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湖骨笛 1986、1987、2001年三次出土,分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9000多—8600年;中期距今8600—8200年;晚期距今8200—7800年。骨笛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乐器。

曾侯乙编钟 1978年发掘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的曾侯乙编钟代表了我国编钟

音乐的最高成就,也代表了我国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整套编钟共64件(不包括一件镈钟),分三面和上、中、下三层排列。整套钟上共刻有3755(其中钟体上有2828字)个字的错金铭文,这些铭文记载了当时的曾国和几个国家的乐

律学名称对照情况,为研究当时的乐律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曾钟的总音域达5个八度,其中部音区十二律齐备,转调十分方便。这也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先秦时期就有十分完备的乐律学体系,驳斥了此前中国先秦时期没有乐律理论体

系和中国的七声音阶外来说的谬论。

乐学理论西周以来,调性(调高、调式)观念已经形成。当时已经有五声音阶和两种七声音阶即:1、宫、商、角、徵、羽 2、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3、宫、商、角、和、徵、羽、变宫。

这时期在《礼记·礼运》中还记载有旋宫转调的理论:“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夏代乐器目前出土的夏代乐器实物不很多。主要有陶埙、铃、石磬等。

1、陶埙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20余件陶埙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夏代遗物。这些陶埙都是三音空,多为彩陶制品,时代距今约3500年左右。

2、陶铃和铜铃目前出土的陶铃和铜铃尚无法确定其是否为夏代遗物。但学者一般都认为二里头文化属夏文化,所以可以把二里头出土的陶铃和铜铃看成夏代遗物。但此时的铃是否是乐器目前也不能定论。

3、石磬目前出土的可能是夏代遗物的石磬有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石磬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石磬等。

商代乐器商代乐器的研究目前只能以甲骨文的记载和出土的乐器实物为主要依据。后世的文献或传说只能作为参考。当前对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尚不能满足音乐学界对商代乐器研究的需要。因此,现在介绍的商代乐器基本上是依据出土实物。

1、鼓目前出土的商代鼓主要是大鼓,如鼍鼓和铜鼓等。

2、铜铃虽然有很多学者不认为商铃属于乐器,但由于它和后来出现的铙等乐器联系紧密,我们在这里也简单作一介绍。商代铜铃出土很多,仅殷墟就出土有二十多件,它们多为车马铃和狗铃等动物铃,但有学者认为后来的乐器铙就是在夏商铜铃的形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3、特磬和编磬商代的石磬比此前的磬在很多方面都有进步。商代还出现了三个成编的编磬。有很多种磬器工艺水平极高。商代石磬为后世的石磬形制奠定了基础。商代石磬有两个击点可以产生音高。

4、埙商代的陶埙出土数量较多,形制较为统一,多为平底卵形,五个音孔。制作材料以陶制最多,也有骨制、石制埙。其中,辉县琉璃阁150号殷墓出土的埙能吹出11个半音关系的音高。

5、铙商代出现的钟类乐器,合瓦体略扁,青铜制作。铙的正鼓部和测鼓部能发出两个音高。商铙有成编的编铙和单件的大铙两种类型,编铙多出于北方,大铙多出于南方。

6、其它乐器商代除有以上出土乐器外,应该还有其它乐器,但目前据甲骨文的记载进行研究的结果尚不够统一,只能等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考古新发现。

八音西周的时候,已经有70多种乐器。周代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将乐器分成八类,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种乐器分类方法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科学的乐器分类方法。

古琴古琴的形制在汉代基本趋于成熟。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的形制和唐琴大体一致,只是长和宽都稍小一些,琴面上还没有十三个徽位。据南京西善桥古墓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像中,嵇康和荣启期所弹的琴有徽位可以推断:古琴发展至魏晋时期已经有了十三个徽位,其形制大体已经定型。

东汉蔡邕的《琴赋》和嵇康的《琴赋》都对当时的古琴演奏艺术有极为生动地描

写而且提到了不少古琴作品。西汉杨雄的《琴清英》和桓谭的《新论》都对琴学有许多论述。相传为蔡邕所撰的《琴操》也记录了许多汉代的古琴作品。

此时期的古琴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值得重视的,比如:《广陵散》、《碣石调·幽兰》、《梅花三弄》、《酒狂》等。

雅乐是我国古代在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等典礼中所用的音乐,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

周代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雅乐体系。周代雅

乐主要包括“六代乐舞“等。六代乐舞:

简称六舞,是周代以前和周代著名的六部

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

尧时的《大咸》、舜时的《大韶》、夏代

的《大夏》、商代的《大濩》、及周初的

《大武》。六代乐舞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各

个时期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雅乐的特点:关于雅乐的特点,以往学者

认为是“严肃、冗长、呆板”。刘再生认

为这是一种误解,他把雅乐的主要特点总

结为四点:1、它是一种有队形变化的群

舞形式,表演者多为男性;2、音乐演奏

有一定的程式和规范;3、有特定的内容

和历史内涵;4、具有修身养性、和睦家

庭、安定社会的教育意义和作用。

郑卫之音狭义的讲,郑卫之音是指先秦

时期郑国和卫国的地方音乐。广义的郑卫

之音即民间音乐。历史上儒家曾把郑卫之

音贬为“靡靡之音”、“淫声”、“亡国

之音”等,原因主要是郑国和卫国在周代

是商代后裔的聚居地,郑卫之音是“商之

遗音”。

郑卫之音的音乐特点音乐的娱乐性和

观赏性大大增强,教育功能很弱。为后世

的歌舞伎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分损益法这是我国最早的生律方法,

即确定乐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

系的方法。它记录在距今2600年前左右的

《管子·地员篇》中,是一种在弦上按振

动体长度来进行计算的生律方法。《管

子·地员篇》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只生出宫、

徵、商、羽、角五个音。后来在《吕氏春

秋·音律篇》中,又记载了在“三分损益

法”生五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求出十

二律及其顺序的方法。

由三分损益法生出的十二律,是一

种不平均律。它所形成的古代大全音(204

音分)比平均律的全音(200音分)大;

古代小半音(90音分)比平均律的半音

(100音分)小。所以,三分损益法相生

到第十二律时就出现了“仲吕极不生”,

即“黄钟不能还原”的现象。这是中国律

学史上的千古难题。

十二律的出现我国最早记载十二

律律名的文献是《国语·周语下》的“周

景王问律于伶州鸠”篇。公元前522年,

伶州鸠列出了十二律的全部律名,即:黄

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

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

二律分阳律和阴律,奇数六律为阳律叫

“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六吕”。

合称律吕。

京房六十律京房是我国第一个从理论

上发现“仲吕不能还生黄钟”的律学家。

他发现三分损益十二律中的仲吕所生的

律与黄钟律之间相差24音分,我们称之为

“古代最大音差”。京房发明的六十律就

是用“三分损益法”从第十三律继续往

下推算,直到第六十律,就产生五组不同

律高的“十二律”。其中第五十四律和第

一律之间只相差三点六音分,即“京房音

差”。这就已经十分接近平均律了。六十

律一是为了解决旋宫音律均等问题,一是

用来算卦占卜。

相和歌汉代汉族民间歌曲的总称。他经

历了由最早民间没有伴奏的“徒歌”形式

发展到“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形

式,最后发展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的“相和歌”。相和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有

节、笙、笛、瑟、琴、琵琶(阮)等。它

有深厚的民间基础,是后来魏晋时期的清

商乐的前身。相和歌使用的宫调叫相和三

调,即清调、平调和瑟调。

相和大曲是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是

含有多段体的大型歌舞作品形式。其结构

包括“艳”、“曲”、“解”、“趋”、

“乱”等。其中,除“解”基本上每曲必

用外,“艳”和“趋”、“曲”可能属于

引子或尾声性质,“乱”在大曲中很少见

使用。完备的大曲结构一般可分成三个部

分,具有三段体的结构特征。文献参见杨

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

百戏是在周代散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多种民间艺术的总称。它包括角觝、杂

技、魔术、歌舞等。汉代百戏发展程度很

高,有“东海黄公”(歌舞)、“鱼龙曼

延”等剧目。很多百戏剧目中都有音乐伴

奏或表演。百戏的表演中也具备了以后戏

曲的化妆等因素。图片见四川天回山东汉

墓出土的说唱俑。

歌舞戏歌舞戏是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

一种由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

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

雏形。其渊源可追溯到汉代百戏中的情节

性歌舞和角觝.重要节目有《大面》、《钵

头》、《踏谣娘》等。

清商乐是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和南方汉

族民间音乐的总称。是在相和歌的基础

上,吸收当时南方吴歌、西曲等地方民间

音乐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

学堂乐歌:1.概念:狭义的学堂乐歌是指

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

其所教唱的歌曲。广义的指清末民初时期

具有时代性的歌唱形式。2.代表人物:1.

沈心工,一生编创了大量的乐歌作品,代

表作品有《体操-兵操》、《革命军》、《黄

河》、《竹马》等;出版的歌集有《学校唱

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民

国唱歌集》4集和《心工唱歌集》。2.李叔

同,其作品主要可以分成三类题材:一是

反映爱国思想理念的作品,如《祖国歌》、

《大中华》等;二是借景抒情、陶冶情操

的作品,如《春游》、《忆儿时》、《送别》

等;三十出家后的出世之音,即《清凉歌

集》中的五首歌曲。3.曾志忞。3.反映的

主要内容:以抵御外侮富国强兵为主要内

容,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人民的民主革

命思想和要求。4.曲调来源:1)选用日

本或欧美学校歌曲、流行歌调或军歌旋律

填词;2)用中国传统乐曲填词;3)自创

曲调。5.历史意义:1)由于学堂乐歌的

影响,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

家,为后来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师资基

础,也为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基

础;2)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音乐的社会功

能的重视,也为后来在各时期发挥很大社

会作用的各种题材的歌曲形式的发展做

了准备;3)是我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从

学堂乐歌以后,西方音乐全面传入中国,

中国音乐的发展就出现了中西音乐并存

发展的情况。

萧友梅(1884-1940)

1.简介:萧是我国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

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不但是我国近代

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还是我国专业音乐

创作的开拓者。(他在1916年以《中国

古代乐器考》一文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1920年与杨仲子一起创办了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

1922年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

1925年兼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

系主任,1927年11月1日被聘为上海“国

立音乐院”教授兼教务主任,同年12月

任该院代理院长,1929年“国立音乐院”

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任校长,

直至1940年底去世。)

2.主要作品:其代表作品有钢琴独奏曲

《哀悼引》、钢琴与大提琴《秋思》、管

弦乐《新霓裳羽衣舞》、声乐曲《问》、

《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

等。另外,他还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

《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论著和《和

声学》、《普通乐学》等教材。

萧的学校歌曲同学堂乐歌有着显著的

不同,她所有的歌曲去掉都是自己创作

的,均配以钢琴伴奏,并广泛运用了各种

演唱形式,从而改变了学堂乐歌那种“选

曲填词”的方式,这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

文化的发展已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赵元任(1892-1982)

1.简介: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

191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先后在国内和国外著名大学教授过数学、

物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学科,

担任过清华大学音乐委员会主任,参与发

起“琴韵歌声研究会”,也是我国近代最

早有计划深入民间采集民歌和采用民间

音乐素材创作的作曲家。1938年以后定

居美国。

2.创作和特征:赵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

主,其歌曲旋律与歌词的声韵、语调结合

得十分出色,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

作了中国化的有益实践。他的歌曲写作代

表了20年代中国歌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他在三、四十年代也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

如《西洋镜歌》、《老天爷》等。他的代

表作品有《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

大型合唱曲《海韵》等。

黎锦晖(1891-1967)

1.简介: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广泛接触

民间音乐。1912年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

先后在北京、长沙、上海任过文秘、教员

等职。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

会”并任“潇湘乐组”组长,广泛深入地

学习中国戏曲。受“五四”精神的影响,

他较早开始致力于推广国语和普及音乐

教育活动,致力于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和

实践活动。从1920年以后,先后创办《小

朋友》杂志和“明月歌剧社”等很多团体。

2.创作及作品:20年代是黎创作儿童歌

舞音乐的黄金时代,其创作主要有“儿童

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类,其

中“儿童歌舞表演曲”的代表曲目有《可

怜的秋香》、《蝴蝶姑娘》等;“儿童歌

舞剧”的代表作品有《麻雀与小孩》、《葡

萄仙子》等。黎的创作经历了从用现成曲

调进行填词到根据剧情要求全新音乐创

作的过程,从而达到创作不拘一格、形式

多样。

刘天华(1895-1932)

1.简介中学时参加军乐队,1912年参加

上海开明剧社,学习铜管乐器和钢琴,后

来从周少梅学习二胡,从沈肇州学习琵

琶,赴河南学习古琴。在家乡时还向和尚

学习佛曲和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领域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1922年4月到北京大

学音乐研究会(同年10月改为音乐传习

所)任教。1926年起兼职于北京艺术专

门学校和国立北京女子大学音乐系。他长

期向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认真学

习和声、作曲等西方音乐理论。他还学习

了昆曲等戏曲音乐。

2.创作及作品刘天华的主要创作领域在

二胡和琵琶等民族器乐方面。他的十首二

胡曲是《良宵》、《月夜》、《悲歌》、

《光明行》、《病中吟》、《闲居吟》、

《独弦操》、《苦闷之讴》、《空山鸟语》、

《烛影摇红》。另外,他还创作了《歌舞

引》、《改进操》、《虚籁》等三首琵琶

曲和丝竹乐合奏《变体新水令》。

3.主要贡献1)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和中

国传统乐器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创作2)改

进二胡的性能,改革二胡的技巧,将其带

入高等学府的教学中,而且编写了大量的

二胡练习曲和琵琶练习曲,改变了此前民

族乐器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3)培养了

蒋风之、储师竹、陈振铎等一批二胡名家,

形成了中国第一个二胡学派和第一批主

要师资力量4)改进中国传统的工尺谱,

用无线普及、和简谱记录了《梅兰芳歌曲

谱》,收集整理了《安次县哨子合乐谱》

和《佛曲谱》(未完成)。

黄自(1904-1938)

1.简介192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

系,回国后最初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任

教。1930年被萧友梅聘为国立音专任教

员兼教务主任。他不但创作了很多代表当

时最高水平的作品,还为我国培养出了很

多著名的音乐家,如贺绿汀、刘雪庵、陈

田鹤、江定仙等。

2.创作及作品黄自创作的音乐形式主要

有合唱曲、清唱剧、艺术歌曲、交响音乐、

电影音乐、群众歌曲和儿童歌曲等。其作

品《抗敌歌》、《旗正飘飘》是我国最早

的抗日救亡歌曲;清唱剧《长恨歌》是我

国第一部大型声乐作品;其艺术歌曲《思

乡》、《春思》、《玫瑰三愿》等也是经

典之作;其管弦乐作品《怀旧》、《都市

风光幻想曲》也显示出黄自驾驭大型作品

的创作与配器能力。

马思聪(1912-1987)

1.简介出生于广东海丰,六岁开始接触音

乐。1922年开始接触小提琴,1924年

-1929年第一次去法国学习小提琴、钢琴

等,1930年,由广东省政府资送再次到

法国留学,从毕能蓬学习作曲,1932年

回国。回国后曾两次举办过产生重大影响

的巡回独奏音乐会。解放前曾在多地任

职,解放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

协副主席等职,1967年因迫害离开祖国

到美国,1987年5月20日因心脏病在美

国去世。

2.创作与作品马思聪一生创作了大量的

各类体裁作品,以《第一回旋曲》、《内

蒙组曲》(即《绥远组曲》)、《西藏音

诗》、《牧歌》等。

其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是:1.采用

民间音调做素材2.借鉴西方作曲技巧并

进行创新和发展3.把钢琴伴奏作为音乐

整体中的重要部分进行整体构思和创作。

另外,马思聪还创作了64部体裁不同的

大、型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

海作曲。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一幅

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历史图卷,歌颂了人

民的斗争精神,控诉了侵略者的罪恶行

经,塑造了坚定不屈的中华民族英雄形

象,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

史诗。在音乐创作中,冼星海采用了独唱、

齐唱、轮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

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卡农等西方作曲技法。

各个乐章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

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

构成鲜明的对比。全曲规模宏伟、雄伟浑

厚,音调吸收了劳动号子等民间音乐素

材,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

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

一。

白毛女:新歌剧。贺敬之、丁毅编剧,马

可、张鲁、瞿维、李焕之等人作曲。作品

通过“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

成人”的传奇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处于

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农民的苦难生活,

表现了他们紧跟共产党、推翻旧世界的决

心。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创造性地吸取了民

间音乐,并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

使该作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

戏剧性,成为我国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