热奈特说过:“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
”本篇小说中的布局十分精细,并没有采取传统小说结构上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而是在小说时序中采取跳跃与颠倒的叙述模式,将小说分为五个无标题部分为小说设置悬念。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478ba9d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2.png)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导言:《献给艾米莉的玫瑰》(The Rose for Emily)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该作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闻名,被广泛赞誉为福克纳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运用到的哥特式风格元素,从而揭示福克纳对人性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一、《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故事梗概《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美国南方小镇杰斐逊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位富有、高傲、神秘的女主人艾米莉·格里森,展现了一个家族的衰落与传承。
故事以艾米莉的死亡为引子,通过闪回的方式,逐渐剖析了她一生的经历。
在故事开始之初,艾米莉的父亲为她保持着高贵的地位,禁止她与外界有所接触,导致她的孤立和隔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米莉的父亲去世,她渐渐衰老,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她的家族地位逐渐下降。
尽管她以过人的魅力吸引了一位北方建筑师霍默,但她将他囚禁在她的家中,并长时间与他过着隐居的生活。
最后,艾米莉死去,而霍默的尸体被发现在她的床上,揭示了她长久以来封闭、孤立的生活。
二、哥特式风格元素的呈现1. 神秘主义和超自然元素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福克纳运用了神秘主义和超自然的元素,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诡异氛围。
比如,在艾米莉的家中有一座密闭的楼梯,禁止任何人进入;艾米莉一直与一个死去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以及她突然消失的那一段时间等等。
这些元素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神秘感,使故事充满着令人难以启齿的秘密。
2. 暗黑的氛围和环境描写哥特式小说常常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一种悲惨、神秘和恐怖的氛围。
福克纳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小说中,艾米莉的住宅被描述为一座阴暗、陈旧的废墟,周围是一片荒废和衰败的景象。
这种描写凸显了艾米莉与社会脱节的状态,同时也加深了故事中不可名状的恐怖感。
3. 社会变迁的阴影哥特式小说往往通过个人悲剧来反映社会变迁的阴影。
a rose for emily英美文学
![a rose for emily英美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4fe6c1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c.png)
a rose for emily英美文学《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以人类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神秘而令人着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讲述了主人公艾米丽·格里森的一生。
故事的开头,作者通过描述艾米丽家族的辉煌历史和家族的荣耀,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神秘而引人注目的女主角。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艾米丽的家族逐渐衰落,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好奇心也越来越浓厚。
在镇上的人们眼中,艾米丽是一个孤僻而古怪的人。
她和父亲一直住在一座陈旧的大宅中,几乎与外界隔绝。
艾米丽的生活充满了谜团,引发了人们的猜测和传言。
故事的情节逐渐展开,人们发现艾米丽的父亲去世后,她一直保留着他的尸体,拒绝接受现实的残酷。
这一举动令人震惊,也让人对艾米丽的精神状态产生了疑问。
随着故事的发展,艾米丽与一位年轻人相爱,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美好的结局。
最终,艾米丽的秘密被揭开,她成为了一个孤独、疯狂的老人,永远与过去的荣耀和爱情相伴。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通过艾米丽这个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内心的孤独。
故事中的艾米丽代表了一个被困在过去荣耀中的人,她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社会的变迁。
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着读者。
福克纳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铺陈,给予了读者对艾米丽内心世界的洞察。
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艾米丽的孤独和绝望,感受到她内心纠结的情感。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一部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通过描绘一个女人的一生,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心理和社会的变迁。
艾米丽的故事让我们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内心的孤独。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时光的流逝中逐渐失去自我,最终沦为一个古怪的孤独老人的过程。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现实,不要被过去所困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通过福克纳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湛的描写技巧,刻画出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https://img.taocdn.com/s3/m/e6e56dd8b9f3f90f76c61bf7.png)
这是世界短篇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绚丽无比。
艾米丽·格里尔生小姐直到三十岁还未出嫁,因为他的父亲,赶走了所有前来求婚的青年人。
父亲死后,留给她的全部财产也只有那座房子。
艾米丽不愿相信父亲真的死了,她好想拖住他,这个剥夺了她一切的男人。
在父亲死后的同一年夏天,行政当局要铺设人行道,建筑公司的工头是个北方佬,叫荷默·伯隆,他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明强干,声音宏亮,很快,他就成了全镇的名人。
不久,人们就能看到他和三十出头的艾米丽小姐一齐驾着轻便马车出游了。
可人们都不相信他俩能成,伯隆只是个挣日工资的北方佬,再说他为人豪爽,爱同男人们喝酒,现在只是想玩玩,还无意成家。
于是,妇女们迫使浸礼会的牧师去拜访艾米丽,想劝阻她与伯隆交往,艾米丽不听。
牧师夫人又写信通知艾米丽在亚拉巴马州的亲属,得到的讯息更惊人,俩人就要结婚了果然,艾米丽去了手饰店,订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都刻着伯隆名字的缩写。
然后她又买了全套的男人衣服和睡衣,艾米丽的两位堂姐妹也从大老远的赶来了。
铺路工程竣工,博隆离开了本城。
一周后,两位堂姐妹也高别了艾米丽。
一天黄昏,有人看见伯隆去而复返,他走进了艾米丽的那所房子,那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到荷默·伯隆。
艾米丽小姐直到七十四岁去逝仍终身未嫁。
伯隆走后,她就不怎么出门了,也不与外人接触,只是在她四十岁左右有那么六,七年时光,她在自家楼下的房子里开授过瓷器彩绘课教教孩子,等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后,她家的大门就永久的关闭了。
她家楼上有个房间,四十年来谁也没有进去过。
安葬完艾米丽小姐后,邻居们撬开了那个房间:屋里被震得灰尘弥漫,房间布置得像新房,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灯罩都已经败了色。
梳妆台上有一排男人盥洗用具,白银已无光泽,椅子上的杂物中有男人的领带,一套衣服,椅子底下是男人的鞋和袜子。
那男人躺在床上,破烂的睡衣下肉体已经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黏在了一块。
他旁边的枕头上有头压过的痕迹,这时有人从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有股干燥发臭的气味飘散开来,那是一绺艾米丽小姐晚年的铁灰色头发。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简介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2ad717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1.png)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简介·文艺之窗·185《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简介潍坊科技学院孟燕【摘要】《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
1930年4月发表在《论坛》杂志,引起极大反响。
同年的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在其演说中提到了福克纳,称他“把南方从多愁善感的女人的眼泪中解放了出来”。
【关键词】南方没落贵族;北方工业文明一、小说简介文章描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的一个南方小镇——杰弗生镇上格里尔森家族的命运。
爱米丽的父亲为了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向爱米丽求爱的男子,剥夺她幸福的权利。
父亲去世后,爱米丽爱上了来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人赫默。
但爱米丽仍然没有摆脱家族尊严的束缚与父亲对她思想的控制。
当她发现赫默无意与她成家时,便用砒霜毒死了他。
从此,爱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死尸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去世。
小镇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福克纳在小说中所描述的美国南方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
首先美国南方还是固执地坚守着强烈的等级观念。
内战的结束标志着南方的辉煌已成为过去,然而,仍有许多人死守着南方传统,拒绝接受现实,为了留住往日的辉煌,他们努力地保卫着南方习俗和“贵族”后裔,而艾米丽就被他们当作是南方“贵族”的象征。
其次,内战后南方没落贵族的守旧心态以及北方工业文明对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冲击,从而揭露了社会变革时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
美国内战后,北方新兴的文化逐渐侵入南方,影响着南方的文化传统。
而以艾米丽为首的固守南方传统的一群人却抱着南方的落后传统不放。
然而可笑的是旧传统的化身艾米丽却爱上了一个典型的北方佬荷默。
在他身上一些明显的特质让艾米丽深深的地爱上了他,他洋溢着浓浓的北方文化气息,这与艾米丽身上所象征的南方文化传统是截然不同的,也是艾米丽那一代人所缺乏的,所以荷默毫不费力地吸引住了艾米丽。
A_rose_for_Emily赏析.doc
![A_rose_for_Emily赏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d6b7ccf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1.png)
A_rose_for_Emily赏析.doc《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性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有关孤独和死亡的故事。
小说叙事手法巧妙,通过回溯式叙事、时间叙事和意识流等手法,将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渐次展现,在淡雅的笔触下,揭示出人性的各种暗面,让人深思和共鸣。
小说主要讲述了南方小镇杰斐逊市的一位老处女艾米丽·格里森的一生。
在小说的开头,艾米丽被描述为一个古怪的老太太,她家里充满了过时的东西,而她自己也常常被乡亲们阻挠。
接着,小说通过回溯式叙事,讲述了艾米丽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她与一个年轻的北方建筑师荷马的关系。
荷马是一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年轻人,他的到来为杰斐逊市带来了新的生命和希望。
然而,荷马的出现并没有给艾米丽带来幸福,反而让她更加孤独和悲伤。
艾米丽沉迷于对荷马的爱情中,不断地对他进行控制和束缚,最终导致了荷马的死亡。
为了保持她的爱情不死,艾米丽甚至在荷马死后将他的尸体保存了下来,直到她自己去世。
小说最后一段描述了艾米丽死亡之后,人们在她家里发现了荷马的尸体,这是一个极其恐怖和荒谬的场景。
艾米丽为了守护自己的爱情,不惜走向疯狂和破坏。
整个小说通过叙事技巧和情节安排,将艾米丽的生活和性格深入地展现出来,既描述了她生活的历程和经历的痛苦,也揭示了她内心的苦闷和恐惧。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在结构上非常紧凑,通过叙事的逐层深入,将人物的形象和内心深处逐渐丰富起来。
福克纳的笔法又非常细腻,运用隐喻、象征、反讽等众多手法来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
这些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刻理解人物的内心,还能够共鸣和思考他们所代表的意义。
总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一篇富有深度和思想性的小说,它通过对艾米丽一生的描写,呈现了生命和死亡、孤独和爱情等多重主题,令人深感震撼和感悟。
它不仅是福克纳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篇文学佳作。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7b2ec50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f.png)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一、本文概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哥特式风格和对南方社会文化的深刻描绘而闻名。
这篇小说通过描绘艾米莉·格里尔森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南方旧有传统的崩溃以及个体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
哥特式风格作为一种文学手法,以其黑暗、神秘、超自然的元素为特点,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氛围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哥特式风格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以期揭示这一风格如何增强小说的主题表达和艺术效果。
哥特式风格的运用为小说构建了一个充满悬念和恐怖氛围的叙事背景。
艾米莉·格里尔森生活的杰克逊小镇,是一个充满压抑和沉闷氛围的地方,与哥特式文学中常见的荒凉、阴森的环境相契合。
这种环境不仅为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舞台,更对艾米莉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的超自然元素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小说中,艾米莉的死因和与她相关的传闻都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如她屋内的毒药和腐烂的尸体等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
这种超自然元素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惊悚感,也反映了南方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个体命运的无奈。
哥特式风格的象征意义也为小说的主题表达提供了有力支持。
艾米莉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南方传统观念的象征,她的坚守和崩溃都反映了南方社会在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的无奈和痛苦。
而小说中的玫瑰则象征着爱情和美好,与艾米莉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小说的主题。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哥特式风格在构建叙事背景、增添神秘色彩以及表达象征意义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来揭示哥特式风格如何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哥特式风格的定义与特点哥特式风格,源于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耸、尖顶、暗色调和复杂装饰为特点,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涵盖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全面风格。
在文学领域,哥特式风格以其独特的氛围和情感深度而著称。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赏析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28395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5.png)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赏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菲利普·威廉斯·福克纳写于1930年作品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融合了悲剧、哀思、爱情和时代话题,深受读者喜爱。
小说说述了南方小镇斯威普霍尔特一位名叫艾米丽的老小姐的故事:艾米丽的青春期起先幸福美满,但她的母亲和父亲过早逝世,之后社会环境也更加糟糕,使她的全部世界被封锁,甚至连其朝思暮想都无法触及。
更糟糕的是,艾米丽还不得不忍受一个深恶痛绝的绝密,但最终,在小镇居民们的渗透下,关于艾米丽的秘密也慢慢浮出了水面,小说结束的时候,艾米丽究竟是用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支付了代价,还是以某种求死的友情洒脱的到底成未可知。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用一个苦难的少女艾米丽的故事,对英雄主义和爱情的一次再次探讨,让我们进入艾米丽无法跨越的牢笼,更是让我们理解她不能承受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也看到了艾米丽赴死坚持到最后,赢得自由的英勇牺牲,而在最后,艾米丽的秘密,却成为了艾米丽永远的伙伴,也深深融入了每个人的心里。
小说中艾米丽的这一段经历,展现了作家给与人生深思的状态,他试图突出艾米丽曾一度坚强与孤独的宏大仪式,还有她曾以愤怒与悲伤来抗争有偏见的社会外在文化。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人们费尽心机介入艾米丽的世界,但最后,艾米丽仍然站立在某个难以表达的世界中,就像一朵玫瑰一样,在经历风雨的洗礼后,艾米丽的骄傲与挚爱依然一直伴随着她的一生,永不凋零。
艾米丽的人物形象,启发读者直至今天仍在反思,却仍旧无法确定小说里实际上发生了什么,比如,艾米丽是怎样承受了这一切的折磨?最后,她到底做出了什么选择?艾米丽强颜欢笑以维持下去,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活着的每一刻的珍贵,也让人明白到,在一个被遗忘的世界里,人总是不得不自强,继续活下去,最终,她站在乐观与悲哀的路口,把守着一份绝密的爱情,这份爱情,给了她勇气,让她走到终点。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_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_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2e61935a77232f60ddcca116.png)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杨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传世之作,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没落贵族艾米丽小姐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痛苦挣扎并最终走向死亡的一部家族毁灭史,文章将具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艾米丽复杂的人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南方贵族大家庭走向没落的凄美故事,主人公艾米丽小姐出身在一个养尊处优、受人景仰的乡绅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行为举止的训导,贵族的一套行为准则早已深深烙在她的心里,纵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也无法改变那深入骨髓的贵族习气。
周围的人都惧她三分,总是毕恭毕敬地称呼她为“艾米丽小姐”,就连市长和政府官员们都得让她三分。
而她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子。
几十年来她一直深居简出,尤其是在父亲死后变得更加古怪,索性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封闭在父亲唯一留下的那座阴气十足的古宅里,最后贫病交加,郁郁而终。
纵观艾米丽小姐的一生,她几乎错过了人生中所有最美好的事物。
她没有朋友,邻居们都害怕她,对她敬而远之;在年少之时,所有的爱慕者都被父亲无情地赶走,之后遇到了霍默,本以为是爱情到来,可始终还是放不下架子去轰轰烈烈爱一场,最终悲剧收场,可以说艾米丽至死都没有真正尝到爱情的甜头;另外,亲情对于艾米丽小姐来说恐怕是一个更遥远的奢望。
早在艾米丽父亲那一代就为了争夺遗产继承权的问题与其它的亲属们断绝了关系,可以说唯一能够给艾米丽一点亲情和温暖的人就只有她的父亲了,可这个古板的老头只会以粗暴的训斥来对待自己的女儿,他紧紧关上了艾米丽身后一扇扇通往幸福的门,也正是他亲手扼杀了女儿的青春年华,剥夺了她心中残存的一点温暖。
艾米丽身上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例,在那样一个社会急剧变迁,新旧文化碰撞的时代,她成了转型时期南方新一代人的缩影。
艾米丽的悲剧并不单单是由她个人和家族的原因所造成,而是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历史的原因,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
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https://img.taocdn.com/s3/m/9e013b11b7360b4c2f3f6406.png)
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作品名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再结合本作品内容,不难得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表示作者对艾米丽女士的同情与安慰,本作品刻画了一位传统、刻板、不通情理、性格乖张的没落贵族小姐——艾米丽。
主人公艾米丽一直受传统的压迫,父亲无情的剥夺了她的自由,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独占着艾米丽,以致艾米丽一无所有。
这样一位强势的父亲,给了艾米丽一种依赖的性格。
当父亲死去,情人背离之后,首先是她不相信父亲去世的事实,后来更不能接受情人的背离。
艾米丽买了砒霜,大家以为他要自杀,但是……这是一场悲剧,这场悲剧发生在美国南部,刻画了当时的历史时期的典型女性,她们性格扭曲,与世隔绝,受父权社会的迫害。
曾因政府向她父亲贷款,艾米丽得到当局政府面税的特权,可是当当局政府换届之后,政府有重新向艾米丽发出征税的信函时,当局政府得到的仍然是一张征税单和一张便条。
当当局政府登门造访时,艾米丽仍坚定不移地说,我在杰斐逊无税可交,把使者轰出去了。
这些都表明了艾米丽一根筋、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的性格。
艾米丽一生唯一动过情的男人、艾米丽想着要和他结婚的男人,日思夜想,恨不得到处都是那个人的名字。
到头来荷默却不想与她结婚,艾米丽崩溃了,一个深受父权主义压迫的传统女性采取了一种外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去挽回属于她的“爱情”,用砒霜毒死自己深爱的男人,以致能够永远地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有当艾米丽死后下葬大家撬开她的房门才知道原来一直以来这间屋子发出的臭味是荷默的尸体,在这具干燥发臭的尸体上有一根长长的铁灰色发丝,这种方式很极端。
其实换一个角度思考却也很单纯,因为她只想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究其一生,艾米丽生活中除了父亲一个男人之外,就只有跟其一生的黑人男仆,而这个男人也不说话。
在艾米丽生命迹象就只是一个黑人男子领着一个篮子进进出出。
艾米丽如此把自己封闭起来,一方面是由她孤傲的性格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开外界的干扰,她只想静静地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也怕被外界发现这一切,毕竟荷默是一个北方佬,也许最重要的还在于担心被他人发现她所做的着一切荒诞的事情,因为这一切在他人看来不仅是可笑的、可悲的,更是与世格格不入的。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之隐喻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之隐喻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cef3323bb68a98271fefa38.png)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之隐喻赏析一玫瑰的诉说:故事梗概威廉?福克纳被视为西方文坛上的“现代经典作家”,他的作品往往意象丰富、人物众多、视野多元、题材广阔,虚构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以小见大地映射着美国社会。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首次发表于1930年4月,也是作者在全国性杂志上刊登的第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作者虚构的小镇――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杰弗逊小镇上,女主人公艾米丽出生于南方贵族家庭,从小生活在父亲的过度保护之下。
骄傲的父亲轻视所有上门求婚的青年,拿着鞭子一个个赶走,也断送了艾米丽的大好青春,她成为别人眼中孤僻、怪异的老处女。
父亲死后,艾米丽邂逅了来自北方的修路工荷默?伯隆,并付出了自己沉积的全部爱意。
然而由于门第的悬殊和舆论的压力,荷默最终萌生去意,绝望之下的艾米丽亲手毒死了情人并藏尸于卧室,与尸体相守了几十年光阴,直到她死后才真相大白。
整个故事悬念丛生、曲折离奇,隐约可见哥特式恐怖小说的剪影。
在短短的5000字之内,作者隐喻出内战过后南方种植园经济所受的冲击以及南方没落贵族的守旧心态,揭示南北不可调和的冲突与矛盾。
隐喻手法几乎成为这篇现代短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平凡的故事中富含深刻的象征意味,令人展开联想。
艾米丽是“一座纪念碑”,隐喻南方传统制度和道德观,她的悲惨经历预示着守旧传统的失败与没落;荷默隐喻北方文明,在内战后以新兴的文化侵入南方,影响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挂念,作者让艾米丽爱上了一个典型北方小伙,暗示着北方文明既新奇具有吸引力,又有其消极的特质从而注定主人公悲剧式结局;黑奴托比隐喻南方奴隶制度,起到烘托主题的重要作用,他一直守护着艾米丽直至她去世,托比的最终消失表明旧秩序下的奴隶制结束不可避免,随着贵族的消失,它终将走向灭亡。
除了三个主要人物外,作者还构建了玫瑰、老房子、丛林、长老等特殊的意象,借以隐喻时代背景下的各方势力的矛盾,将人性抽丝剥茧、娓娓道来,以默剧的效果不动声色地直指人心。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介绍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adb5112c281e53a5802ff9f.png)
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部小说的代表人物威廉• 福克纳发表的,被誉为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在个人与杜会传统与现实相冲突的狭缝中同她的心上人相爱但最终又毒死他并与其尸骨共眠的故事。
本文意在从现代工业文明,南方贵族文化及父权制度,和心理角度分析艾米丽悲剧成因。
关键字:福克纳,艾米丽,悲剧成因。
第一章1.1 作者及作品简介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号称南方文艺复兴的旗手和南方文学的领袖。
他的作品卷迭浩繁,10部长篇小说和几十篇短篇小说为人们谱写了一部现代美国南方的编年史。
福克纳的创作生涯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习作阶段”,作品有《大理石牧神》,《士兵的报酬》,《群蚁》。
第二阶段是鼎盛时期,作品包括《沙多里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押沙龙,押沙龙》。
第三个阶段---“巩固和确认阶段---以《去吧,摩西》,《村子》,《小镇》等为代表。
1.2文献综述《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发表于1930年4月的《论坛》杂志上。
该短篇因其凝练的笔触、精巧的构思,以及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堪称为可与其长篇杰作相媲美的短篇代表作故事以玛丽·路易斯·奈尔逊小姐为原型,讲述了在南方杰弗逊小镇一位贵族老处女因爱生恨,毒杀情人,终身与尸首相伴,过着隐居生活的悲剧故事。
透过福克纳冷峻的描述,读者看到了南方种植园文化形态———父亲权威、女性神话的最触目惊心的体现,看到了“令人们无法安眠,它屈曲了人们的性格,绞扭着人们的心灵的南方的过去”。
(冯亦代: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第77页。
)苗群鹰(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认为艾米丽的悲剧是由父亲的马鞭,“纤细而又刚强的一根红线”,和“带刺的玫瑰”三部分造成的。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24e91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b.png)
前言:《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于1930年4月发表的短篇小说,也是福克纳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者福克纳善于描写美国南部的风土人情,被看作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
1930年正值美国社会发展与改革时期,南方旧传统和北方现代文明碰撞下呈现出众多的社会矛盾,小说以此为背景从多维度揭示了特殊环境下的父女矛盾、社会等级矛盾、女性反抗与被压迫的矛盾等无法调和的社会问题。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生活在杰斐逊镇的格里尔森家族即艾米丽的父亲仍然保持着一贯的“南方做派”,为了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喜欢艾米丽的男子。
导致艾米丽在父亲去世后,不顾世俗的观念爱上了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佬荷默·伯隆,当她发现荷默无意与自己结婚时,为了留住爱情保、住名声用砒霜毒死了自己的爱人。
从此,艾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荷默的尸体同床共枕40年。
直到她去世,小镇的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这个惊人的秘密。
这部小说中的艾米丽和《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一样,家道中落却依旧恪守着衰微的南方贵族传统,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悲剧人物,是南方传统思想下的牺牲品。
今天,我将从小说的叙事手法、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小说中三次死亡的象征意义及艾米丽受到的三次否定来分析这部带给我们震撼的艺术作品。
在文章的最后,我会谈谈通过这本小说带给我的思考。
1、独具匠心的叙事手法开篇的叙述便揭示了艾米丽的死亡,勾起读者的想要探究的欲望,最后又以艾米丽的葬礼和揭露荷默死亡的真相作为结尾,用诡异恐怖的基调把情节推向高潮。
①时序交织、倒错的情节法国的叙事学家热奈特说过:“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
”本篇小说中的布局十分精细,并没有采取传统小说结构上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而是在小说时序中采取跳跃与颠倒的叙述模式,将小说分为五个无标题部分为小说设置悬念。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https://img.taocdn.com/s3/m/87cd96d976eeaeaad1f3303f.png)
Three Reasons to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Abstract:A Rose for Emily is William Faulkner’s famous short story. The story tells the tragic fate of Emily who is the descendant of a southern aristocrat. As a woman, Emily suffers a lot from patriarchy and lives a lonely, miserable lif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ree reasons to Emily’s tragic fate: pressure from her father;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love and scapegoat to the Southern tradition.Key Words: Emily; tragedy; patriarchy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
以美国战后南方社会变迁为背景,讲述了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充满悲剧的一生。
艾米丽承受了来自男权社会的种种压迫,并度过了凄惨孤独的一生。
本文试探析造成艾米丽悲剧一生的三个原因,父权制下的家长压迫,男女在爱情中的不平等,以及南方传统的替罪羊。
关键词:艾米丽;悲剧;父权社会IntroductionBeing a part of Faulkner’s Yoknapatawpha circle, A Rose for Emily described the tragic life story of Emily, a descendant to a declining aristocratic family. With a noble family ground, Puritan takes a large part in Emily’s formative years. Her despotic and manipulative father drove all the young men away from Emily and turned her into a left-over. After her father’s death, she encountered with a Yankee named Homer Barron and decided to tie the knot with him, which was not approved by Homer. Emily chose an extreme way to make him stay, poisoned him to death and placed the corpse on her bed. To keep the secret she lived a lonely life and it was not unfolded till her death. With a depressed setting, the Gothic style short story shocked readers and left them thinking about the reasons to Emily’s tragedy.I. Pressure from her dad in a patriarchy familyIn a patriarchy society, women are regarded as subordinates and affiliation to men. Located in a powerless and passive position, women are obliged to keep silent and obedient. “A slender figure in white” showed Emily’ tenderness, weakness, and purity; “his back to her” suggested that she was protected and overshadowed by her father, who cared nothing about Emily’s intention and refused to communicate with her; “clutching a horsewhip” whipped away Emily’s followers, as well as chances for her to contact the outside world. She became silent and isolated, which set a stage for her twisted personality later on. Regarding all men in town inferior to his daughter or his noble family, Emily’s father simply ignored her longing to love as girl and turned her into the incarnation of carrying on traditions. Overshadowed by her father, Emily gradually lost her ego and had no idea how to face life by herself after her father’s death.II.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loveThe one and only love experience in Emily’s life was with Homer Barron, and ended tragically. She cut her hair short after her father’s death showed her preparation for a new life and expectations to a good future. However, the sort of tragic and serene look indicated her futile effort and irreversible fate. Her depressed desire for love for so many years was fired into insane addiction to Homer. Despite all the censure and reproach, she was sunk in the joys love had brought her. She knew nothing about men’s eager to power and status, instead of emotions or so. Love was her everything while Homer refused to be bound by her. Emily was so devoted to love that she lost herself. On the contrary, Homer’s love faded away quickly and he struggled to keep his integrity. In such a dilemma, when she prepared for marring him, ordering man’s toilet set in silver and buying a complete outfit of men’s clothing, including a nightshirt, the man was thinking about leaving her after construction work, Emily could not find a way to tackle. Finally, she poisoned Homer to death with arsenic and hided his dead body in a room upstairs, decked and furnished as for abridal. From the curtains of rose color, the rose-shaded lights, the dressing table and delicate array of crystal we can see Emily’s romance and elegance. Rose, a symbol for love; rose color, a represent of romance all revealed a woman with love for life and expectations for future. However, it was this exact woman who did something really horrible. She poisoned Homer and slept with his rotten corpse for so many years. Such Necrophilia, horrible and disgusting in the eyes of common people, is the only way for Emily to remember her one and only love in life.III. Scapegoat to southern traditionAmerican society has seen great changes after Civil War, the declining of feudal influence and the rising of bourgeois. Southern plantation was inevitably punched by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painful and chaotic reality of losing wealth and reputation, aristocrats tried to resist the social progressing. As an incarnation of southern tradition, Emily was respected and even dreaded by the town. So when she fell in love with Homer, the northerner, representing emerging bourgeois, scolding became inevitable. Due to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harsh requirements, the town pushed her to death and buried her as a scapegoat to the southern tradition.ConclusionEmily’s desire to love being ignored by her father, effort to love being trampled by Homer, personal interest being manipulated by the mass have thrown her off the cliff. She could neither resist the reality nor enjoy love, kinship, or friendship, and came to the end of her life alone.参考文献王钟祥世界短篇小说精华品赏武汉:华中师范大学1997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批评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李杨可悲的“替罪羊”——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艾米丽山东大学学报2004刘爱英从淑女到魔鬼——试从社会学批评角度看《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悲剧意义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介绍[终稿]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介绍[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a1caa91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d.png)
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部小说的代表人物威廉• 福克纳发表的,被誉为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在个人与杜会传统与现实相冲突的狭缝中同她的心上人相爱但最终又毒死他并与其尸骨共眠的故事。
本文意在从现代工业文明,南方贵族文化及父权制度,和心理角度分析艾米丽悲剧成因。
关键字:福克纳,艾米丽,悲剧成因。
第一章1.1 作者及作品简介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号称南方文艺复兴的旗手和南方文学的领袖。
他的作品卷迭浩繁,10部长篇小说和几十篇短篇小说为人们谱写了一部现代美国南方的编年史。
福克纳的创作生涯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习作阶段”,作品有《大理石牧神》,《士兵的报酬》,《群蚁》。
第二阶段是鼎盛时期,作品包括《沙多里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押沙龙,押沙龙》。
第三个阶段---“巩固和确认阶段---以《去吧,摩西》,《村子》,《小镇》等为代表。
1.2文献综述《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发表于1930年4月的《论坛》杂志上。
该短篇因其凝练的笔触、精巧的构思,以及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堪称为可与其长篇杰作相媲美的短篇代表作故事以玛丽·路易斯·奈尔逊小姐为原型,讲述了在南方杰弗逊小镇一位贵族老处女因爱生恨,毒杀情人,终身与尸首相伴,过着隐居生活的悲剧故事。
透过福克纳冷峻的描述,读者看到了南方种植园文化形态———父亲权威、女性神话的最触目惊心的体现,看到了“令人们无法安眠,它屈曲了人们的性格,绞扭着人们的心灵的南方的过去”。
(冯亦代: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第77页。
)苗群鹰(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认为艾米丽的悲剧是由父亲的马鞭,“纤细而又刚强的一根红线”,和“带刺的玫瑰”三部分造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部小说的代表人物威廉• 福克纳发表的,被誉为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在个人与杜会传统与现实相冲突的狭缝中同她的心上人相爱但最终又毒死他并与其尸骨共眠的故事。
本文意在从现代工业文明,南方贵族文化及父权制度,和心理角度分析艾米丽悲剧成因。
关键字:福克纳,艾米丽,悲剧成因。
第一章
1.1 作者及作品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号称南方文艺复兴的旗手和南方文学的领袖。
他的作品卷迭浩繁,10部长篇小说和几十篇短篇小说为人们谱写了一部现代美国南方的编年史。
福克纳的创作生涯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习作阶段”,作品有《大理石牧神》,《士兵的报酬》,《群蚁》。
第二阶段是鼎盛时期,作品包括《沙多里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押沙龙,押沙龙》。
第三个阶段---“巩固和确认阶段---以《去吧,摩西》,《村子》,《小镇》等为代表。
1.2文献综述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发表于1930年4月的《论坛》杂志上。
该短篇因其凝练的笔触、精巧的构思,以及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堪称为可与其长篇杰作相媲美的短篇代表作故事以玛丽·路易斯·奈尔逊小姐为原型,讲述了在南方杰弗逊小镇一位贵族老处女因爱生恨,毒杀情人,终身与尸首相伴,过着隐居生活的悲剧故事。
透过福克纳冷峻的描述,读者看到了南方种植园文化形态———父亲权威、女性神话的最触目惊心的体现,看到了“令人们无法安眠,它屈曲了人们的性格,绞扭着人们的心灵的南方的过去”。
(冯亦代: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第77页。
)苗群鹰(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认为艾米丽的悲剧是由父亲的马鞭,“纤细而又刚强的一根红线”,和“带刺的玫瑰”三部分造成的。
史丽萍(许昌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的观点是畸形的家庭和残酷的现实把艾米丽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1.3 本文中心观点及结构布局
本文从现代工业文明,南方贵族文化及父权制度,和心理角度三部分分析艾米丽的悲剧,在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性陈述。
第二章
2.1新兴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 福克纳鞭挞了一系列沉溺于物质主义追求而丧失一切道德准则的南方新兴资产者的形象。
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势力的冷漠残忍对艾米丽的悲剧命运是推波助澜。
传统南方社区过分强调价值观的统一对成员任意“关心”干涉,而新兴的资本主义工商势力则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冷酷的金钱关系,对社区成员漠不关心。
艾米丽父亲去世后,她生活困难, 如果新一代人从人道主义出发继续关心她,资助她,艾米丽也许能走出她
狭小的天地,敞开心扉,其扭曲的心灵或许能重新回归自我,走出昔日的阴影,不必把自己的后半辈子埋葬在无人登门拜访的黑屋子里。
福克纳对这一类人充满厌恶之情,把他们刻画成邪恶、无知、冷酷残忍、损人利己、毫无道德感的人物。
(庄国卫《对艾米丽悲剧命运的后现代阐释》,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 江苏盐城224002,第二页)。
福克纳就是这样用冷冰冰的机械物一类形象表达他对现代文明的印象和感受,他常常把代表工商资本主义的人物描写成生硬、没有血肉的机械物形象,以反映现代工商文明冷酷、空洞的本质。
2.2南方贵族文化及父权制度
在南方,最重要的是,那里仍然还有一种共同的对世界的态度,一种共同的生活观,一种共同的价值观。
(刘爱英: 《从淑女到魔鬼———试从社会学批评角度看〈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悲剧意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 (2) ,第33~36页。
)爱米丽同荷默·伯隆相爱使杰弗逊镇上的人们感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威胁,镇上人们为维护南方传统思想对艾米丽个人事务无端评论与干预,使艾米丽错失了正常生活的机会。
艾米丽是又父权重压下的牺牲品。
父亲控制女儿的一生,赶走所有求婚者,使艾米丽三十岁还独身一人。
艾米丽以后的反常举止直至最后的暴力行为都是由于父权的压制。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父亲的专横态度,名门世家的束缚,造就了艾米丽这朵孤傲的玫瑰, 这种极端的孤傲把她推向了丧失理智的疯狂。
2.3性格角度分析
如果将爱米丽的悲剧完全说成是她父亲和镇上人的所为而造成,那么我们就会“仍然局限在将某些人的所为说成是另外一些人命运变化的决定性缘由,我们始终未能看到‘自我’意义上的选择和实现。
”(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 ,转引自肖明翰《威廉·福克纳:骚动的灵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第291页。
)如果把艾米丽的悲剧完全当成是外在因素造成,就会忽视了艾米丽自身因素的剖析。
艾米丽孤高倨傲、桀骜不驯、自负执拗、我行我素。
她蔑视社会等级和道德观念,在恋爱和婚姻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和自主意识。
她孤身一人,始终“高昂着头”,不屈不挠地和镇上的人对峙,为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女人所应有的追求幸福爱情、自由和尊严的权利而做出了大胆的反叛和抗争。
(苗群鹰(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第24页)艾米丽内心的强大的控制欲使她以极端的方式使自己拥有了情人。
而后,她封闭自己,凝固时间,守护着幻想的永恒的王国,直到老去。
第三章
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现代工商文明、南方贵族文化及父权制度、性格角度-----对艾米丽悲剧命运的阐释,可以看出艾米丽既是父权、家庭传统与旧社会制度的牺牲品,同时也是新兴资本主义工商势力的受害者。
同时,她自己的固有特点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艾米丽扭曲的灵魂像一朵残败而又倔强的玫瑰, 迫使我们去思考。
参考文献
冯亦代: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
苗群鹰(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史丽萍(许昌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庄国卫《对艾米丽悲剧命运的后现代阐释》,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 江苏盐城224002。
刘爱英: 《从淑女到魔鬼———试从社会学批评角度看〈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悲剧意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 (2) 。
肖明翰《威廉·福克纳:骚动的灵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