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稳态系统 第4讲 第2课时 生态系统的功能(难点增分课)
2020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高分必备课件:第1部分+命题区域4+生命活动的稳态+调节+第3讲
第9页
栏目导航
解析:选D 根对生长素最敏感,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高浓度的生长 素抑制其生长,故幼根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左侧生长慢,所以向左弯曲 生长,生长素在幼根中是极性运输,A错误;幼根应该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 芽鞘中是极性运输,B错误;胚芽鞘应该向右弯曲生长,胚芽鞘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 的琼脂块左侧生长快,所以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C错 误;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D正确。
第15页
栏目导航
6.(2019·菏泽一模)油菜素内酯(BL)被称为第六大类植物激素,如图为对油菜萌 发的种子进行不同处理后,其幼苗主根生长的结果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16页
栏目导航
A.在萌发的油菜种子中IAA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 B.由曲线看出BL对油菜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该实验可探究IAA和BL对油菜主根生长的影响 D.一定浓度的BL可削弱IAA对油菜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解析:选B IAA可由色氨酸转变而来,A正确;实验中没有设置一系列的BL溶 液探究对油菜主根生长的影响,不能证明BL对油菜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 错误;由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中两个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和BL的有无,因此可探究 IAA和BL对油菜主根生长的影响,C正确;比较图中两条曲线可知:一定浓度的BL 可削弱IAA对油菜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D正确。
第24页
栏目导航
高频考点整合提升
第25页
栏目导航
考点一 生长素的发现、运输和生理作用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 中图版选修1
(7)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__,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 ________,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 (8)能量流动 热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尝试自解:________ 思路点拨:依题意可知,Ⅰ是生产者,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 消费者,Ⅳ是三级消费者,E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E2为各营养 级的生物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应为热能。 答案:C
答案:(1)叶绿体 线粒体 (2)无机盐(碳酸盐)
(3)全球 (4)光
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捕食 竞争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异养
需氧型、异养厌氧型和异养兼性厌氧型 生物群落 (6)温室
(7)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②严格控制化学
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诸如水
计算方法:能量传递效率=
×100%。
特别提醒:①生产者的同化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②真正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即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③粪便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的未被利用的成分,通过分解者将其分
解。
3.能量传递效率的应用
(1)确定食物链中的营养关系。据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相邻两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课件 人教版
第一页,共33页。
石齐生物
一 知识点分析(fēnxī)
1 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和应用(yìngyòng) 3 碳循环、氮循环 4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比较 5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6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措施
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的沙漠化
(4)请举两项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①合理确定(quèdìng)载牧量,防止过度放
牧。
②发展季节性放牧。
第二十九页,共33页。
石齐生物
9 生态农业(shēnɡ tài nónɡ yè)设计
1)原理:生态平衡 2)原则: ﹡资源利用合理 ﹡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 ﹡减少污染 ﹡经济(jīngjì)、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高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联 (1)养同级时之(t间óngshí)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系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第十九页,共33页。
石齐生物
7 生物(shēngwù)系统的
生态系统中的生稳物定既性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 迁入也有迁出;阳光、温度(wēndù)、水分等 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生态系统在不断 地发展变化着。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 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计算
从A营养级流向B营 B营养级的同化量
养级的传递率 = A营养级的同化量
×100%
第七页,共33页。
石齐生物
★ 能量计算(jì suàn)问题 P212
1 已知低营养级(能量为a)求高营养级 ① 获得最多能量:选择最短食物链,按最大传递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4·四川南江中学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只存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D.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2024·济南历城第二中学高三检测)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需要利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恢复生态学主要是利用了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强调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适应性C.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生态系统恢复稳定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保持动态平衡3.(2024·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三模拟)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不属于反馈调节B.“先增先减者为被捕食者”这一种群数量动态变化与两种群间的反馈调节有关C.“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系统,与反馈调节无关D.反馈调节可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养猪场废水处理系统,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氧化塘中的植物、动物、细菌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氧化塘后部种植挺水植物,通过竞争有机物从而抑制藻类生长C.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废水流入厌氧池前,加水稀释处理可以防止微生物过度失水而死亡5.(2024·武汉高三模拟)如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习目标
1. 通过能量流动模型的构建,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规律,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 通过模型、图表理解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动力,根据能量传递的特点,提高能量在生态系统和农牧业生产上的利用率,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流向分解者。
2. 能量传递效率
(1)能量传递效率:输入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 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营养级,即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能量传递效率是营养级之间的关系,不是个别食物链中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
(2)计算公式能量传递效率 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
3. 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_________的部分。
合理配置
最有效
最有益
旁栏边角 想一想
1. 在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能否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什么?
提示:不能。能量传递效率体现了能量流动中的客观规律,不能人为改变,但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田和立体果园,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提示:不属于,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4. 请尝试构建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模型。
提示:
方法突破
1. 能量的输入
(1)能量来源:几乎都来自太阳能。(2)
2. 能量的传递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稳态系统 第2讲 动物和人体的生命调节系统(难点增分课)
4.牢记激素的来源及相互关系(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5.归纳总结激素及其作用的靶细胞(填空)
6.理解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填空)
(1)分级调节:激素的分泌调节一般要经过下丘脑→垂体 →相关腺体三个等级。
(2)反馈调节:相应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 过程,目的是保持相应激素含量维持在 正常水平。
(2)单向传递原因:递质只能由 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 突触后膜 。
神经释放方式: 胞吐 递质作去用向::与发后挥膜完受作体用结后合,,被传酶递解兴或奋移或走抑制 (3)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 为内正外负;抑制性递质使该神经元的内外电位差进一步加 大,不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逆转变化。
法正确的是
()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刺激图乙中 b、c 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 1、2 次 D.若抑制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解析] 兴奋在一个离体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突触间 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在同一个神经元上传导 到①,可以通过一个突触传递到③④,也可以通过另一个突触传 递到⑤⑥,A 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在突触处完成“电 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 错误。对于电流计指针的 偏转问题要看兴奋到达电流计两极的时间,当兴奋不能同时传到 电流计的两极时,指针偏转 2 次。图乙兴奋的传导方向在神经纤 维上是双向的,在突触间是单向的,所以刺激 b 点时,虽然 ab =bd,但 b 点和 c 点之间有突触(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时间比在
[答案] C
人教版高考生物复习 8-4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课件 人教版必修2
❖ 2.(2009年海南)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 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
❖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
❖ 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 D.物种多样性上升
❖ 【解析】 水稻与杂草为竞争关系,二者 争夺稻田中的光照、水分、矿质元素等, 除去杂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有利 于水稻对太阳能的固定。
❖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 网。
❖ (2)牛与鸡之间 ________(有、无)竞争关系,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人与鸡的种 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人与牛的 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
❖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______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______, 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__形式进入该人 工群落。
❖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 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 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 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
❖ 【答案】 B
❖
有关能量流动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归
纳如下:
❖ (2009年福建理综)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 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 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 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 【解析】 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越多、营养 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 力稳定性就越弱。
❖ 4.特点
❖
: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
向高营养级。
❖ 5.研究意义: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 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 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
甲乙丙 丁 戊
同化量(102 kJ/m2) 7 50 20 0.98 500
种群
甲乙丙 丁 戊
同化量(102 kJ/m2) 7 50 20 0.98 500
下列对该表数据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戊→乙→丙→甲→丁
B.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每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的
[答案] B
确定生活范围
[例 2] 在棉花→棉蚜→食蚜蝇→瓢虫→麻雀→鹰这条
食物链中,如果食蚜蝇要有 5 m2 的生活面积才能满足自身的
能量需求,则一只鹰的生活空间至少是
()
A.5×103 m2
B.5×104 m2
C.53 m2
D.54 m2
[解析] 能量传递效率按 20%计算,则为 5×5×5×5
3.某营养级同化能量的两种分析方法
二、碳循环过程(填空) 1.理解碳循环及其过程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或化能合成 作用。
(2)碳返回无机 ab..生分产解者者、的消_分_费_解_者作__用的___呼实__吸质__作是_用_呼_ 吸作用 环境的途径 c.化学燃料的燃烧
2.模型法判断碳循环中的各种成分 (1)先找出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一个为生产 者,一个是大气中的 CO2 库。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大气 中的 CO2 库。 (2)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箭头都指向的是分解 者,剩余的成分为消费者。分析如下:
[答案] A
二、正反馈与负反馈 1.正反馈与负反馈比较
项目
正反馈
负反馈
调节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 方式 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定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 稳定
实例 分析
2.判断正反馈、负反馈调节的方法 (1)依据:从调节后的结果与原状态之间的变化分析。 (2)方法:调节后进回一归步到偏原离有原水有平水→平负反→馈正反馈
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A、B、C 项描述都属
于负反馈调节;D 项描述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 D
[第三步 突破高考一个难点题型——得高分] 能量流动类计算题的 5 个常考题型
能量传递效率 10%~20%的应用
确定食物链(网) [例 1] 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共有五个 种群(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
模型一
模型一分析:E 为 生产者 ;F、 D、B 都为消费者;C 为分解者; A 为 大气中的 CO2 库 。
模型二
模型三
模型四
模型二分析:A 为 生产者;B 为 消费者 ;C 为分解者;
D 为 大气中的 CO2 库 。
模型三分析:A 为 生产者;C 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D 为 大气中的 CO2 库 。
模型四分析:A 为生产者;B、C 都为消费者;D 为分解者。
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填空)
[第二步 明辨高考二个常设误点——少失分] 一、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 1.能量传递效率 能 量 传 递 效 率 = ( 下 一 营 养 级 同 化 量 ÷该 营 养 级 同 化
量)×100%,约为 10%~20%。 2.能量利用效率 (1)一般指流入最高营养级(或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总
[典例 2] 下列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性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种群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数量难以继续增大
C.草原上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保持稳定
D.水体重度污染导致鱼虾死亡,进一步加剧水体污染程度 [解析] 负反馈调节能使系统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 丁为分解者。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为植物提供了 无机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 为 30÷200×100%=15%;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 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75+ 200+875=1 250(kJ);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 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能量的比值。 (2)一般来说,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3)有时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以实现能
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典例 1]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 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 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 C.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 的总能量为 1 250 kJ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 向性
第 2 课时 生态系统的功能(难点增分课)
[第一步 重点打牢三个知识基础——保基本分] 一、图解能量流动过程(填空)
1.输入某一级消费者的能量是同化量还是摄入量的判断 (1)方法:看该消费者是否有“→”指向粪便。 (2)实例:图甲中箭头①指的是 摄入量 ;若没有箭头③,则 ①代表的是同化量 。
2.某一营养级指向的能量去向 图甲中能量①(摄入量)=②+③+④+⑤ +兔子中现存能 量;图乙中能量 W1 为该营养级的同化量 ,等于 A1+B1+C1 +D1 (其中 B1 为现存量)。
传递效率都相等
C.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会导致丙的数量减
少,乙的数量增加
D.去除甲和丁后,丙增多乙减少
[解析] 由题意可知,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则五种
生物所构成的营养结构应为:
;若甲与丙无捕食
关系,则食物网为
,则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
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205+0050=570=0.798=0.14;甲捕食乙、丙, 若甲数量增加,则乙、丙的数量减少;除去甲和丁后,则乙、 丙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54(m2)。
[答案] D
确定生态系统稳定性
[例 3] 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同
化量分别是 W1 和 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使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
A.W1>10 W2 C.W1<10 W2
B.W1>5 W2 D.W1<5 W2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效率为 10%~20%,即一 般情况下上一营养级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超过自身同 化量的 20%,如 W1<5W2,则说明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之间的能量流动效率已经高于 20%,初级消费者、食物链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受到了破坏,影响了生物的可持续性发 展,因而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