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发展
7.明代诗文
![7.明代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29bef9941ea76e58fa04d4.png)
第七章明代诗文一、概述㈠明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学思潮:公元 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在政治上极力巩固皇权统治,废除在历史上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设立内阁大学士,使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与此同时,他在文化思想上实行严酷专制,一面积极地提倡程朱理学和八股文,以此为标准,从知识分子中招揽人才(科举制);一面又大兴文字狱,对有进步思想或越轨行为的文人予以迫害残杀,采取笼络加高压的政策。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文学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风逐渐形成,这也决定了明前期文学发展进入低谷,成就不当。
明朝中期,(即孝宗、武宗年间),土地大量兼并产生许多流民,这些自由劳动力涌入城市,促进了城镇手工业发展,形成资本主义萌芽,昌盛了新的思想意识。
著名哲学思想家王守仁提倡“心学”,要求发展个性,对程朱理学中束缚人性的东西给予批判。
王艮将王守仁的哲学进一步发挥。
李贽:被封建统治者称为异端,其哲学思潮主要在《焚书》、《续焚书》中,他在思想政治上反对儒学,尤其痛恨伪道学,对程朱理学进行尖锐的批判,在他看来,道就是日常生活、穿衣吃饭,道并不是束缚人们的欲望,而是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从而与程朱理学尖锐对立。
在文学上,他提倡“童心”说,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说:“天下之圣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文章既然是表现“童心”的,那么一切模拟剽窃的东西,便都是“假”言。
所以,他反对复古派的拟古主义。
李贽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虽然是建立在唯心注意哲学思想之上,但他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思想和要求,带有叛逆性和战斗性。
㈡明代诗文发展概况明代诗文总成就不能与唐宋诗文相比。
但他们继承了前代作家的成同,仍然创作出了许多名篇佳作。
明代诗文流派众多,情况复杂,这是本章一难点。
1、前期:明前期文坛,除明初宋濂、刘基、高启等几个由元入明的作家,写了一些较有现实内容的诗文外,整个文坛被形式主义文风多垄断。
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充斥文坛百年之久,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7 第七讲 明代诗文(一)
![7 第七讲 明代诗文(一)](https://img.taocdn.com/s3/m/811e3772af1ffc4ffe47ac3a.png)
三、宋濂、刘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 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义乌) 人。宋濂元末受学浙东金华学派吴莱、黄溍等, 为文强调经世致用,顺帝时召为翰林院编修,辞 不赴。后从朱元璋,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 中病死于夔州。代表作品有散文《送东阳马生序 》、《阅江楼记》,人物传记《秦士录》、《王 冕传》等,文论《文原》、《答章秀才论诗书》 等。
祝允明《野记》:‚魏守(观)欲复府治,兼疏溶 城中河。御史张度劾公,有‘典灭王之基,开败国 之河’之语。盖以旧治先为伪周所处,而卧龙街西 淤川,即旧所谓锦帆泾故也。上大怒,置公极典。 高太史启,以作《新府上梁文》与王彝皆与其难。 高被截为八段云。‛ 吴晗《朱元璋传》:‚翰林院编修高启作《题宫女 图》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元璋以为是讽刺他的,记在心里。高启退休后住在 苏州,魏观案发,元璋知道《上梁文》又是高启的 手笔,旧恨新罪一并算,把高启腰斩。‛
国初称高杨张徐。高季迪才力声调,过三人远 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以过之者,但未 见其止耳。 (李东阳《麓堂诗话》) 高太史諸集,格調體裁,不甚逾勝國,而才具 瀾翻,風骨穎利,則遠過元人。昭代初雅堪禘 禰,而弘正諸賢,揚榷殊不及之。用修《詩鈔 》始加搜輯,至兩琅琊咸極表章,衆論遂定。 然高下便應及楊,徐、張二子遠矣。 (胡应麟《诗薮》续编一)
李子曰:曹县盖有王叔武云,其言曰: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 今途咢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其真也,斯之谓风也。 孔子曰:‚礼失而求之野。‛今真诗乃在民间。而文人学士,顾 往往为韵言,谓之诗。夫孟子谓‚《诗》亡然后《春秋》作‛者, 雅也。而风者亦遂弃而不采,不列之乐官,悲夫!李子曰:嗟! 异哉!有是乎?予尝聆民间音矣,其曲胡,其思淫,其声哀,其 调靡靡,是金、元之乐也,奚其真?王子曰:真者,音之发而情 之原也。古者国异风,即其俗成声。今之俗既历胡,乃其曲乌得 而不胡也?故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非雅俗之辩也。且子之 聆之也,亦其谱,而声者也,不有卒然而谣,勃然而讹者乎!莫 之所从来,而长短疾徐无弗谐焉,斯谁使之也?李子闻之,矍然 而兴曰:大哉!汉以来不复闻此矣!王子曰:诗有六义,比兴要 焉。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直率多,何也?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 也。李子闻之惧且惭曰:予之诗,非真也,王子所谓文人学子韵 言耳,出之情寡而工之词多者也。(李梦阳《诗集自序》,《空 同集》卷五十)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e6637402768e9951e738f7.png)
明代诗文概述:明代诗文作家多,仅《明诗综》收录诗人3400多家,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明人别集有4900多种。
衰微的原因:1、诗文自宋以后已逐步转化为文学中最保守的领域;2、明王朝大力推行文化专制。
明代诗文分期:前期:明太祖洪武元年到宪宗成化年间(1368-1487)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年间(1488-1572)后期:神宗万历年间到明亡(1573-1644)第九章明代前期诗文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一、诗歌明初诗歌以“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和刘基、袁凯为代表。
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成就最高。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苏州)人。
其《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待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高启是明代诗人第一人。
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二千余首。
后自编为《缶鸣集》,存九百三十七首。
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
《四库提要》:“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青丘子歌》: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青丘子,瞿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寓感》其一:人生处宇内,行止无定依。
唯当乘大化,逍遥随所归。
其二:怀古复慨今,百念纷相投。
胶扰得丧间,若与方寸仇。
安知广成子,冥卧昆仑丘。
无营亦无想,八表神独游。
又如《池上雁》P54: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
冥飞惜未高,偶为弋者取。
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
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
耿耿宵光迟,摵摵寒响聚。
风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
岂无凫与骛,相顾非旧侣。
朔漠饶燕云,梦泽多楚雨。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4)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4)明代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3c3493bceb19e8b8f6bafa.png)
李梦阳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梦阳“其诗才 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而古体必汉魏,近 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 所谓武库之兵,利钝杂陈者也。其文则故作聱 牙,以艰深文其浅易。明人与其诗并重,未免 怵于盛名。” 歌行诗《石将军战歌》《林良画两角鹰 歌》,讲究结构章法,描议结合,笔力雄健。 散文《游庐山记》《梅先生墓志铭》,或写景 状物,或刻画商人,清新生动,是较好之作。
归有光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黄
宗羲《明文综序》)。 记叙往事、哀悼亲人之文如《项脊 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最 为人传诵。这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从 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素材,加以锤 炼,以简淡之笔,传人物之神,表真挚 之情。
《项脊轩志》 :题虽写轩,实则怀人。借一轩以
记归家三代妇女。睹物思人,悼亡念存,虽笔触很 清淡,却感情极真挚。 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归震川直接八 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 自风韵疏淡,是与太史公深有会处 ,不可不知此 旨。” 王锡爵《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如清庙 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 溢于言语之外。” 王世贞《归太仆赞并序》:归文“不事雕饰, 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
王世贞文学影响极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 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王世贞《四部稿》有《艺苑卮言》12卷,全面 反映他的文学主张。 王世贞也是个复古主义者,他继承前七子“文 必秦汉,诗必盛唐”理论,曾说:“诗必盛唐,大 历以后诗勿读。” (《艺苑卮言》卷3) 又说:“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 矣。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 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同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明代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16d25e27d3240c8447ef9a.png)
诗中境界开阔,气势宏伟,感慨深沉,声 韵铿锵,句式参差,直有李白七言歌行惊风 泣雨、波卷澜翻之势。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
宋濂主张“以道为文”,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 《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 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送东阳马生序》 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 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 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功臣,明 初著名诗文家。
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买柑者言》是传 世名作。文中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 辣,语言犀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共 18章,195篇,写于元末。《狙公》章较为 著名。
“启天才高逸,实据名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 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 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 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 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 (《四库全书 总目大全集提要》 )
高启诗歌创作:众体兼长,歌行、律诗无 不运用自如。
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 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 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 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 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2、于谦 是台阁颓风中一枝独秀的诗
人,其《石灰吟》《咏煤炭》借物言志,清 新刚劲,质朴无华,明白如话。
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
“真诗乃在民间”,“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 学子之作“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诗集自 序》)。
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
![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053e70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8.png)
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一、初期:高启与明初诗歌风貌原文:《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衍生注释:“瘗(yì)黄金”:指秦始皇在金陵埋下黄金以镇王气。
“黄旗入洛”:三国时吴主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气,于是带五千人入洛阳,结果失败。
这里表示福运衰败。
“铁锁横江”:晋伐吴时,吴人用铁链横于江面阻挡晋军船舰,却未能成功。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以登雨花台眺望长江的所见所感为主题,既有对金陵江山形胜的描绘和历史兴衰的感慨,又包含了对新的统一王朝的歌颂。
情感十分复杂,既有对昔日山河动荡、朝代兴替的深沉喟叹,也有对当下太平的欣慰。
表现手法上,写景气势恢宏,以“大江”“钟山”的雄奇来烘托金陵的壮美。
在叙事抒情方面,于历史事件的回顾中自然流出感慨,例如陈述三国六朝的兴亡,最后递进到对明王朝的兴起和四海一家的描写。
作者介绍:高启,他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他性格孤高耿介,才华横溢。
元末时隐居吴淞江畔,入明后曾被朱元璋召修《元史》,任翰林院编修。
但后来因所作诗文被朱元璋猜忌,最终被腰斩,他的诗雄健奔放又清新超拔,在明诗的发展历程中有重要地位。
运用片段:1. 在一堂历史课上,老师讲到明初的大一统局面,说道:“大家看啊,就像高启诗中所说‘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明朝的建立统一了很多地区,结束了之前的战乱割据,这在当时真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变革啊。
”2. 在江南的一次旅行当中,到达南京的游客站在雨花台上望着眼前的长江,脑海里浮现出高启的诗句:“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https://img.taocdn.com/s3/m/1201bdf30029bd64793e2c21.png)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
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
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
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
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
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
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
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
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
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a2f4693d3968011ca30091d1.png)
明代社会与文学
(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与 市民思想的空前活跃 (二)统治者实行的文化专制 和禁锢政策以及其对理学的 提倡
第二编
明代文学
(1368—1644)
第一章
绪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昌 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的时期。明代 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 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为前 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为后期。前后 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 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 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三国志通俗 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 《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 《金瓶梅》在人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 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 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 其成就也很高,它犹如昙花在明后期一 现,弥足珍贵。
关于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 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 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 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 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 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 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
(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 中的原文。
(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 (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明代前期诗文风格演变及主要流派梳理
![明代前期诗文风格演变及主要流派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13d298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b.png)
明代前期诗文风格演变及主要流派梳理在明代前期,诗文风格经历了丰富多彩的演变,形成了多样化的流派。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呈现出明朗清新、生动活泼的特点,还体现了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本文将对明代前期诗文风格的演变和主要流派进行梳理。
诗歌流派田园诗田园诗是明代前期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它以田园生活为主题,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代表作品有杨慎的《临江仙》、王夫之的《秋坪小蚓》等。
田园诗以其清新明快的风格,在明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宫廷诗宫廷诗是明代宫廷文学的代表流派,主要由宫廷诗人创作。
这些诗歌多以宫廷生活、宫廷爱情为主题,体现了明代皇帝和贵族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挣扎。
李贽、徐渭等诗人的作品是宫廷诗的代表之作。
江南诗江南诗是明代前期的另一重要流派,以描绘江南风光和江南人文为主题。
这类诗歌通常具有柔婉、清丽的风格,表现出对江南地域的热爱和赞美。
文学巨匠汤显祖的《牡丹亭》便是江南诗的杰作之一。
散文流派清明文清明文是明代前期比较兴盛的散文流派之一,它追求文字简练、意境清新,多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等为主题。
代表作品有徐渭的《菩萨蛮》、杨慎的《临江仙赋》等。
辞赋明代前期的辞赋也颇受推崇,它注重用词精确、意境丰富,以表达情感为主要目的。
辞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常被用于歌颂英雄、描绘风景等。
辞赋家黄庭坚的《长恨歌》、唐寅的《水调歌头》等作品都是当时辞赋的佳作。
总的来说,明代前期诗文风格的演变与流派的形成,展示了当时文学界的繁荣与多元。
不同流派相互影响、融合,共同为明代文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为后世文学创作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明清诗歌
![明清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1479b176a417866fb84a8e5d.png)
明清诗歌人月圆·春晚次韵张可久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
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品评】此曲首两句,分别点出春与晚。
芳草萋萋,春云撩乱,夕阳笼罩,暮霭凄迷。
暗淡的景色表现心情的惆怅,是情景交融的写法。
“ 短亭” 三句,是对过去送别情景的回忆。
那时举杯送行,依依惜别,水陆分途,各奔前程。
曲中逐一指出湖、船、柳、马,历历在目,以此表明思念之深。
“ 一声啼鸟” 三句,既是春晚实景,又使意境深化。
啼鸟声打断了诗人的沉思,使他从迷惘中回到现实,而春晚的风雨,也是分别以后所经历的人生波折的写照。
结尾三句,顺着风吹雨打的描写,化用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的诗意,抒发离愁别恨。
“ 佳人不见” ,正是作者在春晚时分愁思起伏的原因。
此曲以写景见长,景语又是情语,而所写的眼前景物,多与故实相关显得典雅工丽,倍能体现缠绵委婉的情味。
《词征》评此曲“ 丰约中度,旋复回环” ,此论颇是。
它在表达情感时注意分寸,描写景色时又注意前后映照,应属散曲中的精品。
沉醉东风·渔父白朴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然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品评】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云:此曲“ 有味而佳” 。
确实,它值得认真咀嚼。
首两句,先描绘江边景色。
岸、渡、堤、滩,表明写的是水边。
这里长着芦、蘋、蓼柳,色分黄、白、绿、红。
枝叶疏爽的植物,点缀着缤纷的色彩,掩映着澄澈的江水,真是一幅淡荡明丽的秋江水墨图。
中间三句,渐露题旨。
“ 虽无刎颈交” 是先退一步,逼出下文“ 却有忘机友” ,再申明忘机友便是白鹭沙鸥。
鸥鹭点水而飞,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写渔父在澄明的秋江上,和鸥鹭相与忘机,便烘托出他性格的高洁,也从侧面表明他对尘浊的厌弃。
末两句,格调转为峭拔,特别是“ 不识字” 三字,掷地有声。
古代文学明清篇
![古代文学明清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04ee1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9.png)
明代诗文1、明代诗文发展特点:①作品繁多,成就不高。
②流派林立,主张众多。
2、明代诗文衰落的原因: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箝制了文人的思想,对文学的创作极为不利。
黄宗羲:“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于场屋之业,割其余以为古文,其不能如前代之盛者无足怪也。
”一、明初诗文明初诗坛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人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时期,经历过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愁苦郁闷的心态与反思人生的内容,格调凝重悲怆。
(一)高启高启是最有成就的诗人,被推为“海内诗宗”。
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
作品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
诗风雄健奔放,气象昌明博大,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二)宋濂、刘基宋濂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如《秦士录》、《王冕传》等,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的散文继承了密切关心现实的传统,多触及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
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代表作《卖柑者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元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谪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刘基(1311 - 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元至顺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因受排挤弃官归隐。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a01c71783e0912a2162a9b.png)
3、袁凯,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人, 有《海叟集》,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 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 。少 时因赋《白燕》诗而得名,人称“袁 白燕”。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 较有真情实感,如《江上早秋》。
4、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 属浙江)人,曾受业于吴莱、柳贯、黄 溍等大儒。明初朝廷“一代礼乐制作, 濂所裁定者居多”,被称为“开国文臣 之首”,后因其孙受胡惟庸案牵连,全 家贬谪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有《宋 学士文集》。
茶陵派主将李东阳历官馆阁四十 馀年,其创作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体的 影响,但他们的复古的主张,对其后 前七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一)前七子(弘治正德年间) 真正动摇“台阁体”在文坛上统 治地位是——复古派“前七子”
1、概念界定:“前七子”是指活跃于弘 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 包括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 相等成员的文学群体。他们对明初文坛 “台阁之风”与“以道为文”的现象不满, 便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口号以复 古自命,实则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 复古手段而欲达变革之目的,此乃其文学 复古的实质所在。
3、创作实践:诗句、结构、写法、思路 方面的模仿。 李梦阳“有弟有弟青云姿”“有姊有姊 天一方”“丈夫生不得意居人下”,杜 甫“有弟有弟在远方”“有妹有妹在钟 离”“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何景明“渭水天边树,黄河日暮 流”“闻君在罗网,古道正南行”“冠 盖满京华,斯人独可哀”杜甫“渭北春 天树,江东日暮云”“君今在罗网,何 以有羽翼”“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明代诗文
一、明代前期诗文
概述
明初:诗歌以“吴中四杰”、袁凯
等为代表。散文则宋濂、刘基最有 影响。 永乐至成化间:以三杨为代表的 “台阁体”盛行。 成化、弘治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 陵派为代表。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849d05e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0.png)
明代诗文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诗文中国文学史明代诗文整理笔记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时间:明初,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368―1487)概况:明代前期指洪武元年至宪宗成化年间,共一百多年。
明初诗坛上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大都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经历元末动荡的战乱与明初整饬政策下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与个人遭际,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忧郁彷徨的心态,格调凝重悲怆;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刘基是两位较有影响的作家。
他们尤以传记和寓言散文的创作成就著称。
与明初创作态势相比,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
它的盛行,与作家的生活遭际和当时相对安定繁荣的时局等因素有关。
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创作风气。
明初诗文作家大多由元入明,经历了元末大动乱,对民生疾苦、社会疮痍有着较深的感触,写了一些揭露黑暗、抨击暴政的作品。
如宋濂、刘基的作品即是这样。
但他们在入明之后,文风都趋于保守,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反映大为削弱,而更关心文学如何为巩固新王朝服务,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
宋濂、刘基和高启都是一代宗师,他们的创作对明代诗文的影响甚大。
线索整理:诗吴中四杰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他们在明初都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四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而死,造成了吴中文学的急速凋零,而且使得许多幸存者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高启――书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生平概况】吴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高启,他也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某些鲜明的时代特征,诗歌风格多种多样。
【作品内容及特征】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
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歌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
如他的《青丘子歌》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自由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明代诗文文学的特点及其风格演变
![明代诗文文学的特点及其风格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1124bd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3.png)
明代诗文文学的特点及其风格演变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发展多姿多彩,尤其是诗歌、散文的创作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本文将从明代诗文文学的特点及其风格演变的角度出发,论述这个时期文学的繁荣和特点。
一、明代文化发达,诗文兴盛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史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人口繁荣、城市繁荣、财富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这一时期的文化发达,为明代诗文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的文化格局主要为华夏文明和少数民族文明相结合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汉族文化的影响依然很重要,它为明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蒙古文化、西域文化、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产生了深入的交融,这一多元文化的结合让明代文化更加充实和多彩。
这一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类文学体裁都得到了发展。
诗歌的发展突破了前代文化的束缚,更加自由奔放、清新淡雅,有许多文化名家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明代文学的主要特点1. 重视情感表达明代文学形式多变,但是风格统一的主要表现就是情感的深度和表达的热烈。
明代的文学家,经常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创作中充满了对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情感和感悟。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对自己的欣快,更包括了对别人、社会、民族的思考、关心和热爱。
2. 注重学问功力明代文人注重自己的学问功力,这种追求在文学创作中也有很好的反映。
明代的诗人、散文家可以通晓古文、经史,对自然和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种学问的渗透和融合,这种学识的展现更是使文学更加深厚和丰富。
3. 摒弃陈旧的文风明代文学摒弃了前朝文学中的陈旧和僵硬,文学的创新和革新更加开始。
这种文学的素质,并不表现在语言上崭新的风格上,而是在内容创作上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反思,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呈现。
三、明代文学的风格演变1. 明朗派文学风格明朗派(又称清新派)文学风格来源于元代的淮海派和唐代的骚体诗,是明代初年形成的。
按时间顺序列举明代诗文流派
![按时间顺序列举明代诗文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668f165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1.png)
按时间顺序列举明代诗文流派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明代的诗文流派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本文将按时间顺序列举明代诗文流派,并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1.田园诗流派:明代初期,以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代表的田园诗流派兴起。
这一流派主要描绘了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代表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2.丰神诗流派:明代中期,以杨慎的丰神诗为代表的丰神诗流派兴起。
这一流派注重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以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内心情感。
代表作品有《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玉宇琼楼》等。
3.浪漫主义诗流派:明代中后期,以杨基的浪漫主义诗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流派兴起。
这一流派追求个人感受和想象力的发挥,以奇特的意象和富有幻想的情景描写,表达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代表作品有《临江仙·月下归船风雨霾》、《临江仙·梅花乱葬岗》等。
4.古文复兴流派:明代后期,以文徵明的古文复兴为代表的古文复兴流派兴起。
这一流派重视古文的艺术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对古代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
代表作品有《石破天惊·洞箫吹血翻黄沙》、《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5.诗词曲联流派:明代时期,诗、词、曲、联四者齐飞,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词曲联流派。
这一流派注重韵律和音韵的运用,以及意境的表达,成为明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杨慎)、“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文征明)等。
6.小令流派:明代时期,小令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以其短小精悍、表达直接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
明代的小令流派丰富多样,既有描写爱情的,也有描写社会生活的。
代表作品有《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冯梦龙)、《汉宫春·楼阁生辉夜》(戚继光)等。
7.戏曲流派:明代戏曲以其丰富多样的剧种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成为明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文学的分期及各期概况
![明代文学的分期及各期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9686874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1.png)
明代文学的分期及各期概况明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馀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视作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以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中国文学正式步入近古的新时代。
元明之际的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
文学作品在崇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时,常常浸透着作家深沉的忧患意识。
前期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编著,南戏的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为代表,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一时繁华的景象。
但明初经济的复苏,人民生活的相对安定,消蚀了士人的忧患意识;而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和特务统治,又平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
生机勃勃的小说、戏曲创作受到了轻视和限制,“台阁体”的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创作导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了低谷。
明代中叶,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思想控制的松动以及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文学逐步走出了沉寂枯滞的局面。
特别是在嘉靖以后,很快地由复苏而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刊刻和风行,《西游记》和《金瓶梅词话》的陆续写定和问世,兴起了编著章回体通俗小说的热潮;戏曲方面,从以《宝剑记》、《浣纱记》、《鸣风记》为代表的三大传奇问世,传奇体制的定型和昆腔的改革,到汤显祖写出“临川四梦”,戏曲创作被推向了继元杂剧之后的又一高峰;诗文方面,继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在弘治年间打着“复古”的旗号开展文学革新运动之后,不论是唐宋派、后七子,还是公安派、竟陵派等,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文学的变革作出了努力。
其他如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等,都明显地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随着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部分作家开始与张扬个性、表露人欲告别,向着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了清代文学思潮的转变。
明代诗文PPT课件
![明代诗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c8e5058bd63186bcebbccb.png)
▪ 复古风气浓厚 ▪ 民歌成就突出
▪ 总的成就不值唐宋,但有几点是远超过前代的。三多现 象 其一,作家作品数量。作品的数量却浩如烟海,仅
录于《明诗综》中的诗人三千四百家,著录于《千倾堂 书目》的明人别集四千九百多种。数目之巨,超过了以 往的任何朝代。但众乏大家,成就不是很高。
其二,流派林立 明代诗文流派是非常之多,划分的方式也很多。有 兴趣型、地域型、政治型。其中以主张型影响最大。 其三,主张众多。 明代诗人处于文学突变时期,虽无大家,但想法很
的诗人。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 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坚辞,仍归田里。朱元 璋以为他肯不合作,洪武七年,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 府治案,将其牵连斩决,年仅39岁。
▪
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思想控制较为
宽松的元末,许多诗作体现了元末的文学精神,
反映出当时的士大夫欣赏雄健昂扬、俊逸儒雅之
美的审美趣味。如他作于至正十八年的七言歌行
《青丘子歌》,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
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
《梅花》九首其一
▪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 《青丘子歌》
▪ 青丘子,癯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 蹑屣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 田间曳杖复带索,旁人不识笑且轻。 ▪ 谓是鲁迂儒,楚狂生。 ▪ 青丘子,闻之不介意,吟声出吻不绝咿咿鸣。
多。事实证明,文学论争太少了过于寂寞,太多了容易 混乱,还是中庸的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文学前期——太祖建国到宪宗成化末年(1368—1487)诗文领域,以“三杨”为代表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的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明代文学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1488—1572)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
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明代文学后期——万历到明末(1573—1644)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
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
A晚明诗歌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为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
他们提出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在打破古典审美规范的同时,他们也确实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诗篇。
但是,公安派在艺术上没有能够发展到足以引导新的诗歌方向的成就,其末流更偏向于率易浮滑。
B继公安派而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实已是压抑和郁暗的心理表现,所以缺乏生气。
C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
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第四章明代诗文与明代的散曲、民歌明代是小说和戏曲的时代,诗、词的成就都不及前代,古文作家流派虽多,但也不能和唐宋大家匹敌,发展概况如下:第一节明前期诗文明代前期的诗文,包括洪武至天顺间近百年的诗文创作。
其中以宋濂和高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均为由元入明的作家,宋以散文著称,高以诗歌见长。
1、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
元末曾隐居龙门山十余年,专心著述。
早年师事元代古文家柳贯、黄晋、吴莱,负文名,由元入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任元史总裁,明太祖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文人,许多庙堂典册文字,开国功臣的神道碑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专长散文,论文力主宗经,收入《宋学士文集》。
他受正统儒家影响较深,强调财富儒合经、文道合一的文学思想,文章的道学气味较浓,有不少迂腐之论。
其文风,醇正有余而恣肆不足,雍容有余而简练不足。
宋廉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王冕传》(多侧面地展示出王冕亦狂亦狷的奇士风采)、《秦士录》、《胡长孺传》、《杜环小传》、《记李歌》均为此类名篇。
赠序《送东阳马生序》、《送陈庭学序》等不假说教,感情真挚,都长期流传。
写景散文《环翠亭记》写亭外竹林“积雨初霁”,“浮光散影,晶荧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极为清新秀丽。
2、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元末进士,曾任浙东行省郎中,高安县丞等职。
他为官清正廉直,不避豪强,终因受当权者压抑和排斥,弃官归田,在乡隐居著书。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后,刘被招聘至金陵,辅佐处理军事政务、功业卓著,为开国元勋之一,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
后受朱元璋猜忌,复为胡惟庸构陷,忧愤而卒。
他是诗文兼长的作家,作于元末的长诗《二鬼诗》,诗中以管理日月的两个“鬼”——结璘和郁仪作为他自己和宋廉的化身,通过离奇变幻的神话故事,寄托他要在动乱中重建儒家封建秩序的理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其诗以乐府、古体见长,描绘了元末社会动乱中人民的疾苦,如《野田黄雀行》:农夫力田望秋至,沐雨梳风尽劳瘁。
王租未了私债多……农夫田父愁何极。
”再如《雨雪曲》:平民避乱入山谷,编蓬作屋无环堵。
回看故里尽荆榛,野乌争食声怒嗔。
盗贼官军齐劫掠,去住无所容其身。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这些忧时愤世之作,渗透着济世救民的忧患感和责任感,在元末明初的诗坛独树一帜。
刘基的散文,以托喻刺世的小品最为出色,文笔犀利,比喻生动。
寓言集《郁离子》,“郁离子”乃为作者假托的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寓言故事和郁离子的议论,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进行尖刻的讽刺,对元代社会的弊端进行反思,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开篇第一章《千里马》:郁离子之马孽得焉,人曰:“是千里马也,必致诸内厩。
”郁离子悦,从之。
至京师,天子使太仆阅方贡曰:“马则良矣,然非冀产也。
”置之于外牧。
虽是难得的良马,只因它非冀州产,就遭到鄙弃,这显然是针对元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埋没人才而发的感慨。
浅近的寓言杂文《卖柑者言》。
他的诗,清人沈德潜《明诗别裁》说“独标高格,超越独胜,允为一代之冠。
”3、杨维桢、高启的诗是重自己的个性。
高把个人心的作用提得很高。
《青丘子》说自己有指挥宇宙一切的能力,但更多的是对于丧失个性的恐惧和悲哀,他对明有好感,皇上待他优厚,但他仍感不舒服,感到个性在消失。
《喜家人至京》写入京修史优厚待遇,表达感激之情,下说:“海鸟哪知亨钟鼓,野马终惧遭笼羁。
江湖浩荡故山远,归梦每逐鸿南飞。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州(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江上,自号青丘子。
洪武二年召入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三年调户部侍郎,坚决辞官,退隐青丘,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借苏州刺史魏观案件将他腰斩于南京,年仅39岁。
高启天姿超逸,博学能诗,虽与杨基等并称“吴中四杰”,实为明初诗坛之首。
他写诗善于向前人学习,兼长众体,《四库总目》说,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然行走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为一家。
与杨基、张羽、徐贲号称“吴中四杰”。
其诗以才情奔放著称,尤其是歌行体,表现了豪宕凌厉、奔放驰骋的特色。
如自叙生平的《青丘子歌》:青丘子,臞而青,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谪降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此诗以浪漫的笔调,刻画出诗人狂放不羁、高洁脱俗的性格。
其古题乐府,虽袭用旧题,亦能别出新意新题乐府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卖花词》等,描绘出一幅幅农村生活的图景,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阶级剥削和民生疾苦。
写景诗,如《春暮西园》: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怀古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为代表作。
4、台阁体从永乐到天顺(1403-1464)的几十年中,文坛出现了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三杨历事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位极人臣,倍受宠信。
其作品,除朝廷诏兴奏议外,多属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之作,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多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成为典型的宫廷文学。
如杨荣《元夕赐观灯》:海宇升平日,元宵令节时。
彩云飘凤阙,瑞霭绕龙旗。
歌馆春声动,星河夜色迟。
万方同燕喜,千载际昌期。
台阁体之外敢于反潮流的其他作家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二十三岁中进士,历任山西、河南等地巡抚,为官清正。
今存诗614首,不事雕琢,有自然之美。
如其作于十七岁时的名作《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成化、正德年间,宦官中先有汪宣专权,后有刘瑾肆虐,正直的士大夫纷纷要求打击宦官,革除弊政,附丽于庙堂文化的台阁体文学独尊的地位动摇了,转而为李东阳(因其为茶陵人,今属湖南,故称)为领袖的茶陵派。
李东阳(1473—1530),字宾之,号西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有《怀麓堂集》。
李氏立朝数十年,官显位尊,门生满天下,因而一时被奉为诗宗,并以其为核心,形成一个颇为势力的诗派。
他比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讲求文学的浑雅深厚之美,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三杨”及其末流粉饰太平、缓弱浅俗的诗风。
如其《偶成四绝》之四:三日不食卖牛犊,十日不食兼卖屋。
惟有怀中数岁儿,明朝各自东西哭。
层层深入,句句辛酸,浓缩了一幅贫民生活的惨景图。
第二节明中期诗文明代中叶以后的文坛,流派甚多,斗争复杂,著名的有吴中四子、前后七子、唐宋派等,与理论上的建树相比,创作方面显得相对贫弱。
明中期文学的复苏,首先表现于两个文学集团:吴中四子和前七子。
1、吴中四才子指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以祝为魁首。
这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集团,其成员政治地位都不高,活跃于苏州这一城市经济特别繁盛的环境,与市民阶层的思想文化息息相通,其创作有许多新鲜的内涵。
祝枝山(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
其为人"傲睨冠绅","玩世自放,惮近礼法之儒"(《国宝新编。
祝允明传》)。
祝氏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底,人称"贯通百家,纵横群籍"。
鲜明特点是:表现出自我觉醒的意识和向外拓张的强烈要求。
《大游赋》劈头一句就云:"允明以为宇宙之道,于我而止矣!"《和陶渊明饮酒诗》则云:"遐览天地间,何物如我贵!"作为先觉者,不能不感受到环境的强大压力,何况祝允明也无法在现实社会中为自我拓张的要求找到出路,这造成了苦闷的心情。
《苦短长》写道:昨日之日短,今日之日长。
昨日虽短霁而暄,今日虽永阴复凉,胡不雨雪为风祥?胡不稍暖开初阳?徒为蔽天氛日黭黮,人物惨懔无精光!物情望有常,造化诚叵量。
气候淑美少,君子道难昌。
阴晴长短不可问,古来万事都茫茫!独怜穷海客卧者,魂绕江南烟水航。
此诗作于祝允明五十多风在广东兴宁任知县时。
他一生自负,却到僻远之地作一个小官僚,内心是不快的。
但诗的重点却并不落在"不遇"的伤感上,而是从一个阴天令人不适的感受,联想到社会的沉闷,感慨暗淡的世界使得众人万物失去了自身的光彩,并引发到对整个历史的怀疑。
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
其家世代为商人,他是这个家庭中第一个走读书求仕道路的子弟。
弘治间中乡试第一名,会试中受一桩科场舞弊案的牵连被逮下狱,继遭罚黜,失去仕进的希望。
回苏州后卖画为生,"益放浪名教外"。
(王世贞<像赞>)唐寅的诗文在表现城市生活,世俗情趣和抒情的坦白直露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
如其<言志诗>云: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显示了他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快乐乃至骄傲。
与此相应,唐寅后期的许多诗歌如<一年歌><桃花庵歌><对月歌><醉时歌>等,也完全脱离了传统文人诗的规范,用尽可能浅俗的语言\轻快自由的音调,描述自己凡庸的生活和对这种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