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的来历
乙肝疫苗的“前世今生” 从“澳抗”
乙肝疫苗的“前世今生”从“澳抗”到乙肝疫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果一个人被告知“澳抗”阳性,则无异于一声惊雷,甚至意味着大祸临头,因为这表示他感染了乙肝病毒。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辉博士因在推动乙肝科研和治疗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荣获全球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最高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听到乙肝,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接种过的乙肝疫苗。
但对于“澳抗”这个词,当下的一些年轻人可能比较陌生了。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果一个人被告知“澳抗”阳性,则无异于一声惊雷,甚至意味着大祸临头,因为这表示他感染了乙肝病毒。
那么到底什么是“澳抗”呢?惊喜,“澳抗”的发现自从20世纪40年代发现血液能传播乙型肝炎后,医学家们就开始寻找引起乙肝的病原微生物,但是花了20多年的时间仍没有结果。
1963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博士在筛选血样时偶然发现,一位血友病患者的血清可以与一位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发生反应。
于是他就把存在于后者血清中的这种神秘物质称为“澳大利亚抗原”(Australia antigen,简称“澳抗”)。
在当时,澳抗的实际意义尚不得而知。
通过进行更多的实验后,布隆伯格等人在1966年底发表论文,提出澳大利亚抗原与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间有密切关系,可能通过输血传染。
由于这个发现,他与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一起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众所周知,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可由病毒、细菌、化学毒物、酒精等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
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目前已确定的肝炎病毒有五型,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且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澳大利亚抗原的发现为后来乙肝疫苗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但当时的医学界并不知道这种抗原属于什么病毒。
乙肝宣传资料
乙肝疫苗定义: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
即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浆中分离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经处理后而制成。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
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一、为何要打乙肝疫苗?注射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可以成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
现有的肝硬化、肝癌多从乙肝发展而来,成功地预防乙肝,实际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针。
目前乙肝疫苗较便宜,每支几元钱,民众都能接受。
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乙肝疫苗其实就是制备乙肝病毒表面的某些有效蛋白,这些蛋白接种人体后,免疫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武器”(抗体)来对抗乙肝病毒,而接种者本身不会被感染。
当人体接触乙肝病毒的时候,这种早已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武器”就会立即“开火”,清除病毒,抵御感染。
二、乙肝疫苗是如何制备的?如何选用?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其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乙肝病毒抗原,即一种乙肝病毒外衣壳蛋白,并非完整病毒。
这种表面抗原不含有病毒遗传物质,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即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
乙肝表面抗原曾经是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经纯化灭活等严格工序制备而来,即血源性疫苗,该疫苗由于安全、来源和成本等原因已被淘汰(如,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费大量的血浆)。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即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然后转染相应的宿主细胞,如酵母、CHO细胞,生产乙肝表面抗原蛋白。
利用重组酵母生产的叫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利用CHO细胞生产的叫重组CHO乙肝疫苗,剂量为每支5微克。
乙肝疫苗是哪个国家给中国的
1989年,中国和美国默克公司签订了一份价值700万元的重组乙肝疫苗技术转让协议。
这份协议也被叫做默克公司送给中国的礼物。
协议的签订有两个背景:一是中国虽然70年代已经成功研制出第一代血源性乙肝疫苗,但血源性疫苗在80年代初突然被怀疑跟艾滋病有关,而受到了安全性质疑,更重要的是,虽然疫苗研制成功,但一直到1986年,中国仍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二是中国当时是世界乙肝大国,平均每10个人里面有一个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2000万新生儿的感染率也接近10%。
88年秋天,中国政府刚去美国谈乙肝疫苗的引进时,默克公司本来是想直接卖疫苗给中国政府的,一只乙肝疫苗在美国的售价是100美元,作为乙肝大国的中国,得是一个多大的市场啊。
但谈着谈着默克公司发现,中国那时候全民免疫体系还非常不完善,乙肝疫苗在中国不是免费接种项目,他们卖给中国政府的疫苗,普通人用不起。
于是默克公司最终决定将疫苗技术当作一件礼物,以象征性的70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中国。
事实上,默克公司这个举动不仅意味着放弃了专利费和中国市场的巨额利润,甚至象征性收取的700万美元,连培训中方技术人员和支付派遣到中国的专家费用都包不住。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默克公司负责提供生产重组乙肝疫苗的全套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设计等、培训中方人员,确保在中国生产出同等质量的乙肝疫苗;中国负责设计、建造年产量4000万剂的乙肝疫苗生产线,以保证可以免疫全部新生儿。
1992年,在卫生部和广东省的牵头下,深圳泰康生物公司成立,成为承接默克公司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生产的企业。
同一年,卫生部宣布乙肝疫苗被纳入国家计划免疫项目。
但这只是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
卫生部把乙肝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项目后的10年里,乙肝疫苗的接种并不免费,而是由家长支付。
一直到2005年,国内才开始真正实现全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又过了四年,到2009年,才宣布为所有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
从89年签订合同算起,默克公司期待中那个“没有乙肝的中国”,整整用了20年才开始慢慢成为现实。
乙肝疫苗生产发展简介PPT
基因工程技术
01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疫苗的产量和纯度。
新型佐剂的研发
02
开发新型佐剂,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
细胞培养技术
03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实现疫苗的连续生产。
疫苗生产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项目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共 同研发和推广乙肝疫苗 。
技术交流与转让
加强技术交流与转让, 促进疫苗生产的国际合 作。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新疫苗的研发方向
1 2
新型疫苗的研发
针对乙肝病毒变异株,研发更有效、更安全的疫 苗。
联合疫苗的研发
将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结合,减少接种次数,提 高接种率。
3
免疫策略的优化
研究更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提高疫苗的保护效 果。
疫苗生产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乙肝疫苗的重要性
控制乙肝传播
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 效方法,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降低 感染风险,控制乙肝的传播。
预防慢性肝炎
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预防慢性肝炎 的发生,避免因感染HBV而导致 的长期健康问题。
提高人口素质
乙肝疫苗的接种可以保护广大人 群,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提高 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乙肝疫苗生产发展简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乙肝疫苗的起源与背景 • 乙肝疫苗的生产技术 • 乙肝疫苗的生产现状 • 乙肝疫苗的未来发展 • 乙肝疫苗的安全性与监管
目录
CONTENTS
01
乙肝疫苗的起源与背景
中国疫苗生产现状
乙肝疫苗的接种原理是
乙肝疫苗的接种原理是
乙肝疫苗的接种原理是通过引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来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使人体产生对乙肝病毒的保护作用。
乙肝疫苗主要包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它是乙肝
病毒外壳蛋白的一部分。
当乙肝疫苗被注射到人体内,其中的HBsAg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并开始产生特
异性的抗体,即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
这些抗体可
以与乙肝病毒结合并中和病毒的活性,从而阻止乙肝病毒的侵入和繁殖。
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记住HBsAg的结构,
以便今后再次遇到乙肝病毒时能迅速产生抗体并清除病毒。
这种免疫记忆能够为个体提供长期的保护,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
乙肝疫苗通常建议分为三剂接种,分别在0(即第一剂)、1
个月和6个月进行。
这种多剂次接种的策略旨在促进抗体的产生和维持,提高接种者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力。
总之,乙肝疫苗通过引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诱导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达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发病的目的。
这一接种原理可以有效保护人体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
乙肝疫苗接种培训课件
科学准确
宣传内容要科学准确,不 得夸大宣传效果,误导公 众。
注重隐私保护
在宣传过程中要注重保护 个人隐私,不得泄露个人 隐私信息。
06
总结与展望
对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总结
乙肝疫苗接种的背景 和意义
乙肝疫苗是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 染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新生儿、儿童 和成人等不同人群的接种,可以有效 地保护个体健康,减少乙肝病毒的传 播。
利用媒体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乙肝疫苗接种的意义和作 用,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接种意愿。
开展专题讲座
组织乙肝疫苗接种相关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解,增强宣 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针对不同人群的宣传策略与技巧
针对不同年龄段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采用不同的宣传内容和方式,如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可以采用图文 并茂的方式,针对中老年人可以重点强调乙肝疫苗接种的预防作用。
要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和宣传措施,确保这些人
群能够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03
加强疫苗研发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需要加强疫苗研发和创新。
通过引进和创新技术,开发更为有效、安全和便捷的疫苗,以满足不
同人群的需求。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与期望
加强培训和教育
为了提高公众对乙肝疫苗接种的认识和接受程度,需要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和公 众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开展培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片等方式,普及 乙肝疫苗接种知识,减少误解和疑虑。
有过敏史、发热、急性疾病等人群应暂缓接种,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咨询医生意见。
接种后的护理与观察
护理
接种后应保持接种部位的干燥和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和沾水 ,避免用手触摸接种部位。
基因工程药物——乙肝疫苗
一、什么是基因工程药物
• 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 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 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 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 的受体细胞中去,这些受体细胞包括细菌、 酵母菌、动物或动物细胞、植物或植物细 胞,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过程中,大规模 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 即基因疫苗或药物。 在医学和兽医学中应 用正逐步推广。
3、乙肝疫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 •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源性乙肝疫苗:此疫苗是用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的血液制成,故称血源性乙肝疫 苗。它的制备步骤大致是:采用高滴度HBsAg阳性携带者血液,分离出血浆并除去其中有感 染的HBV颗粒后,再将HBsAg予以浓缩与纯化,充分灭活,以消灭其中可能存在的一切已知病 毒和消除HBsAg表面可能存在的全部宿主蛋白,然后添加佐剂及防腐剂而成。为确保疫苗的 安全,每一阶段均取样做无菌试验、热源试验及动物安全试验等,以检查疫苗中有无其他病 原体及血液中的抗原物质。此种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均已获得解决,但尚有一些缺点: ① 为防止可能存在的某些病原体在制备过程中逃避灭活,采用了严格、复杂且费时的物理与 化学方法纯化HBsAg抗原与灭活措施,使制备成本提高而疫苗产量不高;②随着乙肝疫苗长 HBsAg 期而广泛的使用,无症状HBsAg携带的数目势必逐渐 减少,最终将难以再用他们的血液制备 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研制重组DNA乙肝疫苗,曾先后研制过大肠杆菌系统、 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和牛痘病毒系统的重组乙肝疫苗。目前多用酵母基因 的重组疫苗。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特点与血源性乙肝疫苗基本相似,且多无严 重的不良反应。尽管它含酵母蛋白不超过1%,但对其产生变态反应的担忧尚未完全排除。 (3)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血源性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均只含 HBsAg蛋白,当证实S蛋白能增强HBsAg的免疫应答后,又注意到单纯只含HBsAg蛋白的疫苗对 血液透析病人与新生儿免疫效果较差时,遂生产出添加前S蛋白的酵母源性重组乙肝疫苗, 它确能明显地增强免疫应答。
乙肝疫苗产生作用的原理
乙肝疫苗产生作用的原理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的一种疫苗,其原理是通过引入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从而使人体获得对乙肝病毒的保护。
乙肝疫苗的产生作用的原理主要包括:病毒提取、抗原制备、免疫应答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乙肝疫苗的制备过程中,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表面抗原主要有乙肝病毒的表面蛋白HBsAg,它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也是免疫系统辨识病毒的主要目标。
这些表面抗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从乙肝病毒颗粒中提取出来,或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在细胞中合成,制备成疫苗的活性成分。
其次,在接种乙肝疫苗后,疫苗中的表面抗原会进入人体,激活免疫系统的应答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识别和应答。
首先,免疫系统中的特异性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和B淋巴细胞,会识别疫苗中的表面抗原,将其转化为抗原呈递细胞。
这些抗原呈递细胞会将抗原结合到自身的表面分子上,并将其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
接着,T淋巴细胞通过与抗原结合,激活并扩增,进一步引发免疫应答。
这些T淋巴细胞会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包括CD4+辅助T细胞和CD8+细胞。
CD4+辅助T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调控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
CD8+细胞则具有杀伤感染的细胞的能力,可以通过识别并击杀感染乙肝病毒的人体细胞。
最后,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系统会对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反应。
这些抗体主要为IgG类抗体,可以与乙肝病毒结合,阻止病毒进入和侵染人体细胞。
此外,免疫系统还会生成细胞免疫应答,即通过杀伤感染乙肝病毒的细胞来清除病毒。
这些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为乙肝病毒感染提供了保护,预防了乙型肝炎的发生和发展。
总的来说,乙肝疫苗产生作用的原理主要包括病毒提取、抗原制备和免疫应答等方面。
通过引入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激活免疫系统的应答,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保护人体免受乙型肝炎的感染和发病。
乙肝疫苗生产发展简介讲课稿
剂量 (ml) 剂量
(ml)
2,5 (ug) 0,5 10,0 (ug) 0,5
5,0 (ug) 0,5 10,0 (ug) 0,5 5,0 (ug) 0,5 20,0 (ug) 1,0
>20 yrs成年人
10,0 (ug) 1,0 20,0 (ug) 1,0
透析患者
40,0 (ug) 1,0 40,0 (ug) 2,0
• 11 ,华兰生物在2009年也将开始
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生产。
乙肝疫苗的发展历史
• 第一代乙肝疫苗;血源性乙肝疫苗。
• 第二代乙肝疫苗;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 1,CHO细胞乙肝疫苗。 • 2,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
(第一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 3,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
(第二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大连汉信和新乡华兰 纯化步骤和纯化收率的比较
纯化步骤 纯化收率
大连汉信 多
低于20%
新乡华兰 少
高于20%
汉逊酵母和啤酒酵母的比较
重组汉逊酵母的特点 (甲基营养型酵母)
•甲基营养型酵母:以甲醇为唯一能源和
炭源的酵母。
1,多个HBsAg基因拷贝被整合到染色体中,遗 传稳定性好。
2,发酵过程中不产生乙醇,黏度小,可实现高 密度培养。
母婴阻断
• 1,HBIG+HB Vaccine被证明是母婴
阻断的有效措施。90%左右的婴儿可 被保护
(母亲,HBsAg+,HBeAg+)
PEG 硅胶 吸附
硫酸 铵沉 淀
精纯 吸附
疏水 原位 层析 吸附 DEAE 普通 分子筛 吸附 区带 疏水 普通 DEAE 吸附 分子筛
乙肝疫苗生产工艺
乙肝疫苗生产工艺乙肝疫苗是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由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制备而成。
下面将对乙肝疫苗的生产工艺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制备乙肝病毒抗原。
乙肝病毒来自感染乙型肝炎的患者血液或血浆,先通过超速离心等方法去除杂质,得到含有乙肝病毒的标本。
然后将标本进行固定化处理,使病毒失去活性,以减少传染性。
接下来,通过离心去除固体颗粒,得到乙肝病毒抗原溶液。
接着是生产酵母菌株。
将乙肝病毒抗原基因DNA导入酵母菌株中,通过培养和筛选得到表达HBsAg的酵母菌株。
由于酵母菌能够高效地表达和分泌HBsAg,因此成为制备乙肝疫苗的理想宿主。
然后是培养酵母菌株。
将选取的酵母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经过一系列的发酵步骤培养大量的酵母菌。
培养的条件包括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等。
培养时间一般为3-4天。
接下来是收获乙肝病毒抗原。
将培养好的酵母菌进行离心,去除菌体,得到乙肝病毒抗原的上清液。
然后对上清液进行纯化处理,去除杂质。
纯化工艺包括过滤、沉淀、洗涤和浓缩等步骤。
最后是制备乙肝疫苗。
将纯化后的乙肝病毒抗原与辅料(如磷酸盐缓冲剂、苯酚等)混合,制成疫苗制剂。
制剂的添加有利于疫苗的保存和使用,同时也能提高疫苗的免疫活性和稳定性。
最后,对制剂进行灭菌处理,确保产品的无菌性。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生产设备和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以防止交叉污染。
同时,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进行质量控制,确保生产的乙肝疫苗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总结起来,乙肝疫苗的生产工艺包括制备乙肝病毒抗原、生产酵母菌株、培养酵母菌株、收获乙肝病毒抗原、纯化抗原和制备疫苗制剂等步骤。
这些步骤都是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乙肝疫苗,以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生。
乙肝疫苗——让新生儿远离乙肝
乙肝疫苗——让新生儿远离乙肝2014-12-20 09:05来源:丁香园作者:anidarling字体大小-|+乙型肝炎病毒(HBV) 是一种双链环状DNA 病毒。
乙型肝炎是由HBV 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乙肝病毒携带者比率在缺乏医疗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最高。
在亚洲、非洲和太平洋等高发病区,大约75% 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在围产期或幼年期被感染的。
在西欧、北欧和北美,HBV 感染相当罕见,主要在成年期被感染。
每年因为HBV 感染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HCC)死亡人数约为50-120 万。
全世界60%-80% 的原发性肝癌起因于HBV。
医生一般通过肝功能检查和凝血功能检查诊断肝炎,通过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确诊。
HBV 的抗原有三种:⑴乙肝表面抗原(HBsAg);⑵乙肝核心抗原(HBcAg);⑶乙肝病毒e 抗原(HBeAg)。
对婴幼儿来说,感染HBV 有两种基本途径:母婴垂直传播和家庭内接触水平传播。
在高发地区,围产期传播十分常见,尤其当母亲是HBsAg 携带者且HBeAg 阳性时。
如果新生儿母亲HBsAg 和HBeAg 均为阳性,婴儿产后6 个月缺乏暴露后免疫预防,HBV 慢性感染的风险为70%-90%。
相比之下,如果母亲HBeAg 为阴性,婴儿发生慢性感染的风险小于10%。
这些感染乙肝病毒的患儿,25%-90% 称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大约25% 过早地死于慢性感染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受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的年龄越小,患HCC 的风险越大。
将近100% 的HCC 患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HBsAg 阳性的母亲使用母乳喂养并不增加婴儿HBV 感染的风险。
乙肝疫苗由HBV 表面抗原(HBsAg)构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血源乙肝疫苗和基因重组乙肝疫苗。
血源乙肝疫苗是以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血清和血浆为原料,利用高纯度甲醛灭活和(或)加热法制成的。
乙肝病毒亚病毒颗粒(22 nm)远离核酸,因此无传染性。
乙肝疫苗简述1
食用乙肝疫苗简述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危害全球人类健康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它是有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侵染所引起的。
目前,控制乙肝发生的唯一经济有效地方法就是普遍接种乙肝疫苗。
血源性乙肝疫苗是20世纪60年代问世的第一代乙肝疫苗制品,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由于血源局限,加之潜在的病原体,以及加工制备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已被基因工程疫苗所代替。
国内外现状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但传统免疫方法,生产成本昂贵且易二次感染,贮藏过程需要冷藏链,注射接种需要一定的专业设备及专业医务人员,难以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
研制经济方便的新型乙肝疫苗是全球HBV 的现实要求。
Curtiss等于1990年证实了转基因植物所表达的抗原具有免疫活性,同时提出了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的概念。
至今,利用转基因植物表达的疫苗和功能蛋白达100种以上。
烟草、马铃薯、土豆、香蕉、莴苣、羽扇豆等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口服疫苗,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现在为止,HBV基因已在马铃薯等作物中表达,在实验中小鼠和极少数志愿者中有抗原产生,但高温会破坏免疫活性,所以基因不适合在马铃薯等需加热食用的作物中表达。
选择在番茄,香蕉等可口且可生食的作物中表达具有很广大的前景。
研究方案转基因植物食用疫苗的研制过程是:先取合适的免疫原;克隆相应的基因;构建合适的表达框;适取合适的植物进行基因转化;筛选转化植株,获得稳定的高量表达免疫原的植株并扩繁;检验转基因植物组织使用免疫效果。
现取在番茄中表达为例,进行简述。
以质粒pCAMBIA1310/HB,农杆菌LBA4404,樱桃番茄种子为材料进行实验。
首先转化农杆菌,将转化好的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中。
无菌操作使番茄种子发芽,将6-8cm的下胚轴切成8mm的小段,先置于共培养基上诱导一周,然后转至不同浓度潮霉素的共培养培养基上诱导愈伤,4-6周后,把不含潮霉素的培养基上的丛生芽剪下,转到不同浓度潮霉素的1/2MS上诱导生根。
乙肝疫苗的故事和传说
乙肝疫苗的故事和传说在中国,乙肝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活。
然而,就在不久之前,人们对于这种疾病的防治知之甚少,这也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曹彬的科学家站了出来, 他带领团队研究出了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为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乙肝发病率极高,许多新生儿出生后就携带了乙肝病毒。
这种病毒会长期潜伏在人体内,对肝脏造成损害, 甚至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许多家庭因此陷入了绝望。
此时,曹彬正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
他深知乙肝对于中国人的危害,决定投身于乙肝疫苗的研究。
然而,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在当时的科研条件下,疫苗研发需要经过多个阶段,包括实验室研究、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等。
而且,由于乙肝病毒的特殊性,疫苗的研发过程充满了挑战。
曹彬和他的团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
他们夜以继日地开展研究, 不断尝试、失败、再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坚信自己能够为中国带来第一支有效的乙肝疫苗。
经过多年的努力,曹彬和他的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
随后,他们又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中国在乙肝防治领域树立了威望。
随着疫苗的推广和应用,中国的乙肝发病率逐渐降低。
许多新生儿得到了保护,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
家庭和社会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曹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突破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信念、毅力和奉献的故事。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科学的力量,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乙肝疫苗生产国之一。
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保护他们的健康。
这一切都离不开曹彬和他的团队的辛勤付出和坚定信念。
除了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外,曹彬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他经常到偏远地区宣传乙肝防治知识,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的疫苗接种服务。
乙肝病毒的发现及疫苗的制备
乙肝病毒的发现及疫苗的制备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发现者、美国宇航局空间生物研究所主任、1976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巴鲁克·布隆伯格(Baruch Blumberg)2011年4月5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加州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逝世,享年85岁。
巴鲁克·布隆伯格巴鲁克·布隆伯格1925年生于美国纽约,1957年从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6年因发现乙肝病毒和乙肝病毒致病机制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他同时也是第一代乙肝疫苗的研制者。
MacCallum的乙肝研究初发现虽然几个世纪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肝炎这一疾病,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医生们还不知道它的确切病因和传播方式。
二战时期,由于大量的伤员,输血成为常用手段,战场上患肝炎的士兵不断增加,而当时的医学界还没有对这个现象加以重视。
20世纪40年代,一位专门从事肝疾研究的英国医生MacCallum最先解开了这个谜。
他最开始并不是研究肝炎,而是研究黄热病,当时这一由蚊子传播的疾病造成了非洲和南美洲大批士兵的死亡。
他负责研究生产黄热病疫苗,令他大为不解的是,一些士兵在接种黄热病疫苗后发生了肝炎。
黄热病疫苗中含有人血清,MacCallum想起曾在医学文献报道中看到一些肝炎病例也是在接种了含有人血清的疫苗后发生的,他还了解到一些人在使用了未消毒的注射器后,也出现了肝炎,这些未消毒注射器的针头上带有少量的人血。
乙肝病毒由此,MacCallum考虑到是否在人的血液中含有引起肝炎的病毒。
于是MacCallum和他的同事们对一批志愿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结果证实了他的猜测,同时还搞清楚了肝炎不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还可通过其他途径传播。
1947年,MacCallum将由污染的食物和水经消化道传播引起的肝炎称为甲型肝炎,由污染血液经输血传播引起的肝炎称为乙型肝炎。
但在此之后的十几年当中,限于当时的医学理念及研究手段,肝炎研究陷入困境。
乙肝疫苗生产发展简介 PPT
n80年代中期----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第二代乙肝
疫苗)。包括:
• 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表达水平不理想—
50mg/L。5ug/0,5ml的成人剂量偏低,抗体滴度 偏低。
• 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表达水平低,2-5mg/L,
母婴阻断效果不理想
• 重组牛痘病毒乙肝疫苗。表达水平低,1-3mg/L,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 10, 大连高新(汉信)生物制药有
限 公 司 从 1998 年 开 始 重 组 汉 逊 酵 母 乙 肝 疫 苗 的 研 制 工 作 , 在 2002 年6月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颁 发 的 “ 新 药 证 书 ” , 在 2003 年 开始商业化生产。
母总蛋白)
• 纯化收率:20% • 发酵罐工作体积:500L • 一次发酵所得抗原量:
50mg/Lх500L=25g
• 纯化后所得抗原量25gх20%=5g • 可生产疫苗量
5,000,000/5=1,000,000支
北京天坛和新乡华兰表达 水平和抗原产量的比较
汉逊酵母和啤酒酵母的比较
重组汉逊酵母的特点 (甲基营养型酵母)
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
n90年代初期---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更先进的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国外主要的乙肝疫苗生产厂家
国内主要的乙肝疫苗生产厂家
国内乙肝疫苗生产厂家工艺比较
• 华兰:菌种好,表达水平高,纯化
收率高,所以,总体而言,华兰公 司的技术更为先进。
• 基本技术资料: • 菌种:重组酿酒酵母 • 表达水平:50mg/L • 表达效率:1,35%(表面抗原蛋白/酵
• 8, 1989 年 北 京 生 物 制 品 研 究 所 与
cho重组乙肝疫苗制作原理
cho重组乙肝疫苗制作原理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cho重组乙肝疫苗这个超厉害的东西的制作原理呀。
咱先得知道乙肝是个啥玩意儿,乙肝病毒可坏啦,它要是跑到咱身体里,就可能让咱肝脏生病呢。
所以呀,科学家们就想办法来预防这个坏家伙,这就有了乙肝疫苗。
那cho重组乙肝疫苗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可有着很有趣的科学故事哦。
这个疫苗的制作呀,得从一种细胞说起,就是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啦。
这细胞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工厂呢。
科学家们先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给找出来。
这基因就像是一个密码,它藏着能让身体识别乙肝病毒的关键信息。
然后呢,就像变魔术一样,把这个基因放到cho细胞里。
这就好比把一个特殊的生产配方给了这个小工厂。
这个cho细胞可聪明啦,它拿到这个基因之后呀,就开始按照这个基因里的指示来生产东西。
它生产的就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啦。
这个抗原就像是乙肝病毒的一个小标签,身体的免疫系统只要看到这个小标签,就知道乙肝病毒是个坏家伙啦。
这个生产的过程也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呢。
cho细胞要在合适的环境里慢慢悠悠地把这个抗原生产出来。
就像我们做手工一样,得一步一步来,不能着急。
它需要合适的温度、营养啥的。
比如说,就像我们人要吃饭才能有力气干活一样,cho细胞也得有各种营养物质来支撑它生产这个抗原。
等cho细胞生产出足够多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之后呢,就要把这个抗原从细胞里分离出来。
这就像是从工厂的产品里挑选出合格的产品一样。
科学家们会用各种高科技的方法,把这个抗原单独拿出来,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处理之后呀,这个抗原就变得更纯净、更安全啦。
然后呢,再把这个抗原和一些其他的东西混合起来,做成疫苗。
这些其他的东西呢,有的是为了让疫苗更稳定,就像给宝贝东西加个保护罩一样;有的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更容易接受这个疫苗,就像给它穿上一件友好的外衣。
当我们把这个cho重组乙肝疫苗打到身体里的时候呀,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就像一群小卫士一样。
它们看到这个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这个小标签,就开始警惕起来啦。
【行为习惯】解析各种疫苗对怀孕的影响
【行为习惯】解析各种疫苗对怀孕的影响疫苗的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感染,可是正在孕期的准妈妈,你知道特殊时期的你接种疫苗有哪些禁忌吗?乙肝疫苗对乙肝疫苗的研制始于1970年,研制主要源自美国和法国,起初就是使用所含乙肝病毒的人血浆,经过灭活做成疫苗,这类疫苗泛称为血源灭活乙肝疫苗,缩写血源疫苗。
1982年正式宣布应用于乙肝免疫系统。
我国乙肝疫苗的研制开始于1973年,我国研制的血源疫苗是从hbsag携带者血浆中提取hbsag,经胃酶消化、尿毒处理和甲醛处理3个减毒步骤制成的,1985年在我国投产使用。
但是,由于血源灭活乙肝疫苗用hbsag携带者血浆作原料,原料来源不足,生产受到限制,不能满足需求。
为此,开展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研制,我国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于1995年投入使用。
现在我们使用的均是这种乙肝疫苗。
在婚前检查和孕前检查中,都常规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五项,对于五项全阴的女性,我们建议注射乙肝疫苗。
但由于乙肝疫苗全程注射时间就是6个月,而在胎儿期间不倡导注射各类疫苗,这就给在孕前检查的女性造成了麻烦。
因为,大多数搞孕前检查都就是在准备工作分娩的3个月左右展开的,如果乙肝标志物五项均阴性,期望注射乙肝疫苗时,就须要把分娩计划向后延后,至少必须在半年后就可以顺利完成全程注射。
所以,育龄女性必须在例会的健康检查中,常规密乙肝标志物五项,而不是仅仅密乙肝表面抗原一项就可以了。
如果五项均阴性,就已经开始注射乙肝疫苗,以免计划分娩时给你增添麻烦。
风疹疫苗风疹就是可以防治的传染病,1969年风疹活疫苗在美国问世,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赢得免疫原性较好的减毒株,反应轻微,并无传播性,达至了疫苗减毒标准。
风疹活疫苗的免疫方案曾经有3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给1-2岁男女儿童普遍接种,其目的是想通过对大量易感儿的接种,提高人群整体免疫力,以控制风疹病毒的传播。
第二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只给11-14岁女童接种,目的是想在育龄前期给几年后可能怀孕的女性免疫,以期有效地保护胎儿免受风疹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概述
乙肝疫苗概述摘要:关键词: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或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特殊药物。
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可以随着血液遍布于整个机体。
一旦抗体发现乙肝病毒,就能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并将其清除,从而保护肝细胞,使机体免受伤害。
乙肝疫苗的生产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以后引起的一种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则是一种组织特异性病毒,它主要存活于肝细胞内,能引起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目前有3亿5千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有关的疾病[1]。
而在我国,约有1.2亿人为乙肝表面抗原慢性携带者,据估计,我国每年因乙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600亿元人民币[2]。
由此可知,乙肝疫苗生产和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乙肝疫苗的种类及制备血源性乙肝疫苗1975年7月1日,我国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研制成功,它又被命名为“7571疫苗”。
第一个注射该疫苗的人是它的研制者——陶其敏。
而血源性乙肝疫苗在我国正式批量生产则是在1985年[3]。
血源性乙肝疫苗的制备是抽取高浓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血液,从中分离出血浆,同时灭活具有感染性的乙型肝炎病毒,再将获得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浓缩、除杂与纯化,最后添加相应的佐剂和防腐剂而制成。
由于血源性乙肝疫苗的原料来源受限,生产成本高,而且可能通过血清传播其他疾病,我国1998年7月1日已经停止生产血源性乙肝疫苗,并于2000年1月1日停止使用这种疫苗[4]。
重组乙肝疫苗重组乙肝疫苗是目前使用的疫苗,可分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乙肝疫苗。
重组乙肝疫苗的制备主要依赖于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的发展。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patitis B.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204 dex [EB/OL].[2000-10].[2] 李河民,梁争论. 发挥肝炎疫苗的免疫作用,控制肝炎的流行[J]. 高科技产业化,2006,11(1/2):80-81.[3] 沈福杰,吴维寿,姜庆五. 乙肝疫苗在医院中的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14(5):247-250.[4] 宋雪芳,曾滢,朱凤才.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应用进展[J]. 传染病信息.2008(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疫苗的来历
1965年,在NIH工作的巴鲁克•布隆伯格在一位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血液中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称之为澳大利亚抗原,使得乙肝疫苗的研制成为可能,他因此共享了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70年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病毒颗粒,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了乙肝病毒的基因测序。
布隆伯格不是病毒学家,他发现白血病病人的血液中澳大利亚抗原很普遍,又发现唐氏综合症病人也有这种抗原,但他还是不知道这种抗原到底属于哪个病毒。
纽约输血中心的病毒学家艾尔弗雷德•普瑞斯一直在病人输血前和输血后采取血样,1968年他发现一位病人患肝炎,输血前的血样没有澳大利亚抗原,输血后的血样里面就有了,因此断定这种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有关。
纽约大学医学院儿科系主任索尔•克鲁曼得知了布隆伯格和普瑞斯的发现后,从一位乙肝病人身上采了血液,等血液凝固后,将血清取出,注射给纽约威洛布鲁克学校的25名弱智儿童,结果24名儿童得了肝炎,其中一位儿童成为慢性感染者。
克鲁曼因此做出结论,病人的血清具有高度感染性。
接下来,克鲁曼用水将血清稀释,加热1分钟,然后给弱智儿童注射,有人注射了两剂,有人注射了一剂,再给他们注射病人的血清,这一次注射了两剂的孩子没有一个孩子生病,注射了一剂的孩子有一半没有生病。
克鲁曼为此很激动,因为他只是把血清稀释后加热一下,就做成疫苗了。
但是,克鲁曼没有料到,他这样做是要受到道德的谴责的。
1967年1月10日,纽约州参议员西摩亚•泰勒提出严重的抗议,威洛布鲁克学校的校长杰克•哈曼德则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肝炎是威洛布鲁克学校的大问题,纽约州的卫生部门支持哈曼德,指出由于克鲁曼的成果,肝炎已经从威洛布鲁克学校消失了。
泰勒提案禁止在儿童身上做医学实验,这个提案没有被纽约州议会通过,但泰勒的行动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注意。
克鲁曼的实验证明了有甲肝和乙肝两种肝炎,而且澳大利亚抗原可以被用为疫苗,他因此获得很多奖项并被选入国家科学院。
但那些因为他在弱智儿童身上进行的不道德的实验而愤怒的人们及那些儿童的家长在他的余生中一直跟随着他到处抗议。
克鲁曼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东西不是疫苗,他只是证明澳大利亚抗原的抗体对乙肝病毒感染有免疫力,乙肝疫苗要靠疫苗专家去完成。
默克公司的莫里斯•希勒曼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乙肝疫苗,他的难题是怎样获得病毒。
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的关键是其表面蛋白和肝细胞结合,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阻止这种结合,使得乙肝病毒不能感染肝细胞。
乙肝病毒的对抗策略是产生大量的表面抗原,使得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无法完全阻断它们和肝细胞的结合,以量取胜,因此在感染者的血液中有多达5X1017个病毒表面抗原。
希勒曼从乙肝的高危人群同性恋和吸毒者那里收集来大量的血液,希望从中纯化出澳大利亚抗原来。
这是个看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人的血液中有各种各样的成份,这些乙肝感染者的血液中除了澳大利亚抗原外,还有大量的活乙肝病毒,以及很多未知的东西,包括几年后才被发现的艾滋病毒。
希勒曼用三种不同的化合物来处理血清,先用胃蛋白酶分解血液中的蛋白,但不分解澳大利亚抗原。
经过试验,发现胃蛋白酶使得血液中的感染性乙肝病毒颗粒只剩下1%。
他接着用尿素来分解朊蛋白。
20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是朊蛋白导致苦鲁病,后来又发现其他疾病包括疯牛病也是朊蛋白引起的,这类感染物被称为朊病毒,希勒曼生怕血液中有这样的东西。
尿素处理后,他用福尔马林处理,福尔马林可以彻底地灭活很多病毒包括乙肝病毒。
这三种办法每一种都可以将乙肝病毒的感染性降低到1%,合并起来是千万亿分之一。
但希勒曼不知道血液中的其他感染性成分是否也被灭活了,他对已知的病毒进行检测,发现都被完全灭活了。
证明了乙肝病毒的抗原非常稳定,很难被灭活。
之后他经过一系列的过滤,奇迹般地获得了纯化的乙肝病毒抗原。
几年后,艾滋病毒的检测方法成熟了,用这些检测方法在希勒曼的乙肝疫苗中没有发现活的艾滋病毒,这都得益于希勒曼的小心谨慎,使用了额外的步骤对血样品进行灭活处理。
希勒曼的疫苗是第一个用人血液制备出来的疫苗,尽管他认为很安全,但FDA 不批准进行临床试验。
原因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明者沙宾表示强烈反对,如果这个疫苗被告上法庭,沙宾将作为对方的证人,而且连自己的表弟克鲁曼一道告了。
希勒曼只好在默克公司内部找志愿者,他不在实验室人员中找志愿者,因为如果发生意外,疫苗生产就会受影响。
他找到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说服他们来到志愿者。
疫苗接种后几个月,这些志愿者听说有可能因此而感染艾滋病,陷入巨大的恐慌中,希勒曼把他们召集在一间会议室里,让他们放心,灭活的方法能有效地杀死病毒,不会得艾滋病的。
在这段时间内,希勒曼对他的团队要求非常严厉,每周工作七天,如果谁因为度周末而耽误了试验,后果是被开除。
他按军事化管理实验室,对于乙肝疫苗的生产则要求能够完全控制,要一丝不苟地按他的灭活程序生成,不能出任何意外。
1980年8月15日,希勒曼发现生产部门有人为了提高疫苗的产量而稍稍改动了他的灭活程序。
因为没有办法检测是否存在微量的活的乙肝病毒,所以改变程序后生产的乙肝疫苗就不能保证安全,这样接种的孩子们就会有危险。
他把生产车间的人叫到一间没有空调的小会议室里,用一连串脏字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生产程序不能改动。
不少没有遵照他的要求工作的员工被他炒了鱿鱼。
希勒曼给包括克鲁曼、克鲁曼的妻子和九名默克公司高级主管在内的志愿者接种了乙肝疫苗,之后在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一千名同性恋者中进行试验,证明接种疫苗后比不接种疫苗少75%得肝炎的机会。
1981年FDA为乙肝疫苗颁发了许可,但是医学界对这种疫苗的态度一直很谨慎,尽管这种疫苗属于最安全的疫苗之一,但由于疫苗是用人的血液来制备的,人们还是对它的安全性表示怀疑。
基因重组技术出现后,默克公司马上将之用在乙肝疫苗上,重组酵母疫苗于1986年上市,一直使用到今天。
1983年,希勒曼和克鲁曼因研制乙肝疫苗而获得拉斯克奖,
乙肝疫苗的出现,使美国儿童乙肝感染率降低了95%。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取得了巨大的效果。
在台湾,乙肝疫苗将肝癌的发病率降低了99%。
在中国,乙肝疫苗使得儿童的乙肝感染率在十年内从15%下降到1%。
由于能减少肝癌的发病率,乙肝疫苗也是第一个癌症疫苗,是现代医学的一项伟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