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_张秀琴

合集下载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评析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评析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首先源于对当时流行的各种人道主义思潮的批判。

阿尔都塞为了揭露人道主义的唯心本质和欺骗性,将其归入与“科学”相对立的“意识形态”范围。

但是,阿尔都塞深知,用所谓“科学”观念简单地排斥、贬责和否定意识形态,决不可能深入理解意识形态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一文中,他在多处论及意识形态(包括人道主义)存在的社会必要性,但同时又竭力强调一个哲学前提:首先应该否认人道主义是理论或科学。

“马克思从不认为,意识形态一旦被人们所认识,就可以被取消;因为对这项意识形态的认识既然是对它在特定社会中的可能性条件、结构、特殊逻辑和实践作用的认识,这种认识必定同时是对意识形态必要性条件的认识。

……有条件地承认人道主义的必要性不单纯是为了思辨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对于各种意识形态的政策:宗教、伦理、艺术、哲学、法学,以及在其中占首位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政策,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政治立场——它可以在伦理和政治领域内对当代意识形态或者拒绝、或者批判、或者支持、或者发展、或者恢复为人道主义——只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上,而否认人道主义是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离开这个绝对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政策就讲不通。

”①二、阿尔都塞的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在经历了震惊世界的法国“五月风暴”后,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特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所抛弃的形形式式的意识形态总体所作的评论,这个评论往往表现为对这些总问题的否定和批判”②,但关于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理论空白。

阿尔都塞试图建立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以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

(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阿尔都塞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意识形态通过对世界的想象性表述所反映出来的东西,是人们的生存条件。

而阿尔都塞指出,人们在意识形态中的想象,并非真实的生存条件,而是人们与真实的生存条件的关系。

浅析阿尔都塞“结构主义”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本模板】

浅析阿尔都塞“结构主义”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本模板】

浅析阿尔都塞“结构主义"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摘要]阿尔都塞的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他采用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阐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又在与科学对立中看待意识形态。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阿尔都塞用“结构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哲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理论是为了使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阶级统治非法化,因而它不同于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意识形态”的在客观意义上指一切思想性的上层建筑的总和。

以马克思主义者自称的阿尔都塞,其意识形态理论虽然与这种涵义有相同之处,但在根本上却有质的不同。

一、阿尔都塞“结构主义"下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是人文历史学科的结构方法论,它强调整体性、非个体性和非历史性。

这对于以“保卫马克思”为己任的阿尔都塞来说,无疑找到了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正因为如此,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行重新解释和论证时,不可避免的带有结构主义的色彩。

阿尔都塞开创了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先河.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1、提出“依据症候的阅读"来读解马克思的原著。

主要过程是指人们在解读一个人的思想过程中,首先假设一个想象的理论模式,并以此来解释、说明一切问题。

如能获得成功,那就表明找到了这种内在结构;否则,就必须重新更换或修改想象的模式,直至解读成功.因此,阿尔都塞认为,在阅读马克思的理论著作时,不仅要通过文字的字面论述去作简单的、直接的阅读,而且需要从深层次中去理解著作中的理论框架,把理论框架从深层中挖掘出来。

2、“认识论上的断裂".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有一个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认识论上的断裂”。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初期,马克思的思想还未突破意识形态的氛围,其思想是不成熟的、前科学的,属于旧哲学的理论框架。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后期,马克思抛弃了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理论的理论框架.3、多元决定的矛盾观。

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作者:唐新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摘要:阿尔都塞创造性地将意识形态阐释为个人对其生存条件的幻觉。

他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并强调其建构主体身份的实践活动。

由此他认为,文学并不直接批判意识形态,而应成为显露与离散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实践活动,使意识形态呈现自身的矛盾。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距离作者简介:唐新淯(1995.3-),女,汉族,四川泸州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1作为一位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上。

阿尔都塞依托其意识形态理论,对文学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深刻影响了西方当代文学理论,带动形成了阿尔都塞文学批评学派。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传统之中。

“意识形态”,原为希腊文“观念”与“学说”两词合成。

这一术语被借用时,往往也被赋予不同内涵。

20世纪60年代,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症候阅读”,阿尔都塞提出了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意识形态是个人对其生存条件的幻觉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首先应被看做对现实关系的虚幻反映。

他论述道:“所有意识形态在其必然的想象性畸变中并不表现现实生产关系,而是表现个体与生产关系及其衍生的那些关系的(想象的)关系状态。

因此,在意识形态中被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不是左右个体生存的现实关系系统,而是这些个体与他们身处其中的现实关系的想象关系。

”按照他的理解,意识形态始终以想象的形式表现了人的生存状况。

阿尔都塞的理论独创性在于,他认为这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幻觉”或“反映”,而是“颠倒”,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

二、意识形态是物质性的存在不同于把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加以考察的传统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存在于实践中。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ideology)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阐释。

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在其意识形态理论中对这一概念作出了在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解释。

以下通过对卢克·费雷特的《文化的政治:论意识形态的文章》一文的梳理,理清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两大重要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唤问”功能这一核心观点。

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1918年10月16日-1990年10月23日)一、阿尔都塞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文中首次阐述了他的意识形态概念,他给“意识形态”下的第一个定义是:“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自己的逻辑与严密性的)表述体系(依赖于该体系的现象、神话、观念或概念等),它被认为是一种历史存在并且在特定社会中具有某种作用……作为一种表述体系,意识形态区别于科学,其中实践-社会职能比理论职能(认识的职能)更重要。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中,社会是由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三个基本层面组成的结构的总和,而阿尔都塞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概念中增加了“科学”(首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这一第四层面。

因此,阿尔都塞在上述定义中将意识形态描述成一种偏向于“实践-社会职能”而非“理论职能”的表述体系,是为了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话语形式在起作用,即:为我们提供关于社会的真实认识的“科学”;以及,不为我们提供此种认识的“意识形态”。

故而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社会职能,但这种职能并不产生对社会历史真实状况的认识。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论意识形态时大量运用的“意识的形式”这一概念是一种前科学的语言。

他认为,不同于“意识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表层涵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探讨的“意识形态”与“意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相反,它是一个极端无意识的现象。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时间:2011年12月20日 09时09分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秀琴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国外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名进入中文语境)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新思潮,在2005年正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

发展到今天,“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简称“外马研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话语构成和备受中青年学者青睐的新研究趋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走过了30年的“中国化”之路。

现状之一:对象与主题今天的“外马研究”对象,已不再仅是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指20世纪20、30年代由卢卡奇等人所开创的、历经法兰克福学派等,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而是包括如下三大组成部分:“第二和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含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思潮和苏联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可广义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阵营),以及“当代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包括以福柯和德里达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由拉克劳和墨菲所开创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及以生态主义、女权主义和文化主义等为代表的新社会运动和左翼思潮及其学界表现形式“马克思学”)。

总之,当今中国的“外马研究”拟以“中国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从“外马研究”对象的三大块构成来看,这里说的“马克思主义”显然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身后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但由于各大块及其内部的诸流派在具体研究中,大多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由来、形成和演变。

因此,如果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为学术地标,“外马研究”的主题,在最一般性的意义上,就应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缘起与流变的海外探讨的再探讨。

在当前中国的“外马研究”中,这样的“再探讨”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布局发展:首先,以“第二和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学界,其着力点依然放在对苏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上,而对第二国际理论思潮的再探讨稍显不足,即便是在前者那里,学界近年来的主要兴趣点也多停留在对其中以苏联教科书体系为代表的苏联官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分析与反思上,而东欧和苏联非教科书体系(如梁赞诺夫和巴加图利亚等为代表的旧MEGA学术团队,乃至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则有待给予重视;其次,针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事研究的中国学者则将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以凸显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存在主义学派等)、人物(如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范畴(如主体性范畴、异化范畴、劳动范畴等)和专题(如所有权问题、意识形态问题、文化问题等)为显著特点的个案研究;最后,对“当代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的国内论者,目前正在进行个案研究的数据库更新工作,如在“流派”一栏中添加了“英美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在“人物”一栏中补充了“柯亨”、“麦克莱伦”、“卡弗”、“齐泽克”、“鲍德里亚”、“拉克劳和墨菲”;在“范畴”一栏聚焦于“资本”、“认同”等;而“专题”领域则更多关注“生态”和“消费”等大众日常生活问题等。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作者:陈燕秋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6期摘要: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复杂敏感同时又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

自马克思主义成立以来,当代世界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都经历了发展与考验。

为此,有必要对国内外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观点进行整理,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意识形态理论;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热点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95-02一、国外研究现状自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问世后,国外学者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鼎盛时期。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内容来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观念。

麦克里兰认为,在这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三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首先,第二国际把马克思主义直接等同于经济决定论。

而这便会更加突出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之间的相等关系。

其次是列宁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两种意识形态形式之分,并称前者是统治的意识形态,后者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再者是“由于革命运动在西方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诸如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中,意识形态是比迄今可以想见的更为强大而独立的力量的印象逐渐增强,并因此给予了它更多的注意和重视。

”也就是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破产后,诸如卢卡奇、葛兰西等一些思想家不光总结了革命失利的经验教训,并且开始把研究的重点变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从上述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现状的分析来看,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意识形态与政治、科学技术以及文化关系的研究。

首先是对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的研究。

在20世纪20年代,西欧工业革命相继破产,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便把目光转向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积极论证了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马克思与阿尔都塞
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差异
安亚玲
【期刊名称】《焦作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建立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误读的基础上的。

阿尔都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很多方面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这一建树在其思想建构中尤为重要,但是他最终背离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初衷。

文章试图从四个方面把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好地指导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建设。

【总页数】4页(P1-4)
【作者】安亚玲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 10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存在论转向——兼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J], 杨生平
2.后马克思主义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J], 郭咔咔
3.后马克思主义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J], 郭咔咔;
4.赖希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补充\"\r——基于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法的视域 [J], 程雪婷
5.从葛兰西、阿尔都塞到齐泽克——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进路 [J], 潘婷婷;孟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识形态是革命的武器

意识形态是革命的武器

意识形态是革命的武器马克思和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理论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从比较的视域解读马克思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进而把握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功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隐蔽化和复杂化的今天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现实意义。

标签:马克思;阿尔都塞;意识形态马克思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产生的特色背景和时代根据有很大不同,理论和见解必定会打上各不相同的社会历史印迹,各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必有互补和互斥之处。

进行马克思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进而把握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功能,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与意识形态真实与想象混杂的表象体系——意识形态概念的比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界定为“虚假的观念体系”。

马克思说:“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物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

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

我们要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象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在这些东西的枷锁下呻吟喘息。

”[1]不难看出,这里的“意识形态”的确是个贬义词,但这种贬义是特指的,并不是对一般意识形态而言的。

因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是反映的性质和形式不同罢了。

意识形态作为一般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然也是如此。

所以,马克思把他所批判的意识形态说成是“虚假观念”,并不等同于故意用来骗人而编造出来的那些错误观念,而是指这种观念内容的虚假性。

马克思认为,以前的意识形态尽管表现形式多样,但这些意识形态都主张观念统治世界,都从所想象、所设想的意识出发,而不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实际活动出发,“以往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

[2]马克思还从阶级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虚假的意识”形成的原因。

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是一次 世 界 斗 争 , 狄 亚 多 希 的 斗 争 在 它 面 前 简直 微 不 足 道。 ” … 马克思认为 , 德意志思想界的表面繁荣是在纯粹 思想 领域 内进行 的 , 不仅 没有 超 出黑 格 尔哲学 , 而 且是 对黑 格 尔 哲学 的任 意曲解 过程 中兜售意识形态 家们 自己的哲学 叫卖 ,
揭示 出意 识形态 的阶级 性和时代性特质 , 指 出无产 阶级 作为 资产阶级社 会 的掘墓 人 , 必须 摆脱 资产 阶级 意 识形 态 的束
缚, 建构属于 自己的意识 形态理 论 , 才 能号 召社 会上 的绝 大
多数劳动人民提出改造现存不平等 制度 的革 命要求 , 探 索变 革普鲁士 国家上层建筑 的革命道路 , 在 打破 旧世界 的过 程 中
条件和具体功能 问题 。
想革命仍 然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 同时表 砚资产 阶级 思想革 命 的局限性 , 没有 触动普 鲁 士 国家任何 现实 的不 平等 制度 ,
马克思毅然决定从思想领域之外 寻找意识形 态产生 的根 源 , 阐释意识形态理 论 的前 世今 生 。马 克思 意识 形态 理论 明确
[ 关键 词]
意识形 态 ; 阶级属性 ; 实践 职能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l 0 0 8 - - - - 4 0 5 3( 2 0 1 3 ) 0 6 —0 o 6 2 —o 3
格尔派 口头上 是狼 , 心 理上 是羊 的悲 剧形象 , 旗帜鲜 明地 提
[ 中图分类号] B 5 0 5
意识形态 一词 是法国哲学家德 ・ 特拉西在《 意识形态 原 理》 中提出的 , 主 要指 观念 的科 学 , 分 析认 识 的起 源 和可靠 性, 探讨意识形态 的内在 本质 , 目的是把 意识形 态 与宗 教神 学 区别开。马克思在《 德意志 意识形态 》 中对意识 形态理 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型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型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型摘要:在阿尔都塞中期的思想体系中,意识形态作为科学的对立面出现。

而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末的社会动荡之后,阿尔都塞渐渐转向在现实政治领域探讨对意识形态的超越,着重于对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自身结构的学理化解析。

在意识形态断裂的前后不同阶段,作者对意识形态遮蔽性的批判和在此基础上对意识形态的超越始终处于辩证矛盾的关系中,具有作者所处时代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意识形态;认识论断裂;理论化;政治化;理论转型在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阿尔都塞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作为巴黎高师几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他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最为警觉和最为现代的再阐释”(德里达),而他一生的荣辱起伏在那个思想激荡的历史时期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与其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样,阿尔都塞理所当然地作为“对象”出现在文本的解读中。

在阿尔都塞的理论体系中,马克思的理论经历了从意识形态向科学的认识论的转型,他将这一转型称为“认识论的断裂”。

这一点在他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著作《保卫马克思》中已经作了明确的阐述,并一直延续到晚期的思想建构中。

而在作者自身的理论体系里,我们可以发现同构式的“认识论断裂”,就像在阐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提出的那样,阿尔都塞在理论上的转型同样是隐蔽的。

“意识形态”在后期的理论中以“旧概念”的形式出现,成为“既看不见又看得见,既没有出现又现实存在的关键性概念”。

这一转型不仅仅是个别概念的内涵变动,而且是理论结构层次上的重新定位,是总问题的转换。

对于理论结构来说,“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概念会在某些特定的表述形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论述中显现为某些理论结果,而这一显现往往是“沉默”的过程。

在下面的叙述中我们将对这一“沉默”的转型做出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一阿尔都塞断裂前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对《资本论》的哲学解读来实现的。

对著作的“哲学解读”是提出著作及其对象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就提出了著者所论述的对象的特殊性问题。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基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基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基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
形态》的解读
宋杰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19
【摘要】阿尔都塞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理论围绕着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中心力量的概念展开。

本文结合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探讨和分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来源。

该研究考察了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基础、质询在主体形成中的作用、通过意识形态再现社会关系以及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重要性。

阿尔都塞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融入结构主义和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层面。

深入剖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的理论来源与发展,有助于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提供有力的支撑与助力。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宋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基本特征研究——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解读
2.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
解读3.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4.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解读5.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当代价值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张秀琴【摘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哲学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作为一种关系体系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结构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物质性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主体建构者的意识形态.通过这四个观点,阿尔都塞实际上已经涉及了意识形态的存在、基本特征、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基本问题.它们是我们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宝贵理论资源.【期刊名称】《教学与研究》【年(卷),期】2007(000)012【总页数】6页(P66-71)【关键词】表象;结构;召唤;意识形态【作者】张秀琴【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_ 教学与研究 2007年帮 12 期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张秀琴(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249 ) [ 关键词 ] 表象;结构;召唤;意识形态[ 摘要]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哲学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作为一种关系体系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结构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物质性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主体建构者的意识形态。

通过这四个观点,阿尔都塞实际上已经涉及了意识形态的存在、基本特征、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基本问题。

它们是我们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宝贵理论资源。

[中图分类号]B56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0257-2826(2007)12-0066-06阿尔都塞作为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其主要哲学观点中,最为我们熟悉的莫过于他的关于认识论断裂的理论和症候式阅读法理论,但实际上,他的这些著名的理论观点,都是建立在他的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基础之上的。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阿尔都塞是较早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明确提出意识形态范畴的,并且,也是他第一次将这一概念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中的核心范畴” ,“ 应该说,意识形态理论是阿尔都塞哲学研究中分量很重的内容” ,“ 也由此,他的影响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后现代激进话语之中。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评析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评析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评析阿尔都塞理论是一种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旨在研究人们的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想。

这种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意识形态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框架,并观察在不同情境下它是如何起到作用的。

本文将对阿尔都塞理论进行评析,并举出五个例子来支持我们的分析。

首先,阿尔都塞理论认为人们的意识形态是深层次的,与其他方面的认知和行为相关联。

例如,在一个国家中,政治权威结构如果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人们的想法和行为,以此来维持自己的权威,这便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的日常生活。

例如,女性在塔利班政权下受到的歧视和迫害就是一种典型的例子。

阿尔都塞理论认为,国民只有通过反思和批判性思维来思考他们所接受的意识形态,才能摆脱这种影响。

其次,阿尔都塞理论介绍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理论方法,将意识形态与经济和社会中的权力结构联系起来。

例如,美国的奴隶制度就是一种以剥夺黑人人权为核心的权力结构。

阿尔都塞理论认为这种权力结构中的意识形态是被用来合理化奴隶制度的,并掩盖真相。

此外,它还影响到那些优先想要保留这种制度的人的思想。

因此,通过阿尔都塞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们自身的思想如何被这种意识形态所影响,以及它是如何带来社会不平等的。

第三,阿尔都塞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和现在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以及国际政治和经济力量的作用。

例如,我们可以把塔利班政权时期对女性的迫害作为一个特定的案例来研究。

该政权依靠了一种极端的伊斯兰教义,并通过援助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它规定女性必须要穿着传统的布条遮盖住全身,并不给她们教育的机会。

这种政策是极具意识形态性质的,是为了官方的合法性和社会管理的目的而进行的,同时阿尔都塞理论也能揭示出它对于官僚政治和本国政治家如何维系自己的权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四,阿尔都塞理论可以同时分析心理学和社会学,从而深入了解和分析社会中的行为。

例如,阿尔都塞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儿童在教育体系中的学习方式。

马尔库塞文化异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马尔库塞文化异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马克思视角下生命政治的主体重塑研究 (2019CZX021),项目负责人:周治健㊂作者简介:杨关鸣,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㊂马尔库塞文化异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杨关鸣(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㊀要:马尔库塞在德国古典哲学对于 异化 概念的发展以及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的文化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并试图通过实现文化的 异在 以恢复文化的否定与批判性,进而推动社会变革以走出异化的现实困境㊂这一理论构想虽具有乌托邦色彩,但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启示作用㊂关键词:文化;异化;异在中图分类号:D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08.060㊀㊀赫伯特㊃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大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体系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试图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㊂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他尤其关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如果说在马克思那里,异化理论被极为成功地运用于对于工人的劳动状况的分析,那么马尔库塞就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发达工业社会阶段后,运用异化理论对当时的文化状况进行了剖析,并得出了一些批判性的㊁启发性的结论㊂1㊀文化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1.1㊀德国古典哲学语境下的 异化 概念马尔库塞的思想体系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而德国古典哲学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渊源㊂因而 异化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要充分理解它的内涵,有必要首先考察它在德国古典哲学语境中的含义㊂根据王树人先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理论“中的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的 外化 概念首先对 异化 理论的形成做出了贡献㊂费希特是在探讨 自我 与 非我 的关系时使用 外化 这一概念的㊂ 自我 的运动分为两部分,首先 自我 具有 外化 自身形成 非我 的能动性,在形成 非我 后,再对 非我 进行扬弃,这样 自我 才能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存在,进而实现 自我 与 非我 的统一㊂ 在这里外化其所以体现着异化,就在于自我通过外化否定自身并设立了制约自身的非我 ㊂简言之,费希特的 外化 概念道出了 异化 理论的第一个环节即 外化 的过程㊂紧接着黑格尔对费希特的 外化 概念进行了继承与发展,黑格尔将 外化 作为自己 绝对精神 哲学的关键环节加以运用㊂在黑格尔的哲学语境中,自然社会等一切客观存在可视作 绝对精神 的 外化 ㊂另外,黑格尔也对 外化 概念进行了发展,王树人先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理论“一文中认为,虽然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文本的一些地方, 外化 与 异化 两个概念被当作同义词加以运用,但在另外一些地方,黑格尔赋予了 异化 以不同于 外化 的内涵,在这些地方, 异化 不仅指 自我 外化出一个异己的甚至与 自我 对立的 非我 ,而且强调了 非我 对于 自我 的压迫性㊂由此可以看出,尽管黑格尔并没有严格区分 外化 与 异化 的概念,但 异化 概念在黑格尔那里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㊂侯才在‘有关异化 概念 的几点辨析“一文中认为, 异化 这一概念到了费尔巴哈那里才有了明确的哲学含义即 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㊁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转过来束缚㊁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㊂综上所述,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语境下,从费希特的 外化 概念,到黑格尔对于 外化 后产生的 非我 的对于 自我 的压迫性的强调,再到费尔巴哈对于 异化 的哲学意蕴的较为清晰的勾勒, 异化 概念的内涵逐步清晰㊂基于此,可以对 异化 概念进行一个初步的定义即主体由于本能或自身的某种需要,外化出客体,这一客体又反过来压制㊁束缚主体㊂可以说,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异化理论的发展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以及马尔库塞的文化异化理论的形成做好了理论铺垫㊂1.2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 劳动异化 概念马克思发现了异化理论中所蕴含的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力量,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㊃381㊃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异化理论进行了成功的发展运用㊂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用 异化 理论去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㊂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并且有四方面的体现:第一,劳动者与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者与他的劳动过程相异化;第三,劳动者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和人相异化㊂那么劳动的应然状态又该是什么样的?马克思指出: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㊂ 也就是说,劳动应该是自由和自觉的,并且这种自由和自觉的劳动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关键,因为人可以有意识的和自觉地去进行各种活动,而动物的生命活动与其意识是同一的㊂换言之,劳动本应当是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㊂但在马克思的时代,在那样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过程使工人的身心饱受摧残,并且劳动产品是为资本家所占有,壮大了资本家的㊁压迫工人的力量,劳动者越来越远离他的类本质㊂最终结果是人与人相异化,社会日益分裂为对立的两部分即受压迫的工人阶级与压迫者资产阶级㊂马克思的‘手稿“在1932年首次公开出版,马尔库塞对‘手稿“做了及时解读,并认为‘手稿“的发表对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说具有划时代的作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学说具备了新的理论基础㊂张秀琴教授在‘马尔库塞对马克思 巴黎手稿 解读的贡献“一文中认为正是马尔库塞开启了对于‘手稿“解读的先河,在这之后很多西方学者开始参与相关讨论,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以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探讨为主议题,达致理论论争的高峰㊂ 可以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尔库塞文化异化理论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㊂2㊀文化异化的概念与表现形式2.1㊀文化异化的概念基于德国古典哲学语境下对于异化概念的发展以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马尔库塞所提出的文化异化理论所展现的是这样一种现实:如果说在马克思创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最突出的异化现象表现为工人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与工人相对立并压迫劳动者㊂那么在马尔库塞看来,资本主义进入他本人所处的所谓 发达工业社会 时代,异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于文化的异化㊂简言之,人们由于自身发展需要造就了文学㊁艺术㊁绘画以及音乐等种种文化形式,但是在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文化在本质上成为一种与人相对立的存在㊂但是文化异化又与马克思所描述的劳动异化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劳动异化下的工人是能够在主观上意识到劳动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存在的㊂但马尔库塞所批判的文化异化现象表现得更为隐秘,使人身处其中却往往浑然不觉,这就涉及对于文化异化的表现形式的具体分析㊂2.2㊀文化异化的表现形式第一,文化趋于商品化㊁市场化㊂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中, 文化工业 是其十分重要的一个批判对象㊂所谓 文化工业 是指在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用类似工业流水线的固定模式生产各种文化产品,并借助于新兴技术手段和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传播的一整套完整的产业体系㊂ 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通常可以迅速商品化进入市场,这类文化产品首先考虑的不是自身是否真正具有文化㊁审美等独特价值,而是首先考虑自身的交换价值,将自身视为商品,以期在市场上卖出更高的价格和获得更多的利润㊂正如马尔库塞在论述音乐这一文化现象的商品化倾向时说: 发自心灵的音乐也是推销术的音乐㊂起作用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真实的价值㊂第二,文化的肯定性质越发凸显㊂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一书中对 肯定性文化 展开了批判㊂马尔库塞所批判的肯定性文化,是指在资本主义行进到发达工业社会阶段后,由于资产阶级与大众的利益本质上仍然是对立的,而这样的对立发展下去会导致大众对于资产阶级的反抗,但由于资产阶级掌握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同时也控制着社会精神文化生产,于是就需要生产并传播一种肯定性的文化,目的在于掩盖社会矛盾,诱导人们肯定现存的社会秩序㊂马尔库塞在分析艺术这一文化领域内的事物的现状时认为,艺术看似是在将美好的事物展示给大众,实质上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消除人们的反抗精神㊂这种平息大众反抗精神的肯定性文化会使人产生一种虚假的 幸福意识 ,马尔库塞将这种虚假的 幸福意识 定义为: 相信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并且相信这个制度终会不负所望的信念 ㊂而一旦人们信奉了这样一种虚假的信念,人甚至可以在没有幸福的时候感到自己是幸福的㊂在这种肯定性文化的影响下,即便一个人外在的物质生活是贫困的,内在精神生活是孤寂的,他也会将这种贫困与孤寂视作为一种崇高的 超然独立 ㊂总之,这种异化的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大众去服从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㊂第三,文化成为单向度的文化㊂在马尔库塞看来,真正的文化理应是一种 双向度 的文化㊂也就是说,文艺作品不仅要能反映现实,还必须有对于现实的批判㊁否定和超越的向度㊂在那些具有 双向度 的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文学角色如 艺术家㊁斗士㊁反叛诗人 等,他们身上具有对于现存不合理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的拒斥㊁否定和破坏㊂但是当资本主义进入发达工业社会阶段,同样的文学形象㊁角色依然会出现在作品里,但却有了根本上的不同㊂这种不同表现为无论这些角色在表面上多么离经叛道,却都丧失了对于现存生活方式与社会秩序的反叛,不再试图去想象新的生活方式, 而是想象同一生活方式的不同类型或畸形 ㊂也就是说,丧失了真正的意义上的批判㊁否定和超越的向度,而成为一种单向度的㊃481㊃文化㊂3㊀走出文化异化的途径:异在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具有强大的调和与吸收能力,且奉行一种表面上的多元主义,以至于 使最不相容的作品和真理也能中立地和平共处 ㊂可以说,文化在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已经成为功能性的存在而内嵌在社会之中㊂不止于此,由于 文化工业 的发展,使得这样一种本质上是异化了的文化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快速生产与再生产进入商品化的流程中,另一方面又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迅速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占据着人们的闲暇时间㊂这正体现着马尔库塞所剖析的文化异化现象与马克思所批判的劳动异化现象的不同之处,劳动异化侧重于对人的肉体的㊁生物学维度的压迫,而文化异化则会逐渐统治人们的精神内心活动,使得人们主动去认同和肯定一个本质上是异化了的社会㊂对于这种文化的现实境遇,马尔库塞认为必须要通过实现文化的 异在 以走出困境㊂ 异在 概念与 异化 不同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㊂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中这样描 异在 的理念: 艺术异在化是对异化了的生存的自觉超越 是一种高层次或中介了的异化 ㊂以及艺术的异在性即升华,它创造出与现存现实原则不和解的条件的意向等㊂也就是说,既然文化的现状是肯定与认同现存的社会秩序,内嵌于社会之中的,那么文化要摆脱这种异化的现状首先要脱身于社会之外( 异在 即 estrangement ,本身即有 疏远,疏离 之意),或者说,文化的异在是一种对于文化异化的异化,这种第二次的异化是对于文化第一次异化的反叛的同时也是对于文化本质的回归,即恢复文化的独立性㊂而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作为一种非调和性的㊁否定性的存在激发出其变革社会的潜能㊂4㊀文化异化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马尔库塞的文化异化理论作为一种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批判理论,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与借鉴,从而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提供一定的启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4.1㊀提醒我们必须坚持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文艺作品不免会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转换为某种文化产品以期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㊂但是当文艺作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㊂文艺创作如若被资本与市场的逻辑侵吞,那么长此以往必然会丧失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失掉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地位,而仅仅作为市场中的一种商品存在㊂简言之,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㊂4.2㊀文艺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马尔库塞看来,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 文化工业 所制造的文化产品不过是在诱导人们肯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㊂正如马克思所言: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㊂ 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的文化之所以会异化,原因就在于这种文化是为统治阶级所支配的,是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为中心的,因而注定在本质上与大众的利益相背离㊂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我们真正具备了摆脱文化异化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文化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止文化异化现象的产生㊂4.3㊀文艺作品要具有否定㊁批判的向度马尔库塞针对文化异化现象提出了 异在 的解决方案,旨在让各种文艺作品能够与资本主义社会拉开距离,这样一来文艺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能具有独立性,保有其自身的否定与批判向度,推动社会变革,从而具备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㊂这种设想在社会性质㊁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背景下不免具有很强的乌托邦色彩㊂但这种对于文艺作品的应然状态的设想也在提醒着我们保持文艺作品自身独立性与否定批判向度的重要性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 文艺要反映生活,但不能机械反映生活㊂ 文艺作品敢于对社会不公,对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假恶丑现象进行否定与批判,这样的文艺作品才是具有能动性和生命力的作品㊂参考文献[1]王树人.关于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理论[J].哲学研究, 1983,(10):39.[2]侯才.有关 异化 概念的几点辨析[J].哲学研究,2001,(10):74.[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162.[4]张秀琴.马尔库塞对马克思 巴黎手稿 解读的贡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3(02):55. [5]赫伯特㊃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50,72,51,53.[6]赫伯特㊃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7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2.[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人民出版社,2018:44.[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㊁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单行本,2016:13.㊃581㊃。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视野下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视野下的意识形态理论

Marx's and Althusser's Viewpoints on Theories of
Ideology
作者: 姜延博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吉林长春
130012
出版物刊名: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9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马克思;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实践;国家机器
摘要: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解读是激进的,他要创立一种“结构主义”的意识形态。

他的“激进解读”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方式、意义与功能三个方面对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理解两者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和异同。

哲学_实践_与_霸权_柯尔施和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哲学_实践_与_霸权_柯尔施和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第32卷第4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V ol.32N o.4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Jul.2005哲学、/实践0与/霸权0:柯尔施和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张秀琴(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8)摘要:柯尔施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实践哲学建构起来的,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则是通过其霸权理论建立起来的,他们二人又都是以对哲学问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讨来完成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工作的。

因此,哲学、/实践0与/霸权0是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基本范畴。

正是从这些基本范畴出发,他们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重新解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实践哲学0及其/转型0和/文化霸权0及其相关问题。

在前一个领域,主要讨论的是意识形态理论的视角问题,而后一个领域则主要讨论的是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所要关注的核心话题。

关键词:哲学;实践;霸权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准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05)04-0001-05作者简介:张秀琴(1970)),安徽合肥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及意识形态专题研究。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两位著名的早期代表人物,柯尔施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既是他们的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理解了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就理解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哲学思想本质),又是理解其后的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途径。

如果说柯尔施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实践哲学建构起来的,那么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则是通过其霸权理论建立起来的,而他们二人又都是以对哲学问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讨来完成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工作的。

因此,哲学、/实践0与/霸权0是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范畴,尽管他们在探讨意识形态问题时分别具有自己的侧重点,但他们所关注的主要领域和基本话题却具有明显的共同性,因此本文将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放在一起加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6-03-09[作者简介] 张秀琴(1970-),女,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张秀琴(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北京 100088) [摘要]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于:1.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且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而存在;而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尽管没有历史(指的是意识形态一般,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但却永恒存在,而且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社会结构而存在;2.关于意识形态的意义或功能问题: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扮演的是“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在全部人类历史中,则承担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角色;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以其“物质性”特征发挥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而在全部人类社会历史中,意识形态则承担着主体建构者的角色,即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将“个体召唤为主体”。

[关键词] 马克思;阿尔都塞;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A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6)04-0118-06 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及其意义问题,学术界已有相关讨论,但对于从这一角度出发,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则试图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历史与永恒首先,马克思提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理论目的是为了说明意识形态的受动性特征,反对唯心主义观念说;其理论出发点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强调的是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知道,“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提法,最早见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形成的标志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形态是人们“实际活动”的“反射或回声”,“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P30)。

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提出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说,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其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的受动性特征。

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没有绝对的独立性,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没有自己独立的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1](P525)“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像机中一样倒现着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的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1](P29-30)。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坚持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即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只是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历史发展的观念表现,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

正是这一点,使得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区别与其他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理论。

正如大卫·莫里在其《政治思维中的哲学和科学》一书中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所有思想都是唯物主义的,所以,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也不例外”。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的意识都以某种方式和在某种程度上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形成或决定,但是,在对社会现实提供正确说明的意识和没有对社会生活提供正确的说明的意识因而是意识形态的意识之间还是有着明确的区分的。

这不是简单的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区分,也不是适合于现实的意识与不适合于现实的意识之间的区分。

所有的意识都在某种程度上适合于现实,现实是它们的最终来源”[2](P35)。

这里的“现实”指的就是社会物质生活实践。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实践不仅决定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更新。

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以及它所属的意识、精神不是“从天上降到地上”的,而是“从地上上升到天上”[1] (P30)的。

离开了物质实践过程,意识形态就成了无源之水了。

一句话,意识形态具有受动性的特点,即它只能是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受物质实践的制约和限制,随着物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然而,这种相对于物质实践来说的受动性特点,并不影响意识形态在外观上具有自己的存在和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非但如此,意识形态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结为自己发展的体现,直至把人类的历史发展也完全归结为一种“观念”或“意识”的发展史。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成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对社会认识的局限性所致。

正如马克思所观察到的,以往的意识形态理论只看到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即意识、理论的指导性,并把这些意识、理论看作是历史的终结根源,“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1](P16注①),即认为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

而且,人们对意识形态的绝对独立性的承认与推崇在人类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直到费尔巴哈,还把人类的发展史归结为宗教的变迁史。

而阿尔都塞虽原则同意“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但却认为这里的意识形态指的是“意识形态一般”;其理论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主客体、物质与意识或思维与存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而其理论出发点则是其结构主义的认识论断裂说。

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永恒性。

阿尔都塞同意马克思所提出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观点,但却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显然并不意味着在意识形态中没有历史,而是意味着它没有自己的历史。

尽管从形式上说,我希望捍卫的这个论点沿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提法,但是它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那个实证论的、历史主义的论点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一方面,我认为可以承认各种意识形态有它们自己的历史(尽管这个历史归根到底是由阶级斗争决定的);另一方面,我认为也可以承认意识形态一般没有历史,但这不是否定的意义上(它的历史在它的外部),而是在绝对肯定的意义上来说的”[3](P349-350)。

因为在阿尔都塞看来,“关于各种意识形态的理论最终要依赖于社会形态的历史,因此要依赖于在社会形态中结合起来的生产方式的历史,以及在社会形态中展开的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就不可能有关于各种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了,因为各种意识形态(从上面提到的两方面,可以把它们定义为不同领域和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有历史的,而这种历史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显然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尽管它本身包含着这些意识形态”[3](P349-350)。

由此出发,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个提法是在一种明显的实证论语境中出现的。

在这里,意识形态被设想为纯粹的幻觉、纯粹的梦想,即虚无。

它的所有的现实性都在它的外部。

因此,意识形态被认为是一种想象的作品。

”[4](P349)“当时,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想象的拼合物,是纯粹的、空幻而无用的梦想,是从惟一完满而实在的现实的`白昼残迹'中构成的东西———这个现实,就是具体物质的个人物质地生产着自身存在的具体的历史。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提法正是以这一点为基础的,因为它的历史在它之外,而在那里惟一存在的历史就是那些具体的个人等等的历史。

因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个论点是一个纯否定的论点,因为它同时意味着:1)意识形态是虚伪的东西,因为它是一个纯粹的梦……2)意识形态没有历史”[3](P350-351)。

显然,这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错误理解。

因为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指的就是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物质生活实践和社会存在方式的反映。

也即意识形态与社会物质实践相比,具有受动性;但是,由于物质生活实践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局限性以及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成见等因素,使得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具有虚假性的特征,即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其各种意识形式———诸如宗教意识形态等表现出貌似合理的“本原性”或“决定性”特征来。

而要揭露和批判这种虚假性,也只有回到物质实践之中,但阿尔都塞却拒绝给予实践这一祛除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角色功能。

在他看来,任何一种以实践(社会实践)为中介的认识观点固然有效,但都必然是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产物,“因为这恰恰是在对手的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意识形态的回答”。

实践领域中只产生意识形态式的实践观点。

“当人们不能把意识形态的对手吸引到自己的领域,或者说还没有成熟到对手的领域内建立自己的基地,或者不得不降低到对手的领域时,人们就不得不在意识形态的对手的领域内进行战斗”,这种战斗是带有意识形态意味的实践[4](P56-57)。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和阿尔都塞都同意“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提法,但二人无论是在理论出发点,还是在理论目的(或重点)上都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强调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意识形态理论;而后者则强调的是一种结构主义的非批判性的意识形态观。

其次,在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上,二人的另一个重要的分歧之处就在于: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观点的阐述,说明了意识形态只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尤其是在马克思晚年的笔记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马克思实际上主张的是:在原始社会,是无所谓意识形态的。

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存在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意识形态会随着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共产主义实践而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载体的精神生产。

但阿尔都塞则鲜明地反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他认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被赋予了一种结构和功能,以至于变成了一种非历史的现实,即在历史上无所不在的现实,也就是说,这种结构和功能是永远不变的,它们以同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所谓历史的整个过程中,出现在《共产党宣言》所定义的阶级斗争的历史(即阶级社会的历史)中”[3](P351)。

所以,阿尔都塞宣称,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但却永恒存在!最后,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的具体存在形式,即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而存在。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一定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5](P32)。

这样,马克思就区分出了作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和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所起的作用就是“软国家机器”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