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罚的立法完善
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方案

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方案一、问题分析1.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中存在着监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环保部门和监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利益相关方存在搞“纸上”工作、表面化整改等现象。
这导致了对违法行为进行的事后检查和罚款,并不能真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 处罚力度不够当前环境保护处罚力度相对较弱,不能起到威慑效果。
许多企业和个人只需要支付一些钱财或轻微整改即可逃避责任,导致他们并未真正付出应有代价。
此外,在某些地区政府也可能因为经济考虑而对污染企业宽松处理,进一步加剧了处罚力度不足的问题。
3. 法律责任难以落实由于政府执法能力相对薄弱,依靠受污染者自身去维权是困难重重。
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逃避责任或转嫁责任,例如转移资产、改名易姓等。
即使问题最终被曝光并收到罚款,对受污染者的赔偿往往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4. 忽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中普遍存在着对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忽视。
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会篡改、删除或隐瞒相关数据以达到“合规”的目标。
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真实数据,导致环境治理措施往往基于虚假前提,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二、完善方案1. 加强执法力度与监管机制为了解决环境保护法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执法力度与监管机制。
首先,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并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业在生态修复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通过增加人员投入和技术设备配备等手段来提高市场主体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被查处概率。
2. 提高处罚力度与公开透明度为了增加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成本,需要提高处罚力度与公开透明度。
一方面,应根据污染程度和恶劣情节等因素确定相应的罚款额度,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披露相关企业的环境监测数据、治理措施和执法处罚结果等信息。
3. 建立健全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为了保证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能够落实到位,必须建立起健全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我国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罚措施存在问题及完善的对策

我国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罚措施存在问题及完善的对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发展至今,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集中性、复杂性的特征。
针对这些环境问题,我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及相关的行政法规,在对环境破坏的行为控制上,刑罚作为打击犯罪的最严厉手段在控制和预防环境犯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997年刑法典不仅专节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而且专门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等三个罪名以惩治严重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
2011年2月,《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又将刑法原第338条规定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降低了入罪要求。
这些刑罚手段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力度上,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挥了一些其作为最严厉制裁手段的作用。
依赖于传统的刑罚措施来解决环境犯罪问题已不能满足实现一般的预防犯罪的目的及解决现行环境问题,非刑罚处罚措施的作用也日益彰显。
一、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立法现状非刑罚处罚措施是指有权机关根据刑事法律或相关规定,直接适用或者建议适用的主刑、从刑以外的其他处理方法的总称。
我国刑法并没有在环境犯罪中适用非刑罚措施的具体规定。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在“法律责任”的章节均规定了大量行政的、民事的非刑罚措施。
在我国现行刑法中,第36条、第37条规定了非刑罚处理方法,第64条规定了没收性处罚措施。
如果说不考虑犯罪主体是自然人主体还是法人主体的话,单纯从处罚属性上进行分类,我们就可以将其分为:(1)教育性辅助措施,如公开悔过、赔礼道歉等;(2)民事性的辅助措施,如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3)行政性的辅助措施,如勒令解散、限期治理等;(4)没收性辅助措施。
①而我国刑法第36条、第37条规定的非刑罚处罚方法则包括如下三类:(1)判处救济损失和责令赔偿救济损失;(2)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3)建议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环境保护体系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环境保护体系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环境保护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并完善环境保护体系变得极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和完善环境保护体系。
一、强化环境立法环境法制的核心是环境立法。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处罚力度不够等。
因此,我们应加强环境立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环境执法是环境法制建设的关键环节。
当前,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执法力度不够成为制约环境法制建设的一大障碍。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执法机构的建设,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严密的执法监督机制。
三、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与评估是完善环境保护体系的基础。
环境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环境污染的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评估可以评估环境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与评估机构,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行为习惯。
因此,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对于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如环境主题讲座、环保知识竞赛等,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媒体等渠道进行环境宣传,引导公众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
五、加强国际合作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因此,我们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环境合作,互相借鉴经验,分享技术和资源,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
同时,我们还应支持和参与国际环境组织和机制,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协议,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综合执法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制度安排、执法力量、信息共享、法律保障等方面分析现实困境,并探索完善路径,以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制度安排上存在的困境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存在以下制度方面的困境:1. 目标不够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牵涉面广、涉及部门众多,但现有制度并未明确其核心任务和具体目标,导致执法工作不够有针对性。
2. 权责不清: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权责分散在诸多部门之间,工作分工模糊,导致执法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合力。
3. 执法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在执法协作、信息共享、执法衔接等方面的机制不够健全,存在合作难以顺畅进行的问题。
二、执法力量上存在的困境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的困境也与执法力量的问题相关:1. 人员数量不足:目前,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的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执法力量更为薄弱。
2. 执法能力不均衡:由于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背景存在差异,导致执法能力不均衡。
一些地方执法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了执法质量。
三、信息共享上存在的困境信息共享是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在信息共享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1. 信息孤岛: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信息共享不畅,难以形成全面、及时的信息资源体系。
2. 数据标准不统一:不同部门和地区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共享的有效性降低。
四、法律保障上存在的困境法律保障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工作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存在以下问题:1. 法律条文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涉及面广、条文错综复杂,影响了执法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处罚力度不够: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标准不统一,处罚力度和标准存在差异,导致执法的一致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
生态环境“首违不罚”制度的现存问题与规范路径

生态环境“首违不罚”制度的现存问题与规范路径摘要: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增加了“首违不罚”的行政处罚适用规则,即“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该规定在处罚法定的“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不仅提升了“罚”的法定化水平,作为过与罚“相当”的一种表现形式,还为过罚相当理论提供了具体理论工具,可谓《行政处罚法》修订的重大亮点。
为了推进“首违不罚”制度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适用,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第四十四条第一款将“首违不罚”制度纳入其中,规定“初次违法且生态环境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行政处罚法》在生态环境执法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环境;“首违不罚”制度;规范路径引言环境执法机关在履行教育职能时,原则上应以书面形式或电子记录形式予以说明,其内容主要是为了发现违法行为,传播有关法律法规的知识,以加强有关各方对自身违法行为的认识,防止此类违法行为的发生。
激发了法治精神,各方真正感受到了执法热度。
1关于“初次”、“轻微”和“及时改正”这是第一个罪行。
在《行政处罚法典》第33条第1款中,“行政处罚”一词最初是指当事人在一定时期内,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地区的同一类犯罪中首次实施该类犯罪。
应在时间、范围、犯罪类型等方面设定合理的限制。
,除非在时间,范围,犯罪类型等方面有任何限制。
因此,这些规定的适用范围将非常有限。
其次,违规行为的有害后果是轻微的,而不是轻微的违规行为。
在《行政处罚法典》第33条第1款的两句中,“轻微”一词的含义不同。
第一句中的“微不足道”一词构成犯罪;在第二句中,小词对应于有害的后果。
对于违法者,如果违法者犯了轻微的违法行为,应当适用对违法行为进行轻微的、及时的纠正的规定,如果不造成有害的后果,不应当受到行政处罚。
论我国环保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完备

论我国环保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完备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越来越严峻。
因此,完善和完备的环保法律体系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的环保法律体系,提出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问题,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我国环保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完备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环保法律体系、完善、完备、案例、环保法律实施正文:一、环保法律体系建设的现状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由环保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构成。
在这些法律的基础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和标准等,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环保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已经相对完善且日趋进步,但问题也十分明显。
首先是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各环保执法部门在工作中往往存在时序不协调、工作重心不统一、法律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其次是行政执法效果难以落地,许多污染行为仍在公开发生,环保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力度仍然不够,导致违法成本低,无法形成有效的威慑力和杠杆作用。
此外,缺乏具体的监督机制和法律责任追究机制,监管和执法的可持续性也受到了影响。
三、案例分析(1)宁波鄞州区江北镇旭锦村污染问题旭锦村是宁波市鄞州区的一个村庄,因附近的一家化工厂向旭锦村排放污水,导致该地区水资源污染、植被死亡等问题。
该问题在居民的响应和举报下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但是,对这家化工厂的行政处罚有所不足,罚款不合理。
这事件表明了当前环保执法部门在行政处罚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同时也需要完善监管和执法机制,以提高环保法律的执行力和切实性。
(2)北京市疏解中牟固体废物事件2013年,北京市因为收容不下大量的固体废物,疏解到河南省开封市中牟县,由7家处理固体废物的企业进行处理。
这7家企业把废物四处倾倒,污染了中牟县境内的大气、土壤和饮用水等资源。
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如何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如何完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法律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以更好地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有待加强。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某些领域仍存在空白。
例如,对于新兴的环境问题,如电子垃圾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和具体。
这就导致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难以对相关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其次,法律的可操作性需要提高。
一些法律法规条文过于原则性,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标准。
这使得执法部门在执行过程中面临困难,难以准确判断和处理违法行为。
例如,对于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如果不够细化和量化,企业可能会以模糊的标准为借口,逃避应有的环保责任。
再者,法律的执行力度必须加大。
在现实中,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其违法行为提供庇护。
这种情况严重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立法工作,填补法律空白。
及时跟进生态环境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同时,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加强对网络环境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防止网络污染的扩散。
二是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标准和处罚措施。
例如,对于企业的排污行为,应明确规定具体的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等标准,以及相应的处罚力度。
这样,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就能够有章可循,提高执法效率和准确性。
三是强化执法监督。
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和考核,确保执法部门严格依法执法。
我国环境刑法完善措施分析建议

( 五) 增加非刑罚措施 除 了刑罚方面的措施 、 手段以外 , 要对环境犯罪行 为起 到 有效 的遏制作用 , 还应 当增强非刑罚措施 , 这也 能对环境犯 罪 的相关行为起到很好 的惩 治与遏制作用 。刑 罚并 不是唯一能 对环境犯罪进行惩治的手段 ,只有将各 种措 施进行综 合的区 分利用 ,才能取得非常好的环境保 护效 果。为了避免以罚代 刑, 以罚代治 , 并收标本兼 治之效 , 已有学者提 出非刑罚措施 , 大致 可分为三类五种 : 一是教 育性非刑罚措施 , 即公 开悔过 ; 二是 民事性非刑罚措施 , 即责令补救和限制活动 ; 三是行政性 非刑罚措施 , 即限期治理和勒令解散 。 对环境犯罪 的犯罪人予 以非刑罚措施 , 在我国司法界也 已开始实践 。 目前 。 我 国每年 因环境 污染 和生态破坏造成 的经济损失 超过千亿元。 这样 巨大 的损失都 由国家来补救 . 造成 国家的负 担过于沉重 。而且 因过失导致环境犯罪的犯罪人被关押在监 狱里, 度过几年时光, 也不是最好 的惩罚方 式。可见 , 适用非刑 罚措施 , 可 以起 到积 极预防 , 防止损害后果进 一步扩大 , 也逐 渐与国际所提倡 的轻刑化接轨 。 三、 结语
一
我 国环境刑法完善措施分析建议
摘要 : 依 靠思想层 面的呼吁与 引导 , 结合 强制性 的法律惩 治措施 ,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 我们的 自然生态环境 不再受到 破坏 , 逐渐好转。本文凭借作 者 自身的工作经验 , 结合 国际性 的 自然生态环境环保意识 。对我 国当前环境刑法的进一步 完 善措施提 出了部分探诗 I 生 意见。 关键 词 : 环境犯 罪 刑 法 完善措施 前言 就当前的全球社会现状而言 , 科学技术 、 物质条件 已经到 达 了较高的水平 ,但这却在很大程度 上牺 牲了 自然生态环境 作为代价 ,使得 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了如今 世界各国都在致力 于解决的最大问题 。 站在现实的角度上来讲 , 想要妥善 的解决 环境问题 ,单靠思想层 面的呼吁与引导是很难起到切实 的作 用的, 必须还要 有管束性 、 强制性的法律措施 , 来对 破坏 自然 生态环境的行为起 到惩治作用 。 二、 我 国环境刑法完善措施建 议 ( 一) 拓展环境刑法的覆盖面积 。 扩大保护范 围 客观来讲 , 我 国 目前 的环境刑法所 触及 的范围还不够广 , 虽然多次对其作出了修改 , 但其覆盖 面积还需要作 出进 一步 的拓展 , 使环境刑法 的保护范围可以进 一步的扩 大。所以 , 应 当对我 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 ,以及 国际环境 的未来趋势进 行综合考虑 , 细化一些现有的环境犯罪罪名 , 并增加 一些 未曾 设立过 的环境犯罪罪名 ,比如非法从事开发建设 活动导致水 土流失 、 土地沙化或地 面沉降罪 、 非法 引进境 生物导致生态破 坏罪 以及噪声污染罪和违反 防治 污染义务罪等 等 ,以此 使环 境刑法 的管控能力得到增强。
环境犯罪的刑罚配置与完善

严重的环 境犯罪配置 了无期徒刑 。 重 大环 境污染事故罪的最 章投毒案” , 即可知刑罚配置明显不足, 因此, 为了做到罚罪相
除了要求 其承 担相 应 刑 罚, 剥夺 其一 定 时问 的 自由外 , 还 可 以责 高 刑 为 7 年有 期徒刑, 但 是 以此 条 文 处 理 1 9 9 1 年发生 的 “ 曹 保
一
我国环境犯罪刑罚配置的缺陷
是 刑 罚配 置 整 体 较 轻 。 我 国现 行 《 刑法》 对环 境 犯 罪 的
比较 突 出的 问题 是刑 罚 偏 轻 , 尤 其 对 比类 似 的 财 重大经济损失, 后果十分严重。 而且要消除环境犯罪所造成的 刑 罚规 定 中,
1 22 人 民 论 坛 . P E O P L E ・ S T R I B U N E
罪名进行了配置, 大量罪名的自由刑限定在3 年以下, 部分罪刑 死刑 的适用 问题, 在环境犯 罪中不予配置死刑是环境犯 罪的
的 限定 在7 年 以下, 这 非 常不 利于 惩 治破 坏 环 境 资源 的犯 罪 。
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同时也符 合世界刑种配置的发展趋势。 危
二是刑罚配置种类较 少, 非刑罚措 施 没有得到较 好地 运 害 环境 犯 罪 中虽有 一些 行 为 是相 当严重 的 , 而 且造 成 的影 响恶
个 基础 上 再看 这 种 行 为是 否 造 成 了损 害和 危 险 , 只要认 定 这种
行 为是 被 行 政 法 律 、 法 规所 允许 的, 那 么一 般 情况 下 就 排 除了 构 成 犯 罪 的可 能 性 。 这 种 环 境 犯 罪 的成 立 是 对 行 政 法 规 的 依
我国环境刑法完善措施分析建议

我国环境刑法完善措施分析建议作者:黄英壮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依靠思想层面的呼吁与引导,结合强制性的法律惩治措施,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再受到破坏,逐渐好转。
本文凭借作者自身的工作经验,结合国际性的自然生态环境环保意识,对我国当前环境刑法的进一步完善措施提出了部分探讨性意见。
关键词:环境犯罪刑法完善措施一、前言就当前的全球社会现状而言,科学技术、物质条件已经到达了较高的水平,但这却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代价,使得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了如今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解决的最大问题。
站在现实的角度上来讲,想要妥善的解决环境问题,单靠思想层面的呼吁与引导是很难起到切实的作用的,必须还要有管束性、强制性的法律措施,来对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起到惩治作用。
二、我国环境刑法完善措施建议(一)拓展环境刑法的覆盖面积,扩大保护范围客观来讲,我国目前的环境刑法所触及的范围还不够广,虽然多次对其作出了修改,但其覆盖面积还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拓展,使环境刑法的保护范围可以进一步的扩大。
所以,应当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国际环境的未来趋势进行综合考虑,细化一些现有的环境犯罪罪名,并增加一些未曾设立过的环境犯罪罪名,比如非法从事开发建设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或地面沉降罪、非法引进境生物导致生态破坏罪以及噪声污染罪和违反防治污染义务罪等等,以此使环境刑法的管控能力得到增强。
(二)增设危险犯在最近几年的时间以内,我国环境刑法受国际上其他国家环境刑法立法的影响,在部分的思想观念上开始转变,比如在想方设法保护当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开始加大了对环境及后代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这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刑法逐渐的在向国际靠拢。
不过,对于危险犯这一罪名,我国环境刑法却还没有做出相应的增设与规定,要使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真正走上可持续的道路,环境刑法就必须在此方面做出改变。
我们客观的站在环境犯罪的角度上来说,只要有环境犯罪的行为开始发生,那么就将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破坏可能是现实的,也有可能是潜在的,但不论如何它对我们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会产生危害的。
生态环境保护与法治建设如何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与法治建设如何完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乎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当前全球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也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破坏。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法治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素养,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现有法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某些法律法规的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标准,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和落实。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更加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一方面,要及时修订和完善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其适应新的环境形势和发展需求。
比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型污染物的出现,需要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测方法等进行更新和补充,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另一方面,要加强环境领域的专项立法,针对一些重点环境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例如,针对气候变化、土壤污染、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制定更加系统、全面的法律规范,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加强执法监督是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为了加强执法监督,首先要建立健全环境执法机构,充实执法人员,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同时,要加强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避免出现执法漏洞和推诿扯皮的现象。
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对于那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损害公众利益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予以严惩,绝不姑息迁就。
此外,还要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防止执法不公、执法腐败等问题的发生。
环境保护法规的现状及完善措施有哪些

环境保护法规的现状及完善措施有哪些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而环境保护法规则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对环境保护法规的研究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保护法规的现状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从法律层面来看,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
在立法理念上,逐渐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转变。
过去,环境保护法规更多地侧重于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事后处罚,而现在则更加注重在经济发展的前端进行规划和预防,以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
执法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环保部门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等手段,对违法排污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也对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形成了一定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然而,当前的环境保护法规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法规之间的协调性不足。
由于环境保护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不同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和重叠,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混乱和矛盾。
二是部分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
一些法律法规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标准,使得执法部门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和执行。
三是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在一些地区,环保监管存在漏洞,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法排污,而监管部门却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四是处罚力度相对较弱。
对于一些严重的环境污染行为,现有的处罚措施不足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导致一些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二、环境保护法规的完善措施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法规的协调性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的协调机制,加强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在制定新的法规时,充分考虑与现有法规的兼容性,避免出现冲突和重叠。
同时,对现有法规进行梳理和整合,消除矛盾和不一致之处。
2、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标准,明确各项规定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要求。
环保执法不规范整改措施

环保执法不规范整改措施环保执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强执法力度,推动企业和个人遵守环保法规,才能真正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保执法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例如执法时的不公正、不透明、不科学等,这不仅影响了环保执法的公信力,也阻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为了纠正环保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提高执法效果,下面从立法、执法机构建设、执法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完善环保执法立法首先,应完善环保执法法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保执法标准和程序。
环保执法涉及的领域广泛,需要有一套完备的执法法律文件作为指导。
例如,应制定相关的环保法律,明确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监管要求和处罚措施等,以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其次,应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提高环保执法的公开透明度。
环保执法事关公众利益,公众应有权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设立环保执法咨询委员会、举办公众听证会等方式,让公众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监督和建言献策,提高执法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二、加强环保执法机构建设环保执法机构是具体负责环保执法工作的机构,必须具备相关的执法能力和条件。
为了加强环保执法工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环保执法机构的编制和人员数量,确保执法机构人员充足。
当前,环保执法机构的人员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因此,应加强相应部门的编制管理,增加环保执法人员的数量,提高执法效能。
2.加强环保执法机构的培训和能力建设。
环保执法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执法人员应接受系统的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执法队伍的引进与流动,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环保执法工作中。
3.完善环保执法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确保执法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环保执法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防止执法人员滥用权力和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的素质环保执法人员是环保执法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执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我国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罚措施存在问题及完善的对策

试论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

试论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污染环境犯罪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为了有效打击污染环境犯罪,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我国的相关立法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一、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立法的现状我国现行刑法中,对于污染环境犯罪主要规定在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
其中,第 338 条规定了污染环境罪,明确了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构成犯罪。
此外,还对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等相关罪名进行了规定。
近年来,我国通过出台司法解释、修改法律等方式,不断加大对污染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
例如,降低了污染环境罪的入罪门槛,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明确了“严重污染环境”的具体情形等。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威慑力。
二、当前立法存在的问题(一)罪名体系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刑法对污染环境犯罪设立了多个罪名,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和空白。
例如,对于一些新型的环境污染行为,如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等,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罪名加以规制。
(二)刑罚设置不够科学在刑罚方面,污染环境犯罪的刑罚种类相对单一,主要以自由刑和罚金刑为主。
罚金刑的数额确定缺乏明确的标准,导致实践中判罚不一。
同时,对于单位犯罪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三)犯罪构成要件不够明确污染环境罪中“严重污染环境”的认定标准较为模糊,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不同地区、不同法官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存在差异,影响了法律的统一适用。
(四)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不够紧密污染环境犯罪的认定往往需要依据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目前刑法与这些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还不够顺畅,存在冲突和不协调的地方。
三、立法完善的建议(一)完善罪名体系增设新型环境污染犯罪的罪名,将尚未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的环境污染行为犯罪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污染形势。
浅析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罚的立法完善

效果 , 事后 是否 真 的可 以达到 教育 犯罪人 的 作用 , 也 是否 可 以通
过这 种 方式 影响 到其他 人 , 是 值得 考虑 的 。尤其 是环境 犯罪 , 为
( 二) 环境 犯 罪的特 点要 求环境 犯 罪的 非刑罚 立 法
了经 济 的利益 而不 惜 以损害 环境 为代 价 , 仅靠 简 单的批 评 、 道歉
{ I } J 占 缸金
2 0 1 3・ 4 ( 中) ◆ 学 术 前 沿
浅析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罚 的立法完善
刘文燕 桑 文 晶
摘 要 面对着 越来 越严 重 的环境 问题 , 各 国都 纷纷 的 采用刑罚 手段 来 惩治环 境犯 罪 。但 实践 中收 到的 实际效 果甚 微 , 为 此各 国相继 采取 非刑 罚的措 施 ,以更好 地 实现环 境保 护与可 持 续发展 的长 远 目标 。本文会 从 非刑罚 处罚对 惩 治环境 犯 罪 的必要 性入 手 , 分 析 当前立 法 中这 种 处罚存 在 的不足 , 进 而提 出完善 环境犯 罪 非刑罚 处罚 的立 法措施 。 关键 词 环 境犯 罪 非刑 罚处罚 立 法 完善 基金项 目:黑龙 江省哲 学社 会科 学研 究规 划扶持 共建 项 目 ( 编 号: I 1 E 1 3 6 ) ;黑龙 江省教 育厅 人文社 会 科学 项 目 ( 编号 :
刑 罚仅能对 环境犯 罪人进 行 自由上 的限制 , 或 在财产上 给予 能解 决 实际 的 问题 吗 ?如 果没 有让 每个 人 了解这 种 犯罪所 带来 处罚, 不 能从 根本上 阻止 这种 犯罪 的再 次发生 , 也不 能解 决此种 的后 果 , 那 今后 再有 人做 出危 害环 境 的行 为 , 而引发 环境 犯罪 要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何完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何完善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挑战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完善。
首先,应当增强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当前,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法和单行法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
这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法律规定相互冲突或者衔接不畅的情况。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结构清晰的法律体系。
比如,对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应当在法律层面明确各自的治理原则、标准和措施,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者管理空白的现象。
其次,提高法律的前瞻性和预防性至关重要。
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累积性,很多环境损害在发生之后往往难以逆转。
因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应当更加注重预防为主的原则,提前介入,防范环境风险的产生。
这就要求在立法过程中,充分考虑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对新兴的环境问题和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预测和规范。
例如,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应当及时跟上,对这些新技术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规范和约束。
再者,加大法律的处罚力度是必不可少的。
当前,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法排污,而现有的处罚措施往往不足以对其形成有效的威慑。
应当大幅提高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罚款金额,让违法成本远远高于守法成本。
同时,对于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不仅要追究经济责任,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建立环境违法企业的黑名单制度,对其在信贷、市场准入等方面进行限制,增加其违法的综合成本,使其不敢轻易违法。
另外,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也是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重要方向。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法律应当明确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比如,规定重大环境项目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听证,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建议

提高环境法律法规执行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也不可否认,当前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此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提高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法治意识完善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首先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治意识和环保意识。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活动,组织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讲座,提高公众对环境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媒体也应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大众对环保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加强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要提高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必须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并提高执法效率。
一方面,政府应该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和频次,确保环境执法的全面覆盖。
另一方面,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严格处罚制度,加大法律的威慑力要提高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处罚制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政府应该完善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等行为实施严厉打击,使环境违法行为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同时,要加强对处罚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处罚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和框架,加强国际环保合作,分享环境治理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同时,要加强对国际环境公约和协议的落实,履行国际环境保护义务。
总结起来,提高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治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强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严格处罚制度,加大法律的威慑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立法缺陷与完善

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立法缺陷与完善[摘要]在环境犯罪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生态法益迫使人们不得不加以重点保护,法治模式是保护生态法益的有效途径。
传统刑法忽视生态法益,在刑法典中应当将环境犯罪独立成章;以破坏森林资源犯罪为例,在具体罪名中有些罪的定罪要件与司法认定上存在问题;在处罚方式上采用单一的刑罚处罚方法对恢复生态不利,应当增加非刑罚的处罚方式。
[关键词]生态法益;破坏森林资源犯罪;非刑罚处罚方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为追求利益造成森林的破坏,水土的流失,珍贵动物的滥捕滥杀,水资源的污染,草原的荒漠化,湿地的灭失等环境犯罪的状况愈加严重,犯罪手段层出不穷。
可持续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生态法益成为法律不得不正视的重大课题,生态的平衡与保护关系人类的存亡。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和谐在目前经济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的背景下,是不能仅仅依靠人类的自觉与自律完成的,必须迫切需要引入法治模式规制人类的行为,使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自身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的利益,理应抛弃狭义的人类主义中心伦理观,立足于生态的角度审视全人类共同的的发展。
美国学者加雷特·哈丁(GarrettHardin)1968年于《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著名的“共有物的悲剧”(The Trage-dy ofCommons)一文说道,如有一片草原本为共有物,每一个人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在此草原上放牧。
然而草地对牲畜的承载力有限,当没有法律限制的时候,牲畜的数量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耗尽草地的再生能力,就会发生“公用地的悲剧”———共有物被全体所有者集体破坏。
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实每个村民都是理性的,他们会在个人利益和共同长远利益之间做出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就是他们会放弃长远利益(保护草场)而致力于增加自己的短期收入(增加自己放养牲畜的数量)。
[1]人类在利益面前,迫切需要法律加以引导与规制,以保护脆弱的环境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罚的立法完善摘要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都纷纷的采用刑罚手段来惩治环境犯罪。
但实践中收到的实际效果甚微,为此各国相继采取非刑罚的措施,以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本文会从非刑罚处罚对惩治环境犯罪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当前立法中这种处罚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完善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罚的立法措施。
关键词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罚立法完善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扶持共建项目(编号:11e136);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2514023)。
作者简介:刘文燕,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桑文晶,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2011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251-02一、环境犯罪非刑罚立法的必要性(一)环境唯一性和有限性的特点需要非刑罚的立法保护环境一经破坏很难恢复,刑罚只能作为一种惩治的手段,而非刑罚除具有惩治功能外,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被破坏了的环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介质,它是唯一的、有限的。
人类为了经济及各方面发展的需要、精神或物质的欲望,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过度利用资源,剥夺动植物的生命,导致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资源减少、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刑罚作为保护环境的最后的、最严厉的手段,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其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对环境的保护应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环境的破坏变成犯罪时就要加大处罚力度,除了处以刑罚外还应有能使破坏的环境可以恢复的手段以配合其惩治环境犯罪,而非刑罚正是契合了预防与惩治双重结合的手段。
(二)环境犯罪的特点要求环境犯罪的非刑罚立法刑罚仅能对环境犯罪人进行自由上的限制,或在财产上给予处罚,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这种犯罪的再次发生,也不能解决此种犯罪所带来的实际危害;而用非刑罚处罚环境犯罪,可以防止再犯,也可对犯罪带来的危害及时的去制止,以防止危害的继续扩大。
环境犯罪的特点是犯罪人主观上并不存在恶意,而是由于生产的需要实施的行为过失的危害到了环境,在利益的驱动下,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却不加遏制,从而引发了犯罪;与此同时这种犯罪对人身的危险性较小,存在着潜在和隐性的危险,若这种危险可以及时去解决便不会给人身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环境犯罪的单位犯罪主体较为普遍。
这就更加需要非刑罚处罚的立法,不仅是对环境犯罪进行惩处,更主要的是要通过这种处罚可以督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环境犯罪被害人的双重性需要环境犯罪非刑罚立法的保护环境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双重的,刑罚只能作为一种惩治环境犯罪的手段,并不能很好的保护由于环境犯罪所侵害的客体的利益;而通过非刑罚这种处罚来惩治环境犯罪,能够有效地保护、恢复这两类客体的权益。
环境犯罪的被害人首先就是环境,其次是由于环境犯罪所致的环境污染、破坏等而受到健康威胁的人,它所侵害的即是环境权益和人身权益。
而非刑罚处罚的首要目的就在于对受损利益的恢复。
环境犯罪的非刑罚处罚正符合了这样的需要,恢复被破坏的环境,弥补对因环境破坏而受到影响的人们的损失。
因此要从立法上对环境犯罪的非刑罚处罚给予明确的规定,这样就能确保非刑罚能够发挥出其功效,更好的惩治环境犯罪以及恢复双重被害人的利益。
二、环境犯罪非刑罚立法存在的问题(一)非刑罚处罚的规定简单,缺乏可操作性目前在我国的刑罚第三十七条中仅规定了六种非刑罚的处罚,即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可以看出这种规定较为笼统,并不具体,且在司法实践中缺乏操作性。
如训诫,判处并执行时要如何训诫才能达到实际的效果,并未作出具体规定。
训诫可以理解为法官在法庭上对犯罪分子采取的批评和谴责,其目的是通过对犯罪人的否定评价,使其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可以汲取教训。
但这只能产生即时的效果,事后是否真的可以达到教育犯罪人的作用,也是否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到其他人,是值得考虑的。
尤其是环境犯罪,为了经济的利益而不惜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仅靠简单的批评、道歉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吗?如果没有让每个人了解这种犯罪所带来的后果,那今后再有人做出危害环境的行为,而引发环境犯罪要如何去解决、处理,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又如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具体内容并不明确,仅依靠行政法上的规定来处理犯罪问题,是不能很好的解决的。
特别是对于环境犯罪而言,只有寻求到真正适合于它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才能更好的配合刑罚去惩治环境犯罪。
(二)非刑罚处罚的功能不健全目前法律中所拥有的非刑罚处罚在剥夺和限制再犯的功能上十分有限。
对犯罪人处以非刑罚,是要对犯罪人某种权利和资格进行剥夺和限制的同时,使这种处罚也可以对犯罪人的再犯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使其因不再具有犯罪的条件而很难再犯罪。
但是在现有的非刑罚中,只有行政处罚具备此功能。
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具备了在经济条件、业务活动和人身方面限制犯罪人再犯的功能。
但仅依靠对这几方面的限制,以求限制犯罪人再犯的可能性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现有的非刑罚处罚改造犯罪人的功能不足。
改造功能需要从改造思想和劳动上实现,但现有的刑法中仅规定了在思想上的几种改造,如训诫、警告、责令具结悔过。
应当意识到劳动是改造一个犯罪人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它可以使犯罪人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从心理、认识、思想和行为上发生本质改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和改善,还可以让犯罪人在劳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促使其内心在劳动能力熟练的基础上获得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肯定评价。
但由于现有的非刑罚处罚的不足,使得以劳动为内容的非刑罚处罚在法律中还未得到体现,这将影响到非刑罚改造功能的充分发挥与实现。
非刑罚处罚某些功能也得不到实现。
受犯罪人自身或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弥补因其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带来的损失,使非刑罚处罚的补偿功能难以实现。
并且犯罪人的行为给被害人带来的不仅是金钱上的损失,其他损失如何去弥补,又有什么依据,在目前的非刑罚处罚中还是个空缺。
(三)对非刑罚处罚不够重视现行刑法中规定了针对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免于刑事处罚的同时,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给予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的非刑罚处罚。
然而大多都以刑罚惩治犯罪,使非刑罚没有真正的用武之处。
而非刑罚在惩治环境犯罪时可以弥补刑罚的不足,消除因环境犯罪行为产生的持续危害后果。
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出其特有的特殊预防功能,使惩治环境犯罪的处罚更加合理化。
运用非刑罚如何矫正、防治环境犯罪,才是惩治此犯罪所要达到的结果。
因此不可忽略非刑罚处罚的实用价值。
(四)环境犯罪的非刑罚处罚缺乏监督力度任何犯罪在作出非刑罚处罚决定后,实际执行该处罚时,缺乏相应机关的监督检察,从而失去了这种处罚的效用。
《刑事诉讼法》中仅对刑罚执行的监督和检察作了规定,并未规定非刑罚的监督执行问题。
对此未作规定,就使得犯罪人如果不服从法院对其作出的非刑罚处罚决定,拒不执行,法院也无从去追究。
或者犯罪人只是为了暂时逃避承担刑事责任而违心的执行非刑罚,如悔过、道歉,那这种形式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特别是环境犯罪,如果通过非刑罚来惩治,却没有任何机关对这种处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适时的监察,那么所产生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完善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罚立法(一)完善环境犯罪非刑罚立法的指导原则1.确立并坚持预防优先的原则环境犯罪会引发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极其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不仅会损害当代人的利益,可能还会侵害下一代人的权益,造成的后果还会伴有对生命及公共安全的威胁,这种危害的潜伏期长,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治理困难,甚至造成的后果不可逆转,从而使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通过对环境犯罪人处以非刑罚,来警示犯罪人在进行各种有害于环境的活动时应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使之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的程度。
同时确立这一原则,也是为了充分发挥非刑罚处罚的惩治、预防和震慑作用。
2.确立教育矫正原则其强调的重点是教育改造罪犯,通过对犯罪人采取法律和道德上的教育方式帮助其改过自新,使其能够重新回到社会。
环境犯罪的非刑罚处罚尽管较刑罚轻,但也不意味着对环境犯罪人判处非刑罚就要放纵其犯罪,而是要通过这种处罚教育、改造犯罪人,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环境及他人造成的危害后果,真正的从思想上改造自己,不再犯罪。
对环境犯罪人的改造不限于在监狱里进行,只是要对其在法律、道德、政策、个人的前途等方面进行教育,使其增强法律意识、充分认识的自己行为后果,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自己的行为,认真遵守法律。
对环境犯罪人进行教育,也是对公众进行教育,使他们都能自觉的保护环境、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会触犯法律的底线。
(二)明确环境犯罪非刑罚立法的目的首先,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罚的立法目的是预防环境犯罪的发生;已经发生的要对其处以非刑罚以预防再犯;存在发生危险但尚未发生的,通过对他人的非刑罚处罚警告其立即采取措施预防其行为演变成犯罪。
其次,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罚的立法目的在于改造环境犯罪行为人。
对他处以非刑罚,主要是对其教育,批评错误行为,给予法律指导,增加其法律储备,避免再犯罪;在道德上谴责,给予正确指引,使其思想变得成熟健康;提供劳动,使之创造出成果,内心上给予自己肯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环境犯罪的非刑罚处罚立法以恢复受损的环境、弥补受害人的损失为目的。
环境犯罪直接侵害的是环境权益,间接侵害的是人身权利。
对环境犯罪人处以非刑罚,是为了使其在受到惩罚的同时,督促其采取措施恢复被自己的行为损害的环境、恢复环境法益;在经济、精神上弥补受害人的损失。
(三)完善环境犯罪非刑罚的处罚方法1.书面、公开训诫训诫是司法机关对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较为严厉的刑罚的犯罪分子,当庭给予批评或谴责的一种教育方法。
但对于环境犯罪而言,仅在当庭的批评指错只能针对犯罪分子,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只是对犯罪人和法庭上的旁听人员起作用,却不能警示到大多数的可能对环境已经造成影响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自然人或法人、单位,或是有损害、破坏环境动机或想法而未实际行动的行为人,这样对于惩治环境犯罪是不利的。
早期的训诫只限为口头形式,而随着司法实践的需要逐渐产生了书面训诫的雏形。
书面训诫是用严厉的词藻针对犯罪人,这显然具有正式性和严肃性,也真正的对犯罪人起到了震慑的作用;同时借助于媒体、网络的公开手段,扩大对环境犯罪分子训诫的声势,也能警醒到他人保护环境。
将书面训诫与公开训诫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作为惩治环境犯罪的非刑罚处罚方法,也更为有效的对环境犯罪分子产生了强大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是对环境犯罪的预备人予以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